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et A to Z --- 膳食養生密碼

You Are What You Eat 大家都耳熟能詳, 令人驚訝的是人們總是吃錯食物,
日積月累, 不知不覺之間就吃出毛病來了.
怎麼吃才正確令您關切嗎? 沒關係, 來, 讓 Diet A to Z 和您一起分享膳食養生的秘密 !

2014年2月28日 星期五

「定期洗牙」可降低「腦中風」發生率


洗牙有多重要?一項研究發現,牙周病會增加腦中風發生率,年輕人尤為明顯,定期洗牙和治療,可降低腦中風發生率。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及中興院區牙科部主任李雅玲,利用2000年到2010年健保資料庫,追蹤72萬餘名20歲以上且沒有腦中風過的人,再依有無牙周病及有無做過牙周病治療,分成四組。

經調整年齡、性別及慢性病等因素後,發現45到64歲有牙周病而未治療者,中風發生率是同齡沒有牙周病者的1.19倍;20到44歲有牙周病而未治療者,中風發生率更高,是同年沒有牙周病者的2.17倍。

李雅玲說,依研究結果來看,牙周病對年輕人中風的影響較大,建議13歲以後定期洗牙,而且從小就要到牙科檢查牙齒。

研究同時發現,45歲到64歲曾接受洗牙者,中風發生率降低三成二;20到44歲則降低二成六。這項研究刊登在神經學領域前5%的「腦中風(Stroke)」期刊,並獲美國心臟學會評選為去年最佳論文「創新與進步」第二獎。

李雅玲指出,台灣有九成的人有程度不一的牙周病,牙周病因口腔細菌造成牙周組織發炎,這類發炎會提高血清中的某些發炎蛋白因子,使得血管硬化,容易中風。

「國內13歲以上的人,只有一成半的洗牙率。 」事實上,衛福部補助13歲以上國人,每半年一次免費洗牙,但台灣口腔衛生學會理事長張進順說:「許多國人都不知道利用這種好康。」

張進順表示,在美國,政府只補助65歲以上免費洗牙,但美國人從小就自費洗牙。因為在美國,自費洗牙只需50美金;補牙要收費100美金、根管治療要200美金、裝假牙套500美金,「美國人都知道牙齒保養之道,因為花小錢才可省大錢。」

有人怕洗牙,怕聽到機器在牙齒摩擦的聲音,張進順說,健康的牙齒比瓷器還光滑,洗牙以超音波震盪去除較嚴重的牙菌斑;不嚴重的牙菌斑,用探針即可刮除,害怕的話可以請牙醫師事先打麻藥。


全文網址: 定期洗牙 降低腦中風發生率 | 健康天地 | 健康醫藥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8512980.shtml#ixzz2ud5lcqNy
Power By udn.com

標籤:



「經皮神經電刺激」之止痛機𨍭

標  題
經皮神經電刺激

內  容
1.什麼是經皮神經電刺激器
經皮神經電刺激器經由皮膚的貼片給予不同頻率和強度的刺激,達到止痛的效果。

2.止痛的機轉
(1)”門閾控制理論”,疼痛的傳導是由比較細的Aδ和C神經纖維負責,經皮神經電刺激是刺激比較粗的Aβ纖維,將”門閾”關起來,讓痛覺的傳遞被阻斷,達到止痛的效果
(2)經由調整電刺激器的頻率模擬針灸的效果 (AL-TENS), 刺激體內產生內嗎啡,達到止痛的效果

3.經皮神經電刺激器可以治療什麼樣的疼痛?
急性疼痛:經痛、牙痛、頸痛,手術後疼痛
慢性疼痛:三叉神經痛、中風後神經痛、疱疹後神經痛,幻肢痛,經痛、產痛,膝痛,腳踝痛,肩頸疼痛、週邊血管缺血性疼痛、糖尿病神經痛、坐骨神經痛、下背痛、肌筋膜疼痛、癌症疼痛等。

4.經皮神經電刺激器有沒有什麼危險性和禁忌症?
在大部份的病人身上應用是十分安全的,在專業人員指導下也可在家自行使用經皮神經電刺激器(或低週波治療器)。

5.禁忌症
有裝心律調節器的病人
癲癇
頸部的前門不可放電極貼片
身體的內部和破損的皮膚不可放電極貼片
懷孕時的前三個月

標籤:



漫談「脊椎損傷」之物理治療--台大醫院復健部


什麼是物理治療? 台大醫院復健部

主治醫師 林銘川
  什麼是物理治療?簡單的說,就是利用光、電、水、冷、熱、力等物理因子和運動治療,來評估並治療病患的問題。舉例來說,微波是一種電磁波,利用微波造成水分子的震盪可以來加熱食物。在物理治療中,就利用微波的此一特性,可震盪人體組織內的水分子,提高深部組織的溫度,加速血液循環,促進患部的癒合速度,也有減輕疼痛的效果。因此利用微波來治療,就是一種物理治療。
歸納起來,物理治療的方法如下:
(一)光療--紫外線、低能量雷射
(二)電療--低頻電刺激、中頻干擾波
(三)水療--溫水療、冷水療、熱水療、冰水療、冷熱水交替治療、水中運動治療
(四)冷療--冷敷、冰敷、冰按摩、冷氣治療
(五)熱療--濕熱療、乾熱療、超音波、短波、微波、蠟療、紅外線及熱敷包
(六)力療--操作治療、牽拉運動、牽引、按摩
(七)運動治療(Movement)--有伸展運動、主動運動、阻力運動、耐力運動、呼吸運動、平衡及協調運動、功能性運動、神經肌肉誘發技巧、姿勢矯正療法等。徒手治療(Manual):有關節鬆動術、按摩、筋膜鬆弛術、被動運動、其他特殊技巧。
§低能量雷射:
  雷射是一種激發光子束,與一般光線不同的是,它具有單一頻率、單一色調、單一相位及集中光束的特性。一般醫用雷射,主要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是大家比較熟悉的高能量雷射,又稱為熱雷射或硬雷射,其能量通常為數十至數百瓦特,外科醫師常利用其高熱能以達到凝固止血及切割組織的作用。

  另一類是低能量雷射,又叫冷雷射或軟雷射,其能量通常是數毫瓦特至數十毫瓦特。當這類雷射照射人體後,經由其電磁效應或光化學作用,會影響體內種種生理及代謝反應,例如血管擴張、去氧核糖核酸( DNA )合成增加、膠原組織增生及免疫功能的增進等。

  由於低能量雷射具有上述生物刺激的特性,因此它可用來治療疼痛,並可增進傷口及組織復原。此種治療的副作用極低,少數病人會覺得治療部位有針刺感,其他副作用還包括噁心、頭暈、局部紅斑或皮膚色素增加等。由於雷射對眼睛有害,因此不可直接照射眼睛,治療時也要帶上墨鏡以保護眼睛。一個部位治療時間為數秒至數分鐘,治療的效果通常在三至五次內會顯現出來。目前在醫院中常用的有氦氖雷射及鎵?紅外線雷射等。

  在風濕病的復健方面,低能量雷射可用來治療各種軟組織疾病,如肌腱炎、肌肉肌膜疼痛症候群等,其成效約為 75 ~ 80% 。

§電療:
  根據史書記載,最早使用電刺激來治療骨關節疾病可追溯到西元前四世紀。當時的希臘人和羅馬人發現一種魚可產生一百至一百五十伏特的電流。他們就利用這種魚產生的電流來治療足部關節炎。

  電刺激治療風濕關節炎最重要的目的是止痛,此外,電刺激也可以用來增強肌力,延緩或避免肌肉萎縮,減輕肌肉痙攣和增進血液循環。

  電刺激的種類很多,其中與骨關節疾病之治療有關的可分為兩大類:一是低頻波(一般稱為經皮神經電刺激),另一則是中頻波(一般稱為中頻干擾波)。低頻波是指頻率在 1000 以下的電波,一般多採用 0 ~ 100; 中頻波的頻率是 1000 ~ 1000000 (一百萬)之間,但頻率超過 10000 (壹萬)以上的電波會產生熱,所以臨床上中頻波頻率均在 1000 至 10000 之間。經皮神經電刺激就是把電流通過黏在皮膚上的電極,以達刺激神經而得止痛的效果,成效不錯且無副作用,病人甚至可以買回家自行使用。

  中頻干擾波一般是採用兩組電極(一組兩個),其頻率相差為 0 ~ 100 之間,如 4100 及 4000 ,通電後兩組電極會以中頻波穿透皮膚,而在深部組織發生電流干擾,產生一個 0 ~ 100 的低頻波。

  採用中頻波的原因是穿透皮膚較容易,對皮膚的刺激也小,電流強度可以調得較大。

  臨床研究顯示,電刺激對於下背痛、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韌帶扭傷、肌腱炎(如網球肘)、肌肉及肌膜疼痛症候群等均有顯著的成效。

  很多慢性關節炎病人因為長期藥物治療而導致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可以考慮合併使用電刺激,以減少藥物的使用。

  此外,雷諾氏症候群病人或是交感神經失營養症者,也可用電流刺激局部患處或相關的交感神經節,以增進血液循環。

  而當風濕關節炎病人發生週邊神經病變時,也可用電刺激來減輕疼痛或是延緩肌肉萎縮。

§水療:
  水療通常使用熱水,所以也算是淺層熱療的一種。除了利用水的熱度來降低肌肉痙攣,減輕關節疼痛之外,水還具有浮力及黏稠度。此特性使水療能提供患者同時做各種運動而不致傷害關節。此外,大多數醫院的水療槽內裝有馬達,可將空氣與水混合打入水療槽,造成渦流,具有按摩的效果。

  水療的種類很多, 簡單的如家庭用的浴缸、公共浴室。一般醫院則依其規模大小而裝設各種上肢、下肢及全身水療槽、八字型水療槽或治療池等。此外,溫泉療法、泥漿療法亦可說是水療的一種。有人說溫泉或泥漿中的礦物質會改善關節炎,但亦有人反對此說法。

§冷療:
  冷療的基本生理作用是使血管收縮,降低局部新陳代謝,壓抑神經的興奮及降低神經傳導速度。對於風濕關節炎而言,冷療可降低肌肉痙攣,減輕關節疼痛。

  與熱療不同的是,冷療可止血、消腫,故適用於急性關節炎或骨關節急性外傷。有些病人在運動治療後會有疼痛、腫脹的現象,也可以用冷療來消除。

  冷療的種類有很多,如浸泡法、冷(冰)敷法、冰塊按摩法及噴霧法等。

  浸泡法就是把要治療的肢體浸入 0 至 10 ℃的冷水中。

  冷敷法有很多種,常用的是家庭用的冰敷袋,只要把冰水放入橡皮袋或塑膠袋即可。亦可使用含有矽膠的冰敷袋,使用前先放入冰箱上層,使用時再取出即可。必要時可將冰敷袋充氣後壓迫患處,以止血消腫。其他還有即冷式的化學冰敷袋,使用時將袋子一壓,其內容物會產生化學作用而迅即變冷。

  冰塊按摩法是用冰塊按摩患處。為了方便起見,使用前可先把冰塊作成杯形或圓柱形,以便於局部按摩。

  噴霧法是將甲基氟( methylfluoride )等化學物質裝入容器中,使用時可噴出冷凍氣體,常用來治療肌肉疼痛或急性運動傷害。在國外風濕病醫師做關節穿刺前也常用來減輕病人的痛苦。國內有些醫院也裝設大型的噴霧式冷療機。

  冷療的治療時間為五至二十分鐘。冷療初期會覺得冰冷,接著會感覺燒燒的,最後會有點酸痛、麻木。當皮膚變白發青時,應立即中止治療,以免凍傷。罹患周邊血管病變、雷諾氏症候群(手指遇冷會發白發紅)或是對於冷療過敏的人,都不適合做冷療。

§熱療:
  熱療最重要的功效有五:
   (1) 減輕疼痛,
   (2) 降低肌肉痙攣,
   (3) 減輕關節的僵直感,
   (4) 增進膠原組織的延展性,以增進關節活動度,
   (5) 增進血液循環。

  根據穿透人體組織的深淺,可將熱療分為淺層及深層熱療。淺層熱療透熱深度小於一公分,包括熱敷包、熱水袋、烤燈、紅外線、電毯、蠟療、微粒療法( fluidotherapy )等。深層熱療又稱為透熱療( diathermy ),其熱量可深入三到六公分,包括短波、微波及超音波等。

  熱敷是常見的一種熱療方式,在家裡可以用水煮、化學生熱、微波爐加熱等方式的熱敷包包上毛巾,敷在患部 20 到 30 分鐘即可。電毯,也是很方便的一種熱敷方式,一般電毯是乾熱式的,目前市面上也有溼熱式電毯,即利用吸收空氣中水分或直接可包潮布,其效果比乾熱式者為佳。熱水袋是種便宜簡單的熱敷方法,只要將熱水注入熱水袋內封緊,外包乾或微濕毛巾即可。

  熱敷用品不一定愈貴愈好,只要個人使用方便有效即可,在購買市面上各式各樣的熱敷用品應事先了解使用與保存的方法。使用熱療最主要是避免燙傷,熱敷不是愈熱愈好,也不是愈久愈好,所以使用電毯最好能夠定時,避免睡覺時用,感覺遲鈍或喪失者應多包一層毛巾或溫度不要太高,使用時間 20 至 30 分鐘就夠了,超過 30 分鐘效果差不多,且就算溫度不高時間夠長也會造成燙傷的。在此吾人不建議用熱毛巾作熱敷,因為熱毛巾保溫效果較差且容易燙傷。

  其他熱療方式如紅外線燈屬乾熱式熱療,有時會因太乾燥而皮膚不適。

  在物理治療部門除使用熱敷包外,也會使用所謂深部熱療或透熱療法,一般是利用高頻的電磁波例如短波、微波、或者用超音波等,深部熱療可穿透到組織的深部,但有其適應症與禁忌症,必須由專業的物理治療人員施行,否則容易發生危險。

§力療:
  操作治療乃是由醫師或治療師施力於病人的關節,以改善關節活動度、增進關節功能及減輕疼痛。但下列情況宜避免使用操作治療:
   (1) 急性關節炎,
   (2) 骨頭太鬆或太脆,
   (3) 關節不穩定或變形太厲害,
   (4) 腫瘤等。

  牽引治療分頸椎牽引與腰椎牽引,通常用於有神經根受壓迫時,利用牽引拉長及放鬆脊椎旁之肌肉與韌帶,使椎間孔變大,或形成負壓促使突出之椎間軟骨復位,如此得以減輕椎間軟骨、骨刺或是發炎組織對神經的壓迫。

  按摩主要是用在軟組織如肌肉、韌帶等。藉放鬆肌肉或減少組織粘黏而達到減輕疼痛的目的,同時按摩也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組織的復原。

§運動治療:
  骨骼肌肉疾病的運動治療可分為三大類:
   一是增進關節活動度的運動,
   二是增強肌肉力量及耐力的運動,
   三是提昇心肺耐力及全身體適能的運動。

  增進關節活動度的運動又可分為三種:
   一是被動關節運動,
   二是輔助性的主動運動,
   三是主動運動。

  肌肉訓練的運動亦可分為三種:

一是等長運動,此型肌力訓練方式最適合關節炎病人,除了非常急性、嚴重的關節炎之外,幾乎任何時期、任何病人皆可使用。
二是等張運動,即是運動前後,肌肉的張力保持不變,但肌肉長度與關節位置卻隨時改變,一般使用啞鈴或沙包來訓練肌力即是等張運動。
三是等速運動(即固定之角速度下運動),優點是在每個關節活動度均能使肌肉發揮最大的能力,故較常用於運動傷害後之復健。
  至於提昇心肺功能的運動則要視患者不同之病情來選擇運動項目。

§治療對象:
骨骼肌肉系統疾病〈骨科物理治療〉:
骨科術前及術後物理治療(肢體骨折術後之物理治療、人工關節置換後之物理治療、術後造成的關節攣縮) 、下背疼痛、椎間盤突出、頸部酸痛、運動傷害(韌帶扭傷、肌肉拉傷、肌腱發炎、網球肘等) 、關節病變(退化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等)、脊柱側彎、五十肩(冷凍肩)等。
神經系統疾病(神經物理治療):
腦血管病變(腦中風)、頭部外傷、脊髓損傷病患、周邊神經受傷或病變、顏面神經麻痺、 多發性硬化症、脊髓性肌萎縮( Duchenne's disease )、小兒麻痺後症候群等。
小兒問題〈小兒物理治療〉:
斜頸〈 torticollis 〉、臂神經叢受傷〈 BPI 〉、腦性麻痺、心智動作發展遲緩、脊柱裂〈 spina bifida 〉等。
心肺〈胸腔〉物理治療、老年及退化之慢性疾病、〈燒〉燙傷病患等之治療。
§物理治療設施:
光療:遠紅外線、紫外線、低能量雷射。
電療:向量干擾波、低周波電刺激、經皮神經電刺激器、功能性電刺激、直.交流電刺激。
水療:上肢水療槽、下肢水療槽。
熱療:淺部熱療〈熱敷包、蠟療〉;深部熱療〈短波、超音波、微波〉。
冷療:冰敷包。
機械治療:頸椎牽引器、腰椎牽引器、持續被動活動機、滑輪運動、重量訓練、懸吊運動、循環器治療、傾斜床、平行桿。
訓練用傾斜床、行走訓練用平行桿,站立鏡。
跑步機、下肢肌力訓練器、上肢肌力訓練器。
訓練用固定式腳踏車、重力訓練滑輪組、肩部運動訓練組。
等速肌力測試儀( Kin-COM ):肌力測試及訓練。
運動治療:主動運動、被動運動、阻力運動、神經肌肉誘發技巧、發展治療、協調運動、姿勢矯正療法、牽拉運動、行走訓練、輔具(柺杖、輪椅)訓練等。
  本文資料取自:
台大醫院家庭醫師繼續教育
家庭醫學與骨骼肌肉疾病講座(29-4)
題 目:骨骼肌肉疾病的物理治療原則與方法
時 間:89年10月24日
主講者:台大醫院復健部林銘川醫師

標籤:



2014年2月27日 星期四

日常生活保健--教你正確「坐姿」保護脊椎、椎間盤


桌椅和人體的姿勢有相當密切的關係。

舉例來說,辦公人員的日常生活幾乎都在坐姿下度過。坐姿本來就是屈曲的姿勢,而屈曲對人體來說是最不良的姿勢。若是坐在不適當的家具上,便會大幅提升屈曲發生的機率。

你在選擇桌椅時,是以什麼條件作為基準呢?
你是否較為注意顏色或外型等設計特色呢?
另外,你是否從未調整過辦公室的桌椅高度呢?

若是以上有兩個問題,你回答「是」的話,那麼你可能過於小看家具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在前一章,我曾經提過「四個F」,而桌椅正包含在第三個F⋯⋯Furniture(家具)當中。事實上,桌椅和人體的姿勢有相當密切的關係。

舉例來說,辦公人員的日常生活幾乎都在坐姿下度過。

坐姿本來就是屈曲的姿勢,而屈曲對人體來說是最不良的姿勢。若是坐在不適當的家具上,便會大幅提升屈曲發生的機率。

對坐姿而言,影響最大的家具便是椅子。

請試著觀察你坐在椅子上的時候,臀部與膝部的位置關係為何?你的臀部是否與膝部同高,又或者膝部的位置高於臀部呢?

無論是哪一種狀態,都會造成屈曲惡化,並對腰椎的椎間盤產生強大的負荷。也就是骨盆會朝向後方迴轉,而且脊椎也會變得彎曲。除此之外,若頸椎彎曲,便會引發肩膀僵硬的問題。

因此,若是可以調整高度的椅子,請將坐墊的高度調高一些。另外,也可以選擇較厚的座墊或抱枕,藉此增加座椅的高度。

無論是哪一種方式,最重要的是讓臀部的位置高於膝部。以角度而言,最適當的狀態就是膝部比臀部低十五度左右。

如此一來,就可讓人體的背肌伸直,且讓腰部與臀部放鬆。這樣的狀態,是最為理想的坐姿。在這樣的姿勢下,脊椎相對於骨盆的位置,會與站立時相似,因此脊椎可維持在直立的狀態,並可讓身體屈曲的角度變小,而減輕椎間盤與髖關節的負荷。

在決定椅子的理想高度後,接著就是選擇適當的桌子。

選擇桌子的重點,就是盡可能讓視線朝上,以避免作業過程中駝背。若桌子的高度過低,人體在作業時會自然地往前屈,進而養成屈曲姿勢的習慣。

若工作需要長時間使用電腦,挑選桌子時就必須考量電腦類型(桌上型或筆記型),以及螢幕與眼睛的距離等條件後,再將作業環境調整至最適合自己的狀態。

例如,我大部分是使用筆記型電腦,為讓視線維持在較高的位置上,我便在桌子的內側放一個置放架,並把筆記型電腦放在架上使用。另外,為使肩部在工作時也能處於放鬆狀態,我讓雙手的作業位置降低,因此我並不是使用筆記型電腦上的鍵盤,而是另外使用USB外接鍵盤使用。

除此之外,要增加桌子的高度,也可以使用木板等物品墊高桌腳。若你使用的是桌上型電腦,請盡量將螢幕放在桌子的內側,同時記得將螢幕的角度稍微往上調一些。只要注意到這些小細節,就可大幅改善不良姿勢的問題,並且因為眼睛、頸部、肩部、背部及腰部等部分的負荷減少而提升作業效率。

請仔細思考一件事。每個人的身材體型都不同,但辦公桌椅卻是相同規格。

即便如此,上班族幾乎每天都要使用這些辦公桌椅長達八小時甚至十小時之久。
為守護自身的健康,請務必將家具調整至適合自己體型的狀態。其實各位並不需要購買全新的桌椅,只需透過上述方式,在椅子上加個坐墊或抱枕來增加高度即可。這些簡單的動作,也能讓你在辦公室輕鬆實踐「逆向動作」。

※延伸閱讀》
‧不良姿勢與習慣 易身體歪斜、肥胖
‧伸展操/雙手扣背 改善駝背姿勢
‧身體姿勢會依腳底的重心而變化

全文網址: 辦公桌椅太低 椎間盤易被壓迫 - 筋骨毛病多 - 疾病大全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500197#ixzz2ubI9CaQ7
Power By udn.com

標籤:



讓湯、菜更鮮甜小撇步

蘋果、柑橘 入菜 清爽又提味

2014/02/04
【聯合晚報╱記者陳麗婷/台北報導】

以菠菜汁與甜菜根的色素,鑲入海鮮、雞肉製作出晶凍菜餚,是吸睛又健康的菜餚。 記者陳麗婷/攝影
國內去年頻傳食安問題,因食品添加物多由化學物質製成,吃多了恐影響健康。營養師提供自製天然調味料的方法,不只健康,也可讓菜餚更具風味。包括甘蔗汁、香菜、香椿,或是蘋果、檸檬、柑橘等水果,都是很好的天然提味劑。
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表示,不少家庭主婦煮菜時,習慣使用味精或人工合成調味料提味,但味精、人工調味料吃多了,恐影響健康,其實要讓料理風味更好,有很多天然食材可替代。

她舉例,把紅白蘿蔔切塊,加上洋蔥、香菇、黑木耳熬煮湯頭,就可以讓湯具有甜味、鮮味,若再加入芹菜,湯頭還會帶點天然鹹味。這種用天然蔬菜熬煮的湯頭,平常煮菜時加上一些在菜裡,就海帶是熬湯首選天然調味品。


海帶是熬湯首選天然調味品。 圖/報系資料照
民眾平時也可以熬雞湯作為天然調味品,但建議熬湯之前雞隻要先去皮,熬好的雞湯可先放在冰箱冷藏,等浮油結凍將油去掉,剩下的雞湯就可加在清湯中增加風味,或是在煮菜時使用要增加味道和香氣。
天然食材如香菜、香椿,本身就有特殊氣味,具有提味的功能。去年發生毒澱粉事件,很多人擔心作菜時勾芡用的粉類食材有問題,劉怡里建議,可將米打成米漿使用。人體所需的油脂,則可用腰果、核桃或松子取代,增添自然風味。


甜菜根是天然色素,可當天然調味品。 圖/報系資料照
另外,水果的甜分、酸味,也很適合入菜。例如蘋果、柑橘、檸檬等,就很適合加在菜裡增添酸甜味,可以減少煮菜時醋和糖的用量。
台大醫院營養室主任鄭金寶表示,甘蔗汁可取代傳統味精,如果怕吃進過多的色素,很多天然蔬果就是最好的調色劑。她舉例,菠菜汁與甜菜根的天然色素,加上海鮮、雞肉,再用白酒調味,就可製作出經典的晶凍菜餚。

全文網址: 蘋果、柑橘 入菜 清爽又提味 - 膳食養生 - 養生百科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501165#ixzz2ubGOcgRH
Power By udn.com



認識「食品添加物」--乳化劑


認識食品添加物/乳化劑

2014/02/08
【聯合晚報╱記者陳麗婷/整理】
食品添加物【乳化劑】
用途:助脂溶性及水溶性兩種成分混合。
成分:脂肪酸單甘油脂、蔗糖酯等。
常添加食物:蛋糕、麵包、巧克力、冰淇淋等。
健康疑慮:脂肪酸單甘油脂屬脂肪類,且反式脂肪酸高,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壓患者,應該避免攝食。

專家的話:
乳化劑是一種界面活性劑,像是蛋糕、巧克力、餅乾、冰淇淋等食品,在製作過程中,或是使用水溶性、脂溶性物質時,添加乳化劑可幫助兩種物質較容易混合。在食品製造上,乳化劑是一種很好用的物質,具有讓水性、油性物質混合在一起的特性。

乳化劑最常用的成分是脂肪酸單甘油脂、蔗糖酯等,前者屬於脂肪類,反式脂肪酸較高,長期或大量使用,可能對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壓患者,引發疾病發作,建議應盡量少吃。

若僅是微量使用,乳化劑對人體不至於有太大傷害。至於另一種常用成分蔗糖酯,根據文獻記載,不具有特殊毒性,民眾可以放心。但提醒民眾及食品製造業者,乳化劑等添加物雖然屬於食品的合法添加物,但仍要掌握適量的原則,避免過量使用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諮詢專家:長庚醫院腎臟科醫師顏宗海;整理:陳麗婷

全文網址: 認識食品添加物/乳化劑 - 商品藏危機 - 健康話題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98299#ixzz2ubFTSAId
Power By udn.com

標籤:



煮菜放味精(鮮味劑)安全嗎?


鮮味劑用途:增加食品風味的調味品。成分:谷氨酸鈉、核酸等。常添加食物:味精、味素、高湯塊、雞粉等。健康疑慮:食物中加太多味精等,餐後易口渴,部分人會覺得頭痛、心跳不舒服。

專家的話:民眾炒菜、熬湯,常會添加味精、雞粉等調味品來增加風味。市售味精的化學成分,主要以谷氨酸鈉為主,美國早期曾有所謂「中國餐館症候群」說法,形容有些人吃了中國菜後,會感到口渴、頭痛、心跳不舒服等症狀。

雖然味精造成頭痛、心跳不舒服等目前尚無科學實證,但仍建議少吃。

谷氨酸鈉的「鈉離子」過量,也可能造成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另一種成分核苷酸,其中又以肌苷酸、鳥苷酸較多。不管是否真的有食用過量引起頭痛等問題,這些化學成分使用過量,也可能會讓體質易過敏民眾,引發過敏發作。

建議民眾除了使用人工合成的調味品之外,如果想增加食物風味,可以用天然食材添加在湯品或菜餚裡增加風味,例如用高麗菜、香菇、玉米等熬湯,湯頭味道好又健康,民眾只要肯花較多時間熬煮,就能吃得更安心又健康。

另外,也可以用雞肉熬高湯,但最好先去皮,並濾掉湯裡的油脂,避免太過油膩,吃多了反而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諮詢專家:長庚醫院腎臟科醫師顏宗海)

全文網址: 食品添加物/煮菜放味精(鮮味劑)安全嗎? - 商品藏危機 - 健康話題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94371#ixzz2ubDXSYUs
Power By udn.com

標籤:



「腰椎牽引」介紹


復健一法: 腰椎牽引 新光醫院復健科
主任 謝霖芬

如果依照關節來分,牽引可分為脊椎或四肢關節的牽引。在臨床上,脊椎牽引較常被使用;而脊椎牽引中,又以腰椎牽引及頸椎牽引最為常見。本周先介紹的是腰椎牽引。下周將介紹 頸椎牽引。

原理
牽引,即使用外力來拉開關節,大致可分為徒手牽引及機械牽引。徒手牽引可被視為推拿的一種,主要用來拉長緊縮的肌肉、肌腱或韌帶等,以消除疼痛、改善關節活動度;機械牽引則是使用重物或儀器來拉開關節。

有些人會懷疑牽引的重量是否真能拉開脊椎骨之間的空隙,而減輕神經的壓迫,不過在臨床上,確實有很多患者認為牽引很有效。

雖然牽引拉開腰椎關節後仍可能再回復,但持續牽引,仍能達到想要的效果。例如拉開一公分,之後不久可能縮回零點九公分,只剩零點一公分的效果;但反覆十次,即可累積一公分的拉開空間,累積的效果很可觀。

用途
腰椎長骨刺(即腰椎骨性關節炎)、椎間盤突出壓迫到坐骨神經的患者,可用腰椎牽引來改善;背部肌肉緊繃的患者,也可用腰椎牽引來讓肌肉放鬆。腰椎牽引通常要持續做一個月以上,才能見到成效,約六、七成的患者有效。

另脊椎狹窄多與骨刺有關,也可利用腰椎牽引的復健方式來改善症狀,但效果比較差一點,約五成有效。

用法
腰椎牽引需要比較大的力量,所以不太可能用徒手牽引的方式,大多使用機械牽引。腰椎牽引可分為間歇式及半持續性兩種方式,患者可以趴或躺在治療床上。

間歇式牽引約拉七秒、停十五秒,持續廿至卅分鐘;重量由體重的四分之一開始(此重量可以克服身體與床之間的磨擦力),一段時間之後,視患者的忍受程度,逐漸增加到體重的二分之一為止。

半持續性牽引約持續拉卅分鐘至二小時,休息幾分鐘後可反覆牽引,一天共牽引約六至八小時;牽引的重量由六公斤開始,視患者的忍受度逐漸增加到體重的三分之一為止。

通常住院的患者比較常用半持續性牽引,不過有些非住院的患者,因使用間歇式牽引的效果不佳,也會採用半持續性牽引,每次持續拉十分鐘後,休息幾分鐘,再反覆牽引。

有些患者在做完腰椎牽引後會覺得不舒服,則可減輕牽引的重量或改用其他復健方式。因為每個人的反應不同,有些患者在急性期軟骨或神經發炎時會比較敏感,一旦受到刺激(牽引也算是一種刺激)就會覺得不舒服,可改成趴著做、減少重量或改用其他方法,不必勉強。

做完牽引後,醫師或物理治療師會教患者如何「保養」患處,例如平時保持正常姿勢、適當活動(例如久坐會降低新陳代謝、體內會釋放出廢物,所以每坐半個小時就應動一動,讓軟骨補充營養、排出廢物,也比較不會對脊椎產生不正常的壓力)等。

禁忌
腫瘤、腰椎骨折或腰椎關節不穩定、骨質疏鬆、脊椎受傷等患者,不適合使用腰椎牽引來復健;有精神疾病的患者也最好避免,例如有被迫害妄想症的患者。

因腰椎牽引的帶子是綁在腹部,所以做腰椎牽引最好避開剛吃飽飯的時間,至少隔一、二個小時以上再做比較好。


延伸閱讀: 復健一法: 頸椎牽引
復健一法: 腰椎牽引
治療衛教-頸圈使用
椎退化性病變--談頸椎骨刺
整脊醫學會成立 盼保障民眾就醫安全
職能治療

腰椎牽引治療椎間盤突出

標籤: ,



電腦族小心「脊椎側彎」


電腦族的腰酸背痛不可輕忽---八成電腦族有脊椎側彎情形發表醫師:李靜姿/陳弘欣

現代人常因長時間使用電腦工作,導致容易腰酸背痛、脖子僵硬的現象,但打電腦真的是造成脖子及腰背酸痛的元兇嗎?萬芳醫院中醫科針對568個高中生及50個文書工作者給予脊椎檢查,發現每天讀書超過8小時者僅24.4%脊椎有側彎情形,而每天打電腦超過4小時者卻有81.6%脊椎有側彎情形!可見長時間打電腦對於肌肉及脊椎產生相當不好的影響。而且電腦族脊椎側彎部位以上段胸椎及肩胛骨為主,而這也是導致電腦族容易有頸背僵硬、容易疲勞、胸悶、鼻子喉嚨過敏等情形發生。而學生反而以腰椎及頸椎側彎為主,有腰痠及頭暈易疲勞情形。

萬芳醫院中醫科自90年起針對568個高中生及50個文書工作者予以問卷調查及AMCT脊椎檢測法。在無預設立場情況,以被檢查者兩隻腳長短差距大於0.3公分,且全身脊椎有3個以上脫位者,才稱為脊椎側彎的檢查標準下,發現高中生自入學起,雖然因年級增加功課加重以致讀書時間增加,其脊椎側彎情形並未加重(25.2%、26.3%、21.8%)。但是針對一般辦公室內勤人員所作的脊椎檢查卻發現:在電腦前工作時間越長其脊椎發生側彎的情形越嚴重;打電腦超過4小時者─81.6%不正常!打電腦少於4小時者─58.3%不正常,而完全不打電腦者僅25%不正常!但是脊椎側彎情形並不與工作年資成正比。

一般認為長時間打電腦造成脖子酸痛手臂酸痛等現象是因為肌肉酸痛所引起,但這次的脊椎檢查發現,長時間打電腦的工作者,其脊椎病變集中在上段胸椎及肩胛骨,其次則以骨盆及下腰椎為主。當這些脊椎發生病變時,就容易產生手無力、肩膀僵硬、手臂內側酸痛、胸悶、脖子痛、肋間神經痛、腰痛不能久站久坐、膝痛、容易腳麻等現象。而可能造成脊椎側彎的原因為:長時間打電腦使肌肉僵硬,加上打電腦時姿勢不當﹝如斜著身體打電腦、打電腦時兩手懸空等﹞,久而久之脊椎受到牽引而導致脫位側彎發生。而當脊椎發生側彎後,在短時間內身體並無明顯不適,但若不加以治療則上述病痛就會一一發生,而身體不適就會影響工作效率。

中醫科李靜姿醫師建議電腦族:

1.平均每打40分鐘應離開座位伸展筋骨,避免肌肉僵硬
2.打電腦時螢幕宜在正前方,並使用高解析度之螢幕,避免頸部容易酸痛
3.使用鍵盤或滑鼠時,兩手腕不宜懸空,避免腕隧道症候群發生
4.需久坐時腰部宜使用靠枕,使腰部有支撐之處
5.打電腦時不宜蹺腳:長時間蹺腳會造成骨盆側彎情形,致使腰大肌發炎

李靜姿醫師也對脊椎側彎患者建議的治療方法如下:

1.首先先照X光,確定病情及有無骨刺等情形,若有其他病變者則轉診骨科或神經內、外科。
2.無其他嚴重病變,則以徒手脊椎矯正或使用AMCT脊椎矯正器矯正,再搭配軟組織的舒緩,若有需要則再配合復健科的電療或牽引,通常病人的酸痛在1~2週內可以很快緩解,再配合適當的脊椎保健操來保養,相信您就可以跟腰酸背痛說再見了!

標籤:



認識「脊椎側彎」


認識疾病系列之脊椎側彎
病因:
脊椎側彎症可發生於頸椎、胸椎、腰椎等處,以胸椎和腰椎最常見。百分之八十五的脊柱側彎是原因不明的,其餘的可能是續發於肌肉神經病變或骨骼及結締組織的異常。常見於青少年及老年人。青少年患者常見關節韌帶鬆脫但確切機轉並不清楚,發生率為百分之三,女性明顯好發於男性,側彎角度的增加以生長快速時期為最明顯,只要角度不要超過50度以上¸多數在青春期後角度不太會再增加。若角度超過50度以上則即使不再長高¸角度仍有可能會繼續增加¸胸椎側彎角度若超過60度則會影響到心肺機能;老年人一般是退化所致,有的是年輕時就略為側彎而隨年齡增加使得症狀加劇,退化性的側彎可從X光中看出病變
症狀:
會有肩膀不等高、骨盆一高一低、一邊胸部較大及胸廓變形的現象;若側彎角度過大可能因壓迫到神經而出現下肢酸麻或無力。
護理原則與治療:
一般脊柱側彎治療的原則如下:20度以內的側彎¸每半年追蹤觀察即可,若出現易腰酸背痛可做軟深操或拉筋操、熱敷讓肌肉放鬆;20度到45度的側彎在考量不影響發育的情況下則應每天穿戴背架¸直到骨頭不再生長為止,但需小心發生肋骨變形的後遺症,且因長期倚靠支架肌肉容易變得沒有力氣,故需常常作增強激勵的運動如舉啞鈴等;大於45度的側彎則必須以骨科手術矯正。運動本身無法矯正側彎角度¸但可以維持軀幹肌肉的力量及柔軟度¸是穿戴背架治療的一部份¸游泳尤其是很好的一種運動¸值得提倡。
脊椎矯正的治療效果,依下列情況而有所差異:
1. 依年齡不同:
年紀愈大,骨骼愈僵硬,矯正效果較慢;年紀愈小,效果愈快。
2. 依神經壓迫時間:
神經壓迫愈短,則矯正效果愈好,若神經壓迫愈久,則矯正效果
愈慢。
3. 依個人工作情況:
較須使用脊椎負擔工作者,矯正效果較慢,工作較輕鬆者,矯正
效果較好。
4. 依個人姿勢習慣:
站姿、坐姿及蹲下拾撿重物的習慣,與矯正效果有關,不良姿勢
習慣者,矯正效果較差。
5. 加以輔助器材:
如腰惟側彎者,加以護腰帶輔助;頸椎有問題者,加以健康枕頭;如腰椎常酸痛者,亦在於坐椅上加以護腰帶,以保護腰椎。
矯正期間必須在生活上多注意下列調養:
1. 保持正確姿勢:尤以坐姿及睡姿須特別注意。

2. 不做激烈及跳躍運動,嚴重者尚須臥床休息。

3. 不睡太軟床舖,避免脊椎變形。

4. 不抱重物,減少脊椎負擔。

5. 使用柔軟體操,避免肌肉僵硬。

6. 穿著輕快、柔軟且具有彈性的鞋子,以免增加脊椎負擔。

7. 常做熱水浴可消除肌肉僵硬。

8. 常做仰泳運動(尤以海水較具浮力)可使肌肉強化,以利脊椎的保護。

9. 定期做脊椎矯正,以利脊椎之保養,常人以每星期保養一次,而老人以每星期保養兩次為佳。

10. 若有酸痛再犯,應及早治療,以免延遲病情。

日常保健:

1. 坐姿必須端正,若須長時間端坐時,所坐的椅子必須有靠背,且椅背的角度不可大於115度,臀部與椅背必須緊靠,若能在腰部加墊一個護腰墊,則更能保持腰椎的正常弧度。

2. 走路時,挺胸而非挺著肚子,以免腰椎往前突而造成腰椎神經壓迫,懷孕婦女尤須注意。

3. 睡覺時,為保持頸椎正常弧度,應將枕頭改為符合人體頸部工學設計(符合頸部正常弧度)的健康枕頭,避免睡高枕。

4. 避免彎腰撿拾重物,宜以蹲下取之。

5. 避免單側抱重物。

6. 肩挑重物應以兩側肩部輪流負擔,避免長期使用單側,以免造成胸椎側彎。

7. 避免使用臉朝下的趴睡姿勢,以免造成頸椎側彎。

8. 避免飲食過量,防止體重過重,增加腰椎負擔。

9. 攝取足夠鈣質,防止骨質疏鬆症提早發生,含鈣食物有乳酪、牛乳、甘藍菜及豆腐等。

10.適當、適量運動,藉以強化肌肉,增加關節柔軟度,以保持良好姿勢,防止骨骼老化,減緩鈣質流失。

脊椎側彎簡易運動

標籤:



2014年2月26日 星期三

兩手血壓差異大,心血管風險增


台灣十大死因當中,心臟病排名第二,僅次於癌症。在美國,心臟病也奪去不少人性命。醫師、學者都希望可能找到方法減少心臟病風險因子,降低心臟病發生率。美國最新研究發現,兩隻手臂血壓收縮壓如果相差超過十毫米汞柱(mmHg),往後出現心血管疾病風險就會大大增加,建議量血壓時,不要只量一手血壓,最好測量兩手血壓,相互比較,當發現兩手血壓值相差過大,就得提高警覺。

這項研究已發表於三月號「美國醫學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
血壓是重要健康參考指標,多數人在測量血壓時,只量一手血壓。不過這次研究發現,兩手手臂收縮壓若差距超過十毫米汞柱,患者就會比較容易出現心血管疾病。

美國麻州綜合醫院心血管與中風照護研究所研究人員以「佛雷明漢心臟研究」中的三千三百九十人圍觀察對象,這些人年齡都在四十歲以上,參與研究時都沒有罹患任何心血管疾病。研究人員追蹤發現,當兩隻手血壓收縮壓出現明顯差異,往後心血管疾病發作風險就會大幅上升。

研究人員認為,從研究結果來看,兩手血壓收縮壓差異過大似乎可被視為心血管疾病風險指標。研究人員也發現,年紀大的人較容易出現兩手收縮壓差距過大問題,像糖尿病患者、血壓收縮壓較高的人,以及總膽固醇濃度較高的人也都比較容易產生這種現象。

標籤:



有氧運動VS. 無氧運動


有氧運動:

美國空軍運動研究室醫學博士庫珀(Dr Kenneth H.Cooper)創造了“有氧運動法”。庫珀認為:因為要維持身體內細胞的營養供應及功能正常,就要求為它們提供足夠的氧氣和營養物質。 而這就必需要有健康的心、肺功能才能使得全身各組織、器官保持在良好的功能狀態,並需要有一定的功能儲備(耐力)。

有氧運動就是指長時間進行運動(耐力運動),使得心(血液循環系統)、肺(呼吸系統)得到充分的有效刺激,提高心、肺功能。進而讓全身各組織、器官得到良好的氧氣和營養供應,維持最佳的功能狀況。其運動時能量來自有氧代謝,也就是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氣。

無氧運動:

靜力訓練、舉重或健身器械、短跑等運動稱之為無氧運動。 儘管它們能夠增強人的肌肉及爆發力,但由於它們不能有效地刺激心、肺功能,其健身效果不如有氧運動。

有氧運動與無氧運動之比較:

更多內容

標籤:



飲食西方化提防「血癌」風險


慢性血癌狀似感冒 5年增4成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26日電)

上了年紀常發燒、全身無力,未必是感冒,大多數患者健康檢查才發現罹患「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這種血癌病人5年增加4成。
63歲藝人高凌風日前血癌病逝,使得這種排名男性第9,女性第10的癌症死因,再次受到關注。在急性骨髓樣白血病、慢性骨髓樣白血病、急性淋巴芽細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等4種血癌中,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最常發生在中老年人身上,半數以上的男性病患超過69歲,女性病患超過65歲。

台北榮民總醫院輸血醫學科醫療科主任邱宗傑今天表示,這種血癌到了中晚期才有明顯示症狀,例如發燒、盜汗、倦怠,可能伴隨淋巴腫大或腹脹等現象,大多數患者都是透過健康檢查抽血才意外發現罹癌 。

邱宗傑指出,儘管歐美西方人士病的機率較亞洲人高,但是台灣可能是飲食西方化的緣故,又因人口老化,5年來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確診人數已增加近4成1。
國民健康署提供40歲以上未滿65歲民眾,每3年1次免費成人預防健檢一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免費健檢1次,然而利用率偏低。邱宗傑呼籲中老年民眾多多利用,抽血就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血癌。

65歲的退休運將蕭姓男子是在兩年檢出罹患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原本還以為只是駕駛工作疲勞,在化療搭配標靶藥物治療下,病情已獲控制。
抗CD20單株抗體標靶藥日前獲得健保給付,用於治療這種癌症,讓醫師有更多的抗癌武器,也讓患者減輕負擔,身高170公分、體重70公斤中等身材的男性癌友,可省下近新台幣42萬元的藥費。1030226

標籤:



台大雲林分院首例胃癌微創手術--「胃部微創手術」大成功


(中央社記者葉子綱雲林縣26日電)台大醫院雲林分院今天發表成果,成功完成「腹腔鏡亞全胃切除微創手術」,創下雲林首例。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外科部微創手術團隊發表成果,並慶祝病人重生,外科部主任詹志洋指出,這是雲林地區首例腹腔鏡微創手術,病人手術後第4天即可進食。
詹志洋說,69歲丁姓男子因胃痛就診,檢查診斷是胃癌,經外科微創團隊評估,進行微創亞全胃切除,術後傷口小、恢復快,病人感到滿意。

詹志洋表示,腹腔鏡胃部切除,是消化道微創手術較困難一種,尤其胃部周邊血管多,淋巴結取樣較困難,加上腹腔內傷口吻合而不滲漏,是微創手術一大挑戰,完成雲林首例,是提升醫療水準新指標。1030226

標籤:



「A族鏈球菌」引起之感冒需服用「抗生素」,否則可能併發「心內膜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採訪報導)

書田診所小兒科醫師葉勝雄表示,一般喉嚨痛、發炎大多數病毒引起,但由細菌(A族鏈球菌)感染而喉嚨劇痛者也不少,且感染鏈球菌,孩童若不適當治療,可能發生嚴重併發症,如心臟炎、風溼熱、關節炎、腎絲球炎,家長不可不慎。

日前就有一名9歲女童,因出現感冒症狀前來求診,女孩不只咳嗽、流鼻涕及喉嚨痛,甚至下巴下方的淋巴結腫成1.5公分大,且喉嚨帶有紅色出血點;葉勝雄醫師懷疑是A族鏈球菌感染,細菌培養結果證實,確實是A族鏈球菌引起的症狀。

葉勝雄醫師說明,A族鏈球菌常見症狀為頸部淋巴結腫大、上顎帶有紅色出血點、扁桃腺有滲出物、發燒、懸壅垂紅腫等,若不慎引起猩紅熱,皮膚還會帶有粗糙皮疹,且從軀幹擴散到四肢,症狀多且嚴重;因此一旦確診為A族鏈球菌感染,會開立10天抗生素給予治療。

雖不吃藥治療也可痊癒 但併發症風險提高
有些家長聽聞需吃多天的抗生素,不免有些排斥,但醫師表示服藥的目的在於加速痊癒、降低傳染力、減少併發症發作的機率,若不服用抗生素,3~5天也可能會自然痊癒,但併發症的機率較高。
葉勝雄醫師提醒,A族鏈球菌一旦併發風溼熱(好發5~15歲),可能會引起心臟炎、關節炎、舞蹈症,或因再次感染鏈球菌而復發。此外,腎絲球腎炎也可能在感染1~6週後發生,出現血尿、少尿、水腫、高血壓等情況,建議仍需治療、以免後續併發症產生。

標籤:



「胃癌」輕忽不得


(中央社記者林瑞益新竹26日電)一名男子因腹痛急診,經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醫師診斷後,進行次全胃切除及淋巴結廓清後,於1週後順利出院,但仍需化療。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今天表示,一名58歲男性患者因上腹突發性劇痛至新竹分院急診,經檢查後發現為急性胃穿孔併發腹膜炎,疑似胃癌穿孔,經詢問後才發現患者斷斷續續上腹疼痛已有兩年時間,但都自行服用胃藥,並未就醫檢查。

患者於當日經緊急手術進行次全胃切除及淋巴結廓清後,於1週後順利出院,但因為淋巴結有廣泛轉移,後續仍需接受化學治療。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肝膽腸胃外科醫師黃俊傑表示,胃癌目前為國內10大癌症死因第6,每年有2000多人死於胃癌,每年新診斷的胃癌病患則有將近4000人,發生年齡大多落在70歲前後,但也有20幾歲就罹患胃癌的患者。

黃俊傑說,罹患胃癌若能早期診斷並接受根除性切除,5年存活率可以達到60%以上,但若進展到第3期以後,則5年存活率會降到20%以下;胃癌初期時並無明顯症狀,或僅有輕微的胃脹或胃痛,等到症狀變嚴重時多已進展成晚期,建議民眾若覺得身體不適,儘早就醫。1030226

標籤:



2014年2月24日 星期一

腰腿酸痛專章--兼論各式肌筋膜疼痛症



拯救腰腿酸痛05–擴筋膜張肌的肌筋膜疼痛症

症狀

擴筋膜張肌造成的肌筋膜疼痛症會造成髖關節前側疼痛,而痛的位置就在股骨大轉子的前側. 擴筋膜張肌通常有兩個明顯的激痛點,一點在髂骨下方前外側,另一點就在這一點後約1吋處. 有時候它的轉位痛會大腿外側往下延伸到膝蓋. 通常擴筋膜張肌造成的痛是一種分布在髖關節附近的深層痛.當激痛點造成這塊肌肉緊縮時,會使得髖關節在做出向後伸展的動作會有困難. 而這塊肌肉縮短時也會影響走路時的速度. 站姿的時候,膝蓋和髖關節也會無法完全伸直.

擴筋膜張肌會對髂骨前側產生往下的拉力,會將骨盆向前向下移位,造成腰椎曲線過度前傾.而髂骨的移位也會造成假性的長短腳. 側睡時如果是患側在下時就會因為髖關節的壓痛而影響睡眠. 擴筋膜張肌的肌筋膜疼痛常被誤認為是髖關節的滑囊炎.

造成原因

過度的走路.跑步.爬山都會使擴筋膜張肌使用過度. 而當它們因為久坐而過度受壓時也會促使激痛點的產生. 如果在睡眠時,習慣採取膝蓋彎曲的睡姿也容易造成一樣的結果.在不平的地面上走動.跑步;或穿著已經壞掉而不穩的鞋子工作,對擴筋膜張肌而言也是一大負擔.

擴筋膜張肌在腳踩著地面時都是處於工作狀態,所以當體重增加時會造成擴筋膜張肌的負擔.當擴筋膜張肌已經出問題時,千萬不要長時間的坐著不動. 特別是坐低的椅子,過度彎曲髖關節是對這各肌肉最不利的姿勢.

所以平時就應該注意自己髖關節在活動時的感覺,如果已有僵硬感,表示擴筋膜張肌已經有激痛點生成了!

更多精彩內容

標籤: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VS. 「下背痛」


長時間固定不良姿勢引起,會出現局部肌肉緊繃、僵硬情形,用力按壓痛點時,會引發局部肌肉抽動,並將疼痛傳導到別處肌肉,甚至可能出現全身性疼痛。

一名年約40幾歲的女性銀行行員,上班時間久坐,加上使用電腦,近幾個月出現了上背部疼痛的症狀,包括肩膀、脖子和後背膏肓處都疼痛不堪,醫師診斷是罹患了「肌筋膜症候群」。這是一種經年累月造成的慢性疼痛,身體每一條骨骼肌處均可能發生,以頸部、上背部居多,探究原因,主要肇因於姿勢不良或長時間維持固定姿勢所引起,並且有多種合併症狀,常讓患者不知該看哪一科才好。

振興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黃永錚說,「肌筋膜症候群」是一種相當普遍的疾病,隨著現代社會生活高度緊張,罹患「肌筋膜症候群」的人數也有愈來愈多的趨勢。依據調查,每100人當中,就有5~6成的人曾經有過此類痠痛的經驗,只是嚴重程度不同而已,門診中,患者分布於各年齡層,而最常見的則是上班族。

肌肉局部缺血與缺氧
「肌筋膜症候群」是人體肌肉因為「過度使用」而產生慢性疼痛的現象。其生理機轉是神經肌肉釋放過多的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造成肌小節(sarcomere)持續收縮,使得局部的能量消耗增加、血液循環變差,長時間下來形成肌肉內局部缺血與缺氧。身體為了代償這種局部缺血和缺氧狀態,會釋放出一些活化物質,而這些物質活化了感覺神經纖維,造成疼痛不適的感覺。

患者會出現局部肌肉緊繃、僵硬情形,醫師觸診時能發現緊繃的肌肉帶,摸起來像硬塊般,其上具有特別敏感的痛點,稱之為「激痛點」(trigger point),用力按壓痛點時,會引發局部肌肉抽動,並將疼痛傳導到別處肌肉,甚至可能出現全身性疼痛。

有些肌筋膜疼痛症患者會伴隨有自主神經症狀,如耳鳴、流淚、眩暈、心悸等,在臨床上容易造成混淆,使患者做了許多不必要的檢查,或服用不必要的藥物。比較特殊的是,隨著疼痛部位的不同,「肌筋膜症候群」會有不同的症狀表現,例如:
1.後頸部:容易被誤認為是壓力性頭痛。
2.胸部:患者感覺胸悶、緊繃不適,常與心絞痛或狹心症混淆。
3.腰部:易誤認為椎間盤突出。
4.臀部:以為是坐骨神經痛。
5.腹部:少數人會以便祕或腹瀉症狀表現。

症狀治療外,也要找出誘發原因
因此,在診斷上,醫師的詳細問診變得很重要,患者應該清楚向醫師描述症狀,除了確定疼痛來源,也就是「激痛點」的位置,還要找出誘發肌肉疼痛的原因,包括:拉傷、關節炎、長期姿勢不良、心理壓力等等,才能從「治標」著手,避免復發。

黃永錚表示,「肌筋膜症候群」的治療分為藥物及非藥物兩種:
(一) 藥物治療
1 使用口服止痛藥或肌肉鬆弛劑。
2 局部注射:以空針針刺,或用局部麻醉劑,將肌肉中的緊繃肌束放鬆,以達到快速療效。由於並非發炎症狀,因此不建議注射類固醇。

(二) 非藥物治療
1 復健:拉筋(牽拉運動)、按摩、深層熱療(超音波、干擾波等)等皆有幫助,或是做一些「伸展柔軟操」,將緊繃的肌肉恢復至原長度,緩解肌肉痙攣的情況,並增加關節活動度。
2 中醫針灸:針對激痛點施以針灸刺激,以達到舒筋活血的效果。

九成以上「肌筋膜症候群」患者可以用保守療法治癒或控制,除了止痛外,醫師依據個人情況設計的各種復健運動治療,通常可以獲得長期療效。

除了端坐在辦公室、長時間使用電腦的上班族外,包括開車司機、生產線上的勞工,或是新手媽媽(抱小孩姿勢不當)等,也容易引起「肌筋膜症候群」上身,因此,要避免發生「肌筋膜症候群」問題,還是需要從日常生活習慣矯正起,預防方法建議如下:

1 正確姿勢:避免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如:開車、打牌等),並避免不正確姿勢(如:用脖子夾電話)。以電腦族為例,需注意座椅背部、手肘是否有適當支撐,桌椅及螢幕高度也要恰當,以防身體某部分肌肉呈過度負荷。
2 避免過度疲勞,應適當休息:長時間固定姿勢不宜超過一小時,能每半小時休息一次最好。利用休息時間進行簡單的頭頸部關節活動與肌肉伸展操,可避免各種肩頸痠痛與「肌筋膜症候群」。
3 養成運動習慣:建議每週至少運動2至3次,每次約20至30分鐘,運動強度以達到稍微出汗為準,以保持軀幹肌肉和韌帶的柔軟度。
4 勿使用過軟或過硬的床墊、挑選軟而有彈性的枕頭。
5 勿長期穿太高跟的鞋子:穿高跟鞋會使肌肉緊張度增加,易引起肌肉疲勞而痠痛。
6 常泡熱水澡:一般來說,水溫約38~40℃,可達到放鬆效果。

該掛哪一科?

肌筋膜症候群雖然會有全身性的症狀,不過大多以肌肉痠痛來表現,建議民眾有這些症狀時可以掛復健科、風濕免疫科(以排除風濕免疫疾病)或掛家庭醫學科由醫師診斷。

肌筋膜疼痛與讖維肌痛

標籤:



錯誤的「減肥」方式(不吃飯、麵)恐傷腦、腎


新頭殼newtalk2014.02.24 翁嫆琄/台北報導

過年期間大吃大喝,年後許多人開始進行減重,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調查全台超過4千名民眾的健康體重管理方式後發現,雖然有超過59%的人會以增加運動量及運動方式來減重,但有3成的人選擇只吃菜肉不吃飯麵、及25.4%的人更只吃菜不吃肉。國健署提醒,吃菜、肉減肥法,即高蛋白低熱量法,會造成營養素不均衡,可能導致酮酸中毒、容易造成腎臟及腦部的損傷,嚴重還可能因電解質不平衡引起死亡。

國健署指出,根據健康體重管理計畫電話訪問調查4028名18歲以上民眾,發現民眾最常使用減重方式包括「增加運動量或種類」占59.44%、「吃菜肉不吃飯麵」占31.0%、「減少飲食份量」占29.73%、「吃菜不吃肉」占25.4%、「特殊飲食(如高蛋白飲食、低醣飲食等) 」占8.32%。

國健署表示,不適當的減重方法包括不均衡的飲食、斷食或服用非醫師開立處方之減重藥物等,這些常見的不當減肥方法可能增加的健康危害風險,例如只吃菜肉減肥法,有可能造成身體的嚴重損害;而吃菜不吃肉及只吃水果減肥法,皆是極低脂肪、極低熱量飲食減肥法,會缺乏必需脂肪酸,造成脂溶性維生素利用率降低、肌肉流失等傷害。

另外,國健署說,使用減肥餐包、減肥藥等,也會造成營養不足,而非法減肥藥常含有安非他命、緩瀉劑、利尿劑、甲狀腺素等藥品成份,服用之後,易造成不良反應,如頭痛、興奮、失眠、不安、噁心等。

國健署說,研究指出過重或肥胖的人,如減少10%的體重,可降低10%的總膽固醇、15%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30%三酸甘油酯,增加8%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血壓患者可以降低10mmHg收縮壓及舒張壓;糖尿病高風險者可降低40-60%的糖尿病的發生率。因此,國健署致力於協助民眾維持健康體重,以擺脫慢性疾病的威脅,但民眾還是要選擇適當的運動及飲食方式,才能達到健康減重的效果。

標籤:



「降血壓藥物」其實有害身體



2014/01/17
【內容摘自《你早該知道的藥物真相:藥愈吃,病愈難好!》,作者岡本裕,三采文化出版】
高血壓藥物,亦即降壓劑,對製藥公司來說是很有賺頭的商品,使用的人非常多。在日本約五千萬名高血壓患者當中,至少就有一千萬人以上在服用降壓劑,而且,據說實際數字其實更高達兩千五百萬人。無論如何,都是非常不尋常的數字。

在以前,血壓持續出現收縮壓在一百六十mmHg以上、舒張壓在九十五mmHg以上,才叫做高血壓,也才會被當成治療對象,然而最近卻變成「必須控制收縮壓在一百三十mmHg、舒張壓在八十五mmHg以下」。

我自己也診察過許多被貼上高血壓標籤的人,對於收縮壓要降到一百三十mmHg以下的指示,實在覺得很不對勁。

在第一章也提過,很多老人家不要說降到一百三十以下了,光是降到一百六十以下就會出現明顯的身體不適。只要身處醫療現場,相信就能立刻察覺其中的不合理。如果以自己的經驗為重的話,便很難接受收縮壓控制在一百三十、舒張壓控制在八十五以下的指示。

其實,血壓低一點比較好這個意見,我原本也非常贊成。但是,那是指在自然情況下呈現的低血壓,跟以藥物強迫降低血壓是完全不同的意義。這種行為,說穿了,只讓人覺得是有意在增加高血壓患者、讓他們服用藥物。

究竟為什麼要服用降壓劑呢?服用降壓劑真的有益身體嗎?這是我心中單純的疑問。

關於必須服用降壓劑讓血壓下降的理由,經常被理直氣壯提出的,就是預防腦部及心臟方面的疾病,例如心肌梗塞、腦梗塞、腦出血。在腦出血方面,的確有資料顯示,收縮壓超過一百八十的話,風險就會提高,所以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腦梗塞及心肌梗塞方面,卻從未給人「高血壓患者特別多」的印象,而且,在原理上也還留有一些疑問。原因在於,腦梗塞及心肌梗塞都是屬於血管阻塞的疾病。

腦梗塞及心肌梗塞,其實是因為動脈硬化情形惡化,尤其是末梢血管變得僵硬所導致,血壓上升只是種結果。

血壓=從心臟輸出的血液量(心輸出量)x血管硬度(末梢血管阻力) 

由此可知,動脈硬化情形嚴重、血管變得僵硬,便會出現血壓上升的結果。

不過,最近也有報告指出,有不少動脈硬化情形惡化的人,血管並沒有變得僵硬。也就是說,許多人即使動脈硬化情形惡化,血壓也不會上升。的確,血壓沒有特別高卻罹患心肌梗塞或腦梗塞的人,其實並不少見。



此外,近來也有報告顯示,即使以降壓劑降低血壓,心肌梗塞及腦梗塞發作的頻率也不會出現太大的變化。我認為那便是動脈硬化沒有獲得改善的緣故。在動脈硬化沒有改善的情況下,即使服用藥物強迫降低血壓,遲早血壓還是會再上升。到那種時候,我想一定會引發出血等問題吧!
另一方面,也有些人動脈硬化情形並不明顯,血壓卻很高。像這樣的人,每次心輸出量一定比較多,就算以降壓劑降低血壓,也不能期待會產生預防心肌梗塞和腦梗塞的效果。


全文網址: 高血壓藥物 其實有害身體 - 高血壓防治 - 疾病大全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94575#ixzz2uEdGXyd0
Power By udn.com

標籤:



2014年2月23日 星期日

孕婦餐餐吃「薑」小心「流產」


〈獨家〉孕婦三餐吃「薑」 胰臟炎7月嬰險流產

冬天喝1杯薑茶或吃1鍋薑母鴨,暖暖胃是很多人的最愛,但有一名孕婦從懷孕期間三餐固定吃薑片,差點讓腹中7個月大的胎兒流產,原因就在於生薑裡含有「薑黃素」,能抑制噁心嘔吐症狀,但卻會造成胰臟炎和子宮收縮,醫師建議生薑平均1天最好攝取5公克,孕婦最好忌口,別吃過量,才能確保胎兒平安健康。

將老薑一刀刀切片下來,散發濃郁薑汁味,和辣度十足薑片,有人可以一口接著一口吃下肚,也有孕婦每天吃大約15至30公克,連吃7個月,差點讓腹中胎兒早產,要是薑片吃過量,還有可能提高流產風險。孕婦:「我幾乎三餐都會吃(薑),就是都切片啊,然後想到我就吃個幾片。」

餐餐吃薑片,導致胰臟發炎,差點波及腹中胎兒,醫師從血液分析發現,孕婦每100CC血液,脂肪酶含量高達600毫克,超標6倍,就連澱粉酶也驗出180毫克。康寧醫院院長尹長生:「三餐都有吃的話,對於我們的腸胃、膽囊,甚至對胰臟它是一個反效果,吃了薑之後,引起膽囊炎,胎兒產生胎死腹中、早產。」

大多數民眾天冷吃薑母鴨或是薑茶暖暖胃,最主要生薑裡的薑黃素,能抑制噁心嘔吐,可使腸胃蠕動慢,還能降血糖,醫師建議民眾生薑一天攝取量,別超過5公克,孕婦懷孕期間盡量忌口,中醫師也建議民眾少吃薑 ,以免過度躁熱上火,導致口乾舌燥,孕婦最好別吃,才能確保胎兒平安出生。

標籤:



降血壓四秘方


【台灣新生報/記者陳敬哲/台北報導】

心血管疾病成為國人的頭號殺手,高血壓不但容易引起心臟病發作,也可能造成中風,隨著生活習慣改變,多油、多鹽飲食加上缺乏運動,都讓人們陷入高血壓風險中,其實只要改變些微生活習慣,健康飲食與規律用動,就可以有效增加心血管健康,幫助血壓降低,遠離罹患慢性疾病風險,保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多吃深海魚維持血管健康

不飽和脂肪酸能夠幫助心血管健康,但大多在深海魚油中,多吃鮭魚、沙丁魚、鯖魚等魚類,能夠幫助心臟健康,能降低心律不整頻率,減少動脈硬化風險,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每一個禮拜最好吃兩次脂肪豐富的深海魚,或補充不飽和脂肪酸補充劑,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機率,也能減少罹患慢性病機會,一舉多得。

燕麥能降低膽固醇

燕麥是協助心血管健康的最佳利器之一,富含水溶性纖維,可以像海綿一樣吸收膽固醇直接排出體外,減少膽固醇進入血液機會,美國許多營養師都建議膽固醇超標民眾,要能每天吃燕麥,幫助減少血液膽固醇含量,但不建議額外增加糖份,造成熱量負擔,最好水煮燕麥,還可以添加到麵包、麵條、雜糧飯中。

草莓能幫助降低血壓

根據美國的一項研究,二十五至四十二歲的女性,每星期吃超過三份藍莓或草莓,能夠降低心臟病發作風險百分之三十二,原因是莓類富含花青素與類黃酮素,能夠幫助血管擴張降低血壓,大多紅色與藍色的蔬果,都富含花青素,長期攝取能夠幫助心血管更健康,減少心臟血管疾病發生。

黑巧克力降低心臟病風險

無糖的黑巧克力,也能夠幫助心臟健康,有學者發現黑巧克力能夠降低心臟病與中風機率,原因是黑巧克力富含類黃酮,幫助降低血壓、凝血、和發炎,但許多巧克力商品都有大量糖份,這樣反而有損健康,橘子也富含類黃酮,還富含維生素C,都能讓心血管更健康,但含糖果汁不在建議之列。

國內專家意見

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子林表示,民眾一定要養成固定時間規律量血壓的習慣,最佳時間是起床上完廁所後,與上床睡覺前,許多人到醫院測量血壓時,可能因為緊張,血壓可能會高於平時二十左右。

王子林補充,一旦發現血壓偏高,可以靠著更改生活習慣降低血壓,每天減少鹽分攝取二至三克,血壓就能下降三至五,減重一公斤血壓則降低一至二,規律運動血壓就能減少七到八,此外戒煙戒酒也會大幅減少高血壓風險,不過對抗高血壓是長期抗戰,良好的生活習慣,必須長期維持。

※延伸閱讀》
‧甜菜、蛋白中,有些成分也有助降血壓


全文網址: 想降低血壓? 試試四秘方 - 高血壓防治 - 疾病大全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72312#ixzz2u9fGiY2I
Power By udn.com

標籤:



2014年2月22日 星期六

緩解嚴重「腰痛」--教你黃金六招


勿輕忽腰痛!8旬老翁長骨刺 痛到無法下床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採訪報導)臨床上,一名82歲的老先生長年腰痛,近來疼痛加劇,延伸至右臀及大腿,輕輕一動就痛的無法下床,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診斷發現,原來是脊椎骨上的骨刺壓迫到神經,才會產生劇痛,王老先生自覺年紀大、心臟不堪負荷又害怕開刀,於是聽從醫師建議,找到激痛點治療後,疼痛的問題已减輕大半,恢復自主生活。

超過80%的人,一生中都曾有過幾次下背痛或腰痛的經驗,有些人可能只感覺到些許痠痛、休息幾天就自動痊癒,但有些人可能隨時隨地都不舒服,站著痛、坐著痛、躺著也痛,甚者會因而造成行動不便,影響生活。

對此,榮新診所疼痛控制科胡新實醫師表示,大部分的慢性下背痛是由肌肉問題引起的,少部份才是神經性問題,但若不積極治療,原本單純的肌肉的問題,可能後續衍生出骨架變化,形成骨刺壓迫神經,甚至合併神經病變。

黃金6招+激痛點去活化 緩解嚴重性腰痛

胡新實醫師提醒,一般下背痛可透過前彎、後仰、左右側彎及左右轉的黃金6招方式,達到肌肉伸展、放鬆、解除疼痛的效果;若是身體過度疼痛而無法進行黃金6招者,可能是肌肉過度使用造成肌肉疲勞,且肌肉的筋膜因而縮短產生激痛點,需找出病因所在,激痛點去活化後,再透過黃金6招,達到伸展治療、緩解疼痛的效果。黃金六招為:
前彎腰/兩腳同寬,上半身前彎,雙手自然垂下,持續一分鐘。
後仰/兩腳同寬,上半身往後仰,持續一分鐘。
左側彎/兩腳同寬,右手舉起往左側彎,左手插腰,持續一分鐘。
右側彎/兩腳同寬,左手舉起往右側彎,右手插腰,持續一分鐘。
左轉/兩腳同寬,雙腳不動,雙手與上半身往左轉,持續一分鐘。
右轉/兩腳同寬,雙腳不動,雙手與上半身往右轉,持續一分鐘。

標籤:



2014年2月19日 星期三

現代人的文明病---漫談「下背痛」


現代人背痛常見的原因

邱俊傑 醫師
現代社會是一個高度文明、身體低度活動的社會,由於身體低度活動,腰酸背痛、肩頸痠痛、工作壓力大等問題接踵而來。根據統計,80%的人一生中至少會有一次嚴重困擾的背痛,在現在當下,三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正受到背痛的困擾,而台灣背痛求診的人數,只僅次於感冒!背痛問題造成龐大的醫療花費及社會成本的損失,根據87年中央健保局統計,台灣政府每年需花費30億元來治療背痛!但背痛的問題不止於台灣,在歐美國家,背痛是職場傷害,職場病假的第一名,例如:英國每年要為背痛損失1億1千6百萬天的工時。由此可見,背痛是全球現代人面臨的共同敵人,如何有效的治療背痛,預防背痛復發就成為復健醫療上的最重要課題!

現代人背痛,大致可分為肩頸上背痛及下背痛兩大類。

現代人肩頸上背痛常見的原因
● 長期工作與姿勢不良
上班族或長期姿勢不良的人,特別容易肩頸酸痛,尤其是長期坐著或用手在小範圍工作的人,如電腦族或生產線工人。上半身肌肉重複使用,會造成肌肉累積性的使用過度,或讓微小的肌肉長期受損,這就是累積性損傷症候群。如此久而久之,肌肉會漸漸緊繃,血液循環也會越來越差,之後就會變成肌肉疼痛。

● 壓力
肩頸上背痛與壓力也息息相關,因為壓力同樣會使肌肉緊繃、血液循環越來越差,造成肌肉、肌筋膜疼痛,從而形成肩頸上背痛。

● 睡眠品質不佳
肩頸上背痛與睡眠品質也很有關係,因為肌肉、肌筋膜在工作一天後,必須利用睡眠時間從事休息、修補工作;而良好深沉的睡眠,可以幫助肌肉把不要的代謝物都丟掉,這樣隔一天早上起床,肌肉就可以在最佳狀態下工作。但是,如果睡眠品質不良,肌肉就沒有保養的機會,這樣長期下來,就會出現疼痛狀況。

● 退化性頸椎症候群
此病變通常發生在老人身上,若壓迫到神經,會有上肢疼痛麻木的現象。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哪種原因形成,肩頸上背痛都不能輕忽。因為隨著肌肉緊繃、血液循環越來越差,肌肉、肌筋膜疼痛就會越來越厲害,酸麻感也慢慢擴散,嚴重時疼痛點會有明顯的壓痛(例如膏肓穴部位的稜形肌常見疼痛),疼痛感朝肩部、手臂延伸,或往前造成胸悶,或延伸到頭部形成頭痛。而長期疼痛不去控制的後果,就是慢慢累積頸椎的負荷,造成日後發生椎間盤突出症或頸椎關節退化症的機會增高,因此若有長期肩頸上背痛困擾,請務必及早就醫,尋求醫療建議並安排運動計畫

現代人下背痛常見的原因
腰部肌肉韌帶拉傷
這種情形常見於搬重物、提重物等經常從事負重的勞力工作者,因為他們往往重複且過度使用腰部肌肉。

腰部肌肉韌帶拉傷的症狀有兩種,一種是急性疼痛,如果只是痛一兩天就好則無大礙;但如果痛到無法走路,且疼痛超過兩週,就要小心後遺症。另一種是慢性疼痛,患者會常常反覆閃到腰,這時必須就醫評估,因為這有可能是核心肌群功能不佳,甚或是椎間盤突出症造成。若不從根本去治療,恐怕會步入背痛的惡性循環。

椎間盤突出症
椎間盤是位於上下兩塊脊椎骨間的緩衝墊,其功能有如汽車的避震器一般,可吸收調節脊椎所承受的壓力,避免脊椎椎體受傷。

椎間盤的外圈像年輪一樣,稱為「纖維環」;內部則是像果凍一樣半流質狀的物質,稱為「髓核」,是保持緩衝的重要角色。當壓力超過椎間盤負荷時,纖維環會出現裂痕,引發疼痛;更嚴重時,髓核會往外溢出,造成更厲害的疼痛,這就是所謂的「椎間盤突出症」。

此病好發於20歲至45歲的人身上。腰椎第四、五節及薦椎第一節,是椎間盤最易被壓迫突出的地方。患者在彎腰、打噴嚏時,會增加椎間盤壓力,當過大的壓力擠壓受傷的椎間盤,就會造成下背痛或有閃到腰的感覺。為什麼椎間盤突出那麼痛,因為纖維環的外1/3有神經支配,當過大的外力擠壓椎間盤時,椎間盤會發出疼痛訊號。若椎間盤突出壓到神經根時,會造成坐骨神經痛。

退化性腰椎症候群
此病變通常發生在老人身上,這主要是因為年齡增長椎間盤水分減少,加上長期姿勢不良,使得椎間盤磨損甚至被壓扁,刺激腰椎椎體邊緣骨質增生,形成骨刺。

許多人一聽到長骨刺就害怕,事實上這是自然的老化過程,而且骨刺不一定會找你麻煩,只有位於神經根附近才會不舒服。基本上,是退化性脊椎變形、脊椎關節發炎、脊椎腔狹窄等問題造成的種種症狀。

坐骨神經痛
椎間盤突出症和退化性腰椎症候群,都會刺激或壓迫到腰椎的神經根,造成坐骨神經痛。這種疼痛會牽引到腿部,造成腳痛,甚至小腿或腿部都會有麻木感。嚴重的會肌肉無力、萎縮。

最後提醒大家,背痛是很複雜的問題,如果疼痛超過6個月以上,就不是單純一個病因可以解釋,椎間盤突出症、兩側肌肉不平衡(一邊太緊一邊無力)、姿勢不良、關節負重壓迫過大等,都可能是一位病人的病因;對於老人家來說,骨質疏鬆、脊椎滑脫、壓迫性骨折或腫瘤等也都會出現背痛症狀,因此背痛絕對不能拖,請務必及早就醫找出病因,進行有效的背痛治療。

下背痛診斷與治療

下背痛復健運動-台北醫學物理治療部

奇美醫院背痛復健

下背痛知多少-台大竹東分院



「背痛」及「關節扭傷」的復健治療

談背痛及踝關節扭傷的復健治療

(89.10.14 時報會館健康講座)

臺北榮民總醫院 復健醫學部 主治醫師 高崇蘭

〞哎呀!我扭到腳了!〞 〞糟糕,我剛才搬東西時好像閃到腰了!〞這是日常生活中常聽到的對話。事實上這兩種急性的扭傷是門診最常見的運動傷害。一般人往往忽略它,以為休息個兩天,不理它就會好。甚至自行「推拿」一下。殊不知這樣的處理方式,常常會造成更嚴重的傷害。若能具備正確的常識,做適當的處理,多半能減輕症狀,提早復原。以下分別介紹:

(一)踝關節扭傷

這是最常見的運動傷害,最常發生在籃球及美式足球運動員。平常走路不小心,腳踩進坑洞裡,或從高處跳下來,就很容易發生踝關節扭傷的問題。在剛發生時,最重要的措施便是立即停止任何的踝關節活動,趕快用冰塊或冰毛巾敷在扭傷部位,在外面用彈繃或布條包起來,以達到適當的壓迫作用。並將受傷的部位抬高,這種治療方式,必須維持24小時以上,直到醫師診治為止。此時,要避免腳部的活動,必要時要用拐杖,一直到腳痛消失。

給醫師診治的目的在於斷定扭傷是否為單純的韌帶扭傷,或是合併骨折,脫臼或其他肌腱組織傷害的問題。必須針對不同的傷害做不同的處理,避免日後造成習慣性扭傷或脫臼,就更難治療了。若是輕度扭傷,第二天起可以熱敷來消腫止痛,做法是把腳浸在溫水裡,在不痛的範圍內做上下的活動,每次約二十分鍾,一天三至四次,泡完水後重新包紮,以加強消腫功能。可以加上輕微的按摩,以促進血液及淋巴的回流。輕度扭傷多半會在一到二星期內恢復,至於重度扭傷,就需要用護木來固定踝關節。而冰敷的時間,也需要增加至三到四天,一直到完全消腫,才可停止冰敷,預計復原時間約為十二週。這段期間,需持續穿著護木以保護關節。至於最嚴重的韌帶完全斷裂及骨折、脫臼,就必須用石膏固定六週,之後可視需要再用護木固定三個月。這種保守治療方式的缺點是再受傷率很高,所以有另一派說法是建議馬上開刀,(七天至十天內為黃金期)之後再做復健,效果會更好。如何正確的處理第一次扭傷,使關節穩定,不再發生反覆性的扭傷,才是最重要的。

(二)下背痛的治療

根據統計,下背痛的發生常在45至60歲的人約佔80%,是門診中僅次於感冒病患人數的診斷。人體的背部由脊椎骨、韌帶、椎間盤及肌肉組成,若有任何一項不健全以致於壓迫周圍的痛覺神經,就會產生疼痛。因此正確的診斷,才是決定治療方式的基本條件。

閃到腰,是一個籠統的說法。其實下背痛的原因很多,如姿勢不良,肌肉拉傷,脊椎間韌帶扭傷,關節鬆脫。另外如退化性關節炎,椎間盤突出,骨質疏鬆症,消化道及泌尿道疾病,甚至心理因素等等,都有可能會造成下背痛。若是動不動就閃到腰,很可能並不是單純的肌肉拉傷而已,必須要注意是不是腰椎部位發生了結構上的變化。

治療方式有

1) 冷療:適用於急性肌肉拉傷,可以止痛,解痙攣、消腫等。

2) 熱療:可以止痛,增加血液循環及加速乳酸代謝。熱療分淺部及深部治療兩種,淺部治療如熱敷、水療;深部治療如短波、超音波等。

3) 骨盆牽引法:可以強迫病患休息,並減低椎間的壓力, 以緩解神經的壓迫症狀。對於椎間盤突出的患者特別有效。

4) 運動治療:加強背部的柔軟度, 強化背肌力量。

平時需注意正確的坐姿及站姿,行走,操作家事時需注意不可有太多腰部旋轉的動作。預防重於治療,才是避免下背痛的根本之道。若是不幸發生扭到腳或是閃到腰的問題, 請務必找到合格的醫師診治,以達到早期治療迅速復健,及避免再度傷害的目的。

標籤:



「痛風」「僵直性脊椎炎」怎麼區分?


【聯合線上企劃/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張棋楨主任、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過敏風濕免疫科林宗義醫師】

冷鋒來襲,不少人筋骨也出問題!!一位20出頭的年輕病患到風濕免疫科就診,「我的痛風怎麼都好不了?」他形容自己從腳踝痛到腳後跟,腳拇指也出現熱痛,過去吃上一兩天止痛藥就好了,這次卻反反覆覆好幾個月還未見好轉,「連走路都受影響,我到底怎麼了?」經過醫師抽血檢驗,發現作怪的不是痛風,而是僵直性脊椎炎!

「確實常有病患誤認為自己痛風發作!」讓張棋楨醫師印象深刻的是一位30來歲的男子,駝著背看了好幾科門診,始終認為自己罹患痛風,長期推拿沒效果,最後到風濕免疫科照了X光,關節已出現沾黏,行走像竹竿一般,才確診是僵直性脊椎炎!不僅他本人,後來也發現大他十歲的哥哥也是僵直性脊椎炎患者,但兩兄弟十幾年來都以為是痛風,耽誤了最佳治療期!

「痛風,顧名思義,來去一陣風,快則三五天康復,慢則一週內好轉」。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過敏風濕免疫科林宗義醫師補充,僵直性脊椎炎頑強許多,一痛至少兩三週以上,就連躺下休息也無法緩解,反倒在活動伸展十幾分鐘後,可稍微緩解不適。張棋楨醫師提醒未滿40歲、下背疼痛超過六週到三個月,吃止痛藥都無法緩解且腳後跟與腳底不適的患者,就要當心是僵直性脊椎炎了!

林宗義醫師曾治療過一位罹患僵直性脊椎炎的修車工人因長期彎腰,胸椎和腰椎全彎掉,必須挺出肚子走路,才能看到前方。張棋楨醫師表示據統計資料看來,不少病患看各科醫師花了七、八年才診斷出是僵直性脊椎炎,且少數患者會有關節以外的症狀,如侵犯眼睛、腎臟、心臟、肺臟等,其中葡萄膜炎與虹彩炎會導致視力模糊,嚴重時可能失明,如能提高警覺及早就醫,就能及時控制病情惡化,避免惡化造成脊椎嚴重變形,最後需求助置換關節手術才能保持關節功能。

治療僵直性脊椎炎藥物治療種類繁多,如:控制發炎的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或類固醇注射、緩解關節傷害的疾病修飾抗風濕藥物及近十年來常用於治療免疫風濕疾病的生物製劑。張棋楨醫師指出「患者應與醫師討論最適合自己病情的治療方式,倘若以傳統藥物治療無法有效控制病情,與醫師討論後可改使用生物製劑治療。且患者經抽血檢驗是HLA-B27基因病友,可詢問醫師健保給付生物製劑的適用條件,積極治療同時搭配復健,保持脊椎靈活度,便能緩解症狀,改善生活!」


全文網址: 痛風?僵直性脊椎炎?傻傻分不清楚! - 筋骨毛病多 - 疾病大全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99763#ixzz2tmA4xsdM
Power By udn.com

標籤:



現代女性最可怕的殺手--沒有症狀的「癌症」


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陳小姐婚後每年皆進行抹片篩檢,進行10多年來並無異常,卻在46歲發現罹患子宮頸癌末期!經過積極治療後目前已穩定康復中,她已親身經歷呼籲廣大婦女,切莫因抹片結果正常而掉以輕心,也可適時接種疫苗,進一步預防染病風險。

過去子宮頸癌常被稱為「沒有症狀」的癌症,其中腺癌位置在子宮頸深處,不易察覺,且癌細胞侵襲性高、易轉移,發現時很多是第2、第3期,治療效果比較差,成為女性健康的隱形殺手。國內推動子宮頸抹片篩檢成效顯著,使得子宮頸癌死亡率已下降了六成,但癌細胞生長源頭難以掌控,尤以腺癌確診過程更繁複,建議除定期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也可搭配輔助接種HPV疫苗,雙重防護子宮頸癌,解除婦女「頸」報。

綜觀國內醫藥環境卓越,國人平均壽命延長,但癌症已連31年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顯示對抗癌症將是影響國人健康的重要議題。據世界衛生組織(WHO)預測,到了2030年,癌症發生率將會增長至75%[1],即每四人即有三人會罹患癌症,其中腺癌比例將成為癌症增長的罪魁禍首,諸如肺腺癌、乳腺癌、子宮頸腺癌等。據民國99年癌登報告,子宮頸癌發生率高居婦癌第2位,國內一年新增約1680名患者,平均一天有4名婦女罹患子宮頸癌,尤其腺癌,更不可輕忽!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暨台灣女性癌症協會理事長曾志仁醫師表示,子宮頸癌主要分為鱗狀上皮癌、腺癌兩種,政府自民國84年推動婦女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以來,子宮頸癌的死亡率已下降六成,即以鱗狀細胞癌的組織型態為最主要下降的族群,顯示抹片篩檢成效顯著。但腺癌主要發生於子宮體和靠近子宮體附近的子宮頸,因位於較深體腔內,加上腔內腺體黏滑,抹片容易滑走,有確診困難度,造成近年來子宮頸腺癌在所有子宮頸癌類型中所佔的比例反大幅上升。

曾志仁說明,子宮頸腺癌不但發病進程快,且癌細胞高侵襲性、易轉移,發現時多半已是第2、第3期的侵襲癌,治療效果差,十分棘手!近年來更發現罹患腺癌年輕化的趨勢,有超過3成患者年紀在35歲以下,呼籲年輕女性也應更加留意,及早預防。

標籤:



「小麥胚芽萃取物」可抑制「癌細胞」


癌症患者常常因為化療副作用無法進食,讓治療效果打折扣,醫界積極尋找延緩化療副作用的方法,發現十字花科、小麥胚芽萃取物及五穀等食物,對癌細胞的抑制有很大的影響力。

醫師表示,以國人常見的肝癌細胞給予化學治療,再加上小麥胚芽萃取物這樣的營養元素,可以達到加乘化學治療療效的現象,不過醫師也提醒,若患者輔助營養品有任何疑慮,都應該和醫師討論,尤其要避免來路不明的產品,以免加重身體負擔。

標籤:



醫療新知----吃太多含锌食物有損關節


紅肉、許多海鮮、可可亞等都含有豐富的鋅,不過韓國一項研究發現,吃太多含鋅食物可能會引起關節疼痛,造成退化性關節炎。研究建議,若能減少食用含鋅食物,也許就能幫助減輕退化性關節炎病痛。

韓國研究指出,身體處理、代謝鋅的過程,常會造成一些分子變化,而這些分子變化可能會摧毀膠原蛋白。關節膠原蛋白遭到分解,骨頭就會彼此磨擦,產生關節疼痛、腫脹、關節僵硬等退化性關節炎症狀。

在台灣,退化性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疾病,不少年長者都有退化性關節炎問題。由於醫界對退化性關節炎分子致病機轉還不太了解,目前還沒有有效方法可治療退化性關節炎,只能延緩疾病惡化,當關節磨損殆盡,就得考慮置換人工關節。

研究人員進行老鼠實驗發現,退化性關節炎所出現的組織變化與膠原蛋白細胞中的鋅濃度調節息息相關。研究人員解釋,有一種稱為「ZIP8」的蛋白專門運送鋅進入膠原蛋白細胞內部,這個動作可能造成膠原蛋白組織受到破壞。如果可以減少鋅濃度,或許就能治療退化性關節炎。

標籤: ,



2014年2月17日 星期一

分享:閃到腰怎辦?

問:
(1)前一陣子一個星期要搬一次的重物及彎腰
有一次閃到腰 從那之後腰就會痛
尤其坐著蹲著跟前彎還有坐久要站起來的時候最痛
站著或走路沒這麼痛

答:根據本人多年實務與教學經驗,酸痛所引起的原因甚多,可追究於骨頭、神經、肌肉三方面,只要任何一項有發生錯位或病變即會產生酸痛症狀。而「酸痛」在人體上其實是一種警訊,它主要的目的是在通知身體的主人有異常現象,而將此酸痛的訊息不斷的傳送至大腦所接收,而這訊息所隱含的內容必須有待患者本身去找出來,然後加以治療使之全癒。

而現代人平時勞累過度、脊椎時常缺乏活動下使氣血循環不良而產生背部肌肉僵化作用的氣血病變,因為肌肉缺乏氧氣的供給,造成乳酸的沉積使肌肉過度疲勞所致,而肌肉沒有適時得到放鬆將會形成肌肉纖維化,使韌帶逐漸鈣化,造成骨關節活動受限、酸痛、緊繃。
另外一種腰背痛可追究患者平時不正確的坐姿、睡姿、站姿使脊椎異位所造成,而此異位即使在X光片0.1公分的距離也難以判讀出來,有時嚴重到壓迫脊髓神經並產生酸麻痛,也就是俗稱的「椎間盤突出」。如果脊椎沒有適時得到調整、放鬆,則此 酸麻神經會向下背延伸至形成氣血障礙,必須借助「整骨的藝術化手法」使之復位才是正途。

問:
(2)這樣是什麼情況
請問我要看哪一科 或有什麼方法能改善

答:腰痛如果選擇看西醫的話,大部分都是開止痛藥、 肌肉鬆弛劑給你吃,接下來會照X光或核磁共振,並安排電療、熱敷、牽引等長期復健,不過對患者而言,所花費的精神、時間、金錢成本相當的大。

至於看中醫的話,雖然他不會幫您開刀,但至少他還幫您做一些針灸、鬆筋、膏藥、活絡關節等工作。

另外坊間還有一種「保健工作室」,主要是以 不用藥、不打針、不針灸、不放血、不開刀的非侵入性方法在為人服務,我國政府將其列入民間手法之合法範疇,雖然那是以自費方式在經營,但其專業度仍有採信的空間,它可以協助患者使骨關節活絡正常,並促進血液循環、經絡暢通與肌肉放鬆,使自癒力自然提升。不過唯一遺憾的是…坊間的整骨技術良莠不齊、收費高低標準不一,如果患者真的希望自己能早日康復的話,最重要還是施術者的技術與醫德才是最大關鍵。

椎間盤突出護理手冊
閃腰原因及護理
椎間盤突出的自然消減

標籤: ,



2014年2月16日 星期日

泡湯者須知--心臟病患者泡湯宜分三階段即可減少意外


天冷不少人習慣泡湯,一項研究顯示,泡溫泉最好採「三階段泡法」,先足浴五分鐘,接著半身浴到肚臍五分鐘,最後再浸泡到胸部,如此一來,血壓、心跳可維持穩定又安全。

執行這項研究的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鄭劍廷以大鼠做三階段實驗,將水溫控制在四十二度,並先浸泡體表面積百分之十五,接著體表面積增至百分之四十,最後為體表面積百分之七十,每階段各泡五分鐘,實驗發現大鼠的血壓、心跳不會特別升高;且浸泡完四小時到三天內,大鼠體內延緩細胞老化死亡的蛋白增加。

鄭劍廷進行人體測試也顯示,三階段泡湯法對於人體的血壓、心跳都較穩定。

由於羅馬時代傷兵以溫泉洗傷口,溫泉在現代醫療的運用也很廣泛。

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家醫科主任陳家勉表示,泡溫泉主要用在慢性疾病復健,但急性關節發炎、急性消化性潰瘍的病患並不宜泡溫泉,以後者為例,泡湯恐致胃黏膜血管循環增加,反而會提高上消化道出血風險。

雖然嚴重高血壓患者不能泡溫泉,但輕度高血壓、輕症糖尿病患若泡溫泉浴則有治療效果。

陳家勉說,輕度高血壓若用碳酸泉療癒,可讓血管擴張,又被稱為「心臟之湯」。

溫泉要泡多久最好?台大醫院心臟內科醫師王宗道說,約十到十五分鐘即可,以免血管擴張造成低血壓,較易昏倒撞傷;陳家勉也說,一般經驗是別泡超過廿分鐘,如是心血管疾病患者需醫師處方才能進湯屋。

由於日本以大眾池居多,一旦發生意外有人立即反應;但台灣民眾喜歡家庭池,如有意外不易搶救,陳家勉提醒,老人小孩泡溫泉應有人陪伴。

全文網址: 天冷泡湯三階段 減少心負擔 | 健康天地 | 健康醫藥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8488569.shtml#ixzz2tVI7ZKQZ
Power By udn.com

標籤:



2014年2月15日 星期六

多曬太陽可降血壓


中時健康╱外電編譯
不只有老一輩的人喜歡喝茶,在業者行銷包裝之下,喝茶也變成一種時尚、流行的文化,逐漸吸引年輕族群的加入。不過,有研究發現,喝綠茶有可能會降低治療高血壓的用藥物Nadolol(學名,商品名為Corgard)的藥效。研究指出,想要降低血壓,其實只要適當的曬些太陽就可以了。

這兩個研究分別刊登在《臨床藥理學與治療學》期刊(Clinical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以及《皮膚病學研究雜誌》(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研究人員讓參加者每次服用30毫克Nadolol降血壓藥,並且把這些人分成2組,其中一組每天至少要喝下3杯份量的綠茶,另一組則只喝白開水。研究持續2週共14天。

實驗結束之後,測量參加者血液中的藥物濃度發現,綠茶組的人血液中的藥物濃度,跟開水組的人比起來,減少76%的濃度,也就是說,綠茶組的人血液中的藥物濃度比較低,而降低了降血壓藥的藥效。因此,建議服用Nadolol降血壓藥的患者,在服藥的時候,最好避免飲用綠茶,以免影響藥效。

而英國南安普敦大學(Southampton)的Martin Feelisch教授表示,適量的曬點太陽,可以讓少部分的一氧化氮從皮膚進入循環系統,進而擴張血管,血壓自然就會降下來了。

一旦血壓降下來,心臟病以及中風的風險,也就會跟著降低。這與我們所知,在冬天、還有比較高緯度的地方,心血管疾病的好發機率比較高,可能也是因為陽光在冬季與高緯度地方比較少的關係。所以,想要降低血壓,應該適度的曬點太陽,而若是有在服用Nadolol降血壓藥的人,更要注意別喝綠茶,以免影響藥效。

標籤:



工時長睡不飽易罹心臟病


工時長 睡不飽 易罹心臟病
自由時報 – 2014年2月16日 上午6:11

〔自由時報記者邱宜君、魏怡嘉/台北報導〕台灣勞工普遍工時過長,台大心臟內科醫師蘇大成與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鄭雅文研究發現,超時工作再加上睡眠不足,心臟病發風險增為二至三倍!

研究3年 確認睡不足影響大

兩位外科名醫相繼心肌梗塞、長途客運司機駕駛途中心臟病發…類似事件近年層出不窮,輿論質疑工作害命,卻缺乏科學證據。蘇大成與鄭雅文在國家衛生研究院支持下,以三年時間,邀請到台大醫院三百廿二位符合條件的男性病人參與研究。他們都曾因急性心肌梗塞或嚴重冠狀動脈心臟病發而住院,年紀都小於六十歲、且發病前還在工作。

另外,再從勞委會九十六年度全國工作者工作與身心健康調查資料庫內的兩萬筆調查資料中,隨機選取兩位與每位病患年齡、性別、教育程度、居住縣市地點都相同的人做對照,共六百四十四人。採用相同的標準化問卷,調查病例組與對照組的工作和睡眠時間與職場特質。

睡不到6小時 風險增加3倍

結果發現,每週工時超過六十小時者,嚴重冠心病風險是每週工時介於四十到四十八小時者的二.二倍;每天睡不到六小時者,嚴重冠心病風險是每天睡六到九小時者的三倍。這份研究今年二月發表於《國際心臟醫學期刊》。

蘇大成指出,工時太長,會使勞工的交感神經過度興奮,使心率變動反應能力變差,增加心臟病發機率。人的血壓在工作、警戒及清醒時較高,入夜、休息及睡眠時較低。若休息或睡眠時間受到干擾或壓縮,血壓無法即時恢復,就會一天天高起來。

蘇醫師曾參與美國加州兩萬多名工作族群的研究,發現每週工時若超過五十小時,高血壓的比例就多了三成。

其中,運輸業者除了工時長和睡眠剝奪,還面臨空氣污染的威脅。懸浮微粒每增加十個單位,就會增加一成左右的心血管和死亡風險。

鄭雅文表示,勞工不只該注意健檢、減肥與戒菸,老闆除了落實工時管理、調整工作量外,更應關心員工是否有充分的睡眠與休息。蘇大成建議,員工健檢時應調查工時與睡眠,知道是否有過勞及睡眠障礙,以利及早介入。

英國研究 睡7小時壽命最長

康聯預防醫學中心總經理蔡志孟醫師表示,不一定睡愈多愈好,英國有份研究發現每天睡七小時的人壽命最長,超過或是不足者,壽命都較短。此外,如果睡眠頻頻中斷,即便睡了七、八個小時,品質一定不好。如果睡眠效果足以支撐工作所需,不會無精打采或是打瞌睡,就表示足夠了。



洗頭不用洗髪精,從此不再掉髪.....你相信嗎?


(女星洗頭不用洗髮精!她髮質變好掉髮沒了/圖片取自優活健康網)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自從國內食安風暴,去年幾乎是以「連環爆破」的方式,炸出食品業大地震,卻也紛紛喚醒國人追隨「天然尚好」的意識,從食品到各種生活用品,最好都能把化學成分屏除在外,就是希望能找到真正的健康生活。而這樣的意識,竟然也延伸到了洗髮產品身上,就有國內女歌手把國外正在提倡的「洗頭不用洗髮poo-free運動」帶到了台灣,並創立粉絲團,引來上千人響應,還指出,自從洗頭不用洗髮精後,髮質變好,且原本的掉髮困擾都不見了!

洗頭不用洗髮精,一般民眾聽且來可能會直呼可怕,但此運動的真正宗旨:「洗髮精裏頭的香精、化學活性劑、防腐劑、礦物油等,都可能會讓身體產生負擔,並且讓髮質變差頭皮變得不健康,另外,其成分還可能造成地球的環境汙染。」看起來似乎還有那麼點道理存在。

女歌手不用洗髮精 兩年後掉髮好了

創作太委屈、跟你借的幸福等膾炙人口歌曲的女歌手鄭華娟,就把這樣的運動帶到了台灣來,她對此運動指出,自從她洗頭不用洗髮精長達兩年之後,她原先的掉髮困擾都沒了,且髮質變得更好,頭皮的顏色也很健康,而在她所創立的粉絲團上,也有許多嘗試的網民們,紛紛搶著分享不用洗髮精洗頭的感想。

網友紛紛對poo-free喊讚

有網友在此粉絲團上說,雖剛開始不用洗髮精,頭皮很癢且頭髮很油,但三周之後,頭髮卻變得有光澤,不癢不油且蓬鬆,而且最令人高興的是,髮質變沒以前那麼細軟,感覺變堅固了,掉髮改善好多,更有人表示,原本惱人的頭皮屑都不見了。

皮膚科醫師持反對意見

poo-free運動,似乎真的對於頭髮健康有正面幫助,但許多網友對洗頭不用洗髮精的作法,感到不可思議與恐怖,而皮膚專科莫笑華醫師也指出,其實任何化妝品與清潔用品都一定含有化學物質,生活上也不可能避免掉化學成分,當然,洗髮精也是,雖有化學成分像香精還是防腐劑等,但其實對於身體並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與負擔。

莫笑華醫師近一步說,洗頭不用洗髮精,在她的觀點上,其實是不可行的,尤其是長期待在廚房、悶熱、多塵等環境下工作的民眾,因為頭髮較油,頭髮髒汙較多,不用洗髮精是洗不掉的。鄭華娟也提醒,此項運動並非適合每一個人,若體驗期間有出現任何症狀,一定要請教皮膚科醫師。



2014年2月14日 星期五

「苦茶油」那裡買?


現代人愈來愈重視健康,無論苦茶油或進口冷壓橄欖油,時下最夯的健康油品多以「天然初榨,最能完整保存養分」作為賣點。

事實上,真正在台灣「現榨」的油,只有芝麻油、花生油、苦茶油三種,這幾種油在台灣慣以未精製的「毛油」面貌販售,不經多重加工去除雜質,在自然主義者眼中,儼然是保養聖品。

自榨純質好油

現在更有達人倡導「自己帶原料去榨」,曾經營有機賣場的朱慧芳認為,向農友收購原料(如花生、芝麻、茶籽),運到榨油行當場壓榨,更能品味新鮮天然的極致好油。

談到現榨好油,朱慧芳的神情很雀躍,「榨油行空氣中瀰漫著花生的清香,喝一口剛榨出來的油,溫熱滑潤,滋味真是好極了,」她說得陶醉,自從第一次和朋友走訪榨油現場後,她就迷上現榨好油,每年夏天準時向榨油行報到,一個下午就可以榨足至少半年的油量,還常分送親友,共享美味。

去年朱慧芳拜託有機農友利用休耕田地種花生,榨油後回贈新鮮花生油給他,農友還因此喚起兒時幫父母榨油的感動。幾個月後,朱慧芳接到農友來電,原來他驚喜發現,種過花生的田地比相鄰的玉米田更肥沃,雜草長得特別旺盛,雖然種花生產值不如玉米,但因花生固氮肥,使地利更肥沃、有益環境。

由於太常稱讚榨好油的美妙,朋友直嚷嚷也想購買,今年朱慧芳乾脆邀集親朋好友組成「好油體驗團」,和熟識的農友合作,種植安全無農藥的有機花生,收成後大夥兒一同去榨油,目前已有十幾人躍躍欲試。

更多內容

標籤:



「情人節」巧克力夯,如何挑選有秘訣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情人節即將到來,送巧克力是許多情人用來表達情意的方式;不過,國民健康署提醒,市售的巧克力多添加大量糖分及油脂等其他原料,屬於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建議民眾挑選巧克力時,切記別購買反式脂肪的巧克力,儘量選擇熱量較低及可可成分高的巧克力。(圖片來源/取自網路)>國健署社區健康組長陳延芳指出,巧克力的種類眾多,大致分成可可含量高的黑巧克力牛奶巧克力、堅果類巧克力及白巧克力等4大類。其中每100公克黑巧克力,脂肪含量33.3公克,熱量約546大卡,相當於27顆方糖熱量,而榛果巧克力熱量更高。>陳延芳表示,市售的巧克力為了添加口感和硬度,會添加反式脂肪,如氫化植物油,對心血管傷害很大。研究指出,每天只要攝取4至5公克的反式脂肪,會增加23%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應避免購買含有反式脂肪的巧克力。>食用過多的巧克力容易增加身體負擔,陳延芳建議民眾,挑選巧克力時,應選擇熱量較低及可可成分高的巧克力,如黑巧克力,不但富含礦物質及抗氧化的物質,還能減少血栓、氧化及發炎並改善高血壓;而白巧克力僅有可可脂,並無加入可可粉,對於心血管保護效果較低。>另外,陳延芳提醒,巧克力是鉀、磷含量較高的食物,慢性腎臟病患者必須小心食用,必要時請諮詢專科醫師或營養師,一般人也應將巧克力和情人、好友分享,分成多天慢慢食用。>

標籤:



最新實驗--運動可以改變心臟「缐粒體」


無論是在健康房運動,還是在街道走路、運動,都對身體大有好處,不但能幫助減重,也可讓肌肉更加強健,有些研究認為,運動可以降低癌症與其他疾病風險。西班牙最新動物實驗顯示,運動能改變心臟細胞發電站「線粒體」,所以得以進一步改善心血管健康。

研究成果已發表於「蛋白質組學研究期刊」。
研究人員解釋,雖然很多人都知道運動可促進身體健康,不過卻很少人了解運動到底如何強化心臟功能。運動可以讓心臟肌肉更有力,這樣心臟就能工作得更有效率,並打出更多血流,身體循環自然就會比較好。但背後還是有更細膩的機轉有待科學家深入探索。

民眾若有規律運動習慣,可以有效降低心臟病、心血管疾病風險,有份統計宣稱,在美國,每年大約有二十五萬人因為缺少運動而死亡。運動除了讓生理機能變好,細胞、分子也會產生變化。

研究人員以老鼠做實驗,結果發現,老鼠經五十四周運動後,心臟細胞線粒體中的某些蛋白質濃度增加,細胞線粒體專門供給細胞能量,一旦功能變好,細胞就會變得比較健康,功能運作也會更加順暢。

標籤:



2014年2月12日 星期三

現代文明病--「胃食道逆流」該如何避免?


愛喝咖啡、吃消夜,三餐不規律,加上作息不正常,胃食道逆流是許多現代人都有過的經驗,常感覺喉嚨有異物,胸口有灼熱感,造成生活的不便與不舒服,萬芳醫院消化內科陳永發醫師表示,想要改善火燒心,除了吃藥,應避免吃甜食與消夜,吃完東西別立刻躺下。

胃食道逆流不需要做診斷,只要你有症狀,就叫胃食道逆流;胃裡的食物逆流到食道,會引起不舒服、食道黏膜受傷,很多疾病會引起胃食道逆流,不只是胃酸上流;火燒心的症狀還包括喉嚨有異物感、打嗝、胸痛、晚上咳嗽、氣喘等等。

陳永發說明,從我們的食道到胃中間有一道界線,叫做賁門,有些人賁門鬆,但食道沒有發炎,胃酸還是容易跑上來,除了老化會讓賁門變鬆外,吃東西狼吞虎嚥也會使賁門口變鬆。

肥胖、年輕女孩穿馬甲、穿緊身塑身衣,都會使腹腔壓力增大,胃在腹腔,吃東西之後胃會膨脹變大,如果穿太緊或人太胖,腹腔的壓力大,胃無法膨脹,壓力升高之後,胃酸就會往上跑,造成胃食道逆流。

消化內科陳永發醫師指出,有胃食道逆流困擾的人,只要把飲食、作息改變,大部分都可以不用吃藥,首先要改變飲食習慣,減少喝碳酸飲料、咖啡、茶與含糖飲料,這些東西都會增加胃酸,高油脂、辛酸辣、酒類也應減少食用。

香菸中的尼古丁會增加胃酸,建議需戒菸;肚子很大的人要減肥,可以減少腹壓;少做彎腰動作,彎腰腹壓壓力大,胃酸就會跑上來;少吃消夜,剛吃完東西不要馬上躺下;睡覺時頭抬高,左側睡,這些方法都能減緩火燒心的不適。
如果不重視胃食道逆流,置之不理,最後嚴重的話可能會得到食道癌。胃食道逆流久了,會造成食道發炎、食道潰瘍,潰瘍會結疤,久而久之就造成食道狹窄,硬的食物吞不下去,最後只能喝水、喝稀的東西。

標籤:



情人節應景巧克力---你在吃「巧克力」或在吃「油」?


周五就是情人節,送情人巧克力,竟然就像在餵他喝油!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實測發現,市售的每顆巧克力超過3分之1以上是油脂,以情人節最受歡迎的傳情禮物「巧克力花束」為例,一束10顆巧克力,油脂量超過50cc,全吃下肚熱量高達744大卡;建議吃巧克力,挑可可成分高的黑巧克力,口味較苦卻相對健康。

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組長陳延芳今(12)天表示,浪漫情人節,大多數情人都喜歡選擇巧克力來表達自己的濃情蜜意,但巧克力屬於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為了甜蜜口感,通常得加入大量脂肪和糖來調和可可粉的苦味,結果形同在「喝油」。

市售巧克力種類眾多,陳延芳指出,因巧克力所含的成分不同,熱量和營養的差異極大,以最常見的黑巧克力(可可含量50至90%)、牛奶巧克力(牛奶含量5至50%)、堅果類巧克力及白巧克力等4大類為例,不乏有一顆巧克力中超過3分之1以上是油脂者。

國健署一一精算,每100公克「黑巧克力」含有546大卡熱量,相當於27顆方糖熱量,33.3公克脂肪;榛果巧克力每100公克含有552大卡,相當於28顆方糖熱量,脂肪含量32.5公克;而一束10顆的巧克力花束熱量更高達744大卡,相當於37顆方糖熱量,脂肪含量53公克。

陳延芳說,部分市售巧克力為了添加口感和硬度,還會添加氫化植物油,即所謂的反式脂肪,對心血管傷害最大,研究指出,每天只要攝取少量4至5公克的反式脂肪,就足以使血液中膽固醇升高,並增加23%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建議民眾避免購買含有反式脂肪的巧克力。

國健署呼籲,真要吃巧克力,應選擇熱量低的巧克力,或含可可成分高的巧克力,像黑巧克力就富含礦物質及抗氧化的物質,可減少血栓、氧化及發炎並改善高血壓,維持心血管健康;而白巧克力成份僅有可可脂,並無加入可可粉,心血管保護效果大打折扣。

標籤:



2014年2月11日 星期二

南瓜、地瓜、山藥、綠豆...均屬「澱粉」類食物,攝取宜適量


吃南瓜降血糖?誤當配菜狂吃反遭殃

2014/02/12
【華人健康網╱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
吃南瓜可以降低血糖嗎?民以食為天,但對糖尿病患者而言,如何選擇適當的食物成為一大難題,疏於留意就會造成血糖過高。營養師表示,臨床常遇到糖尿病患者聽信「南瓜可降低血糖」的謠言,大量攝取南瓜後卻引發血糖飆高的情況,長期恐增加心血管、視力、神經足部等病變。

南瓜當青菜狂吃 血糖加倍奉還!

中醫認為南瓜具有補中益氣、潤肺化痰的功效,且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和果膠,可提高腸胃道中食物的黏稠度,延緩對糖的吸收和消化,有降低餐後血糖的效果;國外也曾有研究分析南瓜的某種植物化學成分,可能有降血糖和血壓的作用。在「南瓜是降糖寶物」的傳播效應下,吸引許多糖尿病患者狂買、狂吃南瓜。

不過,光田醫院營養室營養師趙家容表示,臨床常發現許多平常血糖控制穩定的糖尿病患者,在大量攝取南瓜後,血糖值不減反增,賠了夫人又折兵!進一步分析原因發現,這類患者多誤以為南瓜為「疏菜類」,殊不知其真正的食物結構歸屬於「主食類」,吃飯配南瓜等於同時吃進過量的澱粉,血糖不飆高也難!

都是主食!1/2碗南瓜=1/4碗白飯

在食物分類上,南瓜和米飯、馬鈴薯、地瓜、芋頭、山藥、玉米等口感鬆散的食物一樣,都歸屬於「主食類」,其他如薏仁、綠豆、紅豆,也是主食類食物,又稱為「澱粉類食物」或「五穀根莖類食物」,含有豐富碳水化合物和醣分,可分別成人體吸收速度快的葡萄糖,造成血糖上升、產生熱量。

對糖尿病患者而言,過量攝取主食類食物,容易有血糖上升、熱量攝取太多、肥胖等問題,但並非所有主食類都不能吃。趙家容營養師表示,糖尿病患者認識食物結構、學會飲食替代法,採行正確的飲食習慣,什麼東西都能吃,舉例來說,若平常每餐吃一碗白飯,想吃南瓜時,可將四分之一碗白飯用半碗南瓜取代,替換部分的食物熱量同為70大卡。

除南瓜之外,四分之一碗白飯也可用6公分大小的玉米、75公克玉米粒、半碗芋頭、半碗地瓜、半顆馬鈴薯或半碗山藥替代,但若玉米粒罐頭因甜度較高,食用量和次數需再減少。

同類飲食替代 優先選擇低GI食物

上述食物替代法是以熱量換算為基準,若要更精準控制血糖還需計算食物的GI值(升醣指數),纖維量越高的主食,GI值越低,越有利於控制血糖。列舉主食類食材的GI值,由高而低依序為白飯91、地瓜87、烤馬鈴薯85、芋頭79、甜玉米78、南瓜75、山藥53,替換主食時,可優先選擇低GI的食物。

除主食之外,趙家容營養師提醒,糖尿病患者仍需視個人身高、體重、活動量和工作性質等多種因素,在每日建議攝取熱量的限度下,均衡攝取包括五穀根莖類(主食)、蔬菜和蛋白質等各類食物,只需稍加留意食物結構,配合飲食替代法,也能吃遍山珍海味。



全文網址: 吃南瓜降血糖?誤當配菜狂吃反遭殃 - 膳食養生 - 養生百科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98407#ixzz2t4oCI4Vg
Power By udn.com

標籤:



「老花眼」的成因與護理


有些人誤以為本身有近視問題,就不會有老花眼的問題發生。其實每個人老化後,都會有老花眼問題產生,只是時間早或晚發生。有相關問題應儘早矯正,如配戴適合的老花眼鏡,避免拖延,造成症狀惡化。

老花眼成因影響

老花眼是由於老化後,水晶體逐漸變硬,失去原有的彈性,造成看近物時,眼睛調節機能較差,導致近距離工作或看書報發生困難。症狀初期可能只是看遠看近會有短暫視力模糊,眨眨眼又恢復正常,其實這時候眼睛的調節能力已經開始退化了。老花眼後期,除了看近物視力不清楚、變困難外,眉心易痠痛及脹痛,眼睛有壓力感,甚至會有頭痛、嘔心、想吐等症狀,不可輕忽。若過去原本就有遠視問題者,老花眼的發生會更早,大約38歲就會出現。至於近視100、150度左右的人,則平均到45歲以後才會出現老花眼。

非手術老花眼矯正方式

可採用老花眼鏡、多焦的鏡框眼鏡或隱形眼鏡來做看遠、看近的焦距調整。使用上需要注意需要適應一段時間,剛配戴時,要小心意外跌倒、頭暈。有些患者因為不願面對眼睛老化的事實,不想戴老花眼鏡,使得症狀更為嚴重,這些患者以40~50歲的上班族居多,應避免因為排斥眼睛老化的事實,拒戴老花眼鏡,以免使眼睛老化症狀加重。

專家看法

眼科醫師張正忠表示,有近視眼的人也是會老花眼。每一個人遲早都會有老花眼,只不過低度數近視的人,發生老花眼的時間會較一般人晚一些。低度數近視,是指近視200~300度已內,因為眼睛本身會變得有如凹透鏡,再加上老花眼的凸透鏡,會產生光學上的折衷,因此,大約可以比一般人晚5~10年左右,才會出現老花眼的症狀。

注意事項

眼睛老化屬於正常現象,應避免拖延戴老花眼鏡,造成症狀更為嚴重。有眼睛脹痛、眼壓高的症狀,或是工作用電腦過度的視力問題,應進一步檢查確認是否是老花眼作祟。

全文網址: 老花眼看近物 眉心易痠痛 - 愛眼小百科 - 疾病大全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98535#ixzz2t4md4Mha
Power By udn.com

標籤:



天冷泡湯,護「心」有5招


寒流防冷斃!泡湯護「心」有5招

2013/12/01
【華人健康網╱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
前幾天還豔陽高照,突然間強烈冷氣團來襲,各地氣溫可望下探至10度以下低溫,面對氣溫的巨大變化,國民健康署提醒心血管疾病患者及老年長輩,多注意3大心臟病徵兆,外出泡湯時也要謹守「護心5招」,遠離心肌梗塞和中風等冬季好發疾病。

據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顯示,101年共有4萬2449人因為心臟病、中風、糖尿病、高血壓而死亡,占總死亡人數27.6%,國人約四分之一因心血管疾病而失去寶貴的生命。

冬天是好發心血管疾病的季節,心血管疾病患者和老年人容易因氣溫下降,引起血管收縮、血壓上升,間接造成心房顫動,導致心肌梗塞及中風。對此,國健署提醒高風險族群,天冷時需特別注意保暖,帽子、口罩、手套及保暖衣物不可少,同時也要定期量測血壓,並遵守醫囑服用藥物。

天冷好發心臟病 3大警訊別輕忽

此外,別小看胸悶症狀,認為自己有運動習慣、休息一下就會好。臨床發現「輕微胸悶」才是最危險的心臟病警訊,半數以上心肌梗塞患者,在發作的前1個月內,均有不同程度的胸部悶痛狀況。

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為避免因自身輕忽而延誤救治時機,平常要多注意以下心臟病的徵兆及警訊:

1. 心絞痛:主要徵兆為「胸悶」,範圍約半個手掌,位置在胃到下巴、右肩到左肩甚至到左手肘。

2. 心律不整:主要徵兆為心臟蹦蹦跳,容易喘、耐力變差,若為心房顫動,中風機率高達常人的5倍。

3. 心血管過於狹窄:主要徵兆為吃飽飯後、生氣或有壓力時、季節轉換、運動過後,出現喘不過氣、心悸、持續幾分鐘以上的噁心和冒冷汗。

天寒泡湯夯 護心有5招

氣溫驟降,空氣冷颼颼,各大溫泉會館卻擠滿泡湯的民眾,國健署提醒心血管疾病病患及老年長輩,泡湯時,應謹慎並特別注意以下事項,才能避免血管和血壓變化異常,誘發心血管疾病。

天冷不宜長時間泡溫泉,時間勿超過15分鐘,以免因四肢血管擴張,周邊血流量遽增,引發心血管或腦血管急症。

泡溫泉會導致血管擴張,造成低血壓,因此泡湯後勿太快起身,以免暈倒發生溺斃意外。

有心血管等慢性疾病的人,泡湯時最好有親人陪同,避免獨自在個人池,免得發生意外時沒人知道,錯失黃金治療時機。

糖尿病患者、高血壓、膽固醇過高患者在泡湯時更要特別小心,溫度勿超過40℃,且千萬不要一下用冷水,一下用熱水,這種方式最危險。冷熱溫差大將導致血管急速舒張、收縮,心血管突然收縮或血流受到阻塞,易引發心肌梗塞或缺血性中風。

若剛喝過酒,或吃過麻油雞、羊肉爐、麻辣鍋等大餐,也要避免飯後馬上泡湯,最好等飯後1.5小時或2小時再進行。酒精、麻辣食物都會讓心跳加速,加上熱水、溫泉刺激,恐怕心臟負荷不了,造成心肌梗塞、中風等意外。


全文網址: 寒流防冷斃!泡湯護「心」有5招 - 秋冬養生秘技 - 養生百科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87675#ixzz2t4kSeYdL
Power By udn.com

標籤:



住家耐不耐震?上網免費算


你家耐不耐震?上網免費算
2014-02-12 中國時報 湯雅雯/台北報導
 近來新竹多地震,台灣又位處地震敏感帶,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地震中心耗時3年研發全球第一款「街屋耐震資訊網」,可免費讓民眾上網「體檢」自家住宅耐震安全度;目前此系統可檢測台灣約7成的住宅,包括連棟、獨棟透天厝、5樓以下公寓等3種建築。

 國震中心主任張國震表示,全台密布33條活動斷層,921大地震後,國研院長期協助教育部評估校舍耐震能力,總計蒐集9000多棟校舍耐震強度,據此建構「街屋耐震資訊網」,民眾可自行DIY檢測住家耐震度。

 國震中心助理研究員邱聰智說,民眾只需4個步驟,就可知道自家住屋耐震能力,首先上網填寫建築物所在區域、樓層數及一樓牆、柱面積等資訊,即可快速估算自家住宅是否耐震,若耐震安全有疑慮,可進一步尋求結構工程技師評估補強。

 邱聰智指出,目前此系統只適用5層樓以下建築,不適用6樓以上、木構造、鐵皮屋及磚造房屋、土角厝等建築。

 「街屋耐震資訊網」網址:http://streethouse.ncree.narl.org.tw。

標籤:



最新研究--每天10-12顆櫻桃可減少痛風發作


飲食保健-每天10~12顆櫻桃 可減少痛風發作

作者: 林宏聰╱高雄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4年2月11日 上午5:50
中國時報【林宏聰╱高雄報導】
痛風患者除要控制飲食外,2012年底的美國研究指出,適量吃櫻桃有助於降低痛風發作,簡單來說,只要每天攝取10至12顆櫻桃,就能將發作風險降至一半。
免疫科醫師陳忠仁表示,坊間相傳許多食物可能對痛風有幫助,但一直缺乏科學佐證,直到2012年12月,美國波士頓大學醫學院華裔教授張餘慶發表在《關節炎與風濕病(ARTHRITIS & RHEUMATISM)》醫學期刊的研究,終於證實攝取櫻桃可減少痛風反覆發作的危險,研判應與櫻桃中的花青素有關。

張餘慶費時7年,蒐集633位病人病歷進行交叉研究,結果顯示病患在2天內只要有吃櫻桃,痛風發作風險即可降至65%;進一步分析用量得知,2天內吃10至12顆櫻桃2份,可使發作風險降至52%,若食用3份,更可能降至39%。

不過櫻桃並非吃愈多愈好,該研究顯示2天內吃10至12顆櫻桃4份,痛風發作風險卻只能降至62%;陳忠仁也提醒,若血糖控制不佳、或腎臟功能差,櫻桃不能多吃,折衷來說,建議痛風病人每天吃10至12顆櫻桃,即可達到效果。

另外,若櫻桃與痛風藥物Allopurinol合併使用,可使痛風發作風險降至25%,而單獨服用Allopurinol,卻只能使發作風險降至47%,建議服藥的病患同時固定攝取櫻桃,發揮最大控制效果。

標籤:



2014年2月10日 星期一

「元宵」新吃法--增加加「膳食纖維」好消化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元宵節即將到來,吃元宵、湯圓象徵闔家團圓的習俗不可少;不過,傳統以包餡湯圓入砂糖水的吃法,容易攝取過多熱量,增加體重及身體負擔。營養師提供2道創意方式,不但減糖、減油,同時增加膳食纖維,減少攝取飽和脂肪酸。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營養師藍玉芬指出,湯圓分為甜、鹹兩種吃法,甜湯圓可以使用小湯圓或包餡湯圓,搭配水果切丁、花草茶、紅棗枸杞或桂圓銀耳當湯底,不但具有天然的水果香、花香,既養生又能降低糖分攝取,且銀耳富含膳食纖維,能增加飽足感,還能補充流失的膠原蛋白。

鹹湯圓的吃法則可以多種蔬菜、菇類熬煮當湯底,取代傳統的大骨湯或加油蔥酥、爆香等肉類湯底,降低攝取飽和脂肪酸,食用時再加入蔬菜,也可增加膳食纖維攝取。

台北市衛生局食品藥物管理處長邱秀儀表示,包餡湯圓的餡料多以豬油、奶油及糖等調味,容易導致血脂、膽固醇、三酸甘油脂增高,造成血糖、血脂肪失控。民眾只要吃10顆小湯圓,熱量相當4分之1碗飯,而食用4顆包餡湯圓加上1湯匙的砂糖,熱量就高達360大卡,必須快走2小時半才能完全消耗。

邱秀儀提醒,家中有幼兒或年長者食用湯圓時,家人最好能協助切小塊並慢食,以免噎到,如有咀嚼不全或胃腸機能不佳的人,應慢慢進食,避免消化不良。

標籤:



小心「LINE症候群」引起的失眠


看了,怎麼不回?LINE「已讀標示」功能已成了不少戀人、朋友心中的包袱。

精神科醫師表示,已有不少人出現LINE症候群,回與不回都很焦慮、不安或困擾,臨床發現以女性,或較具強迫性格者最易發生,日前收治20歲女性,情緒易不穩定,更因在意LINE上留言「已讀不回」,以及臉書上有多少人按讚,而出現失眠、緊張症狀。

近來日本新聞評論節目、媒體熱烈討論「LINE」衍生的人際問題,熱度不亞於安倍經濟學,而台灣近來綜藝節目上中也邀請藝人大談因為LINE的已讀標示,經常遭女友質疑為何沒立即回簡訊,顯示LINE的已讀標示跟不回等議題,困擾許多人。例如「收到訊息、怎沒回」、「不回簡訊,對方會不會以為我很大牌」。
新店耕莘醫院精神科主任級醫師楊聰財表示,3C產品帶來便利,但造成不少困擾,國際已有所謂的「LINE症候群」,主要就是人際焦慮帶來的不安、猜疑等困擾。

當透過LINE傳出訊息時,若對方讀取,會顯示出「已讀」;楊聰財說,確實有人非常介意這兩個字,每天想著「他明明收到、怎麼不回」、「對方知道我收到簡訊、不回是不是很沒禮貌」等,臨床發現,容易「想太多」者以女性居多,例如太在乎老公、男友回與不回。

另一種會對LINE已讀標示產生困擾者,是較具強迫性格者,任何事情一定要釐清原因,或是對方沒回信就感到不夠完美,因此,也會出現心神不寧、焦慮症狀。楊聰財說,曾收治一名20多歲女性,情緒易不穩定,相當在意LINE的已讀功能,又擔心不回簡訊太失禮,經常數著臉書上的留言有多少人按讚,讓她失眠、緊張。

萬芳精神科醫師潘建志表示,臨床確實收治不少年輕人受到「已讀」困擾,太擔心別人已讀簡訊卻不回,是不是「對我有意見」。他認為,3C產品帶來便利性,但也造成不少人人際交往上的焦慮,建議民眾應輕鬆看待,以免搞亂正常生活。

如何避免簡訊焦慮
1.學會自主管理、時間分配。2.充足睡眠。3.產生猜忌、焦慮,男女雙方應溝通、討論。4.培養其他興趣,轉移注意力。
(資料來源/楊聰財、潘建志醫師;整理/陳麗婷 )

標籤:



心臟病患者該如何挑選適合的運動


怎麼運動 才不會心臟病發?

2014/02/10
【聯合報/記者蔡容喬∕台北報導】
快走、太極 運動強度較適合

適合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運動以可使用大肌群的有氧運動為主,頻率以每周三至五天,每次20至60分鐘為宜,尤其應注意運動強度,應介於最大心跳率(計算公式為220-年齡數)的60至90%。朱家煌強調,心血管疾病患者並不適合冬天爬山或泡溫泉,萬一心肺負擔增加或高溫造成血管擴張,更容易誘發心律不整。

一般而言,心血管疾病患者很適合從事快走、肌力強化及太極、瑜伽伸展運動。

運動務必暖身 游泳注意溫差

不管進行何種運動,事前熱身至少5至10分鐘,讓身體暖和了,再開始運動。如果是快走,以一次30分鐘、每小時約5公里速度為原則,步伐大小約為三到四塊人行道紅磚的距離,程度是有點喘、又不太喘;走到出汗後,不要立刻停下來,慢走10分鐘讓身體慢慢冷卻。

如果患者平時有游泳習慣,可在溫水泳池游泳運動,但要注意溫差和保暖,也必須有人在旁陪伴,避免出現血管痙攣,導致心律不整或心肌梗塞。

有冠心病的患者,運動時必須隨身攜帶NTG(硝化甘油舌下含片),以備不時之需。

家事可消耗熱量 無護心效果

朱家煌表示,心血管疾病患者適合的運動最好是可讓心跳每分鐘達130下的中等強度運動,才能提升心肺功能,如有氧運動、踩固定式腳踏車等,「當然有動總比不動好」,散步、拖地等活動一小時約可消耗一、兩百卡的卡路里,不過對於心血管保健並無明顯效果。

這些習慣要避免

晨起勞動、用力閉氣
易致心血管疾病發作

美國哈佛大學曾針對四千名有心臟病發作史的患者調查,發現每天上午六到九點是發作高峰期。朱家煌說,若患者在清晨進行負荷較高的體力勞動,容易有危險,因此最好在下午或晚上運動。

此外,患者也應避免「用力閉氣」的動作,如用力解便、推搬重物、伏地挺身或過重的重量訓練,這些都會造成血壓過度突增。

此外,有高血脂症狀的患者因血液較黏稠,血管負擔大,運動時血壓會升高,應每15至20分鐘就要補充200毫升水分。做有氧運動時避開由低處快速站起的動作,才不會讓腦部缺血,誘發中風。

面對劇烈溫差 你應該…

1.心血管疾病患者應規律到門診追蹤、持續用藥。

2.注意防寒保暖,採洋蔥式穿法,避免泡溫泉或洗三溫暖。

3.不要在冬天大清早運動,天冷出門除了身體保暖,也要戴口罩隔絕冷空氣進入肺部。


全文網址: 怎麼運動 才不會心臟病發? - 心血管疾病 - 疾病大全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98237#ixzz2svt28QbZ
Power By udn.com

標籤:



心血管疾病及相對應各項檢查解析


【聯合報/記者楊欣潔/報導】
心血管疾病在國人十大死因中名列第二,是繼癌症之後最常危及性命的疾病,而及早發現進行治療可大幅降低死亡率。不過,心血管疾病的檢查項目眾多,醫師建議,心血管檢查需依個人的症狀情況不同,與醫師討論選擇適合的檢查項目,才能及早診斷病情又免於白做檢查。

【初步檢查】

當民眾有心血管問題就診時,醫師會先詢問其症狀、病史、家族病史等,並依患者的狀況安排後續的檢查,羅東聖母醫院心導管室主任陳群豐說,若患者出現缺氧等冠狀動脈疾病症狀,例如感覺到心臟被石頭壓住般的胸悶、左手發麻、下巴疼痛等臨床症狀,一般會安排三項檢查,包含抽血、心臟超音波及運動心電圖檢查。

1.抽血→檢測血糖血脂

抽血檢查主要是檢測血糖及膽固醇,陳群豐表示,血糖及膽固醇過高的患者,都是冠狀動脈疾病的高危險群,若這些指數異常就必須進行治療。

2.心臟超音波→觀察心臟結構、運動狀況

抽血檢查後,第二項檢查為心臟超音波檢查,陳群豐解釋,心臟超音波主要是觀察心臟結構組成及心臟的運動狀況,冠狀動脈阻塞、心臟肥大、心臟收縮、瓣膜功能異常都可透過此查發現。

不過,因為冠狀動脈十分細小,僅0.3公分,透過超音波很難準確判別是否有阻塞的情況,一般而言,冠狀動脈阻塞超過70%才可透過心臟超音波明顯觀察。

3.運動心電圖→判別心肌是否缺氧

因為心臟超音波的侷限性,判斷冠狀動脈是否有阻塞的第三樣檢查為運動心電圖,運動心電圖也就是讓病人一邊跑步、一邊記錄心電圖的變化。

陳群豐說,人在運動情況下,氧氣耗損會較快而出現缺氧,運動心電圖就是運用此原理先給予病患缺氧的刺激,並搭配心電圖來觀察心跳、血壓,判別心肌是否有缺氧的情況。

4.核子醫學心肌灌注→準確度高 但有放射線問題

另一項與運動心電圖功能類似的檢查為核子醫學心肌灌注檢查,不過此項檢查是利用注射放射性同位素,偵測冠狀動脈是否有狹窄的問題,核子醫學心肌灌注檢查的準確度為90%,較運動心電圖準確度70%來得高。

陳群豐說,運動心電圖與核子醫學心肌灌注檢查都為健保給付的檢查項目,也都需要注射顯影劑,兩項檢查各有其優劣。核子醫學心肌灌注檢查時間較久,一次須4個小時,且檢查後,因為有患者體內仍殘有放射線,檢查後4個小時內身體與糞便、尿液不可與孕婦、孩童接觸;運動心電圖雖準確度稍低,但檢查僅須十多分鐘,也不會有放射線的問題。

【進階檢查】

1.心臟電腦斷層掃描→無健保給付

2.心導管→侵入性檢查

若是透過上述的檢查,確診有冠狀動脈疾病,醫師就會建議進一步進行64切或256切心臟電腦斷層掃描、心導管檢查,以更精準的確定病灶位置及血管阻塞的程度。而所謂的64切或是256切,就是代表斷層掃描儀器上的偵測探頭,轉一圈可得到的切面圖像張數,數字越大,得到的圖像越多,重組後獲得的影像更為完整精確。

陳群豐說,心臟電腦斷層掃描雖然不像心導管為侵入性檢查,但無健保給付,且其偵測的探頭不像心導管一樣可在血管中做旋轉,因此容易誤以為血管彎曲處為血管阻塞。但不論是心臟電腦斷層掃描、心導管檢查都是在疾病確診後的進階檢查,不適合做為一般健康檢查。

常常感到心悸

24小時心電圖 揪出心律不整

除了冠狀動脈疾病檢查,若患者出現心悸等疑似為心律不整症狀,就會建議進行心電圖或是24小時心電圖的檢查。陳群豐指出,心臟會主動發出電波,心電圖就是記錄心臟電波,觀測心跳情況,一般心電圖及24小時心電圖的差別就在檢查時間,一般心電圖檢查僅十秒,24小時心電圖則是請患者戴著像手機般的儀器,記錄一整天心跳情況。

一般而言,正常人每日心跳數平均為10萬次上下,陳群豐說,心律不整通常是一陣一陣的發生,若非情況很嚴重,很難在10秒的心電圖檢查發現;而透過24小時連續的監測,較能觀察到心律不整,並分析其發作的頻率。

另外,陳群豐指出,若患者為中風的高危險族群,或是疑似為中風的患者,醫師就會建議進行頸動脈超音波檢查,來觀察頸部動脈是否有阻塞的情況。


全文網址: 心血管檢查那麼多 該做哪一項? - 心血管疾病 - 疾病大全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98236#ixzz2svrz9ir3
Power By udn.com

標籤:



分享---經常清洗私密處反譲陰道反覆發炎


經常清洗私密處 竟讓陰道反覆發炎?!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郁梵報導)

妳知道嗎?上完廁所經常沖洗內陰道,容易造成女性私密處長期處於濕悶狀態,反而會有反覆發炎的疑慮!

日前就有一對母女反覆陰道感染長達半年,看了好幾間診所,最後在婦產科醫師詳細問診下,才發現原來是每次如廁結束就沖洗陰道,導致私密處過度潮濕惹的禍!
負責診治這對母女的中山醫院婦產科醫師郭安妮指出,這對母女前來求診時,都表示自己半年來陰道容易反覆發炎感染,進一步追問平日生活習慣,沒想到在一次偶然的機緣下,母女倆疑惑問道:「為什麼我們兩個上完廁所後都有沖洗卻感染?妹妹沒有沖洗卻沒事?」,這才發現罪魁禍首原來就是經常性沖洗私密處!
郭安妮醫師解釋,當私密處長期處於潮濕、悶熱狀態時,就很容易成為細菌的溫床,倘若再加上日夜顛倒、作息不正常、睡眠不足等因素,抵抗力較弱時,就很容易造成陰道感染,特別是常穿緊身牛仔褲、生理褲、不透氣材質合身褲〈例如皮褲〉或習慣使用護墊的女性,就很容易反覆陰道感染。因此,陰道炎可說是婦產科最常見的婦科疾病,約有2-3成前來求診的患者都受陰道感染所苦。

郭安妮醫師說明,女性私密處屬於弱酸環境,而陰道內有一種乳酸菌在保護、維持私密處的平衡,因此倘若經常清洗內陰道,反而容易破壞陰道內的酸鹼平衡、造成感染。輕微的陰道發炎雖可透過免疫系統自行痊癒,但若是症狀較嚴重卻沒治療的話,便容易造成骨盆腔發炎、進而造成輸卵管沾黏、導致子宮外孕或不孕,要特別注意!
如何避免病菌感染?人體其實可透過酸鹼平衡自我防禦機制對抗多數病菌,目前市面上就有各式女性私密保養用品,但若是過度沖洗女性私密處,長期使用鹼性清潔用品,也會破壞私密處的弱酸環境,會使抵抗力變弱而容易讓病菌感染;另外也要注意私密衣物的清潔及按時更換,目前也有業者推出弱酸機能性纖維製成的內褲,也是運用pH5.5弱酸的特性,提供女性私密保養的另一種選擇。

標籤:



醫療新知--維他命C可減緩癌細胞生長


維他命C 可減緩癌細胞生長

作者: 【記者陳敬哲/綜和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4年2月10日 上午12:00

美國堪薩斯大學發現,注射維他命C可以減緩癌細胞生長,避免腫瘤繼續長大,與一般治療可相輔相成,還能減少副作用,但維他命C不是專利藥品,藥廠不會特別進行大規模臨床實驗,無法確認廣泛效力,因此研究團隊呼籲政府衛生單位,應鼓勵大規模臨床實驗執行。

研究團隊利用靜脈注射,將維他命C直接注入癌症病鼠體內,觀察癌細胞會有什麼影響,結果發現癌細胞對維他命C非常敏感,腫瘤體積逐漸縮小,但一般細胞卻完全不受影響,健康與機能都相當正常,若在化療時連同維他命C使用,可以加成治療效果,此外,還發現到一小部分病鼠化療副作用減低。

1970年代曾有類似實驗,發現注射維他命C可以有效治療癌症,接著用口服維他命測試,卻發現很容易流失,效果不如預期後續研究作罷,研究學者珍妮表示,重起維他命治療癌症實驗,是為了更確定低成本、又能確保安全的抵抗癌細胞方式,讓病患能享有更、低價副作用又少的治療方式,減少副作用危害。

但珍妮強調,因為維他命C沒有辦法申請專利,所以不會有藥廠願意開啟大規模實驗,國家衛生單位有必要開啟臨床實驗;英國癌症研究中心凱特博士說,類似研究規模都非常小,不足以代表整體影響,一定要有大規模評估,才能瞭解到高劑量維他命C,是否能有效治療癌症。

標籤: ,



家長小心了---小孩「邊吃邊跑跳」差點送命


家裡頭有三歲以下的小朋友,家長們都要多加留意了!如果吃比較容易咬不碎的食物,像是花生糖,堅果類,都要特別當心,就有一名學齡前的孩童,邊跑邊跳,吃下一顆花生糖,結果細碎的花生,卡住氣管,引發肺炎,送醫的時候,左邊肺部一大片黑,好險及時就醫,否則恐怕因此送命。

左邊肺部黑壓壓一片,跟右邊相比差很多,一名學齡前的幼童,蹦蹦跳跳吃著花生糖, 沒想到花生糖上面的碎花生,卻差點奪走他的性命,半顆小花生引發左半部肺部變黑,造成肺炎 可怕的是,一開始的症狀就跟感冒差不多,出現咳嗽跟發燒的情況,容易被輕忽 三歲以下的小朋友都容易被細小食物卡到支氣管,像是花生、豌豆、胡蘿蔔、雞骨、魚刺,而且機率高達百分之九十 過年期間,幼童因為支氣管卡住魚刺堅果類異物,就多了兩成,該怎麼預防,最好別讓幼小的孩童吃不易咬碎的食物,吃東西要細嚼慢嚥,而且最好坐著進食,千萬不要跑跳,父母親也得提高警覺,一旦孩子出現進食容易咳嗽的情況,就得趕緊帶去醫院檢查,才能避免憾事發生!



2014年2月9日 星期日

「子宮頸癌」與「子宮內膜癌」檢查方法不同


婦女罹患子宮內膜癌人數持續增加,是否應納入常規篩檢?國健署表示,目前沒有實證認為子宮內膜篩檢有較好、成本效益大的工具。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閔照表示,目前國際間尚無準確度較高且簡便的子宮內膜癌篩檢工具,也未將超音波篩檢列為子宮內膜癌常規篩檢。子宮內膜癌高達90%會出現異常出血警訊,預防重點應向婦女宣導子宮頸抹片不能檢出子宮內膜癌,並提醒不要忽略不正常出血警訊。

醫師提醒:若異常出血 不要忽略警訊

黃閔照指出,超音波雖可檢查子宮內膜厚度是否增生,但卻會受到月經前較厚、月經後變薄的影響,具有變異性,無法作為標準篩檢方法,國際間也未納入常規篩檢。至於切片取子宮內膜組織檢驗,必須用抽吸方式進行,受檢者會感到疼痛,必須在開刀房麻醉後進行,不是方便的篩檢方法。

他強調,乳癌、子宮頸癌可分別用超音波、乳房X光攝影及子宮頸抹片篩檢,主要是已有實證,且篩檢效益高。要提早發現子宮內膜癌,現階段最重要的,是向民眾宣導子宮頸抹片是篩檢子宮頸癌,並非子宮內膜癌。

黃閔照也提醒,婦女應注意異常出血,如經血變多、更年期以後出血,或月經周期不規則等症狀,發現異狀應及早就醫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全文網址: 子宮頸抹片 篩不出子宮內膜癌 | 抹片檢查勿輕忽 | 健康醫藥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2/8473407.shtml#ixzz2soMs0Fgs
Power By udn.com

標籤:



2014年2月8日 星期六

「牛肉麵」吃太多易致癌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注意!牛肉吃太多恐罹癌。一名廿多歲的女子因嗜吃牛肉,平常每兩天就要吃一碗牛肉麵,沒想到吃出病來,家族沒有大腸癌遺傳史的她,竟然在婚前健康檢查時,發現罹患大腸癌第二期,所幸治療後已恢復健康,不但結婚,也已生了小孩。
醫師表示,會年紀輕輕就得大腸癌,紅肉食用過多是主因,假如每天吃肉超過100~150公克相當於半個手掌大小的量,罹癌機率就會增加。國外研究也指出,紅肉中又以牛肉最有可能誘發癌症,致癌率超過羊、豬肉。

由於,牛肉中含有左旋本基丙胺酸和肌胺酸這兩種胺基酸,一旦遇高溫,就容易產生致癌物,因此醫生也建議民眾,紅肉的攝取量一定要適量,或是搭配蔬果等抗氧化食物,消除致癌的自由基。

標籤:



老人家適合的運動因人而異


父母有慢性病,可以做哪些運動?

明知運動對健康是個好習慣,可是,膝蓋有些退化的熟齡族,或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人,常怕運動增加關節負擔,或擔憂心肺功能負荷過重,到底哪種運動才適合?
有高血壓的文霖常為了控制血壓傷透腦筋,醫師說:控制血壓的最好方法是運動,於是他下班後嘗試去健身房報到。除了跑跑步機,還做舉啞鈴等鍛鍊肌肉的運動。有天在健身房,他突然滿臉通紅、呼吸困難和胸痛,教練見情況不對,馬上請他停止動作,到旁邊休息。教練對他說,「你有高血壓,要避免鍛鍊肌肉的運動,以免血壓快速升高。」文霖這才曉得自己的運動方式不對。

先瞭解心跳極限 再依體能做運動

能持續運動是很好的習慣,尤其對熟齡族、慢性病患等特殊族群,運動更有助於健康,然而,這些人靈活度不比一般人,運動時須特別小心,要視自身的體能狀況而定。另外,運動的強度也因生理情況和外在環境而異,最好透過專業的檢測、或逐量增加以瞭解體能極限。
對於身體健康、無慢性病、只是膝蓋有些退化的熟齡族,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主任劉燦宏表示,可從事的運動與年輕人差不多,但強度有別。首先,要瞭解自己的心跳。以下將以60歲老年人為例,教導如何計算心跳極限:
1. 一般而言,人類心臟跳動的極限為每分鐘220下,先以心跳最大極限220減去年齡:220-60=160下/分鐘。
2. 而人的休息心跳約80~90間,將兩者相減,算出差距160-90=70。
3. 再衡量一半的差距:70÷2=35。
4. 將「休息心跳數」加上「一半的差距」:90+35=125。即算出每分鐘125次的心跳是60歲老人可接受的運動極限。

慢性病患運動要訣

而罹患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三高患者,及心臟病、腎臟病、關節炎、氣喘等慢性病患者,運動時要注意什麼?劉燦宏醫師與國泰醫院復健科組長簡文仁都認為,「運動對慢性病患更重要,但要注意安全性與有效性。」適宜的運動頻率是少量多次,以每天運動30分鐘而言,可分3次,每次10分鐘。不過,因疾病不同,也有其注意事項:
■ 糖尿病
運動時要注意血糖的控制,空腹時不宜。另外,要注意足部保護,不宜跌倒或造成傷口。若血糖超過300MHG者更要注意安全,最好散步就好。再者,因游泳後容易餓,喜愛游泳的糖尿病患者要節制食量。
■高血壓
冬天的清晨不宜運動;服藥或飯後,最好隔1小時再運動。
■心臟病
要有足夠的暖身,避免需要閉氣的運動,例:游泳;高衝擊性運動也不宜,像高空彈跳,以免心臟病發作。
■腎臟病
多數會併發三高疾病,體能更差。因此不宜競走,建議選擇溫和的運動,例:慢走或伸展體操。
■關節炎、腰椎疾病
勿跑步、下樓梯與陡坡騎單車。尤其腰椎有問題者,可空手走路(走路時手不提重物),或進行一些床上拉筋等較溫和的運動。
■氣喘
注意運動環境,避開太乾、太冷或有汙染與廢氣的地方。而且,避免突然激烈運動,以免誘發氣喘,建議先足夠熱身。若是嚴重患者,用藥後1~2小時再運動。(本文摘自《照顧父母,這樣做才安心》一書,本書是本貼心關懷老年長者健康的實用好書,適合成年每一階段的讀者閱讀。A-Lin、孫 越、朱英龍、賴東明等名人及黃勝雄、陳永興、邱弘毅、陳亮恭等專業醫師人員,真摯推薦本書。)

標籤:



2014年2月6日 星期四

直腸癌VS.痔瘡,兩者如何分辨?


43歲賴先生,無肉不歡,特別愛吃紅肉,加上不愛運動,國中開始就痔瘡,去年赴美出差,天天大魚大肉和辛辣食物,回台後一上大號馬桶都是血,在太太催促下就醫,發現是直腸癌第三期。

賴先生表示,國中就陸續血便就醫,醫師診斷為痔瘡,從此之後,看到血便就以為是痔瘡,完全沒有想要進一步檢查。去年到美國出差,生活作息大亂,飲食都是肉類,回台灣特別嚴重,太太耳提面命才願意就醫。

雖然賴先生的腫瘤標記、糞便潛血檢查都正常,但北醫大腸直腸外科主任郭立人指診發現,他的直腸有個2公分潰瘍,初步懷疑是血便的原因,為求謹慎,建議做大腸鏡,後來竟發現4公分腫瘤,塞滿三分之二腸管,同時已轉移到附近的淋巴,切片證實為直腸癌第三期。

賴先生自從去年8月起,接受28次放療合併化療,去年11月接受達文西立體微創手術,保留肛門,但切除直腸腫瘤,並於術後13天出院。

郭立人表示,痔瘡不會轉變為癌症,但痔瘡和大腸癌都造成出血,病人無法分辨,當肛門流血不止,就要進一步治療,千萬不能自己合理化病情,以免延誤治療的黃金期。紅肉是癌症的高風險誘發因素,郭立人也提醒,應避免攝取過多紅肉,多運動,避免肥胖。

全文網址: 愛吃紅肉不運動 直腸癌誤當痔瘡 | 健康天地 | 健康醫藥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8466137.shtml#ixzz2sYaXksrB
Power By udn.com

標籤:



2014年2月3日 星期一

美媒體: 使用浴室、廁所十大錯誤


〔本報訊〕您知道牙刷不能放太靠近馬桶嗎?美國《赫芬頓郵報》列出一般人使用浴室、廁所的10大錯誤,其中包含不能赤腳走進去、坐著上廁所等一般習慣,現在就來一起檢視看看!

10大浴室使用錯誤:

1.牙刷太靠近馬桶
沖馬桶時,馬桶中的粒子隨著水流衝力,最遠可達6呎(約182公分),因此牙刷若太靠近馬桶,刷牙時可能也會把馬桶殘留的便便粒子一起刷進嘴巴裡。

2.毛巾重覆使用
毛巾在潮濕的浴室中容易孳生細菌,最好應每週更換1次。

3.長期使用同塊浴球
潔身浴球同樣會因為潮濕環境孳生細菌,應該3到4週就更換。

4.倉促洗手
根據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研究顯示,95%的人洗手不足15秒,正確洗手應該持續至少20秒,才能有效清潔。

5.浴簾太寬、層疊在一塊
不少人會在浴缸裝浴簾,不過如果浴簾太寬、層疊在一起,反而會容易藏黴菌。

6.光腳丫進廁所
廁所的地板的細菌比一般室內地板多出200倍,因此應該穿拖鞋進廁所。

7.同一塊海綿、菜瓜布掃整間浴室
用同一塊海綿或是菜瓜布清潔整間浴室,會讓細菌交叉感染,應分好浴缸、馬桶等區浴,分多塊清潔。

8.使用有毒化學清潔劑
部分清潔用品含有毒化學品,應謹慎選擇,或是多利用天然清潔物,例如西柚、檸檬等。

9.天天洗頭髮
天天洗頭可能會將頭皮油脂洗掉,頭髮反而缺少天然保護素。

10.坐著上廁所
有研究指出,蹲著上廁所腸道蠕動速度快79秒,比起坐著上廁所,可以降低腹部壓力。



「感冒糖漿」能止咳?別誤會了


優活健康網 – 2014年2月2日 上午8:00
感冒糖漿能止咳?醫:恐呼吸衰竭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近期因為流感大爆發,讓許多民眾不是鼻涕狂流,就是咳嗽咳不停,而民眾遭遇惱人的嚴重咳嗽時,常常會要求醫師能不能開止咳藥,使症狀緩和,甚至咳嗽一來就猛灌感冒糖漿,但醫師就提醒了,咳嗽是一個現象,是呼吸道受到刺激所引發的反射性反應,目的是要維持呼吸道通暢與乾淨,所以這是個保護人身體健康的本能,一但少了這層防護,人的身體將更脆弱,另外,如果痰咳不出來,將可能引發肺炎、肺膿瘍、敗血症、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止咳藥與感冒糖漿 治標不治本 
台北中山醫院感染科謝從閭醫師表示,近期因為流感原因,使門診咳嗽患者激增五成,而當病患遇到咳嗽時,都會向醫生要咳嗽藥水或止咳藥,似乎醫生不開止咳藥就不是看病,甚至希望醫生多開幾瓶止咳藥水!另外臨床上也看到許多人一咳嗽就猛喝感冒糖漿,很容易因過度使用而成癮。
謝從閭醫師說,止咳藥物或糖漿只可以潤喉,無法真正的止咳,所以千萬不要因服用後仍無法止咳,就自行加倍使用止咳藥物或糖漿次數,避免出現藥物成癮及副作用。許多止咳藥物大多含有可待因,可直接作用在腦部的咳嗽中樞,進而降低了呼吸道粘膜對外來刺激物質的敏感度,減少咳嗽反射動作的產生,若氣管與肺部的痰,因身體失去咳嗽的能力,恐怕引發肺炎、肺膿瘍、敗血症、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對此,謝從閭醫師提醒,民眾若久咳不癒,千萬要趕緊就醫,遵守醫師囑咐,別擅自購買藥物與止咳糖漿服用,當心病症越趨嚴重,謝從閭醫師也提出預防流感6招,讓民眾能健康好過年:
1)勤洗手/手是呼吸道病毒傳播的主要途徑。
2)捂口鼻/流感病毒傳播途徑是人們打噴嚏或咳嗽時從口鼻中飛濺出的唾液。

3)少摸臉/臉上的眼、鼻、口能使病毒繞過皮膚這道天然保護屏障,直接侵入體內。

4)避開感染源/流感病毒不會懸浮在空中,而是通過唾液等載體附著在物體上。任何流感病人接觸過的物體,比如硬幣、扶手、門把手物品都可能帶有病毒。
5)室內經常通風,減少聚集的細菌和病毒數。
6)加強體育鍛煉,經常堅持戶外運動,增強抵抗力。

標籤:



分享---尿急策略應變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

春節假期全家出遊,但想到出門不但容易塞車,各景點也人潮擁擠,往態造成尿急卻無法或找不到廁所方便的窘境,尤其女性及年長者常有憋不住而造成尿失禁的慘痛敗興經驗,但又羞於啟口,只好對出遊只好找各種其他理由婉拒,造成無法全家一起出遊共享天倫之樂的遺憾!

不方便小解時的防漏對策
彰化基督教醫院婦產部孫茂榮醫師指出,尿失禁雖不致威脅生命但卻令人困窘,造成病患身心上的負面影響,不但影響失禁者本身的生活品質,也間接影響家人及照顧者的生活品質,進而對家庭及社會亦有相當大的負擔與衝擊。為避免出門塞車或擁擠時尿急卻不方便方便時的困境甚至尿失禁窘態,提供下列參考建議:

1)出門前及旅途中避免喝大量水或利尿食品出,出門前記得先排空尿,車上及手提包可預備一兩件拋棄式內褲以備不時之需。

2)事先查詢相關資訊,儘量避免在可預期塞車時出遊及前往人潮太多的景點,尤其若有年長者同行。

3)選擇較有完善廁所的景點,到達後先去方便。

4)若真的遇到尿急時卻不方便方便時可做下述憋尿動作—尿急策略以避免尿失禁的窘況:尿急時,別急於跑廁所,先停下來,可能的話坐下來,全身放鬆,並快速收放骨盆肌數下,尿急感將逐漸消失,逼尿肌的收縮也會被抑制,然後再以一般步伐走到廁所。

收放骨盆肌就是所謂凱格爾運動,為尿失禁最重要的第一線保守治療,藉由正確且規率的運動來增強骨盆底肌肉群對尿道的閉鎖功能,來達到緩解頻尿急尿感、預防改善及治療尿失禁目標。

標籤:



2014年2月2日 星期日

橄欖油的分級

橄欖油的分級
大部份的人知道橄欖油有分級,也知道「extra virgin」是最好的一個等級,一般看到的分級都是依據International Olive Oil Council (IOOC)的分級而來,分級的主體是製程及酸度,至於橄欖的品種、熟度、香氣、顏色、味道、採收方式等,都無法在此規範內得到明確的分級,所以即使是最高級的extra virgin olive oil,也僅保證了以物理方式在採收後24小時內取油、為第一道取得的油、酸度在1%以下並且沒有其他添加物。不同的牌子仍然存在著高下之別,這是了解分級制度的第一個重點。這也就是為什麼同樣是extra virgin olive oil,不同的牌子價錢落差會很大的原因。
分級簡表如下:
類別
國際標準名稱
加工工藝
酸度(每百克)
原榨橄欖油 Extra Virgin Olive Oil 冷壓榨,初榨油 ≦0.8
Virgin Olive Oil 壓榨,未達到特級標準 ≦2.0
Ordinary Virgin Olive Oil 壓榨,未達到以上標準 ≦3.3
Refined Olive Oil 化學浸出法 ≦0.3
橄欖果渣油 Crude Olive Pomace Oil 對果渣壓榨
Refined Olive Pomace Oil 化學浸出法 ≦0.3
Olive Pomace Oil 果渣壓榨後過濾 ≦1.0
除了IOOC的標準之外,各國也有更進一步的分類方式,如義大利的DOP產區名稱制度認證及希臘的DI有機栽植認證,這些認證也是購買時的參考。要注意的是這些認證和IOOC的認證是併行的,標籤上應至少有IOOC的分級,再來才看各國的認證。

文章來源:http://www.lamarche.com.tw/story.php?sn=111

標籤: , ,



在台灣如何買得到嚴選的橄欖油?

 橄欖油有益健康,但標示不實令人困擾,購買的學問很大。有些廠牌廣告打得兇,到處看得到,品質卻不怎麼樣,例如油酸價都相對高(氧化程度高,新鮮度較差)。
 如何挑選,且買得到,嚴選的橄欖油?iHealth 提供了一個專題報導:http://goo.gl/Qu0iYJ

標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