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et A to Z --- 膳食養生密碼

You Are What You Eat 大家都耳熟能詳, 令人驚訝的是人們總是吃錯食物,
日積月累, 不知不覺之間就吃出毛病來了.
怎麼吃才正確令您關切嗎? 沒關係, 來, 讓 Diet A to Z 和您一起分享膳食養生的秘密 !

2023年9月27日 星期三

肚子痛/腹痛不能等,暗藏疾病玄機

 腹痛不能等,暗藏疾病玄機








 




糖尿病相關/「胰島素阻抗」vs. 睡覺開燈

 「胰島素阻抗」vs. 睡覺開燈

許多人睡覺習慣開燈,但此舉不只讓人減少深沉睡眠時間,更會傷害了人體代謝系統的健康。一項研究發現,讓一群人在明亮的臥室中睡覺,隔天飯後血糖數值偏高,顯示已產生胰島素阻抗,將大增日後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復健科醫師王思恒在其臉書粉專「一分鐘健身教室」分享一篇刊登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主題為「睡眠期間的光照會損害心臟代謝功能」。該研究是讓20名年輕人輪流在漆黑及明亮的臥室中睡覺。照度約是4顆60瓦鎢絲吸頂燈,也就是,比教室的照明暗。

研究人員發現,開燈睡覺使受試者隔日服用葡萄糖後的血糖數值偏高,這代表他們產生了胰島素阻抗。而胰島素阻抗是指肌肉、脂肪和肝臟中的細胞對胰島素反應不佳,無法輕易從血液中吸收葡萄糖。血糖高於正常值,但還未達糖尿病判定標準,稱為「糖尿病前期」,若再惡化就會正式進入糖尿病階段。

王思恒表示,明亮環境會使受試者的深層睡眠縮短、睡眠時的心跳升高。研究人員推測,夜間光線造成交感神經活性升高(興奮、緊張狀態),改變了睡眠結構,進而影響身體代謝葡萄糖的能力。民眾可藉由讓臥室黑暗涼爽來提高睡眠品質,除了提振白天精神,更能確保代謝健康。

更多內容



2023年9月25日 星期一

痛感/簡單看懂九種疾病轉移痛

 簡單看懂九種疾病轉移痛

根據《positivemed》健康網站報導,以下為九種常見的「轉移痛」,有助於在症狀早期幫助診斷,避免延誤治療時間造成病情加劇。

1.心臟-左手臂痛、胸口痛
有心臟疾病的人通常左手臂與胸口會出現疼痛,建議出現這些部位疼痛的人應立即就醫檢查。

2.肺、橫膈膜-肩膀靠近頸部疼痛
此部位出現疼痛,可能是肺臟出現問題。若同時有呼吸困難、頸部周圍疼痛及肩膀劇痛的情況,可能是呼吸系統出問題。

3.肝臟、膽囊-頸部,同時出現右側肋骨下方疼痛
若頸部疼痛,同時右側肋骨下方疼痛,就可能是肝臟與膽囊出問題,必須透過專業方法才能夠確診。

4.胃、胰臟-前腰、後腰同時疼痛
若前後腰同時疼痛可能是胃或胰臟出現問題。一般人可能會以為是姿勢不良、扭傷而忽視,若症狀已持續一段時間,建議給醫生檢查。

全文詳



2023年9月24日 星期日

腹痛不宜輕忽小心暗藏疾病/肚臍約一週要清洗一次

 腹痛不宜輕忽小心暗藏疾病/肚臍約一週要清洗一次(清洗方式在影片末尾)





腸胃/「肌肉拉傷」或「身體病變」如何區分

 「肌肉拉傷」或「身體病變」如何區分

還以為只是肌肉拉傷!藝人蕭淑慎去年發現「人魚線疼痛」,就醫檢查後確診是十二指腸癌,醫生告知若沒有積極治療,可能只剩半年時間。由於十二指腸癌早期症狀不明顯,感到不舒服時通常已經較為嚴重。節目《健康2.0》就來分享,當出現哪些症狀,要特別留心是消化道問題,以及哪些人是腸細胞癌變的高危險群。

十二指腸上方承接胃部,下方連接小腸。負責運送膽汁的膽管以及運送胰液的胰管接合後,也會穿進十二指腸內,讓膽汁和胰液流進十二指腸的壺腹裡。由於牽扯的器官太多,臺安胃腸肝膽科醫師葉秉威表示,十二指腸如果發生癌變,就有可能藉由胰管、膽管或是上端的胃以及下端的腸,將癌細胞擴散出去,不但難以處理,對全身上下也極具殺傷力。

如何分辨單純肌肉拉傷、腸胃發炎或是罹癌?葉秉威表示,假如肌肉拉傷,通常都會先確認患者,近期有沒有做負重運動,如果疼痛較偏在體表,當姿勢改變拉扯到肌肉,就可能出現疼痛感;腸胃發炎的疼痛較深處,患者通常無法明確說明疼痛位置;消化腫瘤的疼痛是漸進式,直到腫瘤侵犯腸壁才感覺腹痛,還會伴隨其他的問題,例如食慾變差、體重減輕等。

全文詳



2023年9月23日 星期六

食材/「雞蛋」挑選及保存

 「雞蛋」挑選及保存

雞蛋如何挑選?洗選蛋比較好嗎?

第一步:挑「洗選蛋」或「散裝蛋」

民眾不外乎都到傳統市場、超商、量販店等地買蛋,市面上的蛋主要分為「洗選蛋」和「散裝蛋」兩種。

  • 散裝蛋:並未經過消毒清潔,一整籃雞蛋進到市場、早餐店,蛋殼會經天然溶菌酶的保護,可避免微生物、細菌等破壞,保存時間較長。
  • 洗選蛋:已透過水洗與分級處理,清除蛋殼污穢與細菌,蛋殼上有「噴印溯源」印上有效日期,在「國產雞蛋溯源平台」,就可以查到蛋農、洗選場的資訊,保存時間較短。

第二步:挑蛋從外觀著手

每顆蛋長得都差不多該怎麼知道蛋好不好?新不新鮮?兩位專家提出細節可觀察的差異:

  • 大小顆:雞蛋的大小顆主要與母雞生蛋年齡有關,研究顯示不論大顆與小顆營養價值相當,不論大小顆都可以選擇。

  • 蛋殼:蛋殼摸起來厚實、粗粗的,若是有裂痕就不要購買,蛋殼會有些為斑點主要是色素沉降,並不會影響蛋的品質。
  • 重量:蛋拿在手中有厚實、沉重感

    第三步:良好的保存環境

    散裝蛋買回加上可能還有髒污、雞糞,譚敦慈習慣用廚房紙巾沾溼後才擦拭蛋殼才將蛋放入冰箱內冷藏,而洗選蛋不需要再次清洗,可直接將整盒雞蛋尖端朝下放入冰箱內

    到底雞蛋該不該冰有兩派爭論,譚敦慈提到:「歐洲國家並沒有冰蛋的習慣,主要是蛋有一個保護層,但台灣氣候太熱蛋沒有良好保存在低溫容易發霉、壞掉,建議一定要放冰箱保存。」

    第四步:烹調前再次洗蛋

    蛋料理百百種,也幾乎餐桌上常見菜餚,在烹調前可以簡單清洗蛋殼,譚敦慈分享自身習慣:「我會把要煮的蛋放在深碗裡,開水稍微讓蛋泡在這裡,同時用手輕搓蛋殼,然後將水倒掉再用水沖一次。」

    此時除了清洗蛋殼之外,也可以觀察一下雞蛋新不新鮮,「將雞蛋放入水中若沉在底部,代表雞蛋新鮮,若稍微浮起雞蛋可能擺放一段時間;主要是因為蛋內有有氣孔,若放久了水份消失雞蛋就容易浮起來。」邱志榮解釋道。

    由於蛋如果擺放太久壞掉了,從外觀上其實看不出來,譚敦慈說雞蛋減少吃生食,許多民眾喜歡壽喜燒沾生蛋、飲料加入生蛋等等,除了擔憂沙門氏菌感染外,研究也證實將蛋煮熟產生蛋白質抑制酶,其實人體吸的收率較好。

    另外,烹調過程中打蛋記得要準備兩個碗「一個大、一個小」,主要擔憂萬一前面打三顆蛋,第四顆卻是個臭蛋,打進去碗中整碗就不能用,標準作業準備兩個碗避免這樣狀況,蛋打入碗內確定沒問題後再倒至另一個碗中更為安全。

更多內容



日常生活/「火災逃生迷思」破解

 火災逃生迷思」破解

迷思一:火災逃生方向往上跑?

火災發生時,不少人第一個反應是趕快往上跑。事實上,逃生時應採取消防口訣「小火快逃、濃煙關門」策略,並且千萬不能往上逃生,因為煙平均上升速度每秒3到5公尺,人平均往上速度每秒0.5公尺,人往上跑是跑不贏煙的。

內政部消防署表示,在火勢尚未蔓延前,假如建築物設有安全梯,首選經由安全梯快速往下逃生。若只有一般樓梯,應先確認樓梯間沒有煙霧,才能走下樓梯逃生;要是發現有煙霧從樓梯間下方蔓延上來,代表下方發生火災,是一個很危險的環境,這時候水平移動才是相對安全的方式,亞太消防工程師學會理事長唐雲明建議,如果第一時間判斷建築物是東邊燃燒,可先水平移往西邊避難,再從西邊安全處垂直逃生。

此外,逃生時應視情況隨手關門,阻擋火勢、濃煙往其他樓層延燒,以利其他房間或樓層的人順利逃生避難。

迷思二:火災時躲廁所、冷凍庫等有水環境比較安全?

火場溫度極高,有些人可能直覺會往涼爽或有水的地方跑,居家環境中,浴室是許多人第一個想到可以躲藏的地方,然而浴室並不是個好的躲避場所,主要原因有以下四點:

  • 浴室的門與天花板通常是塑膠或玻璃材質,不耐高溫,火場的高溫輕易就能讓塑膠門熔化變形。

  • 為了通風,浴室的門下方普遍設有通風百葉,躲在浴室內無法有效阻絕濃煙,反而可能因濃煙侵襲傷亡。

  • 浴室排水孔下方多半設有存水彎,以發揮隔氣作用,避免排水管的臭味進到室內。所以當火災發生時,照理來說,浴室內不會有新鮮空氣進去。

  • 浴室大多沒有對外窗,無法對外呼叫,躲在浴室消防人員不易發現。

先前聯華食品廠意外,員工誤判安全區,在逃生時選擇躲進冷凍庫,同樣是一個錯誤的選擇。由於冷凍庫或冷藏庫不是完全密閉的空間,且設有換氣裝置,無法阻隔致命的高溫濃煙;加上沒有對外窗可供逃難,受困後很可能被迫在裡面等著濃煙嗆死人。

相關新聞》聯華食員工「誤判安全區」致命! 專家揭4點:不能躲這

迷思三:火災時先找溼毛巾摀住口鼻?

更多內容



2023年9月22日 星期五

日常生活/「虎頭蜂」攻擊如何自救?

虎頭蜂」攻擊如何自救?

近日新北市瑞芳山區,有數名登山客遭虎頭蜂攻擊,造成11人受傷,2人失去呼吸心跳,甚至有3名消防隊員在救援過程遭受蜂螫,急診醫師翁梓華指出,台灣有7種虎頭蜂,如果看到黑腹虎頭蜂、黃腰虎頭蜂、黃腳虎頭蜂,要盡量繞道而行,另外,當被螫後,要儘速移除螫針、儘速離開被蜂螫的區域、使用腎上腺筆、冰敷來自救不驚慌。

翁梓華在臉書專頁「急診柯南.翁梓華醫師」發文表示,9-11月是虎頭蜂螫高峰期,由於原本的蜂巢已經乘載不了太多虎頭蜂,虎頭蜂們會帶著新的虎頭蜂王另覓蹊徑,這時候虎頭蜂活動範圍最廣,也最容易造成螫人事件,最好的防範辦法是遠離虎頭蜂巢穴,若不幸被螫,可以按照以下步驟來自救。

第一步 儘速移除螫針

翁梓華說明,蜂螫可以粗分為一般蜜蜂螫及虎頭蜂螫,虎頭蜂螫通常不會有螫針殘留,但一般蜜蜂殘留在皮膚的螫針上,往往會伴隨有毒囊在上面,而毒囊如果沒有及時移除,殘留的毒囊上還會收縮,持續地將毒液注入身體內造成更大的皮膚發炎反應,而通常蜜蜂螫針都不深,所以第一步就是用衣物即可拍落螫針。

第二步 儘速離開被蜂螫的區域

翁梓華表示,由於蜜蜂是群居性的生物,會有「追擊」的傾象,同時殘留螫針會釋放蜜蜂的費洛蒙,會引來更多的蜜蜂群起而攻之,通常一開始被螫,人還不會立即失去行動能力,往往是後續被追擊的蜂螫,才會讓人失去行動力,因此儘速離開被蜂螫的區域,會是避免後續被更多蜂螫得最好解方,一般來說,蜂螫追擊距離大約都是10-100公尺不等,稍微移動,就有很好的預防效果。

第三步 使用腎上腺筆

翁梓華指出,部分的人對於蜂螫會產生全身性的過敏反應,甚至演變成喘、呼吸急促、休克等,這時候,即時性的使用腎上腺筆(Epipen)可以救命,對於如果常常在戶外活動的人,特別在這個季節會建議可以準備1隻在身邊。

第四步 冰敷

翁梓華說,被蜂螫的地方往往會疼痛或是非常癢,冰敷可以大幅度減少身體細胞激素像是抗組織胺等等物質的產生,可以緩解蜂螫的不適,同時達到消腫的效果。

3種虎頭蜂能避就避

翁梓華表示,台灣本土虎頭蜂有7種,為威氏虎頭蜂、姬虎頭蜂、擬大虎頭蜂、黃腰虎頭蜂、黃腳虎頭蜂、中華大虎頭蜂和黑腹虎頭蜂,其中的3種要特別注意,如果看到要儘量繞道而行:

●黑腹虎頭蜂:雖然個頭矮小,攻擊性卻很強,廣泛分布於淺山至中海拔,由於全身黝黑,遠遠看起來很像螞蟻,如果樹上或是土穴看到蜂巢,上面趴滿像「螞蟻」的樣子,基本上就是牠們。

●黃腰虎頭蜂:這類的虎頭蜂則是腰部有一段是黃色的,雖然性格相對溫馴,由於棲息地大多在海拔1000公尺以下,常常會以人的屋簷、窗台、近郊附近的草叢、樹木為家,離人類活動範圍近是這類虎頭蜂容易螫人的原因。

●黃腳虎頭蜂:這類的虎頭蜂腳是黃色的,分布範圍也大約是淺山至中海拔,由於腳是黃色的不太明顯,遠看就有點像是沒有腳的昆蟲,攻擊性次強,也是這次事件的主角。

翁梓華提醒,當蜂螫自救處理完之後,還是建議前往急診,評估由急診醫師協助打破傷風疫苗,同時可以協助開立一些抗組織胺的藥物、皮膚塗抹的藥膏,可以更安心。

全文詳 



骨頭相關/「膝蓋」保健,膝蓋承受壓力同運動型態相關

 「膝蓋」保健,膝蓋承受壓力同運動型態相關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膝蓋在我們生活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支持我們進行站、走、跑等動作,對此,恆新復健科診所醫師王思恒引述國外研究提到,若是膝蓋彎曲角度大,受到高阻力及高衝擊時,承受力量就會較高,如跑步、跳繩、登山、大重量深蹲、弓箭步等活動,其中跑步時,膝蓋最高可承受到體重5.2倍作用力。因此膝蓋痛時,建議從膝蓋受力低的運動做起,再慢慢增加受力。

不同活動膝蓋承受不同壓力

王思恒在臉書粉專「一分鐘健身教室」發文分享,根據2022年《英國運動醫學期刊》指出,尤其是跑步時,膝蓋(髕骨股骨關節)最高可承受體重5.2倍作用力,若是以他的體重舉例計算,膝蓋在跑步時需接受超過400公斤的力量。

王思恒解釋,除了跑步外,當膝蓋面對彎曲角度大、高阻力、高衝擊的運動時,承受的力量就會較大,像是進行跑步、跳繩、登山、大重量深蹲、弓箭步等運動。相反地,若是膝蓋承受的彎曲角度小、低阻力、瞬間衝擊低時,其承受的力量就會較低,如游泳、固定式腳踏車、走路、太極、躺姿直膝抬腿、1/4蹲、硬舉等活動

更多內容



2023年9月21日 星期四

眼疾/「白內障」何時該動手術?

 「白內障」何時該動手術?

白內障的水晶體變得混濁,而阻礙光線進入。鄭宇庭醫師說,治療白內障需要先移除混濁的水晶體,再放入人工水晶體,才有辦法恢復視力。

何時該接受白內障手術呢?臨床上對於白內障手術的時機有兩個考量。第一個是白內障造成視力惡化,對工作、生活造成影響,走路、騎車可能發生意外,此時就可以考慮接受手術治療。

第二個是白內障過熟,導致眼壓上升,而造成青光眼。鄭宇庭醫師說,這種情況不可置之不理,否則白內障會越來越硬,使手術風險上升,恢復期也會比較長,對患者較為不利。

若有白內障的狀況,要與眼科醫師詳細討論,共同決定合適的手術時機。

如何挑選人工水晶體?

———四十歲以上的民眾,老花眼會越來越明顯。鄭宇庭醫師說,全焦段人工水晶體能夠同時處理老花眼的問題,降低術後對老花眼鏡的依賴,另外還具有減少色像差的設計,有助於增加視覺對比敏感度,提升視覺品質。

除了近視、遠視、老花之外,散光是另一項相當常見的屈光異常,可能會造成看東西模糊或有疊影。鄭宇庭醫師說,使用全焦段散光矯正人工水晶體能夠在處理老花眼的同時處理散光,看東西會更加銳利、清晰。

更多內容



心肌梗塞/喜歡吃塩酥機者該提高警覺了

 心肌梗塞/喜歡吃塩酥機者該提高警覺了

在溫差大的季節交替之際,許多名人陸續發生心肌梗塞而去世。近幾年來,心血管疾病已不只是年長者的專利,年輕人因心肌梗塞猝死的案例也屢見不鮮,原因與不當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關係密切。 

急診科醫師黃泰霖在談話性節目《醫師好辣》中提到,一名僅21歲的年輕患者,某天半夜因為胸口不適掛急診,一測心電圖才發現,竟為典型的心肌梗塞!且經心導管檢查後,發現血管已經堵塞70-80%。 

全文詳



2023年9月20日 星期三

心臟衰竭最準判斷法及如何逆轉保命/台大醫師分享

 心臟衰竭最準判斷法及如何逆轉保命/台大醫師分享





2023年9月18日 星期一

健康資訊/兒童相關病毒大剖析

兒童相關病毒大剖析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隨著防疫政策放寬,各式各樣的病毒也開始侵入我們的生活,加上9月開學過後,在學校交叉感染病菌,導致看診的孩童增加。對此,義大醫院減重中心、家庭暨社區醫學部主治醫師陳昱彰在臉書專頁「陳昱彰醫師」發文整理出近期常見的4個病毒,並表示,除維持正常飲食、作息外,更建議接種流感、腸病毒疫苗,因為流感是兒童主要死因之一;而腸病毒71型傳染力極強,一旦感染可能引起腦炎。

●上呼吸道感染:又稱一般感冒,病原體包含鼻病毒、腺病毒等200多種呼吸道綜合病毒,主要症狀如喉嚨痛、打噴嚏、流鼻水等呼吸道局部症狀,通常自己會好,但感冒好了之後的咳嗽等症狀,再多拖個2-3週也不少見。

●登革熱:常見症狀像是高燒、噁心、紅疹、關節痛、眼窩痛等,蚊子多很大原因是鄰居或自家積水容器所致,務必遵守「巡倒清刷」。防蚊措施部分,若不想費心思考,可選含敵避(DEET)產品,市面上寫著不含敵避者「請直接跳過!」

●流行性感冒:兒童主要死因之一。病原體以A、B型流感病毒最常見,可能會高燒、畏寒、肌肉酸痛、疲累等,兒童更常講的是「小腿痛痛」,若出現呼吸困難、咳嗽有血、低血壓、高燒不退等危險徵兆,盡速就醫。另,定期接種流感疫苗,不符合公費資格者請自費施打。

●腸病毒:有60幾型,以腸病毒71型最容易引發重症。主要症狀包括突然發燒加減腸胃道或呼吸道症狀、疱疹性咽峽炎、手足口病,但怕的不是前述3種,而是重症,當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持續嘔吐、抽搐、心跳加速等危險徵兆時,盡速就醫。

陳昱彰強調,一個疾病一旦冠上「重症」二字,可視作另一種高致死的疾病看待,很多藥品並非用於防輕症,而是減少演變成重症的機率,因此別老說吃了沒效。

全文詳 



牙醫相關/牙齒舌頭常打架,長期恐誘發「舌癌」

 牙齒舌頭常打架,長期恐誘發「舌癌」

導語:你是否曾發現自己的舌頭和牙齒一打架,舌頭總是會被磨損,出血,甚至潰瘍。一般的牙齒與舌頭碰撞幾下,並沒有多大問題。但如果是長期的牙齒與舌的抵觸、磨擦或碰咬現象,要引起高度重視,這可能會成為誘發舌癌的危險因素。

舌癌是口腔頜面部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它佔全身癌的0.8%~2.0%,它佔頭頸部癌的5%~15.5%,佔口腔癌的32.3%,居口腔癌之首,多發生於舌緣,其次為舌尖、舌背及舌根等處,常為潰瘍型或浸潤型。舌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視。

  日本學者曾對65名20-30歲的舌癌患者進行調查,發現其中有56名患者皆有牙齒向舌側傾斜或向舌側突出,即存在牙齒與舌患部的異常接觸現象,其中有37名在出現舌癌前就有自我感覺牙齒與患部經常接觸。

  專家認為,牙齒與舌頭長期不和睦,經常碰碰撞撞,雖然並不是舌癌的一種前期征象,但卻可以在長期接觸磨損中使舌頭的局部形成慢性病灶,成為舌癌的誘因。


舌頭粘膜慢性損傷是主因

  1、牙齒與舌頭長期接觸磨損。舌癌是一個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殘留的牙根、尖銳的牙齒或不良修復體等對舌黏膜的長期機械刺激和慢性損傷是舌癌發生的主要因素。

  2、煙酒等不良嗜好刺激。嗜酒、吸煙等不良嗜好對舌黏膜的長期刺激,與舌癌的發病也有密切的關系。

  3、口腔衛生差。舌癌患者多數口腔衛生差,常患有牙周炎等疾病,口腔黏膜長期處於病菌侵襲之中,舌根部邊緣的慢性損傷不斷受到感染,糜爛創面長期不愈,也是促使舌癌發生的重要因素。

  舌癌早期症狀不明顯,主要表現為潰瘍或是腫塊,容易被患者忽視。專家提醒,如果口腔發生灼燒感、疼痛等症狀超過兩個星期的患者,需要格外注意,特別是舌頭長時間在同一部位出現潰瘍不愈、伴有疼痛的症狀,以及舌部原有白斑病損發生潰瘍的患者,都要警惕舌癌的可能。

  此外,如果有長期牙齒與舌抵觸、磨擦或碰咬現象,要引起高度重視,及早到醫院口腔科檢查,進行必要的矯形處理,以防患於未然。

生活中如何預防舌癌

  1、要注意口腔衛生,做到每天早、晚刷牙,飯后漱口﹔每年口腔檢查1—2次,發現牙體、牙周病要及時治療,如有病灶更應及早去除。

  2、如有齲洞應早期填補﹔能修補利用的殘冠、殘根要及時處理,早些恢復牙齒的正常解剖形態﹔難以治愈,利用的殘冠、殘根,雖無發炎、疼痛等症狀,也要及時拔除,並按時鑲牙。

  3、磨改銳利的非功能牙尖和邊緣?,使牙冠咬合面的牙尖和邊緣?變成圓鈍形,以防止損傷舌側邊緣組織。

  4、發現良性病灶或癌前病變,如舌體部乳頭瘤或糜爛性扁平苔蘚等,應及時切除活檢,或積極治療,定期觀察。

  5、戒除吸煙、嗜酒等不良習慣﹔加強體質鍛煉,改善營養,多吃富含維生素和有防癌、抗癌作用的新鮮水果,對預防舌癌的發生也是很重要的。

更多內容



2023年9月16日 星期六

腦部相關/「喝酒易臉紅」者得𧫴防傷害「腦神經」

 「喝酒易臉紅」者得𧫴防傷害「腦神經」

喝酒會臉紅的人非常多,過去已發現是由於缺乏一種能夠代謝酒精的酵素的功能缺陷。北市聯醫院松德院區和國家衛生研究院以及美國史丹福大學的一項針對147名酒癮個案和114名健康受試者的研究發現,有相關基因變異的民眾,血液中一個反應腦神經損傷的分子濃度會更高,代表喝酒會臉紅的人,更容易受到酒精帶來的腦神經損害。

酒精進入體內會先被代謝成乙醛,再由分解成乙酸,最終變成水和二氧化碳排出體外。喝酒容易臉紅者,代表酒後體內短時間累積乙醛,是乙醛未能順利分解的表現。這個乙醛的快速累積也會帶來頭痛、心悸、噁心、嘔吐等症狀。這類患者通常都有一項rs671基因變異。這個rs671的基因變異,或稱酒精不耐症體質,常見於東南亞國家,台灣比率居全球之冠,高於鄰近的日本和韓國。

北市聯醫院松德院區最近與美國史丹福大學合作,檢測147名酒癮個案和114名健康受試者體內的rs671基因變異,並且分析血液中一個反應腦神經損傷的分子(NFL,神經絲輕鏈)的濃度。

研究發現,酒癮患者體內的NFL濃度高於健康受試者,而具有rs671基因變異者,也就是有酒精不耐症體質者,會有更高的NFL,肝功能異常也比較嚴重。所幸經過兩週的酒精解毒治療(或說戒斷治療),NFL在體內有逐漸下降,至於停酒多久才能回復正常,目前研究也暫時無法得知。

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主治醫師黃名琪表示,這個研究結果揭示了酒精對大腦的傷害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為嚴重;而喝酒會臉紅的人,可能意味著他們的更容易受到酒精帶來的腦神經損害更為嚴重。他特別呼籲民眾不要再把酒後臉紅當作是肝臟好、心臟強。

聯合國已將乙醛列為一級致癌物,也證實飲酒會增加癌症的風險。因此,如果是喝酒容易臉紅者,飲酒前更應三思。

全文詳



腿部相關/「半夜抽筋」怎辧?需要就醫?

 半夜抽筋」怎辧?需要就醫?

為什麼老年人更容易抽筋?

很多人都認為抽筋與身體缺鈣直接相關,其實引起抽筋的原因相當多,老年人的抽筋則與老化有關。台大醫院神經部兼任主治醫師楊智超表示,抽筋是一種異常的肌肉收縮現象,醫學上稱之為肌肉痙攣,至於最常見的小腿抽筋,是腿部的腓腸肌出現痙攣的狀況。

楊智超從神經肌肉角度分析,抽筋是指肌肉突然猛力收縮,導致肌肉劇烈疼痛的現象。至於為何肌肉突然猛烈收縮,他解釋,因為肌肉中的乳酸堆積或體液電解質不平衡的時候,肌肉細胞鈣離子會發生異常代謝,造成肌肉不自主的收縮。

此時小腿肌肉就會引起抽筋,這種不適感通常維持數十秒至數分鐘或更長,若持續時間較長,可能會導致部分肌纖維撕裂及損傷。楊智超表示,多數抽筋都發生在流汗過多,因體內電解質不平衡所引起,常見於運動員和年輕人;但中年人或長者出現的夜間抽筋則與電解質無關。

為什麼抽筋常常發生在睡覺時?

根據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期刊資料,夜間腿抽筋的成因目前還不清楚,可能與很多狀況有關,包括結構性、神經性、代謝性、藥物性、運動性、慢性病等問題息息相關。楊智超直言,上述因素皆與身體機能「老化」有關,這也就是為什麼老年人容易在半夜發生抽筋的重要原因。

振興醫院復健醫學部運動復健科主任陳建成臨床觀察發現,絕大多數長者發生抽筋的原因都不是因為電解質不平衡,大部分是因為循環差、代謝慢、乳酸堆積、靜脈曲張、降血壓藥導致鉀離子過低、更年期婦女荷爾蒙失調及情緒壓力交感神經不平衡等原因所引起。

至於為何抽筋常常發生在睡覺時,陳建成推測可能白天活動量大造成肌肉過度緊繃,或是血液循環不佳有關。尤其罹患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患者,常常睡覺睡到一半而發生小腿抽筋。

楊智超強調,有人認為睡覺時因為腳掌向下,導致小腿肌肉在放鬆的情況下略為縮短,此時如果神經來個刺激,便會使小腿肌肉收縮超過一般的收縮程度,進而引發抽筋。這就好比游泳時,腳掌向後划時容易抽筋一樣的道理。

更多內容



2023年9月15日 星期五

舌頭/「咬到舌頭」怎辦?

 「咬到舌頭」怎辦?

生活中無意間咬到舌頭的情況,黃軒舉例,通常會發生在飲食中,特別是人們在說話或分心的時候,此外,運動中突然的動作、睡眠磨牙(磨牙症)、癲癇發作,或是影響口腔肌肉控制的部分神經疾病。

舌頭傷口多可自行癒合 3方式處理傷口

至於咬到舌頭要怎麼辦?黃軒提供3方式處理傷口,但若是傷口很深,且持續出血超過15分鐘,或是出現感染的跡象,應立即尋求醫師協助。

●清潔傷口:用水漱口,來保持傷口清潔。

●控制腫脹:於受影響區域使用局部冷敷。

●管理疼痛:在醫生‍提供處方下,才能有止痛藥,以幫助疼痛不適。

黃軒補充,多數人咬舌的傷口都是輕微,且可自行癒合。不過,他指出,有時候也會導致感染、腫脹和長時間的疼痛等併發症,尤其是老人、糖尿病患者,若是細菌進入傷口,可能會引起感染,導致發燒或加劇的疼痛和膿液形成等症狀。

預防咬舌2原則 

●專注於飲食或說話一件事:避免邊咀嚼邊說話,並嘗試慢慢吃。

●睡覺磨牙習慣:若是有磨牙習慣的人,可以考慮在晚上使用口腔護具

全文詳



2023年9月14日 星期四

耳疾/「突發性耳聾」就醫黃金期(14天內)

 突發性耳聾」就醫黃金期(14天內)

大千綜合醫院高壓氧中心主治醫師羅浩儒表示,突發性耳聾是一種聽力突然降低的疾病,病人可能睡覺醒來後,突然發現一側聽力減弱,並伴隨耳鳴、耳悶感或暈眩等症狀。多數的病人找不到確切的病因,只有少部分的病人是由病毒感染、因三高疾病或季節溫差的血管阻塞、自體免疫疾病、熬夜、疲勞、壓力過大、藥物影響等原因所造成。

羅浩儒表示,突發性耳聾一般好發年齡在40到60歲,但隨著現今生活型態改變,工作與生活壓力大,導致發病年齡有逐漸年輕化的現象。

他指出,突發性耳聾的定義是指發病3天內,連續測試3個音頻,皆有超過30分貝以上的聽力喪失。最佳的治療時間為發病14天內,治療方式以類固醇藥物配合血漿容積擴張劑、血液循環促進劑和維他命B12,來改善血液循環、血液黏稠度及促進神經修復。近年來更有許多研究建議可同步搭配高壓氧治療,幫助改善突發性耳聾的問題。

羅浩儒說明,病人於高壓氧艙中吸入純氧,可提升血液及組織內約15倍氧氣含量,使毛細血管氧氣的擴散距離增加3倍,大幅改善組織缺氧、增加白血球吞噬能力、幫助感染控制、並減輕內耳神經缺氧及水腫,進而促進耳蝸及半規管內循環和淋巴液流動,加速修復聽力。

由於突發性耳聾的預後好壞,除了嚴重度、年齡、病人本身是否有其他疾病影響之外,就醫時間的早晚也是非常重要的關鍵。因此,羅浩儒建議民眾,一旦出現突發性耳聾的症狀,務必及早就醫接受治療,才能獲得良好的改善。

更多內容



2023年9月12日 星期二

食材/蒜頭/蒜頭長期保存法分享

 蒜頭長期保存法分享

雲林蒜~~蝦皮金美人

全乾蒜球為適宜保存,避免放到壞掉,請參考
🌟第一階段,九月中秋前,發芽期前,保存方式說明:
由於大蒜採收後有休眠現象,而休眠期之長短與貯存之溫度有關。在26 ∼ 30℃室溫(濕度60%)下休眠期較長;
而在5 ∼ 20℃的低溫條件下,則會打破休眠促進發芽,不利貯存,因此一般購買後之大蒜不宜放在冰箱內保存;
理想的貯存方式為放在溫度28 ∼ 30℃、且通風良好的乾燥場所,可貯藏5∼ 6個月之久。
以小農自產經驗而言(從四月採收算):
乾蒜未剝皮且蒂頭完整:約可保存四-五個月
乾蒜未剝皮但已撥成蒜瓣:約可保存二-三個月,如要延長保存期限,請到貨後,參考使用最下方的第二階段保存法
剝皮蒜仁:鮮度快速流失,放冰箱僅能保存一周
切末大蒜:建議當天吃完

下列第二階段學起來,可放到明年哦!



2023年9月11日 星期一

藥物/服用藥物𧫴遵sop防食道腐蝕

 服用藥物𧫴遵sop防食道腐蝕

為了緩解身體不適,許多民眾喜歡吃完感冒藥後立刻躺下休息,然而這個方式竟可能導致藥物腐蝕,導致食道潰瘍!專家提醒,除了感冒藥外,吞膠囊等藥品都須特別小心,需喝足夠的水、30分鐘內避免躺下,以免藥品黏在食道上。

林口長庚胃腸肝膽科系主治醫師李柏賢於臉書專頁分享個案,一名26歲青年看診時說自己吃東西胸痛2天。詳細問診後發現,他5天前因感冒而開始服用膠囊與抗生素,每天晚上幾乎吞完藥就上床休息,2天前則開始感到胸骨疼痛,吞嚥時疼痛更是惡化,才至胃腸科就診。

李柏賢醫師指出,以病史來看,即是典型的「藥物性食道炎」,為求謹慎,進一步進行胃鏡檢查後發現,他的食道中段果真有好幾個藥物腐蝕造成的潰瘍,透過制酸劑、粘膜保護劑等藥物治療,一週後症狀才完全緩解。


吃完藥就躺下、水喝不夠…小心食道潰瘍!4類藥需特別小心

藥物性食道炎是因藥物黏在食道上太久,導致食道黏膜發炎、潰瘍而產生的疾病。症狀是在吞藥後的數小時到3天,出現突發性的吞嚥困難、吞嚥疼痛、胸骨後痛等。常見的致病原因包括:

  • 水喝太少

  • 吞完藥就躺下

  • 食道狹窄

  • 蠕動異常

根據食藥署資料,由於「食道中段」有來自支氣管、主動脈、心房產生的壓力壓迫,是最容易導致藥物黏住的位置,一旦水喝得不夠多,或吃完立刻躺下,就可能造成黏膜損傷。而在各類藥物中,容易造成黏膜損傷的藥物常見為以下4類:

  1.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

  2. 抗生素:去氧羥四環素(doxycycline)、克林達黴素(clindamycin)等,因溶解後pH值較低,容易導致局部性潰瘍。​

  3. 雙磷酸鹽類藥物:常見用於治療骨質疏鬆,會破壞食道黏膜細胞保護屏障。​

  4. 各類膠囊:膠囊遇水會有一定黏性,當膠囊外殼溶解,水又喝得不夠多,膠囊就可能黏在食道黏膜上。若膠囊破裂,裡頭的酸性藥物就恐腐蝕食道。

正確吃藥留意3件事!避免藥物、膠囊損傷黏膜

為了避免藥物、膠囊損傷黏膜,吃藥時不是吞下藥物就好!食藥署建議民眾可留意以下步驟:

  1. 留意姿勢:服藥時維持直立姿勢

  2. 搭配充足水分:建議至少要喝100ml,若使用的藥物有較高的食道黏膜潰瘍風險,則至少搭配200ml的水。

  3. 避免躺下:服藥後30分鐘內避免躺下。

基隆長庚醫院肝病防治中心主任錢政弘則曾受媒體訪問建議,「不要多顆一起往嘴裡塞」。若吃藥後出現胸悶、胸痛、咳血、吞嚥疼痛等症狀,則應盡快就醫檢查。

更多內容



2023年9月10日 星期日

食材/「無籽酪梨」又稱拇指酪梨、小黃瓜酪梨~授粉不完全

 「無籽酪梨」又稱拇指酪梨、小黃瓜酪梨~授粉不完全

拇指酪梨為授粉不完全長出之果實,外型迷你呈長條狀如小黃瓜,產量稀少,大都為農家自行品嘗不外流之逸品。因口感佳,現在市面已有少量販售了。






2023年9月4日 星期一

食材/「義大利麵」如何煮得好吃/乳化反應是訣竅

 「義大利麵」如何煮得好吃/乳化反應是訣竅





2023年9月1日 星期五

胃鏡相關/「膠囊內視鏡」上市可取代胃鏡

 「膠囊內視鏡」上市可取代胃鏡

健康檢查中,胃鏡檢查往往最讓人抗拒,不少人選擇自費麻醉避免不舒適感,光群雷射轉投資群曜醫電,開發出全球第一款可完整檢查上消化道(EGD)的磁控式膠囊型內視鏡,目前已經上市,目標2022年能取代30%台灣傳統胃鏡使用量。

光群集團轉投資群曜醫電開發的膠囊型內視鏡取得TFDA認證,剛在2019年10月開賣,為加速量產,近期剛完成增資,資本額達2億元,光群持股44.5%。

度過開發期,今年群曜醫電將開始把膠囊內視鏡鋪到台灣醫療院所,預估今年營收目標2.5~3億元,相對去年虧3,000~4,000萬元,今年目標轉虧為盈。

群曜開發的上消化道膠囊型內視鏡,很好吞嚥,讓膠囊能進入人體消化道做檢查,檢查完再從嘴巴拔出,並採拋棄式,避免幽門桿菌交叉感染風險(胃鏡若消毒不全將有此風險),目前這個新產品已經在2019年拿到台灣TFDA核准上市,中山醫院已採用。

台灣年胃鏡需求達百萬,今年拼3萬用戶

群曜醫電董事長郭維武表示,人人都應該定期做胃鏡檢查,由於膠囊型內視鏡屬於低侵入檢查項目,且病人不需要麻醉,所以可以一邊檢查一邊跟醫生對話,從顯示器上瞭解自己胃部狀況,即時診斷及衛教,好處比傳統胃鏡多,目標推廣這種胃鏡檢查方式,讓台灣人胃癌及食道癌發病率降低。

目前膠囊內視鏡價格約1.2~1.5萬元,屬於自費檢查項目,郭維武指出,台灣2019年約有106萬人做胃鏡檢查,比2018年成長,因此群曜預估2019年膠囊內視鏡銷售量先挑戰3萬顆,隨價格持續下滑,2021年目標8萬顆,2022年年銷售量上看30萬顆,在台灣胃鏡檢查市佔率約30%。

全文詳

實務操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