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et A to Z --- 膳食養生密碼
You Are What You Eat 大家都耳熟能詳, 令人驚訝的是人們總是吃錯食物,
日積月累, 不知不覺之間就吃出毛病來了.
怎麼吃才正確令您關切嗎? 沒關係, 來, 讓 Diet A to Z 和您一起分享膳食養生的秘密 !
2020年2月28日 星期五
2020年1月8日 星期三
分享—從日常飲食防肺癌
日前衛福部公布十大不分區癌症名單,排名第一為氣管、支氣管及肺癌,形成這些疾病的原因有很多種,其中我們都要注意的就是「PM2.5空氣汙染」問題,PM2.5是一種非常細小的懸浮微粒,只要呼吸就會接觸到的危險因子。
台灣的空汚來源除了境內產生的空汙,如工業污染或汽機車排放廢氣等,境外空氣汙染大約會發生在每年冬季,當中國大陸有沙塵或有霾害現象產生時,空氣中的懸浮粒子會隨著東北季風增強及大陸冷氣團南下影響到台灣,這時就需特別小心容易引發呼吸系統疾病。
2014年WHO世界衛生組織指出「PM2.5」空氣汙染,除了直接影響到呼吸系統疾病之外,與心血管及癌症皆具有強烈影響關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提供下列幾項建議,從日常飲食下手,就可輕鬆養肺:
1、多吃十字花科蔬菜:2011年功能性食物期刊(Food and function)刊登內容指出有研究發現,十字花科蔬菜含有豐富的抗癌之活性成分,包括:吲哚(Indoles)、硫配糖體(Glucosinolates)與異硫氰酸酯(Isothiocynates),可能降低肺癌、攝護腺癌與腸胃相關癌症的發生機率;常見的十字花科蔬菜如:大/小白菜、白/綠花椰菜、青江菜、高麗菜等。
2、攝取天然β胡蘿蔔素:β胡蘿蔔素進入人體後,會轉換成維生素A,能維持上皮組織正常代謝,保持呼吸道細胞膜完整性及上呼吸道抵抗力,並舒緩支氣管炎和氣喘症狀。β胡蘿蔔素主要來自綠、黃、紅三色蔬果中,例如芥蘭菜、芒果、紅薯及胡蘿蔔等。
3、茄紅素蔬果:番茄、辣椒、木瓜、紅石榴等蔬果皆含有豐富茄紅素,茄紅素有抗氧化功效,可協助對抗自由基、增強免疫系統。
然而,除了培養良好的飲食及生活習慣對抗空氣汙染帶給人體危害之外,定期安排身體健康檢查,也能及早發現可能的潛藏病灶,才是做到對自身健康狀況徹底瞭解及有效管理。
標籤: 肺癌
2019年12月29日 星期日
2018年8月2日 星期四
「肺癌」無聲無息,留意七症狀及早提高警覺
全台每年有九千人因肺癌喪命,其中菸害是最主要的危險因子。國健署提醒,民眾若出現持續咳嗽、咳血、喘鳴聲、胸痛、聲音沙啞等七種症狀時,都可能是肺部的求救訊號,應提高警覺。
衛福部國健署署長王英偉表示,遠離肺癌有三撇步,包括遠離菸害空汙、注意肺部警訊及衡量篩檢風險。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顯示,有三到五成癌症是可以避免的,研究也證實二手菸暴露同樣會增加肺癌風險,得到肺癌的機會比一般民眾高出二至三成。
此外,肺癌初期症狀通常不明顯,但可能會出現七種「求救信號」,有助提高自我警覺、及早發現及治療,包括持續咳嗽且未見好轉、咳痰帶有血絲或咳血、呼吸急促及呼吸出現喘鳴聲、持續胸痛且有惡化情形、聲音沙啞、骨關節疼痛、無預警的體重下降及食欲不振。
標籤: 肺癌
2018年2月6日 星期二
家庭主婦注意了--做一頓飯的油煙相當於兩包菸,謹守四守即可避免肺癌風險
【早安健康/毛偉敏(肺癌主任醫師)、許沈華(腫瘤研究員)】女性特別要警惕廚房殺手——油煙
許多女性並不吸煙,為何女性尤其是家庭主婦肺癌發病率這麼高呢?同濟大學腫瘤研究所2009年公佈的一項長達5年的肺癌流行病學調查發現,中青年女性長期在廚房做飯時接觸高溫油煙,會使其患肺癌的危險性增加2~3倍。
這項研究在研究肺癌和油煙發病機制中發現,廚房油煙與燒菜時油的溫度有直接關係。比如菜油本身含有較多的亞麻酸、亞油酸等不飽和脂肪酸,當油溫升高到60℃時就開始氧化,升到130℃時氧化物開始分解,形成多種化合物,這些化合物中有些就是致癌物;當油燒到150℃時,其中的甘油就會生成油煙的主要成分丙烯醛,具有強烈的辛辣味,對鼻、眼、咽喉黏膜有較強的刺激;當食油加熱到200℃以上時,產生的油煙凝聚物,如氮氧化物等具有很強的毒性;當油燒到「吐火」時,油溫可達350℃,這時除了產生丙烯醛外,還會產生凝聚體,不僅會使人產生「醉油」症狀,還能導致慢性中毒,這時的致癌風險是最高的。 繼續閲讀
標籤: 肺癌
2017年1月13日 星期五
小心「空汚」--「肺腺癌」罪魁禍首
中國時報【洪安怡、周思宇、周麗蘭╱綜合報導】
中南部哀歌,PM2.5濃度高居全台之冠!學者專家表示,中南部地區的空汙問題,從1980年開始惡化,30多年潛伏期過去,現在漸漸邁入肺腺癌好發的高峰期,30~40歲居民罹癌比例會逐漸增加,未來10年將是相當大的威脅。 30~40歲 罹癌比例恐增
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昨天公布全台PM2.5(細懸浮微粒)排行,濃度最高的測站前5名左營、崙背、潮州、前金、屏東等,都在高屏地區。
台健空盟理事長葉光芃分析,台灣夏季境外汙染源少,冬季部分地區有遠距汙染傳輸,但空汙集中中部以南,多是「本土生產」的固定汙染源,如科學園區、燃煤電廠所致。
基隆長庚血液腫瘤科主任王正旭指,學理上認為,空汙中的細懸浮微粒,因為分子小,易沉澱至肺部深處,刺激肺泡細胞,細胞在修補時易產生突變,進而增加罹患肺腺癌風險,但仍須大型流行病學研究進一步證實;隨著社會變遷,不同世代有不同的空汙,二親等內有家族史的民眾,建議適時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
李應元:撥5億督導改善
若用季節、超標不良日數分別統計,雲林崙背站更是屢屢上榜,諷刺的是,這個地方卻是環保署長李應元的故鄉。
「自己的故鄉,怎麼可能不關心」,環保署長李應元指出,河川揚塵問題,已經規畫撥款5億元進行專案督導,會全力支持這件事,至於其他固定汙染源等問題,會陸續一件件來解決。
雲林縣環保局空氣噪音管理科長廖崇圜指出,濁水溪畔的崙背鄉細懸浮微粒濃度高,主因是地理特性,其中濁水溪揚塵近年在積極整治下,粗懸浮微粒已漸少很多。
環保署監資處長張順欽也指出,若單就雲林崙背測站分析,河川揚塵的影響應該會遠大於固定汙染源,只要當年度有大颱風,上游沖刷下來後,就會造成嚴重的河川揚塵,從麥寮河口、台西、朴子、新港,甚至到台南、高雄都會有這種狀況,單看單一測站濃度其實有失準確。
固定汙染源 危害高屏
至於高屏多年來空汙嚴重,環保署空保處副處長謝炳輝坦承,高屏地區是重工業重鎮,固定汙染源的「貢獻」本來就較多,加上配合工廠運作的大量車輛運輸,又增加了移動汙染源的危害,PM2.5濃度的危害的確不可忽視。
謝炳輝說,若以2015年PM2.5年平均值和去年相比,已經從22μg/m3下降到20μg/m3,高屏地區近2年的平均值甚至幾乎沒有變化,分別為27μg/m3和21μg/m3,長期趨勢來看,PM2.5濃度的確有達到控制,甚至是下滑,雖然這當中也有氣象的因素配合,但政府防治的努力也是有的。
2016年4月15日 星期五
遠離「肺癌」居家防護守則
國人肺癌有年輕化趨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家庭醫學科暨職業醫學科主治醫師許良豪提醒,要預防肺癌,最重要的就是避免接觸汙染源,包括汽機車、寺廟燒香與金紙、農田燃燒稻草、工地揚塵,而在家,更要避免燒蚊香、抽菸、油煙或烤肉等會危害肺部的行為。
另外,許良豪強調,工作常接觸石棉、重金屬、煤、焦油、煙草等,也容易誘發肺癌。
許良豪建議,民眾盡量不要開車,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如果一定要開車,避免開柴油車或緊跟在柴油車的後方,一旦空氣品質出現「紫爆」警戒,出門更記得戴口罩,避免PM2.5的危害。
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一旦出現長期咳嗽、咳血、聲音沙啞、胸部或肩膀疼痛等症狀,通常已是晚期。許良豪說,目前肺癌治療技術進步,如果能在第一、二期發現,便能提高治癒率,有肺癌家族史、曾患肺結核、吸菸者、從事特殊職業者、常曝露在致癌因子環境中的人,最好2年追加一次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篩檢。
標籤: 肺癌
2015年12月27日 星期日
「女性肺癌」主要殺手--廚房油煙
(健康醫療網/記者周威志報導)
根據統計,肺癌高居女性十大死因的第一位,但女性吸菸人口比例仍佔少數,進一步研究發現,廚房油煙更是女性罹癌殺手,每天煮兩餐、持續十年的女性,風險更較一般人高七成八。醫界呼籲,將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納為公費檢查,早期發現,以降低肺癌死亡率。
標籤: 肺癌
2015年1月23日 星期五
「肺癌篩檢」利器--低劑量電腦斷層
【華人健康網記者張世傑/台北報導】
癌症是影響國人健康的隱形殺手,尤其肺癌因早期篩檢困難,及腫瘤本身的複雜性,導致肺癌為國人10大癌症死因之首。但隨著醫學檢驗科技的進步,肺癌篩檢成效不斷提升,目前第一期肺癌偵測率已可達50%,醫師提醒高風險族群應養成定期檢查的習慣,有助早期發現和治療。
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胸腔內科黃丞正醫師指出,據美國癌症資料(2000至2010年)統計顯示,美國肺癌診斷第1、2期比例為33.6%,台灣卻只有15.9%,且存活率較美國為低,原因無他,就是台灣早期肺癌診斷率低。
肺癌篩檢!胸部X光 V.S. 低劑量斷層掃描
常見肺癌篩檢的工具為傳統胸部X光篩檢和較新的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美國一項針對55至74歲有抽菸病史民眾的大規模肺癌篩檢研究顯示,低劑量電腦斷層對於第1期肺癌偵測率可達50%,而胸部X光篩檢僅有31.1%;且相較於胸部X光篩檢,低劑量電腦斷層可降低20%肺癌死亡率。
黃丞正醫師表示,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所檢查出來的肺部影像品質好,且不需要注射顯影劑便可將肺部的每個橫切面影像重組,也可偵測到小至0.3公分的肺部病變,輻射劑量也僅有傳統電腦斷層掃描輻射劑量的10%,逐漸成為肺癌篩檢的新利器。
居住台中的1位50多歲張姓女士,因感冒感覺肩膀痠痛而到附近的醫院看診,就是利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意外發現在左下肺有1處2.5公分結節,病理切片發現是第1期肺癌,及時治療,始遠離癌症陰霾。
揪出肺癌蹤跡!高風險族群別輕忽
黃丞正醫師表示,肺腺癌跟抽菸的相關性較小,反而與空氣汙染、肺癌家族史、化學元素砷與氡、石綿瓦、油煙與二手菸較有相關性。民眾若有肺癌家族病史、抽菸病史(每天抽1包菸超過30年)、暴露在石棉瓦環境(如礦工、玻璃工、石棉瓦工人等)、慢性阻塞性肺病與肺結核之病患,均應定期追蹤肺部狀況。
特別是,肺腺癌第1、2期沒有明顯症狀,若早期發現可用手術切除,存活率高。若出現不適症狀再就醫,7成的病患診斷出來經常是屬3、4期或已轉移,治療方法除開刀外,可能還需要搭配標靶、放射或化學治療。
【醫師提醒】:
臨床上觀察,許多肺腺症患者初始就醫時,常主述有長期慢性咳嗽、胸悶、疼痛等症狀,倘若出現聲音沙啞、臉部水腫及呼吸困難,可能已發展至局部晚期或轉移階段,因此呼籲民眾若有不適要立即就醫,千萬別延宕治療造成死亡風險。
標籤: 肺癌
2013年11月26日 星期二
2012年12月17日 星期一
肺癌晚期別放棄,標靶治療一缐生機
肺癌是國人癌症死因首位,每年新增患者約8000多人。可怕的是,超過一半的病患,被診斷發現時,多已達第4期,而5年存活率卻不到2成。醫師表示,晚期肺癌患者如接受EGFR腫瘤基因篩檢,就能找到正確用藥方法。如EGFR基因變異,建議第一線就選擇標靶藥物,可大幅提升患者存活率。
▲ 肺癌被視為惡性腫瘤的「超級殺手」,晚期肺癌患者如接受EGFR腫瘤基因篩檢,就能找到正確用藥方法。
彰化基督教醫院肺癌暨胸腔檢查治療中心主任醫師何明霖指出,肺癌被視為惡性腫瘤的「超級殺手」,患者大多屬非小細胞肺癌,可分肺腺癌、鱗狀上皮細胞肺癌及大細胞肺癌3大種類,國內肺癌患者有超過一半以上屬肺腺癌。
例如,前副總統蕭萬長罹患肺腺癌,經標靶藥物治療獲得重生,最主要關鍵就是EGFR基因篩檢。目前已經很清楚,有逾5成的肺癌病患會出現人類表皮生長因子EGFR高度表達的情形,人類表皮生長因子EGFR會控制癌細胞的生長及細胞增生的情形。
對於晚期肺癌患者而言,EGFR基因篩檢很重要。臨床發現,在人類23對染色體中,EGFR(表皮生長因子)位於人類第七對染色體上,EGFR是否變異,目前已是醫師擬定肺癌患者治療策略的重要依據。
研究發現,EGFR變異的肺腺癌患者,可在第一線使用標靶治療或化療;但對於EGFR基因沒有突變的肺腺癌患者,就需要考慮每個患著的自身狀況,擬定不同的治療策略。就目前的治療策略來看,EGFR基因沒有變異的肺腺癌患者確實受限於藥物的選擇。因此,如何給予這群肺癌患者最合適的治療,一直是腫瘤醫師所努力的方向。
肺癌轉移標靶治療有共識
何明霖醫師強調,肺癌是一個預後不佳的癌症,最主要是病灶容易出現遠處轉移,包括骨、肝,以及腦部。不論手術、化療,或是放射治療,由於腦部血液組織有腦室屏障(BBB),使得化學治療藥物無法進入腦組織,所以對化療的效果不佳。但若癌細胞如已轉移至腦部,使用標靶治療現已為目前醫界的共識,因標靶藥物可通過血腦屏障,至腦部轉移的部位作用,能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以2011年發表於「臨床腫瘤期刊」的研究報告為例,對於腦轉移的患者,不論EGFR基因是否變異,使用標靶藥物如得舒緩(Tarceva)搭配放射治療,和單獨使用放射治療相較,使用標靶藥物搭配放射治療患者的存活期提升了2.8倍。
另研究也證實,抽菸是EGFR基因是否變異的主要關鍵,有抽菸習慣者EGFR基因突變的比率較高,且又以女性居多。因此肺癌患者應積極配合醫師,找到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千萬不要輕言放棄,才是最佳治療策略。
更多健康資訊請上 http://yahoo.top1health.com
標籤: 肺癌
2012年12月6日 星期四
肺癌治療龧光---ALK基因異常之肺癌患者治療成效提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根據衛生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自民國71年起,癌症躍升為國人十大死因頭號殺手,迄今已31年,其中肺癌居癌症死亡原因之首,近年來也有許多名人因為肺癌而病逝。台北榮總胸腔腫瘤科主任蔡俊明醫師表示,在台灣每四個人就有一個癌症病人;而每五個癌症病人,就有一個是肺癌,不過,隨著近年來治療藥物的不斷研發,肺癌的治療也逐漸出現曙光,特別是對於ALK基因錯位的肺癌患者,有效治療率有五成,達到病情控制可高達九成。
蔡俊明說,罹患肺癌臨床症狀常見為咳嗽、咳血、胸痛、呼吸困難等,然而,因肺癌早期沒有症狀,而當有症狀被檢查出來後,往往已經進入局部晚期或擴散至無法利用手術根治了。故目前治療肺癌的方式,若病情是早期,仍有機會利用手術方式就可根治;如果已進入局部晚期,則常合併放射性治療或化學治療;若擴散出去就需要全身性的治療,如化療或標靶藥物治療,而這些病人能長期存活的機會就比較低。
蔡俊明指出,腫瘤會有惡性化的行為表現,常是因為正常細胞發生了基因變異,導致行為脫序,患者的腫瘤如具有和惡質化行為有關的基因變異,利用標靶藥物治療會特別有成效,在肺癌,第一個發現的是上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發生突變,再來就是ALK基因異常。ALK基因異常是一種基因錯位的表現,不該活化的基因卻活化,造成細胞的惡性化。
蔡俊明進一步指出,肺腺癌約有5~7%具有ALK基因變異,而沒有上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突變的肺腺癌患者比例可達15%,針對ALK基因異常的肺腺癌患者,研究發現口服標靶藥物可以阻斷ALK基因異常產生的細胞活性,對於晚期含有ALK基因異常導致的肺腺癌治療成效約5-6成,九成可以達到病情控制。美國FDA也已通過並上市使用。
但接受標靶藥物治療的患者常見的副作用為視覺障礙,包括:視力異常、視力模糊、對顏色感覺缺陷、散光、畏光、飛蚊症等,部分患者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瀉及皮疹等。蔡俊明特別提醒,因肺癌早期往往沒有明顯症狀,民眾時常錯失治療黃金時期,建議患肺癌的高危險群,應定期做健康檢查,早期診斷才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標籤: 肺癌
2012年11月27日 星期二
不抽菸女性罹肺癌發現基因突變重大因子
〔自由時報記者湯佳玲、魏怡嘉/綜合報導〕
不抽菸女性卻罹患肺癌,原來與遺傳基因大有關聯!
台灣團隊 發現3個基因位點
國科會生技醫藥國家型科技計畫支持成立的台灣肺癌遺傳流行病學研究團隊,日前找出亞洲不吸菸女性得肺癌的三個易感基因位點,未來只要設計出篩檢工具,透過抽血做基因檢測,花費不到兩千元,就能確定自己是否為肺癌高危險族群,進而早期發現病灶、早期治療。
台灣女性肺癌死亡率已多年高居第一,但是罹病者有九成都不吸菸。由國衛院、台大醫院、台北榮總、台中榮總、長庚醫院、成大醫院、高醫醫院及中研院組成的團隊,針對亞洲台灣、日本、韓國等一萬四千多名肺癌與非肺癌的不吸菸女性,進行DNA標記的全基因組掃描與對照研究,成功新發現三個基因位點與不吸菸女性罹患肺癌息息相關,研究成果將刊登在頂尖國際「自然遺傳」期刊,本月已先行刊登於網路版。
國衛院團隊兩年前在第五號染色體的TERT基因位點、日本團隊曾在第三號染色體的TP63基因位點發現與不吸菸的肺癌有關,這次又進一步發現另三個基因位點與肺癌高度相關。
廚房有無用抽油煙機 差很大
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熊昭指出,帶有第十號染色體的VTI1A變異型罹患肺癌風險比約是一.三二倍,第六號染色體HLA class II是一.一七倍,但是帶有第六號染色體ROS1-DCBLD1反而是一種保護,罹患肺癌風險降低十五%;三個都是亞洲不吸菸女性罹患肺癌的易感基因。
研究團隊也以流行病學調查發現,一等親有肺癌病例、有肺結核病史、吸二手菸、廚房沒有使用抽油煙機等,都是不吸菸女性得到肺癌的環境危險因子。熊昭說,有無使用抽油煙機「差很大」,罹癌率幾乎相差一倍,因此呼籲:「女性炒菜一定要開抽油煙機!」
未來抽血可檢測 費用2000元內
台灣有不少知名女性都因罹患肺腺癌過世,包括舞蹈家羅曼菲、歌手鳳飛飛等。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表示,目前國內一年約新增三千多例女性肺癌病患,其中九成為肺腺癌,女性罹患肺癌與二手菸、家中油煙等有關,近年因為抽油煙機相當普及,大大降低女性吸入油煙罹患肺癌的機會,但在中國較少裝設抽油煙機的區域,女性肺癌的確明顯有較高情形。
熊昭說,希望藉由基因位點的找出,能夠進一步設計篩檢工具,預測罹癌風險,遠離環境危險因子,盼三年內可以進入臨床。
過去肺腺癌早期病患不太有症狀,一發現時常常已是末期,研究團隊之一、台大醫學院院長楊泮池指出,女性基因中的這五個位點,如果發生突變,罹患肺腺癌機會較高,未來希望利用抽血基因檢測找出肺癌高危險族群,費用應不到兩千元。
標籤: 肺癌
2012年10月31日 星期三
新一代化療藥物對亞洲人特別有效,肺癌患者不可輕言放棄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肺腺癌是國人最常罹患的肺癌型態,因為症狀不明顯難發現,約佔七成的患者發現時已為晚期,化學治療為晚期肺線癌的常見治療方式,但往往有些患者會因對於傳統化療的負面印象而抗拒,醫師表示現今肺線癌化學治療已有很大的進步,新一代化療藥物不僅大幅降低副作用,治療反應率也提高。
高雄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饒坤銘醫師表示,在經過上皮生長因子(EGFR)的基因檢測後,若為不具EGFR基因突變的患者,第一線治療會以化學治療為主,在門診時經常會遇到病人因為對於化療副作用的誤解,而對治療產生抗拒,其實肺腺癌所用的化療藥物已有長足進步,新一代化療藥物以抑制葉酸為機轉,可降低疲倦、掉髮等副作用,且因為骨髓抑制、白血球降低等現象較少見,故可減少感染的機會;另外,注射時間也拉長為三週一次,增加治療便利性,因此在實際接受新一代化療藥物後,患者普遍接受度都很高。
饒坤銘表示,新一代化療藥物不僅在副作用與便利性有所提進步,在治療反應率上有也提升,依研究顯示,亞洲人的反應更較西方人為佳,治療反應率高達五成。饒坤銘醫師說,針對具EGFR基因突變的患者,第一線治療雖多會選擇標靶治療,但標靶治療終會隨時間經過而產生抗藥性,在出現抗藥性後,患者可再接續新一代化療藥物的治療,以期帶來最佳的治療反應率。
饒坤銘說,有些經過標靶治療的患者,在初次接受新一代化療藥物治療,而情感上有所抗拒時,他總會打趣地告訴患者,癌症治療所使用的各種藥物就如同武俠小說中的「武功」一般,在標靶治療這個武功失效後,應盡快使用新的治療方式,透過類型不同的化學治療,才能讓病魔摸不著頭緒。
饒坤銘提醒,具EGFR基因突變的患者,通常對新一代化療藥物的反應也會較好,所以患者應於對標靶治療產生抗藥性,但病情尚未嚴重惡化前,把握時機接受化學治療,同時,也建議所有正在接受治療的肺腺癌患者,應維持良好的身體狀況,均衡飲食,遠離菸酒,適量運動,才能為治療儲備最佳能量。
標籤: 肺癌
2012年7月30日 星期一
小籺於0.5公分病兆,電腦斷層影像可提早發現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
澄清醫院健康管理中心分析227位民眾接受肺部電腦斷層攝影的結果,男性169位,女性58位,年齡分布在25~82歲,年齡層集中在41~60歲,發現有異常者約28.6%,也篩檢出一位肺癌的確診患者,該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惠群表示,電腦斷層可以發現小於零點五公分病兆,呼籲民眾要定期接受健康檢查。
經篩檢結果分析,有異常者約28.6%,其中鈣化結節共9例佔3.9%,非鈣化結節45例佔19.8%,淋巴結腫大4例佔1.7%;其中一位病患經由進一步追蹤,最後確診為肺癌。因肺部電腦斷層攝影範圍由上而下,包含甲狀腺、肺臟、心臟、胸廓骨骼、縱隔腔的淋巴結,到上腹部的膽囊、胰臟、部分腎臟及外圍皮膚皆會一併掃描。
所以除了肺臟以外,針對這227位的民眾在健檢中同時發現心臟血管鈣化有30例、心臟擴大5例、心包膜積水1例、升主動脈血管瘤1例;在肝臟方面,囊腫13例,鈣化、腫塊、脂肪肝共11例;腎臟結石6例,腎上腺腫瘤1例,腎囊腫3例;其他與胸腹腔位置相關的腫瘤,有神經腫瘤、橫隔膜下腫塊、甲狀腺腫、前縱隔腔腫瘤、胸椎旁腫瘤各1例。
澄清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惠群,根據國外最新文獻與本院健檢資料分析,利用肺部電腦斷層攝影作早期肺癌篩檢,約有1~2%的肺癌確診病例,故建議年齡在55~74歲,有抽煙習慣,每天一包菸超過30年(或每天2包超過15年以上)、或戒煙在15年內的高危險族群,可接受肺部電腦斷層攝影篩檢,可早期發現肺癌,經過適當治療可降低死亡率。
惠群醫師表示,呼吸系統的疾病常有著共通的症狀,例如咳嗽、有痰、胸痛、咳血等,一般民眾常把咳嗽視為感冒而輕忽,但部分咳嗽並非感冒,尤其是咳嗽超過三周、咳血、呼吸困難、胸悶、或合併體重減輕等,都應進一步檢查。
標籤: 肺癌
2012年6月13日 星期三
常吸柴油廢氣,罹肺癌機率増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癌症研究中心將柴油引擎廢氣列為致癌物。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表示,臨床發現,經常暴露在柴油廢氣環境中容易氣喘,罹患肺癌及心血管疾病機率都會明顯增加。
政府應採取嚴格管制
林杰樑表示,國內的公車、遊覽車、大貨車、大卡車等大型運輸工具大都採用柴油引擎,建議政府應採取更嚴格管制措施。他建議一般民眾,外出騎車、行走時如果遇到大貨車、大巴士等柴油車經過,最好戴上口罩,而且越密閉越好,只要一般材質較好的口罩,都可以阻絕微粒進入鼻腔中。
「柴油廢氣相當毒!」林杰樑強調,柴油燃燒後會釋放出二氧化硫及含硫毒性微粒,經常暴露其中會提高氣喘、肺癌、卵巢癌、白血病等疾病風險。
由於含硫微粒對身體傷害相當大,歐美研究證實,學童搭乘柴油巴士,罹患氣喘的機率明顯提高,甚至成年後得到肺癌機率也較高。歐美先進國家早就嚴格規定,搭載學童的大巴士一定要使用生質柴油。
林杰樑認為,環保署雖然標準越來越嚴格,但稽查應該更積極一點,因為馬路上還是常看到排放黑煙的大貨車、大客車,黑煙表示燃燒不完全、毒性較高。
全文網址: 醫師林杰樑:常吸柴油廢氣 罹肺癌率增 - 健康小叮嚀 - 健康話題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395970#ixzz1xffhFWiJ
Power By udn.com
標籤: 肺癌
2012年5月14日 星期一
肺癌除根--楸出腫瘤幹細胞
【聯合報/記者陳幸萱/台北報導】
研發治療肺癌藥物又找到新方向!
中央研究院細胞與生物個體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游正博領導幹細胞研究團隊,成功從KrasG12D突變基因引發的肺癌中,鑑定出肺腺癌腫瘤原始細胞,有助發展新的肺癌治療藥物。該研究成果已登上國際學術期刊「癌症研究」。
近廿年來,肺癌高居台灣女性十大癌症死因之首。二○一○年有四點一萬人死於癌症,兩成是肺癌,肺癌中有高達七至八成是肺腺癌。
就目前瞭解,肺腺癌可由Kras基因突變,或是表皮生長因素接收器基因突變產生。游正博團隊成功找出KrasG12D突變基因所引發的腫瘤幹細胞,也就是可以自我更新、產生子代腫瘤細胞的「原始腫瘤細胞」。
游正博說,醫院檢測出的腫瘤中可能含有非常少量的腫瘤幹細胞,但醫學上還無法分辨腫瘤細胞與腫瘤幹細胞。現在的癌症治療往往以縮小腫瘤細胞的範圍為目標,腫瘤細胞降至一定數量就算治療成功,不過只要還有少量的腫瘤幹細胞存在,就如同「斬草不除根」,過了半年、一年後,又會分化出新的腫瘤細胞。找出腫瘤幹細胞,就有機會找出惡性腫瘤「除根」的方法。
全文網址: 揪出腫瘤幹細胞 治肺癌「除根」 - 肺癌 - 癌症防治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389502#ixzz1upodDrE9
Power By udn.com
標籤: 肺癌
2012年4月28日 星期六
家庭-煮-婦注意-油煙讓肺不健康
近年來,公共衛生學界發現「女人不抽菸,肺癌居然是頭號致死癌症」,「廚房油煙」侵入肺部可能是主要原因,根據流行病學研究顯示,抽菸與鱗狀細胞癌相關性較高,而肺腺癌則與油煙相關性較高。「廚房油煙」是油脂受高溫加熱,產生氧化反應,分解成揮發性的氣體,油煙多寡主要與油脂飽和度有關,含飽和脂肪酸的油品,像豬油、牛油比植物油安定,化學性質愈安定愈不易起油煙,因此適合高溫炒炸。
除了油品所含的脂肪酸成分之外,油品的發煙點(開始冒煙的溫度)也很重要,一般食物煎到熟約140℃,炒或小量油炸約140℃~180℃,大量油炸則約180℃~200℃因此用來油炸的油,應選發煙點大於190℃~200℃以上比較恰當。另外,烹調食物時應該在油已經夠熱(插入竹筷,竹筷周圍會冒小泡泡),但還沒冒煙之前放入(冒煙表示油品已開始劣變)
不管是油炸或煎炒,如果開始冒出薄煙,就應降低加熱溫度,同時做菜時最好使用排油煙機,以減少油煙對身體的傷害,並且食材在下鍋前應把水分完全瀝乾。
如果想用炒的方式可使用水油炒,就是在冷鍋時,倒入半碗水及約半湯匙的油,開火加熱至微滾後放入食材翻炒,煮熟起鍋前加鹽調味即可。
http://tw.news.yahoo.com/
標籤: 肺癌
2012年2月17日 星期五
抓早期肺癌! CT VS.MRI
台北榮總胸腔部胸腔腫瘤科主任、陽明大學醫學院教授蔡俊明表示低劑量CT依舊是早期肺癌篩檢主要工具,
MRI敏感度不高,若用它檢查肺癌,就像「隔著毛玻璃看東西」。
醫學診斷科技進步,早期診斷肺癌以電腦斷層(CT)為最佳篩檢工具,但研究顯示,磁振造影(MRI)也有助於早期發現肺癌。醫師建議,磁振造影檢查範圍可包括整個胸腔,若需同時檢查心臟等其他部位,可與醫師充分討論後,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檢查方式。
榮科影像醫學中心十年來透過MRI為1萬4千名民眾進行肺癌篩檢,主治醫師鄭慧正表示,結果發現,肺癌發生率0.4%,75.5%是腫瘤2公分以下的第一期肺癌,顯示MRI可作為早期肺癌篩檢的選擇之一,這項研究已被國際知名生物醫學期刊「BMC Cancer」接受。
他說,MRI沒有輻射問題,且檢查範圍不只肺部,還包括整個胸腔,民眾可以同時做心臟、肺動脈、主動脈、淋巴癌、胸腺癌、縱膈腔檢查,0.5公分以上病灶均可發現。
鄭慧正解釋,目前常用來篩檢早期肺癌的低劑量CT,敏感度高,可發現0.1公分的肺癌病灶,但儀器太靈敏,也增加偽陽性問題,對於小於0.5公分的病灶,也較難定位切片確診,民眾只能持續追蹤觀察,無法及時處置。
不過,台北榮總胸腔部胸腔腫瘤科主任、陽明大學醫學院教授蔡俊明表示,MRI檢查後,一旦發現病灶可疑,民眾仍得做CT確診,建議還是一開始就做靈敏度較高的CT比較好。 他說,MRI敏感度不高,若用它檢查肺癌,就像「隔著毛玻璃看東西」。
另外,蔡俊明也說明,臨床上對於肺部1公分以下病灶,醫師在一定時間內,可根據病灶生長速度、變化,仔細研判後進一步處置,並非只能被動等腫瘤變大,才進行後續治療。
蔡俊明說,MRI檢查要價不斐,且無法發現0.4公分以下病灶,即使MRI觀察到不正常,也不能確定是惡性腫瘤。日前剛參加美國臨床腫瘤學會會議的他認為,CT檢查肺癌有一定效果,胸腔及腫瘤學界有自己看法,低劑量CT依舊是早期肺癌篩檢主要工具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324120
炒菜燃香點精油 不排除致肺癌
肺癌占國人癌症死因之首,林口長庚醫院毒物科主任林杰樑表示,國內學者曾研究發現生活常接觸的炒菜油煙,拜拜用香的煙、薰香與驅蚊蟲的蚊香等都可能是導致肺腺癌的可能原因。
林杰樑表示,不論是那種油品,加熱到一定溫度後,會出現致癌物,沒有用抽油煙機罹患肺腺癌是有用抽油煙機的8.3倍;建議女性多用煮的或清蒸方式。除女性外,廚師罹肺癌者也多。
林杰樑指出,2000年時曾有研究指出,燒香會產生的懸浮微粒包括多環芳香烴(PAH),這是致癌物質,吸入後會隨呼吸道進入肺部留在體內;他建議,在家拜拜時應打開窗戶,讓空氣流通。
林杰樑說,每周點蚊香3次,1年中使用5個月,罹患肺腺癌的風險是沒有使用蚊香者的3.8倍,若有菸癮者則增加到13倍。
另外,有些人在家中會使用香精油或薰香,林杰樑表示,檀香產生的煙與拜拜點燃香一樣都會產生致癌物,加熱過後的精油也是,建議最好避免在睡前使用,使用時也應該注意通風。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6906694.shtml
標籤: 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