Diet A to Z --- 膳食養生密碼

You Are What You Eat 大家都耳熟能詳, 令人驚訝的是人們總是吃錯食物,
日積月累, 不知不覺之間就吃出毛病來了.
怎麼吃才正確令您關切嗎? 沒關係, 來, 讓 Diet A to Z 和您一起分享膳食養生的秘密 !

2014年6月30日 星期一

醫療新知---北榮研究大突破,「抽血」即可取得萬能「幹細胞」


台北榮民總醫院昨發表將血液幹細胞,轉換成老鼠視網膜的上皮細胞及類視網膜組織的研究,只需抽血、有別於以往從皮膚才能取得的萬能幹細胞,讓治療人類黃斑部病變露出曙光。

北榮醫學研究部基礎研究科主任邱士華昨在北榮教學暨研究部五十周年研討會發表這項研究突破。

以往只能透過臍帶血、牙髓、皮膚等,作為誘導「萬能幹細胞」主要來源;北榮團隊卻發現透過抽血,就能培養出萬能幹細胞,已登上「實證醫學期刊」(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前年因幹細胞研究獲諾貝爾醫學獎的山中伸彌也來信祝賀。

邱士華說,將萬能幹細胞分化成視網膜細胞,再透過手術、植入失明老鼠眼底,經兩個月後,發現小鼠的視網膜感光細胞,原對光刺激全無反應,卻開始有了畏光現象。

邱士華說,目前國際認為幹細胞是治療黃斑部病變的有效方法,國外以皮膚或臍帶血培養出視網膜細胞,已進入人體臨床第二期試驗,預計三年後應會有具體治療方式;台灣研究則在動物實驗階段。

邱士華表示,幹細胞可自我更新,並分化成特定功能的細胞,但製造不易,日本團隊多年前研發出誘導萬能幹細胞的方法,利用皮膚做出萬能幹細胞;但取皮膚會留下傷口,患者不僅要忍受疼痛,也有感染風險。

【2014/06/29 聯合報】@ http://udn.com/

標籤:



輕忽「脂肪肝」恐釀大病


別小看肝包油 小心成為肝癌高風險族群

每當公司的年度員工健康檢查結果出爐後,「我有脂肪肝!」「什麼!你這麼瘦竟然也有脂肪肝…」頓時間“脂肪肝”變成公司同事之間的人氣話題;什麼是脂肪肝?當民眾吃進過多高油、高糖等高熱量食物所產生的脂肪,無法完全消化利用後,就會累積在肝臟裡,因此坊間又稱它為『肝包油』,而且不論體型胖瘦者皆有可能有脂肪肝,特別是近年來台灣飲食西化,有脂肪肝現象者大幅增加。

根據肝病基金會的資料顯示,43%國人有脂肪肝,男性上班族更高達49%,將近一半;可是,由於脂肪肝沒有明顯症狀,通常只有收到健檢報告才會發現,所以大多數的民眾都不會注意到自己已經有脂肪肝問題了!但眾所周知,肝是一個沉默的器官,當長期包覆於脂肪中不予以理會,極有可能會導致發炎,進而釀成肝硬化危機。

以往,脂肪肝現象不受到民眾重視,僅覺得它是體重超標的指標之一;但隨著國內外醫學研究文獻的增加,很多醫師也開始提醒民眾不要輕忽脂肪肝問題。依據第57屆美國肝病醫學會中的研究報告中指出,美國有5%至10%的民眾因為脂肪肝而發生肝功能異常,顯示已有肝炎現象;而過去的研究則發現,若脂肪肝合併肝發炎,肝臟組織就有纖維化,即肝硬化的危險,倘若再繼續惡化下去,還會提高罹患肝癌的風險;換言之,脂肪肝雖然不是疾病,但它是身體發出的警訊,民眾千萬不能輕忽!

欲遠離脂肪肝 從改善作息和飲食開始

事實上,當發現自己有脂肪肝現象後,再逐漸演變成為較為嚴重的肝硬化或肝癌之漫長過程中,民眾仍有許多停止脂肪肝轉變成惡化疾病的機會,因此,一般醫師都會建議有脂肪肝的民眾多運動、少吃油膩食物、少喝酒、作息正常等方式,從日常生活及飲食著手改變,並強化肝臟體質,這才是因應脂肪肝的正確方式。

只不過,有鑑於現代人時常外食,工作超時,也很少有時間固定運動,令許多民眾大呼:「想改善脂肪肝現象,真難!」其實,民眾不妨先盡力做到健康的作息與飲食,再輔以攝取對肝臟有益的營養素,例如:日前,有一篇於國外期刊上公開發表關於五味子和芝麻素的複方食品對於護肝之研究,經人體實驗後證實,可改善脂肪肝並降低GOT/GPT等指數,藉由朝向正常作息與健康飲食的努力,再加上每日的護肝保養,雙管齊下,亦能幫助民眾遠離脂肪肝的夢魘。

脂肪肝雖然不是病,但倘若民眾長期忽略,脂肪肝現象仍有機會因發炎,導致肝硬化,甚至惡化成肝癌;為了降低自己發生肝硬化或肝癌的風險,已有脂肪肝現象的民眾應從日常飲食、健康作息與固定運動等三方面予以改善,並輔以對護肝有幫助的天然食材或保健食品來強化肝臟體質,達到護肝作用,讓自己遠離脂肪肝威脅。

*資料來源: Improvement of Liver Function in Humans Using a Mixture of Schisandra Fruit Extract and Sesamin, PHYTOTHERAPY RESEARCH
Phytother. Res. 27: 368–373 (2013)

標籤:



遭「虎頭蜂」叮咬應冰敷,勿用尿液偏方


誤食老鼠藥應催吐急救?被虎頭蜂叮咬需用尿液治療?這些都是常見的意外救治錯誤迷思。台北榮總臨床毒物與職業醫學科主任楊振昌表示,中毒意外須依據症狀輕重程度而給予不同處置,如遇強酸強鹼或防鏽劑、電鍍氰化物等,催吐恐致吸入性肺炎,造成症狀加劇,此時最好給予少量120至240西西的水或牛奶,並緊急送醫。

若誤食安眠藥、精神科用藥、蟑螂藥或老鼠藥等毒性較低藥物,此時不要緊張,可先撥打毒藥物防治諮詢中心專線02-2871-7121,不必急著馬上送醫。如果被虎頭蜂或蜈蚣咬到,別用尿液灌洗,以免引起感染,若無過敏者可冰敷15到30分鐘,讓症狀緩解。

標籤:



2014年6月29日 星期日

長期服用「安眠藥」導致眼跳、眼瞼痙攣⋯


〔中央社〕

日本「讀賣新聞」報導,根據日本神經、眼科等專科醫師調查,長期服用安眠藥和抗焦慮藥物,腦中央的丘腦會過度興奮,引發眼瞼痙攣,出現眼皮痙攣、眼睛畏光、疼痛等症狀。

位於靜岡縣三島市的三島綜合醫院眼科部長鈴木幸久及東京醫科齒科大學臨床教授清澤源弘等人,從11年前開始進行調查。

研究團隊以因失眠症等長期服用苯二氮泮類安眠鎮靜劑(Benzodiazepine,BZD)或類似的安眠藥、抗焦慮藥等導致眼瞼痙攣的患者21人(服藥期平均約4年)為對象進行調查。請這些人在服藥2週以上,中斷服藥,再以正子斷層掃瞄法(PET)調查腦的活性度。

結果得知,服藥中發病者的丘腦的活動比健康者更激烈。研究團隊研判,服藥中的患者受到藥物的影響,抑制丘腦神經細胞興奮的功能鈍化,變得神經過敏,才導致出現眼瞼痙攣的症狀。

這項研究成果發表於有關腦研究的國際學術雜誌電子版。

標籤:



抗老、喚醒肌膚七大方法


〔中央社〕

科學家20年來研究臉部皮膚的老化過程,發現細胞生物能量降低,代表我們必須加把勁讓細胞重新變年輕。
根據倫敦「每日郵報」(Daily Mail),7個喚醒臉部細胞的方法:

1 臉部針灸:可放鬆肌肉、促進循環,結果證實可改善老化的跡象。或許這可解釋為何如葛妮絲派特羅(Gwyneth Paltrow)、安潔莉娜裘莉(Angelina Jolie)等一線女星,據傳都借助針灸。

2 玉滾輪:在臉上滾動,可促進淋巴系統,改善臉部排水,有助消除浮腫。玉滾輪也有助臉部肌肉明亮、促進循環。

3 使用皮膚活化技術配方的緊緻護膚霜:含五(月生)鈦(Matrixyl)、菸鹼胺(niacinamide)、OliveM(橄欖精粹)等主要成份的抗老產品。

4 冷水洗臉:用太熱、或太冷的水清洗臉龐,會損壞皮膚底下微血管,導致網狀靜脈破裂,因此最好可避免。改用冷水洗臉,可緊實毛孔。

5 電流刺激:標榜長效成果的許多治療都使用小型電流。這類治療無痛,專注在改善循環和肌肉明亮度。效果立即明顯,但是需接受系列療程,以獲得長效療效。

6 臉部瑜珈:信服的人表示,可讓臉部底下肌肉柔軟有力,延長讓你的皮膚看起來更年輕。促進血液流通和肌肉彈性,肯定讓人肌膚狀況看起來更佳。

7 去角質:不論是皺紋、細紋、毛孔粗大及皮膚暗沉,都是另一種老化的跡象,輕微去角質便可有效改善肌膚明亮度及質地。

臉部瑜珈示範

標籤:



2014年6月28日 星期六

嗜吃「燒烤」「油炸」者小心了---「大腸癌」會找上你喔!


彰化地區最近3年內篩檢大腸癌的民眾倍數增加,確診年齡下降,顯示農業大縣難以避免飲食習慣西化。

今日出版的《聯合報》報導,一名22歲女大學生因突感頭暈目眩,同學護送她到員林鎮員榮醫院急診,醫師直覺是嚴重貧血,女大學生說「便便有血」,經大腸鏡檢查,證實大腸癌第二期,手術切除病灶,現在定期回診。醫師表示,女大學生平常喜歡吃燒烤、油炸食物,每周都會跟同學逛夜市大吃,不知不覺中大腸癌就上身了。(方翊倩/綜合報導)

標籤:



2014年6月27日 星期五

拔智齒要𧫴慎,輕忽恐造成永久性顏面麻木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

一名24歲的陳小姐,因臉頰嚴重腫脹、疼痛難耐,因此前往醫院做檢查,經醫師檢查發現是阻生智齒(未長全的智齒)所引發的蜂窩性組織炎,經過妥善處理,陳小姐的蜂窩性組織炎獲得控制,除此之外,醫師也與病患討論後,決定拔除阻生智齒,以免再次發生蜂窩性組織炎。

亂拔智齒 恐造成顏面感覺異常、麻木

民眾常見智齒長歪或無法順利萌發,加上智齒常因清潔不易引起牙齒周圍組織發炎,造成疼痛、影響咀嚼,甚至引起感染,故治療上醫師多以拔除為主。但智齒可不能亂拔,稍有不慎傷及齒槽神經,輕者顏面感覺異常、重者變永久性麻木,即飲食冷熱、咬破下唇、舌頭、甚至流口水都不再有感覺。

然而,在治療智齒的過程中,若直接拔除,可能會造成神經永久受損,從此咀嚼不再有任何感覺。為了避免神經受傷的風險,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口腔顏面外科顏明良表示,可採取牙冠切除暨牙根牽引術二階段拔牙法,經過四週的治療,將智齒順利拔除,且術後病人並未發現任何神經學上的後遺症。

二階段拔牙法 可降低神經受傷風險

顏明良表示,牙冠切除暨牙根牽引術二階段拔牙法,第一階段先將阻生智齒的牙冠切除,但與神經管道相接觸的牙根暫不移除,並在牙根裝上矯正裝置。第二階段進行牙根牽引,待牙根移動且離開神經管道後,再手術移除牙根。二階段拔牙法,可降低拔牙時造成齒槽神經受傷的風險,病人治療時間3週至3個月不等,依病人年紀及牙齒位置有所差異。

根據2010年文獻報告記載,下顎齒槽神經之傷害約為0.4%~8.4%,而2007年Dr. Philippe Libersa指出,拔除智齒造成下顎麻木的病人有22.4%屬於永久性麻木,神經受損除了麻木外,亦會影響舌頭、嘴唇及臉頰活動,因此拔除智齒不可不慎。

標籤:



電腦族文明病--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暑假來臨,同時也正值考季,許多學生宅在家裡上網,或是經常久坐熬夜K書,結果復健科門診發現,青少年罹患肌筋膜炎比例有明顯增多,特別是有些國中生準備會考,常因坐姿不良、缺乏運動,以及經常久坐熬夜,造成肩頸痠痛,注意力無法集中,嚴重時甚至無法入睡,影響到睡眠品質與情緒,造成健康蒙上陰影。

肌筋膜炎可說是現代文明病,電腦族長期久坐不動容易造成肩頸痠痛。
新光醫院復健科陳文玲醫師表示,肌筋膜炎又稱「肌筋膜疼痛症候群」,過去好發在40至50歲,近年有年輕化現象。特別好發在需要久坐、久站,或有反覆性重複動作的族群,像是學生、上班族、電腦工程師、銀行員、作業員、餐飲業、醫護人員或牙醫師等。

考試肩頸痠痛 肌筋膜疼痛影響作息

1名15歲的黃姓國中生因為最近肩頸痠痛,被家長帶至復健科求診,檢查發現,患者身體健康無特殊疾病史,但平時缺乏運動習慣,經常久坐,常常一坐就是數個小時,最近常因為肩頸痠痛、讀書考試壓力大而影響睡眠與情緒。

患者問診自述長期有慢性肩頸痠痛症狀,這樣的情形在準備會考時期更加惡化。經檢查發現,黃姓國中生脊椎有輕微側彎,右肩肌肉呈現緊繃帶之硬塊、按壓時有明顯激痛點及轉移痛,如按壓右上斜方肌會導致頭部及肩胛骨之反射區域疼痛,確診罹患「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陳文玲醫師(右)親自示範體外震波治療,緩解肌筋膜炎症狀。(圖片提供/新光醫院)
肌筋膜炎文明病 主因坐姿不良

陳文玲醫師強調,肌筋膜炎可說是現代文明病,是一種相當常見的肌肉筋脈的不平衡所造成的痠痛感,主要是長時間固定同一姿勢,造成特定肌肉群持續收縮,繃緊的肌肉形成硬塊,使得血液營養的供給受到壓迫,長久下來造成肌肉內的神經傳導受阻礙,而引起慢性疼痛及脹麻。

導致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的原因有很多,姿勢不正確是主因,另局部肌腱炎、肌膚緊張、慢性炎症及精神壓力等,都是造成疼痛引發點的原因。 此外,脊椎側彎、脊椎椎間盤突出,脊椎關節面發炎等等問題也都會併發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可治癒 體外震波緩解

基本上,肩頸部的「肌筋膜疼痛症候群」是可以治癒的,治療則需要多重介入,改變姿勢不累積肌肉疲勞是第一步,搭配有氧運動、瑜珈伸展、太極放鬆、或按摩水療SPA都是很好的舒緩,醫學上可採取藥物、局部注射、肌肉放鬆術、針灸、體外震波,以及復健治療中的多種手法,以達到筋脈的放鬆。

目前新光醫院復健科正進行體外震波及傳統針灸治療對於肩頸痠痛療效的比較,已有50名患者參與研究,一般須進行每周1次,總共3至5次的治療,震波治療顯示有不錯的治療效果,8成的患者可改善症狀。

標籤:



2014年6月26日 星期四

名醫推薦--智齒拔除實例(二階段牙根牽引術)


〔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

24歲的隨小姐,因臉頰嚴重腫脹、疼痛難耐至醫院牙科求診,醫師檢查發現是阻生智齒(未長全的智齒)所引發的蜂窩性組織炎,在控制好蜂窩性組織炎後,唯有拔智齒才能避免再復發,經由於X光片顯示隨小姐的智齒牙根與神經相接觸,拔牙稍有不慎就會傷到齒槽神經,變成永久性麻木,牙醫師最後施予牙根牽引術二階段拔牙,安全為隨小姐拔掉智齒。

北醫口腔顏面外科主治醫師顏明良表示,民眾常見智齒長歪或無法順利萌發,加上智齒常因清潔不易引起牙齒周圍組織發炎,造成疼痛及影響咀嚼,甚至引發感染,所以治療上醫師多以拔除為主,但智齒可不能亂拔,稍有不慎傷及齒槽神經,輕者顏面感覺異常,重者變永久性麻木,即飲食冷熱、咬破下唇甚至流口水都不再有感覺,而臨床上大約有2%~3%的病患會發生這樣的情形。

為了避免拔智齒所可能引起的傷害,顏明良指出,決定為隨小姐施予「牙冠切除暨牙根牽引術」二階段拔牙法,其在第一階段先將阻生智齒的牙冠切除,但與神經管道相接觸的牙根暫不移除,並在牙根裝上矯正裝置,第二階段則進行牙根牽引,待牙根移動且離開神經管道後,再手術移除牙根,這樣的拔牙方式,即可將拔牙時造成齒槽神經受傷的風險大幅降低,病人治療時間約3週至3個月不等,依病人年紀及牙齒位置而定。

標籤: ,



「營養麥片」吃過量,有害皃童健康


最新研究顯示,兒童在早餐食用過量強化營養的麥片,可能會對健康造成風險,因為許多產品添加的維他命營養物,是依據成年人的用量計算。

報告指出,數以百萬計兒童攝取可能過量的維他命A、B3(菸鹼酸)和鋅。華府健康研究和權益機構「環境工作小組」報告指出,不合時宜的營養標籤規定,及食品製造商誤導消費者的行銷方式,利用高含量的強化營養讓產品顯得更健康,對兒童造成更大的潛在風險。

報告說,適當攝取維他命A、B3和鋅,有助維持身體健康和預防疾病,但長期攝取過量,反而有害。例如,攝取過多的維他命A將會導致肝功能受損、骨骼異常的問題,長期攝取過多的鋅會影響免疫功能,過多的B3會有惡心、嘔吐、出疹子等。

標籤:



天然的「失眠」治療藥--酸櫻桃汁


酸櫻桃汁:天然的失眠治療藥

文/Jennifer Reilly
翻譯/Haolijun717
版權/蕃茄小屋

  沒有人會否認對於睡眠的需要。不僅僅因為睡眠可以使身體及精神恢復活力,它同時可以提高你的新陳代謝,阻止任何不好問題的發生,並在一天中幫你選擇更加健康的食物。

  沒有充分的休息(每晚睡7或更多小時的時間),你的身體是處於壓力狀態,體內因而會產生更多的腎上腺皮質醇 (cortisol)。這在你瘋狂逃離饑餓獅子的追趕時是有幫助的,可以使你快速地爆發能量。然而,更可能發生的是你並不是被獅子追趕,所以多餘的腎上腺皮質醇只會刺激使你感到饑餓,並擾亂你體內碳水化合物的代謝,從而提高血糖水準、生成更多胰島素及體內儲存更多脂肪。

  缺少足夠的睡眠,瘦素(leptin)的生成量也會降低。這有很大問題嗎?當然有了。瘦素會引發飽腹感,幫你滿足於最好的食物選擇。沒有它,你會渴求電影院食物類含糖的碳水化合物食品,而且令你無法抗拒。

  睡眠同樣可以促進生成生長激素,它可以調整體內脂肪與肌肉的比例並使人優雅地變老。所以,沒有良好而長時間的睡眠,你可能練得結實的臀部,但你並沒有塑造出任何肌肉,而且還會堆積皺紋。不,謝了!

  然而若是你睡不著覺呢?讓食物來拯救你吧!某些食物富含天然的抗氧化劑和睡眠激素褪黑素,有些食物則富含氨基酸和羥色胺前體色氨酸。這些食物不僅可以幫助你夜間擁有更好的睡眠,也同樣不會有一些非處方或處方安眠藥所產生的虛弱無力副作用。

富含褪黑素的食物:
酸櫻桃
香蕉
蕃茄
燕麥
米糠
甜玉米
小麥草汁

富含色氨酸合成梅的食物:
杏仁
花生
南瓜子
螺旋藻
豆子
豆腐


  在關燈後,這兩組食物將使你躁動的大腦安靜下來而有助於促進安穩的睡眠。但有一種食物──酸櫻桃──似乎在讓你進入深度及恢復體力的睡眠方面有特效。我決定做個小實驗:我想知道它是不是和花生醬(色氨酸)或杏仁醬(色氨酸)及香蕉(褪黑素)睡前三明治的作用一樣好,自從7年前我第一次懷孕起,我就越來越喜歡吃這幾種食物了。儘管我在從早到晚追趕3個小孩及清洗沒完沒了的髒碟子後通常不太容易進入REM(眼球快速運動)睡眠狀態,但還是有足夠的夜晚,我忙碌的大腦(躺在枕頭上)困在被4年級拼字遊戲中。

  我試著在8天晚上都喝酸櫻桃汁。

  我的飲用方案:睡前15到30分鐘喝4盎司的酸櫻桃汁: 65大卡,10.5克糖。就寢時間在晚上10-10:30。(我的小孩有時會在淩晨5:30醒來!)

  結果是:我的頭帖到枕頭上不到5分鐘就睡著了,除了有天晚上我聽Dixie Chicks的”There’s Your Trouble”,腦子一直揮之不去。那天晚上我用了10分鐘睡著的。現在根本沒問題!

  所以呢?如果入睡或保持睡眠狀態是你可能出現的問題,酸櫻桃汁絕對值得一試。比我自己的n=1的試驗研究更強大的是,我的一些患營養疾病的病人、朋友及家人也有了睡前喝4盎司酸櫻桃汁入睡得更早更踏實的體驗。

  酸櫻桃汁還有一個好處是,它含有豐富的抗氧化劑,緩解可能發生的關節炎和炎症,還提供給你一天所需量一半的維生素,一杯4盎司的量,熱量很低。如果睡前4盎司不管用,Andrew Weil博士建議上午和下午共飲用8盎司。

   嘗試一下在睡前喝這款酸櫻桃奶昔,來幫助中和果汁中的酸吧!這款奶昔中包含豆漿,豆漿也同樣天然地富含睡眠氨基酸色氨酸。嘿,你可能想在床上小口的喝,一面中途就喝光了。乾杯吧!

日落奶昔(一人份)

-4盎司酸櫻桃汁
-4盎司無糖豆漿
-1顆去皮有機橙
-1/4茶匙香草精
-4顆冰塊

  攪拌至均勻。絕對比甘菊茶好喝!

  營養資訊:172大卡,2克脂肪,60毫克鈉,33克碳水化合物,3.5克纖維,18克糖,4.5克蛋白質,8%的維生素A,117%的維生素C,20%的鈣(200毫克),3%的鐵。

標籤:



褪黑激素的機轉


不知道各位是否有發覺在睡眠不足的那些日子,皮膚特別差,而且面色暗淡無光?這些其實關係到身體分泌的褪黑激素。褪黑激素除了有助眠效果外,還是一種比維他命C、E及胡蘿蔔素更好的抗氧化劑,可以清除讓人老化的自由基,可說是不可多得的好東西!

褪黑激素可以幫助睡眠哦!!!

褪黑激素(Melatonin)或聚黑激素,是腦部「松果體」所分泌的一種激素,在1958年首先從牛的松果體萃取物中所分離出來的物質。它可使青蛙皮膚色素細胞內之黑色素顆粒聚合於細胞核附近(故稱為聚黑激素)。據知,褪黑激素的產生及分泌受兩種因素影響,第一個因素是光暗,其中光線可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而黑暗則可促使褪黑激素的產生。第二個因素是晝夜韻律,每當夜幕低垂,褪黑激素的分泌量會逐漸增加,至凌晨兩、三點達到高峰;直至旭日初升,褪黑激素的製造量則會急劇下降,白天我們體內褪黑激素的濃度,不足晚上的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若褪黑激素的週期受到破壞,徹夜難眠、精神不振、神經衰弱等問題將接踵而來。

影響多項生理功能

隨着年齡漸長,褪黑激素的濃度會持續滑落。到了四十歲後,體內製造的褪黑激素的濃度會下降到不到二十歲時的一半。根據美國宣揚褪黑激素神效的學者所說,褪黑激素這種賀爾蒙除了可以調節生理時鐘外,還有增強免疫功能作用。同時它也是一種比維他命C、E及胡蘿蔔素更好的抗氧化劑,可以降低外來毒物對人體的傷害、維護心臟血管的健康。實際上,除了助眠的功效外,褪黑激素所以被美國人熱捧為仙丹,主要是因為幾個實驗的結果。就目前所知,褪黑激素的生理功能包括:

(1) 催眠作用:由小腦松果腺分泌的褪黑激素,根據醫學界的說法,人類的分泌量在三十幾歲以後就逐漸減少,而褪黑激素的多寡與睡眠的長短也有關連,這也是為甚麼老年人睡眠時間通常較短的原因。有人相信老年人易失眠是因為缺乏褪黑激素,因此有人用它來治療失眠。

(2) 牽動情緒:有人相信褪黑激素的缺乏與某些精神疾病有關例如憂鬱症、季節性情緒障礙等。

(3) 影響老化:研究發現褪黑激素可以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故或可防止或減輕細胞遭受氧化物及自由基的傷害,從而達到「抗老化」的作用。成人由於褪黑激素的日漸減少而出現老化現象。

(4) 增強免疫力:研究發現褪黑激素可以促使T淋巴細胞合成並釋放出細胞介質如IL2, IL4而使身體免疫力增強。

褪黑激素較常拿來作為助眠與調整日夜時差用 。有許多研究發現,在酸櫻桃裡面含有大量的褪黑激素,所以有輕微失眠困擾的人,可以先從含有酸櫻桃成分的健康食品開始作適量的補充,其他有此效果的、其他具植物性(生藥)的大約運用整理如下:

1.酸櫻桃-熟睡好眠
2.洋西番蓮-鎮靜舒緩
3.香蜂草-消除緊張
4.薰衣草-安撫情緒
5.蛇麻草-緩解焦慮
6.洋甘菊-減少壓力

上述可歸於天然食品、當然不會造成習慣性及依藥性,平常飲食也可從香蕉、鳳梨、甜玉米、燕麥、牛奶等等攝取補充。

標籤:



2014年6月24日 星期二

最新研究--「德國酸菜」可防癌


想要擺脫癌症的威脅,最好遠離醃漬類食物?翻開各種癌症衛教資料,最後總免不了提醒民眾多攝取天然食材、避免食用醃漬發酵類食物,但近年來的科學研究結果卻試圖扭轉這個刻板印象,研究發現適度生食德國酸菜,有助預防乳癌和大腸癌等癌症。

被當作德國豬腳配菜的德國酸菜,功能不僅有提升料理風味,近年有研究發現其具有防癌的效果。(圖片/取材自維基百科)

德國酸菜防癌3關鍵:異硫氰酸酯、??類物質、乳酸菌

一份發表於《農業與食品化學雜誌》(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的芬蘭研究指出,酸菜在圓白菜(cabbage)經鹽漬的發酵過程中,會產生一種名為「異硫氰酸酯」的化合物,能抑制腫瘤的生長、降低罹癌風險。此外,也有其他研究結果認為,德國酸菜在發酵過程會產生??類物質和多種乳酸菌,能預防與內分泌或腸道相關的癌症。

鹿港基督教醫院營養師吳姿瑩表示,德國酸菜的原料是圓白菜,與高麗菜、甘藍菜、大白菜等蔬菜都屬於十字花科植物,含有大量纖維質和多種營養素,本身就是已知的防癌蔬菜,雖然經過食鹽醃漬,在發酵過程會破壞一些營養素,卻也會讓一部份成分發生良性變異,可促進人體健康。

吳姿瑩營養師舉例說明,德國酸菜在發酵過程中所產生的??類物質,可抑制動情激素的分泌,具有預防與荷爾蒙分泌相關的癌症,如乳癌、子宮內膜癌等婦癌。而乳酸菌則具有整腸的功能,可促進腸道內菌種的平衡,降低體內發炎物質,預防大腸癌等癌症的發生。

韓式泡菜和德國酸菜都是使用十字花科蔬菜醃漬發酵而成,每天適量生吃有改善腸道健康的作用。(攝影/駱慧雯)

乳酸菌怕高溫 生吃酸菜較健康

除了德國酸菜之外,同樣用大白菜醃漬的韓國泡菜、山東酸白菜等醃漬物,也有類似的防癌效果,但比起高溫烹煮的泡菜鍋或酸白菜鍋,醃好直接吃的防癌效果會比較好。至於台式泡菜雖然食材同是十字花科的高麗菜,但醃漬過程大量使用糖,甜度太高,與前述發酵法略有不同,難有防癌之效。

相較之下,經常和台式泡菜搭配的臭豆腐,因用天然蔬菜植物浸泡發酵,會產生多種植物性乳酸菌,較有整腸防癌的作用。可惜的是,臭豆腐經高溫油炸或蒸煮,容易破壞乳酸菌,自然也就無法發揮原本的抗發炎、抗癌作用。人體腸胃道內的溫度比體表溫度37℃略高,乳酸菌接觸超過人體內溫度就可能受到破壞。

吃德國酸菜防癌 每天不超過100克

雖然德國酸菜、韓式泡菜等醃漬類食物具有防癌的效果,但吳姿瑩營養師提醒,這類食物在醃漬時會添加大量鹽分,容易產生亞硝酸鹽,若放太久或過量攝取,恐增加胃癌的風險,建議自行醃漬時不要放久,當配菜食用,每天攝取應以50至100公克為限。而有腸胃道敏感、容易脹氣等現象的人,應避免或減少食用量。

標籤:



2014年6月23日 星期一

小心!小心!「宅急便病毒」化身35種簡訊,一人中鏢,好友全數遭殃


當使用者收到帶有連結的簡訊,CM Security立刻會掃描該連結,並跳出視窗提醒使用者,這可能是帶有病毒的連結,勿輕易點擊。
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日前曾肆虐一時的宅急便病毒,近期出現了各式各樣、多達35款的新型變種簡訊!主要是透過各種引人注目的文字內容,例如「來下載上次聚會的照片」、冒充「新北市政府警察局」的案件處理結果通知單、「張惠妹新歌試聽」等等,在簡訊中放入含有病毒的網址連結,誘使民眾點擊。

近來,各地警察局紛紛接獲報案,已有不少民眾受害,損失金額甚至達萬元。若民眾不小心受簡訊內容引誘,點進該病毒連結,就會被誘導下載「小額支付大盜App」,直接導致金錢損失。

行動應用程式開發商獵豹移動(Cheetah Mobile)指出,上個月宅急便病毒正流行的時期,在台灣一天約偵測到4000位使用者收到此類簡訊,但近期由於變種病毒以各種形式大流行,每天會收到病毒簡訊的民眾已經暴增五倍。獵豹移動在Android平台的免費手機防毒軟體CM Security,就偵測到一天最多有2萬人受害。

為了保障使用者的手機安全,CM Security特別針對此詐騙形式,推出掃描簡訊連結、攔截詐騙簡訊的新功能。當使用者收到帶有連結的簡訊,CM Security立刻會掃描該連結,並跳出視窗提醒使用者,這可能是帶有病毒的連結,勿輕易點擊。

獵豹移動指出,此類病毒可以取得手機通訊錄,因此當一人受害,其通訊錄中的所有人都可能收到詐騙簡訊,導致受害人數暴增。針對此類病毒簡訊氾濫情形,刑事警察局甚至推出防詐騙懶人包,其中提到,若不小心感染了簡訊病毒,可直接恢復原廠設定保障安全,但此舉將使手機中個人資料和安裝的應用程式等個人化資訊消失。獵豹移動提醒,最新版的CM Security免費手機防毒軟體中,已經加入了詐騙簡訊封鎖功能,並針對不明來源的網址連結進行防禦,使用者不須恢復原廠設定,也能保障手機安全。

標籤:



2014年6月22日 星期日

吃「蒜頭」去除蒜味最佳選項


〔本報訊〕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發現,蒜頭雖用於烹飪和藥用都對人體有益,卻會在口腔留下難以去除的難聞氣味,民間雖有不少去味方法,經實驗得知,最有效的方法是吃蘋果,效果立即且有力。

研究發現,吃蘋果是目前已知去除蒜味的最有效方法。(彭博社)

蒜頭除了能增加食物的香氣,其含有的活性成分能有效改善心血管疾病,不過這活性成分在人體內分解、吸收後,產生的烯丙基甲基硫化物(AMS)就是蒜頭臭味的來源,並藉由血液的流動在體內循環,最後從肺部排出生臭味。

研究指出,蒜頭內的AMS無法透過消化分解,只能透過呼吸和流汗排出體外,所以才會使蒜味長久留在口腔中。
俄州立大學教授巴林傑(Sheryl Barringer)邀請多名志願者協助研究,測驗蘋果、牛奶、薄荷、檸檬汁、綠茶、香菜、菠菜等方法,發現蘋果在所有受測方法中最為有效,因為蘋果多酚能去除蒜酶所產生的臭味。

另外,關於事前喝牛奶也能減少蒜味,研究顯示全脂牛奶比脫脂牛奶好上許多。

標籤:



2014年6月21日 星期六

「退化性關節炎」(骨關節炎)病因及日常護理


一.認識骨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

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也就是退化性關節炎,其實並非真正的炎症,而是關節軟骨的持續性病變,且有贅生骨之增生,增生骨大多發生在關節邊緣或軟骨下方。然而基本上“退化性關節疾病”一詞才能確切地指出其真正的基本病理變化,所以我們應該捨棄錯誤且常用的名詞“骨關節炎“。影響退化性關節炎的因素相當多,不只對發病的時間有關連,甚至對病變的速度也有影響。當然疾病與年紀也有關,所以退化性關節疾病常發生在年紀較大者。續發性的關節炎(secondary Osteoarthritis)與關節創傷,關節內障礙病變症或關節發育不良有關,常發生在年紀較輕的患者。至於本症真正的發生率則無法確切地算計,因為甚多輕微或初期病症患者常無明顯症狀,在X光檢查時意外被發現。

二.病理變化

退化性關節疾病與類風濕關節炎最大的不同點在本病症為非全身性病變,疾病本身為局限性關節結構變化,只影響受侵犯的關節軟骨,軟骨下骨病變及關節邊緣病變。簡述如下:(1)關節軟骨變化:最早期退化性變化從軟骨成分之葡萄醣蛋白(Proteoglycans)之減少而揭開病變序幕。葡萄醣蛋白的基本成分包括軟骨素(Chondroitin sulfate)及甲殼素(Keratin sulfate)與中心蛋白結合(Core-protein)所形成。如此的病變造成關節軟骨的軟化,尤其在承載體重處或壓力集中處。接著軟骨開始磨損及纖維化,軟骨裂縫於是形成,甚至進入軟骨深部,裂縫邊緣產生軟骨細胞簇生結節。當病變持續進行,關節軟骨層變薄,表面變得 粗糙,甚至形成局部潰瘍,最後關節軟骨不見了,於是關節完全裸露Fig1。但是關節軟骨本身無血管血液供給,以致再生軟骨不會發生,也就是說這種變化是不可逆的,簡單說也就是俗話說的“磨壞就壞了,無法恢復。”(2)骨骼變化:贅生骨(骨刺)常發生在關節邊緣或軟骨下方,也就是在軟骨磨損處而取代關節面,新骨(贅生骨)會變的平滑,光亮、硬化、甚至象牙化現象。關節面下的骨髓腔會產生黏液化,纖維化,且造成薄薄的囊狀且有新骨及纖維組織圍繞。這些囊腫常發生在象牙化骨的下方或關節韌帶及關節囊的附著處,也因如此導致骨骼結構異常,易於粉碎。(3)軟組織變化:在輕微或中等度炎症反應的病例其關節滑膜(Synovium)及關節囊組織增生變性,甚至造成纖維化,且造成軟骨或骨骼病變Fig2。

三.致病機轉

雖然真正的致病機轉尚未明瞭,但很清楚的是年齡的變化確實影響軟骨病變。但是在什麼年齡開始或什麼樣的人較易發生,或是症狀的輕重則無一定的法則可遵循。有些因素確實會影響關節炎的發生及病變的進行如化學性、代謝性、基因性、機械性等均會對疾病造成加重的影響。其中比較有趣的是女性基因易產生手指關節變形(DIP joint)及腫塊形成(Heberden’s nodes)Fig3。當然對關節日積月累的磨損也就是所謂“日也操暝也操“,在關節軟骨的細微創傷(Microtrauma)確實對關節破壞的程度有相當意義的影響。其他機械性的因素尚包括體重,姿勢是否正確與關節是否穩定的均有絕對影響。

四.臨床表現

關節的症狀及徵兆均只發生在受侵犯的關節,且大多發生在承載體重的關節或是手指指間關節尤其末端指節(DIP joint)。關節的疼痛與活動受限制為臨床上主要徵候,而且這些症狀均可以休息達到緩解。但只要關節再承受體重,或開始做活動的時候就會感到不舒服。天氣溫度的變化也會造成疼痛,很久沒有活動關節則僵硬隨之而來,甚至關節聲響也會發生。理學檢查時常發現關節漸漸變形,且邊緣腫脹及觸壓疼痛甚至合併關節響聲,漸漸地關節的活動範圍減少甚至僵硬,雖然關節炎症(Synovitis)較少見,但確實有些病患會有關節積水的現象。診斷上要與類風濕關節炎做鑑別診斷,實驗室抽血的檢查大多正常。在X光的表現上則不一定與臨床症狀相當,也就是說有些患者的X光可能只有輕微的變化或骨刺,卻常發生嚴重的症狀,甚至無法行動。

五.治療原則

包括(1)解除疼痛(2)避免受侵犯的關節再受傷害或再過度使用(3)矯正對關節造成傷害的因素如過重的體重或過度的劇烈活動(4)避免或減緩更進一步的病變(5)維持或回復正常關節功能。整體治療的流程如下:無症狀的關節炎患者如意外X光檢視發現的,臨床上僅需觀察。如有症狀則先採取保守治療如物理治療(電療、熱療)及休息。假使症狀無法緩解,則需給藥物治療包括口服止痛藥(NSAIDS非類固醇消炎劑)。各類藥物均有其主要作用點,所以並非每個人對特定藥物均有良好反應,也就是說所每個人各有反應良好的藥物。近年來積極發展出較不“傷胃”的NSAIDS,COX2藥物製劑,對胃腸消化道不佳或年紀較大的患者,使用上較不會引起消化性潰瘍症狀。再無法達到消炎止痛則可以局部類固醇作關節內注射達到緩解。目前市面上有各種關節軟骨保健營養劑如葡萄醣胺製劑,也就是說可提供營養及保護尚未被磨損的關節軟骨使之能耐操耐磨,雖然多篇研究論文顯示確實有正面效果,但臨床統計上僅約一半的患者達到滿意的結果。另外關節內注射營養潤滑劑(玻尿酸製劑),可營養關節軟骨及關節潤滑作用,臨床上使用者約八成達到滿意的效果。不過使用上需要關節注射,屬侵犯性的治療,易引起疼痛不舒服。如果以上的藥物及營養劑均無法緩解症狀則需要作手術治療。X光顯示尚未達需置換人工關節者,可以先用關節鏡手術做發炎滑膜切除及雜物的清除,但手術效果仍值得商榷及追蹤。在承載體重關節的嚴重病變,常因疼痛或失能無法行走而需做復健手術,達到有效的疼痛解除及回復良好的關節功能。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為最後的治療方式,各家的設計理念均不同,效果也不盡相同。最近比較流行高彎曲度之人工膝關節可讓使用者做盤腿及跪拜的動作。手術方式也都在進步,如迷你切口手術,病患滿意度均增加。

六、結論

退化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疾病,隨著年齡的老化及日積月累的磨損,時而發作時而緩解,過度使用或短期間內操勞過多,都會造成症狀的發生或 加重症狀。關節炎本身沒有特效藥或快速的治療方成式,除了長期接受醫師治療外,病患日常生活也要相當配合,工作與運動均按照自身體能及年紀做考量,也就是說什麼年齡做什麼事。俗語說的好“沒有好的肩膀,就別挑那麼重的擔”過度勉強負荷只會加重關節磨損,提早老化甚至失能。其實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過程,有關節磨損的退化性關節疾病也不必怨天尤人,因為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先天體質,不一樣的工作環境造成關節壓力不同,樂觀點說可看出你在人生的旅途上是認真工作的,雖然最後的獎品是關節炎,但是你仍是值得肯定的。所以不必氣餒,在老化過程中只要按照醫師提供的治療方式及保健活動,也可使你的生活變彩色的。最後提供一些自我照顧保健方法如下(1)減輕關節的負荷的動作:年紀大者可使用手杖或助行器輔助,可減輕關節壓力也可避免行動不便跌倒造成更大傷害。(2)適度的運動:輕鬆的游泳或散步活動,也可在坐姿或平躺姿勢下作各種關節伸張彎曲及肌肉訓練的動作。總之,與醫師的指導配合,則生活必然愉快舒服。

標籤:



「類風濕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兩者大不同,該如何鑒別?


台南市立醫院 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 葉宏明

【兩種疾病常見的錯誤診斷】

  一般人(甚至很多醫護人員)對關節炎的表現不是很了解,可能要到病情惡化造成關節變形,輾轉求醫,看過很多醫生,才到風濕內科被專科醫師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早已錯過黃金治療期。另一方面,很多民眾一有關節疼痛的症狀,或是檢驗發現類風溼因子呈現陽性,就自認為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惶惶不可終日。

  一般最常出現的錯誤:包括將早期類風濕性關節炎誤認為退化性關節炎或是軟組織風濕症,其中最大的差異在於,退化性關節炎或軟組織風濕症不會造成關節和骨頭的嚴重破壞和變形,但類風濕性關節炎會使手腳的關節嚴重變形。

【兩種疾病常見病症比較】

  退化性關節炎常發生於中年婦女(比較表中為中老年?),這種疾病也會造成輕微的晨間僵硬,也就是早上起床後會覺?得關節僵硬,洗臉扭毛巾的時候覺得手指僵硬,動彈不得。和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同的是,退化性關節炎的病患,晨間僵硬的時間較短,少於一小時,通常只有幾分鐘。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患在接受治療前,僵硬的時間常常大於一小時,有的病患要到中午才覺得較為舒緩,甚至有些病患維持某一姿勢太久,也會覺得僵硬而站不起來。

  退化性關節炎也會造成手指關節的變形,不過變形的程度和範圍比類風濕性關節炎要輕微許多,通常只是手指關節(遠側和近側指端關節)小角度的變化,無法完全伸展而已。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全身的疾病,所以許多關節都受到侵犯,包括手指、手腕、手肘、肩、膝、踝、腳趾關節等,並且呈對稱分布。退化性關節炎則在承受壓力的膝、踝關節發生;中年女性容易在手指關節(遠側和近側指端關節)發生退化性關節炎的變化,關節周圍出現肥厚性增生樣結節。

  『類風濕因子』是一項重要的檢查,但是類風濕因子陽性並不等於罹患了『類風濕性關節炎』,要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應該依照次頁所列的七項診斷要件,由臨床症狀加上X光檢查,做整體的評估,才可以下『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單單只有一個『類風濕因子』陽性,絕對不等於罹患了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因子並非類風濕病人專有的標記,某些慢性發炎狀態的病人也會有類風濕因子陽性的現象。例如,在台灣相當常見的B型肝炎病患,就可能會有類風濕因子陽性,不要因此而誤認為是類風濕性關節炎。

  紅血球沈降速率(ESR)可以代表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的疾病活動度,妥善治療後可以降低。退化性關節炎病患抽血檢查紅血球沈降速率,則為正常。

  退化性關節炎是常見的疾病,並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罹患率。體重過重、曾受過傷、因使用過度而磨損、女性,都是退化性關節炎的好發因素。類風濕性關節炎並不是常見的疾病,盛行率小於1%。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關節提早破壞,也容易繼發退化性關節炎。

【病例報告】

  王老師是一位四十歲女性,身體一向健康。王老師來風濕門診之主訴近二個月漸進性、多發性關節腫脹疼痛,尤以早晨起床後合併關節僵硬,同時全身倦怠,偶而發燒。

  經主治大夫進一步問診,得知王老師的關節炎是不知不覺中發生的,先是右手指骨掌骨間關節(MCP)開始有疼痛腫脹,然後漸次進行到左手近側指骨間關節(PIP)、腕骨(Wrist),接著右手的對稱關節如腕骨等也開始受影響,這種關節炎的特徵是腫、痛、熱,在早晨起床後,患處關節均感僵硬,拳頭無法緊握,這種不適感覺要慢慢活動後在近午時才見減緩。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症與診斷】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是一種與自體免疫(Autoimmunity)有關的慢性多發性關節炎。其病變以侵犯關節滑膜為主,造成慢性滑膜炎;但有時也會波及其他器官,可說是一種全身性地疾病。

  類風濕性關節炎常見的重要症狀如下:關節發炎、腫脹、疼痛、早晨關節僵硬、身體虛弱、容易疲倦、體重減輕、肌肉無力。其易引起的合併症有:周邊關節腫脹、僵硬及疼痛、發燒、貧血、全身倦怠、藥物引發之胃痛、腹瀉、耳鳴、心包膜炎、肺積水、血管炎、精神問題(如憂鬱及壓力等)。

  其實,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是依據美國風濕醫學會的分類準則。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有七個要件:

 一、晨間僵硬感超過一小時
 二、三個以上關節有發炎的現像
 三、手指及腕關節有發炎的現象
 四、對稱性的關節腫脹發炎(前四點超過六週)
 五、類風濕結節
 六、類風濕因子陽性
 七、X光檢查發現有骨頭邊緣侵蝕,或關節周邊的骨質疏鬆現象。

  如果上述七個要件中有四點以上,才由風濕科專科醫生認定為『類風濕性關節炎』。

  總之,退化性關節炎是常見的疾病,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罹患率,不過病情大部分不嚴重。類風濕性關節炎則是少見卻嚴重的全身性疾病;若缺乏良好治療,會導致全身關節僵硬,進而造成關節的變形。民眾若有相關的關節疼痛或不適.最好到風濕科專科醫師處求診,以免延誤病情。

標籤:



不可忽視的七種關節炎早期徵兆


關節炎是常見的健康問題,不僅疼痛,也可能對生活行動構造很大的影響。關節炎並不是老人才會有的毛病,且患者的年齡層亦有年輕化的趨勢。專家表示,早期治療能使關節炎的症狀獲得很大的控制與改善,但多數人都是等到疼痛狀況已嚴重干擾的生活時才就醫,拖延了治療的最佳時機。

關節炎最常見的症狀包括關節疼痛、休息後狀況仍未改善及局部的肢體僵硬等,某些關節炎還可能侵犯身體其他器官。任職於DC特區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懷特教授(Patience White)認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最有效率。就拿與自體免疫系統關係密切的類風濕性關節炎來說,若能在發病的第一個月就進行治療,可避免關節畸形甚至完全治癒;退化性關節炎若能及早復健,保存關節功能的成效就越大,也更能降低疼痛指數。

那麼該如何早期發現呢?生活中許多讓您不以為意的狀況,都很可能是關節炎的早期徵兆,美國健康網站Caring.com提供了以下7種須多加留意的症狀:

1. 睡醒時骨頭僵硬:經過一夜熟睡後發現身體不能如常活動,需半小時或更久的時間待其恢復。紐約愛因斯坦醫學院風濕病學的首席教授普特曼(Chaim Putterman)說,一般健康人只需伸伸懶腰就能下床活動,但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睡醒後需要30分鐘至1小時來鬆弛關節,有時甚至一整天都感覺像被甚麼包裹著似的不能自如活動,比疼痛還令人困擾。

警示:普特曼說,睡醒後出現骨頭僵硬是風濕性關節炎常見的徵兆,一天之中若又靜止一段時間未活動,例如看了一場電影,可能會再次出現僵硬現象。退化性關節炎通常是僵硬的關節越活動越疼痛,而類風濕性關節炎則越活動僵硬關節越感到自如。

2. 上下樓梯時膝關節疼痛:上下樓梯時膝蓋刺痛,感覺像被上了鎖似的,若是體重超過標準,就會雪上加霜惡性循環。懷特說,身體超重1磅膝蓋就得多承擔1磅的負擔。體重超標就升高了罹患關節炎的風險,統計肥胖者約60%有關節炎的毛病。延伸的疼痛可能使患者跛行、胳膊不能伸展、不能墊腳尖、站不穩等等。

警示:懷特表示,膝關節是人體最大的關節,是退化性關節炎好發之處。還可能影響到的部位還包括髖關節、脊椎、腳踝、大拇指或其他手指關節等。有的人因為關節感覺疼痛不便於活動,待在家裏以吃喝打發時間,然後體重不斷上升,使得關節炎持續惡化,愈來愈糟。

3. 大腳趾突發性劇痛:若將疼痛分為10級,許多患者會將此種突發性疼痛列為第十級,和腎結石的痛苦不相上下。且患處會紅腫,熱脹碰觸不得。或許雖然偶爾在別處發生,但是大腳趾部位是最常見的,並且通常一次只發在一個關節上。可能自然痊癒後再度復發,且症狀的出現與飲食有很大的關聯:如最近吃了大量的蛋白質食物或喝了超量的酒。

警示:關節這樣突發的紅腫脹痛好發於大腳趾上,很可能是痛風所引起。人體血液循環自然會產生代謝物尿酸,若無法順利代謝出體外,堆積成尖刺狀的結晶體時便會引發痛風。痛風好發於40至50多歲男性,到接近60歲時則男性和女性發生機率差不多。若放任不治療的話,痛風發作頻率可能增加。

4. 疲勞(類似感冒的症狀):感覺疲累、沒胃口、體重減輕、貧血,有時伴隨著數星期的發燒,比感冒的週期還長,有的人身體僵硬疼痛,眼睛乾澀、發酸、紅腫。症狀可能來的突然或漸漸發生。

警示:這些類似感冒的溫和症狀再加上關節僵硬疼痛極有可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了。它會影響整個身體使不能正常運作,而非僅打擊單一關節部位。普特曼強調絕不能只憑2顆止痛藥或休息就了事,應該立刻就醫進行身體檢查。

5. 指關節古怪的凸起:手指關節出現略微增大或骨頭凸出,若長在手指末端就是希伯登氏骨結(Heberden's node);若出現在手指中間關節則稱為布夏爾氏骨結(Bouchard's node);有時候也會長在大拇指基部或腳趾。腫脹的關節摸起來是硬的,有些人會痛有些人不覺得痛,但關節均僵硬不靈活。

警示:身體外觀不尋常的變化是醫生診斷病情的重要依據,雖然還需要其他物理檢驗、病史分析、X光片以及實驗測試等等。懷特說,二者均屬骨性關節炎,有家族遺傳性,常見於婦女,也好發於農夫等體力勞動大的工作者身上。

6. 關節的疼痛干擾睡眠及活動:有些人會因為太關注關節疼痛以致睡不著或半夜自動醒來,有些人因為關節痛而停止一切社交活動和親人探視等外出機會,連帶的使心情逐漸更加鬱悶。

警示:退化性關節炎的發生是關節軟骨因經年的使用而耗損,關節軟骨磨損之後骨頭與骨頭直接碰觸就產生了痛楚。普特曼說,若疼痛已經干擾睡眠及日常活動或家庭樂趣,那是身體在提醒你應該即刻就醫及復健治療了。

7. 手指細微動作困難:手指關節充血、發紅腫脹部位柔軟,精細動作難以進行。例如扣襯衫鈕釦、綁鞋帶、將鑰匙插入鎖孔、扭轉門把等均有困難,連刀叉也拿不穩。

警示:日常生活必要的關節功能有障礙,普特曼說,這意味著某些值得擔憂的事情可能要發生了。類風濕性關節炎經常影響的就是手部及腕部的關節,而且類風濕性關節炎發作時一般都是對稱性的,身體兩邊對稱的手或腳關節都會同時受到影響;若是退化性關節炎則通常影響肢體末端關節,並非對稱關節同時發作。

關節炎的保健及治療與飲食和生活型態有很大的關聯。醫師表示:關節炎患者應多攝取鈣質、深海魚類、Omega-3脂肪酸或魚油、葡萄糖胺、抗氧化劑以及維他命等。此外,也應藉由藥物治療、適度的運動及復健使疾病獲得更大程度的控制與改善。

標籤:



2014年6月20日 星期五

對抗高電價如何選燈泡


6月起進入「夏月電價」,台北市產業發展局表示,許多人多關心大型家電耗電量,但其實選對照明燈泡,也可年省近2000元。

產發局指出,根據經濟部能源局調查指出,長時間使用的照明燈泡的總耗電量僅次空調,位居家庭用電第2名。其實只要聰明選購,就可輕鬆年省新台幣近2000元。

照明燈泡的選擇其實也會影響電費,產發局建議,預算少的小資家庭,可從換購LED燈泡入手。

台灣LED照明產業聯盟副執行長宋福生指出,LED燈泡相較於「省電燈泡」的節電效果要更高,以1天使用10小時、平均使用15顆燈泡計算,LED燈泡較省電燈泡年省近2000元;同時,使用壽命是節能燈泡的9倍,保養得宜可使用年限長達10年。

LED選購達人高鳴崧說,民眾選購時常見4大迷思,如省電燈泡並非LED燈泡、判斷燈泡亮度應看流明值、一般型與廣角型LED燈泡選擇需搭配燈具,以及LED燈應避免使用於密閉式燈具。

另外,應把握5招聰明選購法,包括依季節、環境選色溫;選演色性高可強調顏色對比;依坪數、環境照明需求來選擇數量與光通量;選發光效率高;一般型LED燈泡適用下照式燈具、廣角型LED燈泡適用於泛光型燈具,可避免發生選錯需退換貨狀況。

標籤:



2014年6月19日 星期四

吃素的人比較不易罹癌??大錯特錯


多吃新鮮蔬果可提升身體抗氧化能力,但能否減少罹患「萬病之最——癌症」的機率?根據Yahoo奇摩健康與華人健康網委託創市際市調公司所進行的一項「國人癌症認知調查」發現,雖然近年來得防癌衛教已有進步,但仍有24%民眾堅信素食主義者的罹癌風險較低,殊不知長期茹素會造成營養失衡,且可能因過量攝取素食加工品,反而拉近與癌症的距離。

調查:24%網友誤認吃素不易罹癌

此份線上問卷調查結果發現,認為「吃素的人比較不容易罹癌」的比例達24%,其中男性多於女性;若按年齡分析,13至19歲青春期學生和50至59歲中年族群,認為吃素罹癌風險較低的比例分別為38%和30%,答錯率明顯偏高,甚至幾乎是20至29歲族群答錯率18%的2倍。

一份刊登於《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PLoS ONE),由奧地利「社會醫療與流行病學中心」與格拉茨醫科大學(the Medical University of Graz)共同發表的研究也提到,奧地利的素食主義者,雖然普遍較少抽菸飲酒、社經地位較高,罹患高血壓和中風的機率較低,但可能因動物性脂肪攝取太少的關係,就醫頻率不僅比葷食者高,罹患癌症、過敏憂鬱症的風險,也是重度肉食主義者的2至2.5倍。

吃素≠防癌 素食加工品暗藏致癌危機

吃素的罹癌風險不會比較低!鹿港基督教醫院營養師吳姿瑩說明,醫學已證實經常大魚大肉、偏好高熱量飲食的人,罹患癌症的風險會提高,這樣的觀念深植人心,也容易讓人產生「素食主義者不吃肉、多吃蔬菜、罹癌風險較低」的刻板印象。

吳姿瑩營養師表示,素食主義者可能因天天攝取大量新鮮蔬果,膳食纖維攝取充足,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比正常人低。不過,許多茹素者的飲食內容除了高纖蔬果之外,少不了口味變化多的素食加工品或油炸物,長期恐造成油脂、鹽分、人工添加物(例如防腐劑、著色劑)、致癌物質的過量累積,傷害肝腎功能,比一般人更容易被癌症盯上。

此外,國內素食者也普遍有營養不均衡的問題,其中最普遍缺乏的營養素就是維生素B12,患者易有疲勞、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貧血、睡眠障礙等症狀,嚴重時會對中樞神經系統造成不可逆的損傷。維生素B12主要存在動物性肉品和蛋奶類食品中。

防癌鐵三角:正常作息、規律運動、均衡飲食

過度偏好肉食或素食,都不是預防癌症的最佳方法。想要遠離癌症的威脅,正常的生活作息、規律運動和均衡的飲食,正是防癌的黃金鐵三角,特別是飲食部分,無論是素食或葷食的人,應盡量以天然食材為主,加工品以每周1至2次為限,且應天天吃5份不同顏色的蔬果,補充各類植物營養素,提升身體抗氧化和防癌的能量。



教你「驅蚊」三招,一夜好眠


蚊子好吵唷,吵得晚上睡不著,打不到又不想噴殺蟲劑...。想要一夜好眠嗎?有些小方法能驅趕蚊子,趕快來學!

solution1.肥皂水可以引誘蚊子在水中產卵,並因不透氣而使幼蟲死亡。
★工具:肥皂水
酒精稀釋噴灑在臥房。
圖片來源╱台灣好食材 Fooding
1.在水盆中放入肥皂絲或洗衣粉,並攪拌均勻。
2.把水盆放置在陽台或廚房角落,不容易踢到的地方,讓蚊子藉此產卵。

solution2.稀釋後的酒精,噴灑在睡覺的臥房。
★工具:酒精
用酒精擦拭床邊和家具。
圖片來源╱台灣好食材 Fooding
1.利用藥局就能買到的酒精,以1:1稀釋後裝入噴灑瓶子內。
2.或用抹布沾取酒精擦拭床邊順便清潔家具。

solution3.利用天然的香味驅趕蚊子,晚上便能輕鬆入睡不受干擾。
★工具:薰衣草
薰衣草也能幫助睡眠。
圖片來源╱台灣好食材 Fooding
1.可以把薰衣草或乾燥花放入束口袋中。
2.放在房間床邊除了幫助睡眠也能趕走蚊子。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台灣好食材Fooding》】

標籤:



老人家注意了--「肌肉」太少,失能、死亡風險增


2014/06/19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台灣肌少症 約10萬至19萬人

老年人也需練肌肉!國家衛生研究院、台灣老人醫學會完成國內第一份肌少症盛行率調查報告,台灣老人肌少症盛行率介於3.9%至7.3%間,推估人數約10萬至19萬人。醫師警告,如肌肉量不夠、肌力不足,易跌倒、失能,死亡率也偏高。

老年醫學會建議,老年人健康檢查應該增列肌肉量檢測、步行速度、手握力等三大項目。標準為肌肉量男性每公尺平方分7.09公斤 ,女性為5.7公斤。步行速度男性每秒0.7公尺,女性0.6公尺,手握力男性26公斤、女性16公斤。

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理事、台大家醫科主任詹鼎正指出,肌少症是一個以肌肉量與肌肉功能低下為表現的症候群,當肌肉量與肌力都低下,即可診斷為肌少症。還好透過飲食、運動,就能加強肌力,增加肌肉量。

國衛院、老年醫學會透過流行病學研究方法,研究分析2867名社區老年人身體及行動能力資料,結果發現,台灣老人肌少症盛行率約在3.9%至7.3%間,年齡越大、BMI越低及自述有心臟病者,肌少症盛行率較高。

參與研究的台大醫院家醫科主任黃國晉指出,目前診斷肌少症以骨骼肌肉量多寡為主,國內專家達成共識,除了肌肉量,另可透過手握力、走路速度等檢測,讓肌少症診斷更簡便。

黃國晉表示,民眾可以在家檢測,看花多少時間走完六公尺,如果男性每秒少於0.7公尺,女生少於0.6公尺,就代表腿部肌力不足、行動緩慢,應至醫院接受檢查。人體肌肉量從40歲後即逐漸流失,提醒40歲起更應重視飲食及運動,65歲以上應每年檢測肌肉量。如果自覺四肢變細、力氣變差,應提高警覺。

保肌力-飲食加運動



2014年6月18日 星期三

顛覆傳統--「蛋糕」這様切才能保濕


〔本報訊〕

切剩的生日蛋糕放冰箱後,容易變得乾硬難吃,到底怎麼切才能保鮮?

這問題早在百年前,英國數學家弗朗西斯·高爾頓(Francis Galton)就有解答,他於1906年發表文章指出,最常見的「楔形切割法」其實是錯的,因為這樣切蛋糕,會讓切過的蛋糕兩邊乾掉,應該從蛋糕中間切割兩條平行線,再將剩下的兩邊蛋糕密合,這樣看似簡單的方法,卻能讓蛋糕長保美味。

英國數學家貝洛斯解釋,切蛋糕的最佳方式,是從蛋糕中間切割兩條平行線。(圖擷取自《毎日郵報》)

高爾頓於1906年發表的切蛋糕方法,在蛋糕中間切出一塊長條狀,然後把兩邊剩下的蛋糕」起來,再把蛋糕轉90度,利用同樣的方法切割,蛋糕還是能「合」起來。(圖擷取自《毎日郵報》)

英國《毎日郵報》報導,近期英國數學作家亞歷克斯·貝洛斯(Alex Bellos),將高爾頓的報告拍成影片,並上傳至YouTube。

貝洛斯說,用「楔形切割法」,會讓切剩的蛋糕邊緣遇到空氣,如此蛋糕風味將變差;若按照百年前高爾頓的方法,蛋糕應該從中間切成平行線,取出中間長條段食用,剩下得蛋糕就能「靠攏」,保持內部密封,海綿蛋糕也能維持柔軟新鮮。

貝洛斯在影片中示範操作,在蛋糕中間切出一塊長條狀,然後把兩邊剩下的蛋糕「合」起來,束起橡皮筋,第二天把蛋糕轉90度,再利用同樣的方法切割,蛋糕還是能「合」起來。

貝洛斯開玩笑說,大多數人選擇分享蛋糕,而不是自己吃,通常是因為沒地方放,「而那些不想和別人分享蛋糕的數學家,這種切蛋糕的方式是非常有用的。」

標籤:



怕虧本,有11種人醫師不敢救


健保實施19年下來,原本預定每3年檢討一次的費率,因為選票考量,幾乎沒人敢「漲」,從成本端來管控的DRG制度就應運而生。

所謂DRG (Diagnosis Related Groups),就是「診斷關聯群」,是一種新的健保支付制度。DRG範圍內的同一種疾病,醫院不論採用何種治療手段、藥物、住院天數,健保就只給醫院同一種給付價格,用「同病同酬」改變以往「實支實付」的給付方式。原始目的是為了減少醫療浪費,但在台灣醫療現場卻產生諸多扭曲現象。

以DRG心臟科最新公布編碼12702為例:心臟衰竭及休克,非死亡或病危自動出院者,健保支付定額30,086元。振興醫院心臟科主任級醫師張忠毅說,輕微的心衰竭,打強心劑、休息幾天就能回家,但重度心衰竭可能要動用葉克膜甚至等待換心。

「怎麼可能定一個簡單的標準,限定這麼複雜的心衰竭?」國內換心權威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主任魏崢,對於健保署把影響生死的心臟編碼編得如此簡略,難以置信。

收了會虧本 醫師只好推掉病人

台灣在4年前就開始實施第一階段DRG,但當時項目較少;今年7月1日起實施第二階段共254項,心臟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全部納入其中。

所以,11大醫療人球高危險群,就包含了:老人家、多重骨折、長年洗腎、心臟病史、高血壓、糖尿病、主動脈剝離、再次手術、曾經多次開刀、脊椎多節有問題、有心臟病或高血壓的孕婦。意即,全台灣2300萬人口就醫,都將受到這健保新支付制度的影響,絕非「別人家的事」。

在DRG「同一號碼、同一價格」的規則下,醫院接到病情複雜的病患、或用較昂貴的藥品器材,將導致虧損,反之則可以獲利。想要縮減健保赤字、杜絕醫療浪費的政府,用簡單編碼與定額給付把病人與醫療行為規格化,等於鼓勵醫院把可能「醫了會賠錢」的病人與醫療行為,排拒在外。

聽到這些話 你可能已經默默變人球

那麼,醫生在院方壓力下,會用什麼「話術」讓病人甘願離開呢?

一位不願具名的心臟內科醫師說,如果病人已在內科住院六、七天,做了很多項檢查,可能需要開刀了,但若此時開刀,一定會賠錢,這時候,醫生可能會跟病人說,「你先回去吃藥就好,觀察個幾天,過一陣子再來門診排開刀」或說:「你的病情還沒穩定,這時開刀會有風險。」

7月1日第二階段DRG上路,脊椎手術健保給付金額最多只夠支付兩節,做超過三節醫院就要賠本。有神經外科醫師預期,未來在私人醫院可能會發生,病人每次來「只做一節」,把多節的病人推給別人去做。這時醫生就跟病人說:「你去台大看、你去榮總看,你的病太複雜、很困難啦。」表面上看似為你好,實際
上卻因這病人開刀會讓醫院賠錢,醫師不敢接。

目前許多醫院在醫生巡病房時,都開始派專科護理師隨時在身旁提醒:「這個病人超標」、「那個病人可能接近超標」,要醫師多注意病人的「花費」。醫院的電腦系統一打開,病人的「評等」立刻跳出,A、B1是賺錢區,B2、C是賠錢區,一目瞭然。

DRG如今已實施4年,累積許多案例,此時,正是重新檢討的時刻。誰無父母子女,誰能永保健康?呼籲政府重視醫療現況,終止一場即將來臨的醫療人球風暴!

標籤:



服用「降血壓藥物」(ACEI) 合併「低鈉鹽」易併發「心律不整」

〔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

55歲的王先生,因高血壓服用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王太太想高血壓需少鹽,所以買了低鈉鹽料理飲食長達半年,之後王先生定期回診抽血時,發現血鉀濃度偏高,經問診才發現原是高血壓藥物(ACEI)與低鈉鹽中的高鉀產生的交互作用,及時停用避免日後惡化心律不整的風險。

 服用ACEI類降血壓藥物要避免吃低鈉鹽,以免引發心律不整。(記者魏怡嘉攝)
國泰醫院藥師蔡蕙君表示,在正常的情況下,吃低鈉鹽及薄鹽醬油是沒問題的,但服用ACEI及ARB等降血壓藥物或腎功能不全的患者,就得小心使用低鈉料理了,因為市售低鈉鹽及薄鹽醬油,都是將鈉減半,再添加大量鉀離子,ACEI及ARB等降血壓藥物會降低鉀離子的排出,體內的血鉀會升高,腎功能不全者,本身血鉀也會比較高,此時若再食用低鈉、高鉀的調味料料理,會使得血鉀濃度上升加劇,可能造成肌肉無力、心律不整等症狀。

建議服用此類高血壓藥物或腎臟病等慢性疾病患者,應定期抽血檢查血鉀濃度,並採用一般精鹽料理食物,但一天不宜超過5公克,才能控制血鉀濃度。



每多坐2小時即增加10%罹癌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

在現代社會裡,上班族們一旦開始工作後,每次坐下就會經過好幾個小時後,才會站起來走動,而下班之後回到家後,多數民眾也是會坐在椅子上休息,那麼你有統計過一天內你坐椅子的時間嗎?

根據德國雷根斯堡大學研究結果顯示,每多坐2小時,就會增加10%罹患癌症的風險。該研究主要是隨機抽取英國400萬人以及7萬癌症病患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若是每多坐2小時,恐增加罹患肺癌率6%、腸癌率8%及子宮癌率10%,另外,研究也認為長時間久坐,能量消耗的少,所以,容易造成體重上升、肥胖,也會引起血脂與血糖的上升,而這些其實都與癌症息息相關,併且無法透過運動降低風險。

標籤:



2014年6月17日 星期二

服藥須知:牛奶會抑制某些抗生素藥效


牛奶會抑制某些抗生素以及骨質疏鬆症的藥效,即使是咖啡裡加了一點點牛奶,也有可能導致這種結果。

這是德國藥師協會發布的警告,他們解釋說,牛奶中的鈣質與某些藥物在消化道混合之後,會形成難以溶解的物質,導致藥物很難被身體吸收,所以服用抗生素以及骨質疏鬆症的藥物之後,應該要等兩個小時之後,才能喝加了牛奶的咖啡。

標籤:



暑假出國享美食慎防A肝


〔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

疾病管制署資料顯示,截至6月16日止,急性病毒性A型肝炎確定病例共計55例,其中26例為本土病例,29例為境外移入病例,並已發生3起境外移入群聚事件,分別來自菲律賓、馬來西亞、柬埔寨,禍首包括芒果冰沙、生菜沙拉、海鮮料理。

疾管署防疫醫師羅一鈞表示,今年5月有8人赴菲考察,後來4人感染,引發嚴重急性肝炎,肝指數飆1千,當事人回憶考察的飲食皆有加溫煮熟,認為應該是芒果冰沙惹禍。此外,有19人2月到柬埔寨旅遊,還有13人1月到馬來西亞潛水,2團各有2人感染A肝,研判是因為吃了受汙染的生菜沙拉和海鮮。

病毒性A型肝炎是透過糞口傳播,如果廚師手部清潔不確實,顧客吃了遭受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就會感染,潛伏期約15至50天。感染後可能會出現發燒、全身倦怠不適、食慾不振、嘔吐及腹部不舒服,數天之後發生黃疸,大多數病例會自然痊癒,並終身具有免疫力。

羅一鈞提醒,小孩感染A肝大多無症狀,但受感染的成年人大多會發病,雖然多半會痊癒,但通常都需要住院治療。死亡率雖然不高,但對於老年人或B、C肝帶原者,有較高機率併發猛爆型肝炎而死亡。建議民眾出國旅遊除了注意飲食衛生,可在出發前至少1到2天,到旅由醫學門診接受疫苗,費用大約是2千元。

標籤:



用3c產品務必保持通風,吸入過多「多溴二苯醚」易致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

現代人每天使用3C產品的時間愈來愈長,臺北市環保局表示,每天長時間使用電腦,除了眼睛酸痛、肩頸僵硬外,更要小心毒性化學物質-「多溴二苯醚」的危害!

臺北市環保局指出,多溴二苯醚是環境保護署已公告的毒性化學物質,因為多溴二苯醚是典型的「阻燃劑」,具有抑制物質燃燒起火的特性,便宜又好用,所以大量被使用於各種電子電器產品中,例如3C產品外殼、電路板、變壓器等,然而因為多溴二苯醚在產品製程中即已添加,所以多數民眾較易忽略。

多溴二苯醚不容易遭身體排出

環保局進一步表示,開啟電子電器產品,當溫度上升到某個階段時,如果聞到一股刺鼻的塑膠味,多溴二苯醚即已揮發,使用時間越長,揮發就越多,而多數的多溴二苯醚會變成粉塵掉落在工作或居家環境中,是接觸的主要來源,所以多溴二苯醚污染是室內遠高於室外,又因為嬰幼兒是最容易接觸並吃進室內灰塵的人。

成功大學環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研究指出,多溴二苯醚為脂溶性物質,易被人體中吸收及殘留,損害肝臟與腎臟,會影響人體神經、大腦及內分泌系統,所以更應謹慎小心。

環保局解釋,多溴二苯醚也是一種「環境荷爾蒙」,當含有多溴二苯醚的產品廢棄後,若未妥善回收處理,會經由各種管道進入環境,並透過食物鏈進入我們人體,因此環保局建議民眾使用3C產品應注意下列事項,以降低多溴二苯醚可能的危害:
1) 使用電腦或電器時,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2) 經常擦拭打掃桌面、電子物品表面及居家環境,以清除多溴二苯醚粉塵。
3) 避免一邊使用電子產品一邊吃東西,使用完電子產品時一定要勤洗手。

標籤:



2014年6月16日 星期一

你是喝「咖啡」還是喝「赭麴毒素」?


最近經濟部商品檢驗局檢驗出許多知名廠商及連鎖咖啡店出售的熟咖啡豆,都含有超過安全量的赭麴毒素之後,令許多嗜喝咖啡的人感到不安。事實上,赭麴毒素除了會引發腎病變外,動物實驗也有流產、肝臟傷害及致癌的危險性。咖啡豆即使經過兩百多度高溫烘炒10至20分鐘,雖然會破壞大部份赭麴毒素,但殘留少許的赭麴菌,如果在儲藏、運輸及販賣過程沒有真空密封,加上台灣環境高溫潮濕,都可能繼續產生赭麴毒素。因此要烘焙夠久、溫度夠高、真空密封保存,並清楚標示拆封多久應食用完畢,才能避免將赭麴毒素喝下肚。有的咖啡店將咖啡豆暴露在空氣中,就是錯誤的方式,赭麴菌將在足夠的溼度及室溫,下,不斷繁殖而產生赭麴毒素。在家裡,使用不完的咖啡豆或咖啡粉,也最好密封置於冰箱中保存較安全。

潮溼加速毒素生長

赭麴毒素與花生、玉米中常見的黃麴毒素都屬於黴菌類毒素,可由赭麴菌Aspergillus ochraceus, Penicillum viridicatum 等黴菌產生。過去赭麴毒素較少被提及,臨床上也較少赭麴毒素中毒的案例。事實上,大自然的土壤、昆蟲、米、麥、麵粉、黃豆、花生、玉米、咖啡豆、農產品、蔬菜及中藥材、魚乾中都有產生赭麴毒素的黴菌存在,因此都有可能受到赭麴毒素的污染。赭麴毒素分為A、B、C、D四種,其中以赭麴毒素A毒性最強。赭麴菌最好的生長溫度為25度C,溼度為18.5%。所以農作物在收成後,如何乾燥到水份小於11%以下,及運送、儲藏、販賣以真空包密封維持乾燥程度,預防赭麴菌的生長,是非常重要。糧食的品質越差,赭麴毒素含量越高。豬、牛吃了污染的飼料,其內臟、牛乳,甚至肌肉中都會有赭麴毒素的存在。

可能引起腎病變及流產

大量食入赭麴毒素,短期間內會引起急性腎衰竭、腎小管細胞的大量壞死、水腫、腹水、肺水腫及甚至死亡。長期低劑量食入赭麴毒素,則會引起腎小管近端細胞的壞死、變性及萎縮,腎間質的纖維化,及腎絲球的玻璃樣變性。此種變化,與橘黴素(citrinin)引起的腎病變類似,合稱為黴菌毒素腎病變(mycotoxic nephropathy)。 肝臟也會有傷害發生,但較不嚴重。

赭麴毒素A也可能有胎兒毒性,會引起流產及畸形胎。因此,懷孕中的婦女,為了避免誤食赭麴毒素,也應儘量不要喝咖啡。赭麴毒素A在動物實驗上,顯示可能有致癌性存在。

在醫學記錄上,赭麴毒素造成人體腎病變的病例,最著名的就是巴爾幹半島上的居民,因食用含有赭麴毒素的穀物後,使腎臟病成為當地的地域性疾病,並可能合併有泌尿系統的癌症。另外,現在所謂中藥馬兜鈴酸腎病變,後來進一步分析發現,有部分個案的腎病變及尿毒症,起因於赭麴毒素,而非馬兜鈴酸。因此中藥的運送、貯藏及販賣,如何確保吃下的中藥沒受到黴菌,尤其是赭麴毒素的污染,更是有關公共衛生的重大課題。許多人喜歡吃中藥,且台灣腎臟病人及尿毒症患者多,其中的關連性值得進一步探討。

消毒DIY

在咖啡豆或小麥麵粉中的赭麴毒素,經一般烤麵包溫度(198-210度C)烘烤5分鐘,可去除70%的赭麴毒素A。烘烤10到20分鐘,則可去除81.5~93.3%的赭麴毒素A。所以在一般剛烤熟的麵包或烤好的咖啡豆中,赭麴毒素A的含量很低。

防毒四法

1.只吃新鮮蔬菜、五穀雜糧、小麥及稻米,五穀雜糧及稻米最好有真空包裝 ,吃剩的最好置於冰箱保存。

2.儘量不喝非真空包裝的咖啡豆或粉,打開後密封放冰箱並限期吃完。

3.注意中藥材及五穀雜糧的收成、運輸、貯藏是否有避免赭麴毒素的發生。

4.政府定期抽檢中藥材、咖啡豆中赭麴毒素含量並加以公告,以使食品及中藥業者重視赭麴毒素的預防。

標籤:



英國食品局警告:沖洗生雞肉反易致食物中毒


〔本報訊〕通常在料理雞肉前,一般的認知上都會先用清水沖洗雞肉。但英國食品標準局(FSA)發出警告,這種做法會使曲狀桿菌(campylobacter)隨著水花噴濺至廚房四周,增加食物中毒甚至致命的危險。

英國食品標準局(FSA)發出警告,不要用清水沖洗生雞肉,這樣會使曲狀桿菌隨著水花噴濺至廚房四周,增加食物中毒甚至致命的危險。(資料照,記者陳志曲攝)
根據「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英國每年有2萬人因為食物中毒送醫,其中500人不治,而感染曲狀桿菌是英國常見的食物中毒主因。感染風險最大的是兒童和60歲以上老人。根據食品標準局調查,受訪的4540名成人中,只有28%聽過曲狀桿菌。
這項調查指出,英國有44%的人會在烹飪前洗生雞肉,認為這樣可以殺菌或沖走髒物。食品標準局表示,徹底煮熟雞隻即可殺菌,沖洗的動作反而容易使細菌四射。
英國食品標準局發起「勿用清水沖洗雞肉」的宣導運動,並列為2014年食品安全週(2014 Food Safety Week)重點。此外還寫了一封公開信給美食節目的廚師,提醒廚師們勿在節目中教導觀眾沖洗生雞肉。



看電腦太久,「視網膜剝離」機率增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

一名15歲的國中生,從小近視加上過度使用電腦,雙眼近視都超過七百度,平時眼睛沒有任何不舒服,只有偶爾覺得看東西變得模糊,有時候眼前會忽然飄浮許多黑點,眨眼好像看見閃電,以為是近視度數加深了,經過檢查才發現原來是患有視網膜剝離,接受手術後視力才漸漸恢復。

高度近視加飛蚊症 視網膜剝離率高

隨著科技的發達,以致不少人對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等3C用品產生依賴,一看不清楚,就習慣放大畫面,結果反而容易造成視力減退,更放任近視度數狂飆,甚至出現飛蚊滿天飛的症狀。
對此,花蓮慈濟醫院眼科何明山醫師表示,提伴隨著近視度數增加,飛蚊症成為高近視族群常見的眼科症狀之一,其中視網膜剝離的機率比沒近視的人還多了40倍,提醒民眾應多加留意。

網膜剝離不會自行貼合 若有異狀應就醫

雖然玻璃體混濁退化造成的飛蚊症,好發於中高年齡層,但何明山醫師表示,近視度數較高(600度以上)的年輕人也要特別注意,若是突然發現眼前飛蚊數量大增,或是看見類似閃光,而且閃光頻率增加,或甚至已經造成視野缺損時,應該立刻找專業的醫師作詳細的視網膜散瞳檢查,看看是否有其他變化。
因為有多數網膜剝離患者都覺得自己會好起來,但根據何明山醫師表示,其實視網膜剝離後不可能自行貼合,若是延誤就醫,恐影響治療後的視力恢復狀況,而目前治療方式,主要是透過手術修補。若是飛蚊症造成格狀視網膜病變或視網膜裂孔,則需以雷射治療,以修補病變處及裂孔處,防止水分滲入,造成視網膜剝離。

使用3C產品 每日不超過半小時為佳

何明山醫師提醒各位低頭族們,常持續使用3C產品,不僅會用眼過度,也會容易忽略自己度數暴增,所以,建議600度以上的高度近視者、每年近視持續增加100度,每半年就要接受視力檢查外,尤其是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的使用,最好一天不超過半小時,都能有效預防早發性的白內障與視網膜剝離。

標籤:



分享--殺「蟑螂」簡易法


桃園中壢市吉林北路上一家人力派遣公司,昨晚1名留守的女員工在公司內大掃除,整理出一堆去漬油、強酸強鹼清潔劑,女員工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全部倒到馬桶裡準備要沖掉,沒想到多種溶劑與水混和後產生易燃氣體瀰漫在廁所密閉空間裡。

這時女員工抓到一隻蟑螂用火燒死後丟進馬桶想一併沖掉,蟑螂屍體高溫餘燼瞬間引燃氣體發生氣爆,整個馬桶被炸開,女員工沒受傷,不過被嚇得奪門而出報警,消防人員到場看到整個廁所已被燻黑,所幸沒有延燒造成更大災難。

專家建議,想殺死蟑螂不用燒,可以用洗碗劑、沐浴乳等任何一種清潔劑製成泡泡水,朝蟑螂噴灑,就可以殺死蟑螂,環保又溫和。(吳詠平/桃園報導)

標籤:



有「心血管疾病」者吃海鮮謹防「鎘」污染,會提高死亡率


吃海鮮一向被認為比吃肉健康,但就怕海鮮裡會有重金屬汙染。國內醫師研究,如果你本身就有心血管疾病,含鎘海鮮,像是牡蠣、蚵仔吃太多,會讓心臟、血管發炎,惡化病情,提高死亡率。建議大家,盡量選擇巴掌大小的魚,比較健康。

高檔新鮮生蠔,排排放,噴槍一烤,就能嚐到它的肥美鮮甜,但國內醫師研究,要是你有心血管疾病,還偏愛生猛海鮮,小心,會提高死亡風險,因為這些,帶殼海鮮,像是螃蟹跟蝦,還有深海魚類,幾乎都有鎘汙染,一旦攝取過多,就會讓心臟、血管發炎惡化,就算,心血管健康,鎘一樣會損害腎臟功能,甚至會造成軟骨症。

醫生建議,喜歡海鮮,盡量選擇巴掌大的小魚,鯖魚、秋刀魚,比較健康,如果擔心吃到太多,含鎘海鮮,也可以多喝水,吃新鮮蔬果,加強體內代謝,但還是得不忌口,免得傷害健康,得不償失。

標籤:



2014年6月15日 星期日

坐辦公室仍要防曬,注意室內光源,小心日久曬出斑


(坐辦公室仍要防曬 當心室內光源也會曬出斑/圖片取自優活健康網)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夏日到來,對眾多女性而言,防曬工作格外重要。但在選擇防曬產品時,並不是防曬係數越高越好,還要視個人的膚質、活動場所、日曬及流汗狀況來做選擇。

阮綜合醫院皮膚科黃裕文醫師指出,但若長時間忽略防曬,陽光中紫外線波段UVA和UVB可能危害皮膚。若長期暴露在UVB照射下,會引起常見的曬紅曬傷,皮膚變黑及斑點;UVA則是穿透到更深層,造成光老化和皺紋,且兩種射線都和皮膚癌息息相關。

黃裕文醫師也提到,很多白領或粉領上班族,都以為白天待在辦公室內,或是晚上再出門,就沒有紫外線照射,而忽略防曬,其實很多人造光源也有紫外線,像是夜店的探照燈、螢光燈,,甚至是家裡的滅蚊燈、百貨公司專櫃的投射燈等,都可能有紫外線,長期下來也會曬黑,甚至曬出斑來。

防曬滴水不漏 把握3招

至於選擇防曬產品時,並非防曬係數越高越好,如長期待在室內,只需選擇 S P F15或30;若要到戶外活動,則應選 S P F30到50。防曬乳使用量要足夠,建議要在出門前三十分鐘塗抹,同時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充。事後的清潔,如使用的是防水型防曬產品則要卸妝,一般產品只要用洗面乳,就可清潔乾淨。

因此要防曬,醫師也提供以下3項原則:

●1要/盡量避免在上午十點至下午二點之間從事在戶外活動,此時紫外線光最強。

●2擦/一般建議選用防曬係數15以上,即使在水中、沙漠、高山、雪地、陰天也需防曬,因為紫外線可穿透水面達一公尺深,且可穿透厚厚的雲層。

●3遮/從事戶外活動或工作時,要戴太陽眼鏡、寬邊帽、穿長袖上衣及長褲並選擇用編織較細密的非白色衣料。

標籤:



綿密「霜淇淋」含10多種「化學添加物」


>炎炎夏日大啖霜淇淋透心涼,霜淇淋熱從去年延燒到今年夏天,雖然很多人都知道霜淇淋很甜、熱量也高,甚至吃多還會發胖,不過大多數人以為霜淇淋多使用牛奶或鮮奶製作,但國內毒物科醫師顏宗海解析成分,有部分霜淇淋添加硫酸鈣、三仙膠、單酸甘油脂等多達10多種化學成分,雖然都是合法添加物,醫師提醒含有化學添加物霜淇淋吃多將會誘發心血管疾病,可別吃太多。>>

霜淇淋一口接著一口吃,停不下來,綿密濃郁香氣讓霜淇淋熱持續延燒,但霜淇淋到底是用什麼原料,您知道嗎。

民眾:「奶油,鮮奶油。」

民眾:「牛奶吧。」

大多數民眾認知霜淇淋是用牛奶製成,但國內毒物科醫師顏宗海解析成分,為了增添口感,部分霜淇淋裏頭含有硫酸鈣、聚山梨醇酯、氫氧化鎂、三仙膠、玉米果糖、山梨酸鉀、單酸甘油脂、磷酸鈉和大豆卵磷脂等多達10多種化學添加物,有些五顏六色霜淇淋,像是草每、芒果、鳳梨口味,為了突顯味道,有的會添加色香味原料,大多會使用食用色素黃色4號、5號,紅色6號、40號,孩童吃太多,很有可能引發注意力不集中,甚至過動,也會影響智力。

長庚毒物科主治醫師顏宗海:「(霜淇淋)製作過程中,它加了很多化學添加物,體質敏感的病人可能會有些過敏的反應。」

霜淇淋甜度和熱量相當高,經常吃容易發胖,甚至還會誘發代謝症候群和心血管疾病,想吃霜淇淋消暑,最好適量攝取,才能避免肥胖找上門。
Yahoo新聞APP重大新聞即時推播通知
快下載iOS版》http://goo.gl/Srgdzh
Android版》http://goo.gl/XgsYfK

標籤:



分享--「橄欖油沾醬」食譜


橄欖油的用途十分廣泛,一般的煎煮炒炸或是涼拌都十分適合,在地中海地區甚至於整個歐美世界,橄欖油除了作為食用油外,因為它特有的香味與顏色,在更多時候,橄欖油常常作為「沾醬」使用。如同許多義大利麵的食譜,上桌時灑上一些上好的橄欖油提升香味口味,或是直接沾食麵包、蔬菜等。以下提供一些常見的。

橄欖油的食譜介紹:

(1) 奶油替代品
Oliver Oil Spread 將橄欖油放於塑膠盆中,入冷凍庫冷凍,食用時,以奶油刀取凝固於油品上層的凝固物,直接塗抹於麵包,替代奶油食用。

(2) 沙拉醬(Salad dressing)
3湯匙橄欖油+1湯匙醋+少許的鹽與胡椒,混合均勻,可淋於生菜上食用。

(3) 豆腐醬(Tofunese)
取嫩豆腐1塊,放入果汁機中,加入1杯橄欖油、少量的鹽與水,口味較重者,可加入適量的黑胡椒或芥末,以果汁機打勻即可。打好的醬料可搭配麵包或任何生菜食用,請放於冰箱中儲存,並於2天內食用完畢。

(4) 義式香油(Aromatic oil,chili)
將香草(如薰衣草、香草、迷迭香…等)清洗乾淨、晾乾,投入裝有橄欖油的瓶中,浸漬數天後,橄欖油便會帶有香草的香味。

(5) 綠醬
取適量的小黃瓜、青椒、大黃瓜、芹菜、九層塔等綠色蔬菜,加入1杯的橄欖油,以蔬果調理機打勻,再加入適量的鹽調味,即可用來沾食各類食物(如麵包、芽菜或馬鈴薯等)食用。

(6) 紅醬
取適量的蕃茄、紅椒、胡蘿蔔等紅色蔬菜,另外也可放入少量的松子或核桃,再加入1杯的橄欖油,以蔬果調理機打勻,加入鹽調味,即可用來沾食各類食物(如麵包、芽菜或馬鈴薯等)食用。

(7) 烤麵包
將麵包烤硬後,塗上一層橄欖油、灑適量的鹽、塗適量的蕃茄醬,最後放上一片cheese,烤過後食用。

文章參考資源:
1.橄欖油初探 - [ la marche 圓頂市集 ],http://www.lamarche.com.tw/story.php?sn=111
2.橄 欖 油 二‧三 事 - [喜願麵包‧2001年10月31日主婦聯盟演講],http://naturallybread.yam.org.tw/bread/bread-c-data-oil.htm

標籤:



如何避免「胃食道逆流」及如何共存?


嘔酸水、火燒心、喉嚨沙啞、晚上睡覺易嗆醒...., 這些典型的胃食道逆流症狀,不難診斷,卻相當擾人, 雖有藥物可治療,但一停藥又會復發,該如何正確因應?
明明沒感冒,一覺醒來,卻出現喉痛聲啞、吞口水有異物感的不適;睡到半夜,胸口悶痛,有時被從喉嚨冒上來的酸水嗆醒⋯⋯,這些都是胃食道逆流最擾人的症狀。

對二、三十歲嗜吃甜食的年輕人來說,嘔酸水、火燒心可能是偶爾發生、好好壞壞;等到四、五十歲,正值中壯年,工作壓力大、應酬多、體重逐漸增加,往往經常有症狀,干擾睡眠,就會影響生活品質。

值得注意的是,胃食道逆流患者的胃酸,並不見得分泌得比別人多,而是食道下端與胃交界處的賁門括約肌鬆掉,導致賁門閉鎖不全、關不緊,胃酸容易往上逆流到食道,造成食道黏膜刺激、受損與不適。

目前,並沒有什麼藥物,可以讓鬆掉的賁門恢復原有彈性。近年相當火紅且有效的氫離子幫浦拮抗劑,主要功能是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部的酸鹼值,確實可以減少食道黏膜破皮發師,但胃酸的存在,並非一無可取。

到底該怎麼調整生活作息,才能不再被酸水嗆醒,能夠一夜好眠?本週由專精腸胃道疾病控制的劉乃仁醫師,分享「與胃食道逆流和平共處」的關鍵養生之道。

服藥有彈性
症狀輕就減量,對消化較好

胃酸是背黑鍋專家。以往在消化性潰瘍盛行的年代,常誤以為胃酸過多是導致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的禍首。直到近年幽門螺旋桿菌被發現,才知道原來消化性潰瘍是感染性的疾病。若能把幽門螺旋桿菌清除,大多數的消化性潰瘍患者,可以痊癒。

而胃食道逆流,雖然知道是與賁門閉鎖不全有關,跟胃酸過多的關係不大,但在藥物治療上,還是以氫離子幫浦拮抗劑來抑制胃酸為主流。

由於胃酸有殺菌效果,參與消化酵素的分泌及胃蛋白酶的作用。長期抑制胃酸,會影響消化吸收。因此,目前的觀念是,胃食道逆流不見得是一個要命的疾病,或許可視為一種體質,怎麼去與這樣的體質和平共處,更重要。

臨床上,約有九成以上患者,並不是天天不舒服,這類患者,藥物可採取減量吃、間隔吃的策略,服用最低劑量來控制症狀;而且,也不用天天吃藥,症狀好一點的日子,可稍微停藥,讓身體製造多一點胃酸,對於消化吸收會比較好。

此外,由於氫離子幫浦拮抗劑跟抗血小板藥物中的保栓通,會互相競爭代謝酵素,在藥理學上,有可能降低保栓通的效能,因此,這兩種藥物不建議一起服用,須與心臟內科醫師討論如何調整用藥。

更多內容

標籤:



2014年6月13日 星期五

健康殺手--「智慧型手機」的六大隱憂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隨著智慧型手機愈來愈方便,現代人無論男女老少,幾乎人手一支,但若要認真列出手機對於人體的壞處,那可真是一籮筐,雙手手指頭數都數不清!

根據台灣電磁輻射公害防治協會,對於多款智慧型手機的檢測發現,光是使用LINE傳簡訊,電磁波的能量就能飆升至閒置時的六萬倍,另近期又發現,手機上頭有所謂的「多溴二苯醚PBDEs,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是一種廣泛運用於電器類、塑膠、等所添加的阻燃劑,也是一種環境荷爾蒙,恐怕會影響肝腦腎,引起神經與生殖性,甚至致癌!

經《優活》整理觀察,發現智慧型手機雖然帶來了無比的方便,但也著實帶來許多對於健康的負面影響,以下列出六大手機危機:

1)使用LINE 等通訊軟體聊天,輻射值高達閒置時的六萬倍,長期接觸恐怕會引發頭痛、耳鳴等症狀。
2)近期發現,手機普遍有所謂的「多溴二苯醚PBDEs,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是一種廣泛運用於電器類、塑膠、等所添加的阻燃劑,也是一種環境荷爾蒙,遇熱後便會揮發,進而被人體吸收,容易囤積於肝臟和脂肪,會造成肝臟與腎臟損壞,並影響內分泌及造成腦部、神經與生殖毒性,甚至致癌。
3)手機螢幕的藍光,會造成黃斑部病變、眼睛發炎、酸澀、、疲勞、近視度數加深等眼睛問題。
4)長期過度依賴智慧型手機的民眾,若時不時分心檢查手機內的資訊,將讓記憶力衰退,使近來精神科主訴記憶力衰退的民眾,頓時之間暴增許多,恐怕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行為治療,才能夠恢復以往的腦力。
5)過早給孩童使用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除了時有所聞,僅國小甚至幼稚園,就已有近視危機之外,更可能會產生孩童認知困難、注意力不集中、社交困難等問題。
6)過度沉迷於手機遊戲,將會增加人們久坐不動的機會,除了造成肩頸痠痛的風險暴增,更容易引起肥胖。
因此,無論是各科醫師皆提醒,智慧型手機千萬別長期使用,以免自己沒有變得更聰明,反而被影響到健康,得不償失!

標籤:



你不知道的事--隱藏「高糖」的健康食品


你或許認為,只要少喝含糖飲料、可樂、汽水,或是下午不吃餅乾、蛋糕已經很有節制,不算愛吃甜。錯了!還有很多意想不到的高糖陷阱,甚至存在你認為的「健康」食品當中。

會這麼在意糖分攝取,是因為減糖的風潮這幾年不斷發酵。愈來愈多研究證實,攝取過量的糖會增加糖尿病、肥胖、高膽固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甚至也與癌症有關。

最近還有學者建議,下修WHO目前建議的添加糖攝取量佔總熱量的10%(50克,約10顆方糖)至5%(25克,約5顆方糖),以打擊肥胖與蛀牙。雖然WHO發表聲明,仍將維持10%的標準,但也警告,肥胖已影響約五億人的健康,若以健康且不算肥胖的成人熱量需求計算,將糖攝取量減低至5%,勢必帶來更多健康效益。而且,添加糖的限制項目,除了葡萄糖、果糖、蔗糖外,蜂蜜、糖漿、果汁、果汁濃縮汁,都要列入限制。

只是糖分有時並沒有那麼顯而易見,反而隱藏在訴求健康的食品中。英國便有研究發現,一般人認為較健康的全麥麵包,有些品牌反而比白麵包額外添加了焦糖或葡萄糖,以修飾麥麩苦澀的口感,也就額外吃進了糖分。
記者走訪超商、賣場,發現許多訴求健康的機能食品,其實也隱藏不少高糖陷阱。

(一)低脂比較健康?→其實是用脂肪換糖分
(低脂穀片糖:18.5g/100g,等於4.1顆方糖)
許多標榜低脂的食品,如餅乾、優格、花生醬、沙拉醬等,誤導消費者這是比較健康的選擇,但英國調查發現,強調「低脂」、「零脂肪」的比全脂的同類食品平均多了20%的糖。星巴克的低脂藍莓馬芬就含34克糖,比一般款的28克來得高。低脂的櫻桃優格也比一般的櫻桃優格多了1.5克的糖。
而標示「低脂」的穀片,糖含量竟是同廠牌原味玉米穀片的2.6倍。
專家提醒,脂肪的確是熱量的主要來源之一,但糖也是,尤其添加糖更非我們飲食中所必須,所以並不是標示「低脂」、「脫脂」就代表是比較好的選擇,可以多吃。

(二)喝纖體飲清除「老廢物」?→小心糖分讓你小腹難消
(糖:13.7g/100ml,等於3顆方糖)
宣稱一罐擁有三種淨化配方:奇亞籽+水溶性膳食纖維+果寡糖,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便,讓腹部曲線更漂亮。
但小小一罐就有13.7克的糖,約2.7顆方糖,若按照包裝建議飲用,一天1~2瓶,就已超過WHO建議一天添加糖攝取量的一半,小心長期飲用,腰圍不減反增。
台大食品科技系教授呂廷璋指出,飲料中的糖量仍取決於所需要的甜度,如咖啡常加到6%,軟性飲品多調到8~10%,甚至更多,而且糖酸比還要達到一定比例後,才能符合「好喝」的口感。如果飲品是儲存在冰箱,溫度低會讓甜度感受較不敏銳,廠商通常又會加更多糖來達到消費者的口感要求。

(三)四物飲補鐵?→可能也順便補進糖分
(碳水化合物:10.7g/120ml,約等於2顆方糖)
市售四物飲宣稱女生每個月來時喝,讓月事不再不舒服,甚至還添加玫瑰果、青木瓜或膠原蛋白,又多了一些附加價值。
但看看營養標示,一瓶120毫升的四物飲,碳水化合物就有10.7克,約略等於2顆方糖的量。
而且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師劉佳祐提醒,不是每個女生都適合在生理期時飲用,市售的四物飲在劑量與成分上標示較為簡略,藥物劑量固定,無法針對體質調整,最好能詢問中醫師,例如燥熱體質吃了反而可能冒痘痘或口臭、口角炎。

標籤:



擦「防曬乳」並不能預防「皮膚癌」


(研究:擦防曬並不能預防皮膚癌/圖片取自優活健康網)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出門擦防曬,真能夠防止皮膚癌上身?那可不一定!根據英國的最新研究指出,塗抹防曬乳並不能夠有效防止皮膚癌的產生,因此提醒民眾,不管出門有沒有擦防曬,最好還是不要在炎炎日頭高掛天空的正中午出門,以免提高罹皮膚癌的風險。
不管有無擦防曬 還是別在艷夏中出門

根據英國媒體報導,此研究來自英國曼撤斯特大學及癌症研究院,研究人員以基因篩選的方式,篩選出一批容易罹患黑色素瘤的老鼠做實驗,經實驗的老鼠需接受一周劑量的紫外線照射,也就是約人類站在大熱天之中,曝曬一小時的程度。

其中,一組老鼠擦上防曬SPF50,一組則不擦防曬,不擦防曬的組別,平均餘五個月左右罹患皮膚癌,擦上防曬的組別,則延長到七個月左右,研究人員做出結論指出,藉此可知防曬對於預防皮膚癌的效用並不大。也提醒人們,別誤認擦了防曬就可以在大太陽底下肆無忌憚的活動。研究已發表於《自然》期刊。

標籤: ,



開刀病患停止服用「抗凝血劑」時間長短需審慎評估

2014/06/13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

一名曾二度中風的婦人接受膽囊炎手術,術後一周停服抗凝血藥,竟再次發生栓塞性腦中風,醫師提醒,手術後能否停藥需詳細評估,別自行減藥。

收治患者的北市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心臟內科主任周玉蘭指出,不少人怕手術後出血不止,自行停藥,但婦人有心房顫動、糖尿病、高血壓、心臟衰竭及兩次腦中風的病史,再次中風機率高。

心臟超音波檢查時也發現,婦人的左心耳內已有兩公分的血塊形成,脫落的小血塊造成再次腦中風。

醫師指出,手術前後需先停藥多久或何時再用回藥物等不能自行決定。停藥太短可能手術出血不易止,停藥太久則可能不幸如婦人中風復發。服用抗凝血藥物,停藥需與專業醫師討論。

醫師進一步表示,傳統抗凝血藥物「華法令」(wafarin)對東方人的出血風險明顯高於西方人,且須追蹤凝血時間來調整劑量,因此不易使用。新型服抗凝血藥物預防腦中風的效果優於或類似,大幅降低顱內出血風險。

醫師表示,新型的抗凝血藥主要為第二凝血因子抑制劑及第十凝血因子抑制劑。目前台灣健保已經給付兩種新藥使用。

【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體內流竄的血塊易造成中風,北市聯醫心臟內科主任周玉蘭指出,除了藥物外,可以置入封堵器來預防心房顫動產生的血塊流竄造腦中風,然而手術目前無健保給付。

周玉蘭醫師指出,民眾在量血壓的同時,不妨按一下自己的脈搏,感受是否有不規則的情況,如果脈搏不規則,一定要進一步就醫,了解是否為心房顫動。

醫師表示,心房顫動使血液在心房內滯留而產生血塊,九成血塊形成在左心耳處,血塊掉落隨血液循環堵住腦動脈則造成栓塞性腦中風。對於不適用或不想長期服用抗凝血藥物的病人,也可以採用經皮心導管的方式在左心耳置入封堵器來預防腦中風,成效類於藥物。不過,目前手術只能自費,須尋求有經驗的醫師操刀,手術仍可能有併發症。

醫師指出,心房顫動是成年人最常見的持續性心律不整,其盛行率隨年齡老化而顯著增加。症狀表現為心悸、心跳不規則亂跳、胸悶、胸痛、喘、頭暈、昏厥等。

心房顫動的病患腦中風風險是一般人的五倍。與心房顫動相關的腦中風死亡率較高、症狀與失能狀態較嚴重、住院天數較長、合併腦出血性的機會較高、且再發性腦中風的風險也較高。

有心臟亂跳忽快忽慢的情形,醫師建議民眾就醫評估是否罹患心房顫動。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標籤:



2014年6月12日 星期四

廚師罹患「肺腺癌」,勞動部認定係「職業病」


〔記者黃邦平/台北報導〕廚師罹患肺腺癌也算職業病!勞動部最新鑑定創下國內首例。

肺部癌症是否與廚師工作有關?目前國際間還沒有足夠的流行病學證可佐證。
51歲楊姓廚師工作34年,1976年到2010年間先後在多間餐廳任職,主要工作是牛羊豬雞排餐類炒、炸、煎、烤,2010年健康檢查才發現罹患肺腺癌,接受手術治療,認為長期在廚房工作是導致罹癌的主因,向勞工保險局申請職業傷病給付。

勞動部與衛生福利部統計分析全國及廚師罹患肺腺癌的登錄資料,建立本土流行病學研究基礎,認為我國烹調習性與國外不同,經過2年多研究,終於經職業疾病鑑定委員會認可,楊姓廚師罹患的肺腺癌與其執行的職務有關,可視為職業病,可依照職業病標準獲勞保相關補償。

勞動部強調,認定職業疾病有客觀、嚴謹的標準,需確認罹病證據、罹病時序、危害因子暴露證據、個人因素等,綜合判定;相較其他職業病,職業性癌症由於往往是多種病因、潛伏期長、危害曝露事證多數取得不易,診斷率最低,多數罹癌勞工也不知道要爭取權益、申請補償,統計2003年至2013年勞保只補償了50件職業性癌症案例。

標籤:



「植物性蛋白」崛起,健康飲食正夯


====日常三餐蛋白質選用優先順序--「豆、魚、肉、蛋」

近年來「多蔬果」、「多膳食纖維」植物性飲食觀念已深植人心,但在蛋白質的攝取觀念仍停滯不前。衛福部早在2011年《每日飲食指南》就將蛋白質攝取優先順序改為「豆、魚、肉、蛋」,但根據台灣營養基金會最新調查顯示,高達73 %的民眾不清楚蛋白質推薦順序,其中近九成民眾還誤以為蛋、魚類是最好的蛋白質。楊承樺營養師說明,部分民眾將肉蛋類視為主要蛋白質攝取來源,容易吸收到過多的膽固醇和脂肪,增加高膽固醇、高血脂、代謝疾病風險。

營養師指出,植物性蛋白食物常含有不同種類對人體有抗氧化或其他有益健康的植化素營養伴隨存在,例如大豆含有大豆異黃酮,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降低體內LDL壞膽固醇、保護心血管等特色,這些是動物性蛋白所缺少的,且大豆蛋白在體內代謝所產生的含氮廢物也較動物蛋白少,更減輕對身體負擔。建議習慣吃動物性食物的肉食族,改以大豆蛋白作為主要方便攝取來源。

但是大豆蛋白要怎麼樣吃較好呢? 營養師提醒現今上班族多外食,便當和自助餐店能選擇的大豆蛋白料理少,常是染色過的豆干、油炸過的豆皮、素肉等較多加工的食物。這些食物多半熱量、油量高,製作和烹調方式容易流失原有營養素,也會吃到額外的添加物。像仿葷食做的素肉、魚排、豬排、素火腿,裡面添加的著色劑、防腐劑、膨脹劑會造成身體負擔,因此建議民眾可以選擇豆漿、豆腐、毛豆這些方便又易取得的較天然食物。

營養師建議民眾依照自身對動物性飲食的倚賴程度調整飲食習慣,從每週至少3天以上減少動物性食物改攝取植物性蛋白來逐步達到動植物蛋白平衡,例如上班日的禮拜一、禮拜三、禮拜五早上改喝一杯豆漿。營養師最後也提醒,民眾在選購豆漿時,可選擇具國家健康認證的市售包裝豆漿,更能喝出安心與健康。


標籤:



睡前服用「安眠藥」者切記不能再喝酒


有些食物有助睡眠,有些食物卻會妨礙睡眠,想要睡得好該怎麼吃?《康健》彙整專家的意見:

1.來點富含色胺酸的食物
睡前喝杯熱牛奶,是長久以來給睡不著的人的建議,為什麼呢?因為奶製品含色胺酸,一種有助於睡眠的物質。

不過,有些人喝了牛奶反而有脹氣等不適症狀,不見得適合,不妨試試其他富含色胺酸的食物,包括香蕉、堅果、芝麻、蜂蜜、高纖餅乾,和動物性食物(牛肉、豬肉、鱈魚、鮭魚等)。
需注意的是,肉類是高蛋白質的食物,比較不容易消化,就算想吃,也要很少量。

2.補充碳水化合物
乳製品要搭配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才能增加血液中,有助於睡眠的色胺酸濃度。所以如果睡前有點餓,想吃點宵夜,可試試一碗加了牛奶、優格、餅乾的麥片,或麵包和起司。
但記得要避開也含高糖份的澱粉類點心,以免血糖變化影響睡眠。

3.餓得話,睡前吃點小點心
餓著肚子上床會干擾睡眠,因為飢餓的感覺會讓人睡不著,有些研究甚至認為,試圖減肥的人,反而可能更常醒來。
如果你為失眠所苦,吃點東西可能有助於入睡。不過,只能吃些小點心,吃太豐盛會對腸胃系統造成壓力,上床時反而不舒服,難以入睡。

4.少吃點脂肪
研究發現,白天吃太多高脂肪、油膩的食物,晚上就愈難睡得好。

5.注意躲在細節的咖啡因
明明已經戒掉晚上喝咖啡的習慣,為什麼還睡不好?事實上,即使一些咖啡因濃度也會干擾睡眠,例如巧克力、可樂、茶還有低卡咖啡。
想要睡得好,中午過後還是少碰含咖啡因的食物為妙。另外,有些成藥或處方藥也含有咖啡因,例如止痛藥、減肥藥、感冒藥、利尿劑等。這些藥物含的咖啡因可能和一杯咖啡一樣多,甚至更多。用藥時,記得看仿單上有沒有註明藥物會影響睡眠,或造成失眠的提醒,必要時,跟醫生討論是否換藥或停藥。

6.睡前別貪杯
睡前小啜或許可以讓人更快入睡,但卻會讓人夜晚更常醒來,睡得比較不舒服、沒有獲得充分休息,還會頭痛、流汗、作惡夢等。如果你非得晚上喝點酒,每喝杯酒就喝杯水來沖淡酒精作用。
在林口長庚醫院看睡眠障礙門診的復健和社區精神科主任許世杰更叮嚀,失眠的人絕對不可喝酒,但卻有三、四成失眠的人誤以為喝酒可幫助入睡,不知道酒的依賴成癮性,會比藥物更高,會愈喝愈多。
高醫附設醫院睡眠中心主任徐崇堯也提醒,如果既吃安眠藥又喝酒,因為兩者都作用在「GABA」這種腦部最主要的抑制性神經傳導物質,強大的效果,反而有病人因此一覺不醒。

7.留意重口味、辛辣食物的威力
飽吃一頓後很難睡得舒服,因為睡覺時消化系統運作減緩,胃排空速度慢。
而且台大醫院內科部醫師曾屏輝指出,逆流性食道炎特別跟晚吃有關,所以,假如想吃大餐,應該至少離睡前4小時,晚餐時也要避開甜食、柑橘類、巧克力、可樂等。
另外,辛辣的食物容易讓人有胃食道逆流或大腸激躁症,睡前最好避免。中醫師劉桂蘭並提醒,薑、蔥、蒜等調味食材有興奮神經的效果,晚上也要少吃。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康健雜誌網站》

標籤:



減緩「脊椎」退化,跟著醫師從日常生活做起


脊椎就像傳統帳篷,由肌肉、骨頭、肌腱、神經等連結在一起,密不可分, 其中,肌肉擔負支撐力量,如果肌力逐漸流失,退化也會跟著產生,所以要有柔軟健康的腰,肌力必須強,骨科醫師游敬倫不斷強調,肌肉訓練以及腰部的柔軟度鍛鍊能預防腰椎退化。

因此,平常的站、走、睡等姿勢就變得很重要,隨時保持正確姿勢並養成習慣,就可遠離腰背痛。振興醫院骨病科主任周溫祥提供以下建議:

1.走路時挺胸縮小腹,不要拖著腳底板

站或走路時不要彎腰駝背,肌肉容易疲勞,踏出步伐時要把腳的重心放在腳跟,然後沿著腳的外緣到腳趾,邊走邊留意讓身體的重心保持在骨盆的位置,挺胸、微縮下巴。

2.維持良好坐姿

坐著辦公或打電腦時儘量把椅子拉近桌面,讓電腦螢幕靠近自己一些,避免讓身體太往前傾,增加脊椎負擔。
臀部要把椅子坐滿,讓腰背完全緊貼椅背,如果椅子深度太深,臀部無法坐滿椅背,就放個靠墊在椅子上,讓腰能完全緊貼著靠墊,並且兩腳平放地上。如果身材較矮小,腳很難平放在地上,可以在腳下墊個小板凳。
切記不要雙腿交疊翹腳,這會讓髖關節的關節囊變得緊縮,大腿內側肌肉緊縮,腰部及髖部的活動度降低,嚴重時身體無法完全挺直,造成彎腰駝背,增加腰椎壓力,游敬倫提醒。
即使坐得再舒服,也不要坐超過半小時,設個鬧鈴,提醒自己起來動動。

3.不要彎腰提重物

搬任何東西,只要比身體的位置還低,就要蹲下或屈膝搬起,不要騰空彎腰(也就是背與大腿呈九十度),以免增加腰椎負擔,「彎腰提起一公斤的物品,腰椎就會承受五倍的力量」,周溫祥說。
﹁搬舉物品時,記得重物不過腰、輕物不過肩,﹂萬芳醫院復健部主任林伯威提供保護腰背的祕訣。

4.揹包包要平衡負重

很多人外出時喜歡揹大包包,周溫祥建議背包重量不要超過三公斤,揹包包時仍要保持身體筆直,如果包包過重最好左右手輪流拎。背帶比較長的斜背包, 揹的時候最好把包包放在腹部,不要放在身體兩側。
如果每天都必須揹很重的東西出門,最好能使用雙肩背包,讓背包重量緊貼著脊椎,平衡受力。

5.打噴嚏或咳嗽時要稍微往前彎

姿勢不正確,即使用力打個噴嚏也會受傷。建議打噴嚏或咳嗽時要讓身體往前彎,兩個膝蓋稍微彎曲,可減輕腹部和背部承受的壓力。
本文出自《跟著天氣養生》

標籤:



「冠心病」新救星--「可吸收血管支架」降低心血管再狹窄率


〔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

「冠心病」新救星--「可吸收血管支架」可降低心血管再狹窄率,台灣己領先各國核准使用。

世界衛生組織去年調查,冠狀動脈疾病已是全球頭號死因,除了繞道手術,侵入性較低的技術日新月異,1977年氣球擴張術問世以來,裸金屬支架、塗藥金屬支架陸續出現,卻始終難以避免金屬異物長期刺激所引發的血管再狹窄。不過台大醫院臨床試驗發現,最新的「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可重建血管支撐力,又沒有異物殘留,可將一年後再狹窄比率從3.2%降到1.8%,效果比最高級的塗藥支架還要好。

台大醫院心導管室主任高憲立(左起)、副院長黃世傑、心血管中心主任林俊立、病友劉先生,為台灣領先國際的血管支架技術按讚。(記者邱宜君攝)

病友劉先生(右)感謝台大醫院心導管室主任高憲立為他安裝領先國際的血管支架。(記者邱宜君攝)
台大心導管室主任高憲立表示,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的結構與金屬支架類似,最大特點是材質,利用可被身體完全水解、吸收利用的乳酸聚合物,這是血管支架的第四個里程碑。
當支架放置完成後,血管發炎、修復的過程大約需要6個月,之後就不需要繼續支撐,此時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也會開始被水解、變薄,結構強度慢慢減弱,直到兩、三年後完全消失,讓血管回到自然狀態。

台灣2012年起加入全球多中心研究計畫,占全球收案量的10%,舉足輕重。台大醫院為國內34位病人安裝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結果最高級塗藥支架在1年後的再狹窄率是3.2%相比,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只有1.8%。目前美國、日本實驗進度較慢,尚未核准使用,台灣進度領先,與歐洲各國一樣已核准使用,價格大約是12到13萬元。

標籤: ,



2014年6月11日 星期三

「麻疹」傳染力超強,得特別留意


到醫院看病,卻反而染上麻疹!疾管署公布今年第16例麻疹確定案例,北部一名24歲年輕女性,日前身體不適到醫院看病,碰巧與今年第13例麻疹確診個案在同診間,結果遭感染。

疾管署已經針對密切接觸者共136人進行追蹤,所幸尚未發現其他疑似麻疹症狀者。

身體不舒服到醫院看病,沒想到這麼剛好,同一個時間與麻疹病患在同診間候診,因此染上麻疹,成為今年第16例麻疹確定案例!這位24歲年輕女性,6月3日出疹、5日發燒、6日出現頭痛及喉嚨痛等症狀,就醫後確診,經過比對發現,原來5月24日,女子到醫院時,剛好與第13例麻疹確診個案的45歲女性,在同一個空間不慎感染,目前衛生單位持續列管與這2人的密切接觸者共136人,預計追蹤觀察到25日!麻疹潛伏期約7~18天,可能在發燒前一天就有傳染力,因此很難預防,提醒近期要前往大陸、菲律賓、越南等麻疹流行地區,特別是18到33歲的民眾,最好接種疫苗,降低感染風險,若出現發燒、結膜炎、紅疹等症狀也要儘速就醫,避免引起肺炎腦炎等併發症!

標籤:



「亞硝酸鹽」和「胺類」食物混搭或經常烹調該二類組合食物有致癌風險


每天吃香腸、培根、熱狗或泡菜,會造成亞硝酸胺攝取過量,增加罹癌的風險。如何避免亞硝酸胺殘害健康?營養師建議少吃醃漬食物,且盡量多攝取含維生素C和多酚物質的食物,提升抗氧化能力,可破壞亞硝酸胺的形成,降低癌症的發生。

硝酸鹽可防腐 肉品使用有限量

彰化基督教醫療體系營養師謝薰慧表示,硝酸鹽是蔬菜和馬鈴薯的成份之一,也是一種食品添加物。硝酸鹽具有特殊的抗微生物特性,和食鹽混合可成為醃肉的醃汁,可抑制肉毒桿菌生長,防止食品腐敗變質,有預防食物中毒的好處。
硝酸鹽常被用於醃製臘肉、香腸、培根、火腿、熱狗等食物,是合法的防腐劑。不過,根據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法規公告,除了生鮮肉類、生鮮魚肉不得使用之外,准許使用的肉製品及魚肉製品,亞硝酸鹽含量濃度不得超過0.07公克/公斤,原因與其可能產生的亞硝酸鹽、亞硝酸胺等致癌化合物有關。

多吃醃製加工品 癌症風險大增

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常吃加工肉品會增加罹患胃癌的風險。一個統合分析研究也顯示,每天吃30公克加工肉品的人(佔每日所需蛋白質的一半),罹患胃癌的風險比沒有吃加工肉品的人高出15%。

另有研究發現,時常攝取高濃度的亞硝酸胺的醃製食物,如火腿、培根、泡菜、醃製蘿蔔、酸菜、泡菜、榨菜、鹹魚、鹹豬肉等,或時常烹煮鹽醃漬食物,如「火腿」蛋包飯、蒜苗炒「臘肉」、「培根」炒高麗菜、「香腸」炒飯等,在烹煮的過程中,水蒸氣會釋放出揮發性亞硝酸胺的成份,並分佈在鼻咽部的黏膜上,這些飲食、烹調習慣與鼻咽癌的高發生率有關。

減少亞硝酸胺!泡菜、海鮮別混搭

謝薰慧營養師提醒,平日飲食選擇新鮮的食物,不吃醃製肉品、鹽漬蔬菜,可減少吃入硝酸鹽和致癌物的風險,是最好的防癌之道。若生活中無法完全避免攝取醃製或鹽漬類加工品,也要避免同時吃「硝酸鹽」食物和「胺類」食物,且多攝取富含維生素C或多酚的食物,可減少致癌物「亞硝酸胺」的形成。

常見含「硝酸鹽」食物,包括泡菜、香腸、熱狗;含「胺類」食物,如海鮮、乳酸飲料、香蕉。這兩類食物混搭攝取,例如泡菜海鮮火鍋、香腸便當搭配乳酸飲料、熱狗堡配香蕉,都會促進亞硝酸胺的形成,提高癌症風險。

食物種類相生相剋!謝薰慧營養師以上述飲食為例,若將「泡菜海鮮火鍋」中的海鮮換成新鮮肉片,香腸便當的搭配飲品改成綠茶,芭樂取代香蕉搭配熱狗堡,就能抑制致癌物質的形成。

抑制亞硝酸胺2關鍵:維C+多酚

謝薰慧營養師進一步說明,維生素C在胃中可阻礙致癌物「亞硝酸胺」的形成,每天吃2份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有助於防癌。而每份含100毫克以上維生素C的水果和份量,約奇異果1.5粒、草莓10粒、小芭樂1顆、聖女蕃茄20顆、香吉士1顆。

此外,常吃含多酚類的抗氧化食物,如綠茶、柑橘類水果、紅葡萄、藍莓等,可提升抗氧化能力,破壞致癌物質亞硝酸胺的合成。研究發現,每週吃一次柑橘類水果的人,和每月吃一次柑橘類水果的人相比,罹患鼻咽癌的風險顯著降低。

標籤:



「空腹血糖值」正常仍有「糖尿病」風險


空腹血糖正常仍有糖尿病罹患風險。45歲吳先生定期身體檢查時,空腹血糖質未超標,但體重過重又有高血壓與高血脂,醫師建議再測飯後血糖與醣化血紅素,發現數值分別超過200mg/dl與6.5%,確定已罹患糖尿病。

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康宏銘表示,糖尿病檢查有空腹血糖超過126mg/dl、飯後血糖超過200mg/dl、醣化血紅素超過6.5%、與葡萄糖耐受性測試,只要任何一項超過標準,就能診斷為糖尿病,必須服用藥物控制血糖,由於糖尿病初期不會明顯症狀,很多人因此錯過早期治療期。

根據研究指出,空腹血糖可以檢查出50%的糖尿病患者,飯後血糖可以檢查出90%,醣化血紅素可以檢出30至40%,雖然飯後血糖素似乎較為準確,但食物升醣指數與抽血時間不容易控制,會影響檢驗結果,因此葡萄糖耐受性試驗,口服75公克糖水,2個小時在抽血檢查,比較能夠呈現胰臟健康現況。

康宏銘補充,各項檢查都在測試身體不同機轉,很難斷定哪項檢查比較好,互相交叉比對才能確定。

標籤:



「自費醫材比價網」上缐囉


〔自由時報記者魏怡嘉、蔡淑媛/綜合報導〕太離譜了,明明是同藥廠的同款醫材,民眾自付差額卻差上三、四萬!

健保署比價網上線

健保署自費醫材比價網(http://www.nhi.gov.tw/SpecialMaterial/SpecialMaterial.aspx)

昨日上線,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專門委員蔡文全表示,「自費醫材比價網」共收載五二三家、一萬六千多筆自費醫材資料,供民眾上網查詢,可促進自付差額及全自費醫材收費透明化,也會給各醫療院所帶來價格壓力。建議民眾採用前貨比三家,若有必要,年底之前可望訂出自費醫材金額上限。

各醫院收費大不同

從公開資訊上比價發現,心律調節器以及人工髖關節差價較大,例如同款的心律調節器,台北榮總要價就比自家的高雄榮總多出四萬七千多元,超過一倍;某一同款陶瓷人工髖關節,北榮硬是比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多出四萬七千多元,且竟也是貴了一倍。

此外,相同的塗藥血管支架,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簡稱中國附醫)收費比價格最低的三總多出三萬三千多元,價差一倍。
各式特殊人工水晶體價差比較小,但同款人工水晶體價格,中國附醫還是比成大附設醫院高出一萬八千多元,價差最大。

不排除訂自費上限

目前健保納入差額給付的醫材,有塗藥血管支架、特殊人工水晶體、心律調節器、陶瓷及金屬對金屬人工髖關節、義肢及生物組織心臟瓣膜等六大類。蔡文全表示,義肢及生物組織心臟瓣膜使用量較少,其他四大類去年至少有八.三萬人次病人自付差額,將健保醫材升級為較高檔貨,自費貼補超過九億元。
中國附醫主秘方信元表示,每家醫院進價不同,醫療技術及品質也不同,收費當然不盡相同,未來會檢視收費較高的醫材定價。北榮則已全面進行檢討,一旦作業完成,即會更新健保署自費醫材比價網資料。

民眾李先生說,都是病情嚴重才需要用到這些昂貴醫材,很少人會質疑醫師,多數人還是會誤以為「貴」的比較好,有了比價網,應該可以讓醫院不敢再隨便吃定病人,但是健保署應該更積極監督醫院。

標籤:



2014年6月10日 星期二

「茄紅素」可強化心血管功能


番茄、西瓜、葡萄柚、木瓜等水果富含的抗氧化物質茄紅素,可強化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管功能,進而降低再次發作的風險。

英國劍橋大學團隊日前發表於《公共科學圖書館》線上期刊的研究指出,一般認為「地中海飲食」中富含的茄紅素,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原因之一,但缺乏臨床數據證實兩者有直接的因果關係。

研究人員比對心血管疾病患者與正常人,服用含有7毫克茄紅素藥物後血管功能的變化,結果發現心血管疾病患者服用茄紅素後,血管擴張幅度增加53%,正常人則沒有變化。

劍橋大學藥理及生理學副講師喬瑟夫雪瑞安解釋,該研究係以量測前臂血流量,評估血管內壁接觸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後充血的情形;在血管內壁正常的狀態下,乙醯膽鹼會造成血管舒張、增加血流量,但若血管內壁的內皮細胞受損,乙醯膽鹼反而會導致血管不正常收縮,臨床上視此現象為心臟病發或中風的警訊之一。

雪瑞安表示,茄紅素可強化心臟病患者的血管功能,顯示調整飲食並搭配茄紅素萃取物,對心血管疾病高風險者有益;但茄紅素並不能降低血壓、血脂,也無法改善動脈硬化的狀況,因此攝取茄紅素並不能取代相關疾病的藥物治療。

標籤:



罹癌吃「生機飲食」恐增感染風險


【華人健康網╱記者周富美/台北報導】

曾有多位名人和醫師公開出書,推廣罹患癌症後採取生食的生機飲食法,掀起一股生機飲食風潮,於是不少癌症病患在罹病化療期間只吃生機飲食,但最終卻因免疫力低下、營養不均衡而病逝。

醫師建議接受化學治療的癌症病患不要吃生食,才能降低感染病菌的風險。

台北市立仁愛醫院家醫科陳芳君醫師表示,坊間盛傳生機飲法來防癌,甚至可使癌症恢復快,並不正確,癌症的成因除了先天的基因遺傳之外,也與後天生活環境、飲食習慣有關,不論是一般人或是癌症患者,都不能只靠生機飲食來預防或抑制癌症,至於正在接受化療的癌症病人更不適合吃生食,以免增加感染病菌的風險。

近幾年來盛行的生機飲食法,主要是透過增加生鮮蔬果的攝取量,提供人體生活所需的纖維和維生素,有人會在每天早上起床後,使用清洗乾淨的生菜和水果打出一杯精力湯喝下,但這種吃法並不保障可以預防癌症。

生食潛藏風險 恐吃下寄生蟲卵

陳芳君醫師表示,有些生機飲食業者強調多吃未經加熱烹煮的生鮮蔬果,可以保留蔬果較多的營養成分,藉此提供人體所需的維生素和膳食纖維,但是對已經罹癌並接受化療的病人而言,生食蔬果不但無法預防癌細胞生長,還可能潛藏著更多飲食風險。

主要是因為化療藥物在殺死癌症患者體內癌細胞的同時,連正常細胞也會受損,此時病人體內的自然殺手細胞不足,免疫力也很弱,萬一生吃蔬菜的過程沒有清洗乾淨,很可能會不小心吃下附著在葉菜上的寄生蟲卵或大腸桿菌,讓原本防禦力不足的免疫細胞更加虛弱,反而增加感染疾病的風險。


在外選購生機飲食時要注意蔬果是否清洗乾淨,觀察店家的環境衛生是否合乎標準。

醫師提醒,目前正值炎熱夏季,高溫的環境是容易孳生細菌的溫床,提醒正在接受化療的癌症病人應避免在外面的餐廳吃生菜沙拉,也不要存有吃生機飲食可抑制癌細胞生長的迷思,以免因病菌感染而影響化療效果。陳芳君醫師提醒,在外用餐選購生機飲食時,可參考以下4個小撇步:

【選購生機飲食4撇步】:

1.觀察生菜或蔬果是否清洗乾淨。

2.水果是否削皮並有冷藏保存。

3.店員收款時是否脫下手套。

4.挑選衛生環境良好的店家購買。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華人健康網」】

標籤:



晒不到太陽之部位長「痣」當心「癌變」


〔自由時報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

小心不起眼的黑痣,有可能是惡名昭彰的皮膚癌!

黑痣變形長大 可能是黑色素癌

今年三十五歲的張先生,去年六月發現後腦勺有塊區域凸凸的、很癢,他原本不以為意,抓到流血也只擦擦藥,直到家人發現患部呈黑色,到大醫院切片檢查,才發現是黑色素細胞癌。醫師提醒,平常曬不到太陽的部位忽然長痣,或是黑痣忽然變大,要小心可能是黑色素細胞癌,若拖到晚期,多數患者只能存活幾個月。

衛福部國健署四月公布二○一一年十大癌症,皮膚癌排名第八。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楊志勛表示,辨識皮膚癌有「五不」:注意黑痣是否有形狀不對稱、邊緣不規則、顏色深淺不均、病灶不小(大於○.六公分)、病灶凹凸不平。如果範圍持續快速擴大、流血,更是可疑。

容易轉移 拖到晚期只能活數月

楊志勛提醒,黑色素細胞癌非常容易轉移,因此只要有懷疑,最好讓醫師用皮膚鏡檢查,早期治療的五年存活率高達八成。目前有三成病人是晚期發現,不論手術、化療、放療,效果都不好,通常只能再活幾個月。

楊志勛表示,台灣人的黑色素細胞癌有六成好發於曬不到太陽的手掌、腳掌,有的看起來就像「點仔膠(瀝青)黏到腳」一樣。臨床上發現有許多年紀大、務農的患者都長在腳上,可能是因赤足工作常有外傷,加上接觸農藥等化學物質。

6成好發手腳掌 每年新增200病患

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朱家瑜表示,台灣每年大約新增兩百位病友,估計其中一到兩成有BRAF基因突變,使黑色素細胞增生失控、變成癌。

經基因檢測確認有突變的患者,在化、放療之外,輔助使用最新口服標靶藥,可讓存活期從九個月延長到十三個月,其中不復發的時間也從一個半月延長到近七個月。此藥目前還很貴,一個月要三十幾萬元。

朱家瑜提醒,過度日曬是皮膚癌的主要危險因子,夏日艷陽毒辣應防曬,但民眾勿盲目追求高係數。因為不論是SPF20或SPF100,三小時後的殘餘量都差不多,重點是每三小時要補擦。

標籤:



2014年6月9日 星期一

夏日高溫戶外活動須提防「心臟過熱」危機


暑假即將到來,接觸戶外運動的機會變得更多,除了要注意防曬,連日高溫和度假人潮,都有可能增加心臟症狀被誘發的機率。醫師表示,心律不整最「好發」於少動多吃的上班族。現在很多公眾場合都已經設置AED,希望能在必要時發揮效果。 〈黃仲丘報導〉

時間慢慢進入夏天,大家也比較喜歡從事戶外運動,但是要小心身體長時間如果暴露在炎熱的環境,人體的引擎心臟可能就會有過熱危機。國泰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陳健驊表示,高溫環境下心臟做的功會比平常來的高,容易造成心臟血管阻塞,造成心肌梗塞。因此在戶外的環境下運動或是在高溫的的環境下工作特別容易發生心因性猝死。陳健驊說:「高溫環境下心臟做的功會比平常來的高,容易造成心臟血管阻塞,造成心肌梗塞。」

陳健驊說根據最近臨床門診的觀察,有心臟方面的疾病的患者,年輕族群也逐漸增加,醫師表示熬夜、抽菸與肥胖等不正常作息,都會造成風險大增。現在公共場所已經開始廣設俗稱傻瓜電擊器的AED,民眾可以牢記「叫叫CD」口訣來操作。先叫喚病患、呼叫119,再做CPR與讓心臟恢復部分血流;接著使用AED,進行心臟除顫急救。

曾經在公司使用AED搶救同事的護理師黃俞臻表示,只使用徒手進行CPR搶救,往往效果有限,當患者心跳停止倒下後,如果能即刻使用AED搶救,可以提高存活率達3到5成。

現在很多公共場所都已經設置AED,但是還有許多民眾不太敢使用。台灣飛利浦9日也捐出50台訓練機給新北市消防局、紅十字會等單位,希望透過宣導與訓練,希望更多民眾都能成為彼此的救難福星。



「皮膚癌」與「痣」如何區分?


〔中央社〕

「皮膚癌」與「痣」如何區分?自行檢視的口訣--ABCDE,詳下述。

皮膚科醫師說,皮膚癌中的黑色素細胞癌惡性高,易轉移,與種族、基因有關,也與過度日曬有關,若出現不明突出痣建議就醫。

35歲張先生有從事戶外運動習慣,自以為很健康,不過去年6月突然發現後腦勺突起物,但不慎抓傷血流以為外傷求診,傷口底部又發黑再轉醫學中心求診,經切片檢查確診是黑色素細胞癌晚期。

收治患者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張義芳表示,患者經2次手術,而癌細胞又有轉移,又經化學治療及免疫治療但病情都無法獲得控制,傷口痛到如螞蟻在鑽咬,經檢因檢測確認BRAF基因突變,透過標靶藥物已改善。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楊志勛表示,皮膚癌是國人常見前10大癌症第8名,可分為黑色素細胞癌及非黑色素細胞癌,不過黑色素細胞癌占所有皮膚癌7.8%,不過因惡性度高且易轉移,患者存活僅只有數個月,致死率也高。

楊志勛說,黑色素細胞癌多發生在歐美人口,發生主要因子除遺傳外,過度日曬也是主要危險因子。

台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朱家瑜說,黑色素細胞癌與黑痣不同,提醒30歲以後,若在手掌與腳掌出現類似黑痣的點,應提高自我警覺,並就醫檢查。

朱家瑜分享自我先行檢視的口訣是「ABCDE」,A是先看形狀有沒有對稱,痣是小且圓形;B是邊緣有沒有規則,若是不規則就要小心;C是顏色有沒有均勻;D是指直徑若大於0.6公分,則也要注意;E指病灶有凸起感。

標籤:



2014年6月8日 星期日

早上「叫孩子起床」要有正確方法


〔本報訊〕

「都幾點了,還不快點起床!」這應該是不少父母叫醒孩子的方式,不過,這種「殺傷性」的叫法可要當心了,可能在無意中帶給孩童不好影響,如何正確地叫醒孩子,可是有大學問。

如何正確地叫醒孩子,可是有大學問。(資料照,孟慶慈攝)

根據「baby like」指出,包括「憤怒地衝房間,大喝一聲7點了,還不快起!」「一把拉開孩子的被子」、「一點都不溫柔的拍孩子的身體」、「反覆嘮叨不斷叫喚」等具傷殺性的叫法,可能會帶給孩子不好的影響,凡是激烈破壞睡眠過程、使用過大聲音與噪音、碰觸對方身體,以剝奪睡眠安全感等,都屬於殺傷性叫醒方式。

在被叫醒那刻,大腦需完成一系列複雜的轉換,從環境安全檢查、潛意識切換、神經系統啟動到四肢甦醒,在這過程中,要在安全環境中、依照個人速度進行,才能啟動大腦,若用傷殺性、讓人驚醒的叫法,切斷啟動過程,長期下來會對孩童產生不好影響,將驚嚇的記憶和感受帶入淺意識中,更可能帶出一系列神經、心理問題,如破壞情緒控制、衝動易怒、心境低落等。

那麼什麼方法可以讓孩子安全醒來呢?以下方式雖然要花些時間,但能讓孩子較安全醒來:

一、預告:前天晚上告訴孩子,明天早上會叫醒他、讓他有心理準備。
二、使用光線叫醒:由光線傳遞給潛意識,並叫醒腦部,啟動四肢,讓孩子起床。
三、使用早飯香氣叫醒:透過香味啟動孩童嗅覺系統,讓大腦傳遞該吃飯的信息;除飯香,鮮花也能達到相同效果。
四、用音樂叫醒:透過聽覺傳信息致腦部,讓人甦醒。
五、輕撫叫醒:溫柔、輕緩地摸,從手開始,到小臂、上臂、臉頰,叫醒孩童。
六、輕喚叫醒:輕聲呼喚孩童名字,並徵求孩同意見,讓他能感受到體貼與安全感。
七、使用同一個方式叫醒:父母找到好的叫醒方式,讓孩童養成習慣,切記不要隨便更改。



冷氣病--「過敏性鼻炎」別輕忽


【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天下雜誌出版】

如果出現以下症狀,別再拖了,趕緊找醫生尋求治療對策吧。

1.經常鼻子發癢、猛搓鼻子,甚至搓到脫皮

尤其是有過敏性鼻炎的人,只要進出冷氣房或溫差大的早晨夜晚,鼻子容易搔癢難耐、狂流鼻水,症狀如果嚴重到無法專心工作、上課或睡眠,為了避免過敏災情持續擴大到其他症狀例如氣喘,建議要就醫。

目前治療過敏性鼻炎的藥物包括抗組織胺、鼻血管收縮劑、肥大細胞抑制劑、抗生素等合併治療或局部類固醇噴劑。


2.熊貓眼

黑眼圈也可拿來「算病」? 的確,黑眼圈跟過敏嚴重度有相關性,台大醫院研究發現,六七%過敏性鼻炎孩童有黑眼圈,且下眼袋的顏色較黑,面積也較大。

3.鼻塞很久都沒好

如果是感冒引起的鼻塞,通常一個多星期會好,如果持續鼻塞很久沒好,很可能是過敏所致,若沒就醫用藥,容易併發鼻竇炎、長鼻瘜肉(反覆的發炎反應,讓組織增生,嚴重時會阻塞氣道,使呼吸不順暢)、睡眠障礙、氣喘或頭痛。

4.呼吸時有咻咻聲

一般來說,氣道受阻時會產生咳嗽、胸悶有壓迫感、喘鳴,所以當你發現自己呼吸時伴隨咻咻的聲音,尤其運動過後更明顯,且經常反覆發作,很可能是氣喘,請趕緊就醫檢查。

5.皮膚癢到不行

皮膚發癢,抓到停不下來,搔抓引起疹子,疹又導致癢,惡性循環,如果是發生在孩童身上,當心得了異位性皮膚炎,這是一種慢性且容易復發的濕疹,建議找醫生好好治療控制病情,以免引發更嚴重的過敏反應。

6.蕁麻疹

有一種癢,皮膚會出現膨疹,很像被蚊子叮過之後的腫塊,一段時間會消退。大人小孩都可能得,那就是蕁麻疹,雖然國內外指出約二○%的人終其一生至少會得一次,那不表示可以輕忽。

如果皮膚腫脹發生在比較深層的部位稱為「血管神經性水腫」,萬一發生在喉嚨,有可能會胸悶、呼吸困難,甚至危及性命。建議找醫生看診,原,並配合用藥治療,改善症狀。

7.失眠

長期失眠會扼殺生活品質、工作表現,所以當發現長期咳嗽、鼻塞、眼睛癢、皮膚癢等各種過敏症狀已經惡化到影響睡眠時,就是該看醫生的時候了。

8.很難專心且很沒耐性

過敏與過動確實有關係。台大醫院小兒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楊曜旭研究發現,有過敏體質的孩童跟一般孩童相比,有過動症的比率高出二.八倍,更且, 如果把過敏治療控制好,過動的情形也能大幅改善。

尤其有過敏性鼻炎的人常常會伴隨過敏性結膜炎造成結膜與眼瞼癢、眼睛紅腫、流淚畏光,耳朵也癢、不斷打噴嚏,手很容易在臉上摸來摸去,渾身不舒服,動來動去,不僅很難專心,脾氣也變得不太好,超沒耐性。

9.疲倦無力

長期因過敏症狀干擾睡眠、體力透支,就容易精神不濟;過敏反應也可能讓免疫系統過亢,也會讓人疲累;此外,如果有使用抗組織胺藥物也可能讓你昏沉嗜睡,如果持續覺得自己倦怠無力,建議回診跟醫師或藥師尋求協助。

10.情緒長期低落、憂鬱

這是真的,過敏症狀嚴重不僅會影響身體健康,連情緒也跟著賠上。

最近歐洲有項研究發現,異位性皮膚炎可能會導致心理健康失衡,不僅容易患有過動症,也容易出現憂鬱、自閉傾向,這篇研究發表在《過敏與臨床免疫學(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期刊。

不論大人或小孩,如果經常飽受過敏症狀折磨,建議找醫生商量,調整治療策略與藥物,讓症狀有機會獲得緩解,重拾生活品質。

本文出自《跟著天氣養生》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華人健康網」】

標籤:



顛覆傳統--「減肥正確觀」-脂肪類食物比醣類食物更易減重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綜合報導】攝取油脂比例較高的食物反而能減肥、甚至降低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風險?

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肥胖防治中心主任大衛路德維格日前於《美國醫學會期刊》發表專文指出,「精算」飲食熱量未必有助減肥,主因在於肥胖、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根源」,在於攝取過多醣類,造成血糖過高,導致胰島素等內分泌失調,進而使脂肪在體內堆積;他強調,提高油脂並降低醣類攝取,可能比「少吃、多動」更有效。

「臨床上發現,僅有少數肥胖者能單憑運動減重,即便搭配日常飲食限制卡路里攝取,減重效果仍極其有限,」路德維格表示,卡路里的「組成」遠比「進出差額」更重要,「酪梨及堅果就成份而言,都屬於高油脂食物,卻最適合人類攝取。」

路德維格認為,減重應降低攝取米、麵等碳水化合物的比例,改以堅果等高油脂食物代替;他接受「examiner」網站訪問時說明,吃下100卡的精緻醣類,例如巧克力餅夾心餅乾所獲得的熱量,與吃下100卡的堅果相同,但餅乾會使體內胰島素快速上升,促進脂肪組織「貯存」卡路里;而餅乾造成血糖值「上升快、下降也快」,會加速飢餓感產生,相對必須吃下更多食物以達飽足感。

路德維格等人「攝取油脂減肥」的理論基礎,係源自臨床上治療部分兒童癲癇患者所採用的「生酮飲食」,也就是以脂肪為主要營養來源,搭配適量蛋白質及少量醣類;人體通常會優先代謝醣類,將其轉化為葡萄糖以產生能量,而在缺乏醣類時,會轉而消耗脂肪,達成所謂的減肥效果。

標籤:



中老年人罹患「皮蛇」-「帶猶疱疹」痛到想死


真的生不如死!許多上了年紀的人罹患帶狀疱疹時,出現皮膚灼燙,神經抽痛的症狀,直喊吃不消、受不了,對身心的折磨絕非旁人所能想像。不少患者神經痛持續幾個月,甚至更久,國外研究發現,不少老人家因為帶狀疱疹慢性疼痛而自殺。

高雄醫學大附設中和紀念院老年醫學科主治醫師李純瑩指出,帶狀疱疹俗稱皮蛇,只要長過水痘的人,都有機會得到帶狀疱疹。因為在初次感染水痘後,水痘病毒會潛伏在體內神經節處,當人處於過度疲勞、壓力過大、年長、或免疫力下降的狀態,病毒就可能再次活化,而發生帶狀疱疹。

美國疾管局(CDC)統計發現,九成帶狀疱疹病患年齡超過50歲,終其一生,每三個人就有一人會罹患帶狀疱疹。台灣健保資料則顯示,每年因帶狀疱疹就醫人數約11萬人,以中老年人居多。

李純瑩表示,帶狀疱疹主要症狀為患部水泡、紅腫熱痛,宛如燒傷灼傷,在沿著神經節的分佈處產生劇烈疼痛。由於發病初期,皮膚表面並無症狀,而為肌肉筋骨痠痛或難以言喻的疼痛感 ,大部分患者因症狀疼痛而先至骨科、運動傷害科就醫,等到兩三天後皮膚長出水泡,才被確診。

在治療上,如果能在發病後的48小時立即投以抗病毒藥物,就能縮短病程,從原本的三個星期變成一兩個星期。至於疼痛及皮膚灼熱等部分,則給予症狀治療。

許多人以為得了皮蛇,痛過就沒事,但研究發現,不少人這一痛就是超過三個月,甚至持續更久。研究指出,帶狀疱疹患者如果年逾60歲,則有一半機率出現併發症,其中又以神經痛最為棘手,在70歲以上患者中,高達七成會出現帶狀疱疹後神經痛。

李純瑩指出,曾收治過一名帶狀疱疹患者,雖然皮膚患處早已復原,仍因持續神經痛而飽受困擾,甚至影響到肌肉力量,結果導致生活上的不便,需要家人照護,長期下來,情緒低落、沮喪,連社交活動都減少,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李純瑩強調,帶狀疱疹絕非一般皮膚病,對於老年人影響甚大,長輩如果罹患帶狀疱疹,家人除了陪同就醫,協助長者維持皮膚患部清潔,降低細菌感染風險,還應主動關懷。

在預防帶狀疱疹方面,李純瑩表示,目前已有疫苗可供預防,帶狀疱疹的預防效果約有五成,而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的預防效果約有七成,能減少老年人因得到帶狀疱疹所帶來的疾病負擔。台灣衛生署核准適用對象為50到79歲以上成人。因得過皮蛇的人仍有可能復發,一般仍建議施打疫苗,減少疼痛發生。

李純瑩指出,不少皮蛇患者迷信坊間「斬皮蛇」偏方,在患部塗抹成分不明的草藥,甚至是廟裡香灰,很容易造成細菌感染,提醒患者切勿嘗試,應循正規醫療途徑,改善症狀。

標籤:



兒童服用「退燒藥」及「抗生素」該留意事項


兒童發燒,最令父母緊張,北市聯醫藥師李美珊提醒,父母千萬別自行購買阿斯匹靈或含水楊酸的藥物給兒童服用退燒,一旦出現雷氏症候群這類嚴重藥物過敏,症狀往往相當嚴重棘手。

兒童常見問題是發燒,不同部位的體溫量測會有差別,由於發燒為症狀非疾病,因此需確認原因後,以中心體溫超過38.5度開始建議用藥。目前常見處方退燒藥品成分包含非類固醇消炎藥或乙醯氨酚,臨床因雷氏症候群已不再處方給予阿斯匹靈兒童退燒。除藥物治療外,也可搭配非藥療方式,如洗溫水澡、補充適當水分,切勿以為發燒會燒壞腦袋而過度緊張。

藥師指出,發燒其實是症狀而非疾病,原因很重要,誤自行使用退燒藥,通常因為腦部感染才會導致腦損傷,與發燒無關。嬰幼兒量肛溫最準確,但需溫和操作,避免傷到肛門或直腸,量額溫誤差較大。

對於兒童,藥師不建議使用Fluoroquinolone類的抗生素,此類抗生素不宜第一線使用兒童以免影響軟骨關節。四環類抗生素恐影響骨骼發育與牙齒染色,不建議使用在小於8歲的兒童。蠶豆症兒童則須避免使用藥品如抗瘧疾藥物、磺胺類、quinolone類抗生素、龍膽紫(紫藥水)或甲基藍等化學品。

標籤:



2014年6月7日 星期六

「髙果糖玉米糖漿」對健康的危害


健康疑慮:曾有動物實驗認為高果糖玉米糖漿恐會成癮,食用量若愈來愈大,可能引起高血糖、高血脂、脂肪肝、代謝症候群。

專家的話:因蔗糖成本較高,為了降低成本,食品業者常會使用高果糖玉米糖漿添加在甜點、飲料等食品中。

高果糖玉米糖漿主要用玉米澱粉作為原料,早期使用鹽酸、現今則以酵素將其轉化成為高果糖玉米糖漿。醫學上認為玉米糖漿容易引發高血糖、高血脂等問題,且因糖分會經肝臟代謝,也可能引起脂肪肝。

國外曾做過動物實驗,讓老鼠食用高果糖玉米糖漿,結果發現有實驗鼠出現成癮現象,老鼠食用量會逐漸變大,因此可能較易引起代謝症候群。

此外,國外玉米澱粉來源可能為基改玉米,雖目前尚無確實醫學證明,但基改玉米長期過量食用,擔心會有致癌風險。提醒本身已有三高等問題的民眾,在挑選相關食品時,要注意使用的糖分來源,盡量避免過量食用高果糖玉米糖漿。

諮詢專家:長庚醫院腎臟科醫師顏宗海

【2014/06/07 聯合晚報】@ http://udn.com/

標籤:



「太極拳」有助活化「幹細胞」

【中央社╱雲林縣7日電】
2014.06.07 02:30 pm

中國醫藥大學中西醫團隊研究指出,太極拳運動可促進活化及增加幹細胞,有助身體健康,研究成果獲選國際期刊封面故事。

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發表成果指出,院長、神經外科權威林欣榮與中醫針灸名師林昭庚,帶領中國醫藥大學中西醫醫療團隊研究太極拳運動,獲得新發現。

林欣榮說,中國醫藥大學中西醫醫療團隊發表「Tai Chi Intervention Increases Progenitor CD34+Cells in Young Adults」(太極拳運動可提昇周邊血液幹細胞之研究)論文,獲選為最新一期的再生醫學國際期刊「cell transplantation(細胞移植)」的封面故事。

他指出,長期以來,民間流傳太極拳運動有助人們體健長壽的說法,為證實此論點,中國醫藥大學中西醫醫療團隊經過3年系統化研究和分析,證實從事太極拳運動3年以上,確實可增加幹細胞數量3至5倍。

林欣榮說,幹細胞數量愈多,代表人愈年輕,也證實太極拳運動可以讓人延年益壽。

研究發現,經常練習太極拳可增加心臟功能,活化大腦神經細胞,均衡協調興奮和抑制作用,對精神創傷與神經衰弱修復,有良好療癒功能。

林欣榮表示,60名受測者分成練習太極拳、快步運動和不做運動3組,研究發現練習太極拳使得CD34+(對人體功能和結構非常重要的一種幹細胞)成為參與細胞自我更新、分化和增殖造血幹細胞的「集群標記」,證實有助人體健康。

標籤:



「灌水肉」分辨小撇步--用「餐巾紙」


〔本報訊〕

全國第二大的合法牛隻宰殺場福伯屠宰場被踢爆將屠宰後的生鮮牛肉灌水。該如何分辨灌水牛肉,名廚阿基師(鄭衍基)傳授了幾個小撇歩,只要拿出一張紙巾,立刻就能讓灌水牛肉現出原形,灌水肉立刻會讓紙巾濕透,而且灌水肉心水亮、拍打後手掌會出現盜汗般的出水,烹煮後較無牛肉鮮味也較柴。

阿基師表示把專業經驗講出來,是希望「良幣驅劣幣」,「公道自在人心,業者不改善自然會被市場淘汰」。(資料照,記者林孟婷攝)

《蘋果日報》報導,他們提供被驗出疑為灌水的順發牛肉,及標榜不灌水的雲林縣芸彰牧場台灣牛肉專賣店的現宰溫體牛里肌肉,在未給任何提示下請阿基師分辨。

阿基師表示,只要用一張紙巾就能測試,覆蓋在順發牛肉上的紙巾不到1分鐘就溼透了,芸彰牧場牛肉上的紙巾則表面乾爽,僅沾上油脂,灌水牛肉立馬現形。
阿基師也指出,灌水肉切開後肉心水亮,沒有黏性,拍打後會出現如手掌心盜汗頒的出水,反觀未灌水的肉,拍打時會感到油膩,切開後的肉心很乾燥,像剛蒸好的饅頭。

阿基師表示,把專業經驗講出來,是希望「良幣驅劣幣」,「公道自在人心,業者不改善自然會被市場淘汰」。

標籤:



2014年6月5日 星期四

父母必知--「腸病毒」前兆,預防「腸病毒」五多


1998年台灣首次經歷腸病毒71型襲擊,死亡人數78人。今年的腸病毒疫情似乎又再度來襲,臨床上也出現很多兒童重症病例。

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的總稱,包括小兒麻痺病毒、A型克沙奇病毒、B型克沙奇病毒、伊科病毒與最後發現的第68到71型腸病毒,一共有67種。這些病毒比較容易在腸道細胞繁殖,所以被稱為腸病毒。

奇怪的是,它們很少引起腸胃道症狀。腸病毒感染最主要的症狀是口腔潰瘍、手腳起水泡或紅疹,有的則像一般感冒一樣。很多人以為拉肚子就是得到腸病毒感染,這是錯誤的。疫情為何再現?

今年腸病毒71型疫情再現,有專家說今年的腸病毒亞型是B5型,可能是因為病毒突變所以再度流行。有人則說腸病毒每十年會大流行一次,而今年距離上次大流行剛好十年。

跟SARS病毒、流感病毒一樣,腸病毒也是一種很容易突變的RNA病毒。為了追蹤這類病毒的突變趨勢,研究者將之分成A、B……等各種亞型。但這些基因突變所造成的亞型差異,一般並不會導致人類免疫保護力的改變;也就是說,不會因此產生新的大流行。1998年,有專家說腸病毒不斷突變,不排除可能導致第二次疫情;2003年,也有所謂的專家說SARS病毒不斷突變,不排除二次感染。

更多內容

標籤:



沖水前請看一看你的便便,10症狀一定要留意


黃先生某天早上發現自己拉出黑色的便便,當下驚惶不已,馬上掛了肝膽腸胃科,經過一番檢查都沒有問題,在醫生的追問下,才想起自己昨天吃了墨魚麵,證實是虛驚一場……。

張小姐上班前都會花一小段時間上廁所,每次沖水前她都會觀察一下自己的便便,有一天她發現平常成條的便便怎麼散開來了,顏色也從黃褐色,變成較深的棕色,雖然滿腹疑惑,但趕著上班的她也只能按下沖水鈕,準備出門上班。

平常我們究竟應該如何觀察便便?便便又透露了哪些身體的警訊呢?

健康的便便金黃色、帶有裂紋的條狀

●長相:類似香蕉或是帶有大腸裂紋的條狀,落水後微微漂浮在水中,表示便便的水量足夠,不會太過乾硬,如果纖維質吃得足夠,還會帶有些許氣孔。

●重量:約200~300克,可以分成2~3條,每條2~3公分粗。

●顏色:漂亮的黃褐色或金黃色。

●味道:氣味不重,在公共場所解便便,也不會令人尷尬。

●特色:帶有一層透明的薄膜,不會沾黏在馬桶或肛門口,也不需要太多衛生紙,就能擦拭乾淨。

北市聯醫仁愛院區肝膽腸胃科主任陳冠仰表示,便便的次數從一天3次到三天1次都算正常。

繼續閱讀

標籤:



「跌倒瘀靑」必需及時處理,否則易留疤或色素沈澱


現代人喜歡騎腳踏車健身,一不小心就在身上留下瘀青,一般人認為瘀青不管它或是冰敷一下即可,皮膚科醫師提醒,瘀青若不治療,恐造成腫脹不適或色素沉澱,甚至錯用偏方,反而會在身上留疤或色素沉澱,愛美的民眾不可不慎。

現代人注重健康,經常運動養生,其中騎單車成為最夯的運動,根據交通部資料顯示,單車族事故受傷人數從民國92年的5794人,到100年為1萬1910人,翻了一倍。

長庚醫院皮膚科副主任暨美容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黃耀立表示,民眾若因運動受傷,大多會伴隨著瘀青,而瘀青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碰撞造成微血管破裂,其中老年人、運動族、針劑注射患者、醫美療程患者、刮痧拔罐者容易身上出現瘀青。

民眾若因運動中受傷,要先注意肩膀、膝蓋等關節部位是否疼痛,也要注意是否有筋骨損傷,常見的瘀青部位分別為肩膀、手肘、膝蓋、大腿、腳踝。

黃耀立表示,日前一名年輕辣妹穿著熱褲夜騎單車,因視線不佳摔倒,造成腿部大面積瘀青,美腿立刻變成花貓,至少治療了近3週才復原。

不少民眾都以為身體若出現瘀青,不需管它就能自行復原,黃耀立說,正確的在家治療方式是72小時內先冰敷,讓皮膚內的微血管不再出血,接著再塗瘀青藥治療,約3天後再用熱敷加強代謝,讓壞血能夠隨著循環排出體內。

黃耀立提醒,民眾千萬不要自行推拿或是按壓,只會增加傷口二度傷害,一般而言,瘀青約2週內會退掉,離心臟越遠的四肢末稍、軟組織越少的地方,復原速度越慢。

改善瘀青三步驟

標籤:



2014年6月4日 星期三

十大恐怖外食,你中了幾個?


被點名的十大恐布外食包括:漢堡+薯條+可樂、排骨便當+珍珠奶茶、鍋貼+豆漿、焗烤義大利麵+酥皮濃湯、韓式炸雞+啤酒、炒飯+貢丸湯、拉麵+霜淇淋、魯肉飯+魚丸湯、紅燒牛肉+酸菜、炸肉圓+關東煮。(圖/華視新聞)

生活中心/台北報導

台灣外食族比例逐年攀升,有調查發現,現在上班族平均一天至少1到2餐,都靠外食解決,營養師提醒,外食已經是現代職人無法避免的趨勢,但是有些恐怖外食真的少碰為妙,例如時下最夯的現擠霜淇淋以及因韓劇而被炒熱的韓式炸雞配啤酒都很危險,炸雞不僅多油還淋上甜鹹醬汁,搭配上啤酒更讓肝臟代謝吃不消,產生大量熱量並轉化成脂肪。

現代人生活忙碌,為了三餐便利導致外食比例逐年攀升。最新的礙肝大調查,針對全國1,020名的正職上班族進行外食現況的了解,發現超過8成職人平均有1-2餐以上靠外食解決,相比兩年前台灣營養基金會的數據近七成,攀升將近一成。且7成五(74.6%)的上班族每周至少4天以上外食。

衛生福利部台東醫院院長祝年豐表示,這份調查充分顯示將近8成職人於上班期間,多以外食來解決三餐,再進一步比對每天皆攝取外食的人口中,發現其每日同時三餐皆採外食之比例高達6成7(66.6%),換句話說就是這些職人的365天每一餐都在當老外(外食族)。

調查中同時發現職人若是工時延長50%、三餐皆外食的比例極速飆升1.3倍、每周7天皆外食的比例則飆升1.1倍。若從工作類別分析,專業類人員(工程師、醫師、律師)因工時最長、外食比例NO.1,但發現軍公教類竟高居外食比例第二名,成為外食傷肝的高風險族群,傳統觀念以為軍公教人員作息較固定,反而成為肝疾保健盲點!職人外食現象令人極為擔憂。

祝年豐提醒,上班族一餐最普遍的選擇就是公司附近的便當店或麵攤,外加一杯手搖杯飲料,下班好不容易鬆一口氣,晚餐更愛找朋友到館子大吃大喝、以慰辛勞。但外食最令人擔憂的就是高油、高鹽、高糖,因此過去國人大多都認知到外食會對身體造成代謝負擔,然而本次調查最令人憂心的是僅有不到一半的民眾警覺到外食傷肝風險。事實上,肝臟也是身體代謝的重要器官之一,如果肝臟代謝功能無法順利運作,久而久之就可能造成脂肪肝等問題。

台灣目前約每2~3人就有1人有脂肪肝;之前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曾針對 3,851名上班族做的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有高達 41.9%的上班族有輕重程度不一的脂肪肝,男性罹患比例竟高達 49.1%,因此現代職人千萬別忽略外食導致肝臟代謝負擔的嚴重性。

標籤:



2014年6月3日 星期二

「香蕉泡醋」--不正確的「減肥」方式


網路流傳「香蕉醋減肥法」,號稱只要每天3餐飲用3湯匙的自製香蕉醋,且將泡醋香蕉吃下肚每月就能減重9公斤,對此營養師表示,訴求快速減重的低熱量減肥法,每天吃不到500大卡,一旦恢復正常飲食就會復胖。

張姓婦人因想減重,實行在網路上看到的「香蕉加醋一個月可瘦9公斤的減肥秘方」,沒想到前兩周急瘦5公斤後,開始出現暈眩、身體無力的症狀,求助醫師才得知,差點因營養不均衡造成身體嚴重脫水。

「小心不要越減越胖」,奇美醫院營養師賀智瑢表示,網路流傳的香蕉醋減肥法據稱用果醋或食醋將兩根香蕉切片後醃漬,每天3餐吃3匙醋和香蕉就能急瘦,但這樣營養不均衡的減重方式,容易造成肝腸大量脫水,雖能減重但瘦下的都是肌肉、水分。

她強調,若想減重,男、女每日攝取熱量都不能低於1000大卡,睡前兩小時不要再進食,「少吃、多動、有恆心」是不二法門。

標籤:



「低劑量CT」一般人不建議做--有「假陽性」問題


Q聽說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掃描(CT)可發現早期肺癌病灶,許多名人接受低劑量CT檢查發現肺癌,不少朋友考慮自費做低劑量CT,很好奇是否每個人都需自費做檢查呢?

A不建議一般人自費做低劑量CT檢查。國際知名的新英格蘭期刊曾在2011年刊登一項大型研究指出,美國分別針對2萬名接受傳統胸部X光檢查及2萬名低劑量CT者,追蹤10年,發現雖然低劑量CT可以減少肺癌死亡率20%,但卻有假陽性問題,找到的疑似嫌灶可能只是肺部結節,並非惡性腫瘤。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也曾針對2012年在院內自費高級健檢民眾,分析接受低劑量CT的3400人中,肺部有異常病灶有41人,開刀發現其中7人為肺結核感染,另34人證實罹患肺癌,腫瘤陽性率約1%。深入追蹤34位肺癌患者中,有肺癌家族史占6%,90%屬於零期或第一期的早期肺癌,患者經手術切除可獲得良好生活品質,5年存活率高達九成。

新光醫院調查一般民眾自費做低劑量CT健檢,揪出肺癌比率約1%;台大醫院高階健檢找到的肺癌機率為1%到2%。

低劑量CT需自費約5千元,腫瘤陽性率平均1%,相當於花費50萬元才找到1位肺癌患者,成本效益不高,不建議一般人自費做低劑量CT。

新英格蘭期刊2011年刊登的美國長期大型追蹤研究建議,55歲到75歲、有抽菸的人;或家族三親等有肺癌家族史;曾得過肺癌需追蹤檢查,符合上述任一條件者,才需自費做低劑量CT檢查。

諮詢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癌症中心院長陳志毅

標籤:



十大恐怖外食,當心「脂肪肝」上身


國人外食比率高,一項針對1020名上班族調查顯示,有八成民眾平均一到兩餐以上靠外食解決,每天三餐外食者高達六成。營養師舉出十大恐怖外食組合,不但每一項熱量均接近1000大卡,且高油、高脂可能引發脂肪肝,前三名恐怖外食組合,依序是:漢堡薯條加可樂、排骨便當加珍奶,鍋貼加豆漿,近來流行的霜淇淋也榜上有名。

標籤:



醫療新知--肝病新發現,「肝硬化」可逆轉


(中央社記者許秩維、陳至中台北3日電)

肝硬化和慢性肝病常是國人十大死因之一。成大研究團隊發現「介白素-20(IL-20)」能降低肝臟受損和抑制肝纖維化,可應用在藥物研發上。
肝是無聲的器官,一旦嚴重惡化為肝硬化,醫療上往往束手無策。成大生物化學暨分子生物學研究所講座教授張明熙領導的研究團隊,近來在介白素-20的研究上突破學理侷限,發現肝纖維化的致病機轉,研究成果已取得美國專利,並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肝臟學」,獲得醫學界重視。

張明熙指出,肝臟發炎容易導致肝纖維化、肝硬化,未妥善治療更可能轉變成肝癌。全世界目前約有2億4000萬的肝硬化病人,沒有合適的西藥可治療,學界都在想辦法找出逆轉肝硬化的方法。

研究團隊發現,肝病患者的肝臟組織中含有高量的介白素-20,造成發炎和細胞外基質堆積增加,進而讓肝纖維化和肝硬化。張明熙等人研發出抑制介白素-20的抗體,並透過動物實驗證實,可以抑制小鼠肝纖維化。

研究團隊指出,未來如果進一步研發成標靶新藥,可以造福病患,改寫「肝纖維化、肝硬化、肝癌」三部曲的發展歷程,具有不錯的商機。1030603

標籤:



「準媽咪」當心--「染髪」「燙髪」「指甲油」恐傷胎


文/林奕如 採訪諮詢/萬芳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王樂明‧溫亞中西醫聯合診所院長醫師彭溫雅 

現代媽咪不只追求懷孕體重控制,就連外在也是許多媽咪重視的孕期功課之一,但由於染髮劑與指甲油的成分含有較多化學物質,若不好好遵守孕期美容原則,恐傷害腹中胎兒。準媽媽到底能不能染髮、燙髮、擦指甲油或進行其他形式的保養呢?本文將由專業醫師來為妳解答!

大多數人都曾聽說,懷孕期間應儘量避免染燙髮,如果可以的話,甚至連美甲、護膚都必須徹底拒絕,才能營造最純粹的環境,為胎兒帶來健康。不過,愛美是女人的天性,許多媽咪仍會在懷孕期間把自己打扮得俏麗、活潑,藉此讓自己擁有愉快的心情;這些做法雖不至於讓胎兒遭受強烈的負面影響,但準媽媽仍須注意自己的髮質與皮膚變化,選擇影響較小的護理方式,才可迎來健康的孕期環境。

孕期應避免使用強效美容產品

萬芳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王樂明表示,只要在美容保養的過程中,會涉及到化學成分的產品,基本上都不太建議準媽媽使用,尤其是強調「不易掉妝、強效」等字眼的產品,更應避免使用,因為效果好,其實也代表化學成分越多,而有機化合物、塑化劑及某些油溶性化學物質,可能會經由皮膚吸收,進入胎盤,會造成畸胎的機率。
王樂明醫師說:「有些準媽媽為了讓自己更漂亮,懷孕之後依然會染髮或擦指甲油,但某些市售產品就算強調孕婦可使用,實際上還是要經過很繁雜的臨床試驗才能真正確定,所以包裝上的標語不見得屬實,為了健康著想,儘量避免使用才是上策。不過,平日外出時,若怕氣色不好,還是可以上一點淡妝,建議使用水溶性的化妝品,才不易造成肌膚吸收。」

染髮比燙髮更傷膚質

儘管目前並無確實證據顯示染髮會導致罹癌機率上升,但在懷孕過程中,女性體內荷爾蒙會發生變化,間接導致頭髮生長的速度變慢、頭皮容易出油,如果此時選擇染燙髮,髮質將會受到損害。溫亞中西醫聯合診所院長彭溫雅醫師表示,某些脫色劑含有雙氧水,以往曾有研究顯示,如果孕婦長期接觸雙氧水,可能會造成胎兒畸形;如果因為某些因素必須染髮,建議懷孕3個月之後再執行,且一定要事前做好護髮及頭皮隔離的措施,儘量選擇局部挑染或是只染髮尾部分,避免讓染劑碰到髮根。她進一步指出:「相較起來,染髮比燙髮更傷髮質,因為有些人選擇較淺色的染劑,染髮前就必須先脫色,再塗上助染劑,等於是雙重傷害。」
王樂明醫師也建議,染髮劑中的色素及重金屬成分,恐會影響到孕婦和胎兒健康,如果真的需要染髮,使用植物染或是咖啡水等天然染劑,就不會有這些疑慮,雖然效果可能較不持久,但論安全性的話,基本上不會有太大問題。此外,至今雖然沒有燙髮劑會導致胎兒畸形的相關報告,但孕婦也應避免使用冷燙劑,以免引起頭髮嚴重脫落及過敏等不良反應。

五大類染髮劑

染髮劑大致上可分五種,分別為暫時性染髮劑、植物性染劑、半永久性染髮劑、漸進式染髮劑與永久性染髮劑,其中暫時性染劑只能附著在頭髮表面的角質層,只要沖洗一次就能把染料洗掉,永久性染劑則含有染色劑與雙氧水等材料,可滲透進入頭髮皮層,以達到長期保持顏色的效果,雖然為目前流行趨勢,卻也是最傷害髮質的染劑類型。

指甲油比染髮劑更傷胎兒?

擦指甲油的原理與染燙髮一樣,若指甲油所含的化學物質流經胎盤,會使胎兒的器官受到化學成分影響。彭溫雅醫師表示,傳統的指甲油成分當中,都含有名為「磷苯二甲酸酯類」及「磷苯二甲酸二辛酯」的毒性物質,這些毒素會造成胎兒畸形、女性不孕、性早熟及女嬰雄性化等後遺症,去光水也會引發人體過敏,帶來的傷害甚至比染髮更為嚴重,對於懷孕初期的孕婦來說,影響特別大。雖然目前已有許多國家明文禁止使用上述兩種有毒物質,但仍無法保證目前的市售指甲油都不含這些毒素,所以準媽媽在懷孕期間應完全避免塗抹指甲油,才是上策。

※原文刊載於2014年6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標籤:



2014年6月2日 星期一

蜜棗、覆盆莓有助腸道、心血管


美國營養師艾莉莎·蘿賽表示,蜜棗、覆盆莓等水果抗氧化物質及水溶性纖維豐富,可輔助減少膽固醇在腸道吸收,減少發炎物質產生,對腸道及心血管健康皆有助益,搭配堅果、燕麥等一起食用,可發揮一定的養生效果。

營養師指出,水溶性纖維較無粗纖維的粗糙口感,比較容易攝取,很多吃起來滑溜的蔬果雖然粗纖維不多,但水溶性纖維質不少。日常穀類、根莖類主食中,燕麥、核果、及南瓜、地瓜等高纖維食物,燕麥也含有水溶性纖維,長期食用可增加腸道膽酸的排出量,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值。

松子、南瓜子及腰果等核果類,含豐富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植物固醇、維生素E及鎂,同樣減少膽固醇的吸收,降低血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壞的膽固醇)濃度,有益於心血管的健康。國際上高血壓的飲食原則也建議每周應食用四至五份的核果類。

在飲食上,醫師建議應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與水分,肉類以魚肉、雞肉等白肉為主。另外,水果、堅果、豆類有助於軟化並帶出腸道死角的糞便,降低腸瘜肉的發生率。

標籤:



通馬桶新發明--「馬桶貼紙」


〔本報訊〕馬桶阻塞該怎麼辦呢?大部分的人都會使用吸盤來通馬桶,常常會被水花濺到,面對這種不得不處理的困擾,南韓人發明一種通馬桶貼紙(Pongtu)只要貼在馬桶上,再把邊緣部份按壓黏緊,之後沖水後,再往貼紙中間按壓擠下,就能順利讓阻塞的排泄物順利排掉,保證不會弄髒雙手。

南韓人發明一種通馬桶貼紙(Pongtu),能順利讓阻塞的排泄物順利排掉。(圖擷取LiveLeak)

馬桶阻塞是大家在生活中常會遇到的困擾。(圖擷取LiveLeak)

貼上通馬桶貼紙(Pongtu),並將周圍緊緊黏好,再沖一次馬桶,然後用力地把膨脹起來的地方往下多壓幾次,阻塞物就會順利地排下去。(圖擷取LiveLeak)

馬桶很快地就清潔溜溜,保證不會弄髒雙手。(圖擷取LiveLeak)
近日影音網站《LiveLeak》流傳一部寫著韓文的黃色貼紙實驗影片,影片中看到因衛生紙過多導致阻塞的馬桶,這時實驗者拿出通馬桶貼紙(Pongtu)貼在馬桶上,並將周圍緊緊黏好,再沖一次馬桶,中間的部分會因為排糞管中的空氣衝上來,讓整個貼紙鼓起來。然後用力地把膨脹起來的地方往下多壓幾次,馬桶就會因為受到阻力,阻塞物也就會順利地排下去。

相關影片

標籤:



「粽子」配「優酪乳」無助消化


優酪乳中的益生菌具整腸效果,端午吃粽,不少民眾擔心糯米消化不良,以為餐後多喝優酪乳有助改善腹脹。但營養師表示,優酪乳或發酵乳主要作用在大小腸,它可解決便祕問題,對於糯米引起的胃脹不適並無幫助。

內湖國泰診所營養師張斯蘭表示,糯米不易消化,不會那麼快進入腸道,所以餐後喝優酪乳不僅無法改善腹脹,反而會增加胃部飽足感,讓肚子更不舒服。

馬偕醫院營養師趙強說,優酪乳成分除了牛奶油脂,還有增稠劑及可溶性纖維,它雖能幫助整腸、促進排便,卻會延長食物在胃部的停留時間;加上糯米質地黏膩,內餡油脂高,也會增加胃消化排空時間,吃粽配優酪乳無法改善胃脹及消化不良。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師李青蓉說,優酪乳含糖量及熱量均高,吃粽配優酪乳恐額外吃進更多熱量。

臺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表示,優酪乳功能在保健腸道,也就是增加腸道好菌、改善營養吸收,降低腸道癌病變風險,其目的並非促進消化,因此粽子最好在中午前食用,以免晚間活動量少,不易消化。

由於糯米消化速度慢,張斯蘭建議,食用時可多嚼幾下,增加唾液澱粉?分泌,以分解糯米澱粉。

榮欣診所營養師李婉萍表示,老人與小孩的消化酵素分泌較差,不宜食用過多粽子。

「一餐吃一顆粽剛好,兩顆熱量就超過。」李婉萍說。

李婉萍也建議,吃粽子前,可吃點蔬果來增加飽足感,避免食用過量粽子,亦可降低血糖巨幅波動、減少胃脹不適。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