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et A to Z --- 膳食養生密碼

You Are What You Eat 大家都耳熟能詳, 令人驚訝的是人們總是吃錯食物,
日積月累, 不知不覺之間就吃出毛病來了.
怎麼吃才正確令您關切嗎? 沒關係, 來, 讓 Diet A to Z 和您一起分享膳食養生的秘密 !

2021年5月30日 星期日

日常生活/20大超人氣生鮮電商平台

 

20大超人氣生鮮電商平台



2021年5月29日 星期六

肺炎相關/機率10萬分之1! 新研究揭AZ疫苗血栓之謎與破解辦法


機率10萬分之1! 新研究揭AZ疫苗血栓之謎與破解辦法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德國法蘭克福大學教授馬爾恰雷克(Rolf Marschalek)在預印本網站發布的研究顯示,施打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AZ疫苗後,平均每10萬人中會有1人形成血栓,目前已經找到原因與破解辦法。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德國法蘭克福大學教授馬爾恰雷克與其他5名專家,今年3月以來著手研究AZ疫苗會導致血栓的問題,他們發現,COVID-19病毒會在細胞質製造蛋白質;而AZ疫苗使用腺病毒作為載體,病毒的棘蛋白DNA進入細胞核後,問題就發生了。

研究發現,當病毒棘蛋白DNA進入細胞核進行轉錄時,棘蛋白的某些部份會發生裂解與其他異常反應,導致它會與人類血管內皮細胞的ACE2受體結合,因此引發嚴重的副作用,血液凝塊堆積之下形成血栓,平均每10萬人中會出現1例此類嚴重不良反應。

研究團隊指出,使用腺病毒作為載體的嬌生疫苗也有相同情況,而BNT輝瑞疫苗與莫德納疫苗,則是mRNA疫苗,是將棘蛋白DNA傳遞到細胞質中,與腺病毒疫苗不同,因此不會發生血栓,馬爾恰雷克認為,如果疫苗開發人員可以修改病毒棘蛋白基因以防止其進入細胞和後分裂,就能改善血栓問題。



2021年5月28日 星期五

肺炎相關/戴口罩運動風險高宜衡量輕重

 戴口罩運動風險高宜衡量輕重

全文連結



肺炎/年輕族群也容易猝死原因何在?


年輕族群也容易猝死原因何在?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擴散,台灣至今已累積78例死亡,新北市一名36歲男子於26日被通知確診,原本27日要送往檢疫所隔離,沒想到凌晨卻被家人發現四肢癱軟倒臥床上,已無呼吸,送醫後宣告不治,成為台灣最年輕的確診死亡個案。對此,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臉書發文分析,透露「為何年輕的COVID-19患者也易猝死」的原因

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臉書粉專「黃軒醫師Dr. Ooi Hean」發文指出,美國從5月開始,住院的首要族群為年齡50歲以下的患者,占了36%;接下來就是50-64歲的族群,占31%,「他們開始發現,老人家(超過65歲)住院愈來愈少了」。而在巴西,從去(2020)年12月至今(2021)年3月,發現小於39歲的死亡率是老人家的2倍,40歲和50歲各自是4倍、3倍的死亡率。

黃軒表示,為何年輕的確診者易猝死?越來越多專家開始想知道,為何這些沒有慢性疾病的年輕人(小於50歲)會變成主要病重住院或病逝的對象?目前有以下4項原因:

一、不管是美國或其他國家,大家都認為英國變種病毒增加了40至70%傳播率,變種病毒不會有年齡差異的,年老者或年輕者容易在身體內帶著很高病毒量,在小於50歲的一些人,如果感染這種變異病毒,也容易成為重病。

二、免疫風暴心臟猝死

美國西雅圖研究發現,COVID-19重症病患除了會出現大家早知道的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 ,還有33%會發生心肌病變。肺部感染所產生的感染源、内生毒素(endotoxin)也有可能通過肺靜脈到達心臟,造成心臟的工作能力下降。

確診重症患者的敗血症,會刺激人體免疫系統釋放大量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 α),為一種促炎症細胞因子,通常由全身各組織中的巨噬細胞產生。具有細胞毒性(cytokines storm)風暴以及散佈性的休克現象,會使心血管系統功能產生障礙。此外,顯著的心肌功能障礙(myocardial depression)也是在敗血症中常被發現的心臟猝死。

三、快樂缺氧的猝死

黃軒表示,「快樂缺氧(Happy Hypoxia)」依舊是會死人的,別再說無症狀或輕微感染者的肺部都是健康的,人也不會死,其實是有的,只是有些人正在「快樂缺氧」,而這一切是死神的慣用的手法,連病人本身也不會知道就快死亡了,更何況沒有受訓重症醫療訓練過的家人,「猝死在家,也就常常引起很多遺憾在家中了」。

四、基因缺損易猝死

黃軒指出,科學家愈來愈清楚,有些COVID-19患者容易猝死,也許會和體內的基因有關,「一個跨28個國家的COVID-19患者死亡的基因分析,那些有ORF1ab 4715L and S 蛋白614G變異基因,是和COVID-19患者高死亡感染是非常有關係」。

另一荷蘭研究也發現,那些完全健康、沒有任何肥胖或任何慢性疾病的患者,他們的身體內、母親體內都有X染色體TLR7的異常現象。少見的X染色體TLR7的異常,導致這些年輕人容易猝死,因為他們遇到COVID-19冠狀病毒重症引發的敗血症時,無法刺激人體免疫系統釋放大量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 α)參與這場的戰爭,自然很快就敗下陣來而忽然往生。

文末,黃軒表示,年輕、無任何病史是非常容易被大家忽略的族群,但英國變種病毒不會放過他們,尤其如果本身病毒超戴、基因缺陷、細胞風暴又阻止不了,再加入隱形的缺氧,這些都是年輕確診患者易猝死的原因,提醒大家應注意自己身體症狀、血氧濃度狀態快速的變化,才是正確的做法。

原文請見:為何年輕COVID-19患者也易猝死?




日常生活/「直笛在缐」缐上課程直播

 「直笛在缐」缐上課程直播



更多內容



肺炎/提早確診covid19 自己是否有感染,是活下來的不二法則/SARS臨床醫師分享

 提早確診covid19 自己是否有感染,是活下來的不二法則

          SARS臨床醫師分享

不管是年輕40歲的領隊、年老70歲的志村健,他們皆在10天後進入重症病程,一發生ARDS,很快就直接跳入死亡⋯⋯ (編輯推薦:葉克膜仍救不回!日本喜劇之王志村健新冠肺炎病逝,享壽70歲) 

看起來,提早確診covid19 自己是否有感染,是活下來的不二法則!而不是欺騙隱瞞自己的症狀發生,【有症狀,不要硬撐】!因為愈往後撐,愈來愈靠近死亡,聰明的你,會選擇哪一種呢?尤其10天,就是生死關鍵時刻了!

更多內容



日常生活/「網購農產品大平台」總整理

「網購農產品大平台」總整理

全文詳



2021年5月27日 星期四

肺炎/疫苗/AZ、莫德納、BNT疫苗有何不同? 3種主流疫苗一次看


AZ、莫德納、BNT疫苗有何不同? 3種主流疫苗一次看

2021/05/28 11:23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本土疫情升溫,疫苗議題引起民眾關心;世界主流疫苗分別為阿斯特拉捷利康(AZ)、莫德納及輝瑞/BioNTech(BNT)3種疫苗,究竟3種疫苗差異分別為何,本報為您整理如下。

疫苗介紹

●AZ疫苗
由瑞典及英國製藥公司合併成立之大型製藥企業所製,目前獲得WHO、歐盟等其他先進國家及我國緊急授權使用。

●莫德納疫苗
由美國製藥生技公司製作,目前已通過美國、歐盟等先進國家緊急授權使用;15萬劑疫苗預計在今(28)日下午3時抵達台灣。

●BNT疫苗
由德國與美國製藥公司合作研發,目前已通過WHO、歐盟、美國等先進國家緊急授權使用。

疫苗保存、接種方式

●AZ疫苗
需用2至8°C冷藏儲存。適用接種年齡為18歲以上,接種劑量為0.5 mL,接種劑次為2劑,接種途徑為肌肉注射;依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接種間隔為8至12週,依我國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建議為至少8週以上。

●莫德納疫苗
需用-25至-15°C冷凍保存,不得低於-40°C,且不得使用乾冰冷運冷儲,若轉置到2至8°C冷藏設備保存,則須於30天內使用完畢。適用接種年齡為18歲以上,接種劑量為0.5 mL,接種劑次為2劑,接種途徑為肌肉注射;目前依國際指引及ACIP建議,接種間隔為至少28天。

●BNT疫苗
保存難度較高,需用-60至-80°C超低溫冷凍保存,若轉置到2至8°C冷藏設備保存,則須於5天內使用完畢。適用接種年齡為16歲以上,接種劑量為0.3 mL,接種劑次為2劑,接種途徑為肌肉注射;目前依ACIP建議接種間隔為至少28 天。

疫苗類型、效力

●AZ疫苗
為含有SARS-CoV-2病毒棘蛋白(S protein)基因之非複製型腺病毒載體疫苗;因不含可複製之SARS-CoV-2病毒顆粒,不會因為接種AZ疫苗而罹患武漢肺炎。完成2劑接種可預防63%有症狀感染之風險,另依臨床試驗資料分析,當接種間隔12週且完成2劑接種,保護力約81%(60%至91%)。

●莫德納疫苗
為SARS-CoV-2病毒棘蛋白(S protein)之mRNA疫苗;因不含可複製之SARS-CoV-2病毒顆粒,不會因為接種此疫苗而罹患武漢肺炎。接種2劑可預防94%有症狀之感染。

●BNT疫苗
為含有SARS-CoV-2病毒棘蛋白(S protein)之mRNA疫苗;因不含可複製之SARS-CoV-2病毒顆粒,不會因為接種此疫苗而罹患武漢肺炎。依目前臨床試驗結果,此疫苗接種完成2劑、接種7天後之保護力約95%(90.3%至97.6%),保護效果因接種者年齡或身體狀況而異。

疫苗接種注意事項

對於3種疫苗之成分有嚴重過敏反應史,或對於先前接種之疫苗劑次發生嚴重過敏反應者不予接種;3種疫苗皆不得與其他廠牌交替使用,發燒或正患有急性中重度疾病者,宜待病情穩定後再接種。

目前尚無足夠數據建議孕婦可常規接種,但若為高感染風險可能因罹患武肺導致嚴重併發症的情形,可經醫師評估是否接種疫苗;哺乳中女性為建議接種之風險對象應完成接種,目前對哺乳中女性接種疫苗的安全性、疫苗對母乳或受哺嬰兒之影響尚未完全得到評估,但一般認為並不會造成相關風險,接種COVID-19疫苗後,仍可持續哺乳。

AZ疫苗
過去曾發生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或肝素引起之血小板低下症者,應避免接種,除此之外,此疫苗與非常罕見的血栓併血小板症候群可能具關聯,接種前應與醫師討論、評估。

疫苗副作用

3種疫苗接種後皆可能出現接種部位疼痛症狀,接種疫苗後可能有發燒反應(≧38℃),通常約48小時可緩解;若接種部位紅腫及硬塊發生膿瘍、持續發燒或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曾接種疫苗。

AZ疫苗
其他可能反應包含疲倦、頭痛、肌肉痠痛、體溫升高、畏寒、關節痛及噁心;上述症狀隨年齡層增加而減少,通常輕微並於數天內消失。據疫苗第三期臨床試驗結果,接種後發作頻率前3之可能發生之反應分別為「注射部位疼痛54.2%、疲倦53.1%、頭痛52.6%」。

莫德納疫苗
其他可能反應包含疲倦、頭痛、肌肉痠痛、體溫升高、畏寒、關節痛及噁心;上述症狀隨年齡層增加而減少,通常輕微並於數天內消失。據疫苗第三期臨床試驗結果,接種後發作頻率前3之可能發生之反應分別為「注射部位疼痛92.0%、疲倦70.0%、頭痛64.7%」。

BNT疫苗
其他可能症狀包含疲倦、頭痛、肌肉痛、畏寒、關節痛及發熱;上述症狀通常輕微並於數天內消失。據疫苗第三期臨床試驗結果,接種後發作頻率前3之可能發生之反應分別為「注射部位疼痛84.1%、疲倦62.9%、頭痛55.1%」。

★接種疫苗可降低罹病機率,但仍有感染武漢肺炎風險,接種完畢者仍需配合防疫,以策安全。★



健康相關/分享驚人的走路秘訣有助改善駝背

 分享驚人的走路秘訣有助改善駝背

全文連結



肌力/非必要別出門! 物理治療師教你5招練肌耐力

 

非必要別出門! 物理治療師教你5招練肌耐力



肺炎相關/你在廁所,病毒就在你身旁

 你在廁所,病毒就在你身旁

你上廁所這樣做避免病毒傳播

儘量不要上公共廁所:在社區感染大爆發中,我們都不會想去用公共廁所!記得出門前,先在家裡解決自己的排泄問題!

如果出外,忽然有內急,真的忍不住,一定要遵守防疫規定:

  1. 廁所內,戴上口罩:你進入廁所,即使是家中廁所,你是可以戴口罩,因為從馬桶衝出的病毒糞顆粒,仍然可以會被自己的口罩阻擋在外,不會直接吸入鼻孔的。更何況,你真的也不知道,前面一個人的糞尿中有COVID-19 病毒呢!

  2. 請大家在沖水前,先放下馬桶蓋,基本上,這可以減少廁所內,病毒飛沫從糞池噴出的濃度!

  3. 使用前,你也可清潔馬桶座圈,因為漂浮的病毒顆粒,可能已經沉澱在馬桶座圈的表面上。

  4. 廁所的沖水按鈕、牆壁、天花板、廁所門、門把、水龍頭⋯⋯可能存在病毒顆粒沉積表面,記得上完廁所後,請仔細用肥皂洗手,別忘了,也要把手擦乾後,才能離開廁所!

你天天要大便、小便,別忘了,現在社區到處都是病毒污染,你還是好好在家大小便吧!如果不行,請堅持以上的幾個方式進行,你就可以安心、舒服的上廁所了!

更多內容



2021年5月26日 星期三

肺炎相關/「簡訊實聯制」QA

 簡訊實聯制」QA

全文詳



肺炎相關/「簡易防護面罩」DIY

 「簡易防護面罩」DIY

原文連結



肺炎相關/身上2部位容易沾病毒!1動作可自保


身上2部位容易沾病毒—外出「褲子」「裙子」

台灣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目前全台本土案例已經逼近5千例,總確診人數也突破6千個案,而即便現在全國進入三級防疫警戒,但仍有不少民眾必須出門上班或者適時出門採買防疫物資。對此,重症醫師黃軒也揭露身上「2部位」最容易沾染病毒,更表示返家之後「1動作」可以自保,以防感染。

重症醫師黃軒曾在《黃軒醫師說:COVID19下:你身上污染的衣物》引述國外研究指出,如果和不銹鋼,這些堅硬又光滑表面相比,新冠病毒在紡織物上的壽命,通常會比較短,當然這也可能取決於,織物的製造原本材料是什麼?根據研究,美國專家Robert Amler則認為,新冠病毒滯留在衣服上的時間長短,與衣服的細孔多寡較有關;美國急診醫師Dr Janette認為,相對較不透風的材質,例如聚酯纖維、彈性人造纖維,易使微生物活躍黏著。

▲黃軒醫師點名「褲子」與「裙子」是最容易沾染病毒的地方,建議民眾返家之後,應該立刻更換衣物並拿去清洗。

黃軒指出,新冠病毒以飛沫傳播,此外以手指沾黏未乾的病毒飛沫,沒洗手又觸摸自己的眼口鼻,該途徑為「接觸感染」,他特別點名「裙子」和「褲子」,表示在公共場所坐下即增加臀部處的衣物沾染病毒;其次為衣服的袖口和手肘,因為在拿取物品、和人與物品接觸時,總會不經意摩擦到。

黃軒強調,民眾若外出返家之後,一定要盡快將全身衣物脫下,而最有效的方法,還是直接將換下的衣服拿去洗,才能有效阻絕病毒在乾淨的家中擴散,回到家後也千萬不要馬上躺到床上或者沙發上;另外,也要立刻洗手、丟棄外出使用的口罩,更不要以手接觸眼鼻口等處,讓病毒趁機而入。(編輯:張嘉哲)



2021年5月25日 星期二

腰酸/「久坐族」避免腰酸有方法

 「久坐族」避免腰酸有方法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現在人習慣「久坐生活」,從上班坐在電腦前開始,一直到回家後坐在電視機前,而這樣的生活造成現代人普遍腰背痠痛,許多人認為只要調整椅子就可以改善。醫師則表示,椅子當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控制腰椎的能力。

骨科醫師張嘉哲在臉書「張嘉哲 骨科醫師」發文表示,坐姿是個偏向腰椎彎曲的動作,也因此多數人是屬於腰椎過多彎曲的腰痠痛,這類痠痛的重點是需要評估控制腰椎不彎曲的能力。

在坐姿動作的評估中,最重要包含以下兩個檢測:

1、坐姿前傾時,能否將身體前傾至髖關節彎曲120度,並維持腰椎中立。

2、坐姿抬腿時,能否將膝蓋伸直至離水平10度,並維持腰椎中立。

若無法達成上述目標角度,代表你很難維持坐著時,腰椎中立不彎曲,而若再繼續久坐,腰椎一定會處於彎曲狀態,彎久了,腰椎對彎曲的耐受度就會變差,也會出現久坐腰痠、綁個鞋帶或搬東西稍微彎腰就閃到腰,也容易出現椎間盤突出的問題。

張嘉哲也表示,與其練羅馬椅、硬舉、吊單槓等等號稱練背的動作,不如直接坐著練習上述兩項評估動作就好,因為以處理久坐腰痠痛為目的,這兩項目效果最近,能夠輕鬆的維持坐著、且輕鬆的維持腰椎在中立位置,才是坐著時能自在控制身體的能力。

全文詳



肺炎/輕症案例24小時內急速惡化化—60歲以上輕症患者應隨時監測血氧

 輕症案例24小時內急速惡化化—

60歲以上輕症患者應隨時監測血氧

全文詳



肺炎/「快篩陽性」完整處置流程

 「快篩陽性」完整處置流程

全文詳,內有流程圖



肺炎/「隱形缺氧」勿輕忽,如何提早發現?

 


隱形缺氧」勿輕忽,醫師分享提早發現三方法

有3種方法可以找出隱形缺氧的存在 如果可以早期檢測隱形缺氧,是可以有助於決定何時開始氧氣治療或是判斷用侵入性或非侵入性的給氧方法。到底該避免隱形缺氧、能夠及早檢測出來?吳昌騰提到:「有3種方法可以找出隱形缺氧的存在。」 脈搏式血氧儀(Pulse oximeter) 用來監測病人的血氧飽和度( SpO 2),此方式在醫療人員的指導下使用的,透過脈搏式血氧儀不斷監測血氧,是檢測隱形缺氧的一個很好的選擇,正常的血氧應維持在 94 %以上。 但要確保使用的脈搏式血氧儀具有較高的準確率,尤其是在患者血氧低於 90% 的情況下。 動脈血液氣體分析(Arterial blood gas analysis) (ABG analysis) 這需要在醫療單位使用,動脈血液氣體分析是從動脈中採集血液樣本以檢查血液中不同氣體濃度的過程,上述兩個方式是早期檢測COVID-19患者隱形缺氧的有效的方法。 6 分鐘步行測試(six-minute walk test)(6MWT) 此方式以請無症狀或輕症病人在家「自我檢測」,如果病人有脈搏式血氧儀(Pulse oximeter),請患者以正常的速度步行六分鐘,以監控其生理反應。已被證明的是,在執行6MWT後,COVID-19的患者更容易患上運動性缺氧無自覺症狀。 因爲這類 COVID-19 患者會出現運動引起的缺氧而沒有呼吸困難,與對照組相比 COVID-19 患者的血氧飽和度水平顯著降低。 一般來說,在步行 6 分鐘內,血氧飽和度低於 90 %應該定義是異常的。此外,血氧飽和度下降超過4%的患者也可能被認為是嚴重病例,但前提是病人能夠正確使用儀器。 由於確診患者大量增加,輕症患者可能會到加強版的集中檢疫所,在任何期間時時關注身體狀況,絕對不要低估「隱形缺氧」對身體造成的傷害提早發現「隱形缺氧」的存在!急診醫師教:6分鐘步行測試 

轉載自

血氧機、智慧手錶相關產品蓃錄



2021年5月24日 星期一

肺炎/「無症狀感染者」隱藏無限風險,除有傳染力外本身也可能猝死

 無症狀感染者」隱藏無限風險,除有傳染力外本身也可能猝死





健康相關/慎選「便秘藥」謹防骨鬆風險

 慎選「便秘藥」謹防骨鬆風險

全文連結



食材/「咖啡」手沖簡單五步驟報你知

 「咖啡」手沖簡單五步驟報你知

全文連結



腸癌相關/認識「放屁」態樣及味道,連環屁小心大腸癌風險

 認識「放屁」態樣及味道,連環屁小心大腸癌風險

全文詳



2021年5月23日 星期日

肺炎/輕症、無症狀仍會死!重症醫曝COVID-19隱形殺手


輕症、無症狀仍會死!重症醫曝COVID-19隱形殺手

國內近日有多例在家中死亡的COVID-19確診個案,台中慈濟醫院胸腔內科暨重症醫學專科醫師黃軒指出,其實COVID-19輕症或無症狀仍然會死亡,若合併隱形缺氧,可能看上去都很正常,但會讓身體慢慢缺氧,當出現難以呼吸或感到胸悶時,往往已經相當危急。

隱形缺氧難察覺 醫:輕症、無症狀仍會死

黃軒在臉書上談到近日國內多起在家中死亡的確診個案,他指出,有許多研究指出,COVID-19病毒是可能會影響肺功能,儘管對患者來說,症狀可能還不是很明顯,國外建議是鼓勵COVID-19 輕症或無症狀感染者,在沒有明顯症狀的情況下,可以呆在家裡,但到醫院要就診時,又往往太遲了,因為大家多已經死在家中了「輕症或無症狀,仍然會死亡」,黃軒提到,很多無症狀或輕症感染者,如果合併隱形缺氧,他們的症狀,往往讓許多醫師大感驚訝,像是血氧濃度已經很低,臨床上原本認為這些缺氧的人,應該已經語無倫次或處於休克狀態,但他們往往卻意識清楚、情緒平穩而且還能正常應答,也可以和醫師聊天,也可以滑手機。

初期「不會呼吸困難」 出現時已危急

黃軒說,這些隱形缺氧,有時會逐漸的發生,有時很快,早上沒症狀,晚上就心跳停止了,這使一般人是難以察覺,所以也就被稱為「隱形殺手」,源自於隱形缺氧,幾乎在所有臨床經驗中,肺部發生疾患時,吸收氧及排除二氧化碳的能力也都會出問題,但COVID-19這種疾病卻不同。

黃軒說明,COVID-19患者在染疫初期,大多仍保有良好的心臟功能,因此仍有能力將血液輸送到身體末梢部位,但COVID-19病毒,會慢慢讓身體缺氧,病患初期開始並不會感到呼吸困難,但部分患者會逐漸覺得難以呼吸或感到胸悶,這兩者都是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列為緊急危險徵兆的症狀,當COVID-19 感染者出現這兩大症狀,可能隱形缺氧已經在進行,而病情也已經變得相當危急。



2021年5月22日 星期六

健康相關/「大腸息肉」一定要切除?


「大腸息肉」一定要切除?(新光醫院 胃腸肝膽科賴冠宏醫師)

全文詳



3C相關/避免爆炸!行動電源曬太陽、蓋棉被都 NG

 

避免爆炸!行動電源曬太陽、蓋棉被都 NG




肌力/「平板撐」變化體操分享

 「平板撐」變化體操分享





日常生活/經濟部打造「傳統市場外送平台」助防疫

 經濟部打造「傳統市場外送平台」助防疫

2021/05/22 22:52

〔記者蔡淑媛/台中報導〕疫情嚴峻,減少出門以避免染疫風險,除了賣場、超市、電商網路購物,經濟部中部辦公室已為全台24個傳統市場推出「免迺好揀-買菜網」今天訂、明天送,菜市場也能便利購!透過FB粉絲專頁、LINE@社群平台以及專屬購物網,民眾宅在家防疫,動手指一樣能下訂,還有小幫手幫你揀菜,將生鮮蔬果、生活雜貨送到家。

今天訂、明天送,菜市場也能便利購!經濟部中部辦公室主任郭坤明指出,疫情開始前即展開「免迺好揀-買菜網」電商及外送平台,台中市已有建國市場、第二市場、第五市場加入,其他市場也有意願參與,民眾也能透過買菜網,不用出門就能上菜市場買菜。

郭坤明說,像高雄市龍華市場在高雄市政府16日宣布傳統市場禁止內用後,龍華市場透過外送LINE@在當日就增加逾3倍的訂單,台中市第五市場也規畫小幫手,讓消費者從LINE@訂貨一次買足,還有跨攤服務;彰化市華陽市場與全球快遞配合,訂單倍增。

台中市第五市場參與經濟部「免迺好揀-買菜網」電商及外送平台,在疫情爆發後,開發傳統市場銷售的新管道,第五市場個治會長李西東說,在疫情期間市場攤商能另覓生機,也讓顧客不用冒險上市場,減少人與人的接觸及染疫風險。

郭坤明表示,買菜網目提供下單免運費、滿額抽獎、送買菜金或贈品等,各市場提供許多的優惠,民眾可以從北中南東就近選擇合宜的市場採購,大家不出門,在家防疫同樣能買到新鮮食材,也提醒市場攤商及民眾做好防疫工作,量體溫、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等配合防疫。



2021年5月21日 星期五

肌力/「久坐」致梨狀肌症候群如何改善

 「久坐」致梨狀肌症候群如何改善

〔記者彭健禮/苗栗報導〕隨著國內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升溫,民眾待在室內的時間變多了,而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多為久坐,若加上有習慣性翹腳或椅子過硬的情形,就很容易罹患所謂的「梨狀肌症候群」,衛福部苗栗醫院提醒大家勿久坐或久蹲、選擇適當的座墊等,才能有效預防和遠離梨狀肌症候群復發的困擾。

部苗醫復健科物理治療師李曉惠指出,梨狀肌位於臀部深層,當受刺激而變得僵硬,便會發炎腫脹,甚至會壓迫一旁經過或穿過的坐骨神經,引發坐骨神經痛,痛的位置大概在屁股、髖部附近,也可能會隨著坐骨神經的走向延伸至腿部。

梨狀肌症候群好發族群包括:久坐不動的上班族、不愛活動的老年人、運動量突然增加的運動員,或是需久蹲或搬重物的工人等。

李曉惠表示,當發生梨狀肌症候群,急性期時需要冰敷、休息、避免長時間引發疼痛的動作,以降低急性期時的發炎。慢性期時可利用短波、超音波、電療、按摩及梨狀肌牽拉伸展運動,以縮短梨狀肌發炎修補的時間。

李曉惠說,梨狀肌位於臀部的深處,當執行自我按摩時,建議坐在地上稍微側到患側,或將患側腳放在健側膝蓋上,在梨狀肌下方放置一顆硬式網球,一開始將球放在梨狀肌靠近尾骶骨處,讓身體重量壓迫網球,做深呼吸、放鬆、慢慢吐氣,持續一分鐘後,將球往股骨大轉子處稍微移動,重複按壓,如此可消除肌肉的激痛點,放鬆梨狀肌(圖1)。

另,牽拉伸展運動可在躺姿或坐姿下執行,患側腳架於健側腿上,呈現翹腳的姿勢,躺時兩手抱住健側腳的膝關節後方,將膝蓋往身體靠近(圖2);坐時讓背部挺直並身體往前傾,此時可感受到患側梨狀肌的伸展疼痛,維持約20秒,重覆做3-5次(圖3)。

更多內容



2021年5月20日 星期四

食材/「竹筍」水煮帶殼竹筍「保甜去苦」4 關鍵!再學一招義式涼拌新吃法

 

水煮帶殼竹筍「保甜去苦」4 關鍵!

再學一招義式涼拌新吃法


水煮竹筍的保甜去苦 4 關鍵!

綠竹筍買回家後,即使沒有馬上要吃,也建議用以下步驟先汆燙再冷藏,有助於防止持續筍肉老化。

關鍵 1:帶殼煮鎖住甜分

竹筍不要先去殼,一定要整支帶殼一起水煮,才能緊緊鎖住筍肉的水分與甜味。若是先去殼、切塊再煮,會使原有的水分流失,吃起來澀澀的。

帶皮下鍋煮還有一個優點:煮熟後的外殼可以很輕鬆地剝除



肺炎相關/疫情期間,領慢性病處方箋者視訊問診步驟

 疫情期間,領慢性病處方箋者視訊問診步驟

全文連結



日常相關/在外用餐應留意事項

 在外用餐應留意事項

全文詳



2021年5月19日 星期三

肺炎相關/新冠肺炎延燒 高危險群如何自保?

新冠肺炎延燒 高危險群如何自保?

 黃立民醫師

現職:台灣大學醫學院兒童醫院院長、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台灣大學醫學院小兒科及台大公衛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專長:兒童感染學、分子病毒學、疫苗學

台灣本土新冠肺炎疫情連日延燒,使得原本施打進度緩慢的新冠肺炎疫苗,轉眼間,變得熾手可熱,也因國內目前進口疫苗數量有限,反而出現一針難求、供應短缺的現象,包括台大、長庚、榮總、亞東等各大醫院,已先後暫緩公費及自費新冠肺炎疫苗的接種。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同時也是台灣大學醫學院兒童醫院院長的黃立民教授說,「年長者,或是患有慢性腎病、肺阻塞、心臟病、糖尿病、肥胖等民眾,都是嚴重肺炎的高危險群,有機會就建議趕快去打疫苗。在台灣新冠肺炎疫苗,還不是那麼充足供應的時候,如果很擔心新冠肺炎,直接打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也是有幫助的。若是已經打過新冠肺炎疫苗,也還是可以再打肺炎鏈球菌疫苗加強保護。」

這是根據一項囊括531,033名年長者,發表在知名《傳染病學報》(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的研究指出:施打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PCV13)對年長者的新冠肺炎感染有保護作用。

黃立民教授說,「這個研究比較了有打跟沒有打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的年長者,被診斷得到新冠肺炎、因新冠肺炎住院、重症的情況,結果發現有打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的年長者,不管在被診斷新冠肺炎、住院、重症和死亡上,都大大減少了三分之一。這告訴我們在新冠肺炎感染的過程中,細菌感染,也扮演了一定的角色。如果能夠成功打斷細菌感染,就算是不小心被感染到新冠肺炎,也可能因症狀較輕微,而減少了被診斷出來或是被抓去住院的機會。即使要住院,也比較不會走向重症、死亡,有減災的功能,也能降低醫療體系的沈重負擔。」

而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的分析,罹患新冠肺炎的死亡風險較高的族群,跟罹患肺炎鏈球菌肺炎的高危險族群是一樣的,建議只要是年長者、慢性腎病、肺阻塞、心臟病、糖尿病、肥胖者,或是免疫力比較差的,比如說:有長期吃類固醇、有得到風溼免疫疾病,都是可考慮優先施打新冠肺炎疫苗跟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的族群,有機會就建議趕快一起施打。如果因為新冠肺炎疫苗短缺,也可以先打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之後,再補打新冠肺炎疫苗。



2021年5月18日 星期二

日常生活/餐廳使用隔板仍無法徹底防病毒

 餐廳使用隔板仍無法徹底防病毒

全文連結




2021年5月17日 星期一

肺炎相關/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自主健康管理差在哪?

 

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自主健康管理差在哪?



肺栓塞可能猝死,不宜輕忽

 肺栓塞可能猝死,不宜輕忽





日常生活/悠遊卡、 一卡通、icash2.0記名怎麼做?

 

悠遊卡、 一卡通、icash2.0記名怎麼做?大眾運輸卡片記名步驟一次看懂




2021年5月16日 星期日

肺炎/「無症狀感染者」如何傳播病毒/日本NHK分享

 無症狀感染者」如何傳播病毒/日本NHK分享





肺炎相關/面對疫情怎麼辦? 6種蔬果讓你吃出保護力

 

面對疫情怎麼辦? 6種蔬果讓你吃出保護力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本土疫情持續升溫,許多民眾都會害怕染疫,除了戴口罩、少出門、勤洗手之外,也能用「吃」的方式來增加免疫力;對此,臺北農產運銷公司在臉書粉專「台北農產」分享6種增強免疫力蔬果,提供民眾參考。

增強免疫力6蔬果

1、檸檬

檸檬可以做成清涼飲品以及入菜,含有維生素C及檸檬酸,有助鈣質吸收。

2、生薑

生薑可以做成黑糖薑茶以及入菜,生薑含有胡蘿蔔素提升免疫力,加熱生薑可加強新陳代謝。

3、地瓜

地瓜可以直接蒸熟食用以及煮成甜湯,地瓜所含穀胱甘肽可抗氧化提升免疫力,促進腸胃蠕動。

4、大蒜

大蒜能夠爆香炒菜或是熬湯,大蒜所含大蒜素可促進血液循環,維生素可消除疲勞。

5、香菇

香菇能夠爆香炒菜或是熬湯,香菇含有豐富維生素及多醣體,可以增進身體免疫力。

6、木瓜

木瓜可以直接食用,所含維生素C以及木瓜蛋白酶,提升免疫力、增加腸道益生菌。



2021年5月15日 星期六

日常相關/失眠族必看—快速入眠法分享


失眠族必看—快速入眠法分享

全文連結



肺炎相關/「平面口罩」變身「密封口罩」—美國CDC分享


「平面口罩」變身「密封口罩」—美國CDC分享






2021年5月14日 星期五

肺炎相關/Ct值檢測方式、傳染力一次整理

 

Ct值是什麼?是越低越好嗎?檢測方式、傳染力一次整理




肺炎相關/出門買菜如何防疫


出門買菜如何防疫

由於此波本土確診者的足跡也有觸及到多個菜市場,像是信義市場、保安市場、福壽街及中原路口的菜市場等,加上菜市場也屬於人群聚集高風險之場域,除了戴上口罩自保外?兒童感染科醫師也提醒,各位家長購買東西要快狠準,盡量選擇開放空間的市場,減少暴露於病毒的風險,而且買完食材回家第一件事情一定要先洗手喔!

更多內容



2021年5月13日 星期四

肺炎相關/醫療口罩分享

醫療口罩分享

 內容詳



2021年5月12日 星期三

心臟病相關/「高血壓」非藥物控制法

 「高血壓」非藥物控制法

不少高血壓病人都會帶著一個觀念:血壓藥一吃就要吃一輩子,因此會拒絕醫師開立高血壓藥物。心臟內科醫師劉中平在臉書指出,血壓高,其實有不少方法可以控制,包括許多非藥物的控制方法。

病情不穩時先用藥,正常後遵守「S-ABCDE

更多內容



2021年5月10日 星期一

肺炎/新冠病毒疫苗你必須知道的事

 新冠病毒疫苗你必須知道的事

全文詳




2021年5月7日 星期五

食材相關/「披薩販賣機」在羅馬,三分鐘立馬取

 「披薩販賣機」在羅馬,三分鐘立馬取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義大利人熱愛國民美食披薩,但美味標準也相對嚴格,近期在義大利羅馬出現了第一台披薩全自動販賣機,3分鐘就能取得熱騰騰的披薩,引起了義大利人的好奇。

綜合外媒報導,名為「Mr. Go Pizza」的披薩販賣機特地以「火焰紅」打造外觀,提供4種口味供顧客選擇,價格從4.5至6歐元不等(約新台幣151至202元),顧客能從玻璃窗觀看披薩製作的過程,從揉麵糰到放置各種配料。

有民眾接受訪問認為,「看起來還行,但是比餐廳小太多,上面配料太少」;當地來自披薩發源地的拿坡里(Napoli)民眾以及大學生嘗試過後,非常不悅地直喊「不難吃,但這不是披薩」,而路過的年長者直接拒絕嘗試。

更多內容



健康相關/醫師分享—嬰兒無故發燒可能原因

 醫師分享—嬰兒無故發燒可能原因

全文詳



腰痛/吊單槓、倒立拉腰舒緩疼痛有風險非人人適合

 吊單槓、倒立拉腰舒緩疼痛有風險非人人適合

很多人都有腰痛、下背痛的毛病,因此不少人都會以「拉腰」的腰椎牽引器來減輕不適。但食品藥物管理署指出,腰椎牽引治療並非人人都能做,不當使用甚至會有中風危機!

腰椎牽引治療 非人人適合

臺大醫院復健部陳冠誠醫師指出,腰椎牽引治療的原理,是以醫療器材「腰椎牽引機」的機械力,依個人狀況調整牽拉力道,以達到減輕腰部椎間盤的壓力、使下背的小面關節產生輕微活動以減少發炎與疼痛、放鬆脊椎旁過度緊繃的肌肉、促進血液循環進而增加組織修復等。

不過,並非所有腰痛都能用腰椎牽引治療。陳冠誠醫師說明,急性扭傷與拉傷、急性發炎、腰椎骨折、脊椎腫瘤、懷孕婦女等都不適合,而骨質疏鬆症患者,則要經過專業評估是否合適再進行。

自己買設備、吊單槓拉腰 應諮詢後實行

施行腰椎牽引治療時,必須考慮多面向,因為一般民眾無法自行評估,所以必須有醫療專業者才能使用腰椎牽引機。

陳冠誠醫師解釋,拉單槓是以自身重量牽引,無法精準定量力道,同時,必須肩膀與手部需有足夠的肌力,肌力不足反而會讓肩部與手部的關節受傷,建議先諮詢醫生再實行。

倒立機、吊帶懸掛身體 恐造成身體危害

而民間流行的倒立機、以吊帶將身體懸掛在單槓上等舒緩方式,雖然也是用體重作牽引,但會讓腦壓、血壓、眼壓快速增加,造成暈眩及頭昏眼花,嚴重者會增加中風的風險;眼壓迅速增加可能導致視網膜及玻璃體受傷。

另外,使用倒立機還會增加頸椎壓力,可能導致頸椎病變,至於以吊帶懸掛身體,可能會因身體不穩導致摔傷,十分危險。

強化核心肌群 減少疼痛、症狀惡化

陳冠誠醫師建議,光靠被動的牽引治療來舒緩,效果有限,最好合併核心肌群的訓練,增加脊椎支撐、減少疼痛與惡化,建議可從簡單的棒式或橋式開始練習。




2021年5月6日 星期四

糖尿病/「重訓」有助改善胰島素敏感度

 「重訓」有助改善胰島素敏感度

全文詳



心臟/正確走路姿勢可改善血液循環/「倒退走」有助練習正確走法

 正確走路姿勢可改善血液循環/「倒退走」有助練習正確走法

這樣走路血液循環就變好

在說明六大部位按摩之前,我們要先稍微岔開一下話題,討論如何利用日常行走的時機,改善肌肉的柔軟度。

請大家先回想一下,平常走路的時候,你的腳趾是否總是呈現圓弧狀?若真是如此,還請試著改變走路的方式,以下說明需要特別注意的細節。

例如,大家可試著用手將腳趾全數反折,如果腳底正中央出現明顯的線條,就代表足底筋膜(Plantar fascia)太過僵硬。若是在足底筋膜僵硬的狀態下,勉強做出跳躍等動作,就可能導致足底筋膜發炎,產生腳底疼痛。

也有很多人一穿上高跟鞋或厚底鞋,腳底就會發疼。像這種時候,除了按摩腳後跟之外,也可使用刮痧板之類的道具輔助,更有效地擴張關節可動域。

人在走路時,腳後跟會最先著地,產生往前推進的力量,後續再利用整個腳底往前推,就像是用手把球往後方滾動一般,與此同時,往前伸出的另一腳大腿前側和膝窩將會伸展開來,胸部和腹部也會向上挺起。而上述過程都必須使用足底筋膜才得以完成。

為此,足底肌膜炎是行走時最容易出現的問題,還請大家一定要確實按摩腳底,讓肌肉變得更柔軟。

試著倒退走路看看

以下說明有利於血液循環的正確走路方法。走路方式不正確的人,走路的時候,膝蓋會朝向內側或外側;膝窩也會呈現彎曲狀,身體的重心則會落在腳尖或拇趾的根部。

建議大家,尚未習慣正確的走路動作前,可試著練習「倒退走路」。當然,還請在安全的場所練習。

更多內容



2021年5月5日 星期三

健康資訊/醫師分享「夫妻分床」有助睡眠品質

 醫師分享「夫妻分床」有助睡眠品質

全文連結



健康資訊/跳過早餐直接吃午餐?營養師:易造成3大健康問題

  

跳過早餐直接吃午餐?營養師:易造成3大健康問題

現代人工作忙碌,為了成功減重,進而降低三餐攝取的熱量,加上早上經常睡得很晚,索性就跳過早餐不吃,直接吃午餐,剛開始的時候,真的覺得體重慢慢往下降,但是沒想到幾個星期之後,明明攝取同樣熱量的食物,體重卻一直往上攀升。

補充適當能量 維持身體正常生理狀態

大家都知道,早餐是三餐之中最重要的一餐,整天要活力滿滿的話,早餐一定要吃,這是為什麼呢?營養師程涵宇表示,因為在睡眠的812小時的禁食當中,會消耗掉人體絕大部分的能量,當起床之後,若是沒有適當的補充能量,身體就無法維持正常的生理狀態。

更多內容



2021年5月3日 星期一

骨質疏鬆族群/骨鬆族運動該注意事項

 骨鬆族運動該注意事項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骨質疏鬆症是中老年人的無聲殺手,骨折、臥床甚至增加死亡率。有患者憂心受傷反而不敢運動,也不清楚運動內容跟一般人有何不同?對此,專科醫師開「骨鬆運動處方」,提醒骨鬆病友運動前應做身體評估,重度患者則要避免爆發或過多身體扭轉的運動。

聯新國際診所運動醫學科、復健專科醫師吳易澄在臉書粉專「吳易澄醫師-運動醫學 復健醫學」及部落格發文指出,運動的好處包括負重的應力可以增加肌力、進而改善骨質量和骨密度,且能改善平衡和本體感覺,降低跌倒和骨折風險。所以適當運動帶來的好處遠大於憂慮帶來的風險,如果運動前有適當的評估,其實骨鬆是很需要運動的!

運動前應先評估

更多內容



糖尿病/肌力運動有助逆轉糖尿病

 肌力運動有助逆轉糖尿病

胰島素在身體扮演的角色 

「大家印象中胰島素好像只管血糖,但其實它攸關身體的營養素、脂肪合成,也管肌肉的合成。」游能俊醫師說明,擁有較多肌肉的話,胰島素的運作會比較靈敏;若今天是肥胖、脂肪過多,胰島素就會處在較不靈敏的狀態。 

「因為身體的脂肪細胞會占用胰島素調解的功能。」因此,游能俊醫師指出,如何恢復胰島素的靈敏度,是在健康上可以努力的方向。糖尿病分為第一型及第二型糖尿病,其中二型糖尿病的患者胰臟仍然會分泌胰島素,但卻作用不佳。 

對此游能俊醫師指出,這點與身體過多的「脂肪」有關,過量脂肪會引起「胰島素抗性」,而除了大家熟知的攝取過多熱量,「醣類食物」也會明顯增加身體脂肪,再加上人體肌肉量未必足夠,血糖就會開始往脂肪跑。當脂肪量增加,胰島素功能無法良好運作時,就會開始堆疊血糖,而身體有兩個肝醣的倉庫,分別為肌肉與肝臟。 



更多內容




日常生活/「曬傷」可以冰敷?

 「曬傷」可以冰敷?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近來太陽高高掛起,天氣也逐漸炎熱,許多民眾會開始外出遊玩,但在外出遊玩時,卻忽略了防曬的重要性,而導致曬傷;對此,有醫師則分享了曬傷後的處理方式,以及該如何預防曬傷。

新光醫院皮膚科醫學美容中心主任唐豪悅在臉書粉專「唐豪悅醫師 Dr Kelly Tang 皮膚醫美」發布影片表示,每年夏天都會碰到許多曬傷後前來的病人,與其等到曬傷後在來就診,不如提前預防,因為曬傷、曬黑這一類的傷害,都是可以提前預防的。

出遊前一定要記得防曬用具

唐豪悅表示,在出門前一定要記得防曬工具,例如:運動型防水、防汗的SPF50防曬乳、帽子、墨鏡、薄長袖以及陽傘,另外也可以準備蘆薈凝膠以及蚊蟲叮咬的藥膏,因為蚊蟲叮咬的藥膏內通常還有微量類固醇,可以在急性曬傷時先塗抹局部,如果曬完開始覺得不舒服,可以先用冷水來進行冷敷,但不一定要進行冰敷,因為有時在受傷的地方進行冰敷,反而有可能造成凍傷,導致二度傷害;不舒服也可以塗抹蘆薈凝膠以及蚊蟲藥膏在曬傷的部位。

曬傷時該怎麼處理

唐豪悅表示,若皮膚只是稍微曬紅,那回家後進行降溫、冷敷即可,但是若已經開始起水泡,甚至有明顯的不舒服,那就應該要盡速的就醫,通常醫師會開一些止痛藥,若是較嚴重才會再開口服的類固醇。

如果起水泡時,千萬不要急著戳破,要先讓醫師評估過適不適合將水泡戳破,然後交由醫師處裡,能夠避免水泡破裂後的二度感染。



2021年5月2日 星期日

日常生活/在外使用「山泉水」洗手竟吃進寄生蟲

 在外使用「山泉水」洗手竟吃進寄生蟲

屬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 陳政國

全台鬧水荒,甘霖遲未至,讓中南部面臨缺水危機。讓人開始思考,除了節約用水,是否能開發新的水源,也因此,使得鑿井業近日爆紅,訂單甚至排到6個月之後。而也有人想到,是否可運用山區豐沛的山泉水,緩解限水困境。

全台水荒,喝山泉水就好?

專家分享,過去就有不少人習慣到山區汲取山泉水返家燒開泡茶飲用,但有人直接飲用後,隔天開始出現腹痛、腹瀉、發燒等症狀,赴醫檢查,才發現為阿米巴性痢疾併肝膿瘍所致,經由抗生素治療約2個月才痊癒。

收治個案的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陳政國提醒,山泉水因富含礦物質,喝起來甘甜,許多人至山區享受芬多精之餘,口渴時,也不禁掬一把山泉水來解渴。但山泉水務必煮沸後才能飲用,以免發生嚴重併發症。

未煮沸飲用,恐引發疾病

他說明,由於山泉水微生物偏多,且可能遭受動物排泄物汙染,常見為志賀氏菌、大腸桿菌、鉤端螺旋體菌、阿米巴原蟲等菌種,會使患者出現腹瀉、嘔吐、發燒、體重減輕、貧血等症狀,嚴重時更可能造成血便、肝膿瘍、腎衰竭、敗血症等,不可不慎。

陳政國指出,腸道寄生蟲感染途徑主要為「經口食入」,如生吃、生飲、飯前便後不洗手等行為,都可能接觸到蟲卵而經口食入。

山泉水連洗手都需注意

過去他也曾經遇過患者在山區剝橘子前,用山泉水洗手,卻不慎吃下鉤狀螺旋體菌。返家後出現發燒、手腳無力、眼結膜充血、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血尿等症狀,最後演變為肝腎衰竭,經緊急洗腎、輸血治療才搶回一命。

免疫力低下的族群,如糖尿病友、癌症患者、年長者、小孩等,更不能輕忽生飲山泉水的嚴重性;雖然免疫力正常的成人,感染腸道寄生蟲大多症狀輕微,但寄生蟲具傳染力,若出現疑似寄生蟲感染症狀,應立即赴醫檢查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