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et A to Z --- 膳食養生密碼

You Are What You Eat 大家都耳熟能詳, 令人驚訝的是人們總是吃錯食物,
日積月累, 不知不覺之間就吃出毛病來了.
怎麼吃才正確令您關切嗎? 沒關係, 來, 讓 Diet A to Z 和您一起分享膳食養生的秘密 !

2020年2月29日 星期六

武漢病毒已升級院內感染,醫師提醒個人應注意十大事項


針對武漢肺炎(COVID-19)疫情,台灣發生首例院內感染,醫生指出,台灣已經進入武漢肺炎疫情的下一階段,個人防護也要隨之進一步升級。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今天(29日)在臉書表示,台灣雖然沒有大規模的社區疫情,但已經有明確「社區傳播」的警訊和首例院內感染,所以個人防護原則建議需要進一步升級:
1. 出門即戴上口罩。因為可能無症狀但有傳染力,自己或接觸的人都可能是感染者,戴口罩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2. 若身體不舒服,即使在家中也要戴上口罩,儘量離家人距離兩公尺以上,不和家人一起用餐。
3. 非必要不要踏進醫院。若不得已需要進入醫院,帶緊口罩,確實執行手部清潔。
4. 不要參加任何非必要的集會活動。
5. 非必要不要出國,世界各國多已淪陷。
6. 儘量不要去人潮壅擠的地方。
7. 嚴格執行手部清潔
8. 抑制自己揉鼻子揉眼睛的習慣。
9. 有過敏體質的人減少接觸可能的過敏原,並用藥物控制過敏反應,減少不自覺觸碰身體黏膜的動作。
10. 規律生活作息,均衡飲食,不要太勞累,維持正常免疫力。
謝宗學指出,以武漢肺炎病毒傳播力之強,要完全沒有社區感染發生,是不可能的事,即使如此,仍需要努力將個人防護做好,減少大規模社區感染發生,讓醫療體系可以負荷。
他表示,目前除中國外,世界各國的治療經驗明顯呈現只要醫療體系沒有崩壞,感染武漢肺炎的人可以接受良好的治療,死亡率不到 1%,因此現階段的防疫重點是不要讓感染者像韓國一樣突然暴增,政府有餘力撲滅社區星星之火傳播鏈,醫療體系有餘力治療每個感染者,拉長戰線,用空間換取時間,等待治療藥物和疫苗研發。

標籤:



深蹲可增加膝蓋穩定度/膝關節退化仍可運動

〔記者方志賢/高雄報導〕膝關節退化可以運動嗎?骨科醫師楊華偉表示,膝關節疼痛的原因,除了退化、外傷外,還有很大原因是膝關節穩定性不夠,他建議在家裡做深蹲動作,不僅促進臀、腿力量,增加膝關節的穩定性,並改善膝關節退化。
七賢脊椎外科醫院骨關節科副院長楊華偉醫師表示,門診中,很多膝關節退化的病患,都會問「退化可以運動嗎?」很多人都有迷思,認為膝關節退化就不能運動,不然會讓膝蓋更加磨損。還有病患開完關節手術後沒辦法蹲下去,這些都跟肌耐力不足有關係。
楊華偉說,膝關節疼痛的原因,除了退化、外傷外,很大原因來自於穩定性不夠,一旦肌耐力下降,肌力不足,就無法承受生活上帶來的壓力。所以運動習慣反而讓肌力穩定上升,不會讓膝蓋持續退化。
甚麼樣的運動最能保護膝關節呢?楊華偉認為是重訓,由於一般運動維持心肺功能,而重訓才能讓肌肥大,進而穩定膝關節。要民眾都跑健身房會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最簡單可以在家裡訓練的就是深蹲動作。
楊華偉說股四頭肌是日常生活中主要產生力量的肌肉群,舉凡走路、上下樓、蹲等,大部分人對膝關節強化會想到股四頭肌訓練(例如抬腿運動),卻忽略了臀部及膕繩肌的重要性,股四頭肌是穩定膝蓋前方的肌群,臀肌及膕繩肌則是穩定膝蓋後側的肌群。
他說深蹲動作,是雙腳站與肩同寬,腳尖自然向前,雙手可交握於胸前或前平舉以保持平衡。下蹲時將臀部向後再向下蹲,雙腳膝蓋需與腳尖方向一致,過程中保持脊椎中立不可彎曲。蹲至大腿與地面平行再向上站起。
另外後抬腿:站姿將單腿伸直並向後抬起,過程中保持身體穩定,雙手也可扶牆。抬至最高後再回復到站姿,反覆進行。這兩個動作操作時切勿速度太快,建議下蹲時以2秒速度下蹲,站起時1秒。一組約12-15下,重複3到4組。但因每個人身體能力及狀況不同,不是任何人都適合這樣操作。建議尋求專業人士的評估指導才能有效且安全的訓練。
高雄樂凡健身工作室教練黃昱焜(Allen)提到,初學者在家做深蹲動作,可從坐板凳的動作開始,後抬腿運動則可促進後側大腿肌力,都可增加膝蓋的穩定度。

標籤:



2020年2月28日 星期五

紫外線燈能滅菌但千萬不能照到人體或眼睛⋯眼睛

個人的防疫作為,到底是做對了,還是其實謬誤卻是做心安的。民眾為了防疫,都在添購或檢整防疫物資,不過被視為滅菌利器的「紫外線燈」,能照手機、手錶或餐具,但醫師專家都呼籲,紫外線燈絕對不能用在照射人體,因為這不僅會造成人體皮膚細胞、眼角膜受損外,嚴重的話還會致癌;還有哪些是民眾自認「自我感覺良好」,但其實做了卻一點幫助都沒有的防疫作為。
南投醫院感染科主任廖嘉宏:「醫療用的紫外燈才會有殺菌效果,不適合照人或是照眼睛,都會造成傷害,皮膚傷害或者是眼睛的傷害。」
想要做好防疫措施,但就怕只是單方面自己覺得做得對,坊間就有將大蒜搗碎後,用滾燙熱水沖泡,這樣喝,能殺菌的說法,這樣做,似乎沒有醫學實證的根據。
中國醫糖尿病暨代謝運動中心醫師何俊緯:「本身是沒有所謂防疫的一個效用。」
另外像是坊間流傳,鹽水沖鼻,這看在專家眼裡也算是「危險動作,請勿模仿」。

標籤:



肺癌微兆報你知—「指甲異常」


【早安健康/楊志勛(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兼任教授)、李勇毅(台北長庚醫院主治醫師)】 

杵狀指的特徵


,是末端指(趾)節明顯增寬增厚,指(趾)甲從根部到末端會呈拱形隆起,指(趾)端背面的皮膚與指(趾)甲所構成的基底角等於或大於180度,正常指甲從指端長出時是160度的鈍角

標籤: ,



2020年2月26日 星期三

醫師分享—日服一小匙薑黃粉竟然差點中風,Why?


為了防新冠肺炎疫情,很多人都想增加免疫力。繼中醫師提醒免疫疾病的人不能服用薑黃後,心臟內科醫師也提出警告,正在服用傳統心血管藥物的民眾也不宜吃含有薑黃食品,會降低凝血功能,造成大出血、增加中風機率。

近幾年台灣風行吃薑黃粉,宣稱可能療效包羅萬象,包括抗氧化發炎、抗癌、促進血液循環、減重、降血脂等等,所以市面上常常做成健康食品與藥錠,以利方便服用。

更多內容

標籤:



2020年2月25日 星期二

皮膚科醫師分享—-乾洗手VS.肥皂洗手注意事項

【華人健康網記者洪毓琪/台北報導】武漢肺炎疫情持續延燒,隨著國內確診案例不斷傳出,民眾無不嚴陣以待、加強個人清潔衛生,就怕不慎讓病毒上身!因此有不少人會選擇在洗手完後馬上噴濃度75%的酒精,或反過來先用酒精消毒再洗手,期望能藉此徹底消毒,達到雙重的保障效果。但真的有這樣的必要嗎?就讓我們請專業皮膚科醫師來幫大家解答

手部已經脫皮、紅癢怎麼辦?皮膚科醫師傳授保養秘訣
但如果手部已經不小心出現脫皮、紅癢困擾,該怎麼辦呢?針對這樣的問題,胡怡萱醫師建議,民眾不妨可於洗手後適度塗抹護手霜/乳,來幫助肌膚留住水分、維持手部皮脂平衡,避免角質層受損。
至於護手產品該如何挑選?胡怡萱醫師分享,挑選霜狀質地的護手產品,相對於乳狀、凝露狀者保濕及修復效果較佳。尤其應避開含有香料、香精,或標榜有美白、去角質成分的產品,選擇添加物較少者,更能降低對肌膚的額外刺激,發揮真正的保濕效果。
如果想要加強修復,睡前在雙手塗抹厚厚一層護手霜/乳,再戴上透氣性高的純棉手套,也是有助肌膚快速修復的好方法。不過,若手部紅癢、疼痛、乾燥問題遲遲未見改善,則建議應儘速就醫尋求專業皮膚科醫師協助找出原因,加以治療較有保障。
【皮膚科醫師小叮嚀】:
最後胡怡萱醫師也提醒,非常時期想要有效遠離病菌威脅,除了學會正確洗手外,更要注意日常生活中其實還有許多物品,譬如,我們每天頻繁接觸的手機、平板、耳機和手錶,都是容易沾附、藏有病菌的物品之一。
因此,不想讓它們成為防疫死角,民眾應該適時以75%濃度的酒精擦拭、清潔上述物品為佳。另外,頭髮其實也是容易沾染上病菌的部位,所以其強調,民眾養成未洗手前不摸眼鼻口的習慣,更是避免防疫破功的關鍵!

全文詳


標籤:



分享—延長「香蕉」保存期限的撇步

台灣氣候潮濕,每次買一整串香蕉回家,沒放幾天就變黑變軟了,雖然可以將香蕉切塊、打成泥放冷凍保存,但就沒辦法吃到新鮮香蕉的風味。有沒有什麼延長香蕉保鮮期的秘訣呢?
全文詳

標籤:



「防疫隔離假」怎麼請,七大QA一次弄清楚

〔記者李雅雯/台北報導〕武漢肺炎疫情持續蔓延,因應防疫工作需要,立法院會今天三讀通過「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經由衛生主管機關認定必須隔離或檢疫者可請「防疫隔離假」,申請防疫補償。防疫隔離假怎麼請?防疫補償怎麼拿?勞動部列出7大QA讓民眾弄清楚。
Q1. 什麼情況雇主應給「防疫隔離假」?
1. 受僱者經衛生主管機關認定應居家隔離∕檢疫、集中隔離∕檢疫,因此無法出勤時。
2. 家屬為了照顧生活不能自理的受隔離∕檢疫者,而必須請假時。
Q2. 「防疫隔離假」有沒有薪水?
1. 若受隔離∕檢疫的原因:可歸責於雇主時,雇主應給薪(接Q3)。不可歸責於雇主時,沒有強制雇主要給薪。雇主如果有給薪水,可以從所得稅所得額中加倍減除。
2. 受隔離∕檢疫者如果沒有支領薪資,可以申請「防疫補償」(接Q4)。
Q3. 什麼情況下,受隔離∕檢疫的原因可歸責於雇主,雇主應給薪?
1. 若雇主可預見要求員工出差返台後,員工將受衛生主管機關通知隔離∕檢疫,此時仍派員工出差,則受隔離∕檢疫的原因可歸責於雇主。
例如,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已宣布,自中港澳返台民眾必須接受居家檢疫,雇主仍指派員工前往,員工返台後接受居家檢疫的期間,雇主應照給工資。
2. 其他因執行職務而受隔離∕檢疫
需依個案情況認定隔離∕檢疫的原因是否可歸責於雇主。例如,醫護人員因工作上原因而被隔離∕檢疫,於隔離∕檢疫期間,雇主應照給工資。
Q4. 誰可以申請「防疫補償」?
1. 衛生主管機關認定應居家隔離∕檢疫、集中隔離∕檢疫者。
2. 為了照顧生活不能自理的受隔離∕檢疫者,而請假或無法從事工作的家屬。
上述對象如果沒有支領薪資、沒有違反隔離∕檢疫相關規定,可以申請「防疫補償」。如果有支領薪資或依其他法令規定性質相同補助者,不能重複領取。
Q5. 請「防疫隔離假」,雇主可以記我曠職、或扣全勤獎金嗎?
1. 特別條例裡有明定,若符合條件的員工要請假,雇主應給予「防疫隔離假」,雇主不得視為曠職、不能強迫勞工以事假或其他假別處理、不能扣發全勤獎金、解僱或予不利之處分。
2. 若雇主不依法給予「防疫隔離假」或對勞工有相關不利對待者,將處5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罰鍰。
Q6. 雇主自行要求我自主隔離不要上班,可以請「防疫隔離假」並申請「防疫補償」嗎?
1. 如果不是衛生主管機關認定應隔離∕檢疫,而是雇主自行要求勞工不要出勤,那就不符合「防疫隔離假」以及申請「防疫補償」的條件。
2. 如果雇主自行要求勞工不要出勤,不可以強迫勞工用自己的假來請假,而且仍要照付工資。
Q7. 「防疫隔離假」和「防疫照顧假」有何不同?
1. 「防疫隔離假」是依據「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的措施,在衛生主管機關認定應隔離∕檢疫的情況下,針對受隔離∕檢疫者,或家屬為了照顧生活不能自理的受隔離∕檢疫者,而必須請假者。
2. 「防疫照顧假」是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依據「災害防救法」所做的應變處置,在高中以下延後開學或停課的情況下,針對須親自照顧12歲以下學童、幼兒園幼兒或身心障礙學生者。

標籤:



認識AGEs(糖化終產物)及其對身體各部位的影響

早安健康/林明慧】糖份和蛋白質在體內結合,使得蛋白質劣化變性的「糖化反應」,對皮膚及身體造成各式各樣的傷害。「糖化」危機,萬萬不可大意! 

日本循環系統內科醫赤澤純代指出,糖化反應會不斷在體內反覆出現,而當因糖化產出的劣質蛋白質AGEs不斷在體內累積時,肌膚和身體就會開始老化。日本東海大學醫學部抗老化健檢醫學教授久保明更進一步表示,體內的AGEs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不但加速身體老化,還是各種疾病的元兇。以下針對身體各部位,說明 

糖化帶來的影響。

【肌膚與頭髮】 
肌膚老化的原因有很多種,如紫外線的照射、乾燥、酸化等,而糖化則會導致肌膚從內側開始老化。由於人的主要能量來源為碳水化合物,只要活著就無法避免糖化的影響。然而,當糖化反應過剩,會與皮膚的膠原蛋白結合,產生大量AGEs,使得膠原蛋白纖維失去彈性,肌膚缺乏張力而變得鬆弛,皺紋跟著跑了出來,皮膚黯沉無光澤。赤澤純代表示, 糖化會造成皮膚的新陳代謝機能降低,無法生成新的肌膚細胞。此外,由於頭髮也是由蛋白質所構成,糖化越嚴重,頭髮也越來越暗淡無光。 
【全身─糖尿病】 
健康的人在吃完飯後,胰臟會分泌出胰島素來代謝血液中的糖份,4小時後血糖值就會回復正常,然而,胰臟受損、胰島素分泌不足時,糖份無法被充分代謝,使得血糖居高不下,也就是糖尿病。 

全文詳

標籤:



糖化讓你發炎、蛋白質失去作用—維生素B群可抑制糖化

【早安健康/溝口徹醫師(日本正確分子療法名醫)】 自律神經健康的人,都攝取了正確的營養物:維生素B群 

 

 

維生素B6可以抑制萬惡的根源「糖化」


血糖值的升降會擾亂自律神經與腸道菌叢平衡,並引起全身各處的炎症。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作用也會引起炎症。 

人體充滿了蛋白質,除了肌肉,連血液中也含有血紅素等蛋白質,在身體引發各種反應的酵素與荷爾蒙中,有許多也都是蛋白質。亦即,人類可以說是由蛋白質組成、受蛋白質驅動。 

蛋白質很容易與醣質纏在一起,姑且不論「纏」這個字眼形容得是否恰當,總之醣質與蛋白質之間具有濃度依存性。蛋白質被醣質纏上後就稱為「糖化」,蛋白質糖化後會失去原本的功效。 (編輯推薦:加速老化、造成三高!你不可不知的「糖化」危害) 

舉例來說,糖尿病患者的血液檢查中有一項「糖化血紅蛋白」,用來確認有多少血紅素(蛋白質的一種)遭葡萄糖等物質纏上,當糖化血紅蛋白數值達六.五%以上,就確診為糖尿病。 

糖尿病持續惡化時,糖化血紅蛋白可能會上升到一○%左右,也就是說,全身上下有一○%的血紅素沒辦法再運送氧氣。 

血紅素量的基準值大概是一四公克,有一○%糖化就代表只剩下一二.六公克能夠繼續運作。由於血紅素在體內運輸的氧氣量很少,身體就變得容易疲倦。 

包括血紅素在內的所有蛋白質糖化後,會產生叫做阿馬道里重排(Amadori Compound)的物質,放著不管就會演變成糖化終產物(AGE)。 

身體持續累積糖化終產物的狀態稱為「羰基壓力(Carbonyl stress)」,身體會產生炎症反應。 

糖尿病就是身體一直維持在高血糖值狀態,因此羰基壓力也很高。但是就算高血糖值的維持時間很短,糖化仍會持續發展,也就是說,即使沒有罹患糖尿病,飯後的暫時性高血糖值(血糖值尖峰)也會促進糖化,提高羰基壓力。近年也發現健康檢查中看不到的血糖值尖峰,不只與腦梗塞、心肌梗塞有關,與癌症、憂鬱症之間也有某種關聯。 (編輯推薦:糖化比氧化更可怕!不讓食物催人老,吃6種食材雙效回春!)

更多內容

標籤:



2020年2月24日 星期一

認識「主動脈瓣閉鎖不全」—症狀、進程、檢查、治療方法及最佳手術時點

症狀體徵

1.症狀
(1)左心室代償期:對慢性主動脈瓣反流所致容量負荷過量,由於代償期的有效心輸出量正常,左室舒張末壓不高或輕度升高,因此可維持正常的循環功能,而無明顯症狀。即使左室舒張末壓已明顯增加,由於舒張期二尖瓣可提前關閉,使左房壓和肺靜脈壓在相當長時間內無明顯升高,代償期可長達20~30年。由於左室射血量增加和心臟收縮力增強,患者可有心悸、心尖搏動感及心前區不適感。
(2)左心室失代償期:一旦左心功能失代償,則發生充血性心力衰竭,病情常迅速惡化,若不及時治療常在2~3年內死於左心衰、心絞痛或猝死。

全文詳

標籤:



2020年2月21日 星期五

認識「武漢肺炎病毒」—最夯影片「冠狀病毒的崛起」

2020-02-22 15:25:53


〔記者張協昇/南投報導〕中國武漢肺炎蔓延全球,引起世界各國人心惶惶,究竟什麼是冠狀病毒?最近網路就流傳一部來自YouTube的「冠狀病毒崛起」影片,以淺簡易懂方式解說什麼是冠狀病毒,由於口白幽默,搭配生動有趣的漫畫,引起百萬人次點閱觀看,不少網友除紛紛按讚並分享到臉書外,也表示看完該影片得到的結論就是要多運動、多曬太陽及飲食均衡,以增強自身免疫力,才能有效對抗武漢肺炎。
這部長10餘分鐘的影片,首先介紹傳染病來自細菌與病毒兩大家族。而比細菌小很多的病毒,必須寄生在動物、植物等宿主細胞才能繁殖,而人類大約從1960年代開始發現冠狀病毒,歷史上有7種冠狀病毒入侵人體細胞,又以SARS、MERS及新冠病毒(武漢肺炎)具致命性。
影片中提到可怕的冠狀病毒都具有3種特性:1、傳染力強,可透過打噴涕、流鼻水及講話造成飛沫傳染。2、具潛伏性,能讓被感染的人在未發病前神不知鬼不覺傳染給他人,造成大規模傳播。3、快速變異,增加疫苗研發困難度。
影片也比較流感與新冠病毒的不同,認為人類已很熟悉流感,並有疫苗對付,但新冠病毒的來源為何?會不會變異?死亡率多少?仍是未知的傳染病,有人認為流感比較嚴重,並認為新冠病毒還不危險的說法實在很不應該。
有網友表示,影片內容雖有些小錯誤,但拍的很棒,比起繁雜的病理及藥理的敘述,這樣的表達方式可以讓更多非醫科相關從業人了解這是很可怕的傳染病。

標籤:



「女性心臓病」非典型致死率高且不易查覺


標籤:



使用烘手機衞生?

使用烘手機是否衛生?日本網民在SNS挑起了這個疑問,在這個全球繃緊神經對抗新型冠狀病毒的非常時期,尤其敏感,造成熱議。但是日本研究員卻認為,不需要過度緊張。
日本正面臨武漢肺炎疫情擴大的危機。推特上,有位網民「貓重力」推文質疑公用廁所烘手機的衛生,不但被瘋狂轉推,更引發網友熱議。
「明明有研究結果顯示烘手機會擴散病毒,而且國立感染症研究所制定的『新型流感對策行動計畫』也禁止使用烘手機。對抗冠狀病毒,口罩與酒精都賣到大缺貨,那為何公用廁所的烘手機被置之不理? 」
該網民後留言補充,這個禁令僅適用於該研究所內。不過,他也表示,既然研究機構在流感爆發時禁用烘手機,那新冠病毒疫情爆發,一般人就更不應該使用烘手機。
事實上,歐美許多研究都指出,烘手機其實並不像外表看起來那麼衛生。英國里茲大學曾在《醫院傳染期刊》(the 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發表研究,結果顯示,空氣中的細菌檢測數量在使用強風烘手機時,比使用手巾擦手後足足多上了27%。而且用完烘手機15分鐘後,仍可驗出細菌。
2016年,西敏大學也在《應用微生物學期刊》(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發表研究。其中顯示,噴氣式烘手機可將細菌擴散至廁所內3公尺遠距離。
2018年,《應用及環境生物學》(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上亦刊登了美國康乃狄克州立大學團隊調查了36間廁所的研究結果:烘手機的熱風所含細菌量,遠較廁所空氣來得多。
烘手機的衛生疑慮,不只被西方國家研究證實,日本感染學學會的會報也刊登了相關論文,指出烘手機有被飛沫中細菌汙染之虞。種種例證令日本人開始認為,洗手後用手巾擦手,比使用烘手機來得衛生。
「去年,歐洲有些國家,已經明令禁止醫院等公共場所使用烘手機了喔!」「我在東京醫科大學看診,那裏從舊病房時期就沒有噴氣式烘手機了」許多網民留言附和貓重力的主張。
不過,反烘手機推文中,也有留言指出,或許有沒有正確洗手才是重點:「若是有好好洗手再使用不就好了?」「也有人只沖了一下水就使用噴氣式烘手機喔!」
日本衛生微生物研究中心的研究員李新一便表示,並不能因此一概而論地認為「所有烘手機都不衛生」。
他指出,儘管使用烘手機,周邊環境的細菌一時性地增加,但數量造成問題的可能性很低。而且細菌一經乾燥就會死亡,若是不直接接觸,是不必擔心的。李新一認為,使用手巾和烘手機,兩者衛生程度差別不大,不須過於神經質。
該研究員並未提及病毒,但他亦強調,洗手在衛生上更為重要。顯然,無論烘手機衛生與否,洗手不確實,衛生與否都免談。

標籤:



分享-分享—「奇異果貼紙」暗藏身份訊息

【大紀元2017年10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林子懿綜合報導)奇異果的原產地是中國,原名「獼猴桃」——相當有中國味,而如今無論你身在何地都可以吃到奇異果。
奇異果被公認為最健康、最具營養價值的水果之一,幾乎人人喜愛。如果您想要挑選符合自己需求的種類,只要在購買前注意標籤上的4位數字,就可以知道它是否噴灑農藥或為基因改造品種囉!

標籤:



糖尿病正確檢驗法—血糖正常也可能有糖尿病,要加測胰島素分泌量評估胰島素阻抗(HOMA-IR)


身體在出現高血糖之前,胰島細胞早就拚命工作到「過勞」

人體就像一個精密的工廠,吃完食物之後,食物會消化分解、產出葡萄糖,再經由血液運送到身體各處的細胞使用;而啟動這個「運輸」過程的,就是胰島細胞分泌的胰島素。
身體會在消化系統接觸到葡萄糖之後,分泌胰島素,把這些葡萄糖運送到細胞中,所以胰島素就像維持「物流順暢」的工人;但如果葡萄糖太多,就會需要大量的胰島素來搬運,胰島細胞就被迫要不斷分泌胰島素,最後可能造成過勞、無法分泌胰島素,或是因為身體中有太多的胰島素,導致敏感度下降。
這種情形就稱為「胰島素阻抗」(Insulin Resistance;IR),而在胰島細胞罷工、無法分泌胰島素之後,身體才會因為沒辦法控制血糖,而導致「高血糖」。所以在出現高血糖之前,胰島素阻抗的現象早就已經出現很長一段時間了。

胰島素阻抗這樣看:(空腹血糖值×胰島素分泌量)÷405

而其實要看胰島素阻抗很簡單,只要在抽血的時候,除了空腹血糖值之外,再加驗一個「胰島素分泌量」,就可以計算出胰島素阻抗值(HOMA-IR)。
(空腹血糖值×胰島素分泌量)÷405
切記血糖單位是mg/dl,胰島素單位mIU/L。
根據香港大學醫學系在2016年的研究,發現HOMA-IR的範圍落在1.4~2.0之間,可以區分血糖異常、第二型糖尿病的差異,所以如果數值超過2,就有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
比如空腹血糖值標準是100mg/dl,但如果胰島素分泌量超過10,乘起來是1000,除以405之後約等於2.46,表示有胰島素阻抗的現象、很可能是糖尿病高風險群;如果只看血糖值正常就覺得沒事,可能會錯過治療的時機。
所以如果檢查出胰島素阻抗,建議可以再去做相關的內分泌檢查,像是檢查糖尿病風險、甲狀腺激素、多囊性卵巢等,看看自己是否有其他的代謝性疾病;如果只是因為太胖、體脂肪過高,建議積極控制體重、讓自己體脂肪下降,避免真的變成糖尿病。
參考資料
Optimal Cut-Offs of 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 (HOMA-IR) to Identify Dysglycemia and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 15-Year Prospective Study in Chinese

標籤:



2020年2月20日 星期四

分享—「自律神經失調」如何調理

現代人日復一日地「趕路」,趕到沒時間停下來思考為何而趕,趕到大小病痛都來報到。
慢,慢,慢
非洲原住民的生活智慧,竟與自律神經保健之道不謀而合。「要調節自律神經,一言以蔽之,就是『慢』。慢慢呼吸、慢慢行動、慢慢生活,」日本順天堂大學外科教授小林弘幸在《自律神經健康人50招》中提醒。
他指出,現代人的自律神經失調多半是交感神經過度亢奮,「慢」能提升稍顯低下的副交感神經,讓自律神經傾斜的天秤恢復平衡。
1.腹式呼吸啟動副交感神經,安定身心
三總家庭暨社區醫學部主治醫師吳立偉指出,呼吸是少數能被人控制的自律神經節律。吸氣時交感神經較活絡;呼氣時換副交感神經佔優勢。藉呼吸來調節自律神經,容易做又不花一毛錢。
但一般的呼吸方式較短淺,達不到效果,建議練習腹式呼吸,幫助自律神經維持平衡︰慢慢、深深地吸氣,讓氣往下走,直到腹部微微鼓起,然後慢慢吐氣。這樣可以啟動副交感神經,讓心跳和緩下來,人得以放鬆。一般來說,平躺時比較容易做腹式呼吸。

標籤:



2020年2月19日 星期三

分享—吃對食物幫你一覺到天亮

你有睡飽嗎?現代人因為生活壓力大影響睡眠品質,長期睡眠不足不但會使身體狀況出現影響,甚至會導致心理健康出問題。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統計,國人每五人就有一人有失眠的情況,而且比例還有逐年攀升的趨勢。
睡不著,就想到吃安眠藥嗎?衛福部統計國人安眠藥年用量高達九億顆,如此可觀的數目,可見大多數人深受睡眠問題之苦。除了服用安眠藥,其實有許多「天然助眠劑」存在於我們的食物中,營養師推薦幾種可以提升睡眠品質的食物給大家,幫助大家好好睡一覺:

一、乳製品

標籤:



防範病毒—醫師分享搭車戴口罩別開窗

通訊社
(中央社記者陳偉婷台北18日電)台灣出現暫找不到感染源的武漢肺炎死亡案例,台大醫師李秉穎今天說,台灣目前狀況還在掌控中,需積極戴口罩者仍限高風險者,且應注意搭車不要開窗,以免擾動飛沫增傳染風險。
台灣近日新增數例COVID-19(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俗稱武漢肺炎)病例,包含一名白牌計程車司機,且已不幸過世。司機工作常接觸民眾,讓人憂心成防疫破口。
台大兒童醫院主治醫師、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李秉穎在媒體投書指出,台灣出現沒有明顯傳染源的第一個死亡病例,令人擔心疫情是否會突然擴大。其實,目前狀況還在掌控之中。台灣一直盡力圍堵病毒於境外,圍堵政策初期頗有成效。
李秉穎說,目前需要積極戴口罩者,除了發燒與呼吸道病患外,限於高風險者,包括醫護人員、進入醫療場所者、司機等常接觸國際旅客者、有潛在疾病者。
投書指出,根據日本與台灣的經驗,司機顯然屬於罹病高風險群而需要常戴口罩。除此之外,也有打開車窗通風以減少傳染的爭議。
李秉穎上午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時表示,搭車時打開窗戶通風對於空氣傳播的傳染病,才有防範效果,如炭疽病、結核病等空氣傳染感染症。因空氣傳染的病原會飄浮在空中,傳染範圍無遠弗屆,通風才能讓炭疽病孢子之類的東西飄散。
但武漢肺炎等呼吸道感染是飛沫傳染,李秉穎說,帶著病毒的液體狀飛沫因有重量,不會持續飄浮在空氣中,而會在1至2公尺內掉落,傳染範圍有限。一旦汽車開窗,在大量氣流吹動下,反而讓飛沫到處飄,也可能導致口罩受外部壓力而減少防護效果或不夠密合。此外,他翻了許多文獻,都沒找到通風可防飛沫感染的證據。
李秉穎說,如果司機是武漢肺炎的高傳播族群,當前座帶有病毒,空氣由前往後灌,後座者反而陷入罹病高風險狀態,不可不慎。只要戴好口罩,不需開窗通風。
李秉穎也擔心,目前台灣仍有一些病毒可能入侵的漏洞。包括居家隔離檢疫的民眾趴趴走、次代以上隱性傳染,亦即病患沒有接觸旅遊史,但被有接觸旅遊史的輕症或無症狀感染者傳染;潛伏期超過14天的罕見案例,14天隔離期後仍有發病與傳染可能。
此外,台灣未對中港澳等流行地區全面斷航,無法確保沒有侵入的漏網之魚;國外社區感染的疫情不明確或不即時,無法藉由世界衛生組織的病例數統計推估世界各地社區感染的有無。
李秉穎說,更重要的防疫思維,是一旦發生社區感染的星星之火,台灣有沒有能力在燎原之前馬上阻斷。為了加強病毒偵測的敏感度,最近台灣專家會議建議針對過去流感重症監測等相關檢體,進行病毒檢驗。結果發現台灣第19例,這就是前述「次代以上隱性傳染」。
李秉穎說,經此教訓,更需要注意可能的防疫漏洞。可能的做法是建議醫師更積極治療呼吸道感染。不需要檢驗確認,有流感疑慮,馬上用抗流感藥物;有細菌感染疑慮,馬上用最可能有效的抗生素。
當上述病患經過大約3天適當治療後,如果病情沒有改善,即可考慮是否進行新型冠狀病毒檢驗,尤其是可能接觸違反檢疫規定趴趴走民眾、與高風險族群有過接觸的可能隱性傳染、觀察期超過14天但有接觸旅遊史、肺炎群聚感染、醫護或健康人罹患肺炎等

標籤:



2020年2月18日 星期二

如何及早檢視自己是否需要做武漢肺炎篩檢?

國內新增一新冠肺炎家庭群聚,包括一名指標個案及其母親、弟弟、外甥女婿。令人擔心的是,外甥女婿被傳染的那場聚餐,時間是大年初三(1月27日),後來他雖因發燒咳嗽就醫,卻被當做一般感冒。直到將近三周後(2月17日),才因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主動回溯可疑檢體、找到指標個案並進行疫情調查而被發現確診。
春節難免與親族聚餐,這個傳染事件令許多民眾憂心,到底自己該不該去請醫師評估一下?專家分析指揮中心擴大篩檢條件,提出這四個問題是關鍵。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防治中心主任顏慕庸表示,防疫要逐漸由圍堵期進入減災期,因為圍堵會耗掉很多能量,指揮中心日前放寬採檢條件,就是試圖讓更多人提高警覺,以早期偵測到社區流行的發生,免得疫情在不知不覺散開,會導致醫療資源及人力過度緊繃。
要達成這個及早偵測的目的,關鍵就在於社會大眾和醫護人員,都要懂得辨識與疫情有關的旅遊史(Travel)、職業史(Occupation)、接觸史(Contact)及群聚史(Cluster)。
顏慕庸分析,疫情都是從旅遊史開始,這次台灣新冠肺炎確診案例,一開始都是境外移入。接下來次級的感染,就會發生在職業史,現在台灣和日本都也已經看到,例如司機和導遊。疫情繼續發展,就會出現接觸史的個案, 包括親戚、朋友、同事、醫護人員。旅遊史、職業史和接觸史,是比較容易找的,只要透過有秩序條理的釐清,都可以透過疫情調查找出來。
只是隨著疫情蔓延,接觸史很快就會抓不到了,顏慕庸說,這時候「群聚史」就是偵測社區傳播最重要的關卡,白牌司機個案這樣的家戶群聚就是個例子,既然已經傳出這樣的案例,現在醫師一定要特別留意詢問病患的群聚史。除了靠醫師詢問,顏慕庸強調,民眾也要能懂得自我檢視TOCC,才能讓擴大採檢的美意發揮出來,讓醫療體系保留能量,不會浪費資源。
根據TOCC和目前擴大採檢的條件,如果出現發燒或呼吸道症狀,想找醫師評估是否需要採檢前,應先問自己幾個問題:我兩周內有出國嗎?我兩周內有接觸過最近出過國且有發燒或呼吸道症狀的人嗎?我的職業或我家人的職業屬性,是否有較高感染風險?我親近的家人或同事親友,兩周內有人出現跟我類似的症狀嗎?檢視過自己的旅遊史、接觸史、職業史、群聚史,發現有風險,才要去找醫師評估採檢。
顏慕庸建議,有發燒呼吸道症狀的人才要考慮,但是胃痛、關節痛、背痛這些無關的症狀不算,千萬不要明明沒症狀,還去要求醫師篩檢或開立證明,這樣是浪費醫療資源的行為。顏慕庸提醒,若本身有症狀,而且是進醫院之前才戴上口罩,手上一定是沾滿了病毒,因此為了保護其他人,進醫院前要記得洗手,以免摸了東西留下病毒。離開醫院以後也要記得洗手,以免帶著病毒回家,「進醫院前洗手是幫助國家,出醫院後洗手是幫助自己。」

標籤:



營養師分享—破解「低脂鮮乳」網路謠言的四大迷思

近年來,網路上盛傳著低脂的迷思,但多是似是而非,或者過度解釋了文獻,像是低脂鮮乳含有澱粉會導致肥胖,或低脂鮮乳流失了許多營養。
有些媒體報導研究指出低脂乳品會提高特定慢性病的風險,但實際看了數據和文獻都可能不是這回事,這次好食課搜集了有關低脂鮮乳的四大迷思,一個一個破解給你看!

全文詳

標籤:



維他命D的正確認知

維他命D不只是維他命
很多人會問我,一位外科醫師,為什麼要特別談論維他命D呢?我想說的是,因為我研究維他命D已經十年了,我了解它,而很多人都錯怪它了⋯,所以我想要導正大家對維他命D的錯誤觀念。

維他命D(也稱為維生素D)大家都耳熟能詳,一聽到它都會先想到具有保骨本的用途,因為我們從小就被教育:小朋友如果要長高,就要多補充維他命D和鈣。
不過,要和大家鄭重澄清一個觀念,維他命D 不是「單純的」維生素,它是一種「功能類似」荷爾蒙的東西,但也不是荷爾蒙。為什麼會這麼說呢?要先從維生素的定義說起。



標籤:



防範病毒,正確洗手比戴口罩重要


正確洗手方式


標籤:



2020年2月17日 星期一

洗手防疫乃當務之急,該如何減緩手部過度刺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武漢肺炎疫情期間,勤洗手是防疫的不二法門,但有些人頻繁洗手卻容易有皮膚不適的問題,該怎麼辦?世界衛生組織指引指出,這在醫護人員很常見,洗手引發的皮膚問題,最常見是「刺激性接觸皮膚炎」和「過敏性接觸皮膚炎」,避免法則有三:選擇刺激性較小的清潔產品;避免增加皮膚刺激性的行為;在洗手後使用保濕護膚品。
多洗手皮膚不適 情況有這兩種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指引,「刺激性接觸皮膚炎」會產生、乾燥、刺激、瘙癢,甚至破皮和出血等症狀;原因是清潔品中的某些清潔或抗菌成分,容易洗掉皮膚表面的油脂層,且逐漸向皮膚深層侵蝕。尤其在乾燥的季節,這種情況會加劇,損壞皮膚。
這各種清潔品中,實驗顯示,酒精對於手部的耐受性相對較好。而碘類溶液刺激性稍高,刺激度高至低依序是氯己定、氯二甲酚、三氯沙和酒精。
至於「過敏性接觸皮膚炎」,症狀輕重不等,嚴重可能引起呼吸道窘迫等,症狀發生當下,可能是延遲性的接觸性皮膚炎,也可能立即的接觸性蕁麻疹,常常是清潔品中的香料和防腐劑引起。
避免法則有三 減緩洗手皮膚不適
如何避免洗手引發的皮膚不適,世界衛生組織指引建議:
選擇刺激性較小的清潔產品:
若肥皂會引起不適,就選擇酒精類的清潔品替代。在醫療院所等場合,沒有一件產品是零風險的,可提供多種替代產品。
避免增加皮膚刺激性的行為:
肥皂洗完手前後,沒必要再使用酒精類產品,反刺激引起皮膚炎,此外,洗完手後,在溼答答的狀態戴手套也容易引起不適。
在洗手後使用保濕護膚品:
洗手後的皮膚狀態,會因為氣候、個人膚質而有所不同,有些研究發現,皮膚較深的護士,洗手引發的不適的機率,較皮膚較淺的護士低。這類會有不適的人,可能需要額外的皮膚保濕。保濕乳和保濕霜通常包含保濕劑、脂肪和油脂,有助皮膚保溼,並補充皮膚的油質保護層。許多研究都顯示,使用保濕產品,有助緩解洗手的皮膚不適。
參考資料:
1. WHO Guidelines on Hand Hygiene in Health Care: First Global Patient Safety Challenge Clean Care Is Safer Care.

標籤:



2020年2月16日 星期日

「殭屍運動」可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

一天3次,每次1分鐘,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血管年輕化

每一次的殭屍體操分別是1分鐘的擺動+30秒的休息,一天可做3次。當在進行殭屍體操時,血液循環會加速活化,製造出能夠修復及擴張血管的一氧化氮(NO),因此能夠有效預防動脈硬化、心肌梗塞等疾病。 

而日本保健節目「駆け込みドクター!運命を変える健康診断」(暫譯:保命醫師!改變命運的健康檢查)也實際請了5位來賓讓他們持續做1個星期的殭屍體操,經過檢查後,結果發現每個人的血管年齡都變年輕,其中1位來賓的血管年齡甚至減少了9歲!所以還在等什麼呢?快離開辦公椅動一動,成為一隻健康的喪屍吧! 

標籤:



洗手完還需擦乾否則細菌更多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延燒,口罩、酒精等防疫商品都大缺貨,不過除了戴口罩外,洗手也是預防傳染病的方法之一,對此,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就提醒,洗手後一定要把手擦乾,因為先前有研究就發現,若洗手後沒有馬上擦乾,潮濕的手上所附著的細菌量,會比洗手之前增加達84%! 根據早安健康報導,施文儀表示,手掌掌紋、手指指紋的溝槽及手指甲縫隙等都是最容易藏汙納垢的地方,因此若洗手後沒有將手擦乾,容易沾黏懸浮在空氣中、殘留在衣服、器具表面的細菌,導致洗完手反而更髒。 據了解,振興醫院先前就曾對此進行研究,結果發現洗手後沒有「擦乾」這個動作,潮濕的手附著的細菌量,比洗手之前增加達84%,至於原因為何?研究認為主要原因是自來水、肥皂或洗手乳內都含有細菌,所以洗手後一定要擦乾,才能順便把細菌帶走。 

詳細報導請見: news.tvbs.com.tw/life/1277470?from=Copy_content

標籤:



2020年2月15日 星期六

適合長輩的豆腐—「凍豆腐」每天一片,降低骨鬆及心血管風險


【早安健康/張承宇報導】隨著年紀不斷增加、身體功能不斷衰退,中老年齡者容易有肌力衰弱的問題,罹患骨質疏鬆、心腦血管疾病、失智症等疾病的風險也比年輕時大大增加,要比年輕時更積極預防。對此,日本知名醫師鐮田實推薦了一種非常適合中老年齡層的食物:凍豆腐,除了能降低心腦血管疾病、失智、骨鬆風險,同時還能補充豐富的蛋白質,可謂一石多鳥! 

最適合長輩的豆腐:凍豆腐,預防疾病還能增肌解便



日本諏訪中央醫院名譽院長、名醫鐮田實表示,凍豆腐含有一種難以被消化吸收的「抗性蛋白質(Resistantprotein)」,能幫助排出腸道中多餘的膽固醇,有助於預防動脈硬化、心肌梗塞、腦梗塞、巴金森氏症等中高年後容易罹患的疾病。 

不僅如此,近年研究更發現,抗性蛋白質會和醣類結合,同時一起排出體外,因此和膳食纖維類似,有助於抑制餐後血糖急速上升,除了糖尿病以外,也有助預防與血糖過高相關的動脈硬化、腦梗塞、心肌梗塞、失智等疾病風險。 

日本管理營養士南城智子也表示,凍豆腐若和其他食物一起吃,其中的抗性蛋白質能幫助抑制糖分等營養消化吸收的速度,使血糖上升趨緩,同時還能抑制膽固醇吸收,因此相當適合搭配其他食物一起享用,例如吃拉麵、炒飯等食物時搭配凍豆腐,會比起單吃這些麵飯類要來得健康。 (編輯推薦:鈣鐵多5倍!凍豆腐取代白飯,控糖助瘦身食譜公開) 

另一方面,蛋白質也是人體製造肌肉所必需的原料,對於肌肉量與肌力下降的高齡者來說是良好的蛋白質來源,且口感清爽柔軟,比起難嚼的肉類容易入口,更有低膽固醇的特點。同時凍豆腐還含有鋅、鐵、鈣等礦物質,能幫助維繫細胞、骨骼健康,更含有大豆異黃酮,有助於預防骨質疏鬆症,再加上膳食纖維的防便秘功效,效果可謂相當多元。 

鐮田實強調,有食品業者曾做過實驗,發現凍豆腐還能增加血液中的好膽固醇,還可能幫助預防改善糖尿病。而想要靠凍豆腐來維繫健康,鐮田實建議每天可以多吃1片(大約19.5g)凍豆腐,加入湯品、小菜等任何料理中都相當合適。 

日本長野縣當地豆腐業者提供之資訊也指出,凍豆腐是濃縮了大豆營養製成的,每100g大豆大約只能製造45g凍豆腐,因此凍豆腐一片約19.5g,鈣質含量就高達129mg,幾乎等於300g嫩豆腐的鈣質含量,只吃一片就能滿足成年男性一天所需的20%。同時凍豆腐的優良蛋白質、鐵質一樣非常豐富,1片大約含有9.6g蛋白質、1.3mg鐵質,是補充植物性蛋白質及鐵質的良好來源。 

凍豆腐DIY

標籤:



戴口罩眼鏡霧茫茫,該怎辦?教你妙招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武漢肺炎延燒,有呼吸道症狀,或去醫院看病等特定時候,戴起口罩做好保護,但眼鏡卻起霧好惱人怎麼辦?為解決這一困擾,英國貝德福德醫院(Bedford Hospital)創傷和整形外科醫師Sheraz Shafi Malik和英國之心(HEFT)醫療體系創傷和整形外科醫師Shahbaz Shafi Malik在《英國皇家外科醫學院年報》撰文指出,善用肥皂水改變水滴表面張力,就可以減少鏡片起霧發生。
根據《英國皇家外科醫學院年報(Ann R Coll Surg Engl.)》的一篇文章,許多需要戴口罩的員工,往往因為戴口罩又戴眼鏡,造成眼鏡起霧,沒辦法好好工作,困擾不已。
Sheraz Shafi Malik和Shahbaz Shafi Malik撰文建議,可以在戴上口罩之前:
(1)先用肥皂水清洗眼鏡的鏡片表面
(2)在大力甩乾多餘水分,然後,讓眼鏡自然通風乾燥,或者用衛生紙輕輕擦拭鏡片,留下一層肥皂水薄層
(3)這時再戴上口罩,鏡片就不容易起霧了。
為何眼鏡會起霧,兩位醫師說明,是因為人體吐出的氣體,被口罩上方的空隙引導流向眼鏡,而呼氣中的水分溫度較高,碰到溫度較低的鏡片表面,遇冷凝結成小水滴,造成進入鏡片的光線折射,並大大遮蔽了穿透鏡片的光線,造成起霧的現象,使人看不清楚。而這些小水滴之所以可以在鏡片上形成,是因為水分子間本身表面張力凝聚再一起。
因此,針對肥皂水預防鏡片起霧的原理,醫師解釋,肥皂水是一種介面活性劑,可以破壞水分子的表面張力,使水滴不容易形成,讓水擴散開來,使用上述方法可以在鏡片表面留下一層肥皂水薄層,進而防止鏡片起霧。
他們補充,這種界面活性劑效應廣泛應用在生活中,防止物體表面起霧。
參考資料: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