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et A to Z --- 膳食養生密碼

You Are What You Eat 大家都耳熟能詳, 令人驚訝的是人們總是吃錯食物,
日積月累, 不知不覺之間就吃出毛病來了.
怎麼吃才正確令您關切嗎? 沒關係, 來, 讓 Diet A to Z 和您一起分享膳食養生的秘密 !

2016年10月29日 星期六

魚刺卡喉要正確處置,不要喝醋。

魚刺卡喉要正確處置,不要喝醋。
http://www.cocomy.net/post/105679



2016年10月16日 星期日

重要健康訊息報你知--心臟病發挑時辰,六點預防⋯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心臟病會挑時辰發作?沒錯,美國《預防》雜誌專欄作家、邁阿密大學心臟學Arthur Agatston根據研究發現,以下是容易心臟病發作的情況:
1) 吃完大餐後 /
牛排、甜點、吃到飽自助餐,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大量下肚,直接收縮血管、血壓上升。
2) 用力上大號 /
幾乎每個人都有用力解便的經驗。臉漲得通紅、憋氣、肚子用力,壓迫胸腔,回流到心臟血液減少,很容易造成心臟當機。
3) 異常激烈的運動時 /
休息時,心臟每次收縮打出約90c.c血液,大量且激烈運動時,心臟就得馬力全開,多打出3倍的血液到全身,這時心跳次數、血壓上升、耗氧量大增,若有隱藏性心臟問題的人,很容易出狀況。知名新聞主播廖筱君的弟弟便是在打籃球時突然倒地不起,緊急送醫裝上葉克膜(體外心肺循環機),仍回天乏術,36歲早逝。
4) 壓力大、太緊張、作息亂時 /
因為極度緊張、腎上腺荷爾蒙飆高,對心臟是沈重負擔,因而常有人在會議報告、表演舞台上突然心臟病發作。曾為《滾滾紅塵》、《新不了情》、《賽德克‧巴萊》配樂的台灣電影及廣告配樂大師史擷詠,便是因為籌備音樂會前幾天沒睡好、吃好,結果演出當天節目快結束時倒下,心跳停止,幾天後過世。
5) 若以一天來看,最常發生在早上 /
特別是星期一早上,西班牙國家心血管研究中心分析了800多位心臟病發作患者的數據發現,早上發作的病人數最多,有269位在早晨6點到中午時段發作,半夜到凌晨6點最少。而且,早上心臟病發作的病人心臟肌肉損傷也比較嚴重。
哈佛大學的研究則指出,早上心臟病發作風險比其他時間高40%。因為早晨睡醒時,身體會分泌腎上腺素等壓力荷爾蒙,血壓上升,也需要比較多氧氣,加上整晚沒有喝水,身體比較容易處於脫水狀態,血液較濃稠,易引發血栓阻塞。若以星期為單位,星期一早上尤其容易讓人心臟出狀況,有20%的心臟病發生在週一,推論是因有收假的沮喪、還有時間、塞車、工作壓力,加重心臟負擔。
6) 以季節來看,冬天是心臟病猝死高峰期 /
因為氣溫降低,血管受到冷空氣刺激容易突然收縮,造成血流供應中斷或血管阻塞,引起心肌梗塞或中風等心血管病發作。(本文摘自/護心:中西醫聯手顧心臟/天下雜誌出版)

標籤:



2016年10月15日 星期六

分享--吃「宵夜」易高血脂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血脂異常,進食時間可能有關係!國內公衛聯合年會今日發表最新研究,在一日總熱量固定的情況下,若夜間凌晨時段少吃100大卡,並移到早晨或中午時段食用,就能顯著降低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等壞膽固醇。
參與研究的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助理教授陳信任表示,該研究以衛福部國民健康署2005年至2008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的調查樣本為基準,排除一日攝取熱量過低或過高的極端族群,以及曾被診斷出糖尿病、心臟疾病與中風者後,挑出1283位健康成年人,再依照24小時飲食回顧面訪與體檢資料,探討不同進食時段與血脂代謝健康指標的相關性。
陳信任指出,在樣本數中,超過3、400位民眾於夜間8點半至隔天凌晨4點59分進食,研究發現,此時段攝取熱量多寡與低密度脂蛋白有正相關,進一步經由取代模式分析呈現,一日總熱量固定,夜間凌晨時段少吃100大卡,並移至早晨或中午時段吃,可能顯著減少低密度脂蛋白達1.46mg/dL與1.27mg/dL,總膽固醇也有類似結果。
陳信任強調,從過去動物研究與相關文獻來看,膽固醇代謝有一定的生理時鐘,若在膽固醇合成尖峰期間又吃食物,補充新的脂肪,就會產生更多膽固醇,可能因此造成相關研究結果。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指出,夜間凌晨飲食後,不再有活動消耗熱量,會刺激胰島素分泌、囤積熱量,導致血脂容易上升,也因此愈晚吃東西,隔天早上愈快餓,強調100大卡約攝取11公克的脂肪,可能一塊雞排就達標,提醒飲食應該要秉持「早餐吃得好、午餐吃得飽、晚餐吃得少」原則,且睡前3、4小時就不宜再進食,以免影響健康。
林口長庚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蔡松昇則認為,夜間凌晨進食會引發肥胖,進而造成三酸甘油脂上升,以及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下降,再產生血脂異常,令人擔心的是,高血脂是隱形殺手,沒有明顯症狀,卻與心血管疾病高度相關,例如心肌梗塞、中風,甚至死亡。
目前血脂代謝指標的標準值應該是總膽固醇小於200mg/dL、三酸甘油脂小於150mg/dL、低密度脂蛋白小於100mg/dL,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則是男性大於40mg/dL、女性大於50mg/dL。

標籤:



感染科醫師建議--「發燒」別急著吃退燒藥




今年初,台灣各地出現的流感病例達到高峰,急診就醫的民眾超過上萬人,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統計,至2016年3月累積流感死亡人數約245人,比SARS死亡人數還多。「感染科的病最起碼有一千種以上,但都只有一個症狀—發燒,所以很難!」現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王任賢這麼說。
王任賢,曾在SARS疫情期間,擔任衛生署疾病管理局「中區傳染病防治醫療網」指揮官、創立「中華民國防疫協會」擔任理事長,並在《良醫健康網》近4萬筆網友票選中,獲得「感染科」第一名好醫生的評價
面對瞬息萬變的疫情,民眾該如何自保?發燒時,民眾又該如何判斷要馬上送醫、或是先自行在家處理?關於「發燒」的大小疑問,今天就請王醫師來為我們一一解惑。
疑問一:如何判別「流感發燒」跟「一般發燒」的不同?
王任賢先解釋,一般來講流感會發燒,而且比例相當高,假如不會發燒的,基本上叫做「傷風」。「流感大部分都會發燒,但是燒不了多久,大概燒個一天到兩天。流感有些人會變嚴重,有些人會變輕,若是一個人能夠產生抗體就會變輕、不能產生抗體就會變嚴重,但不容易鑑別。」
「所以世界衛生組織(WHO)做了一個很好的指證,就是如果一個得了流感的病人,連續3天有39度的話,極有可能會變重症!」他分析,「第一天燒到41度沒有問題,因為流感都是會發燒的,第一天燒到40幾度後,只要有降下去就沒問題;但若是連續3天都39度那就有問題了。」王任賢提醒民眾一定要注意發燒時的溫度變化。
疑問二:如果小孩半夜發燒,如何判斷什麼情況一定要送急診?
而什麼情況一定要送醫?王任賢解釋,「發燒」基本上都屬於急性病,可輕可重,但重的機會相當高,「所以我給你們一個良心的建議:發燒一定要送醫院!其他都還可以緩一緩,發燒一定要送醫院。」但他也強調,不是一定要送急診,因為急診室也只能暫時擋一擋。「緊急的時候到急診室,請他們找感染科醫生來看,或是直接到門診來看最好!這個不是小事,所以我們不建議自行處理。」
那是否要發燒到37度才送醫院呢?
「你自覺有燒的時候,應該要送醫看診。因為發燒是種自覺,人每天的體溫都不太一樣。」擔心若只是發燒就送醫院,是否會浪費醫療資源?王任賢認為不用有此擔憂,「因為發燒不是小病,是急性病。」所以民眾若是半夜發燒,就要送醫處理,而大人和小孩的狀況和處理方式基本上都相同。
疑問三:發燒時,吃「退燒藥」好嗎?
「退燒藥通常退不了真正的燒!」王任賢認為,真正感染引起的的燒、燒得很厲害時,是退不下來的,所以吃退燒藥也不會減緩發燒的表現。「吃退燒藥只是讓你舒服一點而已,但原則上,發燒我不建議退燒。」
為什麼發燒時,醫師不建議退燒?
「因為發燒就是要來消滅細菌、消滅病毒的,我們所有的細菌病毒都喜歡37度,你(細菌病毒)進來我人體就不讓你好過,我就給你39度。那我們還把他降到37度,這是反其道而行嘛!」王任賢解釋。
至於老一輩常認為「發燒會燒壞腦子」?「不會!也不會影響到神經,除非是腦炎,但腦炎在台灣並不常見。」王任賢解釋,「發燒是我們人體的自發反應,而且是有益我們的,你把他退掉幹麻呢?」
他也分享,人體有幾個自發反應都是有益的,像是「咳嗽」和「拉肚子」。「咳嗽是因為體內有髒東西嘛!霧霾進去後,我把它咳出來有什麼不好?為什麼要止住?」而「拉肚子」也是因為肚子裡有不好的東西,「所以拉肚子時做止瀉會更慘,讓產生的毒素往身體裡面跑。」
最後,王任賢建議有高風險的7類族群,一定要每年施打流感疫苗,包括:更多內容

標籤:



分享--義大利人教你如何正確吃「披薩」

周末夜晚叫個披薩在家看電影,是多麼幸福的事。不過你知道吃披薩有正確方式嗎?英國美食專家楊恩說拿坡里街頭賣的披薩,有「正統」食用方式,才不會像一般人邊吃邊滴油、吃完還要撿餡料。楊恩請義大利廚師柯加(Enzo Coccia)示範何謂正統方式,原來要先將披薩折疊兩次,從邊邊開始食用,外型就像可麗餅一樣。如此一來番茄醬、橄欖油、餡料都會被包在裡面,不會吃的滿嘴狼狽。(余浚安/綜合外電報導)


標籤:



「心肌梗塞」急救第一步--正確CPR心肺復甦術

【早安健康/楊智鈞(心臟外科醫師)】編按:肉粽歌王郭金發日前在音樂會上演唱時,突然在舞台上倒下猝逝,死因疑似急性心肌梗塞。天氣轉涼之際,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更要注意溫度變化,留意任何身體不適症狀。心臟外科醫師楊智鈞在此也要告訴大家如何正確學會CPR急救法,提高心肌梗塞存活率!
昨天朋友傳給我一部影片,主角是一個正在講話的中年婦女,獲選某科學園區球隊會長,餐敘正致詞的很開心,突然手摸胸口說了一句:唉呦我這裡痛...
一開始大家還以為新科會長緊張、開玩笑請她深呼吸,沒想到這位女士連續說了三聲:真的真的真的...,就突然倒地不起。後來雖然緊急送往某林口大型醫學中心,仍然宣告不治,再也沒有醒來。
心肌梗塞是人類的頭號殺手,比癌症更可怕!
我在 誰是第一殺手?楊醫師教你一招看穿十大死因 一文中有詳細說明,許多名人,無論有無醫護人員隨侍在側、無論送到多先進的醫院、甚至裝上葉克膜,往往都沒有機會再醒來,以下幾點關鍵的觀念一般民眾務必要清楚知道,關鍵時刻或許可以救你一命!:
一. 50 % 心肌梗塞患者當場死亡,到不了醫院!
無論是 70 歲的茂伯、48 歲的馬兆駿、還是這支影片中的中年婦女都是,一倒地、永遠不起。
二. 不是只有胖子才會心肌梗塞!
片中的女主角身型瘦弱,看起來也不像愛抽煙的老煙槍,最有可能的是高血脂+停經。各位民眾務必到醫院抽血瞭解自己是否有高血脂症。
三. 緊急胸部按壓才有最高的存活率!
可能有部分民眾知道緊急心肺復甦術包括人工呼吸與胸部按壓兩個動作,其中以胸部按壓最為重要,一定要做好做滿!我的醫院學長,曾經在家裡心跳停止,身為加護病房護理師的太太執行 20 分鐘胸部按壓直到救護車抵達、施予電擊救回一命,學長至今毫無遺存症狀!(從此 100% 聽老婆的話?)
片中這位婦女的朋友蜂擁而至,但可以看到沒有人能夠反射性的執行胸部按壓。正確的胸部按壓為目擊倒地患者的最佳存活機會!
CPR 心肺復甦術一分鐘影片,務必點此觀看!

標籤:



2016年10月13日 星期四

老外小吃輕鬆點,北市推四語小吃莱單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台灣堪稱美食小吃國家,以往國人都會希望能推薦自己心目中的美食小吃給外國朋友嚐嚐,每當介紹時卻常常發生詞不達意。
台北市觀光傳播局推出全新《百大小吃多語菜單》,每道台灣小吃不僅有中英日韓的名稱對照和圖片,還特別標上食材內容,從材料到菜名都有4種語言清楚列出,除了讓外國觀光客輕鬆點菜,也可以替國人省去雞同鴨講,並且請到美食家焦桐協助審校。
不久前台南市政府才推出「英語有善標章認證」,輔導外籍人士常造訪的商圈店家及知名特色店家等,透過英語友善標章認證,提升店家雙語服務能力,藉此讓台南的英語友善環境更健全。
對此有網友表示,台北真的是滿適合自由行的地方,有翻譯小吃菜單的需求,並表示政府應該早就要重視這件事情了!

標籤:



醫療新知--「他汀類藥物」獲益、風險評估

《The Lancet》於2016年9月6日發表的一篇文章,作者對他汀類藥物治療進行詳細的回顧,旨在幫助臨床醫師、患者和大眾做出精明的治療決策。作者討論了他汀類藥物在心臟病和中風預防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對他汀類藥物常見不良反應的誤解。此外,探討他汀類藥物治療引起的短期肌病及肌肉相關症狀。
作者指出,他汀類藥物治療不足可能與不良反應發生率被過度誇大有關,限制了其在心臟病和中風預防中的使用。臨床醫師和患者需充分權衡他汀類藥物治療的風險和獲益。
專家評述
Benjamin Morgan Scirica博士
美國布萊根婦女醫院心臟科
在這篇綜述中,Collins等堅決捍衛了他汀類藥物治療。眾所周知,他汀類藥物治療具有降低死亡率、預防心肌梗塞和中風等獲益。同時,Collins等列舉了他汀類藥物治療的一些風險,包括肌病、糖尿病、出血性中風。例如1萬例患者接受高強度他汀類藥物治療5年:
  1. 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可預防1000例心血管事件(10%)
  2. 在無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可預防500例心血管事件(5%)
  3. 可能引起5例肌病,其中1例可能出現橫紋肌溶解
  4. 引起50-100例新發糖尿病病例
  5. 導致5-10例出血性中風
  6. 導致50-100例肌痛或無力病例,但在終止他汀類藥物治療後多可緩解
結合網路上流傳的大量資訊,正確看待這些資料至關重要。患者常過分強調這些不良反應,而忽略了他汀類藥物的顯著獲益。總的來說,他汀類藥物應是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高危險患者治療的基石。這篇綜述為臨床醫師提供了理論基礎,有助於指導患者進行他汀類藥物治療,從而降低未來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Interpretation of the Evidence for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Statin Therapy
Lancet 2016 Sep 06;[EPub Ahead of Print], R Collins, C Reith, J Emberson, J Armitage, C Baigent, L Blackwell, R Blumenthal, J Danesh, GD Smith, D DeMets, S Evans, M Law, S MacMahon, S Martin, B Neal, N Poulter, D Preiss, P Ridker, I Roberts, A Rodgers, P Sandercock, K Schulz, P Sever, J Simes, L Smeeth, N Wald, S Yusuf, R Petoe

內容轉載自:愛唯醫學網

標籤:



家長注意了--快讓寶貝學!「束帶綁手」該如何脫困

孩童綁架事件在世界各地層出不窮,不只父母隨時提心吊膽,孩子們也無法享有安全的成長空間,儘管做到滴水不漏的防範,仍有可能因一時疏忽而造成遺憾。美國一位母親就教導自己的女兒若是遭到綁票,雙手被綑綁住時該如何脫困,超實用的方法在影片PO出後已有6000萬人次觀看。
首先示範的女孩先將鞋帶解開,用牙齒將其中一條咬住穿過束帶,再與另一條鞋帶綁在一起,將鞋帶當成鋸子,雙腳前後不斷拉扯,以鞋帶摩擦束帶直到斷裂。不到1分鐘的影片上傳後1個月就有超過6000萬的人次觀看,倘若真的不幸遇到綁票,用這個簡單的小訣竅就能脫困,然而還是得視情況冷靜應對。(整理:實習編輯辛軍霖)
   APP用戶欲觀看影片,請點此網址:https://goo.gl/5Re3oV
全文連結

標籤: ,



2016年10月10日 星期一

O型腿?內外八?解析寶寶腿型發展進程

許多爸媽對於寶寶的腿型都會特別擔心,深怕寶寶長大後會被O型腿、外八或內八的問題所困擾,以下較解析寶寶腿型發展的幾個必知重點,提供給爸比媽咪們參考。

寶寶腿型發展

隨著骨骼系統發展,寶寶的腿型基本上會從O型到直立,又變成X型腿,之後逐漸形成正常直立狀態,這些變化都是正常的發展過程喔!以下分別說明:

新生兒~一歲半:O型腿

寶寶在子宮裡長時間維持蜷曲的姿勢,剛出生時,小腿骨與腳掌仍是往內彎曲,因而自然形成「O型腿」狀態,1歲半以前幾乎每個寶寶都是O型腿,屬於正常現象,媽咪不用擔心,也不需要刻意用包巾或繩子拉直寶寶雙腿。
推薦延伸閱讀:寶寶包巾可以包多久呢?

一歲半~兩歲:正常腿型

寶寶1歲以後,開始會從坐姿站起來,並學習走路,O型腿的情形會在半年到一年之內慢慢矯正,腿型逐漸拉直。如果爸媽發現寶寶在2歲以後,腿型還是沒有改變的跡象,最好帶寶寶到醫院進一步檢查。

兩歲~四歲:X型腿

隨著體重與活動力增加,膝蓋關節會逐漸往外翻向前,所以會呈現X型的腿型。

四歲~六歲:正常腿型

寶寶4歲以後,X型腿的角度會逐漸減少,慢慢拉直。成長到6~7歲時,雙腿通常就會發育成大人的模樣,並逐漸定型全文連結

標籤:



2016年10月9日 星期日

老化從腳開始--「大步快走」強化心肺功能

走路可以強化下半身肌肉。運動秘訣是「感覺有點吃力」。「有點吃力」就是不痛苦、也不輕鬆的適度運動產生的身體感覺。大步快走時,要有以下的身體感覺才算正確:
• 有點喘,但會保持笑容。
• 運動5分鐘會流汗。
• 過了10分鐘,覺得小腿脛或大腿後側有點緊痛。
快走可減重、培養持久力、肌肉量
持續這樣的「有點吃力」大步快走運動,對於減重、培養持久力、肌肉量、改善身體狀況都有明顯效果,不過,新手請以「輕鬆愉悅」的感覺開始持續運動,吃力又激烈的運動會產生大量活性氧,雙肩大力上下振動,發出「嘿—嘿—」喘氣聲的運動,會有大量氧氣吸進體內,當然活性氧產生量就會增加,原本有益健康的運動卻變成殘害身體。
提高心肺功能、強健血管、心臟
運動量適中的大步快走運動反而可排除活性氧,能延長身體的健康壽命,比方說,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強健血管,持續走路可以強化心臟功能,提高全身的血液輸送能力,於是心跳數變少,就能減輕心臟負擔,此外,還能強化肺部呼吸功能,提高空氣出入量,而且又不會讓活性氧大量產生,讓身體吸入適量氧氣,並且讓氧氣運行至全身每個角落。
毛細血管變多 氧氣、養分能順暢運送
一旦提高心肺功能,就會有大量血液被運送至全身細胞和器官,當毛細血管變多,血管會變粗,於是血液量增加,豐富的氧氣和養分、賀爾蒙就能順暢運送至身體每個角落。
視線上抬、背脊伸直、雙手大幅擺動
走路有抒解肌肉或血管緊張感的效果,讓血管變柔軟,進而達到改善及安定血壓的效果,為了讓走路運動達到上述效果,有些事情務必切記,如果只是像散步那樣的走路,效果會減半,至少你的視線要停留在前方十公尺處,視線上抬,背脊伸直,雙手要前後大幅擺動,想像從橫隔膜(連接肋骨最下方至背骨後側的肌肉)到腳連成一線的感覺,將腳從橫隔膜抬起般走路。
強化背肌腹肌 養成有節奏的走路習慣
這麼做可以強化背肌和腹肌,同時你還會留意自己的走路姿勢,養成很有節奏感的走路習慣,俗諺說:「老化從腳開始」,不常走路,血流循環會變差,腦部的血流也會變差,慢慢地腦功能衰退,腦部開始老化。
沒有大步快走的日子,至少也要每周1次走路1小時,走路距離盡量拉長,就算是漫步,能夠邊欣賞風景邊散步的話,也能提升記憶力及注意力。(本文摘自/60而健/天下雜誌出版)

標籤:



2016年10月8日 星期六

打了「流感疫苗」就不會「感冒」了嗎?

(中央社記者陳偉婷台北9日電)打了流感疫苗,怎麼還會感冒?小兒科醫師林應然說,這是家長常見迷思,認為打了疫苗還是會感冒,乾脆不要打。但流感和感冒是不同病毒,家長不要掉以輕心。
10月1日起公費流感疫苗開打,為維護國人健康,今年流感疫苗接種計畫擴大實施對象,疫苗涵蓋全人口數將從13%上升至25%,每4個人就有1人符合公費資格。
今年公費對象包括滿6個月至18歲青少年、孕婦及產後6個月內婦女、50歲以上成人、高風險慢性病患、罕見疾病及重大傷病患者、醫事衛生等防疫相關人員、禽畜養殖與動物防疫相關人員、BMI值30(含)以上、安養及養護機構對象等。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整理流感疫苗相關問答,公費疫苗到底該不該打?打了有什麼副作用?打疫苗前,這幾個問題,先搞清楚。
Q1. 因應秋冬流感疫情,什麼時候接種流感疫苗才來得及產生保護力?
A1.台灣歷年來流感疫情多自11月下旬開始升溫,年底到隔年年初達到高峰,一般持續至農曆春節,2、3月後趨於平緩,且接種疫苗後需一段時間產生保護力,建議高危險及高傳播族群,應於10月流感季節開始,儘早疫苗接種,讓整個流感季都有疫苗保護力。
Q2. 接種流感疫苗後多久可以產生保護力?
A2. 完成流感疫苗接種(8歲以下首次接種幼兒為接種第2劑),至少約2週後產生保護力。
Q3. 為何每年都要接種流感疫苗?
A3. 流感病毒極易產生變異,幾乎每年流行的病毒株都會稍有不同,原施打疫苗對不同抗原型的病毒並不具免疫力,導致保護效果減低。即使病毒未發生變異,疫苗成分相同,接種4到6個月後保護效果即可能下降,保護力一般不超過1年,建議每年須接種1次,是全球一致性的做法。
Q4. 接種流感疫苗的保護效果如何?
A4. 根據國外文獻,流感疫苗保護力因年齡或身體狀況不同而異,平均約可達3到8成,對健康的成年人有7到9成保護效果。對老年人則可減少5到6成的嚴重性及併發症,並可減少8成死亡率。
Q5. 為什麼已打了流感疫苗,還是會感冒(或得到流感)?
A5. 普通感冒的致病原是多達數百種不同的病毒和細菌,流感則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兩者不相同。
流感疫苗所包含的病毒株僅包含目前最常流行的3種病毒型別,加上病毒易突變特性,接種流感疫苗後,是有可能感染其他型別流感。接種流感疫苗後產生的保護效果也有個別差異,少數人也有可能在保護力不足的情形下感染病毒。
Q6. 流感疫苗安全嗎?會有什麼副作用?
A6. 今年政府採購3廠牌疫苗都符合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查驗登記規定,且經藥政單位核准使用進口。疫苗與其他任何藥品一樣有可能造成副作用,如立即型過敏反應等,但這種機率相當小。
接種疫苗後可能會有注射部位疼痛、紅腫,少數的人會有全身性的輕微反應,如發燒、頭痛、肌肉酸痛、噁心、皮膚搔癢、蕁麻疹或紅疹等,一般會在發生後1、2天內自然恢復。
嚴重的副作用,如立即型過敏反應,甚至過敏性休克等不適情況(臨床表現包括呼吸困難、聲音沙啞、氣喘、眼睛或嘴唇腫脹、頭昏、心跳加速等),若不幸發生,通常於接種後幾分鐘至幾小時內即出現症狀。
Q7. 流感疫苗有國產與外國進口兩種,保護效果一樣嗎?
A7. 不管國產還是國外進口的疫苗,產生的保護效果是一樣的。1051009

標籤:



分享--你挑對魚類了嗎?

聰明吃魚 營養健康

《資料來源》全民健康保險雙月刊第94期 (100年11月號 )

文∕張怡玲
諮詢∕陳韻帆(榮新診所營養師)

日本號稱長壽國、愛斯基摩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比例偏低,這些都和吃魚的習慣息息相關。魚類除了富含豐富的蛋白質,且夾帶的脂肪以Omega-3 脂肪酸為主,是人體成長所需的必備營養素,人類
攝取了魚類的優質蛋白之後,可以被身體充分消化吸收,達到恢復體力、修補傷口、美容養顏、延緩老化、降低膽固醇、預防動脈硬化、心臟病、減少身心症、預防骨骼疏鬆症、老人失智症、自體免疫疾病等作用。  

魚兒低熱量、營養多

高蛋白質

魚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因為魚肉蛋白質纖維結構較短,吃起來的時候感覺特別好嚼,口感極佳,魚的蛋白質可以很容易地被人體消化吸收,這些蛋白質不但是增進幼童成長發育的必要營養素,也是提供人體生長需要的重要養分,一旦身體出現傷口的時候,也必須靠攝取適量的蛋白質來修補細胞組織,促進傷口癒合。此外,蛋白質也是維持身體運轉和供給能量不可或缺的營養素。

不飽和脂肪酸

魚肉的脂肪中含有優質不飽和脂肪酸Omega-3,指的就是魚油中的DHA 和EPA,尤其DHA 是構成神
經細胞的重要組織,日本人把魚油視為視力保健的佳品。攝取DHA 和EPA有助於嬰幼兒的腦部發育
,是理想的健腦食物,除此之外,還能夠降低血中的三酸甘油脂、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中之膽固醇含量、減緩血液凝固的時間,藉此降低心臟病、腦中風等疾病的罹患率,達到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效果。

低熱量

一般而言,魚類和常見的牲畜肉類最大不同點在於,魚類所含的脂肪較少,水分較多。若以相同的熱量來計算,平均60~70公克的深海魚類,熱量只有80大卡,但是其他肉品平均15~37公克左右,就足以產生80大卡的熱量,兩者的差距極大。

礦物質和維他命

魚類食品富含身體所需的微量礦物質,包括銅、碘、鎂、鐵、鈉、鉀、磷等礦物質,有些體積小、售價便宜的魚類,如香魚、沙丁魚等可以整條吞食的魚種,都是絕佳的鈣質來源。此外,魚的肝臟中含有豐富的脂溶性維他命A、D,魚肉中則含有水溶性的維他命B6、B12、菸鹼酸等營養成分。

以魚肉顏色區分營養成分

白肉魚

目前所有食用魚中,將近80%都是白肉魚,顧名思義,此類魚肉大多是白色,國人習慣在開刀後食用鱸魚湯,目的是促進傷口復原,鱸魚就是最典型、常見的白肉魚。

鱸魚體內囤積大量脂肪,魚肉中含有較多的脂溶性維他命,吃鱸魚可以補充維他命A 、 D 。平均每100公克的鱸魚有熱量105大卡、蛋白質19.3公克、脂肪2.5公克,礦物質1.7公克。不論是用清蒸、油煎、烤或煮湯的方式料理,或是調理成新鮮的冰縮生魚片,都可以嘗到鱸魚獨特的甘味。

推薦魚類:嘉臘魚(台灣魚王)、石斑、肉鯽、鱈魚、扁魚、花枝、鬼頭刀、比目魚、白帶魚、白鯧、土魠魚、松鯛、雞仔魚、胡椒鯛、馬面剝魚。

紅肉魚

說起紅肉魚,台灣最具代表性的魚類非鮪魚莫屬,大約在每年5月間,鮪魚就會造訪台灣海域,5、
6 月也正是屏東鮪魚季。 鮪魚熱量低、蛋白質高、水分含量少,富含脂溶性和水溶性維他命,是日
本料理沙西米的基礎食材,不過鮪魚的脂肪多,味道也比較重。

大片的深紅色鮪魚肉看起來很像牛排,主要是因為鮪魚肉中富含肌紅蛋白,顏色愈紅,愈新鮮。台灣的黑鮪魚,是所有鮪類中體型最大的,產量以黃鰭鮪較多。平均每100公克的黃鰭鮪熱量為108大卡、蛋白質24.3公克、脂肪0.5公克、礦物質1.4公克。

推薦魚類:鮪魚、鰹魚、鮭魚。

藍色魚

「藍色魚」具有漁獲量多、普及、售價便宜等特色,由於這種魚類腥味較重,魚肉的蛋白質分解後容易產生組織胺,脂肪氧化後也容易產生魚臭味,如果保存不當或放太久,很容易腐敗,之所以稱為藍色魚,主要就是取自於「臭青(易腐敗)」之意。

例如澎湖夏季常見「臭肉魚」,英文名稱為圓鯡或大眼沙丁;台灣東北角最常見的四破魚則是一種附加價值高的廉價魚,屬於鰺科、圓鰺屬魚類,魚體中央有一條堅硬的魚鱗,很容易辨認。 四破魚易
腐敗,在冰箱不普遍的年代,漁民一捕到四破魚,就會立刻把魚燙過一遍,再運送各地販賣,如今已經可以在市場上看到新鮮的四破魚了。

平均每100公克的圓   屬魚類中,含有熱量143大卡、蛋白質23.2公克、脂肪3.8公克。

推薦魚類:沙丁魚、鯖魚、竹莢魚、四破魚、青魚甘。

魚類的好處多到說不完,但不論是生食或熟食都要注意新鮮和衛生,至於調味方式則以自然為重,不要加太多味精,否則就嘗不出魚肉本身的甜美和甘味。只要注重均衡攝取各種魚類的營養,不要長期大量攝取某一種魚類,如此一來,食用魚肉並沒有特殊的禁忌。至於容易過敏的人,大多都知道自己不要攝取哪種魚類,只要遵照醫師的指示,一樣可以吃得安心又健康。

魚類還有幼兒成長發育需要的EPA及DHA,讓孩子適量攝取魚類食物,不但對生長發育有所幫助,也可以增強青少年和兒童的智力發展。

引用  http://www.nhi.gov.tw/epaper/ItemDetail.aspx?DataID=2741&IsWebData=0&ItemTypeID=6&PapersID=234&PicID更多內容

標籤:



入秋早晚溫差大,有心臟病史者務必善用「舌下錠」爭取時效

郭金發在高雄演唱時昏倒猝死,醫師出身的南市副市長顏純左在臉書表示,聽聞此意外,感觸良多,如沒猜錯,郭金發應該是心肌梗塞死的,他以自製的衛教卡提醒民眾入秋後要注意心血管疾病。
顏純左指出,入秋時候早晚溫差大,是心臟病好發季節,多年來他一直提醒大家注意心肌梗塞這疾病,看到一些人得救也看到一些人死亡,之前就製作衛教卡發放給民眾,告訴大家心肌梗塞的10大好發因素、發生時症狀及如何使用耐絞寧這藥物,因為健康是一切,沒有健康便失去一切。
顏副市長表示,俗稱狹心症的冠狀動脈疾病有10大好發因素,分別是高血壓、糖尿病、膽固醇高、肥胖、抽菸、男性45歲以上、女性55歲以上、有家族史、不運動、精神或工作壓力大、生活作息不正常。

他說,狹心症有胸悶或胸痛症狀(有時會延伸到左手、肩胛骨、下巴、牙齦)合併盜汗、頭暈。至於耐絞寧舌下含錠要怎麼用?顏純左說明,症狀開始出現時馬上將藥含在舌下,叫一一九;五分鐘後,症狀沒解除含第二顆;再五分鐘後,如症狀仍未解除,再含第三顆;隨身攜帶,浴室與臥室各準備一瓶;打開之後一定要鎖緊,避免潮濕;注意瓶外的有效日其。

標籤: ,



「燕麥+牛奶」錯誤組合--阻礙鈣質吸收

許多人早上習慣喝一杯牛奶加燕麥,口感香濃滑順又有飽足感,趕著上班的人常常當作早餐充飢;對此,養生達人譚敦慈表示,牛奶、燕麥都是很健康的食物,但兩者搭配在一起可能不太適合,牛奶的高鈣加上燕麥的植酸,會阻礙體內鈣質吸收,建議搭配豆漿比較好。
國人骨鬆症嚴重
骨質疏鬆症是老年人常見的慢性疾病。根據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統計,國內50歲以上成人,骨質疏鬆症的比例女性40%、男性24%;65歲以上,每4人中有1人因骨質疏鬆造成脊椎壓迫性骨折。
牛奶加燕麥阻礙鈣質吸收
林口長庚醫院毒物實驗室護理師譚敦慈表示,牛奶富含高鈣質對強健骨骼很有幫助,很多人習慣喝牛奶補充鈣質、預防骨質疏鬆症,但錯誤的喝牛奶習慣恐怕會阻礙鈣質吸收,例如牛奶加燕麥就是常見錯誤搭配,因燕麥富含的植酸會與牛奶的高鈣、高鐵結合,降低小腸對鈣質的吸收率,加速鈣質排出體外。
毛豆鈣質含量豐富
譚敦慈護理師建議,早餐想喝燕麥搭配豆漿比較適合,不會影響鈣質的吸收率,且豆製品也含有鈣質,素食者擔心鈣質攝取不足就可多吃豆類、豆製品,例如毛豆含有豐富的鈣質,食用半碗就能補足一天所需的鈣質。她提醒,燕麥也含有高磷,腎臟病患者最好少吃。

標籤:



「黑糖」致癌,真的嗎?

  • 文章出處:康健雜誌202期
  •  
  • 2015.08.28
  •  
  • 作者 : 呂嘉薰
  •  
  • 圖片來源 : 陳德信
《康健》抽驗黑糖發現,全數含致癌物質丙烯醯胺, 甚至愈手工、傳統的,含量可能愈高。黑糖發生什麼事了?
一家從台南起家的飲料店搬到台中後爆紅,黑糖鮮乳波霸買一杯要排數小時;公館夜市裡,人潮絡繹不絕造成塞車的,一定是青蛙撞奶;黑糖薑湯、黑糖水對女生來說,宛若生理期的救星。

黑糖,因為鈣、鐵、鎂等礦物質含量高,被視為比較健康、養生的好糖,有些業者宣稱:女生吃黑糖可以補鐵、讓氣色紅潤;銀髮族可以多吃黑糖補鈣,讓消費者願意花更多錢購買黑糖或黑糖製品,如飲品、餅乾、糕點等。

黑糖真有那麼好?2015年4月,食品藥物管理署舉辦「薯條與洋芋片等油炸食物致癌!?含毒性化學物質『丙烯醯胺』之高溫油炸食品管理」公聽會,台大食品科技所持實驗報告揭露,黑糖和炸薯條、洋芋片等食品一樣含丙烯醯胺(acrylamide),是一種具基因、神經、生殖毒性的人類可能致癌物,被世界衛生組織(WHO)視為「重要的公眾健康問題」。

可惜雷聲大雨點小,消息在網路時代速度戰下被淹沒,丙烯醯胺仍安好存在市售許多食物中,消費者和大多數業者依舊搞不太懂丙烯醯胺是怎麼一回事。

當大眾一窩蜂把黑糖看成養生聖品在吃,不了解黑糖對健康可能造成的風險,《康健》針對全台一般連鎖超市、量販店、有機連鎖超市和農夫市集等可能購得黑糖的管道,共採集22包黑糖和常用糖進行抽驗,包括以產黑糖聞名的沖繩黑糖,並以台糖精製細砂、台糖貳號砂糖、台糖高級紅糖為對照組,剖析你不知道的黑糖。繼續閱讀

標籤:



2016年10月7日 星期五

最新研究--「短暫憋尿」反而可訓練膀胱,有助膀胱彈性

(中央社記者張茗喧台北7日電)「不要憋尿」觀念可能要改了,醫師今天表示,一有尿意就急著跑廁所,可能讓膀胱容積越來越小,反而頻尿更嚴重,建議有尿意時多憋5分鐘,可訓練膀胱容量,預防膀胱過動症。
台大、亞東醫院研究團隊,追蹤122名膀胱過動症婦女3年發現,一般人只要接受抗毒蕈鹼藥物治療3個月就有效,但若有夜尿3天超過7次、膀胱容積小於145ml以及治療效果不理想等3因素,就該考慮延長用藥時間,這項成果已於9月21日發表在醫學期刊「停經(Menopause)」網路版。
帶領這項研究的台大醫院主治醫師林鶴雄今天表示,台灣女性約有16%患有「膀胱過動症」,容易出現尿急、頻尿、夜尿甚至尿失禁等狀況,停經婦女比率更高,可能導致睡眠不足、精神不濟,影響生活品質。
老人家常說「不要憋尿」,其實是錯誤觀念,「不要長時間憋尿」才是對的,林鶴雄說,如果有尿就急著排尿,長期下來膀胱容積反而會變小,反而容易頻尿,但也不要超過2、3小時才去尿一次。
林鶴雄說,正常人一天清醒16小時,排尿次數應小於或等於8次,夜間睡眠時不超過1次,否則都算是頻尿、夜尿,平常也可以自我訓練,在有尿意時多憋3到5分鐘,有助訓練膀胱容量。1051007

標籤:



2016年10月4日 星期二

你的「走路姿勢」正確?及時矯正可提高基礎代謝率

/張維庭編譯】你的走路姿勢正確嗎?走路大家天天都在做,然而不對的走路方式卻會對身體帶來危害,引起自律神經失調、膝蓋和關節老化、骨盆歪斜等種種問題,而只要使用正確的走路方式,不僅能消除偏頭痛、肩頸痛等各種酸痛僵硬問題,還可以一口氣提高基礎代謝率!
只用腳跟著地 造成暈眩、頭痛以及自律神經失調
有著40年足部診療經驗,日本重力與平衡醫學權威,著有《超有效!拇趾外翻自己治》(文經社)、《つらい自律神経失調症は足と首から治す》(暫譯:惱人的自律神經失調就從足部與脖子來治療)等暢銷健康書籍的笠原骨科診所院長笠原巖表示,正確走路對於健康來說非常重要,不正確的走路方式可以說「會讓人變得不幸」。
例如最危險的走路方式,是單只用腳跟著地,如此會造成膝蓋、腰部以及脖子的不適,並伴隨著暈眩、頭痛以及肩頸痛等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例如有個病患時常帶著大型犬散步,時常處於被拉著走的狀態,總是身體重心向後倒,以腳跟煞車著地的走路,持續了4個月後,身體就產生了異狀。
內容詳

標籤:



2016年10月3日 星期一

健保署推「人工關節登錄」系統,可有效減少人工關節再置換率

       置換人工關節是治療晚期退化性關節炎最常用的方式,健保署自今年(2016年)開始推動亞洲第一個人工關節登錄系統,以建立完整的人工關節手術資料庫,提升醫療品質並有效降低手術失敗率。
       台灣每年約有近5萬件人工關節手術,其中2萬多件是更換人工膝關節。骨科醫師、關節重建醫學會前理事長古鳴洲表示,關節置換成功率與施做醫院、醫師經驗及人工關節廠牌等有關,根據健保署統 計,目前人工全膝關節的5年再置換率為2.18%,比率雖然不高,但是再置換的手術較為複雜,且再置換會造成骨頭磨損,效果也往往不如初次置換來得好。
       在古鳴洲積極倡議下,健保署自2016年起開始推動「人工關節登錄制度」,由醫院上傳手術個案的身高體重、手術方式、麻醉分級、人工關節器材條碼等資料,供長期追蹤,並藉由建立起大數據資料庫,提供不良產品警訊,希望減少手術失敗率及不必要的醫療支出,並督促醫院及廠商不斷改良技術,提升醫療品質。
       古鳴洲:『 再更換之後要切掉一些骨頭,所以再置換的結果沒有那麼好,我們這個登錄制度,找出為什麼有一些醫療機構會比較容易再換,有一些人工器材似乎沒那麼好,我們利用大數據把這些原因找出來,然後我們要來輔導他們,讓他們可以做更好的治療,這是我們登錄制度最重要的目的。』
       古鳴洲指出,目前瑞典、英國、澳洲、紐西蘭等國家,都已推動人工植入物登錄制度資料庫,以瑞典為例,於制度推行後,人工全股關節再置換率由17%降至7%;目前台灣已有24%醫院開始登錄人工關節手術,希望未來多數醫院登錄、建立起完整資料庫後,能降低2%的人工關節再置換率。(繼續閱讀)

標籤:



醫療新知--利用酵母辨認「人體細胞自噬」防癌之機𨍭獲諾貝爾獎

細胞的「自噬作用」Autophagy一字來自希臘文,有「食用(phagy)自己(auto)」之意,此概念在1960年代首度出現,科學家觀察到細胞會利用細胞膜包圍方式來毀滅自體某些部分。根據英國《衛報》,細胞自噬是人體內部回收程序,沒用的細胞會衰竭後部分回收,而有用的會被挑出來製造能量,或再生更多細胞。此過程在防禦癌細胞增長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也能維持身體新陳代謝,防治糖尿病。細胞自噬機制若被干擾,將導致帕金森氏症、第二型糖尿病、癌症與眾多老化相關疾病。若細胞自噬基因突變,就會導致基因相關疾病。目前科學家正研發相關藥物。由於細胞自噬現象不易觀察,大隅良典教授利用酵母來辨認自噬作用中的重要基因,並藉由酵母的自噬作用來解釋複雜的人體細胞自噬作用。(余浚安/綜合外電報導)

標籤:



2016年10月2日 星期日

分享--「冷氣機」不用別拔插頭

颱風走了,時序漸入秋分,晚上有涼風吹拂,冷氣自然少開,入冬前冷氣該如何養護呢?專家建議要保持機內乾燥,才能讓冷氣使用壽命長久。冷氣專家富毅電器老闆林昭洋表示,若確定有一段時間不會使用,可以在最後1天將冷氣設定3個小時到半天左右的送風形式,讓冷氣的室內機保持乾燥,這樣裡面才不會長黴出來,但冷氣也需要定期保養,最佳的保養時間在入夏之前,建議每3~5年可請專業人員保養一次。林昭洋補充,冷氣就像是濾水器的濾心,裡面若囤積髒汙,吹出來的風就可能會有引發過敏的髒空氣,所以定時清潔是必要的。入冬前,冷氣不用時也不須特別拔插頭,因待機狀態的冷氣耗電量非常少,插電讓電路板過電還可以避免生物寄居在機器內,若想省電,建議只要將電源關掉即可。坊間洗冷氣工錢動輒2000~3000元,自己動手洗冷氣不到500元就能搞定,但只能清洗到葉片、濾網、水盤、風鼓、鰭片等,至於蒸發器等還是請專業人士處理,每3~5年保養一次。(陳佳祺/台北報導)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