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et A to Z --- 膳食養生密碼

You Are What You Eat 大家都耳熟能詳, 令人驚訝的是人們總是吃錯食物,
日積月累, 不知不覺之間就吃出毛病來了.
怎麼吃才正確令您關切嗎? 沒關係, 來, 讓 Diet A to Z 和您一起分享膳食養生的秘密 !

2019年1月15日 星期二

醫師分享--老年女患者佔多數的「心臟病」類型

都會首先聯想到煙不離手、有大肚腩、同時身患糖尿病、高血壓及高膽固醇的中年或年長男士,反而較少想到一般身形較嬌小的女性,但原來有一種心臟病,卻較常發生在女性身上。

究竟是哪一種心臟病呢?那就是心臟射血指數正常的心臟衰竭,患者一般都是較年長、約七、八十歲、患有高血壓的女性。
 
心臟衰竭是指患者心臟泵血功能變弱,令射血指數下降,患者會因而出現氣喘、無法平躺、腳腫等症狀,不少個案必須入院治療。不過,在某一些個案當中,患者接受超聲波檢查時,其心臟供血指數往往正常,甚至偏高,但是心臟放鬆的能力卻受到影響,令血液不能泵往身體各個器官,而累積在肺部,引致各種症狀。

當中的成因,其實是因為患者年齡增長而出現退化。目前相關治療方案沒有太大的進展,很多時候只能利用「去水丸」及血壓藥來控制病情。近年為了面對人口老化,醫學界開始集中研究這類心臟衰竭個案,希望在未來數年間,有新一代治療出現,減少病人之苦。

標籤:



2017年7月22日 星期六

高溫油炸食物易增心臟病風險

〔編譯陳正健/綜合報導〕根據《營養》(Nutrition)期刊的最新研究,油炸食物有害健康,但罪魁禍首並非只有過多的油份。研究人員發現,油炸過程產生的高溫,會釋放有毒化學物質,可能增加心臟病的罹患風險。
    英國愛丁堡大學針對蘇格蘭地區居民的心臟病罹患風險進行分析。研究發現,巴基斯坦裔的心臟病發病率最高,其次則是印度裔,風險最低則是華裔。
    研究人員相信,南亞地區民族因為常用高溫熱油烹飪,所以不利心臟健康。例如,印度、不丹、孟加拉、巴基斯坦和斯里蘭卡等國家,人們罹患心臟病的機率平均高出4倍。
    另外,研究也顯示,中式零食中,幾乎沒有反式脂肪酸,就算有也是少於1%,但印度零食中卻有較多的反式脂肪酸,例如炸線糖平均是17%,油炸咖喱平均則是3.3%。
    主導研究的愛丁堡大學公共衛生系教授波帕(Raj Bhopal)指出,在高溫烹調時,會產生名為「熱加工新生污染物」(NFC)的化學物質,包括反式脂肪和反式脂肪酸等,它們會增加心臟病的罹患風險。
    波帕建議,人們烹飪時宜降低溫度,避免購買高溫油炸食物。他本身已改用橄欖油烹調,因為它較耐高溫,不易被加熱到很高的溫度。

    標籤:



    2016年10月16日 星期日

    重要健康訊息報你知--心臟病發挑時辰,六點預防⋯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心臟病會挑時辰發作?沒錯,美國《預防》雜誌專欄作家、邁阿密大學心臟學Arthur Agatston根據研究發現,以下是容易心臟病發作的情況:
    1) 吃完大餐後 /
    牛排、甜點、吃到飽自助餐,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大量下肚,直接收縮血管、血壓上升。
    2) 用力上大號 /
    幾乎每個人都有用力解便的經驗。臉漲得通紅、憋氣、肚子用力,壓迫胸腔,回流到心臟血液減少,很容易造成心臟當機。
    3) 異常激烈的運動時 /
    休息時,心臟每次收縮打出約90c.c血液,大量且激烈運動時,心臟就得馬力全開,多打出3倍的血液到全身,這時心跳次數、血壓上升、耗氧量大增,若有隱藏性心臟問題的人,很容易出狀況。知名新聞主播廖筱君的弟弟便是在打籃球時突然倒地不起,緊急送醫裝上葉克膜(體外心肺循環機),仍回天乏術,36歲早逝。
    4) 壓力大、太緊張、作息亂時 /
    因為極度緊張、腎上腺荷爾蒙飆高,對心臟是沈重負擔,因而常有人在會議報告、表演舞台上突然心臟病發作。曾為《滾滾紅塵》、《新不了情》、《賽德克‧巴萊》配樂的台灣電影及廣告配樂大師史擷詠,便是因為籌備音樂會前幾天沒睡好、吃好,結果演出當天節目快結束時倒下,心跳停止,幾天後過世。
    5) 若以一天來看,最常發生在早上 /
    特別是星期一早上,西班牙國家心血管研究中心分析了800多位心臟病發作患者的數據發現,早上發作的病人數最多,有269位在早晨6點到中午時段發作,半夜到凌晨6點最少。而且,早上心臟病發作的病人心臟肌肉損傷也比較嚴重。
    哈佛大學的研究則指出,早上心臟病發作風險比其他時間高40%。因為早晨睡醒時,身體會分泌腎上腺素等壓力荷爾蒙,血壓上升,也需要比較多氧氣,加上整晚沒有喝水,身體比較容易處於脫水狀態,血液較濃稠,易引發血栓阻塞。若以星期為單位,星期一早上尤其容易讓人心臟出狀況,有20%的心臟病發生在週一,推論是因有收假的沮喪、還有時間、塞車、工作壓力,加重心臟負擔。
    6) 以季節來看,冬天是心臟病猝死高峰期 /
    因為氣溫降低,血管受到冷空氣刺激容易突然收縮,造成血流供應中斷或血管阻塞,引起心肌梗塞或中風等心血管病發作。(本文摘自/護心:中西醫聯手顧心臟/天下雜誌出版)

    標籤:



    2015年3月5日 星期四

    心臟病患怎麼吃---「大蒜」搭配「燕麥」「堅果」

    大蒜可以改善運動表現。美國營養師雷恩˙費斯克表示,研究發現心臟病患者食用大蒜油六周後,他們在跑步機上的表現會進步。專家建議,可以在日常飲中搭配天然大蒜。
    雷恩˙費斯克表示,《印度生理與藥理學》期刊刊載的研究顯示,心臟病患者可以食用大蒜,且食用大蒜油六周後,運動表現獲得改善。不過正在服用傳統抗凝血劑的人,大量食用大蒜可能增加出血風險,建議不要大量食用,或在食用前先諮詢醫師。
    研究顯示,大蒜對輔助控制血壓與膽固醇也有助益。大蒜不是超市貨架上昂貴的食材,不過研究人員指出,食物並非藥物,如果有疾病,還是要就醫治療,但當民眾想透過食物輔助改善健康,平常的食物或許就有不凡的助益。如果針對血壓控制,以食物保健而言,在科學證據上大蒜最適合民眾適量補充。
    研究指出,想要輔助調控膽固醇,不妨已大蒜搭配適量大豆、燕麥、堅果的飲食型態,效果勝過單純限制飽和脂肪攝取的忌口模式。
    研究人員指出,每天吃一把堅果,搭配全穀類飲食,並儘量以大豆取代肉類,牛奶的民眾,高血脂問題可輔助改善,以限制飽和脂肪攝取為主要飲食型態的民眾只能減少一小部分壞膽固醇,代表在限制飽和脂肪攝取之餘,主動攝取有益食材,比一味忌口更有助益。

    標籤:



    2015年1月6日 星期二

    「全穀飲食」可延年益壽並降低「心臟病」風險


    根據今天在美國公布的研究,攝取愈多全穀,延年益壽可能性愈高,也可避免心臟疾病,但這種飲食方法不會影響死於癌症的風險。哈佛大學研究員的這份研究報告刊登在「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JAMA)。

    科學家檢視1980年中到2010年,超過7.4萬名女性和近4.4萬名男性的紀錄。

    研究人員發現攝取愈多全穀的人,死亡風險愈低,特別是死於心臟疾病的風險。每份全穀食品(每天28克),例如糙米、燕麥片、全麥麵包和義大利麵等,不僅可降低死亡率5%,還可減少9%死於心臟疾病的風險。然而,吃愈多全穀不代表死於癌症的機率會降低。

    根據這份報告:「研究結果進一步證實目前的飲食指引,也就是提高全穀攝取量,有助於慢性疾病的初級和二級預防。這份研究更提供有利證據,顯示在飲食中增加全穀量有益延年益壽。」

    標籤:



    2014年2月10日 星期一

    心臟病患者該如何挑選適合的運動


    怎麼運動 才不會心臟病發?

    2014/02/10
    【聯合報/記者蔡容喬∕台北報導】
    快走、太極 運動強度較適合

    適合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運動以可使用大肌群的有氧運動為主,頻率以每周三至五天,每次20至60分鐘為宜,尤其應注意運動強度,應介於最大心跳率(計算公式為220-年齡數)的60至90%。朱家煌強調,心血管疾病患者並不適合冬天爬山或泡溫泉,萬一心肺負擔增加或高溫造成血管擴張,更容易誘發心律不整。

    一般而言,心血管疾病患者很適合從事快走、肌力強化及太極、瑜伽伸展運動。

    運動務必暖身 游泳注意溫差

    不管進行何種運動,事前熱身至少5至10分鐘,讓身體暖和了,再開始運動。如果是快走,以一次30分鐘、每小時約5公里速度為原則,步伐大小約為三到四塊人行道紅磚的距離,程度是有點喘、又不太喘;走到出汗後,不要立刻停下來,慢走10分鐘讓身體慢慢冷卻。

    如果患者平時有游泳習慣,可在溫水泳池游泳運動,但要注意溫差和保暖,也必須有人在旁陪伴,避免出現血管痙攣,導致心律不整或心肌梗塞。

    有冠心病的患者,運動時必須隨身攜帶NTG(硝化甘油舌下含片),以備不時之需。

    家事可消耗熱量 無護心效果

    朱家煌表示,心血管疾病患者適合的運動最好是可讓心跳每分鐘達130下的中等強度運動,才能提升心肺功能,如有氧運動、踩固定式腳踏車等,「當然有動總比不動好」,散步、拖地等活動一小時約可消耗一、兩百卡的卡路里,不過對於心血管保健並無明顯效果。

    這些習慣要避免

    晨起勞動、用力閉氣
    易致心血管疾病發作

    美國哈佛大學曾針對四千名有心臟病發作史的患者調查,發現每天上午六到九點是發作高峰期。朱家煌說,若患者在清晨進行負荷較高的體力勞動,容易有危險,因此最好在下午或晚上運動。

    此外,患者也應避免「用力閉氣」的動作,如用力解便、推搬重物、伏地挺身或過重的重量訓練,這些都會造成血壓過度突增。

    此外,有高血脂症狀的患者因血液較黏稠,血管負擔大,運動時血壓會升高,應每15至20分鐘就要補充200毫升水分。做有氧運動時避開由低處快速站起的動作,才不會讓腦部缺血,誘發中風。

    面對劇烈溫差 你應該…

    1.心血管疾病患者應規律到門診追蹤、持續用藥。

    2.注意防寒保暖,採洋蔥式穿法,避免泡溫泉或洗三溫暖。

    3.不要在冬天大清早運動,天冷出門除了身體保暖,也要戴口罩隔絕冷空氣進入肺部。


    全文網址: 怎麼運動 才不會心臟病發? - 心血管疾病 - 疾病大全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98237#ixzz2svt28QbZ
    Power By udn.com

    標籤:



    2012年12月23日 星期日

    "雲端心電圖監測系統"防心臟病突發,一年後可量產上巿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

    心臟病突發,極易導致猝死;北市衛生局與陽明大學共同合作開發出雲端心電圖監測系統,目前正在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家醫科進行人體臨床試驗,已經有人因此而監測出心血管堵塞,進一步就醫治療而獲得緩解。

    根據衛生署統計,國人去年就有1萬6000多人死於心臟病,占死亡率的1成左右,且猝死案例中,有8成以上是心臟病;為免猝死發生,即時的發現心臟出現異常,並給予適時的急救非常重要,就能救命。

    北市聯合醫院教研部郭博昭教授表示,目前雲端心電圖監測系統正在仁愛院區家醫科進行人體臨床試驗,其中就有二位病人因此系統而發現到心血管堵塞,進而能及時接受治療,使病況獲得緩解;此項人體臨床試驗預計1年後結束,屆時此套系統才會量產上市。

    郭博昭教授表示,雲端心電圖監測系統有無線裝置,可24小時將監測資料上傳給醫師判讀;由於該系統體積小且重量輕,只有70公克,可隨身攜帶,有心臟病的人,或是有高血壓的老年人,即可隨時配戴,但也可在有需要時配戴,使用30秒,即可將監測資料上傳。

    由北市衛生局與陽明大學共同合作開發出的雲端心電圖監測系統,即在今年北市馬拉松大賽中派上用場,提供五套給參賽者使用,即時監測參賽者的心臟狀況,若是發現有異常,即能立即給予救治,以免不幸發生。

    標籤:



    2012年10月3日 星期三

    阻滯劑無法防止心臟病患者心臟發作


    〔中央社〕最新研究顯示,β受體阻滯劑(beta-blocker)無法防止心臟病患者心臟發作、中風或出現心因性死亡,不過這項研究是否有足夠證據可使醫生不再開立這種處方,醫界意見分歧。

    β受體阻滯劑數十年來都是標準的心臟病用藥。美國廣播公司新聞網(ABC News)報導,這項發表於「美國醫學協會期刊」(Journal of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的研究,觀察近4萬5000名曾心臟發作、有冠狀動脈疾病或有冠狀動脈疾病風險因子的病患,發現服用β受體阻滯劑的病人,並未顯著降低心臟發作、中風或心因性死亡的比率者。

    梅約醫院(Mayo Clinic)心血管專科醫師湯瑪斯(Randal Thomas)說:「這是非常引人注目的研究,在β受體阻滯劑對管理心血管病患的作用上,可能可以顛覆傳統智慧。至少,這可以引導出相關的新研究。」

    上述研究發現,稱為β受體阻滯劑可能在許多患者身上過度使用,讓他們不必要地承受到令人厭煩的副作用。

    研究人員發現,服用β受體阻滯劑的穩定心臟疾病患者,並未使病亡機率降低,也未使心臟發作或中風機率降低。

    雖然這項研究並非定論,不過,紐奧良杜蘭大學(Tulane University)的巴薩諾(Lydia Bazzano)醫師說,這「絕對會引起爭議」。巴薩諾研究心臟疾病防治,但沒有參與這項新研究。

    巴薩諾告訴路透健康(Reuters Health):「我想可能有很多人在服用(β受體阻滯劑),不過他們不需要這種藥物。」

    像是atenolol與metoprolol等β受體阻滯劑,可以讓心跳慢下來並降低血壓。

    這種藥物已知可以讓只有1次心臟發作經歷的患者不再發作,而且對某些類型的心臟衰竭有幫助。其他研究指出,長期服用β受體阻滯劑可能有益,所以許多醫師讓他們的患者無限期服用這種藥物。

    不過研究人員說,這些研究結果出現在現代療法之前。β受體阻滯劑是否能在第一時間避免心臟發作,現在還沒有定論。

    標籤:



    2012年8月2日 星期四

    運動有助改善憂鬱心臟病症


    (路透紐約2日電)

    美國研究今天指出,罹患憂鬱症的心臟病患,若能規律運動,效果好比服藥。

    研究人員發現,101名有憂鬱症徵兆的心臟病患,每週運動90分鐘的人,與接受「樂復得」(Zoloft)藥物治療的人,病情要比服用安慰劑組的病患改善許多。

    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心臟病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研究評論指出,運動可被視為心臟病患對抗憂鬱症的「有力工具」。

    根據研究作者,高達40%心臟病患有憂鬱症症狀,而憂鬱症本身又會提高心臟疾病惡化的風險。

    在另篇7月31日發表的研究,2300多名心臟衰竭病患,隨機分配為運動組與一般治療組,發現額外體能運動會有限度改善憂鬱症症狀。

    第1項研究領導人為北卡羅來納州杜克大學(DukeUniversity)臨床心理學家布魯門塔(JamesBlumenthal)。中央社(翻譯)

    標籤:



    2012年7月20日 星期五

    認識心臟病( 轉載自仁愛醫院網站 )


      心臟病是常見疾病,也是重要的死因。心臟病常常是突發性、陣發性、沒有明顯誘因或預警。心臟病最可怕是突然心臟病發猝死。很多心臟病在靜態或休息狀態下亳無症狀,但活動或刺激後才發心臟病,所以一般健康檢查並不容易查出心臟病,故此心臟病需心臟科醫師檢查治療。

    心臟病的症狀

    1. 胸痛:常見心臟病症狀。心臟病因素包括:缺血性心臟病、心包膜炎、主動脈剝離、肺栓塞等;非心臟病因素包括胃腸病,肺炎,創傷,肌痛等。

    2. 呼吸困難:常見心臟病症狀。心臟病導致的呼吸困難常在活動或運動後發生。心臟病因素包括:缺血性心臟病、心臟瓣膜病、心臟衰竭、肺心臟病等;非心臟病因素包括:氣胸、慢性肺病、肺炎、肺栓塞、貧血、焦慮等。心臟衰竭引致的呼吸困難特徵是端坐呼吸及陣發性晚間氣喘。

    3. 心悸:常見心臟病症狀。心臟病因素包括:心律不整、尖瓣脫垂、缺血性心臟病、心臟瓣膜病等;心臟病因素包括:運動或情緒過盛、甲狀腺病、貧血、慢性肺病等。

    4. 疲倦:常見心臟病症狀。原因包括心輸出量過低,心臟衰竭等。

    5. 四肢水腫:常見心臟病症狀。心臟病導致血液循環減少 -> 減少腎臟血流量 -> 減少水及鹽分由腎臟排出體外 -> 四肢水腫。此外,非心臟病如腎臟病,內分泌失調等亦可造成四肢水腫。

    6. 頭暈/昏厥:常見心臟病症狀。因心臟病如缺血性心臟病、心臟瓣膜病、肺心臟病或心律不整 -> 血液循環減少 -> 減少腦部血流量 -> 頭暈/昏厥。此外,非心臟病如低血糖,腦神經疾病,貧血等亦可造成頭暈/昏厥。

    心臟病的種類

    1. 高血壓心臟病:
    長期高血壓可引致缺血性心臟病、心臟肥大肥厚、心臟功能異常、心臟衰竭等。高血壓心臟病可分為原發性高血壓心臟病(原因不明)及繼發性高血壓心臟病(原因為腎動脈狹窄、主動脈狹窄、荷爾蒙疾病等)。大部分高血壓心臟病病人無明顯症狀,有時會頭痛、暈眩、臉部泛紅、盜汗、胸部不適、呼吸不順等。

    2. 缺血性心臟病:
    心臟主要由心臟肌肉組成。心臟是由主動脈分支出來的左右冠狀動脈來供應血液(氧氣和養分)。當心臟血管(冠狀動脈)硬化狹窄阻塞,或由於高血壓心臟病、心臟瓣膜病、心肌肥大、貧血,活動或運動過劇,吸煙等等因素時會引起心肌氧氣和養分供應不足的現象(心肌缺氧現象)。 當心肌缺氧嚴重時會引起胸痛(狹心症),抑制心臟收縮(a心臟衰竭),損害心臟傳導系統(a心律不整)等,稱之為「缺血性心臟病」或「冠狀動脈心臟病」。

    當有缺血性心臟病時,一般是前胸有壓迫感或不舒服感,亦可發生在下巴、左肩、左臂、上腹等部位,通常是短暫(約數分鐘)的,特別是在活動過劇、情緒緊張、天氣轉變、抽菸等後發生。休息或口服舌下硝酸甘油片後症狀會緩解,稱之為「穩定型心絞痛」。

    若心絞痛強度及頻率增加,小活動或休息時也會發作時,稱之為「不穩定型心絞痛」。
    若是持續半小時以上的劇烈胸痛,併呼吸困難,冒冷汗,嘔心嘔吐,暈眩,虛弱,臉色蒼白等,稱之為「心肌梗塞」(心臟血管完全阻塞導致心肌壞死)。
    不穩定型心絞痛或心肌梗塞患者需馬上就醫,否則在短時間內可能心臟病情惡化,休克而致死

    3. 心臟瓣膜病:因感染風濕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或後天性心臟病,如:高血壓心臟病、缺血性心臟病、肺心臟病等造成心臟瓣膜病變(狹窄或閉鎖不全)及心臟功能異常。 心臟瓣膜病症狀包括氣喘、心悸、頭暈、胸痛、疲勞、活動量下降、咳血、聲音嘶啞、下肢水腫、心臟衰竭等。

    4. 心臟衰竭
    因感染風濕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或後天性心臟病如:高血壓心臟病、缺血性心臟病、肺心臟病等造成長期的心臟負荷,損害心臟幫浦、心臟擴大、心臟肥厚、心臟功能異常(末期心臟病)。 非心臟病因素如肺病,甲狀腺病,貧血,酒精,毒物,藥物等亦可引致心臟衰竭。 心臟衰竭症狀包括氣喘、端坐呼吸、陣發性晚間氣喘、胸悶、心悸、下肢水腫、疲倦虛弱等。

    5. 心律不整:
    當心臟搏動生成或傳導異常,或心臟傳導系統阻礙引起,而導致心跳不規則。 心律不整的原因及種類很多。心臟病因素如:缺血性心臟病、高血壓心臟病、心臟瓣膜病、風濕性心臟病、心肌病變等;非心臟病因素如:甲狀腺病、新陳代謝藥物、毒物、電解質失衡、感染、肺病等。症狀可以從輕微的心悸、頭暈、胸痛、氣喘、疲倦,以至致命的心臟衰竭、休克、腦中風、昏迷及猝死。

    6. 肺心臟病:因慢性肺病或肺血管病引致肺高血壓,右心室肥厚擴大及心臟衰竭。肺心臟病症狀有頭暈、呼吸困難、疲倦、水腫、腹痛、胸痛、心臟衰竭、發紺等。

    7. 心肌病變:因細胞毒性、新陳代謝、免疫、遺傳、感染等機轉引致心臟肌肉損害病變及心臟功能異常。可分類為擴張性心肌病變,限制性心肌病變及肥厚性心肌病變。症狀包括:氣喘、胸悶、頭暈、心悸、疲倦、水腫、心臟衰竭等。

    8. 心臟發炎:因感染造成心包膜炎、心肌炎、心內膜炎或心臟瓣膜炎及病變。亦可由藥物、化學品、放射線、免疫反應等造成。心臟發炎症狀包括:胸痛、肌肉痛、關節痛、腹痛、發燒發泠、疲倦、心悸、頭暈、心臟衰竭、猝死等。

    9. 風濕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原因為急性風濕熱感染引致心臟受損病變。急性風濕熱是上呼吸道鏈球菌感染引起免疫反應,主要侵犯心臟、關節、皮膚和腦部組織。 風濕性心臟病常引致心臟發炎(心包膜炎、心肌炎、心內膜炎)及心臟瓣膜病變如:二尖瓣、主動脈瓣狹窄或閉鎖不全等。

    10. 先天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是心臟形成及發育受到阻礙引起的先天性畸型,通常在懷孕4至8週已形成。引致先天性心臟病原因很多,如遺傳因素、子宮感染、放射線、藥物等。 先天性心臟病最常見的徵象是心臟雜音。其他症狀如呼吸困難、生長發育遲緩、四肢水腫、發紺(嘴唇及/或四肢指甲發黑)、心悸、心臟衰竭等。先天性心臟病可分為紫紺型先天性心臟病及非紫紺型先天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非不治之症,需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心臟病的危險因素

    以下心臟病的危險因素可引起心臟病/危害心臟病:

    高血壓、糖尿病、吸菸、肥胖、高血脂、遺傳、家族史、酗酒、年老、停經婦女、生活壓力緊張、情緒激動、缺乏適當休閒活動、過度操勞、缺乏休息睡眠、飲食習慣(過多鹽分、熱量、油脂類食物等)、感染、其他系統疾病、環境毒素(如:鉛、廢氣、輻射、微波等)、避孕藥、荷爾蒙、濫用藥物等等

    心臟病的預防

    1. 首先是避免上述心臟病危險因素。
    2. 以下方法亦可減輕心臟病/預防心臟病:
     
    (1) 低鹽飲食、低熱量飲食、低脂肪飲食、多吃蔬菜水果、限制水分。
    (2) 適當運動、控制體重、均衡飲食健康生活方式、睡眠均衡,不過日夜顛倒夜生活,早睡早起。
    (3) 定期健康檢查、心臟病復健計劃、按時服藥,配合檢查,遵從醫囑。
    (4) 不抽菸、不酗酒。
    (5) 控制高血壓、控制糖尿病、控制感染、控制其他系統疾病。
    (6) 避免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濃茶等。
    (7) 保持生活愉快,避免過勞及情緒緊張,保持快樂心態,人際關係,平衡心理。
    (8) 保持大小便暢通。
    (9) 安寧環境、保持適當溫度、冬季保暖。
    (10) 良好生活自然環境、良好衛生習慣、良好社會環境等等。

    標籤:



    2012年2月14日 星期二

    心臟病患細胞修復大突破

    (中央社台北14日電)

    ***心臟病患細胞修復大突破***

    美國醫生表示,心臟病發作造成的損傷,已經可從患者本身心臟取出的幹細胞修復完成。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在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的小型安全性試驗中,疤痕組織減少了一半。

    作者表示,新的心臟肌肉也「前所未見」增加。

    英國心臟基金會(British Heart Foundation)表示,這只是「早期階段」,不過「對心臟病患者來說是一大福音」。

    諸如血塊阻塞血液流往心臟等,心臟缺氧會導致心臟病發作。

    心臟修復時,壞死肌肉會被換成疤痕組織,但因為這些組織無法如心臟肌肉般跳動,將血液輸往全身各處的能力會減弱。

    全球各地的醫生都在尋找讓心臟「再生」,把疤痕組織換成跳動肌肉的方法。能分化成任何特定型態細胞的幹細胞,成為這類研究的要角。

    在西達斯西奈心臟研究所(Cedars-Sinai HeartInstitute)進行的試驗,是要測試使用取自心臟病患者自身心臟幹細胞的安全性

    在心臟病發作的一個月內,實驗人員將一條管子插進患者頸部的血管,然後往心臟方向移動。接著採取心臟組織樣本,大約是「半顆葡萄乾大」。

    這些心臟組織之後被送至實驗室,分離出幹細胞並進行培養。其後高達2500萬個幹細胞置入心臟周圍的動脈內。


    共有25名患者參與試驗。治療前,疤痕組織平均占了他們左心室24%。6個月後降至16%,一年後減至12%。

    健康的心臟肌肉似乎會長出來。研究指出,這些細胞「具備前所未有的能力,可減少疤痕同時刺激健康(心臟)組織重新生長」。

    研究人員之一的馬爾班(Eduardo Marban)博士說:「我們研究的主要目標是證實安全性,我們也在尋找這項療法可分解疤痕並讓心臟肌肉重新長回的證據。」

    他說:「儘管心臟病患者的細胞治療試驗做了十年,但之前從未達成這種成效,現在我們辦到了。」(譯者:中央社張曉雯)1010214

    http://tw.news.yahoo.com/心臟病患幹細胞-修復受損組織-124615629.html

    標籤:



    2012年1月24日 星期二

    性行為對心臟病患的風險 比你以為得要低

    好消息,研究發現,對絕大多數心臟病患而言,性行為都是安全的,只要可以爬兩層樓梯而不會覺得胸痛或是喘不過氣的人,都可以放心的享受性生活。(夏明珠報導)

    美國心臟學會關照到一個讓很多人疑惑,可是又很少被討論到的問題,就是心臟病患到底還能不能享受魚水之歡。
    它首次依據科學實驗的結果,提出建議,實驗發現,性行為只會輕微提高心臟病發的風險,儘管心臟病患二次發病的風險會提高,但是沒有證據顯示,心臟病患因為性行為而再次發病的機率,比沒有心血管病史的人高。

    很多心臟病患爬樓梯一點都不擔心,可是卻會害怕性行為,引發心臟病、甚至於猝死。

    美國心臟學會建議醫生應該主動向病患提出說明,現在很少人這麼做,是因為怕尷尬,當然也有一部分是因為醫生自己也不確定,新的指導方針,有助於化解這方面的疑慮。俄亥俄大學心臟醫學專家古拉提特別認同美國心臟學會的其中一項建議,就是性生活諮商不只對病患本人,對他們的伴侶也同樣重要,因為枕邊人有得時後甚至比病患更緊張。

    西北大學心血管專科醫生芬特說,他通常會在病患出院前一天,主動告知病患病後在性生活方面,應該要注意的事,他說,除了少數案例之外,心臟病患恢復性生活不只安全,這也是情緒療癒的一部分。

    http://tw.news.yahoo.com/%E6%80%A7%E8%A1%8C%E7%82%BA%E5%B0%8D%E5%BF%83%E8%87%9F%E7%97%85%E6%82%A3%E7%9A%84%E9%A2%A8%E9%9A%AA-%E6%AF%94%E4%BD%A0%E4%BB%A5%E7%82%BA%E5%BE%97%E8%A6%81%E4%BD%8E-025945558.html

    標籤:



    2011年12月1日 星期四

    吃辣VS.痔瘡,心臟保養...

    ====吃辣容易使痔瘡發作也不利心臟保養====

    吃辣抗寒?台灣癌症基金會營養師賴怡君表示,基本上辣過頭總是會燥熱上身,一般健康大眾在吃辣禦寒時,一定要另外搭配蔬菜與水分較多的水果,避免上火

    營養師賴怡君表示,吃辣雖增進血液循環可禦寒,但太辣、太油、太鹹的食物容易使痔瘡發作,有些胃腸不好的人也需注意。如高血壓、有心臟病史的人或是有甲狀線亢進、心律不整的人不適合吃,因為辣的刺激讓循環加快、心跳加快,即便沒有立即的危險,對於這些敏感族群來說也是不利心臟保養的

    胃潰瘍、食道腫瘤或因化放療使消化道受傷的病友,不宜過於刺激調味,亦使黏膜充血,不利復原。有腹瀉情形者也不宜刺激。賴怡君營養師表示,辣椒會使腸蠕動加快,加重腹瀉的症狀。另,有皮疹、蕁麻疹、異位性皮膚炎情形者,也不宜吃辣。

    此外,想進補的民眾,若欲用中藥材來燉雞、燉鴨時,有腎臟發面疾病的患者也要特別注意。台大醫院北護分院營養師簡妙凌表示,有腎臟方面的疾病患者,其蛋白質需設限,所以在食用前要注意,以免加速惡化。

    另,賴怡君營養師也表示,剛生產完的產婦,一周內最好先不要碰酒類、麻油等食物,等過一周後再吃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357363

    標籤:



    2011年10月25日 星期二

    研究:失眠者 心臟病發風險高

    睡不著覺的夜裡要煩惱的事情似乎還有更多,挪威研究今天表示,為失眠所苦的人,心臟病發作機率較一般人高27%至45%。

    研究報告刊登在美國心臟學會(American HeartAssociation)旗下的「循環雜誌」(Circulation)。研究報告的作者呼籲,約1/3人表示他們有睡眠問題,應該尋求醫師協助。

    主導研究的德倫希姆(Trondheim)挪威科技大學公共衛生學系(Norweg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and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Public Health)的勞桑德(Lars Erik Laugsand)表示:「睡眠問題很常見,且相當容易治療。」

    勞桑德又說:「明瞭失眠及心臟病發作間的關聯,並在症狀出現時找醫生諮詢,至關重要。」

    研究數據來自1995至1997年間,接受全國失眠症狀調查的5萬2610名挪威成年人。

    在那之後的11年間,研究員透過醫療紀錄及挪威全國死亡原因登記中心(National Cause of DeathRegistry)發現,2368人首次有心臟病發作。

    在調整年齡、性別、婚姻狀況、教育水平、血壓、膽固醇、糖尿病、體重、運動、輪班工作、抑鬱及焦慮等因素後,研究員發現,睡眠障礙族群心臟病發作的風險最大

    http://tw.news.yahoo.com/研究-失眠者-心臟病發風險高-113509068.html;_ylt=ArKFUxx6y7tw5GF_KNpNb4YGqdF_;_ylu=X3oDMTQxaGxpdmM4BG1pdANMYXRlc3ROZXdzIExpc3RpbmcEcGtnA2ViZWU0ZTA5LTQ3ZDctMzY5MC05NDI4LTI0MGNmMWE1Y2FhMARwb3MDMwRzZWMDTWVkaWFTdG9yeUxpc3QEdmVyAzM4NDY0NjAwLWZlZmYtMTFlMC1iN2YzLTc3N2U5NTdiMmZiYg--;_ylg=X3oDMTI0dWswY2R2BGludGwDdHcEbGFuZwN6aC1oYW50LXR3BHBzdGFpZAMEcHN0Y2F0A2hvbWV85paw6IGe57i96Ka9BHB0A3NlY3Rpb25z;_ylv=3

    標籤: ,



    感染HPV 心臟疾病危險因子

    .(法新社華盛頓24日電) 美國研究人員已找到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與心臟疾病間的關聯。這項研究的受試婦女皆無其他風險因子,報告結果今天發表,為這類型研究之首。

    儘管這項研究尚屬早期階段,專家表示若經證實,將可為對抗心臟疾病提供新方法。心臟疾病為大部分國家的婦女頭號殺手。

    德克薩斯州大學醫學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Medical Branch)心臟內科(Division of Cardiology)主任籐瀨(Ken Fujise)說:「近20%心血管疾病患者沒有顯現任何風險因子,顯示『非傳統』成因可能隱含在內。」

    籐瀨說:「HPV似乎是女性1項危險因子。」

    研究人員會想到調查HPV為潛在心臟疾病風險,是因為其抑制p53及pRb兩種腫瘤抑制基因、引發癌症。p53是調節動脈粥狀硬化過程的關鍵基因;pRb則是調節細胞週期的重要因素

    同樣來自UTMB的研究共同作者郭緒格(Hsu-Ko Kuo,譯音)表示,儘管研究人員尚未證實HPV與心臟疾病的關聯性,但的確發現「致癌HPV類型與心臟疾病的強烈相關」。研究對像為2500名20至59歲女性。

    研究將刊於11月1日號的「美國心臟病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HPV是最普遍的性傳染病,類型逾40種,部分可導致子宮頸癌或尖形濕疣,但大多數時候HPV不會出現任何症狀。
    http://tw.news.yahoo.com/感染hpv-心臟疾病危險因子-073506305.html;_ylt=AjM.5d_Fv0sVa.QjBnAwBXgGqdF_;_ylu=X3oDMTQyZW5wYTJnBG1pdANMYXRlc3ROZXdzIExpc3RpbmcEcGtnAzAyMTRkM2IwLTFhZjktM2MzZi05NTIyLTZmZGE5OGJlMzIwMARwb3MDMjEEc2VjA01lZGlhU3RvcnlMaXN0BHZlcgMxMmY1MWE5MC1mZWRmLTExZTAtYjdhYi00YzYxM2VkMDA4NjI-;_ylg=X3oDMTI0dWswY2R2BGludGwDdHcEbGFuZwN6aC1oYW50LXR3BHBzdGFpZAMEcHN0Y2F0A2hvbWV85paw6IGe57i96Ka9BHB0A3NlY3Rpb25z;_ylv=3

    標籤: , , ,



    2011年9月30日 星期五

    肺部感染增加心肌耗氧量 常誘發心臟衰竭

    很多年長者心肺臟功能已經下降,一旦呼吸系統感染很容易誘發心臟衰竭。李瑞恒醫師指出,肺部感染是引起心肌梗塞或心臟衰竭的因素之一,肺部感染增加心肌的耗氧量,常進一步誘發心臟衰竭。


    導致心臟衰竭的因素很多,醫師指出,感染性疾病尤其是呼吸道感染,嚴重肺炎的年長者有很大比例死於心臟疾病。中老年人注意預防流感和肺炎,有助於進一步預防心肌梗塞。

    季節轉換變涼時,肺炎患者也會攀升。肺炎個案的表現,大部份包括高燒不退、咳嗽、全身倦怠,胸部X光檢查發現局部肺葉異常,嚴重者臨床甚至出現呼吸衰竭、低血壓、腎臟衰竭的併發症,尿液肺炎鏈球菌抗原快速檢驗皆呈陽性反應。

    醫師表示,流感臨床症狀以急性發燒、咳嗽、喉嚨痛、肌肉痠痛等為主,在小腿處產生肌肉痠痛也並不少見,是流感感染的一個特徵

    醫學研究報告指出,感染流感病毒後,併發細菌性肺炎的可能性大增,其原因與流感病毒破壞人體呼吸道黏膜細胞、造成防禦力下降,使細菌趁虛而入有關,併發症最常見的細菌即是肺炎鏈球菌

    肺炎鏈球菌是年長者最常見的致病菌之一,近年來對抗生素有抗藥性的比例居高不下,治療時常遇到第一線抗生素無效,需要用到二、三線抗生素,甚至萬古黴素情形,疫苗仍是目前預防傳染病最好的方法。

    此外,長期以來,民眾所知的高血壓的控制標準為一百四十/八十毫米汞柱,但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心臟內科主任李瑞恒醫師指出,有冠心病、中風病史或糖尿病,腎臟病患者標準建議設在一百三十/七十毫米汞柱,較嚴格。無特殊疾病者,才建議以一百四十/八十毫米汞柱為基本目標。

    李瑞恒醫師表示,高血壓到了第二期,大都必須至少使用兩種藥物治療。
    年紀不大不經意發現自己血壓偏高時,民眾多半認為是一時作息不正常、沒睡好導致的偶發現象,但在不同的時間,持續測出不正常血壓時,建議就醫。因為青壯年罹患高血壓日益常見

    醫師指出,十大死因中,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腎臟疾病等皆與高血壓有關。高血壓的本身症狀不明顯,但卻會造成血管的病變,進而引起心臟、腎臟、腦部等疾病。少數患者透過詳細檢查才發現罹患腎上腺腫瘤,導致醛固酮過高,鈉離子無法排出,引發高血壓,手術後才恢復正常。

    體內醛固酮過高,造成鈉離子滯留,進一步診斷,發現患者腎上腺長腫瘤。經評估後建議手術摘除,術後血壓回復正常,目前完全不需服用藥物。

    患者的腎上腺腫瘤多屬良性,是一種細胞增生,導致功能亢進,醛固酮量過多,引發鈉離子過度再吸收,導致高血壓;這類病患經手術治療後,一半不必再用藥物控制。

    醫學上,血壓指的是血液循環時對血管壁所造成的壓力,一般人血壓會隨著身體的活動或是情緒而有所起伏,但高血壓患者多數的時間,血壓超過標準,高血壓加速血管硬化的速度

    當被診斷為高血壓時,除了藥物的治療外,飲食與生活習慣的修正也是非常重要的,低鈉、多蔬果是第一步。患者定期測量血壓,定期進行做心臟、腎功能及眼睛的檢查,若有合併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者,就更應嚴格控制

    鈉的攝取與高血壓罹患率呈正比,日常飲食鈉攝取量越多,罹患高血壓的機率越大,每一公克的鹽含鈉量約為四百毫克,成人的建議鈉攝取量為每日不超過兩千四百毫克,約六公克食鹽);除了鹽攝取要限制外,加工、醃漬等食品含鈉量高,也應控制少吃。吸菸會使血管收縮,

    血壓上升、造成血管傷害。適度的運動,將體重控制在理想範圍內,也有助於血壓的控制;另外壓力、心情也會影響血壓,應適度的放鬆及保持心情的愉悅

    許多高血壓者沒有出現特別的症狀,若沒有藉由量血壓的動作,很容易忽略一旦血壓高卻放任不管,併發症會造成不可逆的結果。有些患者被診斷高血壓,經藥物治療,血壓平穩,卻因無任何不適而擅自停藥,半年後後因視力模糊至眼科就醫,發現眼內出血且血壓高達兩百毫米汞柱,藥物控制後血壓回穩,但眼睛傷害已造成

    醫師提醒,儘管是年輕人,亦可能罹患高血壓,初期常常因為沒有症狀而被忽略,任意中斷治療,或一段時間不注意後併發症可能很嚴重。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1001/128/2zp1c.html

    標籤: , , ,



    心臟病含舌下片非救命丹 須知其方

    前言:(心肌梗塞VS.心絞痛)

    很多民眾誤認為,含舌下片就能緩解所有的急性心臟病發作。其實當民眾覺得胸口悶痛,且冒汗、蒼白虛弱時,可能已經是心肌梗塞,此時含舌下片,緩解效果有限,就醫急救才是上策

    但最令醫師感到棘手的是,非常多心臟病患者症狀不典型,以致無法警覺,及早就醫。

    年長或懷疑有心血管疾病的民眾泡溫泉時,建議泡半身即可,血壓問題嚴重者則建議別泡溫泉,以免造成危險

    很多心臟病患初期偶發前胸悶痛,並有心悸情形,不適情況於活動時疼痛加劇,但皆於二至三分鐘內自行緩解,很多人以為硝化甘油舌下服用可緩解悶痛,因此不以為意。有些患者可能某天突然劇烈胸痛並冒冷汗,突發急性心肌梗塞,隨即心律不整,失去呼吸心跳並喪失意識,陷入昏迷。

    馬偕紀念醫院蔡正河院長說明,心肌梗塞有併發症,包含心源性休克,心律不整和急性心臟衰竭。急性心肌梗塞猝死多是伴隨心律不整才會突然倒地不起,因此倒地四至五分鐘內施行心肺復甦術及電擊才有保命機會

    診斷心臟問題的工具不少,蔡正河院長表示,目前檢查常用包括心電圖、立體電腦斷層掃描、心導管,心臟超音波等方法
    冠狀動脈疾病患者常出現心絞痛、胸悶、胸痛、呼吸短促、疲勞、無力、四肢腫脹等症狀,

    醫師提醒,不名原因胸痛或經醫師初步判斷有心臟血管潛在病變風險的民眾,在無其它禁忌的情況下,透過電腦斷層診斷,可以減少一部分的心導管檢查。需要的族群包含心臟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需要冠狀動脈狹窄的診斷族群、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術後追蹤族群,及需要冠狀動脈鈣化分析,預測冠心病發生機率的民眾

    醫師指出,心臟病可能出現胸悶、胸痛、心悸虛弱的症狀,但無法單獨依照症狀判定。醫師表示,很多人都是做過電腦斷層掃描後,經由電腦組像發現左前枝冠狀動脈狹窄。心臟血管疾病一直高居台灣十大死因之前三名,尤其在天氣轉涼變冷時,中老年人好發率極高,一旦發作,常造成猝死。部分許多青壯年也因冠狀動脈疾病所困擾。

    傳統冠狀動脈疾病檢查,使用侵入性的心導管檢查。心導管檢查必須用一根管子從動脈伸入心臟做造影,需耗時一至兩個小時,但是,對於部分患有冠心症的民眾,使用心導管檢查與治療仍有其必要,尤其是以無法使用藥物控制冠狀動脈疾病,或是阻塞在重要位置病患。

    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膽固醇或三酸甘油脂)、吸煙、肥胖及家族史,如二等親內四十歲以前有心臟病或中風發作等都是心臟病的高危險群,建議心臟病高危險群及早篩檢。是否需要進行電腦斷層的診斷仍需由醫師判斷。

    如果爬一兩層樓梯就很累很喘或是容易出現心悸、心律不整的情況,最好進行先天性心臟病篩檢,這類患者經常因一時活動、出操就意外死亡,不僅家屬傷心不如及早預防篩檢,以免不幸意外發生。

    四十歲以上的中年族群往往漸漸出現動脈硬化,加上此年齡層有不少忙碌的上班族,經常應酬熬夜,高血壓、高血脂患者甚多,醫師建議定期篩檢,以察覺是否有突發性腦中風、心律不整甚至過勞死的風險。

    醫師提醒,大小血管內壁是平滑無缺且具有彈性,可承受一般血液脈絡的流動及輕微撞擊壓力,但若病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等心臟血管疾病,血管內膜會產生病變,脂肪類的雜質囤積在血管壁上,使血管壁變得脆弱、無彈性,久而久之,因為血流的壓力,使血管壁膨漲、變形。血管膨漲到一極限時,極可能破裂,導致體內瞬間大出血。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1001/128/2zp1a.html

    標籤: , , , , , , , ,



    心絞痛與心肌梗塞 差異在症狀持續時間

    心絞痛與心肌梗塞有差異

    馬偕紀念醫院蔡正河院長表示,心絞痛症狀通常只有數分鐘,但心肌梗塞症狀卻可能達半小時以上,典型症狀包含胸口不適、出汗、虛弱蒼白,血壓下降,循環灌流不足。含舌下片無法完全緩解。民眾常無法辨別心絞痛與心肌梗塞差異,如果每五分鐘一次含硝酸甘油舌下片,含三次無顯效或全然緩解時,必須趕快就醫

    蔡正河院長在洪鈞培文教基金會講座指出,心臟病患者可能出現不少非典型症狀,但最典型症狀有疲倦、頭暈,胸口不適,胸痛。如果呼吸會喘,困難,建議半臥,限水限鹽,發現不能緩解,趕快就醫。心臟跳動不規律,心悸時,建議儘量維持情緒平靜、休息,避免交感神經興奮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心臟內科主任李瑞恒醫師提醒,收縮壓每升高十毫米汞柱,心臟病死亡率倍增。主要危險因子是抽菸、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次要因子則是肥胖、缺乏活動及社會心理壓力。

    心臟病症狀中的心絞痛是供應心肌的血無法滿足需要量,造成心肌缺血時,陣發性之疼痛,但心肌尚未有不可逆的損傷。心絞痛時常見胸口痛,神經傳導到頸、下巴,手臂。有些痛到上腹,誤為胃病,症狀頂多幾分鐘。痛帶有鈍重、壓重感。由於神經傳導因素,不少民眾自覺是腹痛。
    因此當遇到患者主訴腹痛或胃痛時,醫師說,不能排除為心絞痛,診斷時須特別留意鑑別

    心肌梗塞症狀通常持續半小時以上,常見症狀包含出汗、虛弱蒼白,血壓下降,循環灌流不足。舌下片無法完全緩解。醫師提醒,過大的情緒波動對這類患者無益處,保持情緒穩定,對心臟病患者頗為重要,此外醫師認為,溫差大時,心臟病患者易感到不適。當早晚溫差拉大,容易讓病患感到不舒服,甚至誘發症狀

    冠狀動脈硬化的外科治療方面,包含心導管氣球擴張術、心臟支架,若經冠狀動脈影像檢查發現上述方法無法治療,便會考慮由心臟外科執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蔡正河表示,成人的冠狀動脈心臟病風險,部分也與遺傳有關,家族中有人五十五歲以前發生心臟病者,需特別留意。

    而風濕性心臟病則來自風濕熱,與心臟瓣膜異常有關。風濕性心臟病與類風濕不同,是屬於鏈球菌感染後出現的免疫反應,主要是抗原抗體反應在心臟的瓣膜上,讓瓣膜變形。酗酒亦導致心肌收縮受影響。其它如心臟腫瘤、動脈瘤,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也可能造成心肌病變。

    一旦四肢冰冷、盜汗蒼白,需平躺。出現下肢水腫、咳嗽,肺充血,血管破裂,肺水腫,痰帶血時,不能排除是心臟病。痛感不明顯的心絞痛令醫師較為擔憂,如糖尿病患者最常見。

    雖然心絞痛常發生於運動後,很多患者胸口常有悶痛感,但變異型心絞痛發生時機則與運動無關。青壯年出現心絞痛的情形已益發常見,其中不少肇因於長期過勞。

    過勞的青壯年患者,常自覺胸口微微悶痛,這些民眾最好就醫檢查,以了解心血管的健康狀況

    ****心絞痛VS.心肌供血不足造成的胸痛

    不過,臨床上有些患者說自己緊張、壓力大時出現麻、痛,其實部份是精神因素所致,並非醫學上稱的心絞痛。該病的定義是指心肌供血不足造成的胸痛或不適感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1001/128/2zp1b.html

    標籤: , , , , ,



    有心血管毛病者 泡湯禁忌要遵守

    有輕微心血管問題的民眾,溫泉泡半身即可;病情比較嚴重的民眾,則不建議泡湯。馬偕紀念醫院院長蔡正河醫師表示,溫泉業者大都有警示公告,建議民眾別太勉強;過熱、過冷環境皆加重心臟負擔。即使要泡溫泉,也儘量泡半身,水位別超過腰際、胸口較安全

    適度泡溫泉常被坊間認為有助改善膚質,因此才有「溫泉水滑洗凝脂」名詩佳句傳頌,但醫師建議,泡湯,應該從水溫較低的溫泉開始,每次不超過十五分鐘,泡湯時可以適當補充水分。同時要注意,用餐後和喝過酒後,最好間隔半小時至一小時後再泡湯。需生育的男性泡太熱、太久也可能降低精蟲數及品質

    水溫最好在三十至四十度之間,且在泡湯時適量補充水分。剛吃飽飯後或是喝過酒後都不適合泡泉,最好相隔半小時到一小時後再進行,且泡湯時最好結伴同行,比較安全。

    有心血管問題的患者,最好別在冷熱的環境穿梭,以免加重心臟負擔,也不宜待在偏冷的環境造成血管劇幅收縮

    心肌本來就需要氧氣與血液帶來的養分,然而嚴重的冠狀動脈硬化會導致血流順暢受影響,心肌缺氧,如果惡化,接下來就是心肌壞死與心肌梗塞,心臟無法產生收縮的正常功能。情緒緊張的人,心臟病症狀表現往往更嚴重,因此改善情緒與精神問題對於心臟健康的確有幫助

    此外,醫師提醒,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泡湯。急性發炎或急性感染症、傳染性皮膚病、糖尿病、孕婦、出血性疾病患者是絕對不宜。泡溫泉易使血管擴張造成血壓不穩定,控制不佳的高血壓、心臟疾病、或曾經中風患者,泡湯前應先諮詢醫師

    且泡湯時要小心,避免水溫過熱、浸泡過久,浸泡深度以低於心臟較適宜。糖尿病神經病變患者足部由於失去正常感覺,加上血液循環不良,可能造成潰瘍與感染

    很多人認為泡溫泉可改善血液循環,然而卻可能因為沒有知覺而泡得過久,如果皮膚原有傷口,亦可導致皮膚發炎更嚴重。

    還曾有患者在家中泡熱水,但因為失去知覺,即使燙到起水皰都不自知,因此醫師建議有糖尿病神經病變的患者最好遠離熱水,以免意外發生。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1001/128/2zp1d.html

    標籤: ,



    2011年8月4日 星期四

    地中海飲食加運動 女延壽15年

    荷蘭最新發表飲食研究指出,地中海飲食果然是好處多多,女性如果不抽菸而且採用地中海飲食、運動、保持適當體重,那麼可望延壽達十五年,而如法炮製的男性則可多活八年。

    這項研究由荷蘭馬斯垂克大學進行。學者在一九八六年採訪十二萬名年紀在五十五到六十九歲的男性女性,而且追蹤研究直到一九九六年。學者們依據有無抽菸、運動、體重及飲食來計算「健康生活方式得分表」。

    研究成果發現,地中海飲食富含蔬菜、橄欖油、堅果、魚類及全榖營養,但肉類少,酒也喝得少,讓人英年早逝的危險「大為降低」。研究成果發表於《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月刊七月號線上版。

    英國心臟研究專家汀絲黛爾表示,地中海飲食對人體的好處,在增強抗氧化及抗發炎能力,此外不良膽固醇少,有益於控制血糖值;採用地中海飲食,再加上規律運動,不抽菸,有助心臟及心血管保持健康,減少心臟病發的危險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804/4/2w9hg.html

    標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