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et A to Z --- 膳食養生密碼

You Are What You Eat 大家都耳熟能詳, 令人驚訝的是人們總是吃錯食物,
日積月累, 不知不覺之間就吃出毛病來了.
怎麼吃才正確令您關切嗎? 沒關係, 來, 讓 Diet A to Z 和您一起分享膳食養生的秘密 !

2022年9月28日 星期三

健康資訊/長期睡眠不足恐永久改變細胞DNA

 長期睡眠不足恐永久改變細胞DNA

睡眠不足會增加多種疾病風險,包括 2 型糖尿病和高血壓,甚至還會增加腹部脂肪堆積。最近美國科學家發現,長時間睡眠不足,會增加與炎症相關的免疫細胞產生,同時也改變免疫細胞的 DNA,且即使之後恢復正常睡眠可能也無法逆轉。

每晚睡眠需要經歷四個睡眠階段,在第一和第二階段,身體開始降低節奏,為第三階段做好準備,進入深度、慢波睡眠,讓細胞層面自我恢復,修復一天損傷,並將記憶整合到長期儲存。第四階段是快速眼動睡眠,稱為 REM。過去研究發現,缺少快速眼動睡眠可能會導致記憶力減退和認知結果不佳,以及心臟病和其他慢性疾病與過早死亡風險。

科學家也發現,睡眠,尤其最深沉、最治癒的睡眠,可以增強免疫功能。由於每個睡眠週期約 90 分鐘,大多數成年人需 7~8 小時不間斷的睡眠才能獲得恢復性睡眠。

科學家已確認睡眠不足會對健康帶來負面影響,至於長期睡眠不足與免疫能力降低的生物機制還不清楚。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心臟病學和神經科學家針對 14 名沒有睡眠問題的年輕健康受試者進行長期研究,一共 12 週時間,前面六週讓每名受試者每晚睡飽 7~8 小時,後面六週每晚少睡 90 分鐘,比較睡眠被剝奪後的影響。

兩個六週週期結束時,對受試者早晚抽血並分析免疫細胞反應性,結果發現睡眠被剝奪的人,受試者免疫細胞的數量增加,且以不同的方式連接和編程。研究指出,增加的免疫細胞是單核細胞,單核細胞增加是炎症的跡象,血液測試還發現,在長時間睡眠剝奪後,單核細胞免疫細胞內的表觀基因組發生變化。表觀基因組就像每個基因雀斑,指引基因行為,基於環境觸發因素和人類行為,如吸煙、吃炎症飲食或長期睡眠不足,負責打開和關閉基因。

表觀基因可以打開和關閉,但即使之後恢復正常睡眠,免疫細胞可能已永久損傷而無法逆轉。另一項老鼠實驗發現,剝奪老鼠睡眠後也出現免疫細胞變化,但之後讓老鼠睡飽 10 週,DNA 變化仍然存在,免疫系統繼續過度生產。

科學家表示,一定量免疫系統炎症對身體抵抗感染和治癒傷口很必要,但過度活躍的免疫系統可能有害,並會增加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慢性病的風險。睡眠充足的人沒有發現負面變化。

雖然這項研究對象不多,但持續時間很長,仍然有指標意義。科學家表示,這項研究確定長期睡眠和免疫健康有關的生物學機制,睡眠可減少炎症,睡眠中斷會增加炎症,強調成年人每天睡 7~8 小時以預防炎症和疾病的重要性。研究發表於《實驗醫學雜誌》

更多內容



食材/不宜生吃的食材

不宜生吃的食材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有些人喜歡吃生菜沙拉,有時甚至會用於取代澱粉當主食,熱量低且方便。不過,營養師蔡濰安在臉書粉專「濰濰營養師 認真生活」表示,不是所有蔬菜都能夠生吃,有6種食物必須要煮熟,如四季豆、金針、茄子以及十字花科蔬菜、雞蛋、豆漿等,若生吃可能會引起不適或是影響身體吸收。

●四季豆:四季豆是餐桌上的常見料理,蔡濰安表示,生豆中含有凝集蛋白,沒有煮熟的話可能引起腸胃不適、腹瀉、發燒等,建議要完全煮熟食用較安全。

●金針:蔡濰安指出,新鮮金針含有秋水仙鹼,經腸道吸收可能導致嘔吐暈眩,她建議先將新鮮的金針用水浸泡1小時以上,再用沸水煮熟食用。至於乾金針,蔡濰安表示,因為已經過乾燥製作過程,已破壞毒素,所以不用擔心。

●茄子:茄子中含有茄鹼,吃多可能造成咽喉部瘙癢,充分加熱可以分解茄鹼。

●十字花科蔬菜:花椰菜、甘藍等都是營養相當豐富的蔬菜,蔡濰安提醒,十字花科中含有少量的甲狀腺腫素,可能影響碘的吸收,有甲狀腺功能低下的人需要特別注意,建議煮熟再食用並適量攝取。

●雞蛋:說到生雞蛋,吃壽喜燒時,不少人會將肉片沾上滑嫩的生蛋液。蔡濰安指出,生蛋白中含有抗生物素蛋白(Avidin),會阻礙人體對生物素(又稱B7)吸收,而缺乏生物素可是會掉髮的 。

●豆漿:蔡濰安表示,越來越多人會在家裡自製豆漿,使用自己選擇的黃豆感覺更好喝,但她也提醒,未煮熟的豆漿含有皂素可能造成身體不適、腹瀉等症狀,所以煮豆漿的過程一定要充分加熱。

全文詳



2022年9月27日 星期二

健康資訊/高齡患者體重減輕千萬別輕忽

 

高齡患者體重減輕千萬別輕忽

劉政傑指出,體重減輕是很多疾病的表現之一,在沒有刻意減重之下,體重在6個月內減輕達原本體重的10%,或是在1個月內下降5%,即屬於臨床上有意義的體重減輕。一般而言,體重減輕大致可分為3個原因,包含體內能量消耗過劇、體內能量流失過多、食物攝取減少。

其中,以食物攝取減少最為常見,多半是因為食慾降低;體內能量消耗過劇所造成的體重減輕,可能是甲狀腺機能亢進、嗜鉻細胞瘤、劇烈運動等情形;至於體內能量流失所致的體重減輕,則大多是因為糖尿病或胃腸吸收不良等。

劉政傑說,一般診斷不明原因體重減輕的病人時,首先需要問的問題就是「胃口好不好?吃得營養好不好?」若食慾增加卻反而體重減經,其問題常在於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吸收不良症候群等;但若因為食慾下降所造成的進食減少則較為棘手,因為許多的疾病也都會有這樣的問題。以年輕病患而言,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以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或慢性感染為最常見的病因;而老年人則是惡性腫瘤、精神疾患(如失智症、憂鬱症)、慢性疾病等。

特別要提醒的是,老年人的體重減輕絕對不可以等閒視之!老年人由於身體機能退化,很多潛藏的疾病可能會以體重減輕表現,特別是神經系統與精神疾病方面,建議一定要請醫師詳細檢查並妥善追蹤。



2022年9月24日 星期六

健康資訊/只看BMI不準!研究曝「這指標」更精確 還能測出早死風險

只看BMI不準!研究曝「這指標」更精確 還能測出早死風險

很多人會以身體質量指數(BMI)作為判定胖瘦的標準,不過根據最新研究顯示,腰臀比(WHR)比BMI更能精準評估健康風險,研究指出,腰臀比越高,罹患慢性病的機率比較高;反之腰臀比越低,早年死亡風險也會跟著降低

每日郵報》報導,歐洲糖尿病研究協會(EASD)的年度會議上發表一份最新研究,指出腰臀比可以反映內臟脂肪堆積的位置,這與心臟病及第二型糖尿病有關。而其計算方式為「腰圍除以臀圍」」,女性來說數值低於0.8,健康風險較低;落在0.81至0.85之間為中等;高於0.85風險則較高。而男性的部分,以0.95為標準,比該數值低風險較低;介於0.96和1.0風險中等,大於1.0風險較高。

更多內容



藥物相關/你吃的藥會引發失智風險? 專家曝「1成分、7款藥」需注意

 你吃的藥會引發失智風險? 專家曝「1成分、7款藥」需注意

這些藥可能引發失智風險 擅自停藥害了了

 

陸續有研究發現,抗膽鹼藥物有提高認知功能衰退的風險。抗膽鹼藥物會阻斷一種名為乙醯膽鹼的神經傳導物質,抑制副交感神經,作用於全身,常見於過敏藥、感冒藥、腸胃道用藥、以及治療憂鬱、膀胱過動症、巴金森症、與癲癇等用藥。

全文詳



藥物相關/長期服用維生素D注意! 國衛院示警「2族群」恐害大腦病變加劇、智能退化

 長期服用維生素D注意! 國衛院示警「2族群」恐害大腦病變加劇、智能退化

失智症無治療有效藥物 服用維生素D降風險有用嗎?

國內外研究均證實,維生素D具有保護及滋養神經細胞的功能,有助於增生神經傳導路徑,促進腦部健康。此外,維生素D也有益於兒童早期骨骼發育及大腦智能缺陷。

許多流行病學研究發現,維生素D的缺乏與阿茲海默症和其它失智症發生的風險增加有明顯的關聯性存在,但兩者因果關係目前尚不清楚。 國衛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研究員莊志立表示,目前尚無治療失智症的有效藥物,因此許多人習慣服用維生素D等保健食品,來降低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為了證實兩者之間的關連性,國衛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莊志立研究團隊研究員團隊,利用阿茲海默症小鼠的動物實驗,並分析台灣健保資料庫,希望可以找出實證證據。

 

動物實驗結果相反 維生素D加劇大腦病變



失智症無治療有效藥物 服用維生素D降風險有用嗎?

國內外研究均證實,維生素D具有保護及滋養神經細胞的功能,有助於增生神經傳導路徑,促進腦部健康。此外,維生素D也有益於兒童早期骨骼發育及大腦智能缺陷。

許多流行病學研究發現,維生素D的缺乏與阿茲海默症和其它失智症發生的風險增加有明顯的關聯性存在,但兩者因果關係目前尚不清楚。 國衛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研究員莊志立表示,目前尚無治療失智症的有效藥物,因此許多人習慣服用維生素D等保健食品,來降低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為了證實兩者之間的關連性,國衛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莊志立研究團隊研究員團隊,利用阿茲海默症小鼠的動物實驗,並分析台灣健保資料庫,希望可以找出實證證據。

動物實驗結果相反 維生素D加劇大腦病變

全文詳



2022年9月21日 星期三

胃疾/「幽門螺旋桿菌」不可輕忽

 「幽門螺旋桿菌」不可輕忽

76歲何先生長達3個多月解黑便、血便,同時出現容易疲勞、身體虛弱、胃口不佳、腹脹以及噁心,一開始先去附近藥局買藥、診所求診,但症狀持續且病情未獲改善。何先生來到烏日林新醫院求診,接受腹部電腦斷層檢查,從電腦斷層影像中顯示疑似胃癌;由胃腸肝膽科魏宏宇醫師進行腸胃鏡檢查,發現胃部黏膜有出血性潰瘍,切片檢查病理報告確診,罹患邊緣區B細胞淋巴瘤──黏膜相關淋巴組織型,同時伴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在烏日林新醫院癌症治療團隊合作下,由血液腫瘤科林增熙主任安排全身正子掃描作為癌症分期檢查,正子影像顯示胃黏膜淋巴瘤僅侷限在胃部,屬於胃黏膜淋巴瘤一期。胃邊緣區B細胞淋巴瘤屬於相對好治療的淋巴癌,66%~75%的病人多為第一、二期,92%的病患則有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

院方表示,標準治療大多先進行消滅幽門螺旋桿菌的藥物治療,除菌成功後,有高達80%的機率,同時消除胃黏膜淋巴瘤,復發機率約30%。若是患有胃黏膜淋巴瘤,且未合併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或是曾做過幽門螺旋桿菌除菌藥物治療後,胃黏膜淋巴瘤仍然存在的病患,則需要接受放射線治療,有超過90%的腫瘤根除率,五年存活率亦超過90%。

針對胃黏膜淋巴瘤癌症放射治療的方式,使用與醫學中心同等級的放射治療機,多葉式準直儀雙能量直線加速器,機型為Varian Trilogy TX(俗稱銳速刀),烏日林新醫院放射腫瘤科尹廣宬主任分析此機型好處是精準強大、具備多種治療模式,一機多功能可執行最新放射治療技術,更能有效縮短治療時間,極具安全性,將患者副作用最小化,大大提高治癒率。由放射腫瘤科醫師根據患者的癌別、腫瘤大小,安排最佳化的放射治療。

由於何先生因胃黏膜淋巴瘤急性腫瘤出血,血紅素偏低,評估後需先進行放射線治療。放射腫瘤科尹廣宬主任安排電腦斷層模擬攝影定位,並製作治療計劃,提供何先生共接受20次放射治療。每次在進行放射治療前,皆會安排二維影像驗證X光比對位置,可將放射劑量精準給予在腫瘤所在的區域,減少周圍正常組織被照射的可能,從而提高腫瘤控制率,並且降低周圍正常組織接受到放射線的劑量。

何先生順利完成放射治療療程後第2天,立即安排胃鏡檢查,胃鏡影像顯示腫瘤已經完全清除,病理切片結果亦顯示無殘餘腫瘤,不過,仍發現何先生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情形,因此之後仍需接受幽門螺旋桿菌除菌治療,並定期追蹤回診;今年再次接受胃鏡切片檢查,至今無復發或殘存腫瘤。

根據統計,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後,會引起胃部慢性發炎,症狀為上腹不適、上腹脹痛、灼熱感、噁心、打嗝、口臭;其中15~20%會演變為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1~2%會發展為胃腺癌;0.1%會發展成胃淋巴癌,呼籲大家不可輕忽幽門螺旋桿菌危害。

全文連結



2022年9月20日 星期二

心臟相關/「心跳快慢」的機轉找到了

 醫學新發現~「心跳快慢」的機轉找到了

〔記者楊媛婷/台北報導〕心跳為何忽快忽慢?一直是科學界尚未解開的謎團,但已被北榮心臟科醫師暨陽明交通大學教授、中研院生醫所副研究員胡瑜峰團隊解開,該團隊發現糖分代謝調控心跳的新機轉,透過全基因比對後發現,負責糖分代謝基因的「醛縮酶C」會調控心跳的快慢,並提出補充糖解能量可預防或治療心跳過慢或過快,團隊正在研發相關藥物或非藥物治療方式,將可望取代需要手術植入的心臟起博器。

遇到暗戀對象就像跑步一樣,都會心跳加速,靜坐休息時心跳相對和緩,學界對心跳快慢原因莫衷一是,主要原因來自很難取得或分離正在跳動的人類或動物心臟細胞,胡瑜峰團隊透過用於基因治療的調控心跳的心臟節律細胞,進行全基因型比對,分析發現該細胞和糖分代謝有強烈關係。

團隊再進一步分析,發現是心臟節律細胞的醛縮酶C基因扮演關鍵因素,並進一步證實醛縮酶C調控糖分代謝,進而調控心跳快慢,胡瑜峰團隊的發現,為相關研究開啟一扇全新的大門。

人體新陳代謝的網絡中,通常都是從糖解作用開始,而要啟動糖解作用則有賴細胞中的醛縮酶基因,醛縮酶又分ABC三型,目前學界對僅存在於心臟節律細胞的醛縮酶C認識最少,胡瑜峰說,現在發現相關機轉,未來可透過代謝或補充醛縮酶C等方式調控心跳快慢,甚至有望用非藥物的非侵入性療法進行相關預防治療,以減少因為心跳過慢或過快帶來的健康風險。

因醛縮酶C具細胞專一性,未來若有相關藥物,可望取代臨床治療心跳過快常用的乙狀阻斷劑,胡瑜峰說,很多心跳過快的民眾雖無生命危險,但會感到不適,目前開立的處方箋都是服用乙狀阻斷劑為主,而乙狀阻斷劑主要是透過阻斷β1和β2受體,阻止腎上腺素作用,進而讓心跳減緩,但幾乎全身細胞都有β1和β2受體的感受細胞,因此連帶也會帶來較多的副作用,像服用後會全身無力,氣喘患者也不能使用。

至於未來要如何補充醛縮酶C?胡瑜峰說,團隊還在探索可能的基因治療方式,但也在找尋是否可透過飲食、運動等改變日常生活習慣方式調整糖分代謝或補充糖解能量。

該研究刊登於IF達23的心臟醫學權威期刊《循環研究》(Circulation Research)之封面故事。

更多內容



2022年9月18日 星期日

日常生活/「居家遇地震」如何應對

 「居家遇地震」如何應對

台灣地震多,當地震來襲時,有些長輩因為年邁或是中風,不方便隨時起身移動,該怎麼逃?如果人正好在洗澡、如廁,又該怎麼辦?

以下根據內政部消防署的網站資料,替民眾整理在家中發生地震時,常見的情況和應對方式:

【睡覺】

昨夜強震來襲時,很多民眾早已熟睡,有些長輩則是因生病而長期臥床。如果地震發生時正躺在床上,應該繼續「留在床上」,並善用枕頭或棉被保護頭部。

【上廁所】

萬一正在如廁,因為廁所一般來說支柱較多,相對比較耐震,因此應保持冷靜,不要急著離開廁所,注意鏡子、置物櫃是否掉落。

【洗澡】

如果正在浴室洗澡,也不要急著跳出浴缸,移動時小心地上的水漬、沐浴乳、肥皂等濕滑的東西,以免跌倒。若正在泡澡,可放低頭部、低於浴缸邊緣,同時用雙手保護頭部。

【煮飯】

若正在廚房煮食,應立即關火、關閉瓦斯、躲在桌子底下,但如果不是隨手可以馬上關閉瓦斯,應該先就地避難,並留意廚房地板上可能有撒出的湯湯水水,或碗盤摔破的玻璃碎片。

【一般起居】

如果人在客廳、房間,盡量躲在非玻璃桌面的穩固桌子底下,並抓緊桌腳。沒有桌子可以當掩護時,應遠離吊燈、吊扇、玻璃窗、櫃子、冰箱、電視等容易倒塌的家具。

強震發生時,最基本的自保動作就是保護頭部、頸部,躲在桌子底下或是牆角(小心倒塌的家具),謹記「趴下、掩護、穩住」的原則,在地震停止之前保持冷靜、妥善保護自己!

完整資料來源:內政部消防署防災知識

更多內容



2022年9月15日 星期四

食材/水果的「籽」「核」可以吃?

 水果的「籽」「核」可以吃?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小時候一定都聽過,把水果籽吞下肚,胃裡面就會長出果樹,雖然後來都知道肚子不會長出果樹,但水果籽會不會有毒?對此,營養師李婉萍在臉書粉專「李婉萍營養師」與個人網站表示,有些水果連籽一起吃,可以促進腸胃蠕動助排便,但有的水果籽像是蘋果以及水蜜桃籽,若咬破籽核就會吃到對人體有害的物質。

籽、皮都可以吃-鳳梨、芭樂、葡萄

李婉萍表示,許多水果的籽富含纖維,例如:鳳梨、芭樂以及葡萄。鳳梨芯的位置是指鳳梨莖部,很常因為粗糙、口感不佳被削掉,但鳳梨芯反而是鳳梨酵素多的地方。而芭樂和葡萄的籽跟皮都可以食用,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可幫助腸胃蠕動,增加糞便體積,讓身體的排毒工作更順暢。

籽核不能吃-蘋果、水蜜桃

那到底什麼水果的籽不能吃呢?李婉萍指出,蘋果核以及水蜜桃核不建議吃下肚。種子因植物繁衍後代所生,因此為了保護自己、抵擋外界的危害,所以有些種子內含有化學成份,咬破核就可能會吃到對人體有害的物質。

李婉萍表示,雖然蘋果核以及水蜜桃核不能吃,但水果籽周邊的果肉是可以吃下肚,因為有種子殼的隔絕,所以不會影響到果肉,可以放心的吃。

籽能吃、皮不能吃-柳丁、橘子、柚子、檸檬、西瓜

李婉萍指出,柳丁、橘子、柚子、檸檬或西瓜的籽可以吃,而水果的果皮會剝掉、削掉,但這些都是天然原料沒有添加物,因此建議可以物盡其用,橘子、柚子、檸檬的皮可用來除臭,甚至是提煉精油



2022年9月11日 星期日

肺癌/發現「不吸菸也會罹癌」的機轉

 肺癌最新研究~~發現「不吸菸也會罹癌」的機轉

示,他們已確定了空氣污染引發非吸菸者肺癌的機制,其中顯示空污會「啟動」肺部細胞的異變程序,並造成肺癌。這項發現有望改寫我們對肺癌的認知,也可能有助醫學專家找出預防和治療之道。

英國「法蘭西斯克利克研究中心」(Francis Crick Institute)10日於歐洲腫瘤學學會(ESMO)發表新的研究報告,報告者史旺頓(Charles Swanton教授)指出,汽車廢氣中的微粒會讓肺部細胞中「冬眠」的突變因子醒來,並逐漸朝癌細胞的方向轉變。

研究人員發現,空污微粒引發炎症,從而驅動許多肺癌發展的基因中已存在的突變。他們分析了英國、南韓和台灣超過46萬人的健康數據。他們發現,暴露於粒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懸浮微粒(PM2.5),導致表皮生長因子受體 (EGFR) 基因突變的風險增加。EGFR有時會在癌細胞的表面大量出現,並會促進癌細胞生長。

在對小白鼠的實驗室研究中,研究小組表明,這些顆粒引起了 EGFR 基因和「鼠類肉瘤病毒癌基因」 (Kirsten rat sarcoma viral oncgene, KRAS) 的變化,這兩種基因都與肺癌有關。最後,他們分析了近250個從未吸菸或接觸重度污染致癌物的人類肺組織樣本,儘管肺部是健康的,但他們在18%的 EGFR 基因和33%的 KRAS 基因中發現了 DNA 突變。

史旺頓說:「我們的研究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對從未吸菸人群肺癌的看法。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具有致癌突變的細胞會自然積累,但它們通常不活躍。我們已經證明,空氣污染會喚醒肺部的這些細胞,促使它們生長,並可能形成腫瘤。」

史旺頓強調,他們確定的機制有助找到更好的方法,來預防不吸菸的人罹患肺癌,並找出治療方法,接下來的研究重點是,為什麼一些突變的肺細胞暴露在污染物中會癌變,而另一些不會。

研究團隊藉由基因技術,在實驗室小白鼠身上植入與肺癌相關的EGFR後發現,這些老鼠暴露於髒空氣中更容易罹患肺癌,但是如果老鼠體內因對PM2.5產生免疫反應,而釋放出的「白細胞介素-1β」(IL1B)被藥物阻斷,對污染物的抵抗力反而更好。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癌症基因學家巴曼(Allan Balmain)教授則表示,新研究解釋了吸菸會造成肺癌的原因,皆與微粒進入呼吸道有關,而雖然早在1960年代,人們就知道吸菸會造成肺癌,不過因為學界一直朝基因突變的方向去研究,才一直沒有找到真實的原因。

更多內容



2022年9月9日 星期五

脂肪/皮下脂肪減少致皮膚皺褶(自然老化過程)

 皮下脂肪減少致皮膚皺褶(自然老化過程)

皮肤松弛的原因是什么?

1、自然老化

女性二十多岁以后,随着时间的发展胶原蛋白流失减少、新陈代谢降低、细胞之间的纤维逐渐退化,就导致皮肤开始失去弹性,老化松弛。

改善方法:

①多吃一些新鲜的果蔬和富含胶原蛋白的食物,补充天然营养抵抗肌肤老化松弛。

②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避免熬夜。

③坚持锻炼,有氧运动能促进新陈代谢,排出毒素。

④使用紧致保湿的护肤品,从外部调理肌肤。


作者:Su Fun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08553756/answer/229276662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全文連結



2022年9月5日 星期一

喉嚨疾病/「蝦頭」卡喉嚨案例

 「蝦頭」卡喉嚨案例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1名70歲女病患日前因喉頭有異物感產生不適,因此前往就診,經醫師檢查發現,竟是誤吞了蝦頭,且各別貫穿後咽壁及舌根,因後咽壁兩側為頸動、靜脈,若太深恐會有大出血的風險,後來透過鼻咽喉內視鏡順利將其移除。

林口微笑親子耳鼻喉科診所醫師張弘在臉書粉專「耳鼻喉科 張弘醫師」與個人網頁表示,X光檢查對於喉部異物的診斷率極低,第一線檢查的工具應為鼻咽喉內視鏡,且據研究統計,喉部異物預後不好的危險因子為異物大小超過3cm、卡太久及骨頭形式的異物,也建議若有異物卡至食道,需於24小時內移除,以避免潰瘍,甚至穿孔造成生命危險。

張弘說,誤吞異物若覺得呼吸困難,建議用力咳嗽以排除異物,如果覺得喉部異物感、疼痛,勿嘗試民俗療法,像是吞飯、喝醋,避免異物卡至食道或傷口擴大、感染,也建議至配備鼻咽喉內視鏡的耳鼻喉科診所或醫院檢查、處理。

更多內容



2022年9月4日 星期日

維生素D不宜亂吃,吃錯恐致洗腎

 維生素D不宜亂吃,吃錯恐致洗腎

周刊王CTWANT] 小心有時補錯比不補還糟糕!一名同時患有心血管疾病與骨質疏鬆症的80歲阿嬤,為改善骨質問題持續服用活性維生素D3約3個月後,出現噁心、想吐等症狀,心跳甚至一度低到僅有50下,所幸經送醫救治後已無大礙。

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腹膜透析室主任林軒任指出,該名阿嬤因聽聞吃維生素D3能改善骨質而每日服用2顆達3個月,導致噁心、想吐、竇性心搏過緩等症狀,且血液中鈣離子高達15.6mg/dl、副甲狀腺素為17.5pg/ml,後經緊急停藥與大量補充水分後,阿嬤病情才緩解並趨於穩定。

林軒任表示,阿嬤除罹患骨質疏鬆也患有高血壓與心衰竭,而阿嬤所服用的「活性」維生素D3與非活性D3不同,不必經肝臟及腎臟代謝即可作用於骨骼、腸胃道與腎臟,以及提升血中鈣濃度,但如「直接服用」會使身體無法調適,若超標更會導致致命性的高血鈣,強調「活性維生素D3只會用於醫療用途」。

而阿嬤出現的噁心、想吐即為血中鈣濃度過高的症狀之一,其餘症狀還有疲倦、頭痛、多尿、口渴等。雖然輕度患者如阿嬤僅需飲食控制、停止服用和補充水分即可,但若是重度,就需以洗腎方式迅速移除鈣離子。

此外,林軒任先前也就國衛院發表的「老年人長期服用維生素D3恐增加失智症風險」進行詳細剖析,表示國衛院指的是「活性維生素D」,而非一般人常說與服用的「非活性(或稱營養型)的維生素D3」,其中非活性維生素D為VitamineD3(Cholecalciferol膽促鈣醇),活性維生素D則是「骨化二醇(Calditriol)or骨化三醇(Calcitriol)」,並可用非活性單位「IU」與活性的「mg」單位來區分兩者。

更多內容



2022年9月2日 星期五

心臟防護/超級護心食物同你分享

超級護心食物同你分享

近來「心臟病」死亡率逐年增加,大家不用過度緊張,因為通過改變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例如定期鍛鍊和吃有益心臟健康的食物,可大大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以下5種超級食物都已通過同行評審的科學驗證,對心臟這一人體最重要的器官能夠起到保護作用,而且很容易納入我們的日常飲食計劃。適量攝取這些食物或補充劑,在未來幾十年擁有一顆健康的心臟,對延年益壽將大有裨益。

1. Omega-3脂肪酸

攝取富含人體所必需的脂肪酸,對心臟具有很好的養護作用,其健康益處已經十分明確。Omega-3脂肪酸對心臟健康非常重要,缺乏它會增加心臟病致死風險。研究也證實,吃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可以有助於避免心臟病的發生。

根據2018年發表於《加拿大生理學和藥理學雜誌》(Canadi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and Pharmacology)的一項研究,攝入Omega-3和Omega-6脂肪酸的比例為1:1的飲食,會迅速改變心臟組織的脂肪成分,從而起到保護心臟的作用。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意味著減少Omega-6的攝取,同時增加Omega-3的攝取。

為確保攝入足夠的有益於心臟的脂肪,每週應食用野生冷水魚,如鮭魚、金槍魚、鯡魚和沙丁魚兩到三次。

杏仁和核桃等堅果(一定要連它的那層好似薄紙的堅果皮一起吃掉,因其含有高濃度的多酚),以及亞麻和奇亞籽都是很好的素食來源,有機大豆也是如此。此外,還可以單獨補充Omega-3補充劑。

 更多內容



膽固醇/「LDL」指數高同「壓力力」「發炎」正相關,抽血加驗「C反應蛋白」了解身體發炎指數

降低壞膽固醇的自然方法!逆轉心臟病


「LDL」指數高同「壓力」「發炎」正相關,抽血加驗「C反應蛋白」了解身體發炎指數


回收壞膽固醇、逆轉心臟病的好方法

肝臟含有許多LDL受體。當這些受體活躍時,它們會將多餘的LDL膽固醇吸收回肝臟,從而減少被氧化和造成麻煩的機會。

我們可以通過4種方式增加LDL受體活性:

1. 降低肝臟中膽固醇的濃度

肝臟是體內膽固醇水平的調節器。它產生膽固醇並使用LDL顆粒將其發送到細胞,它還可以將其轉化為膽汁鹽,並將其排泄在糞便中來去除膽固醇。

當我們吃高纖維食物,如豌豆、扁豆、朝鮮薊和西蘭花時,纖維可以阻擋膽汁被重新吸收。這迫使肝臟增加其LDL受體活性,將LDL膽固醇帶回肝臟併合成更多的膽汁。

這種控制LDL膽固醇水平的方法不僅僅是理論上的。研究表明,與不改變飲食的心肌梗塞倖存者相比,採用高纖維飲食的倖存者,復發風險降低約40%。根據美國心臟協會飲食計劃,你可以將纖維攝入量增加到每天25至30克。

2. 降低炎症水平

炎症是身體自我癒合的過程,而LDL膽固醇是這一過程中的重要參與者。每當有損傷或創傷時,肝臟會增加LDL輸出、降低LDL受體活性,從而使LDL在血液循環中保持一定的水平,並幫助改善炎症。這就是為什麼當我們有壓力、生病或受傷時,膽固醇水平往往會更高。

當細胞由於我們自己的免疫系統(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慢性毒性壓力(由於情緒壓力,環境毒素和/或飲食毒素)而不斷遭受創傷時,身體將處於高膽固醇炎症的慢性狀態。

為了減少炎症,你需要清除環境和飲食中的毒素,提高睡眠質量,減輕情緒壓力,並提高步行或瑜伽等低強度活動的水平。你還可以補充薑黃等抗炎食物或維生素E和C等,以減少氧化應激反應。

你可以通過血液測試測量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水平來跟蹤炎症水平。C-反應蛋白是由肝臟在體內有炎症時產生的,因此它是體內炎症水平的重要指標。通常建議將C反應蛋白水平保持在1 mg / L以下,但營養科學博士Chris Masterjohn建議最好將其保持在0.07 mg / L以下。

3. 改善甲狀腺功能

更多內容



健康資訊/「柚子」同那些西藥不宜併用

 「柚子」同那些西藥不宜併用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有服藥可吃柚子嗎?醫師指出,有在服用降血壓藥、降血脂藥、鎮靜安眠藥、免疫抑制劑、抗心律不整藥或抗癲癇藥這6種藥的人最好勿吃柚子。由於柚類水果含的「呋喃香豆素」會抑制肝臟內的酵素,導致藥物代謝變慢、濃度上升,增添風險。

好日子診所醫師黃煜晏在臉書粉專「好日子診所」發文說明,柚子和藥物盡量不要一起吃,是因有些特定藥物與柚子食用會導致藥物中毒。許多藥物跟食物,都需靠肝臟內的酵素來代謝,但柚類水果含的「呋喃香豆素」會抑制肝臟內的酵素,導致藥物代謝變慢、濃度上升。而這很危險,例如吃完血壓藥後,因柚類使代謝變慢、濃度增加,就可能造成血壓過低或心臟傷害,而降膽固醇藥物配柚子甚至可能會橫紋肌溶解等。

影響的時間可以從數小時到3天

黃煜晏表示,因為呋喃香豆素影響的時間可以從數小時到3天,所以根本無法與用藥時間錯開,最好的建議就是都不要吃柚子。並提醒切勿本末倒置,不要因怕藥物中毒,選擇停藥吃柚子,結果使病情加重。

小心產生不良交互作用風險

若家中有服用慢性藥的長輩則要特別留意,黃煜晏提醒,要核對是否有服用以下6大類藥物,避免不小心與柚子或葡萄柚一同食入,增加產生不良交互作用的風險。

更多內容



2022年9月1日 星期四

肌力相關/「蛋白質」每餐分量你吃夠了嗎?

 「蛋白質」每餐分量你吃夠了嗎?

對於一般人來說,要明確計算出每天吃了幾公克蛋白質,其實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為了方便民眾做好健康管理,國健署曾提出「我的餐盤」均衡飲食口訣,「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 

其中「豆魚蛋肉一掌心」,意思是以蛋白質含量較豐富的「豆魚蛋肉」類食物,作為飲食中主要的蛋白質來源,並且最好在一日三餐的每一餐裡面,都納入一些「豆魚蛋肉」類食物,目測份量要和自己的「一掌心」大小、厚度相當。如果能夠做到餐餐「豆魚蛋肉一掌心」,不僅能攝取到充足的蛋白質,將蛋白質平均分布於三餐,還能提升身體利用蛋白質的效果。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