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et A to Z --- 膳食養生密碼

You Are What You Eat 大家都耳熟能詳, 令人驚訝的是人們總是吃錯食物,
日積月累, 不知不覺之間就吃出毛病來了.
怎麼吃才正確令您關切嗎? 沒關係, 來, 讓 Diet A to Z 和您一起分享膳食養生的秘密 !

2010年5月31日 星期一

脂肪肝

宏恩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 譚健民醫師

在目前常規的健康檢查中,腹部超音波掃描檢查是必備的篩檢工具,而最常被腹部超音波掃描發現的異常結果就首推「脂肪肝」了。

在以往初期的臨床經歷中,「脂肪肝」僅是病理學或外科的診斷病名,而絕大部份的胃腸肝膽科醫師都認為「脂肪肝」是一種「良性自限性」的慢性肝疾病,也因此對脂肪肝的衛教工作沒有那麼積極;但經過這四、五十年來的流行病的探討,已知道長期進行性的脂肪肝罹患者中,也會有可能逐漸衍生肝纖維化甚至典型的肝硬化的前期病變

根據病理生理學的研究,正常人每100克肝約含4~5克脂類,其中磷脂佔50%以上,三酸油甘油脂佔20%,游離脂肪酸佔20%,膽固醇約佔7%,其餘則為膽固醇酯。當肝細胞內脂質(尤其是指三酸甘油脂)蓄積超過肝重量的5%,或肝組織學上每單位面積呈現三分之一以上的脂肪變性時,則在臨床上可稱為「脂肪肝」。

此外,根據肝臟脂肪的含量,在臨床上可將脂肪肝分為四個嚴重度。脂肪含量佔5~10%者為輕度,脂肪含量佔10~25%為中度,脂肪含量佔25~80%為中度,以及脂肪含量大於80%以上者為嚴重度,此類脂肪肝的肝臟幾乎都已發生脂肪變性了。此外,脂肪肝本身亦可伴隨炎症反應,尤其罹患者本身是一個肝炎病毒帶原者或是長期多量飲酒者。

在臨床上,形成脂肪肝的原因很多,其中較為常見的包括有體重過重、肥胖、糖尿病、長期多量飲酒以及藥物中毒性肝炎,而其中亦有某些部份衍生為「脂肪性肝炎」以及「肝纖維化」,甚至最後發展成為「脂肪性肝硬化」。

根據病理生理學的研究,體重超過標準理想體重的50%時,其中有一半以上的肥胖者肝臟可能已有明顯的「脂肪變性」。事實上,「肥胖」是指體重增加,而過剩的脂肪(尤其是三酸甘油脂)也被屯積起來,在臨床上則會衍生「肥胖性脂肪肝」。糖尿病罹患者(尤其本身又是肥胖者)其伴隨有「脂肪肝」的比率亦高達25%。

在臨床上,慢性酗酒者常衍生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以及酒精性肝硬化等不同的病理階段,其主要的是由於酒精本身及其代謝產物(乙醇)對肝臟有直接毒害作用。根據流行病學的探討,亦得知酗酒者每日飲酒80~120公克,而持續10年以上者其中有10~35%的飲酒者會因而罹患「酒精性肝炎」及「肝硬化」,而高達90%的酗酒者會伴隨著脂肪肝的合併症。

在臨床上,根據脂肪肝診斷的定義,是指肝內貯存脂肪量佔肝重量的5%以上,或組織學呈現30~50%以上的肝細胞發生脂肪變性,即可診斷為「脂肪肝」。但在臨床並非每個脂肪肝罹患者都要接受肝組織切片診斷,而血清生化檢查也難確定診斷脂肪肝。事實上,根據筆者過去的臨床研究論文報告,得知脂肪肝的超音波掃描影像的診斷率的敏感度為85.7%,特異性為98.8%,而準確性更高達95.6%;由此了知影像學檢查中的腹部超音波掃描檢查是臨床診斷脂肪肝的最佳篩檢工具。此外,對於肝脂肪含量達50%以上的脂肪肝,CT對於脂肪肝的診斷具有某些程度的優越性,而其準確性的確亦優於腹部超音波掃描檢查,但由於CT費用昂貴及有放射性之虞是其不便利的地方。而磁共振(MRI)或肝動脈X光造影主要是用於局灶性脂肪肝難以與肝臟腫瘤鑑別時之用

事實上,脂肪肝真正主要的致病機制尚未很明確,但下述因素可能具有某些程度的關聯,如脂肪代謝異常促使「游離脂肪酸」大量輸入肝臟中,及肝臟與碳水化合物合成三酸甘油脂並可屯積在肝細胞中;此外,某些常見荷爾蒙如雌激素、類固醇、生長激素、昇糖素、胰島素等,亦可誘發「脂肪肝」的形成。事實上,在日常生活環境中的飲食、營養、食物以及肝炎病毒感染亦可加速脂肪肝罹病者併發脂肪性肝炎甚至肝硬化。無論是酒精性或非酒精性肝疾病,都存在一定的遺傳致病因素。此外,個體免疫功能以及肝微循環障礙而導致缺氧(如慢性心衰竭罹患者)亦可使肝細胞逐漸缺血而壞死,並誘發肝纖維化甚至肝硬化的合併症。

在臨床上,脂肪肝本身缺乏特異性的臨床表現,但總是在某些常見的慢性疾病如高血壓、膽石症、冠心病就診中甚至體檢時才被發現。脂肪肝好發年齡為30~60歲之間,女性多於男性。大多數罹患者無自覺症狀,少數罹患者或許會感到上腹部不適或隱痛、全身倦怠或乏力,少數者則呈現輕度肝腫大,除非己進入肝硬化階段,否則很少會伴隨脾腫大、蜘蛛痣、食道靜脈曲張等門靜脈高壓典型的臨床表徵。基本上,脂肪肝的臨床表現與肝臟脂肪浸潤程度成正比,在肝內過多的脂肪被移除後症狀即可消失

在現今日常生活中,脂肪肝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營養過剩」,而只要將導致原因去除脂肪肝就可以消失。因此,調整飲食是治療慢性脂肪肝的不二法門,也是預防和控制脂肪肝的重要措施。飲食療法原則上,應根據患者理想理想體重來調整每日食物攝取量以及均衡營養即可達到目標。

民眾都知道避免過量的脂肪攝取可以防止肥胖,但孰不知「澱粉」的過量攝取才導致東方人甚至女性的主要元凶。食物中醣份含量過高時,其糖份會被肝臟直接代謝變成「脂肪」,因此飲食中的澱粉類食物必定要刻意減少。同時,還要積極攝取可以除去肝臟脂肪的食品,也就是含有「必需氨基酸」的優質蛋白質食品;而少食用含脂肪過高的食品也是必需要的。最後,應減少任何酒類的飲用,養成高蛋白、低脂肪、每餐八分飽的良好飲食習慣,則是防止導致脂肪肝最直接、最好的方法

此外,運動對於促進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導致營養過剩性脂肪肝的消失尤其重要,而且可以促高血壓的穩定以及減少動脈硬化的發生,而運動亦應與飲食療法一起同時進行。肥胖者能夠養成持之以恆的運動比節食更為重要,因為運動主要是可以去除腹部內臟脂肪,而腹部內臟脂肪性肥胖比皮下脂肪性肥胖更易合併糖尿病、高脂血症以及高血壓等慢性疾病。

在臨床上,某些降血脂藥物雖能有效降低血清血脂,卻不能清除肝臟中的脂肪含量,況且長期大量使用降血脂藥物也具有一定程度的肝中毒性的副作用。因此,脂肪肝病人亦應慎重使用降血脂藥物的治療。對於不伴有高脂血症的脂肪肝患者原則上還是不要服用降血脂藥物。對於酒精性脂肪肝伴隨有高脂血症,還是以戒酒為最好的治療方法,而並不一定要堅持服用降血脂藥物。對於肥胖症或糖尿病性脂肪肝伴隨高血脂,則應以控制飲食、增加運動三個月後,如果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或甘油三酯均仍異常高者,則再考慮服用對肝害影響較小的「降血脂藥物」。病毒性肝炎合併脂肪肝時,其預後基本上取決於病毒性肝炎本身。雖然長期的肝內脂肪蓄積可能促進肝纖維化,但因肝內脂肪本身不是主要致病因素。酒精性脂肪肝如果能堅持戒酒,則預後會更良好,但如持續飲酒,則可導致「肝纖維化」或「酒精性肝炎」甚至發展為「肝硬化」。

雖然如此,臨床上絕大多數脂肪肝的預後都是良好的,早期診治更可避免脂肪肝進一步衍生更嚴重的肝疾病。同時對於某些脂肪肝的誘發因素如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能積極的改善,則脂肪肝的病變仍然可以完全痊癒的。
..圖片及更多內容

標籤:



2010年5月21日 星期五

你認為 『尿酸= 尿液酸鹼度』嗎?

臨床門診遇到一些痛風患者,對話期間發現到大家普遍存在一些錯誤的觀念,相信這些問題亦曾發生在各位會員身上,值得大家參考。以下是診間常見的一段會話:

病人:我最近檢查尿酸是5.4,控制得不好喔…

醫師:不會啊,尿酸工4就很標準,控制的很好啊I

病人:但醫師說我尿酸5.4太酸,要吃小蘇打中和酸鹼度阿!

此病人將「尿酸」誤以為是「尿液酸鹼度」,而醫師依據病患主訴尿酸數值,評估患者尿酸控制很穩定,殊不知一來一往,產生牛頭不對馬嘴的現象

事實上尿酸這種物質並不是酸性的,血液中的尿酸值和PH試紙測試尿液的酸鹼度更加完全沒有關係,抽血檢驗尿酸數值是評估患者用藥量是否恰當的一個根據,而尿液的酸鹼度只是評估尿酸是否容易溶解於尿液中排出,如為偏酸性的尿液環境下,不僅尿酸不易排出體外,亦會增加腎結石的發生率;一般痛風患者如尿液偏酸性,其發生腎結石的比例是正常人4倍左右,不可不慎!

有許多痛風患者會懷疑吃大多小蘇打是否會對人體產生不良影響,這其實也是多慮的,小蘇打一天的用量只要不超過10公克(每粒為半公克),對人體是不會有影響的!一般人只要沒有痛風,他們的尿液不論酸性或鹼性都沒有關係,但痛風的病人因尿酸偏高,往往另須以藥物促使尿酸經腎臟排出體外,為了尿酸的充分排泄,尿液必須鹼性化才行,而欲保持尿液鹼性狀況,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服用小蘇打。

所以各位會員以後看門診,告知醫師的數值,請先確定是尿液酸鹼值,還是血液尿酸值,以免發生搞錯數值,各自表述的現象,誤以為「尿酸,尿液酸鹼度」,這不是搞亂了大家心目中的共識?

[本文取於「痛風之友」會刊第36期 P.11]

http://www.gout.com.tw/consult/report/36_2.htm

標籤: ,



生薑內含薑黃素 可抑制肝癌

很多人都聽過生薑可以治掉髮,但你知道生薑也可以抗癌嗎?台灣的團隊研究發現,雄性激素是導致B型肝炎變成肝癌的關鍵因素,但若去掉雄性激素,會使得人類性慾減少,影響生育,如今研究指出,生薑內的薑黃素可以抑制雄性荷爾蒙,保障肝癌男性的性福。(記者蔡依婷台中報導)

中國醫藥大學講座教授張傳祥與台大研究團隊,兩天前登上美國知名的科學雜誌,發表全球第一例利用動物實驗,證明雄性激素與肝癌的關係,張傳祥表示,研究發現,若從老鼠身體去除雄性激素,發生肝癌的機率明顯比其老鼠低,證明兩者有直接關連。至於人體若要去掉雄性激素,最快的方式就是閹割,但勢必會影響到生殖能力,然而張傳祥的團隊更發現,生薑裡的薑黃素,能有效仰制肝癌細胞的發生率,保障肝癌男性的性福。張傳祥。「我們從咖哩或生薑內取出來的薑黃素的衍生物,找出來的東西可以選擇性的把雄激素的受體,阻斷在幾個特定的細胞裡,不會影響到腦和睪丸內雄激素受體的作用。」

但張傳祥表示,這必須是透過特殊方式萃取出薑黃素才有效,直接吃生薑效果不大,這樣的研究成果將有利於未來研發抗癌藥物,而中國附醫也在今天成立性荷爾蒙研究中心,持續研究雄性激素對於其他癌症,像是乳癌、前列腺癌或是子宮內膜癌是否也有同樣的影響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521/91/262ip.html

標籤:



2010年5月20日 星期四

女人找到me time的10個方法

不管在職場,還是家裡,女性總是比男性更容易操心,承受更大的壓力,專家提出女人找到me time的十個方法,並專訪台積電董事長夫人張淑芬,分享她的親身故事。

....壓力過大,容易危害健康。主持德州大學「大腦健康中心」的查普曼(Sandra Chapman)教授指出,壓力會導致體內分泌可體松,造成體重上升與心臟疾病;此外,壓力也會演變為失智,「可體松這種毒素對腦部特別具有殺傷力,會讓人記憶力衰退與注意力減低,」查普曼警告

 一旦發現自己身陷重重壓力之中,實在很想掙脫,這時候絕不是把更多的事情塞進每天忙碌的行程表,而是需要拿出一些「壯士斷腕」的勇氣,找出暫時停止、斷絕外務的「獨處時間」(Me Time),好好沈澱與照顧疲憊的身心,才能頭腦清楚地決定接下來該怎麼走

 ====專家提出女性找到Me Time的10個方法:====


1.留一點空檔給自己

可從日常生活做起。譬如,每天晚上關掉手機,即使20分鐘也好;有些電話和電子郵件不必急著馬上回覆。「沒有道理妳不能擁有自己的時間,不管妳手邊的事有多麼重要,甚至照顧生病的家人,妳都需要時間再充電,」專家異口同聲指出。
....

2.放棄罪惡感

當妳想花點時間投資在自己身上,難免會有人批評妳「自私自利」,不管是嫉妒還是惡意攻擊,忽視負面的話,不必理會他們,更不要放在心上,妳該對自己以及愛妳的人負責,而不是對其他阿里不搭、不相干的人負責。
.....

3.找到啦啦隊

4.學習說「不」

很多女性很難開口拒絕別人,但妳答應得愈多,給得愈多,別人反而愈不把妳當成一回事,甚至對妳予取予求、任意使喚。當別人要求妳「做這、做那」,不必有求必應,你可以改口說「已經安排了別的事」。

5.不要求完美

沒有人是萬能的,認清自己的極限,不必搾乾全部的能量,....

6.不把孩子當「空桶」

7.用減法教育

8.儘早學會做「甩手父母」

9.請配偶幫忙

10.看到「自己」的存在

每天至少做一件讓自己快樂並且跟別人無關的事,純粹只為取悅自己。女性常常只看到別人的「需要」,並當成是自己的「需要」,陷在做「好女人」的魔咒裡....

..更多內容



補鐵過量 易引發心臟病、癌症

相信不少女性有這樣的經驗:蹲下去再站起來時會頭暈,或是在生理期時下腹部痛得要命、精神很差。不少女性認為,這就是貧血的徵兆。而且廣告又說:「女性一次生理期會帶走血液中超過一半的鐵。」造成女性更堅信,補鐵是每個女性必要的功課。

沒有鐵,我們會頭暈、疲倦,甚至影響記憶力和學習能力;但是鐵並非多多益善,過量容易引發心臟病、巴金森氏症。

根據調查,台灣成年女性缺鐵率是16.9%,幾乎每6個女生就有1人缺鐵,高出男性達8倍之多;其中尤以13~50歲的育齡婦女最容易缺鐵。

鐵並不是多多益善

人體對鐵的吸收率很低,大約只有10%。因此台大醫院營養師鄭千惠表示,除非長期鐵質攝取不足,體內鐵質儲存量已經過低,才需要額外補充。

鐵,不可否認是有益健康的好東西,但花蓮慈濟醫院藥劑部臨床藥學科主任劉采艷說,最好還是有所節制,過多的鐵對人體健康也會有所危害。

美國心臟學會年度醫學會議中也曾公布一份研究表明,人體攝取過多的鐵質可能導致動脈粥狀硬化加速形成,增加罹患心臟病的機率。許多科學家過去將婦女在更年期以前低機率罹患心血管疾病,歸功於女性荷爾蒙的保護,現在有另一種假設慢慢浮上檯面,認為月經期間鐵質的流失,或許也有助於預防心臟疾病。另一種說法認為,血液中含鐵量過高時,存在體內的游離鐵容易促進自由基生成,恐怕會引發慢性疾病,甚至癌症

先確認鐵營養狀況,再補鐵

血紅素並不等同於鐵。「貧血」、「缺鐵」、「缺鐵性貧血」這三個名詞也不能畫上等號。台大生化科技學系教授蕭寧馨建議,下次買補鐵營養品之前,最好還是先抽血檢測一下自己的鐵營養狀況。「大家都很在意自己的體重、血壓、血糖,怎麼就不在意自己的鐵營養狀況?」

面對生理期多流失鐵質讓人害怕的議題,劉采艷建議,只要抽血檢查,證明自己沒有缺鐵性貧血的問題,生理期流血量也不大的話,飲食均衡即可,並不需要額外補充;真的覺得身體不適,一天補充一顆綜合維他命就可以了。

台大醫院營養師鄭千惠也只是在每次月經結束的一週內,吃兩次豬肝來補充流失的鐵質。但若查出有缺鐵性貧血,光從飲食補充鐵是不夠的,就得遵從醫師指示補充鐵劑。

把握大原則,輕鬆補鐵

從飲食中攝取鐵還是最安全的,不會有任何過量而產生毒性的風險,而且充足的營養可以讓鐵發揮最大的效益,吸收的鐵才能用在血紅素的合成以及增加紅血球的量。一些小撇步可以提升鐵質的吸收:

多補充維生素C:尤其是吃素的人可以多補充含維生素C的食物,餐後吃些水果如番茄、橘子、柳丁等,這些水果也含有檸檬酸,可與維生素C併用,更可加倍人體對鐵的吸收。

用鐵鍋煮菜也能多吸收一些鐵,且要在鍋中加入水和酸性物質如糖醋、紅燒加番茄一起煮,才能讓鐵鍋溶出鐵質;不過要注意保養鍋子,若是鐵鏽就無法吸收了。

餐後別太快喝茶或咖啡:一杯茶會降低64%的鐵質吸收率,一杯咖啡則會降低39%,營養師建議,最好飯前飯後兩小時避免喝茶與咖啡

避免植酸、草酸類食物:蔬菜、穀類、豆類和核果類中都富含植酸和草酸。而且,這些食物所含的纖維質也會在腸道中與鐵結合,使鐵排出體外。

錯開鈣與鐵攝取的時間:因為同時攝取高量的鈣質會抑制身體對鐵的吸收,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祕書長黃翠華建議,可以利用早餐時攝取所需的鈣質,而午、晚餐就以鐵質為主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520/127/2606g.html



2010年5月18日 星期二

研究:常吃加工肉品 心臟病風險高

路透芝加哥17日電)

美國研究員今天在一份指出肉類負面影響的研究中說,吃培根、香腸、熱狗與其他加工肉品,會增加罹患心臟病與糖尿病的風險

他們說,吃未加工的牛肉、豬肉或羊肉,似乎不會增加心臟病與糖尿病的風險,顯示鹽與化學防腐劑,可能是與吃肉有關的這兩種健康問題的真正原因。

哈佛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系(Departmentof Epidemiology, Harvard School of Public Health)研究員米察(Renata Micha)說:「為了減低心臟病與糖尿病的風險,就要斟酌平日吃的肉品種類。」這份研究發表於「循環」(Circulation)期刊。

米察在聲明中說:「尤其要避免食用培根、臘腸、香腸、熱狗及加工熟肉等加工肉品。」

她說,研究發現,每週最多吃一份加工肉品,得病的風險較低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518/16/25vye.html



2010年5月17日 星期一

老人家吃乳酪可增強免疫力

年長者吃點乳酪,有助改善免疫反應。芬蘭研究發現,乳酪有點像「益生菌媒介」,將益生菌帶入人體當中,提升年長者免疫力。

這篇研究發表於「歐洲微生物學會聯合會免疫學與微生物醫學」期刊,研究首席作者為芬蘭土爾庫大學芬迪‧伊布拉印博士(FandiIbrahim),他表示,隨年齡變化,免疫系統也會有所改變,過去已經有研究報告發現,益生菌有助提升身體免疫反應,現在這項研究發現,乳酪也含有益生菌成份,可幫助益生菌進入人體,每天吃點乳酪也許可以讓免疫系統維持良好狀態

研究團隊相信,年齡越大,免疫系統可能逐漸衰退,出現「免疫衰老」現象,這表示身體免疫系統不再能消滅腫瘤細胞,對疫苗、感染的免疫反應也會大幅減弱,感染疾病、慢性發炎、癌症等便接踵而來,年長者若每天攝取一點帶益生菌的乳酪,應能幫助減緩免疫功能退化。

參與研究計畫的人年齡介於七二到一○三歲,都住在同一個安養中心,總共分為兩組,一組每天早餐都吃帶益生菌的乳酪,另一組則食用安慰劑,連續吃四周,研究人員再為他們驗血,觀察他們免疫系統好壞。研究結果顯示,食用帶益生菌乳酪的那組,血液中的免疫細胞較為活躍。

研究人員建議,安養中心、護理之家或許該考慮讓健康年長者攝取一點含益生菌的乳酪,幫助維持免疫功能,若年長者免疫力得到改善,就更能面對外來細菌、病毒的挑戰。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517/128/25rxs.html

標籤: ,



2010年5月16日 星期日

間歇性跛行

一般人多半不太了解周邊動脈疾病(簡稱PAD,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常疏於診斷與治療。

最新研究指出,有6成周邊動脈疾病患者的身體有多處血管栓塞,發生心肌梗塞的危險是一般人的2至3倍;罹患缺血性腦中風危險比一般人高4倍;約2成患者一年內,會因中風或心肌梗塞住院,甚至死亡;輕者只是走路時,腳會痛,重者則會造成下肢發生壞疽,甚至需要截肢。

此病變好發於下肢,尤其小腿肚處,行走時,因肌肉缺血引發下肢疼痛,導致無法持續行走,休息後,可緩解疼痛,行進時,變得走走停停,這種典型症狀稱為「間歇性跛行」,在55歲以上第二型糖尿病且合併有一種以上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吸菸、高血壓、高血脂等)病患中的盛行率為17.5%。

目前最常使用篩檢方式是測量四肢的血壓,足踝處量得收縮壓做分子,上臂處量得做分母,計算出兩者比值,即「踝臂血壓指數」。當指數小於0.9,就很可能有下肢動脈血管阻塞現象,指數越小,阻塞可能性就越高,所以要早期發現可透過簡單四肢血壓測量來評估,一旦高度懷疑,可進一步經由血管攝影來證實

對於周邊動脈疾病治療應兼顧治療與預防,一方面針對症狀進行治療,另一方面要降低未來發生中風與心臟病的危險。

●非藥物治療:

運動訓練可以改善血管內皮細胞擴張血管的功能,減輕血管發炎反應,改善骨骼肌肉的代謝,血液黏稠度,以增加肌肉組織氧氣利用效率,減少肢體缺血,進而改善疼痛症狀和步行距離。

●藥物治療:

周邊動脈疾病患者應長期服用抗血小板藥物,如阿斯匹靈(Aspirin)和保栓通(Plavix)已被證實可有效降低後續發生中風、心肌梗塞等缺血性事件危險;至於普達(Pletaal)則可以減輕疼痛,改善步行距離。

●導管介入治療:

經皮穿腔動脈血管整形術可有效改善症狀,幫助瀕臨截肢患者保住肢體,復元時間短、住院天數少、不需全身麻醉,進行血管攝影時,可順便治療等,病人接受度高。

●外科血管繞道手術:

對有症狀、嚴重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外科血管繞道手術是傳統治療首選,術後血管再阻塞率較低,可用於有多處狹窄或阻塞的病患,但手術時會有需全身麻醉、較細小的血管手術困難或預後不佳等缺點。

嚴重周邊動脈阻塞會造成行動不便、截肢,甚至死亡,若能提高警覺性,及早治療,可避免截肢的遺憾。

(作者為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515/78/25p6p.html

標籤:



長期聲音沙啞 竟是肺有癌細胞

聲音沙啞是很常見的疾病,舉凡過度用力大聲喊叫、說話時間過長,沒有適時休息,感冒時聲帶水腫,都可能造成聲音沙啞,但如果聲音沙啞持續數週,一直沒有改善,可能要小心有其他問題。

最近一名陳先生(化名)因聲音沙啞就醫,經檢查後,才驚覺病情相當嚴重。初步診斷發現,聲音沙啞的主要原因是左側聲帶麻痺(即喪失聲帶運動功能)造成,需進一步檢查聲帶麻痺的原因。

經過仔細檢查後,胸部X光發現,他的左側肺葉有多發性腫塊壓迫喉返神經,造成左側聲帶麻痺。令人驚訝的是,最大的腫塊已達5公分。最後診斷為肺部小細胞癌第四期,合併腦部轉移,目前正接受後續治療中。

聲音沙啞就像是一個警示燈,告訴我們:「喉嚨生病了。」短期的沙啞,大多是因為感冒病毒使聲帶發炎,多休息、多補充水分自然會好;長時間的聲音沙啞大多與聲帶長繭、聲帶囊腫、及聲帶瘜肉等良性疾病有關;但是有些嚴重疾病,例如早期喉癌及單側聲帶麻痺,也是以長期聲音沙啞表現,一般民眾並不容易區分。

早期喉癌因為腫瘤干擾聲帶發聲的自然波動,會造成持續聲音沙啞。至於單側聲帶麻痺,原因眾多,最常見的就是惡性腫瘤壓迫支配聲帶的運動神經,佔了近1/4的比例。

當患者罹患單側聲帶麻痺時,說話會變得有些沙啞,音量也會變得較小聲,喝水時,容易嗆到。但因為早期喉癌及單側聲帶麻痺通常不會妨礙日常作息,許多患者往往是在發病很長時間後,才到門診就醫,因此當聲音沙啞超過兩週時,建議尋求專業耳鼻喉科醫師診斷,早期發現、及早治療,才是正確之道。

(作者為振興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515/78/25p6r.html

標籤: ,



國外研究:睡前用iPad、筆電恐失眠

睡覺前喜歡使用iPad或筆記型電腦的民眾,可要多加留意了!有國外研究發現,睡前使用電腦,光線的刺激可能會欺騙大腦,誤以為夜晚是白天,長時間下來可能會擾亂睡眠周期,導致失眠

睡覺前習慣抓著電腦不放,上網收發郵件嗎?當心影響睡眠!國外研究發現,像是iPad、筆記型電腦和智慧型手機等所散發的藍光,會抑制褪黑激素,會讓大腦將黑夜誤以為是白天。

對此,新光醫院睡眠中心主任林嘉謨今(15)天表示,「褪黑激素來講的話,它是可以促進我們睡覺,可是當你強光來講,褪黑激素就會被抑制掉,就不會分泌,所以整個來講生理周期就會往後延。」

原本褪黑激素開始分泌,但強光會讓人腦部清醒,長期下來睡眠周期有可能大亂,而導致失眠,因此醫師建議,睡覺前最好不要接觸聲光效果強的電子產品。林嘉謨指出,「你大概睡覺前一個小時的話,就是說不要去做那種很劇烈的活動。」

因此傍晚後使用電腦時間最好低於3小時,睡前2小時也要避免激烈運動;另外,洗澡也會刺激交感神經,因此也要間隔,減少刺激。而臥室燈光、色調佈置柔和,才能一夜好眠。(新聞來源:東森新聞記者徐敬芸、魯品農)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515/17/25q0f.html



2010年5月13日 星期四

「增體力」 學術研究:紅甘藷葉多酚最高

現代人長時間工作熬夜容易疲勞,不過,北醫研究發現,紅甘藷葉、杏仁因為含有高多酚,每天吃可以提升體內抗氧化力,運動前吃,也比較不容易疲倦;另外,營養師更指出,除了少見的紅甘藷葉,一般綠甘藷葉、紅鳳菜、咖啡、茶,都屬於抗氧化的高多酚食物,吃了都有抗疲勞效果

各式各樣的蔬菜,那些能抗氧化、抗疲勞,答案就是「它」,市場不常見,但有著紫紅色葉片的紅甘藷葉。北醫營養室主任蘇秀悅:「像甘藷葉,或者是香椿九層塔,其實多酚含量都滿高的,現代的人是因為生活的關係,壓力的關係,它會產生比較多的過氧化劑。」

常見的杏仁果也能抗氧化,北醫研究就發現,每天吃杏仁果60g、紅甘藷葉200g,不但抗氧化力增加10%,還能增強體力。

以多酚含量來說,第1多的是紅甘藷葉、第2名是一般甘藷葉、第3名則是紅鳳菜,但必需用油炒才會釋出養分,另外茶、咖啡、巧克力、杏仁果,也都屬於高多酚食物,但可不是人人都能多吃

蘇秀悅:「尤其是腎臟疾病的病患,因為他腎功能不好,所以他鉀離子的排洩是有問題,所以這類病人,我們就在飲食上的建議,是要謹慎攝食。」

想抵抗疲倦,生活形態也得注意,英國就有報告指出,如果工作超過10小時,在少運動、放鬆、容易焦慮、憂鬱情況下,心臟病風險多60%,所以在現代步調快,高壓力的環境裡,從吃、生活到運動都得特別注意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513/8/25laa.html

標籤: , ,



感染性內膜炎不可輕忽

柳營奇美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丘憶芳說,感染性心內膜炎, 顧名思義, 指的是心臟的內膜層受到微生物的感染,大多數由細菌引起,其他如病毒、真菌、黴菌等會感染。被感染的部位以心臟瓣膜為主,間隔缺損、心臟壁膜等也會受到侵犯。

感染性心內膜炎依自然病程的變化可分為急性與亞急性兩種
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病程多為猛爆性,臨床上常有高燒、白血球上升等,而死亡多發生於發病後6星期內。
常見的細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β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淋病雙球菌等。

相較之下,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的病程就較為緩慢,死亡多發生於發病後6星期到3個月內或3個月以上,好發於有瓣膜缺損的病患,病人會有輕微發燒、夜間盜汗、體重減輕等症狀,多由草綠色鏈球菌引發。

在這抗生素發達的時代,平均感染年齡層有逐漸上升的趨勢。一般而言,此病好發於年齡大、人工瓣膜植入者、心內膜已有損害、心臟結構異常、有風濕性心臟病或先天性心臟病。二尖瓣最易被侵犯,其次為主動脈瓣,最少被感染的是三尖瓣及肺動脈瓣。

植入外物的醫療行為,如靜脈導管的置入、心臟節律器、洗腎瘻管等,也增加了感染的機率;另外,醫療行為引起短暫性的菌血症,如拔牙、口腔手術、上消化道內視鏡等,也會增加好發菌種附著到原本有缺陷的心臟結構上的機率。靜脈藥癮者,則常因針頭受污染而感染細菌,尢其是三尖瓣

感染性心內膜炎的臨床症狀及症候是多元化的。發燒是最常見的表現,但仍然有約5 % 的病人沒有發燒。另外病患也常會有一些非特定性的表現, 如全身無力、易疲倦、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等。也因此常誤認為是其他的疾病而延誤了治療時間。理學檢查上會有心雜音、周邊出血現象 (指甲、結膜、四肢等)、脾臟腫大、關節肌肉酸痛、栓塞現象等。如有神經學上的缺失時,死亡率會上升兩到四倍

實驗室檢查方面,血液檢查常呈現異常,但不具特異性。最常見的是貧血 (佔70~90%的病人),尤其是亞急性的患者;而白血球增加只佔了20~30%的患者。另外紅血球沉澱速率會上升,免疫風濕因子會陽性 (40~50%)等,最重要的是血液細菌培養,幾乎所有的感染性心內膜炎病患的血液培養結果都呈陽性,只有少數的感染例子為血液培養陰性 (10%),這些較特殊的致病菌得靠較特殊的培養媒介物、更長的培養時間或藉由血清學檢驗來診斷

另外一項重要的診斷工具為心臟超音波,包括了非侵入性的胸前心臟超音波及較具侵入性的經食道心臟超音波,以偵測瓣膜上的贅生物。

臨床上懷疑是感染性心內膜炎,抽取血液細菌培養後,立刻給予抗生素,一般使用盤尼西林(penicillin),依臨床症狀及細菌培養結果出來後,改為對細菌有效的藥物,繼續治療約4至6週或更久。治療後至少要追蹤4個月

如遇內科治療失敗、併發心臟衰竭、嚴重的瓣膜逆流、心肌膿瘍、1公分以上且會浮動的贅生物、反覆性栓塞等, 就得接受手術治療。如無法接受手術的治療, 死亡率則因各併發症而有所不同。併發心臟衰竭為最常見的手術適應症,這類病例若只接受藥品的治療, 死亡率可達75%,如同時接受手術的治療,則死亡率可降至約25%或更低。手術主要是行瓣膜修復或置換。

以下列出一個實際的病例:一位53歲男性,因喘而到心臟科求診。理學檢查發現有心雜音,後經心臟超音波的檢查發現二尖瓣上有贅生物(小於1cm),疑似心內膜炎而安排住院檢查治療。住院時,病人接受抽血檢查,包括血液細菌培養、血球檢查、生化檢查等,並開始給予高劑量的抗生素盤尼西林 (penicillin) 及心臟用藥。血液培養結果證實受到草綠色鏈球菌的感染。

開始接受治療後,病人的臨床症狀逐漸的改善, 也沒有發燒的現象。療程進入第三個星期時,病人就突然左邊肢體無力,頭部電腦斷層顯示右腦有出血現象,且意識狀況變差,故接受了開顱減壓手術。

同時,心臟超音波也題示二尖瓣上的贅生物變大(約1cm)。等到腦內溢血被完全吸收後,病人接受了瓣膜置換手術,把贅生物完全清除。病人在第三個月康復出院。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513/17/25lrn.html

標籤:



2010年5月12日 星期三

癌症與Vit B17

此篇文章為梅襄陽醫師 Special Topic 講座 --從『癌症的真相與維他命B17』談到『醣質營養素』,這個講題的主要參考資料,文中對癌症有驚人的報導,請大家慢慢的品味!

戴氏的書也收錄了 Vit B17 發現者克 雷布斯 博士於一九七四年第二屆癌症研討年會的演講稿,茲節錄一些以供參考。

「……當我回顧這紛紛擾擾幾年來的奇蹟式勝利時,和十一年前一樣,在治療與預防人類及哺乳類的癌症方面,利而卓(VitB17)是第一,也是最後的希望,此真理至今未變。因為利而卓是一種維生素,屬於 B 群的第十七個維生素。

我們常聽到 VitB17 大量應用在癌症末期,然而最好是使用於癌病未發之前,也就是現在。你現在就可以開始吃常見水果的種仁,比如:杏子和桃子的種仁含約 2 %的 VitB17,而小如蘋果的種籽也有相同的含量;其他如棗子、李子、櫻桃及油桃亦有B17。北半球唯一不含 B17 的普通水果為柑桔類,這是人工選種、混種栽培的結果;而非洲大陸的柑桔類仍然含有 B17

另兩種富含 B17 的來源為:榖類的小米(millet)及蕎麥(buckwheat)、珍貴的夏威夷豆(macadamia)、竹筍、綠豆、利馬豆、奶油豆(butter beans)及某種豌豆等也含有豐富的 B17。最方便的來源則是水果的種仁。

宏薩族九百多年來沒有一個癌症病例,他們每天自天然食物中攝取到大約 50~75 毫克的 B17。其所居住的地方歷來就被稱為杏子王果,每到杏子季節,宏薩人連吃三個月的杏子,其他時間則吃杏子果乾。他們不光只吃果肉,而是連果仁一塊吃,所以每日攝取量超過 50~75 毫克。反觀我們西方國家的人一年都還吃不到這個量呢!以至於逐漸發展成嚴重的 VitB17 缺乏症。由於飲食裏缺乏這種抗癌變的 VitB17,我們的社會每三個家庭就有一個人得癌症。而實際上的發生率可能更高,原因是等到癌症能被測出來,該病人其實罹癌已經很久了;也有很多病人身上早有癌症,但是在它長到被測出來之前,病人死於意外或其他因素。

癌症為慢性代謝疾病是無庸置疑的。它不是由病毒或細菌所引發的傳染病,而是源於代謝問題,和身體的食物利用有關。大多數的代謝病主要基於食物中缺乏某種特定的維生素及礦物質。讓我向各位報告一個明確的公理,它是不矛盾、科學的及有歷史性的。那就是:醫學史上沒有一種代謝慢性病可以被預防或治療,除非從屬於人類或動物正常飲食中的某些元素中求得。亦即在許多致命性的疾病尚未被了解前,人類可以由食物中攝取某些要素來補充及防止病發

各位可能都了解歷史上記載的一種病--壞血症與大英帝國崛起的關係(請閱上期雜誌)。在 VitC 尚未被加到船上的飲食時,常有 3/4 的水手於航海末期病倒,而在上岸後,因為攝取到新鮮的蔬菜水果,神秘的壞血症又治癒了。

惡性貧血的致死率曾達 98~99 %,當時的醫學界對它完全束手無策,直到莫非(Murphy)、薛波(Shipple)及敏諾特(Minot)醫生們開始他們的經典研究,發現惡性貧血與營養缺乏有關。他們在加州大學發現一種簡單的方法,可以預防及治療這種病。他們對病人說:『到市場肉攤買1/4磅 新鮮的肝臟,把它研碎、稍微煮一下後,連續三天,每天吃一湯匙。』遵從醫囑的病人都康復了,但是這三位醫生卻得到庸醫的污名。後來化學界研究生肝臟,發現維生素 B12 及葉酸(如 B17 一樣,B12 分子也含有氰化物)可以治療惡性貧血。

如今一九七四 年,無知封閉的人卻認為,僅僅吃些水果籽就可以預防某些如惡性貧血一樣無解的病,簡直是天方夜譚。然而科學真理並非建立於有否誠信之上,而為『非是即非』的。所有的水果籽或果仁都含有抗癌的 VitB17,這是科學真理。如果我們每天攝取適量的 B17 維生素,就可以預防癌症,亦如 Vit C 可以預防壞血症或 Vit B12 預防惡性貧血一樣。

因此人類欲控制任何一種慢性或代謝疾病,一定得從生物有機體本身之生物經驗中求得。慢性及代謝病永遠無法從身體之生物經驗以外的要素(如藥物)來控制、預防或治療。醫學史上從來未曾發現任何一個非生物體所需的外來物質不會傷害生物體的。也就是說,凡是生物經驗之外的東西,都會傷害身體。世界上沒有一種藥物或化學劑可以讓我們更健康、有適應力、更有智慧或更長壽。自然界沒有這樣的藥物或分子,除非那個分子在正常的食物中就已存在。這也許是為什麼 B17 有這麼多抗拒的理由之一

科學的應用使得我們過度文明而不願面對某些事實。我們傾向於幻想一定還有什麼奇蹟在「外面」,一定還有簡單的方法或捷徑、某個神奇的藥物或超乎我們想像的人為力量,可以為我們解決我們本該做的事。這形成我們思想上的迷思和誤解。

我們在癌症界也看到這種密醫思想,捨棄『人要對自己及上帝負責(這是沒有捷徑的)』這個事實而另覓救贖之道,是虛幻渺茫的。在身體方面也是如此,當我們吃得少,頭腦就會清楚一些;反之,飽食終日後,人就開始胡思亂想,造成生理、心理及靈性的困擾。不去面對 VitB17 的知識,又不去攝取它,我們已違反了生理的自然。如果你有癌症,最重要的就是要在短期內儘可能攝取到最大量的 B17。這可以在一般正常的治療後進行,再加上輔助療法,比如:補血、控制血壓或減輕疼痛等。

補充胰腺酵素及植物酵素也是輔助療法之一。你可以吃木瓜補充木瓜酵素,吃鳳梨補充鳳梨酵素。免疫學上已證明此二者會將腫瘤外層溶解。總之,你吃木瓜、鳳梨、小米或水果的種籽等完整新鮮的食物,並不會損失什麼。

營養缺乏症主要是攝取的食物不完整。我們文明人將好的食物經過加工製造,取走其中的營養素,然後又被政府強迫將這些經過加工的食物再添回原來的營養素,再也沒有比這個對文明的無知更諷刺的了!如果我們的食物沒有因為經過加工而剝奪了營養素,我們也不需要特別補充什麼。

癌症病人在 VitB17 之外的補品還有維他命,如 VitC 可以補充 7 至 8 克的量也沒問題(一般正常量為 2 至 3 克)。人猿維生素 C 一天正常的攝取量約 5 ~ 6 克,此外牠們每日從大自然中也攝取了約 100~125 毫克的 VitB17,和宏薩人一樣,這些人猿也不得癌症。野生熊也不得癌症,然而在聖地牙哥動物園內的熊,每十隻就有七隻得癌症。因為野生熊是雜食動物,牠們吃很多野莓子,而幾乎所有的野生水果都含 B17。

記住我們的食物已經遠離自然了,我們吃的水果是多年的改良品種,已缺乏 VitB17 了。為了攝取足夠的 B17,只有食用足量的水果仁或B17製劑。對癌症而言,我們都是業餘人士,然而在推廣 VitB17 運動的人當中,有些人的知識遠超過某些最先進癌症機構裏的專家,使他們自己及家人免死於癌症且活得很好。

各位對 B17 有越多疑問越好,因為我們是在講真正的科學,十年來沒有一個合理的療法可以取代 VitB17 解決癌症的地位,這才是科學及事實。」

這篇擲地有聲的演講是否可以啟發我們對癌症,乃至於疾病另一種思考方向呢?戴氏還列出世界各地在 VitB17 領域的醫學專家,如:德國的漢斯‧尼佩醫師(Hans Neiper)曾為鈷療法及癌症藥 Cyclophosphamide 的先驅;加拿大的柏季安(N. R. Bouziane)醫生;菲律賓國家科學院院士的曼鈕‧ 那華柔 教授(Manual Navarro);墨西哥癌症治療頂尖之一的恩內斯托‧ 康卻柔 教授(Ernesto Contreras),畢業於哈佛醫學院;義大利的伊托‧鳩德惕教授(Etore Guidetti)及美國的小克 雷布斯 博士、哈若‧曼訥醫師、迪恩‧ 柏克 醫師(Dr. Dean Burk)、約翰‧ 李察森 醫師(Dr. John A. Richardson)等等。

戴氏的書為癌症的康復提供了另一種可能,癌症病人當然不能只靠一種方法,同時還要配合輔助療法、乾淨的飲食、運動、環境、情緒排毒、樂觀開放的心靈等等,可以參考琉璃光雜誌所介紹的多種書籍。在此誠摯祝福每位癌友都能康復,免於病苦。

以下介紹幾個富含VitB17的飲食

一、五榖粥:

基本材料:

1. 榖類(一碗)-- 大麥、薏仁、小米、糙米、蕎麥、玉米、裸麥、燕麥、野米等

2. 種子類(一湯匙) -- 亞麻仁子、葵瓜子、南瓜子、芝麻等

可以任選單種或多種榖類加單種或多種種子。兩類可以先發芽或分別浸水過夜,之後加在一起以果汁機打碎後,放在鍋內煮熟。吃時可以搭配 Miso、海帶芽、紅海藻、海鹽、北杏、啤酒酵母、小麥胚芽、卵磷脂及堅果(泡水過夜)等。

二、麥果殼:

以上基本材料任選乙種為主(如壓扁的燕麥)加上其他多種種子及堅果類如杏仁、杏子果仁、松子等各少許,放入一個大碗。在另一個碗放入 1 杯蘆栗甘蔗糖漿(sorghum cane syrup)及 1 杯有機冷壓葵瓜子油調勻。將兩個碗內的東西合併,拌好後攤在餅乾油紙上,放入 300 度烤箱稍微烤 15~25 分鐘或直到略帶金黃色。冷卻後存入罐內,放在陰涼處。吃時可以加入酸奶、豆漿、優酪乳、水果乾或者乾吃。

三、乾飯:

以上榖類材料也可以煮成乾飯。此時若加入浸水過夜的豆類如:大豆、利馬豆及扁豆等,就使蛋白質的組合完美。其中蕎麥、小米、利馬豆、蠶豆、扁豆、埃及豆富含 B17。

四、泡飯:

以上材料也可以煮成泡飯。此時可以隨意加入芹菜粒、玉米粒、胡蘿蔔粒、荸薺、蠶豆、蕃茄、香菇粒及富含 B17的筍尖及綠豆芽等;又可以調味成地中海式(加入義大利香菜、羅勒、百里香、月桂冠、九層塔等)、墨西哥式(加入紅椒、墨西哥辣椒)或自己喜愛的口味。

五、西式吃法:

以豆類(如埃及豆、蠶豆、利馬豆等)為主要材料,加入 1/4 等份的榖類(如珍珠大麥、野米等)及蔬菜類、香料,煮成一道菜或濃湯。

六、水果點心:

來自海洋的洋菜是 B17 絕佳的來源之一,將洋菜於水中煮熱溶解後,可以搭配各種富含 B17 的莓果如:野黑莓、野生酸蘋果(wild crabapple)、瑞典曼越橘、桑椹(mulberry)、大楊莓、草莓等及各色水果(如:蘋果連籽、杏子、櫻桃、油桃、桃子、梨、李子、棗子--以上水果的種仁富含 B17)做成果凍。此外西貢米凍或西米露也是B17來源之一。

七、B17 雞尾酒或精力湯:

1 杯苜宿芽 1 杯有機蘋果汁 10 粒蘋果籽

12 顆生杏仁 4 嫩枝義大利香菜 4 嫩枝薄荷

加半杯水,入果汁機打成汁。

以上材料可以新鮮水果如鳳梨或木瓜取代(或加入)蘋果汁,還可以加杏子果仁、小紅莓、乾杏子、堅果、種子、海帶芽、綠色蔬菜等(請參考雷博士精力湯食譜)。

其他如沙拉、主菜或家常菜等,可以配入富含 B17 的蔬菜如:西洋菜、菠菜、筍尖、苜宿芽、綠豆芽、蕎麥芽、埃及豆芽等,就等您發揮創意及變化囉!

參考資料:

《癌症∣為什麼我們還拼死命地要知道真相》(Cancer - Why we'ree still dying to know the truth);Phillip Day,Credence Publications,2000

《無癌症的世界》(World Without Cancer);G Edward Griffin,American Media,1996

《氰氰小食譜 ∣ 富含VitB17的美味食譜》(The Little Cyanide Cookbook);June de Spain,American Media,2000

《健康地活著》(Alive and Well);Philip Binzel,American Media,2000

《恩寵與勇氣》(Grace and Grit);Ken Wilber, 張 老師文化出版社

http://tw.myblog.yahoo.com/healthlife100/article?mid=231&prev=235&next=229&l=f&fid=12

www.cancertutor.com

www.brave-soul.com

標籤:



2010年5月11日 星期二

驚天大顛覆: WORLD WITHOUT CANCER

癌症在幾十年前早就有解了,只是真相一直被隱瞞,直到網際網路的發展,這個的解答才漸漸流傳開來。

Amazon.com WORLD WITHOUT CANCER: The Story of Vitamin B17-- by G. Edward Griffin

根據葛雷芬斯《無癌症的世界》一書,克雷布斯研究之脈絡溯源自 20世紀初葉,愛丁堡大學教授約翰‧畢爾德 John Beard提出癌症的營養細胞球 (trophoblast)推論。畢氏發現懷孕初期的原始胚胎細胞 pre-embryonic cells亦即營養細胞球與惡性腫瘤細胞沒有區別。營養球細胞為胚胎成長所必需的,但是在懷孕期的第 56天,胎兒的新胰臟開始分泌 chymotrypsina酵素,從那時之後,營養細胞球的增生就被阻止。

葛氏寫道:「營養細胞球在懷孕初期確實具有癌細胞的特徵,因為它會很快速地增生及蔓延,最後它著床於子宮壁上形成胎盤,讓胚胎可以得到母體的保護和營養。」

營養細胞球是另一種細胞經由一連串的步驟所形成的,葛氏將之簡化為「完全生命」細胞 (total life cell)(有點像現在最熱門的幹細胞 ),它可以分化為任何一種器官或組織,乃至一個完整的胚胎。當完全生命細胞被男女皆有的動情激素啟發而開始製造營養球細胞時,有兩種結果可能發生。第一,如果是懷孕,就會形成胎盤及臍帶;第二,如果是在修補的情況下被啟動,結果就是癌細胞的形成。

葛氏補充:更正確的說法是,如果細胞修復工程沒有結束的話,就形成癌。營養細胞球分泌的絨毛刺激生殖激素 chorionic gonadotrophin - HCG,可自尿液中測出來,準確度 92%。假設檢驗呈陽性,若是女性,她如果不是懷孕,就是罹癌;如果是男性的話,只有一種可能—癌。

醫學界明知此檢驗法簡易卻棄之不用,而採用危險性高的穿刺手術,造成某些癌細胞因而擴散到全身。克雷布斯自杏果種仁分離出 維生素 B17,將之合成結晶以供人體使用,並命名為「利而卓 Laetrile」。此化合物是由一分子氰化氫 (hydrogen cyanide)結合一分子具止痛作用的苯乙醛 benzadehyde加兩分子葡萄糖所形成的。雖然前兩者分開來的毒性很強,但是它們結合在 VitB17的分子十分穩定且無毒性。

克氏發現,要將兩者結合鍵打開,只有一種叫 beta-glucosidase的葡萄糖酵素;這種酵素雖然分布於人體,但是在腫瘤處卻是含量特別高。所以癌細胞所分泌的 beta-glucosidase酵素一旦打破了VitB17的結合鍵,釋放出氰化氫及苯乙醛,兩者毒分子加在一起毒性更是超強,癌細胞就死在它們自己選擇的 VitB17。

另一種健康細胞所分泌的酵素 rhodanese扮演下半場的主角,它的分佈恰恰與 beta-glucosidase相反;rhodanese佈滿在全身正常細胞,卻不在腫瘤細胞。所以若 VitB17遇到健康的細胞,健康細胞所分泌的 rhodanese可以化解氰化氫的毒性,氧化氫及苯乙醛,此二者的副產物分別是 thiocyanate 和安息香酸 benzoic acid,它們可以滋補正常細胞,多餘的則排出尿中。

以上兩段說明了 VitB17可以準確瞄準癌細胞,而不會破壞正常的組織。這種以標的物為準頭的天然化合物,其作用比任何人造的、無選擇性、好壞細胞一起殺的、超毒的化療藥物要來的有效。

在癌症病人的治癒率方面,葛雷芬在他的《無癌症的世界》書中提到第一次診斷、非轉移的癌症病人以 VitB17及代謝療法治療的長期存活率〈超過五年〉約為 80%,對照主流醫界的 28%;癌症轉移了的病人如果一開始就以 B17來治療,其長期存活率約為 15%,對照傳統主流療法的 0.1%。
...

摘錄自:鹿溪星籽雜記: VitB17可以準確瞄準癌細胞,讓它死亡.

標籤: , ,



超時工作( 每天加班逾3小時 )可能導致冠狀動脈心臟病

更新日期:2010/05/12 00:40

(中央社巴黎11日綜合外電)

刊登於「歐洲心臟期刊」(European Heart Journal)的研究指出,每天加班超過3小時以上的上班族,心臟出現嚴重問題的風險比準時下班者高出60%

這項發現源自針對6014名英國公務員所做的長期研究計畫,研究對象的年齡介於39至61歲,其中2/3為男性。他們在1990年代初調查研究開始時,擁有健康的心臟。

長達11年的監測期發現,其中369名自願者要不是死於冠狀動脈心臟病(CHD),就是曾發生非致命性心臟病發作或心絞痛

排除抽菸、體重過重與膽固醇過高等風險因素後,醫師發現,每天加班3至4小時的上班族,罹病風險比不加班的人多出60%。

超時工作的上班族比準時下班族群稍微年輕,多數為男性,職等略高。

調查人員表示,心臟問題與超時工作的關聯看似明顯,但由於心臟病和職場關係的複雜程度,原因並非表面上如此簡單。

他們警告,舉例而言,長時間工作可能與壓力有關,這會影響新陳代謝、引發憂鬱、焦慮或失眠。

另有一種「勉強上班」(sickness presenteeism)現象,超時上班的員工較可能在生病時堅持工作,忽視症狀而不尋求醫療協助

然而,熱愛工作或工作自主權較高的人傾向因個人喜好而加班,他們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率反而較低。

較正常上班時數多工作一到兩個小時,並不會增高風險。

芬蘭職業健康中心(Finnish Institute ofOccupational Health)暨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College London)流行病學家維塔南(MarianaVirtanen)說:「似乎存在一個門檻,因而如果只是較正常多工作一個小時左右,並不會那麼糟。」

維塔南又說:「在我們確定超時工作可能導致冠狀動脈心臟病前,仍需進一步研究。」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512/5/25hr4.html

標籤:



2010年5月10日 星期一

慢性腎臟病患食用低鈉鹽 血鉀濃度飆高,險送命

衛生署新竹醫院腎臟科陳長江醫師表示,一位慢性腎臟疾病患者最近因全身無力到該院腎臟科求診,抽血檢驗赫然發現,血鉀濃度高達8.5毫莫耳/升,高出正常值3.5~5.3毫莫耳/升甚多,有致命危險,隨即緊急給予降鉀離子的措施,所幸經過積極治療,病患血鉀濃度降至正常範圍,於情況穩定後出院。

陳長江醫師指出,該病患因腎功能不良,家屬為減少病患鈉鹽攝取,而改用低鈉鹽調理食物,沒想到家屬關心的舉動,差點造成大災難。其實,一般所謂的低鈉鹽或美味鹽,雖標榜低鈉成份,卻以一定比率鉀來取代鈉,而鉀離子的排泄百分之九十是靠腎臟來執行,腎功能不良患者,因腎臟排泄鉀能力變差,若食用這些產品,會造成高血鉀情形,而使得病患肌肉無力、心律不整,嚴重時將危害生命

陳長江醫師強調,低鈉鹽對大部分的人而言的確是健康的,但是對慢性腎臟疾病患者而言可是萬萬不可!陳醫師提醒腎功能不全的患者,採取低鈉飲食,只需減少鈉鹽攝取即可,換言之,即是減少一般食用鹽的量,如每日攝取4到6克的食用鹽,絕對不可以低鈉鹽或美味鹽取代,以避免釀成嚴重的後遺症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511/17/25ghg.html

標籤:



日服3顆鈣片引發 急性腎衰竭

很多上了年紀的人,為了怕骨質疏鬆,常常習慣吃鈣片補身,不過,吃太多小心出問題!

一名87歲老太太,每天照三餐吃鈣片,竟然引發急性腎衰竭。醫師建議,鈣片1天不能超過2顆,吃太多可能出現心律不整等症狀

老人家邊等車邊踢腿,活動筋骨,為了防骨質疏鬆,大家常建議要多攝取鈣質,但一名87歲的老太太,卻因為補鈣補太多,補到急性腎衰竭,差點喪命,小小的鈣片1天服用3顆,竟然這麼嚴重!

醫師表示,這名患者因為切除甲狀腺,要長期補充鈣離子,照三餐吃長期服用,鈣離子高達17.8,一般人正常值應在8.5~10.5之間,超過15就非常危險。

根據衛生署的建議,18歲以上成年人,每天鈣攝取量1000毫克,看看外包裝的成分表,一般鈣片1顆都在5、600毫克左右,也就是說,最好1天服用不超過2顆,健康才不會亂「鈣」。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511/11/25gkp.html

標籤: ,



研究:吃堅果不會胖 還降膽固醇

(法新社華盛頓10日電)

根據今天刊在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檔案」(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的研究,吃堅果有益健康,因為各式堅果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

  研究報告指出,相較於不吃堅果的對照組,每天平均吃67公克堅果的人總膽固醇濃度降5.1%,俗稱「壞膽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也少了7.4%。

  研究表示,三酸甘油脂過高的民眾,血脂也因堅果降了10.2%。研究人員分析的數據,來自7國25個試驗的583名膽固醇過高或正常、年紀19歲到86歲的男女。

  這份由加州羅瑪琳達大學(Loma LindaUniversity)薩貝德(Joan Sabate)博士率領的研究發現,無論是什麼堅果,健康效果是一樣的。

  然而,一個人的體重和壞膽固醇的高低,則會影響堅果的效果。

  研究發現,開始的壞膽固醇越高,堅果降膽固醇的效果就越好;然而,一個人的體質指數(BMI)越低,也就是不超重、不過胖的人,堅果效果就越好。

  堅果的效果也跟一個人的飲食習慣有關。

  相較於這些飲食健康、多吃單不飽和橄欖油、魚類新鮮蔬果的人,吃西方飲食、含高飽和脂肪的民眾,從堅果獲得的好處也較為鮮明。

  好消息還在後頭。這份研究分析的數據顯示,吃堅果的好處會存在很長一段時間,可減少發展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而且儘管堅果的脂肪含量高,它們不會讓我們變胖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511/19/25gmc.html

標籤: ,



用對藥物治療 乳癌患者差異化治療效果顯著

「奇怪,為何我的治療方式與妳不一樣?」、「咦?妳有使用標靶藥物,那我是不是該‥」這些對話經常在乳癌病友會或候診室中聽到,病友詢問彼此治療所產生的疑問。腫瘤科醫師表示,醫學進步到可針對每位乳癌患者病理組織的不同,進行差異化治療,因此乳癌是所有癌症治療效果最好的癌病之一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腫瘤內科曾思文主任指出, 乳癌高居台灣女性罹癌排行榜首位,然而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已能隨著每位患者的乳癌腫瘤組織不同,進行個別化治療,目前除了第四期患者外,幾乎每位都有機會痊癒,美國不分癌症期別的乳癌患者,五年存活率高達9成

目前乳癌治療方式可分為手術、化學藥物治療、放射線治療、荷爾蒙療法以及標靶藥物。曾思文指出,發現乳癌時,先進行手術切除組織,除非腫瘤組織太大(比如超過5公分)或是乳房呈現多處癌組織,一般而言,目前盡量以乳房保留為主;乳房保留的患者,術後需合併放射線治療,以降低復發率。

曾思文認為,乳癌治療效果這麼好,除了手術切除腫瘤組織、檢查淋巴腺有無癌細胞轉移等以決定是否進行局部放療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在於乳癌有3種特有的腫瘤標記,包括動情激素接受體(ER)、黃體激素接受體(PR)和第二型人類表皮生長因子接受體(HER2),透過組織病理染色分析,便能依腫瘤標記給予進一步的治療

「與其他大多數癌症最顯著不同的是,並非每一位乳癌患者的治療都一樣!」曾思文表示,隨著腫瘤標記的不同,治療方式就不同。當ER、PR任何一種呈陽性反應,便可依據患者停經與否給予適合抗荷爾蒙藥物治療;HER2陽性時,就能使用標靶藥物如賀癌平Herceptin。

臨床統計,約25%患者HER2是陽性;曾思文指出,標靶藥物賀癌平治療HER2陽性患者效果顯著,臨床研究顯示,使用標靶藥物的患者,能降低52%復發率,死亡率下降33%;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大型臨床試驗也告訴我們,HER2陽性患者,不建議合併使用化學藥物CMF,而應選擇俗稱小紅莓或紫杉醇的化療處方,否則容易復發。他就曾收治一名轉診個案,發現患者該做的檢查及治療都做了,卻在半年內復發,原因就在用錯化療藥物

目前治療上較棘手的是ER、PR與HER2都呈陰性反應的患者(約佔2成),由於藥物療效有限,又易復發轉移,這類型的病患,是目前臨床治療努力的方向之一

病患差異化治療是目前癌症治療的方向。除了乳癌,肺癌與大腸癌的治療也是根據患者的不同病理組織或基因表現方式,來選擇合適的藥物,以達到最好的存活效果。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242912

標籤:



每天幾杯咖啡 有益某些心臟病患者

(路透倫敦7日電)

研究人員今天說,如果心臟病患者的血壓正常,每天喝幾杯咖啡,可幫助這類心臟病患者避免病情惡化。

這個研究結果可能有點出人意料之外,因為實際上,濃咖啡會導致心悸,但這項研究凸顯了咖啡影響人體的複雜性質。

一項針對374名有心臟病或其他急性冠狀動脈疾病患者的研究發現,血壓正常的人一天喝1到2杯咖啡,發生心臟無法有效輸出血液的狀況,比不喝咖啡的人低88%

俗稱的左心室收縮性心臟衰竭(left ventricularsystolic dysfunction)是常見的心臟衰竭前兆。

然而,咖啡對高血壓患者卻沒有保護功效,實際上,喝咖啡會增加他們罹患左心室收縮性心臟衰竭的可能性

研究人員卡斯托里尼(Christina-MariaKastorini)說:「咖啡含有數種生物活性複合物,對心血管系統可能有利,也可能有害。」

在有利方面,咖啡富含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與抗氧化物,這些物質被認為具有保護功效,但對高血壓患者來說,咖啡對血壓的不良影響,似乎會抵消這些成分的效果

由雅典Harokopio大學與Hippokration醫院團隊進行的這項研究,在捷克布拉格(Prague)的「歐洲心臟學會」(European Society Cardiology)會議上發表。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507/16/259wf.html

標籤: ,



2010年5月8日 星期六

飛蚊症、玻璃體剝離、網膜裂孔或網膜剝離...

====作者為板橋市蔡武甫眼科診所院長====

大約有1/6的飛蚊症病人合併有閃光(光視症),飛蚊症和閃光同時出現,則代表該眼可能有:玻璃體剝離、網膜裂孔或網膜剝離,此三者呈現的症狀幾乎一樣,預後有天壤之別

飛蚊症是玻璃體退化(變性)的產物,多見於中老年人及高度近視患者,退化發生之後,玻璃體即由正常的膠狀透明變成水狀的液體,稱為玻璃體液化。

在液化的玻璃體內,若夾雜有同是退化產物的膠原混濁物,光線將其投影在網膜上,就形成飛蚊症,此時的「飛蚊」大多呈絲狀或點狀,為數若干個到10多個,這個階段通常不會出現閃光。

玻璃體液化持續進行,大約有7成以上的病人會產生玻璃體剝離,後玻璃體膜脫離原先與網膜緊貼的狀態而縮在玻璃體腔中央,後玻璃體膜上有一個特別緻密的環狀混濁(魏氏環),導致病人突然看到一隻蚊子在眼前飛舞,甚至會誤以為真而出手拍打,症狀很快減輕但威脅並未解除。

絕大部分的玻璃體剝離屬於完全剝離,有少數病例後玻璃體膜有幾處與網膜較密接的地方依然附著在原處,就屬於不完全剝離,後玻璃體膜會隨著眼球轉動拉扯網膜而產生閃光。不完全玻璃體剝離通常在一個月內,不伴生任何併發症而成為完全剝離,閃光隨即自然消失,原有的飛蚊症則依舊存在

但是有極少數不完全玻璃體剝離在進行成完全剝離的過程會牽引網膜而產生裂孔,此時閃光可能由視野的外側轉而出現在內側,同時出現一坨由無數黑點構成像墨汁的黑影在眼前翻滾,若裂孔沒能及時以雷射修補,終必演化成網膜剝離,就會發生視野缺損,眼前的某一個角落有窗簾般的黑影遮住且慢慢擴大,視力也漸受損。

網膜剝離是嚴重且可能失明的眼病,應該小心提防其發生。網膜裂孔或剝離時的飛蚊症和閃光在初期可能會自然減輕,容易讓病人有已經好轉的假象。

總之,飛蚊症伴隨閃光是個應嚴加注意的警訊,雖然大多數最終結果是有驚無險,但仍有極少數病例難逃失明的厄運,病人除了應避免劇烈運動,更應及早求醫,不能因症狀自然減輕而疏於注意。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509/78/25c2w.html

標籤:



2010年5月7日 星期五

蘋果葡萄櫻桃含鐵量 不及紅肉青菜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7日電)

衛生署2008年營養調查顯示,成年女性缺鐵率16.9%,月經失血量,令血鐵入不敷出,營養專家建議多吃紅肉配青菜來補鐵。一般人以為補血的蘋果、葡萄、櫻桃,鐵含量其實不多

台灣大學生化所教授蕭寧馨今天指出,人體的鐵有75%儲存在紅血球中,其他分布於全身組織,成年女性每天流失0.3到0.4毫克的鐵,月經失血量平均25c.c.,失鐵11到12毫克,平日鐵含量食物攝取不足,經期缺更多。成年女性每6人就有1人缺鐵,是男性的7.7倍

蕭寧馨指出,缺鐵的人容易疲倦、畏寒、注意力不集中,體力與抵抗力也比較差;另有研究顯示,兒童與青少年缺鐵會降低認知能力與學習表現,不利少女的數學能力。

國人有不少補鐵或補血的迷思,蕭寧馨說,各類食物鐵含量實測顯示,就每100大卡食物含鐵量(鐵密度)而言,蘋果、葡萄、櫻桃都不是高鐵水果,至於一般人以為高鐵的菠菜,其中含鐵量中等,遠遠不如紅莧菜、山芹菜、甜豌豆、黑甜菜、紫菜。

另外,有些乳製品會標榜高鐵高鈣,蕭寧馨對此存疑,也不推薦。她表示,蛋、高鈣會降低鐵的吸收,不如早餐喝牛奶,午餐或晚餐補鐵,避免茶或咖啡等抑制鐵質吸收的飲料才有補鈣補鐵的效果

對於吃素的人,蕭寧馨建議,可以多吃五穀類食物及堅果,加強鐵的攝取,黑芝麻、杏仁果、腰果、紅豆、黃豆類製品、麥片粥、全麥麵粉,都是不錯的選擇

最補鐵的食物是鴨血、豬肝、膽、鵝腿肉、鴨肉、牛肉等,以及螺肉、文蛤等。蕭寧馨說,擔心吃紅肉及其血製品有礙心血管的人,可以搭配新鮮綠葉蔬菜,以蔬果的抗氧化物質以達到營養保健效益。

為改善女性缺鐵問題,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委託台灣營養學會舉辦「鐵定『好』幸福」活動,由營養師教導女性從日常飲食中補鐵,歡迎19到55歲女性參加,相關資訊可查詢仕女鐵營養網http://nutrition.bioag.tw/womanutrition/。990507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507/5/259da.html



2010年5月6日 星期四

南瓜的營養成分

文/前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護理督導長 全秀華 2005/9/1

南瓜為葫蘆科,屬一年生蔓性草本植物,為世界性作物之一。早在十六世紀前,北美洲及南美洲秘魯已有生產,經傳教士傳至中國南方,因此有"南瓜"之名,其他別名如飯瓜、倭瓜、賣瓜、金瓜等名稱。台灣全年都有生產,盛產期為三至十月。在傳統上,認為南瓜味甘性溫能增加食慾、補中益氣、消炎止痛、解毒、利尿等功效,對糖尿病患者尤佳。

====南瓜的營養成分====

美國聯邦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將南瓜列為30種抗癌蔬果之一。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台灣地區食品營養成分資料記載:100公克的南瓜中,含水分90.8%,熱量24卡,脂肪0.2公克,蛋白質0.9公克,碳水化合物5.5公克,纖維1.4公克,維他命A 900I.U.,維他命B1 0.12公克,維他命B2 0.04公克,維他命B6 0.04公克,維他命C 18毫克,微量維他命E,礦物質含鈣13毫克,磷38毫克,鐵1.1毫克,鎂14毫克,鉀320毫克,鈉1毫克,及稀有元素,如:鋅、硒、銅、鈷、鎳、鉻、菸鹼酸等;另含植物性化學物質,如:β-胡蘿蔔素、黃體素酚、甘露醇、果膠等,尤其是β-胡蘿蔔素含量是瓜類之冠

====南瓜與癌症的關係====

南瓜所含的β-胡蘿蔔素、維他命C和E等皆具抗氧化力,且可抑制癌細胞生長;黃體素也除了具有抗氧化力,還能預防肺癌、子宮癌、乳癌、皮膚癌、大腸癌、食道癌等癌症;酚、硒可防止癌症發生及惡化;甘露醇可降低腸病變;此外,南瓜含鋅量很高,常吃可以預防攝護腺腫大或病變產生癌症。南瓜肉及種子如與其他蔬果(如波菜、A菜等)一起食用,可在人體內產生加乘效應,能中和農藥、亞硝酸鹽及重金屬等物質,更可以使免疫系統中的T細胞活化、B細胞產生抗體

====南瓜與其他疾病的關係

南瓜所含的稀有元素,可促進體內胰島素的分泌而加強葡萄糖的代謝,南瓜的纖維可幫助腸道多餘的糖排出體外,而且吃南瓜易有飽足感,對糖尿病患者尤佳;β-胡蘿蔔素除可防癌之外,還具有保護心臟、血液系統的作用,並增強黏膜及皮膚的健康與抵抗力,但如果攝食過多的南瓜,會因維他命A儲存在肝內,而造成膽汁不容易排泄,使皮膚看呈現黃色;所含的鈷是構成紅血球的重要成分之一,鋅則可維持紅血球的成熟,故民間因而有「南瓜補血」之說法

====南瓜的吃法====

西式吃法:如南瓜派、南瓜蛋糕、奶油南瓜湯等
南瓜粉蒸肉:用五花肉裹粉(另加胡椒、鹽混合),置於對切的南瓜中,放入電鍋蒸煮約20分鐘即可食用。
南瓜清湯:將南瓜去子切塊,用清水煮熟即可食用,可中和人體體內有毒物質。
南瓜煎餅:將南瓜蒸熟、切塊並搗成泥狀,再與麵粉、糖(少量)及雞蛋混合,放置平底鍋煎熟。
南瓜粥:南瓜與米一起煮,鹹食則可加入絞肉、胡椒及蔥花。
南瓜燒牛肉:南瓜與牛肉同煮,有消炎、增強肺功能。
南瓜年糕:南瓜去皮,以水煮軟,與、糯米粉、糖(少量)混合均勻,到入鋪好年糕紙的內鍋,灑上棗(去子切片)、葡萄乾,外鍋加入適量的水,蒸煮待冷卻後,可直接食用或煎煮。
南瓜的選擇、保存與清洗

選購時,以形狀整齊、瓜皮呈金黃而有油亮的斑紋、無蟲害為主。南瓜表皮乾燥堅實,有瓜粉,能久放於陰涼處,且農藥用量較少,所以,以清水沖洗,若連皮一起食用,則以菜瓜布刷洗即可。

http://www.canceraway.org.tw/AboutUs_Show2.asp?AppCode=SITEPAGES&id=346

苦瓜的營養成分

紅蘿蔔的營養成分

(胡蘿蔔表皮之貝他胡蘿蔔素量最高,故去皮者不可削太厚)

含胡蘿蔔素較多的蔬菜

胡蘿蔔素與抗癌及其他相關疾病的關係

..更多內容

標籤: , , , ,



山藥的營養成分

文/前榮民總醫院腫瘤科督導長 全秀華 2003/3/1

山藥(Dioscoreae)原名薯蕷,為蔓生性根莖類植物,又有懷山(淮山)、薯蕷、山薯、山芋等稱呼。分布於熱帶、亞熱帶及世界各地,經1991年統計全球產量二千萬噸以上。台灣引進的山藥有非洲種、東南亞種、中南美種及歐洲種,分植於台灣各處,多呈球狀,塊狀,橢圓形,長柱型四種。長薯型(家山藥)產地較耐寒(大陸,台灣北部,中部)。褐皮白肉,淡黃肉和紫紅皮及紫紅肉,富含蛋白質胺基酸及黏質多糖,肉質味美營養豐富,可促進人體正常生長及修復等保健功能。含九種以上水解胺基酸,為素食者攝取植物性蛋白質的最好選擇。

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台灣地區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內記載,100公克的山藥(家山藥)熱量是73卡,水分82.1公克,粗蛋白1.9公克,粗脂肪2.2公克,碳水化合物12.8-20公克,粗纖維0.3公克,膳食纖維1.0公克,缺維他命A(但紫色山藥則含量豐),維他命B1 0.03-0.11毫克,維他命B2 0.02毫克,菸鹼酸0.1毫克,維他命C 12毫克,鈉9毫克,鉀370毫克,鈣5毫克,鎂13毫克,磷32毫克碘140毫克。山藥除富含蛋白質而呈黏液性外,尚富含澱粉脢、皂貳(多酚之一種)、膽鹼及植物荷爾蒙等。

====山藥與癌症關係====

山藥的多種胺基酸及植物性荷爾蒙可促使身體組織功能維持正常生活,細胞不易癌化致癌。含有九種人體不能自製的胺基酸,可被人體吸收、更新細胞、代謝壞細胞,使細胞變異率下降。因含有黏質多糖(viscous polysaccharids)進入胃腸道內,可促進蛋白質和澱粉的分解及吸收。黏液多糖與有機鹽結合,可維持骨質和軟骨的彈性,對骨癌病患及骨骼疾病者有益。含纖維質,可促進腸胃蠕動、可預防如腸息瘤,腸癌及,胃癌等。另含黏質多糖體,為多糖體的一種,可增加自然殺手細胞及T細胞,活化巨噬細胞,產生干擾素,提高人體免疫力,使淋巴球產生抗體,抑制癌細胞成長,與靈芝,黃耆,菇類,人蔘等食物相似。含有皂甘(sapanin or diosgenin)為多酚的一種,此成分經1991年Birt及Bresnick發表動物實驗結果,除可阻止因化學物質引起的肺腫瘤,還可阻止因亞硝酸鹽引起的癌化現象,具有防癌功能。山藥含碘量為140毫克/100gm,而人體每日所需則為150毫克,適量食用可預防甲狀腺癌,乳癌,與卵巢癌

====山藥與其他疾病關係====

山藥內含有水溶性纖維--甘露糖(mannose),食後亦有飽足感,適合減肥或糖尿病患食用;含副腎皮質荷爾蒙可促進胰島素正常分泌,預防糖尿病;含鉀與皂甘,能將體內多餘的鈉排出,預防高血壓;所含之胺基酸,對呼吸系統頗有幫助,每週食用2-3次可以改善感冒;另可促進髮白變黑及預防濕疹。因含有植物性完全蛋白質,被列為高品質補品

====山藥的吃法====

1.糕點:棗泥山藥糕做法如同麻薯,山藥蒸熟和糯米粉,再蒸熟後以棗泥作
餡,便成一可口糕點。

2.湯圓:300公克山藥去皮蒸熟加500公克糯米粉(或樹薯粉)混合揉成粒狀小湯圓,如同芋丸,紅薯丸,煮紅豆湯,酒釀,湯圓均可。

3.生食:

a. 生山藥片:去皮後過鹽水或檸檬水,冷藏防止氧化,吃時像切生魚片方式,加入喜愛的沾料沾食即可。
b. 將山藥切碎或磨泥,加生雞蛋混入滾燙的乾飯或稀飯內食用。
4.山藥香菇雞湯:雞半隻,香菇數枚,待湯熬好後,將山藥切片放入。

5.炒食:

山藥炒蛋:將去皮山藥切絲,加入打散的雞蛋,待油熱後倒入鍋內,煎炒成塊形,加鹽、蔥後取鍋。亦可摻入紅蘿蔔炒食,添補維生素A。

紅燒黃熬:紅燒雞中加山藥一起熬煮,亦可用豬肉或牛肉代替,是動植物蛋白的混合菜,補神強身。

c山藥肉圓子:將肉丸及山藥燴煮上桌,為一道下飯菜。
6.煎糕:紫色山藥磨漿混合糯米漿或樹薯漿,攤平煎出。

7.炸食:切塊沾粉如炸蔬菜般製作。

8.包子饅頭:如山藥饅頭,山藥麵條,山藥包子等。

====山藥的清洗處理法====

山藥皮薄肉厚,皮易剝落,收藏時應用軟紙或泡棉保護冷藏。山藥屬地下塊莖,並為深耕植物;平滑者可沖洗後去皮,不平滑者則先刷洗後再去皮,可避免過多黏液糖及蛋白流失。去皮後可過鹽水減少褐變,保持色澤。

http://www.canceraway.org.tw/AboutUs_Show2.asp?AppCode=SITEPAGES&id=336

標籤:



醫界研究:吃山藥有助抗乳癌

【大紀元2007/09/08 訊】

(據台視新聞報導)養生食品,相當受歡迎的山藥,抗癌效果又有最新發現,中山醫學院一項研究指出,山藥當中的主要成分「薯蕷皂素」,能有效抑制乳癌細胞生長,對抗乳癌有極大的幫助

涼扮山藥吃起來清爽可口,現在多吃山藥,對健康也有幫助。一項最新研究發現,萃取山藥的主要成分「薯蕷皂素」,放置到乳癌細胞中,結果發現癌細胞蛋白「CDC25」,幾乎快被殺光光,研究證實,薯蕷皂素會讓乳癌細胞的存活率,下降百分之60。
薯蕷皂素能有效抑制癌細胞生長,尤其紅山藥富含的量,遠多於白山藥,而且生吃、熟食,效果一樣好。不過,提醒您,攝取山藥必須適量,特別是有過敏體質的民眾要忌口,以免引發皮膚紅腫發癢等過敏反應。

http://tw.myblog.yahoo.com/jw!7Gbb4BWTEhTnklu.LGFYpin8/article?mid=1242

標籤: ,



葉黃素、魚肝油防近視 有效嗎?

最近各小學視力檢查剛結束,很多家長收到孩子的視力不良通知書,緊張地就醫,「就是怕小孩近視,所以買很多葉黃素、魚肝油和魚油給她吃,怎麼還會近視呢」?

署立新竹醫院眼科醫師夏煒瑋表示,營養均衡、培養正確用眼習慣,才是保健視力的不二法門,更何況葉黃素主要是減少紫外線傷害,無法預防近視,魚肝油如果誤作魚油吃,可能因長期大劑量而中毒

夏煒瑋說,食物中富含葉黃素的有甘藍、南瓜、菠菜、彩色甜椒、綠色花椰菜、玉米等深綠色及黃橘色蔬果,枸杞更是護眼明星。攝取量以菠菜為例,日吃1/3碗就夠了。所以補充葉黃素無法預防近視,只有點散瞳劑治療近視的兒童,擔心因瞳孔放大,讓過多有害光線進入眼睛,才可能多攝取葉黃素護眼。

有個魚肝油廣告的小童星說「魚肝油加鈣,保護眼睛、鞏固牙齒」,但多數人把魚油和魚肝油混淆。

夏煒瑋說,魚肝油是從魚的肝臟萃取製成,富含維生素A和維生素D,前者可預防乾眼和夜盲。魚油是深海魚類脂肪萃取物,富含Omega-3不飽和脂肪酸。

因為維生素A和D都是脂溶性維生素,如果搞錯劑量,長期過量會在體內堆積而中毒。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244479
【2010/04/18 元氣周報】

標籤: ,



花椰菜萃取物 有效抑制乳癌擴散

花椰菜可以幫助抑制乳癌腫瘤擴散?花椰菜富含「異硫氰酸鹽」(Sulforaphane),美國密西根大學透過動物、細胞研究發現,這種化學物質或可預防乳癌,甚至可以破壞乳癌腫瘤幹細胞,抑制腫瘤擴散

研究作者為密西根大學綜合癌症中心華裔教授孫篤新。孫教授接受英國「每日郵報」訪問時表示,過去研究已發現異硫氰酸鹽可治療癌症,這次研究顯示,異硫氰酸鹽會抑制乳癌幹細胞,有助控制乳癌病情。未來也許能利用此物質或花椰菜萃取物摧毀癌症幹細胞,達到防癌、治療乳癌之效。

這項研究發表於「臨床癌症研究」(Clinical Cancer Research)。國健局發布民國96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台灣乳癌發生率為婦癌之首,在台灣,每年乳癌新增患者約7500人,和十年前相比,增加一倍之多,估計台灣乳癌患者人數約6萬人上下。目前化學治療還無法有效對抗癌症幹細胞,這也是乳癌容易復發、轉移的原因之一。研究人員相信,若能消滅癌症幹細胞,就能抑制腫瘤生長。

研究人員從花椰菜中萃取異硫氰酸鹽濃縮物質,將之注入乳癌病鼠體內,再評估、觀察腫瘤幹細胞數目,結果顯示數量大幅減少,而正常細胞幾乎不受影響,且癌細胞無法再增生,自然就不會產生新腫瘤。

研究人員也拿這種化學物質測試人類乳癌細胞,也得到同樣結果。研究人員提醒,研究中的濃縮物質劑量遠高於花椰菜所含成分。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506/128/255ak.html

標籤:



綜合維他命 吃多傷身

攝取過量抗氧化劑,反而容易增加罹癌風險。美國研究發現,若服用過多維生素C、維生素E等抗氧化補充劑,很可能引起細胞基因異常,導致罹癌風險大大增加,養生不成反會傷身

這項研究由美國西德斯│西奈心臟醫學中心發表於「幹細胞」期刊(Stem Cells.)。研究計畫主持人為醫學中心主任愛德華多‧馬爾班(Eduardo Marban)。研究團隊本想找尋方法,以降低基因異常風險,沒想到卻意外發現過量抗氧化劑可能傷害身體。

馬爾班主任強調,研究指的是過量營養補充劑,而非牛奶、柳橙、藍莓和花生等富含抗氧化物的天然食物。過去幾年來,許多研究已經發現含抗氧化物的天然食物對健康有益

人體組織中的幹細胞大約只暴露於三至五%氧氣中,研究團隊讓幹細胞接觸高濃度氧氣,結果近一成細胞出現基因異常。研究人員為解決細胞氧化問題,為細胞直接注入高劑量抗氧化劑,沒想到細胞不但基因異常,甚至還演變成癌細胞。

馬爾班主任解釋,若每天服用一顆綜合維他命倒還好,不過許多人以為吃綜合維他命多多益善,這是錯誤想法。一旦每天服用綜合維他命劑量增加到正常劑量的十或一百倍,身體正常細胞很可能轉化為癌細胞,反而弊多於利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506/128/255aj.html

標籤:



研究:女性工作壓力越大 越容易患心臟病

(路透倫敦6日電)

科學家今天指出,護士這類高壓力工作可能增加年輕女性罹患新血管疾病的風險,而越年輕的女性似乎越容易受害。

目前已知工作壓力大、要求高會造成較高心血管疾病罹患風險,但先前研究大多針對男性。

這份最新研究中,丹麥研究人員評估工作壓力與個人職場影響力對心臟健康的影響,對象是1萬2000名護士。

這些護士1993年時分別為45到64歲不等,當時他們被問到關於每天的工作壓力,以及對個人職權的觀感,之後15年,研究人員透過醫院紀錄追蹤他們的健康情形。

研究結果刊載於「職業與環境醫學」(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期刊,其中顯示,自稱工作壓力有點大的護士,出現心臟病的機率比表示壓力可應付且適當的護士高出25%。

考量過其他危險因子如吸菸與生活方式後,感覺職場壓力太高的人容易得心臟病的機率更高出35%。

以年齡分析結果時發現,51歲以下的護士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特別高

針對這個年齡層作的另1項分析顯示,感到適度職場壓力的人罹病率高6成,而自稱面臨過度壓力的護士,可能得心臟病的機率更幾乎為2倍。

這項研究由丹麥格洛斯楚普(Glostrup)大學附屬醫院進行。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506/16/256ji.html



2010年5月5日 星期三

每日一笑 樂活人生

歷史課,老師正好講到拿破崙,看到每天打瞌睡的小華又墜入夢鄉了。
老師不由得感慨地說:「各位同學,拿破崙一天只睡三個小時,你們從這一點得到什麼啟示呢?」
小華揉揉眼回答道:「睡眠不足會長不高。」



掏耳朵很舒服?醫師:非常危險

許多人都有掏耳垢的習慣,甚至很享受箇中滋味,但耳鼻喉科醫師警告這是一個很危險的習慣,有可能造成外耳道受傷,或把耳垢往內推造成耳膜破裂,嚴重者可能影響聽力,成大醫師謝宜勳建議,如果非摳不可,最好以乾淨的棉花棒輕輕轉一圈就好,絕對不要過度清潔

很多人一定難忘趴在媽媽腿上摳耳朵的舒服,或是理完頭髮讓理髮師掏掏耳朵,洗過澡或游泳完後,用棉花棒使勁轉,轉到雞皮疙瘩全豎起來,那股快感實在很難抗拒。

但看在專業耳鼻喉科醫師眼中,這些卻是極度危險且不衛生的舉動,成大醫院耳鼻喉科醫師謝宜勳說,外耳道不論外側軟骨部或內側硬骨部都有皮膚覆蓋,但與身體其他部位皮膚比較,外耳道皮膚的皮下組織較薄,因此容易受傷或導致感染,耳垢是外耳道腺體的分泌物加上一些脫落的表皮細胞混合而成,有保護外耳道作用;另外,耳垢的弱酸性也有抑制細菌生長及預防感染功能

大部份的耳垢會經由咀嚼說話的動作漸漸向耳道口排出,只有少數人因為耳垢成分黏性高或是外耳道過於狹窄容易堆積。謝醫師指出,任何掏耳朵的舉動都應該被禁止,如果實在癢到受不了,可以拉拉外耳道或是耳垂。或是利用毛巾面紙輕輕在耳道口擦拭即可

其實如果耳朵老是覺得癢,就表示可能有發炎,及早尋求醫師檢查才是解決之道。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505/1/2549f.html



2010年5月4日 星期二

營養過剩/代謝症候群 人類大危機

「21世紀人類最大的健康問題就是代謝症候群!」成大醫院副院長、同時也是前疾病管制局長蘇益仁說。

蘇益仁表示,上個世紀,人類面對的還是營養不良與感染問題;到這個世紀,人類最大的健康問題已經是因營養過剩引發的代謝症候群

控制PPAR 就能斷絕三

代謝症候群與PPAR(脂小體增生活化受體)有什麼關連性?蘇益仁以「讀醫讀了30年,現在一切才讀通」形容PPAR的重要性,他主持的國家衛生研究院PPAR研究計畫,從一連串動物及臨床試驗中,發現肥胖、PPAR與代謝症候群間密切關連。

蘇益仁表示,PPAR存在於人體肌肉,肥胖會抑制PPAR的活性,讓膽固醇、血壓與血糖都跟著上升,細胞的發炎反應也會跟著上升,接著就是癌症的發生,只要能控制PPAR,就能斬斷這一連串的不良反應,斷絕三高、遠離癌症

運動+食療 增PPAR活性

如何增加PPAR?蘇益仁說,運動當然是最佳方法,可活化自體的PPAR,食療是另一個方法,過去推廣每日五蔬果「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現在研究證實,每天吃至少五樣以上蔬果,可增加PPAR活性。

他表示,實驗室中研究了各種食物的活性,像是橄欖油、亞麻仁油及魚油等,都能活化PPAR,此外綠藻、大豆、甘草、苦瓜、人參、當歸及紅麴等,活性的成分也相當高。

複方藥劑 勝過單一成分

特別的是,如果以單一的成分來活化PPAR,效果不如「複方」來得好,每天多樣少量的攝取,有加乘活化的效果,但是到底每天該吃什麼、吃多少,才能達到有效活化的作用?

他認為,面對新疾病,要有新的健康食品概念,針對代謝症候群的健康食品,從綠藻、大豆、甘草、紅麴及苦瓜中萃取成分,活化PPAR,可說是「現代的維他命
」。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237253
【2010/02/28 元氣周報】

標籤:



服用注意/看懂維他命標示

β-胡蘿蔔素/是常見的維他命A成分
維他命B2/俗稱核黃素(Riboflavin)
維他命B3/俗稱菸鹼酸(Niacin,Nicotinic acid)
維他命B5/俗稱泛酸(Pantothenic acid)
維他命B9/化學名稱是蝶酸單麩胺酸(pteroylmonoglutamic acid),現在稱此為葉酸(Folacin或Folic acid)。
維他命B12/常以氰鈷胺標示

IU/購買維他命時,常見到「IU」標示,所謂「IU」是維他命A、D、E等脂溶性維他命的國際計量單位,即「International Units」。原本脂溶性維他命也是以重量如微克(μg)、毫克(mg)為單位,但發現不同原料的脂溶性維他命的生物活性差異大,因此便換算成IU來表示其效能。

【2010/02/28 元氣周報】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237255

標籤:



缺啥補啥/維他命 吃不吃 看身體狀況

什麼是維他命(維生素)?
署立台中醫院營養室組長黃紹萱說,維他命就是維持生命所必需的有機化合物,所以命名為「Vitamin」。目前所知的維他命就有幾十種,大致可分為脂溶性和水溶性兩大類。

飲食精緻 易缺營養素

黃紹萱說,如果膳食中缺乏維他命,就會引起人體代謝紊亂,以致發生維生素缺乏症。

從營養師觀點來看,人體所需六大類營養素都來自平時所吃的六大類食物,只要均衡攝取這六大類食物:1.每天三至六碗五穀根莖類、2.三碟蔬菜、3.四份蛋豆魚肉類、4.兩至三湯匙油脂、5.兩份水果、6.一至兩杯牛奶,一天所需的營養已足夠了,按理不用再額外補充其他營養素。

可是隨著現代人的飲食精緻化及乳製品攝取量減少,還是會造成維生素B群攝取不足的情況,間接造成人體熱量代謝異常、多發性神經炎或是口角炎等相關缺乏症狀。

懷孕婦女 葉酸要足夠

黃紹萱指出,一般成年人每日葉酸需要量為400μg(微克),孕婦的需要量應增至600μg/天,葉酸的食物來源為肝臟、綠色蔬菜、莢豆類、水果等。對於準備懷孕的婦女而言,在懷孕前一個月至懷孕第四個月,都應該要特別補充足夠的葉酸攝取,如此才可以確保胎兒神經管發育正常。

攝取過量 副作用上身

但她也說,如果補充得宜還好;一旦攝取過量,可能就會有一些不好的副作用產生。舉例來說,攝取過多維生素D,會發生高血鈣、高尿鈣及腎臟鈣化沉積等症狀。

根據衛生署「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維生素D每日建議攝取量為5~10μg,如果出生至12個月的嬰兒每天攝取超過25μg,就有可能發生攝取過量的危害。

水溶性過量 身體會依賴

另外,脂溶性維生素不溶於水,如果攝取過多,無法像水溶性維生素可以經由尿液排出體外,很容易會有中毒症狀發生

黃紹萱並說,水溶性維生素如果長期攝取過量,有可能會讓身體產生過量依賴的情形,一旦停止補充,反而會產生缺乏的症狀。例如長期攝取高劑量維生素C,突然停止攝取或降低劑量,就可能發生牙齦出血、痠痛、疲倦等維生素C缺乏的症狀,所以水溶性維生素攝取也必須適量

身體有狀況 可額外補充

黃紹萱強調,除非身體處在某些特殊狀態下,如懷孕、生病、壓力或熬夜等外界壓力,可以考慮補充一些依照RDNA或RDA為基準製造的綜合營養補充劑,至於單一劑型的維生素補充劑,最好在醫師指示下使用,不可隨便到藥局購買來路不明的維生素自行服用,反增加身體負擔。

註:
RDNA:中華民國衛生署每日營養素建議攝取量
RDA:美國國立食品營養委員會每日營養素建議攝取量

..維生素缺乏症詳

【2010/02/28 元氣周報】

標籤:



2010年5月3日 星期一

《代謝症候群》 七大類超級防治療效食物 均衡攝取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常務董事蔡敬民表示,七大類評選冠軍分別為燕麥、小蕃茄、苦瓜、橄欖油、芝麻、低脂優格及大豆

一、全穀根莖類:燕麥。燕麥富含水溶性膳食纖維β-glucan,可吸附消化道之膽鹽(由肝臟之膽固醇轉化而來,而從肝臟分泌到小腸),阻止膽鹽被再吸收回肝臟,而由糞便中排出體外,因此能降低血與肝臟中之膽固醇。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於1997年通過健康宣稱:「攝取本產品,也許可降低心血臟疾病的危險性」。是美國第一項可在其包裝上標示「健康宣稱」的食品。

二、水果類:小蕃茄。蕃茄在2002年被美國《時代》雜誌評選為現代人十大保健食品的首位。蕃茄除富含豐富的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優質的膳食纖維(果膠)等高價值的營養成分之外,最大的特色是含有豐富的茄紅素。茄紅素是一種色素,也是一種類胡蘿蔔素(carotenoids),是所有類胡蘿蔔素中抗氧化能力最強,可以消除誘發老化和許多疾病的自由基,防止紫外線傷害皮膚、增強免疫力和抑制癌症的發生、降低血清膽固醇,以及可延緩低密度脂蛋白(LDL)內所含不飽和油的氧化,可預防動脈粥狀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三、蔬菜類:苦瓜。苦瓜在傳統民間療法中被認為可改善糖尿病與高血壓,近10年來它被發現含有很好可活化人體內的PPARs,進而影響相關基因的活性,而改善胰島素阻抗、高血糖與高血脂的異常現象,甚至有研究指出與改善高血壓、心臟病、癌症、免疫發炎疾病及降低體脂肪與肝臟脂肪的堆積等有都密切相關。

四、油脂類:橄欖油。近二十多年來發現血清低密度脂蛋白中的不飽和脂肪酸(很不穩定)一旦被氧化,會產生大量自由基,才是真正誘發「動脈粥狀硬化」與許多老化現象的導因。而橄欖油與芥花油等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因此與其他食用油比較時,相對較不會升高血清中之膽固醇,也較不易被氧化。因此相對較不會產生動脈粥狀硬化的危險因子。

五、堅果種子類:芝麻。芝麻除富含纖維素之外,經高溫炒焙過的芝麻含有抗氧化性極強的芝麻素,許多人體與動物實驗均顯示攝取芝麻可明顯降低血清膽固醇與增加「低密度脂蛋白」的抗氧化性,降低「動脈粥狀硬化」的危險因子。攝取「芝麻」可能要留意的是它含有重量一半的油脂,屬於高熱量食物,因此如攝取較大量的芝麻時,原則上須取代一天飲食中的其他油脂。

六、乳品類:低脂優格。乳品一直被正統的營養學家公認為在天然食品中營養最豐富,也最均衡的食品。由於乳品中的油脂屬較飽和的脂肪酸,因此營養學家大多推薦攝取「低脂」或「脫脂」之乳製品。美國得舒飲食、美國國家膽固醇教育計畫也都特別強調低脂/脫脂乳製品的攝取。

七、肉魚蛋豆類:大豆。大部分的植物性蛋白質被身體的利用率大多不高,唯獨「大豆蛋白」是例外,為素食者的最主要蛋白質來源。這一、二十年來,大豆所含的「異黃酮」,被發現具有近似「雌激素」的保健功能,更是被稱為「植物雌激素」,尤其被推薦適用於更年期,除可降低更年期的諸多不適外,更可降低血清膽固醇、三酸甘油酯,抑制動脈粥狀硬化的發生,以及減緩骨質的流失。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501/128/24v6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