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et A to Z --- 膳食養生密碼

You Are What You Eat 大家都耳熟能詳, 令人驚訝的是人們總是吃錯食物,
日積月累, 不知不覺之間就吃出毛病來了.
怎麼吃才正確令您關切嗎? 沒關係, 來, 讓 Diet A to Z 和您一起分享膳食養生的秘密 !

2017年9月30日 星期六

歐盟最新報告---核磁共振使用的顯影劑有蓄積腦部風險--評估中

健保署統計,去年高達60萬人次做了磁振造影(MRI)檢查,耗費58億元,現傳出MRI普遍使用的gadolinium 類顯影劑,成分會蓄積於腦部。歐盟七月下旬發布警訊,並暫停銷售部分含線性結構 gadolinium 靜脈注射顯影劑。衛福部食藥署日前也發文,呼籲臨床使用此類成分顯影劑,必須審慎評估效益及風險。
歐盟人類用藥品委員會7月公告限縮線性結構gadolinium顯影劑用途,其中gadoxetic acid 與 gadobenic acid可繼續用於肝臟造影,gadopentetic acid 則僅能以關節內注射方式用於關節造影,其餘靜脈注射之線性結構 gadolinium 顯影劑則暫停銷售。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則指,目前無證據顯示該成分蓄積於腦部會造成傷害,但正繼續評估中,暫未限縮該類藥品使用。
我國食藥署共核發十張 gadolinium顯影劑藥品製劑許可證,歐盟暫停銷售的三款中,用於腦、脊髓與全身顯影的gadodiamide有五張,用於中樞神經、肝臟顯影的gadoversetamide 有一張,另一款gadopentetic acid則無。
食藥署建議,醫師於處方含 gadolinium 類顯影劑前,應謹慎評估病人使用該類藥品的臨床效益與風險,並提供必要資訊下使用;若需重複進行核磁造影時,應審慎評估重複使用含 gadolinium顯影劑必要性。
食藥署藥品組副組長祁若鳳表示,通常國外出現藥品不良反應和通報,該署就會進行評估與風險溝通,提醒醫師和廠商注意。這次含線性結構 gadolinium的顯影劑,雖發現會累積於腦部,但目前各國均無報告對腦部有傷害,歐盟也僅在評估階段,建議暫停販售,還沒公告最後定論。
祁若鳳說,依照慣例,台灣也需啟動評估,目前正等醫師公會及廠商回函,評估科學證據及臨床使用需求。若臨床確實有需求,也無其他藥品替代,含線性結構 gadolinium的顯影劑就會在某些醫療條件下繼續使用;若有其他替代藥品取代,未來不排除停售藥品,降低風險。

標籤:



網友分享--看腦神經科第一次作核磁共振檢查(MRI)

這次回去台灣因為時差的關係,每天晚上都睡不著,當時差還沒調適好之前又返回美國,也是因為時差,每天都睡不著,這樣一來一往的,幾乎有兩個月的時間都處在睡不著的狀態中。
所謂睡不著是指半夜2點之後才能入睡,5 點左右即自動醒來,平常也沒有午睡的習慣。
過去也常常睡不著,總不以為意,睡不著就不要睡,等睏了再睡,勉強自己躺在床上翻來覆去是很痛苦的,我很沒耐心,如果躺下去半小時還睡不著我就認為是失眠了,會起來做其他事情。
前幾個禮拜突然頭痛萬分,只有右邊痛,所以我稱它為偏頭痛,這是一種抽痛,不發作的時候好好的,一發作它是痙攣式的,讓人忍不住身體跟著抽蓄,非常嚇人,我趕快吃止痛藥,吃了會短暫幾小時不痛,但沒有繼續吃,它會繼續抽痛。星期天診所不開,要等星期一才能看醫生。
星期天晚上最嚴重了,幾乎每分鐘都在抽痛,止痛藥得吃兩粒才有效,但很怕過量,擔心有副作用,所以盡量忍無可忍時才吃。
整個晚上,躺在床上和“痛”做抵抗,我試著數數兒,看多久痛一次,幾乎每十秒之內會抽痛一次。當短暫的不痛時,我覺得自己好幸福,我突然變得非常謙卑,老天呀,請憐憫我,我不敢有過份的要求,不痛的霎那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連續吃了一天半的止痛藥,熬到看醫生的時間,醫生說他沒有辦法看到腦子裡面,所以不知道是什麼毛病,但可以先給我更強力的止痛藥以及安眠藥,並轉介給腦神經科檢查。
接下來的那個星期就持續服用更強力的止痛藥和安眠藥了。
見了腦科醫生,她用一根小棒子在各部位敲敲打打的,試看看有沒有知覺,我問醫生會不會是腦出血?醫生說如果腦出血妳那裡是現在這個樣子?還能走路開車?
腦科醫生給我安神藥,應該是鎮定劑之類的藥,並安排我做一次MRI。
效率還算快,幾天之後就安排做MRI掃描了。做掃描之前要確實身上沒有佩戴任何金屬物品,此外沒什麼禁忌。
檢驗人員告訴我,這個檢查一點都不痛,大約30鐘完成,我聽了很放心。
平躺在測試的床上時,檢驗人員給我兩個耳塞,他說儀器很吵,要把耳朵塞起來。
擺好姿勢之後,他又說:
“要保持靜止,絕對不可以動,否則照出來的影像不清晰還得重來一次!”
當我的身體被推進去之後,儀器開始運作了,聲音開始響起。雖然塞了耳塞,但還是覺得很大聲,就像有個重金屬樂隊在耳邊敲打般。
那些聲響都是單音,大約五分鐘變換一次,當你一動也不動時,這些聲音格外的引人專注:
滿滿滿滿滿滿滿滿滿滿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將將將將將將將將將將
汽汽汽汽汽汽汽汽汽汽
哄哄哄哄哄哄哄哄哄哄
本來我也不是那麼好動的人,但被提醒不可以動時會突然覺得渾身上下都得動一動才行。我的神智非常清楚,我覺得我的腳應該動一下,不然很麻;我的手指也需要動一動,不然很難受;我心想,手指動一下有什麼關係,但剛剛有問檢驗員:“只要身體保持不動,手腳稍微動一下可以嗎?”
他說:“妳四肢動的話腦波也會跟著動,如果影像不清楚妳還得再做一次!”
想到以後還要再痛苦一次那我寧可克制一點,說真的,一動也不能動也算是刑罰的一種,我第一次體會到不能動的痛苦。
躺在那裡半小時,除了忍受耳邊轟轟作響,重敲的打鐵聲之外,還得忍受身體想動卻不能動的痛苦。
說什麼不會痛,這根本是另類的折磨。
終於檢測完畢,我告訴檢驗員不能動的痛苦,這時他告訴我,有個病人是來照喉嚨這部位的,所以叮囑他不可以吞嚥口水。
結果這個病人在掃描過程中一直想吞口水,平常好像沒那麼多口水,但一旦被叮嚀不可以吞口水時,他的口水好像比平常更多,而且也有痰,他也是怕再重做,勉強忍住,等檢驗完畢他差點被口水和痰噎死。我完全能夠體會那種痛苦。
後來我跟一個朋友談起MRI掃描的經驗,她很不以為然的說我太敏感了,她也照過好幾次,根本沒有我說的狀況,她沒有聽見聲響,也不覺得身體不動有什麼痛苦的,反正我的感受她感覺不到。
同樣是人,又接受同一種測試,為何感受這麼不同?她是測試耳朵的,聽說她有一邊耳朵的聽力不好,也許是這樣所以她聽不到巨大的敲打聲。
有了這次體驗讓我更加佩服站崗的憲兵,他們值勤時就得一動也不動的,像個木頭人,真的非常辛苦。
這是應格友“汪小小”拉拉手活動的邀文,寫下這篇我的第一次(做某件事情的第一次經驗)。
我不是可以即興創作的人,很少能夠在別人限定的框架下寫文章,大家都有先見之明,這類活動從來沒有人會找我(其實是自己沒人緣啦!),收到邀約至今已超過兩個月了,現在才有時間完成並發表,感謝汪小小熱誠的拉手!
後記:結果很快出來了,醫生解讀那些影像並無異常,所以應該是長時間睡眠不足的關係。檢查流程與注意事項(馬偕醫院提供)

標籤:



帶金屬儀器作MRI的後果⋯

為核磁共振造影(或是磁振造影)。

它是一種非侵略性的診斷工具,且並沒有像X光(X-ray)及

電腦斷層掃描(Computerized Tomography, CT)會產生放射線物質,因此很安全!
由於在MRI運轉的過程會產生很強大的磁力,

因此在進入MRI儀器前一定要將所有的金屬物品取下。

但,世上總有天兵…
過去也曾經有人在未告知的情況下進入MRI,結果體內的醫療儀器(如:心律調節器、腦動脈瘤夾)受到磁力影響而異常。


更多內容

標籤:



2017年9月29日 星期五

中秋佳節吃「柚」小心--柚子等同葡萄柚,某些藥品服用期間宜避開

【早安健康/藥害救濟基金會】秋節前後適逢柚子產季,柚子富含膳食纖維和維他命C等營養成分,常是老人小孩都喜愛的應景水果。不過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柚子雖然美味,但對服用特定藥品的民眾必須儘量避免攝取,因為柚子與葡萄柚含有類似的成分,容易與部分藥品產生交互作用,可能增加藥物副作用或毒性發生的機率。 

一名固定服用降血脂藥的老婦人,前幾天因為肌肉痠痛和紅褐色尿液而就醫,醫師懷疑是降血脂藥物引起的橫紋肌溶解症,原本猜測是用藥過量,詳細詢問下發現,老婦人用藥的劑量沒改變,但是最近鄰居送了一箱柚子,所以每天食用一顆,沒想到柚子與藥物交互作用下,竟然使得血液中藥物濃度大幅增加,才會引起不良反應。 

藥害救濟基金會說明,柚子和葡萄柚一樣都含有豐富的「呋喃香豆素(furanocoumarin)」,這種成分會抑制人體用來代謝特定藥物的酵素CYP3A4,當酵素無法發揮作用時,人體分解藥物的速度就會減慢,使吃下去的藥品延長在體內停留的時間,或導致血中的藥物濃度異常升高,就像服下的過量的藥一樣,進而導致副作用的出現。此外,抑制藥物代謝的時效可能長達數小時甚至兩三天,即使間隔服用藥品也無法完全避免,因此建議在服用特定藥物期間都要儘量避免攝取柚子或葡萄柚,以避免不必要的藥物食物交互作用。 

藥害救濟基金會指出,儘管目前的研究主要都是以葡萄柚與藥物交互作用為對象,單純針對柚子的研究不多,但是因為柚子和葡萄柚成分雷同,而且已有部分研究指出柚子也有提高藥物血中濃度的現象,所以美國家庭醫學會也建議柚子與葡萄柚一樣,都是服藥期間應該要避免的水果;建議民眾使用藥品時須特別留意藥袋或藥品說明書,是否有註明不可食用葡萄柚或柚子。 

常見容易與葡萄柚、柚子產生交互作用的藥物,包括降血壓的鈣離子通道阻斷劑(amlodipine、felodipine)、statin類降血脂藥(atrovastatin、lovastatin、simvastatin) 、抗心律不整藥 (amiodarone)及免疫抑制劑(cyclosporin)、部分安眠鎮靜劑與抗憂鬱/焦慮藥物等。 

標籤:



「搏動性耳鳴」可能引發「腦中風」需儘早就醫檢查--台大蔡力凱醫師

引發腦中風

【聯合報╱記者劉金清/斗六報導】

搏動性耳鳴,約有一半病患可能導因於血管畸形或頸部血管狹窄,
可能進而引發致命的腦中風。台大雲林分院提醒患者,若有類似搏動性耳鳴,
應即時求助神經內科或耳鼻喉科醫師,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神經部主任蔡力凱昨天指出,耳鳴有多種不同的病因、
分類和處理方式,其中最需注意區分耳鳴是搏動性或非搏動性。

所謂搏動性耳鳴,指耳鳴的聲音和脈搏或心臟的跳動同步,是有節律性的耳鳴
;而非搏動性耳鳴,則是持續性無節律的耳鳴。

蔡力凱說,造成血管畸形原因目前不明,臨床上有部分民眾是因該部位發生過外傷;
頸部血管狹窄則與三高族群、糖尿病人等有關,若這類病人有耳鳴徵狀時,
應特別注意區分是否為搏動性耳鳴。

77歲的蘇姓女子數月前,開始出現左耳有耳鳴現象,耳鳴的頻率和脈搏完全同步,
在夜晚安靜時候或白天運動後,常會變得更明顯,此外還出現頭痛和頭暈症狀。

經過詳細診察,發現蘇女頭顱內有一個血管畸形(硬腦膜下動靜脈廔管),
並已併發出血性腦中風。由於血管畸形內的血流量非常大,隨著心跳會出現
同步的血流雜音,病人也因而感受到搏動性耳鳴。

蘇女後續經過血管栓塞治療後,血管畸形已幾乎不見,因血管畸形發現得還算早,
沒有留下任何後遺症,半年後追蹤的腦部攝影,腦出血也已完全消失。

蔡力凱提醒,若受耳鳴困擾應嘗試同時檢測脈搏,以辨別耳鳴的節律是否
和脈搏同步,若耳鳴的確類似搏動性耳鳴,應即時求助神經內科或耳鼻喉科
醫師,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以避免後續腦中風發生的可能性。



全文網址: 搏動性耳鳴 可能引發腦中風 - 耳鼻喉護理 - 健康話題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06977#ixzz26PAFQLnF 
Power By udn.com 

標籤:



認識「顱內硬膜動靜脈瘻管」--台大蔡力凱醫師


特殊之中風篇


顱內硬膜動靜脈瘻管
(Intracranial dural arteriatovenous fistula)  蔡力凱醫師

    正常的血流由動脈會經過微血管至靜脈,若血流真接由動脈進入到靜脈,則為動靜脈畸型,顱內硬膜動靜脈瘻管既為顱內動靜脈畸型的一種。該瘻管位於硬腦膜,其血流多源自外頸動脈,但亦可由內頸動脈,椎動脈或大小腦動脈而來。而常見的靜脈引流為靜脈竇或皮質靜脈。此疾病就統計而言,女性要比男性好發,但相反地男性的症狀常常較女性要來的嚴重。目前此動靜脈瘻管被認為是後天的疾病,可能和之前的頭部創傷、手術、顱內靜脈竇栓塞等有關,不過事實上,很多患者是找不到病因的。病患的症狀和瘻管的位置息息相關,若是位於海綿體靜脈竇,則常見眼睛的症狀,例如眼睛紅腫外凸,視力模糊或因眼睛動作異常造成的複視。而若瘻管位於橫竇或乙狀竇,則常見和心跳一致的耳鳴。其它可能的臨床表現還包括頭痛、眼壓升高、腦出血、蜘蛛網膜下出血、硬膜下出血、缺血性腦中風或顱神經異常等等。基本上,病患表現症狀的嚴重度,和瘻管的位置和型態是有關的;通常在海綿體靜脈竇的瘻管症狀較輕,在大靜脈竇的次之,其它位置的相對的常較為嚴重,而Cognard 將顱內硬膜動靜脈瘻管分為五型,其臨床的嚴重度依次上升。 臨床診斷上,頸動脈超音波及穿顱超音波,頭部電腦斷層或頭部核磁共振檢查有約七、八成的機會會出現異常,但最終的診斷還是要靠血管攝影。在治療上,可分為局部血管壓迫,經動脈血管栓塞術,伽瑪刀及手術治療,至於病患適合何種治療,則和瘻管的位置,引流靜脈()為何,是否有回流及病患的症狀相關,患者需經血管攝影評估後,醫師們討論,決定最適合的療法,一般說來,治療的效果大多不錯。由於顱內動靜脈瘻管是有可能會復發的,病患最好持續於門診追蹤,並定期作超音波的檢查,以達早期治療的目標。

標籤:



案例分享--耳鳴診斷出「瘻管」治療方式--台大蔡力凱醫師

沒想到很快的我即將又要開始寫住院記錄了。
話說在前兩星期,有幾個晚上臉部抽蓄又開始嚴重,而且是不舒服到無法躺著睡覺,只能半坐著睡,因為一躺下耳鳴的呼呼聲(血液流動的聲音)是那種沖刷的感覺,我又是個淺眠的人這樣的狀況怎麼睡的著,只有半坐著才能減緩這樣耳鳴的狀況,於是我心裡盤算著要找個時間回台大看診。
才這樣想著沒多久,沒想到我在上班時間接到蔡力凱醫師的電話,著實讓我嚇了一跳,原來蔡醫師在十一月底要出國了,擔心病患的狀況所以打電話來詢問我是不是要回去做核磁共振與超音波的檢查,確認我廔管的問題,我順便把我的前兩星期的狀況報告蔡醫師,我真的很幸運遇到蔡醫師這麼認真的醫師,因為經過檢查後10/31報告出來確認我的廔管又再度出現問題。
這次蔡醫師依舊是詳細的解說,有了前一次的經驗我也比較聽的懂蔡醫師說的狀況了,蔡醫師分析了可處置的方式有四種:1.開刀(風險性高,我個人也比較不想要的作法,但這是在沒有辦法的情況必須做的。)2.靜脈栓塞(要看血管攝影的結果才能知道是否可行,因為我上一次的手術在血管攝影上看起來有風險所以沒採用,但是效果會比動脈栓塞的方式好。)3.動脈栓塞(要看我的廔管有多少,只能塞一條是一條,再發生的機率比較高。)4.放射線(只需門診即可,但是效果不好,較不建議。)而這一切都要先住院做血管攝影確認我廔管的狀況才能評估並且討論。
看完診後我只有一個想法,又要跟公司請假了真煩,對於開刀有風險的問題我倒是不擔心,因為生死有命,而且有這麼認真的醫師為我把關我也沒什麼不放心的,但是在這忙碌的公司工作要請假第一自已會不好意思加重別人的負擔,第二也不知道自己可以請多久、要請多久,真是個麻煩的事情。

標籤:



2017年9月28日 星期四

「走路」比慢跑好,既燃脂又健身⋯


【早安健康/健行筆記】走路是健身最好的藥帖,每天走路30分鐘,一星期走5天,幫助你活得健康、活得長壽、活的開心,來看看走路有哪些好處吧!



可釋放壓力、消除疲勞:
走路可以刺激我們的大腦分泌β-腦內啡,一種可以提振心情使人產生愉快感覺的「快樂嗎啡」。研究顯示,多走路對於釋放壓力、消除緊張和疲勞有很大的功效,讓我們感到神清氣爽,不再焦躁。

降低罹患青光眼機率:
多走路可以降低得青光眼的風險。研究顯示,規律運動可以幫助降低眼壓,預防青光眼。對已經得青光眼的人來說,則有減緩症狀的功效。

可減緩失智症狀:
科學家研究發現,走路增進我們的腦記憶迴路運作,使我們腦袋靈光。多走路可以幫助減緩失智或知能減退症狀,例如延後阿茲海默症的發病年齡。

可增加身體抵抗力:
多走路使我們身體強健,抵抗力超強。研究顯示,規律運動的人免疫力比較好,不容易感冒。為什麼呢?運動時血液循環比較快,使得免疫細胞大軍運作更加順暢,可以有效率的快速殲滅細菌和病毒。

可預防罹患心血管疾病:
走路促進血液循環及強化心跳效率,多走路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現代人的飲食習慣,使得膽固醇量過多,容易誘發心肌梗塞、腦梗塞等病變,持續20分鐘以上的步行,有助分解燃燒體內中性脂肪,增加好膽固醇的含量。此外,根據「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報導,一星期若走路3小時以上,可降低35至40%罹患心臟病的風險。

可鍛鍊肌肉:
走路可以鍛鍊肩膀和手臂肌肉,走路時雙手自然擺動這個動作有助於鍛鍊我們的肌肉,運動強度越高,如到快走或是競走,效果更加明顯。

下一頁繼續為您整理健走的其他七個好處! 


檢視相片


可降低高血壓:
多走路有助降低血壓。研究顯示,經常走路血壓可以降低5毫米汞柱(mmHg), 對患有高血壓的人來說,走路是一項很合適的運動。

可使體態優美:
走路可以鍛鍊腹肌,使我們體態更美。

預防骨質疏鬆:
走路可以強化我們的骨質,預防骨質疏鬆。

降低罹患大腸癌機率:
研究顯示,常走路的女性和幾乎不走路的女性相比,得大腸癌的機率降低了31%。

可鍛鍊腿部肌群:
下肢的穩定對於腰部的支撐也很重要,大腿肌肉強化可以分擔穩定腰椎的力量,走路幫助鍛鍊我們的腿部肌群,強化包括股四頭肌、臗屈肌、腿後肌等部位。若走在有斜坡的路上,效果更加。

提升身體平衡感:
常走路有助提升我們的平衡感,使我們不易跌倒。走路時雙腿輪流抬起放下這個動作可以訓練我們的肢體協調和平衡感。

可以減重:
信不信由你,走路所消耗的熱量竟比慢跑多哩。走路所消耗的熱量大部分來自於脂肪,而跑步所消耗的熱量只有其中30-50%來自脂肪。如果以相同時間內所燃燒脂肪來看,跑步因為速率較快,也就是說實際上在同樣時間內動的較多,想當然爾,跑步所耗熱量較多。但如果我們以百分比來看的話,其實走路所耗的熱量比慢跑來的多。

參考資料
1. everybodywalk.org
2.步行,健腦又健身!:讓大腦越來越年輕的健行法
3. 走出免疫力,活化好腦力

【延伸閱讀】 

標籤:



2017年9月27日 星期三

認識「動胍粥様硬化」

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是由於脂肪、血栓、結締組織和碳酸鈣在血管(主要是動脈)沉積所造成的一種對人體有害的狀態。 Wikipedia
有動脈粥樣化的人其實很多,只是它通常不會有什麼症狀,得經過數十年的累積,局部缺血、心絞痛、心肌梗塞、中風或心力衰竭等都可能是由它所引起。從下圖可以知道在動脈粥氧化開始的前二、三十年基本上沒有臨床徵兆,直到動脈粥瘤(atheroma)形成才可能會有症狀出現,對應到人的年紀,這個時候差不多是中年了。當然,如果從小飲食生活一直很糟糕,抽煙、缺乏運動、貪吃而肥胖…等,那麼這個過程很可能會提早發生。
800px-Endo_dysfunction_Athero

為什麼血管壁會卡東西?

就直觀來看,我們總認為血管內壁是個平滑的表面,實際上它確是由內皮細胞(endothelial cells)一個一個接起來的,動脈裡面的血流(血壓)如果稍微強一點的話,就有可能把內皮細胞給掀起來(請見下圖),這時循環中的一些分子就有卡進去的機會,當日子久了,越卡越多,就慢慢變成動脈粥樣化了。
Artery
看文字描述可能很抽象,幸好 Nucleus Medical Media 所製作的影片相當地淺顯易懂,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在體內到底發生什麼事情。

影片中有提到氧化的脂肪卡在血管壁後,該區域的細胞會把它們辨識為有問題的分子,接著發出訊號告訴免疫細胞來清除它們。尷尬的是…兄弟是叫來了沒錯,也真的盡到責任去跟有問題的分子打了一架,但打完就跟它們一起全都堆在血管壁裡面排不出去,舊的不去,然後新的一直來,形成動脈粥狀硬化斑(atherosclerotic plaque)。

動脈粥樣化與飲食的關係

目前已經有許多的研究指出餐後血中的脂蛋白與葡萄糖跟促使動脈粥樣化的發炎反應有關。當我們吃完一頓飯之後,血中除了葡萄糖濃度會上升, 蛋白質消化後的胜肽以及由脂蛋白運送的三酸甘油酯和膽固醇 等也是會增加的。
 蛋白質經過消化後會被分解為胜肽與胺基酸,或許你曾聽說蛋白質只會以胺基酸的形式被吸收進入血液循環。但其實小腸細胞上有給寡胜肽通過的通道 — PEPT1(Peptide transporter 1)。
其中,葡萄糖與脂蛋白跟發炎反應有密切的關係:
  • 乳糜粒(Chylomicron) 和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 very low-density lipoproteins)跟白血球與內皮細胞結合,會引起一連串的發炎反應,增加氧化壓力。
  • 葡萄糖:血中濃度過高會活化白血球。且高血糖期間形成的糖化終產物(AGEs)也會引起發炎反應,使內皮細胞受損。
這一連串的反應會引起急性發炎,並讓內皮細胞功能失調,慢慢開始走向動脈粥樣化。

預防動脈粥樣化的飲食與生活原則

  • 避免暴飲暴食:這種吃法會在短時間內注入大量的葡萄糖、三酸甘油酯以及膽固醇到循環裡面,這會增加分子卡在血管壁與發炎反應的發生。
  • 菜肉飯的進食順序:在適合自己的份量為前提,這樣的吃法能延緩血中這些營養分子的增加。先吃菜的原因在於事先讓蔬菜的膳食纖維分布在小腸裡面,接下來就能發揮延緩消化吸收的作用。
  • 要運動:適當的運動對血管彈性的維持有幫助,血管彈性好就不容易高血壓。(避免高血壓的飲食請參考得舒飲食

標籤:



什麼是「耳咽管開放症」

耳朵回音困擾可能是耳咽管開放症疾病
耳鼻喉頭頸外科 溫明勳醫師 
亞東院訊相片什麼是「耳咽管開放症」        門診有時會有病人抱怨耳朵有悶塞感,講話可聽到回音,整個頭好像悶在一個空桶裡面,但聽別人說話的聲音,感覺距離卻很遙遠,安靜的時候甚至可明顯聽到自己呼吸的聲音。而這些症狀,會在低頭或平躺時改善,其實很有可能起因於一種特殊的疾病,醫學上稱之為「耳咽管開放症」或「耳咽管過通症」。
      也許部分民眾對於耳咽管並不陌生,大多數時間耳咽管都是處於關閉的狀態,透過吞嚥、打哈欠時周圍肌肉的牽引,耳咽管會瞬間開啟來平衡中耳壓力,若因為某些原因喪失耳咽管正常開啟的功能,一般統稱為耳咽管功能異常。而耳咽管開放症之所以特殊,在於它的病因恰好相反,耳咽管會一直處於關不上的狀態,整個鼻咽部與中耳腔形成一個大空腔(如:圖一),放大共鳴效果,導致耳朵嗡嗡作響,呼吸時也因為部分氣流經由耳咽管進入中耳腔,使平時的呼吸聲變得更加明顯,患者常為此感到十分困擾。而當頭部放低時,因血液回流充血的緣故,耳咽管的管壁黏膜變得較腫脹,可使耳咽管較易關緊,症狀也會較為緩和。
耳咽管開放症的原因
目前普遍認為造成耳咽管開放症的原因如下列幾點:
* 體重減輕:例如過度減重可造成組織萎縮,使耳咽管不易緊閉。
* 耳咽管開口部黏膜沾黏:通常與過去曾經發生過的發炎反應或放射線治療相關。
* 神經肌肉疾病:多發性硬化症、小兒麻痺等。
* 慢性胃酸逆流:長期胃酸刺激易導致黏膜萎縮。
* 荷爾蒙因素:如懷孕婦女或服用避孕藥。
* 其他:如長期使用治療鼻塞的去充血劑、先天顱顏異常等。

       臨床上若懷疑耳咽管開放症,首先必須與一些疾病做區分,如中耳炎、鼻咽腫瘤、耳膜穿孔、腫瘤電療併發症等。除了基本的耳鏡、聽力及鼓室圖檢查,也應在內視鏡下檢視鼻咽部及耳咽管開口的狀況(如:圖二),確診後針對可能的病因來對症治療。如懷疑體重過輕造成,治療方法就是先增加體重;若是歐氏管開口部沾黏,嚴重的話考慮手術處理;若疑似胃酸造成,應從生活作息及藥物治療著手;若懷疑是藥物因素,則應試著停藥來改善。臨床上發現部分患者會養成吸鼻子的習慣,因為這個動作會造成鼻咽部暫時性的負壓,使耳咽管關閉,雖然有減輕症狀的效果,但無法持久,而且可能因為反覆吸鼻使得耳膜內縮,長久下來導致中耳塌陷,甚至演變成珍珠瘤,應該盡量避免。
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包括:碘化鉀、雌激素鼻噴劑,或將水楊酸粉末經由鼻孔噴入耳咽管,以刺激耳咽管充血,可使減輕症狀。若上述方式沒效,可考慮於耳膜上裝置中耳通氣管來改善症狀。目前其他治療耳咽管開放症的手術仍在積極發展中,如耳咽管開口燒灼術、自體脂肪填塞術、局部注射玻尿酸或以軟骨、矽膠來填塞耳咽管等等,應於門診與醫師詳細討論後,決定最適當的解決方式。更多內容by新竹醫院葉大偉醫師

標籤:



2017年9月26日 星期二

「脈動性耳鳴」案例分享--一切檢查正常,可能得了「耳咽管開放症」

⋯⋯⋯

MRA)三項檢查,先看腦部、血管是不是有問題。我的腦部、血管都是正常的,CT的部份也沒什麼大礙,只是左邊有鼻竇炎。因為檢查結果重點部份都沒有大問題,左邊鼻竇炎剛好和耳鳴是同一邊,所以醫生建議我先做鼻竇炎手術看看。

手術結束、整個恢復之後我的耳鳴沒有減緩,醫生再開血管擴張劑給我吃看看。國外的文章也有提到有些脈動性耳鳴是因為血液在耳朵末梢血管或是血管轉彎處打漩,所以患者會聽到呼~呼~與自己脈搏相同頻率的聲音。所以我也配合的吃了一陣子的藥,還是沒有見效。最後醫生懷疑我是「耳咽管開放症」。

在這中間,剛好參加了公司健檢,那年的套餐裡正好有耳鼻喉科,健檢中心的耳科醫生是位老醫生,老醫生聽了我從七年前開始發病到那陣子下台中求診的經過,他說他也覺得應該是耳咽管開放症。耳咽管開放症可以透過一個小小的自我檢查發現,在耳鳴最大聲的時候,彎腰讓頭低過膝蓋,若一低頭耳鳴的聲音就不見,那很可能就是耳咽管開放症。

之後我又再下去沙鹿一次,沈醫師做了一個小小的實驗,把棉花搓成小小的塞進耳咽管附近,然後耳鳴真的變小聲了。所以我應該就是「耳咽管開放症」沒有錯。醫生說可能因為我太瘦,瘦到耳咽管兩側的組織變小,一般人吞口水之後下圖藍色圈起來的那兩塊會閉合起來,耳咽管開放症患者就是那兩塊閉合不緊,才會一直聽到脈搏聲。

更多內容

標籤:



頸動脈超音波檢查和腦中風的關係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公布100年國民十大死因統計,心臟疾病(10.9%)、腦血管疾病(7.1%)分別高居第二及第三名,在每年約五萬名腦中風病人中,有八成是屬於缺血性中風,其中因頸動脈嚴重狹窄所引起的就佔了四分之一,而動脈硬化是心血管疾病最常見的核心病變,動脈硬化的進程從最早期的脂肪斑及斑塊所形成,最後會發展為腦中風與冠心症。由於頸動脈位於體表淺層,同時是腦血管的上游,供應三分之二的腦部血液,有研究指出頸動脈斑塊如果存在,心臟冠狀動脈有斑塊機率將高達6倍,其他血管狹窄機會也有3倍,而超音波是一種非侵入性、安全性高、容易操作的檢查,所以頸動脈超音波就成為提供早期動脈硬化與否很好的評估方法。有九成的頸動脈硬化患者無症狀,少部分會頭暈;所以當頸動脈超音波檢查發現有動脈硬化時,表示您的動脈血管已經出問題一段時間了。

可能罹患腦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像高血壓、糖尿病、高尿酸血症、慢性腎功能不全、代謝症候群、心臟病、高血脂症、冠狀動脈或是末梢動脈疾病的患者,更應特別小心。所以建議男性45歲、女性55歲以上,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及抽菸族等腦中風高危險群,應至少每年定期做頸動脈超音波檢查;曾經中風過的患者應每三至六個月做一次,以預防第二次中風發生。

頸動脈超音波檢查是利用超音波來測定頸動脈血管的管徑和血流變化,瞭解頸動脈有無狹窄或阻塞現象,頸動脈超音波檢查是運用超音波反射的原理來檢查血管壁表面及其內部是否有粥狀硬化的出現。它可以正確的評估流入腦內的主要血管(總頸、內頸及外頸動脈、脊椎動脈)狀況,以了解血管有無動脈硬化斑塊、狹窄、甚至阻塞的情形。
血管最內層有一層薄薄的內膜,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慢慢增厚。當局部內膜厚度變得很厚好像道路中間一塊隆起時,就是所謂的動脈硬化斑塊。所以要看血管是否已經發生明顯的動脈硬化時,單單靠抽血檢查是無法知道的,此時頸動脈超音波就成為

最好的選擇。當動脈硬化斑塊越來越大時,則會造成血管狹窄現象,有時候還可檢查到血管完全阻塞。另外超音波檢查還可檢查血流的流速及遠端阻抗的情形,可根據超音波波形的變化來推斷血管上游或下游是否有狹窄的可能性。

頸部超音波掃描是屬於非侵襲性、可重複、無輻射性且具高度安全性的檢查項目,不會有疼痛感、副作用或危險性。主要是運用超音波反射的原理,檢查頸動脈的血流量、血管狹窄程度及是否有粥狀樣硬化,以評估供應腦部血流的血管狀況,並測量其血流速度。檢查前後可正常進食,檢查時請穿寬鬆、低領的衣服,勿著緊身或高領衣物,以免妨礙檢查的進行。

頸部超音波掃描的種類可分為彩色頸動脈超音波及穿顱超音波

(一)彩色頸動脈超音波:針對頸部血管檢查,包括:兩側鎖骨下動脈、兩側總頸動脈、內頸動脈、外頸動脈、顱外椎動脈、眼動脈。

(二)穿顱超音波:針對頭部血管檢查,包括:兩側中腦動脈、前腦動脈、後腦動脈、顱內內頸動脈、顱內椎動脈及基底動脈。

頸動脈粥狀硬化斑、狹窄,是公認的腦中風血管危險因子,早期的預防和診斷格外重要,如果能早期接受頸動脈超音波檢查,進而治療,可免於腦中風威脅。頸動脈超音波,係屬於不侵略性檢查,操作簡易,有健保給付,中高年齡的民眾,具有高危險因子者,最好定期檢查。
衛生褔利部花蓮醫院 身心科 賴俊龍 職能治療師

標籤:



醫檢小百科--頸動脈超音波

頸動脈超音波和穿顱超音波是目前各醫院神經內科檢查室普遍設置的檢查項目。超音波本身俱有操作方便、可重複檢查、即時性及不具侵襲性等優點,此外,在觀察血液動力學的表現上,也是其它影像設備難以取代的。
以頸動脈超音波檢查為例,檢查對象有總頸動脈、內頸動脈、外頸動脈和提供後循環的脊椎動脈。此外,某些狀況下還要溯及鎖骨下動脈,眼動脈,外頸動脈分支如枕動脈等。檢查方式一般包含兩個部分:首先以灰階B模 (B-mode)來分辨頸部血管內膜中層 ( Intima-Media Thickness, IMT ) 厚度,血管內粥狀動脈硬化斑塊之位置、大小、表面與回音性質等。其次根據都卜勒效應原理,利用複合式彩色都卜勒 (color duplex) 來測量血管中血流速度,並以顏色亮度或波形 ( Pulse Wave)來表現。
IMT通常可代表早期動脈粥狀硬化的程度,與心血管或腦血管疾病危險因子有很高的相關性。而根據計算出來的血流速度,可評估血管狹窄程度。有時檢查中可直接觀察到血管變化,例如內頸動脈近心端完全阻塞,或是脊椎動脈產生逆流(此時醫檢師會往鎖骨下動脈檢查,以評估是否有鎖骨下動脈竊血)。又或頸動脈有置入支架的病人,醫師往往安排超音波追蹤其支架置入後情形,而不需要反覆去照血管攝影或其它影像檢查。此外,檢查過程也會產生許多參數,包括收縮期最高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 PSV)、舒張期最低流速(End diastolic velocity, EDV)、阻力係數(Resistance index, RI, (PSV–EDV)/PSV)及血流量Flow volume (ml/min) 等,這些參數可提供給醫師許多訊息。
儘管頸動脈檢查往往會被侷限在頸部,但根據前述之參數往往還是可以間接推測看不到的地方,如內頸動脈遠端是否有狹窄(血管阻力增高,血流速度下降),顱內外是否有動靜脈瘻管產生(A-V Fistula: 外頸動脈血管及其分支阻力下降)。
有經驗的超音波醫檢師(sonographer),除了眼睛觀看,操作手勢之外,耳朵也可扮演檢查者的角色。利用分辨機器發出高頻的聲音變化,可判斷血管檢查處有無硬化狹窄之處。筆者曾經眼睛未觀察到高速血流及波形,只因瞬間聽到高頻聲音,而反覆尋找,才未漏掉血管狹窄之處。
頸動脈超音波是一種需要依賴人工操作、人力判讀的檢查,可能會因為操作者的經驗不一而有深度不一的檢查結果。又因為不同科別醫師對於此檢查的著眼點也不盡相同,故如何在追求績效的醫療環境下,能同時達到檢查的效度和信度,有賴醫檢師和單位醫師互相討論配合。

標籤:



脈動性耳鳴和.頸動脈之關連

腦中風在全世界都是造成死亡及永久傷殘的重要原因。腦中風的治療與照顧在近10年來有很大的進展,然而,急性腦中風後,超過一半的病患會留下明顯的後遺症,且往後仍有復發的機會。因此,雖然腦中風的致死率降低,整體盛行率卻逐年上升。
腦中風可以分為缺血性腦中風及出血性腦中風兩大類,前者是腦部的血管阻塞引起腦組織缺血,後者是腦部的血管破裂出血引起腦組織破壞。依據2006年起台灣地區超過30家醫院針對急性腦中風病患進行大規模的臨床資料登錄研究計畫:台灣腦中風登錄(Taiwan Stroke Registry),總數超過4萬名中風病患的資料顯示,大約8成的病患是缺血性腦中風。
缺血性腦中風的病因可簡單分成血管病變、心臟病因及其他。出血性腦中風則與長期高血壓引起的血管病變、腦血管畸形、以及類澱粉沈積血管病變等有關。綜合來說,頭頸部血管異常是最重要的造成腦中風的病因,而粥狀動脈硬化則是最常見引起頭頸部血管狹窄與阻塞的原因。
頸動脈硬化與腦中風
粥狀動脈硬化是一個漫長漸進的過程,從一開始的血管內膜增厚,血管壁出現動脈硬化斑塊,血管內徑狹窄,到最後血管完全阻塞,各有不同的病生理意義及致病機轉。頸動脈是供應腦部血流最重要的血管,頸動脈在頸部從總頸動脈分支成內頸動脈及外頸動脈,分支處(頸動脈球部)是相當常見產生動脈硬化病變的位置。
臨床研究顯示,頸動脈的內膜厚度及動脈硬化斑塊的數量及嚴重度,可以反映全身血管的動脈硬化程度,並且預測未來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當頸動脈狹窄的程度超過50%時,局部血流速度會加快造成紊流,增加血栓產生引起腦中風的機會。而到了狹窄程度70%以上甚至全部阻塞時,頸動脈能夠供應腦部的血流量會顯著下降,造成慢性或急性腦缺血的問題。此外,對於已經產生腦缺血症狀的頸動脈狹窄,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或者置放支架,相較於單純使用藥物治療,可以更有效的預防缺血性腦中風的發生。
其他頭頸部血管病變
粥狀動脈硬化除了發生在頸動脈,也可能影響椎動脈。椎動脈左右各一,到了頭部會匯合成基底動脈,是腦幹與小腦最重要的血液供應來源。如果椎動脈或基底動脈發生狹窄或阻塞,除了急性腦中風外,也可能因為長期血液循環不良(供血量不足)而產生相關的神經學症狀,如頭暈、步態不穩、肢體協調及視覺障礙等。
除了粥狀動脈硬化,頭頸部血管也可能因為動脈剝離或自體免疫血管炎,導致血管狹窄、阻塞或產生動脈瘤。另外,罹患頭頸部腫瘤如鼻咽癌的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療後,由於供應頸部動脈營養的微小血管容易退化壞死,導致大動脈產生慢性血管病變,較顯著的變化通常在放射治療後大約10年出現。還有一類重要的頭頸部血管病變為「硬腦膜動靜脈瘻管」,這是由於外頸動脈的分支未經過微血管而直接連接到靜脈,導致動脈的阻力下降,血流因而增加。由於外頸動脈有分支流經耳朵附近,這些分支如果有動靜脈瘻管病變,患者容易聽到血液快速流動的聲音而有脈動性耳鳴(聲音的頻率與心跳同)的困擾。
頸部動脈超音波檢查 非侵入性
IMG 7004s
目前臨床上常用在頭頸部血管的影像學檢查包括頸動脈超音波、電腦斷層血管攝影、核磁共振及傳統血管攝影等。不同的檢查工具在臨床上有不同的檢查目的與時機。相較其他檢查,頸動脈超音波具有非侵入性、無輻射暴露、無特殊禁忌症、檢查時間短及費用較低等優點,相當適合做為第一線的檢查工具。
頸動脈超音波可以測量頸動脈內膜厚度、動脈硬化斑塊、血管的流速及阻力,以及計算椎動脈的血流量。此外,頸動脈超音波在偵測超過50%以上的頸動脈狹窄的準確性,一般認為超過85%以上。頸動脈狹窄置放支架之後,頸動脈超音波也可以直接看到支架內是否有新形成的動脈硬化、明顯狹窄或阻塞。如果檢測結果為異常,臨床醫師會根據病史,建議病人定期做頸動脈超音波追蹤檢查或安排進一步的神經影像檢查。
全民健保對於(1)有症狀的缺血性腦血管疾病,(2)腦血管疾病高危險群以及(3)其他特殊腦血管疾病的對象,有給付頸動脈超音波檢查的費用,如不符上述條件的個案就需要自費。針對心腦血管疾病的自費健康檢查項目中,也常包含頸動脈超音波這個檢查項目。
頸動脈超音波檢查注意事項
頸動脈超音波的檢查包含兩部分,一個是看血管的結構,如是否有明顯的動脈硬化或其他異常,另一個是測量頸部血管的流速及阻力。實際執行的細節會因為檢測的對象及血管的異常程度而有所不同,如頸動脈內膜厚度因為與未來的心血管罹病風險較相關,目前多在健康檢查時量測,臨床病患檢查則不見得會量測這個指數。而頸動脈嚴重異常時,可能會加測眼動脈的血流方向;或椎動脈的血流異常時,可能會測量鎖骨下動脈的血流波形等,供判讀醫師參考。
頸動脈超音波為非侵入性,無輻射暴露,且無特殊禁忌症的檢查。由於頸部血管為主要的檢測目標,因此受檢者宜避免穿著高領衣物。檢查中則配合檢查執行者調整頭頸部的位置及角度。檢查後無特殊注意事宜。檢查的時間會因為血管是否有明顯異常而有些差異,一般為30分鐘左右。
有心血管疾病風險 可定期追蹤頸動脈
頸動脈超音波的結果需由專門的醫師判讀,如果是健康檢查,可注意是否有頸動脈內膜增厚或動脈硬化斑塊的情形。
如有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曾經接受頭頸部放射治療或有中風病史個案,應注意是否有頸動脈狹窄或椎動脈血流不足的情形。如有脈動性耳鳴,則應注意是否有血管阻力異常下降,暗示硬腦膜動靜脈.管的存在。
頸動脈超音波是否需要定期追蹤,或追蹤的頻率,端視個人的條件狀況與臨床醫師判斷。一般而言,如果是高風險心血管疾病患者或有中風病史患者,可考慮每一到兩年追蹤頸動脈超音波;已經有明顯頸動脈狹窄或接受支架治療患者,則可考慮每半年到一年追蹤檢查一次。

頸動脈超音波的建議檢查時機與對象
1、急性腦中風或曾經罹患過腦中風。
2、帶有高風險心血管危險因子。
3、疑似腦中風相關症狀(突然發生的臉及肢體出現麻或無力、突然出現的意識混亂、表達或理解力異常、突然出現的視力障礙、突然出現的頭暈、行走及平行障礙、及突然出現的不明原因頭痛。)
4、曾經接受頭頸部放射治療超過10年以上。
5、脈動性耳鳴。
6、其他:由臨床醫師判斷建議。 
Q:頸動脈超音波檢查結果正常,就不用擔心中風了嗎?
A:不一定。除了頸部血管異常外,還有許多可能造成中風的原因。頸動脈超音波檢查結果正常,最重要的是反應全身的血管應無明顯的動脈硬化,未來產生心腦血管疾病的機率較低。但如有其他可能導致中風的疾病,比方心律不整、凝血功能異常或自體免疫疾病等患者,雖然頸動脈檢查為正常,中風的機率仍可能較一般人高。
Q:脖子常感覺緊緊的,也是中風前兆嗎?
A:在門診常聽到患者會描述脖子緊緊的,擔心是否是頸部血管異常或要中風了。但實際上,頸部血管除非是急性動脈剝離,就算是動脈硬化已經有嚴重的頸動脈狹窄或阻塞,並不會產生頸部的不舒服,反而常見的脖子緊緊的症狀,多來自於頭頸部肌肉的僵硬與發炎。嚴格來說,中風很少出現前兆,絕大部分患者只有如前面所述的常見中風症狀。預防中風最重要的還是控制相關的危險因子及例行檢查,一旦發生疑似腦中風的症狀,應儘快就醫。

標籤:



2017年9月25日 星期一

「子宮內膜癌」的六個元兇

10年、20年前,「子宮內膜癌」(又稱「子宮體癌」或「子宮癌」)這個病名,問10個臺灣人,可能會有11個人不知道,多的那一位,是誤認為子宮頸癌。
曾幾何時,本來罕見的子宮內膜癌發生率已經超過子宮頸癌,躍升婦女生殖道癌發生率的第1位!
所幸子宮內膜癌早期症狀明顯,多數患者都來得及治療,早期子宮內膜癌甚至還有機會保留子宮,到生完小孩再治療。

子宮內膜癌躍升第1大婦癌
長庚醫院婦產部部主任張廷彰醫師表示,20年前子宮內膜癌還是罕見的婦癌,但是自2003年到2013 年的10年間,粗發生率[1]卻成長了134%。
相對的,在國民健康署大力推廣子宮頸抹片篩檢後,子宮頸的病變多在轉變成侵襲癌時就被發現,侵襲癌自1998年的2,796人降為2014年的1,452人,二者的消長也反應出國民生活型態的西化。

子宮內膜癌的成因
雖然致癌的病理因素尚不明朗,但根據許多流行病學的研究,已知其與下面這些因子有明顯相關:
一、少生、不生
為什麼本來臺灣罕見的子宮內膜癌,在短短不到20 年間卻像搭直升機一樣,發生率直線上升?張廷彰醫師指出,可能相關的因子為少子化因素。
臺灣是全球少子化最嚴重的國家,出生率比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最低的韓國還低。而女性的月經週期,即為子宮內膜逐月不間斷的從增殖(增生期)、成熟(分泌期)、剝落(月經來潮),再增殖、成熟的過程,月復一月的反覆進行。
唯在懷孕期間,得以暫時中止,於是若一輩子都沒有懷孕,長期下來,細胞的分裂難免忙中有錯,子宮內膜腺體發生異常的機率就會越來越高。
二、飲食西化

標籤:



炎炎夏日謹防「中暑」--對腦部損傷很大而且夜跑比晨跑更易中暑喔!

參加夜跑中暑,男子體溫飆到41度,還一度失去記憶!一名50多歲男子,夜跑到終點前,突然昏倒,緊急送醫,深夜醒過來的時候,完全忘了自己有參加比賽。醫師表示,中暑時間越長,對腦部損傷越大,尤其在傍晚開始跑,人體處於高溫的時間,比晨跑還要久,因此中暑風險更高,一定要提高警覺

就怕被烈日曬昏頭,很多人特地選擇夜跑,不過有人跑到中暑,還失憶!一名40多歲男子,夜跑中暑,送醫昏迷指數三,插管急救。醒來居然忘了提款卡密碼?短暫失憶!另一名50多歲案例,夜跑昏倒,到院時體溫41度,確診中暑,醒過來時更錯愕,怎麼會在醫院裡,完全忘了自己有參加夜跑!記憶,為什麼隨著中暑,不見了中暑越久,對腦部損傷更大,儘管夜跑沒太陽,但小心 暗藏中暑危機比較早上6點到10點,平均溫度28到32度,和晚上6點到10點平均32度到30度,人體處在高溫的時間,晚上比較長,因此種下了中暑的危險因子!提醒大家提高警覺,補充水分,醫師建議晨跑,比夜跑更安全,還有植物行光合作用,有較多氧氣、甚至可以瘦身,更不要為了拚成績,勉強自己,以免發生意外
主題標籤: 男子  自己  時間  體溫  記憶  醫師 

標籤:



認識「胸悶」「胸痛」

胸口悶痛呼吸困難的原因有哪些?
整體而言,30歲左右的上班族若經常飽受這方面的困擾,以常見胸痛胸悶的成因發生機率來看,近一半機率是肌肉太緊繃造成,另有四分之一機率是腸胃道疾病,大家易直接聯想的心臟與胸腔問題各約佔10%。無論是哪種原因造成胸口悶痛呼吸困難都輕忽不得。一旦你查覺到當次的頻率、疼痛時間長度與症狀和過去不同,便應該就醫,讓專業醫師做正確治療判斷。
若屏除致命性的胸悶胸痛,臺安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蕭嘉榮指出,引發30歲左右上班族的兩大常見原因是精神與腸胃的問題。精神方面:焦慮、恐慌、壓力大會造成肌肉緊繃、呼吸困難,引發胸悶胸痛現象。在這種情況下,不妨嘗試底下兩項解決要領,能協助你緩和症狀:
  1. 先停止呼吸。肌肉緊繃時,猛用力吸氣會導致身體越緊繃,越吸不到氣,建議先停止呼吸,然後先慢慢用嘴巴吐長氣,再慢慢用鼻子吸氣。
  2. 先停下手邊工作,做肌肉放鬆運動,再配合上述呼吸法,身體會跟著放鬆,同時也能幫助緩和胸悶胸痛症狀。
  3. 值得注意是,身體沒有放鬆就猛吸氣可能引發過度換氣症候群。有些人常會緊張到喘不過氣,造成雙手發抖、產生頭暈暈眩,這時同樣建議先閉氣,再把氣吐出,然後慢慢用鼻子吸氣。若這樣仍無法控制或緩和症狀,便必須馬上就醫檢查。
腸胃方面:包括胃食道逆流、食道炎、消化性潰瘍等。飲食不正常可能造成胃酸逆流,腸子空氣往胸腔頂,而腸氣酸度高於酸醋100倍,所以會造成胸悶胸痛,喘不過氣,也可能引發咳嗽。
一般人最關心的胸痛大概是心絞痛,其肇因可能是心肌缺氧或是心肌梗塞。很多人都以為,心臟病發作的疼痛應是一種劇烈的刺痛,或者是認為它的位置應該在左胸上,其實典型的心絞痛是一種壓迫或緊勒住的感覺,通常它的位置是在胸口的正中央,逐漸擴及左肩、左臂內側、左手與下巴。如果是心肌缺氧造成的心絞痛,其發作可能在運動、情緒激動或飽餐一頓後,其特性是覺得胸口有很緊的壓迫感(尤其在胸骨下方和左側),一般在休息2到10分鐘或口含硝酸甘油之舌下含片後胸痛會漸漸緩解。胸口悶痛最嚴重後果是造成致命性傷害,有幾大致命症狀,無論碰到哪一種都必須立刻就醫:
  1. 心臟問題——心肌梗塞。
  2. 血管問題——主動脈剝離,常見症狀為胸痛到背部。
  3. 肺部問題——氣胸、血管栓塞。
  4. 腸胃問題——食道破裂。
胸口悶痛怎麼辦?要看哪一科治療?
雖然胸悶胸痛的原因很多,確定診斷先由最嚴重的心臟血管疾病開始探討。但若多留意疼痛的特性、位置、持續時間、伴隨症狀、相關病史、引發疼痛的因子和使疼痛緩解的方法,應該可以初步知道胸痛之病源。如果懷疑心肌梗塞或主動脈瘤剝離,應該立即到急診室或醫院求診。如果懷疑肺部感染﹐併發高燒、血壓過低或意識不清,也應立即到急診室或醫院診治。一般人只要能辨別胸口悶痛的輕重緩急,必要時該到醫院求診,至於進一步的檢查和處置,就請信任具專業素養的醫師團隊。更多內容

標籤:



2017年9月24日 星期日

 疾病警訊--「單側聽力障礙」

首頁/ 健康醫療

單側聽力障礙
疾病警訊
文/趙庭寬
  一般人的聽力退化通常是雙側性的,尤其是最常見的老年性重聽,絕大部分是兩側耳朵的聽力減退。臨床上也常遇到只有一側聽力障礙的患者,其病因從最簡單的耳垢栓塞到可能致命的鼻咽癌都有可能。有時則會碰上一般診所診斷為耳咽管功能不良,但在接受聽力檢查後卻是突然性耳聾的病患;甚至有少數長期感到一個耳朵聽不清楚,在看過許多醫師之後仍然無法找出病因,結果接受進一步的耳科學檢查和磁振造影,才知道自己罹患了聽神經瘤。
 換句話說,單側性的聽力障礙雖然大部分是可以治療的一般疾病,但也可能是某些嚴重疾病的警訊,絕對不可不慎。
 單側聽力障礙的診斷中,最重要的仍然是疾病發生的快慢、長短,以及是否合併其他的事件和症狀。
 單側聽力障礙的病因中,有許多只要經由專業的耳鼻喉科醫師檢查就可以獲得正確的診斷,但有一些疾病,尤其是病變位於中耳或內耳時,常常需要許多耳科學檢查的幫忙,而在這些檢查後懷疑聽神經瘤或其他小腦橋腦角腫瘤時,更必須接受磁振造影才能確定診斷。總而言之,單側聽力障礙的原因非常多樣化,當自己發現單側聽力有問題時,必須及早就醫,才能避免延誤病情。
 引起單側聽力障礙的疾病中,有許多在治療上具有相當的時效性。例如突發性耳聾,通常必須在發作後一週內即住院接受治療,才能獲得最高的恢復率;而急性的音響外傷也有類似的時效性;急性中耳炎、慢性中耳炎、膽脂瘤等中耳感染,若是坐視不管而不及早治療,仍然會造成聽力加速退化以及其他的併發症;聽神經瘤或是其他小腦橋腦角腫瘤,因為位於顱內,雖然生長的速度並不像惡性腫瘤快速,但是有時確定診斷時已經相當大而造成神經壓迫的症狀,必須及早接受治療。
 由於這樣的時效性,當發生單側聽力障礙時,及早就醫、及早診斷便成為治癒疾病以及避免併發症的不二法門。

(本文作者為亞東紀念醫院耳鼻喉科醫師)

標籤:



2017年9月23日 星期六

你有頭頸部腫瘤?檢查利器-頭頸部超音波--摘自亞東廖立人醫師

---評估頭頸部原因不明腫塊的利器 

頸部的腫塊約有高達70%到80%是惡性腫瘤轉移,其中的70%到80%又是源發於耳鼻喉的範圍,如鼻咽癌、下咽癌、口腔癌及喉炎等。國人常見的鼻咽癌以頸部腫塊為初始表現表現的比例約有60%到90%,所以當一個病人發現頸部的腫塊應該馬上由專業的耳鼻喉科醫師行詳細的頭頸部局部檢查,先確定有無耳鼻喉範圍的惡性腫瘤。貿然的進行頸部腫塊的切片有時候不是必要的,反而會影響之後的治療及預後,要幫病人進行切片前不可不慎。


耳鼻喉科醫師偶爾會接到其它科醫師因頸部切片後轉診要進行局部檢查的病患 (如圖1),一看就發現在鼻咽部 (圖2)有明顯的腫瘤,以內視鏡鼻咽部切片證實為鼻咽癌,類似這種鼻咽癌的患者是不需要進行頸部腫塊的切片手術,做了反而有害。所以無論如何,只要有頸部的腫塊應該馬上由專業的耳鼻喉科醫師進行詳細的頭頸部局部檢查,不宜貿然的進行頸部腫塊的切片

廖立人醫師部落格

標籤:



「耳鳴」態樣

  • 答復者:耳鼻喉科/葉大偉, 2009/02/25
  • 敬覆:
    請至門診做檢查.

    內耳性耳鳴
    內耳性耳鳴,顧名思義即是因內耳病變引起的耳鳴。最
    著名的即是「美尼爾氏症」和日漸增多「突發性耳聾」
    。我在「漫談眩暈」乙文裡談過了,再張貼乙次。
    1.美尼爾氏症
    一般民眾提到眩暈總是想到「美尼爾」,甚至一般科醫
    師也是如此地診斷。其實並沒有那麼多的美尼爾症的症
    例,很多都是病患報怨頭暈就診而被醫師過度診斷為美
    尼爾氏症。因此若美尼爾症的病例數佔神經耳科門診病
    患人數過高的話,那麼這位主治眩暈門診的醫師的醫療
    水準還會被質疑呢。

    簡單地說,有眩暈、耳鳴和聽力障礙的話醫師就會考慮
    這個疾病,著名的日藉醫師切替一郎甚至形容它是「 7
    points disease 」,因為它有下列特性:
    1) 嚴重的眩暈: 彷彿天旋地轉般地難受且多持續數小
    時之久,以第一次發作時最厲害。
    2) 自發性的眩暈:不須任何誘因, 有可突然間就發作
    了。
    3) 重覆性的眩暈: 美尼爾氏症的病患往往反覆地發作
    ,極少就只發作這麼一次的。
    4) 可回復性的眩暈: 即在發作與發作之間有完全正常
    的時候,不會持續數天眩暈。
    5) 伴有耳蝸神經症狀的眩暈: 美尼爾氏症病患的聽力
    常呈起伏性,在急性發作時耳鳴得很厲害,而且有時會
    覺得聽到不同頻率的聲音。
    6) 聽力障礙常表現在低頻處。
    7) 會有「複響現象」, 病人常會抱怨怕聽到吵雜的聲
    音,在市場或車站等喧嘩公共場所會很不舒服。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一種實驗室檢查可以確定診斷,
    所以詳細的病史和基本的理學檢查就非常重要了。病患
    常常會經歷一陣難忘的天眩地轉伴有耳鳴、耳悶塞感和
    重聽,它不會天天發生且發作時間不像「良性陣發性頭
    位眩暈症」般只有短短幾秒鐘,也不會像「前庭神經炎
    」長達數日之久。大部份的病患約經歷 3、4 小時的眩
    暈後會逐漸緩解,但幾個禮拜後又再發作。門診常可見
    很多老人家主訴自已從年輕時候反覆地發作眩暈,到後
    來聽力漸漸變差,終日耳鳴至今。此病多發生於 20 至
    40 歲間,且有母系遺傳。 病因為內耳的內淋巴水腫,
    所以會有耳脹感。

    治療以內科藥物為主,包括神經機能賦活劑、血管循環
    促進劑和輕微鎮定劑來組合治療。如果每一個月發作一
    次則至少治療四個月,每二個月發作一次則至少治療五
    個月,也就是以症狀發作間隔時間再加上三個月。若服
    藥治療無效或病患無法接受長期服藥者,可接受內淋巴
    減壓手術。


    2.突發性耳聾
    「突發性」意謂病患可以很清楚地指出是發病的某一天
    甚至某一刻突然聽不到了或是響得很厲害,這是一種耳
    鼻喉科的急症,一般都會建議病患須馬上住院治療。另
    有一部份的病患還會有眩暈、嘔吐等現象,這時候就必
    須和美尼爾氏症作鑑別診斷。它通常只發作眩暈一次,
    持續一日甚至數日之久後不再復發但持續重聽耳鳴。美
    症則是會反覆眩暈,但眩過後聽力恢復較快。另少部份
    的聽神經瘤病例也會以突發性耳聾來表現,須作電腦斷
    層鑑別診斷。

    至於病因則以內耳循環障礙、病毒感染和免疫疾病等廣
    為接受,治療方式現在也揚棄過去的「亂鎗打鳥」,而
    針對個案的可能病因予以治療。
    1) 內耳循環障礙: 因支配內耳的血管發生阻塞或痙攣
    ,致內耳缺氧引起聽力受損。多發生在如糖尿病、高血
    壓或高血脂等全身性血管疾病的病患身上。所以治療也
    以能令血漿容積擴張改善血流的血漿擴張劑( Dextran
    )為主, 這是一種分子量 4 萬的葡萄糖聚合物可減少
    血液粘稠度,防止血栓形成。
    2) 病毒感染:很多病毒都可能感染內耳, 如德國麻疹
    病毒、巨細胞病毒可感染胎兒引起先天性耳聾;腮腺炎
    病毒、麻疹病毒、帶狀庖疹病毒和最近在流行的流行感
    冒病毒等則可引起後天性的耳聾。治療上則給予類固醇
    即副腎皮質素,初始量為 1 天 60mg 連續 6 天再遞減
    用量共治療 2 週。
    3) 免疫疾病:病患多伴有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 如紅
    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且多兩耳聽力障礙。

    治療前依病史、 理學檢查和眼振電圖檢查( ENG )可
    初步判別是中樞性病變則考慮是血管源因,未梢性病變
    則考慮是病毒源因。一般會建議病患住院治療至少一週
    ,若聽力沒有改善則出院,若有改善則再住院一週。任
    院期間每日接受聽力檢查並記錄眼振變化,出院後每兩
    週追蹤聽力恢復狀況並持續服藥 3 個月。 影響預後有
    幾個指標即 1) 愈早治療預後愈好; 2) 高音喪失者預
    後較差; 3) 有眩暈者預後較差,有耳鳴者表耳蝸神經
    還有功能,預後較好; 4) 年紀大者預後較差。


    ○噪音外傷性耳鳴
    一般說來,噪音外傷性耳鳴又可分為慢性噪音和急性外
    傷引發的耳鳴。前者多為長期暴露在噪音環境下所產生
    的聽音障礙,而後者則如前陣子美國華爾街驚傅的爆破
    、打靶、年節鞭炮甚或現今青少年流行的搖滾樂演唱會
    、隨身聽等都是。

    1.慢性噪音性聽障
    現代工業化社會帶來了繁榮卻也造成了一個噪音的環境
    ,很多的工作環境都有可能導致這種職業傷害如鐵路、
    工廠、機場、修車廠工人、DJ、電玩店員工、証券行員
    工等。噪音量在 80 分貝以下較不會造成聽音傷害,但
    若噪音量超過 100 分貝且暴露時間長達 8 小時以上,
    極易造成暫時性的聽閾值提高,若知道趕快避開吵雜噪
    音則可以再度恢復聽力。但是若造成了永久性聽閾值提
    高的話,就再也無法恢復聽力了。蓋此時內耳的病理學
    上可見外毛細胞退化,靜纖毛融合或消失,這是一種不
    可逆的組織傷害。勞工安全相關法令中為保護勞工聽力
    而訂定的「勞工暴於連續性或間歇性噪音之噪音音壓及
    其對應之工作日暴露容許時間表」,可供您生活和工作
    上的參考。原則上最大工業噪音充許量是 90 分貝,且
    每天不得超過 8 小時。


    2.急性外傷性聽障
    急性外傷性聽障指的是短時間內由巨大外在音聲刺激所
    致的內耳損傷,這是一種機械波直接的物理性傷害。現
    在的年青人常流連於搖滾演唱會、 卡拉 OK、Pub 等聲
    光埸所,而在隔日會產生耳鳴、重聽和耳脹難受感,可
    謂「迪斯可重聽」、「卡拉 OK 重聽」、「隨身聽重聽
    」。總統大選後在門診裡陸續也出現了幾位病患因暴露
    在競選總部高音喇吧下,隔日出現了上述耳脹、耳痛和
    耳鳴現象,也可謂「選舉重聽」了。

    另外像美國華爾街爆炸事件所產生的高壓震波持續時間
    多超過 1.5 毫秒, 而一般打靶鎗聲之震波持續時間則
    少於 1.5 毫秒。 不同於長期暴露在噪音工作環境下造
    成的不可逆聽障,上述幾種情況都是由於短暫突發性的
    聽性外傷所致,藥物治療效果非常好,強烈建議儘快治
    療來恢復聽力。 惟若噪音量超過 130 分貝暴露時間過
    長(如坊間婚喪喜慶常見的連續 250 響的連珠炮)的
    話,也是會造成人耳對噪音適應的下降疲乏現象,如此
    一來就如同上述慢性噪音聽障造成的不可逆傷害變化了



    ○代謝性耳鳴
    國人的代謝性耳鳴中最常見的就屬高血脂症了,這是由
    於現代社會經濟繁榮,國民普遍性地有營養過剩的現象
    ,使得高血脂症的病患劇增,在神經耳科門診裡甚至有
    高達一成的病患罹有此症。這些高血脂症的病患常在門
    診抱怨終日「頭昏昏、腦鈍鈍、耳鳴鳴」,有說不出的
    不適感。 探究起來會造成耳鳴的機轉是:1. 內耳血管
    非常纖細且無側枝循環,脂質極易在耳蝸沉積。 2. 由
    於血管黏稠度的增加,造成了內耳血管循環不良的栓塞


    內科門診所見到的高血脂症病患,由於常伴有其它如高
    血壓、糖尿病、血管硬化或心臟病等,所以須服藥數月
    才見療效。而在神經耳科所見的高血脂症病患,耳鳴頭
    昏是他們的初期表現,並不伴隨其它內科疾病,通常只
    服藥一週病患即自覺神清氣爽有如撥雲見日一般。在所
    有症狀中對頭暈療效最好,耳鳴次之,重聽則全無療效
    。病患在血脂正常停藥後,若不注意飲食很容易再發,
    但一經服藥,馬上自覺舒暢輕快。此時再抽血檢檢,可
    見血脂降至正常,如此可支持吾人之推論。


    ○血管性耳鳴
    人體脊椎動脈經由第六頸椎的橫突孔,往上在腦部與基
    底動脈會合,再分為前下小腦動脈、後下小腦動脈和上
    小腦動脈,整個腦幹小腦內耳皆由此脊椎動脈系統來供
    應循環。若此支配內耳的動脈阻塞或痙攣,極易造成內
    耳缺血,聽神經異常放電,臨床上即呈現耳鳴症狀。此
    類病患多伴隨有眩暈、噁心、嘔吐、重聽等,另因後顱
    窩供血不足亦常有全身性症狀如枕部頭痛、頸肩酸痛、
    手腳麻木等。病患以老年人居多,常可見其同時患有高
    血壓、糖尿病、心臟病、高血脂症等內科疾病。

    對於此類血管性耳鳴,由於肇因起於血液循環不良,傅
    統上常使用血管擴張劑希望藉此來擴張血管達到治療效
    果。惟對於於血管粥狀硬化引發的血管縮小,血管擴張
    劑是造成全身性血管擴張,並無法選擇性地達到僅擴張
    內耳血管。現今咸認為應從改善血流動態著手,增加紅
    血球的通透變形能力和降低血液黏稠度,讓內耳真正能
    夠得到氧氣和養份。

    所謂的「血管活性製劑」這類藥物即針對上述觀念而生
    ,有由天然銀杏葉提煉而成亦有人工合成者。紅血球的
    直徑約為 7 微米, 而微血管的真徑僅 3 ~ 4 微米,
    此類藥物機轉能增加紅血球的變形能力,更容易通過硬
    化的血管;也可作用在血管上,減少痙攣;另由於防止
    血小板的凝聚,更可促進血流通暢。


    ○腫瘤性耳鳴
    在耳鼻喉科的領堿裡,對於單側性耳鳴須注意兩種腫瘤
    疾病的可能性即鼻咽癌和聽神經瘤。在「漫談眩暈」裡
    也提過了這個疾病,再 post 乙次。

    ◎聽神經瘤
    聽神經走向從內耳到腦幹,其中在內耳道開口處即小腦
    橋腦角( CP angle )最常出現腫瘤。開始可能只有漸
    近性的單側性聽力障礙或耳鳴,此腫瘤生長非常緩慢,
    所以雖然壓迫到前庭神經但因中樞的代償作用所以不會
    有眩暈,後來腫瘤變大壓迫到血管則會引起突發性耳聾
    或眩暈,隨著病程的進行,症狀會變得非常多樣。

    聽神經瘤若局限在內耳道且小於 1 公分的話, 「電腦
    斷層」很難發現到;於是有人做腰椎穿刺打入空氣進入
    腦室,讓病患側臥使得空氣進入內耳道,若有聽神經瘤
    則可見空氣無法充滿在內聽道,此即「 air CT 」,它
    的缺點是病患會因空氣在頭顱內,有連續約一個星期的
    頭痛。 現在有了「核磁共振」這項利器,小於 1 公分
    的腫瘤也可輕易診斷出來。若腫瘤變大且向著小腦、腦
    幹方向廷展的話則會有致命的可能。臨床上病患灌水沒
    有眩暈、聽力正常但聽性腦幹腦波沒有反應,都必須考
    慮到此症。


    ●預防勝於治療
    經由上列耳鳴的分類後,吾人得知很多造成耳鳴的原因
    都是可以事先預防的。美尼爾氏症的病患平時就應注意
    飲食,不要吃太鹽的食物;突發性耳聾病例增多可能和
    文明發展、生活緊張有關。

    職業性的噪音傷害往往無法治療,所以注意工作環境的
    噪音管制非常重要;急性的外傷性聽障早期治療效果很
    好,更重要的則是避開可能造成傷害的埸所。代謝性耳
    鳴除了控制內科疾病外,適當的運動、注意避開油膩飲
    食可以維持體內正常的膽固醇值。

    新竹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葉大偉

標籤:



2017年9月22日 星期五

心臟的健康檢查介紹

台大醫院腦血管中心連結

標籤:



漫談「血管檢查」的重要性

文/陳淑卿
諮詢專家 PROFILE
李百卿 台大醫院心臟內科暨健康管理中心主治醫師
15分鐘 讓你不會爆血管
腦中風、心肌梗塞的元兇──動脈硬化,早期完全沒有症狀,因此,可以早期偵測血管病變的先進醫學技術,扮演了遏止疾病惡化的重要角色。15~30分鐘的檢測,洞悉你的血管健康!

【解析篇】
血管堵一半 居然沒感覺!
5○歲的王先生最近做了一次健康檢查,醫師幫他做了檢查後告訴他:「你的血管將近一半阻塞了!」王先生半信半疑地想:「怎麼可能?我完全沒有任何症狀呀!」

其實,王先生已經有明顯的動脈硬化,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醫學事實──國人每4人就有1人死於動脈硬化相關疾病,但可怕的是動脈硬化早期完全沒有症狀,即使血管管徑因為動脈硬化斑塊而狹窄一半時,仍然毫無感覺;等到血管管徑逐漸狹窄至70%,症狀才開始出現,但此時,腦中風、心肌梗塞已如影隨形,隨時可能引爆。

粥狀動脈硬化的進展包括從最早期無症狀性的脂肪斑,後續進展至纖維脂肪斑、動脈硬化斑塊形成,及最終臨床上表現腦中風、冠心症、腎性高血壓、主動脈瘤及週邊動脈阻塞疾病。

狹窄50﹪以上,血管隨時爆破
台大醫院心臟內科暨健康管理中心主治醫師李百卿指出,粥狀動脈硬化是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核心病變,起因於膽固醇在動脈內皮下沉積,漸漸地,增加的膽固醇與纖維、鈣質等形成了粥狀硬化斑塊,使得血管變硬、變厚。

值得注意的是,動脈硬化斑塊大到血管管徑的一半時,雖然患者平日尚無明顯自覺症狀,但此時開始,當一個脆弱的血管斑塊破裂時,會刺激局部血栓的形成,進而阻斷血流,產生急性血管阻塞,也就是人人聞之色變的急性心肌梗塞或腦中風。一般來說,當血管管徑狹窄一半時,如果能避免吸菸、過勞、情緒過度起伏、突然激烈的運動或血壓劇烈的變化,就能降低斑塊破裂及急性血管阻塞的風險。

而當動脈硬化斑塊造成血管管徑狹窄70%時,會出現壓力下或運動時器官缺血的症狀,休息後就改善的情況。患者會有明顯的症狀感受如下:

→發生在心臟的為「穩定型心絞痛」或稱「狹心症」,就像大象的腳壓在胸膛上,感覺胸悶、喘不過氣來,休息5分鐘後會回復;但如果心絞痛持續10分鐘,會感到十分難過,開始頭暈、冒冷汗;如果持續達20分鐘以上,心肌會因缺氧過久而壞死。

→發生在腦部,表現症狀為頭暈,可能伴隨著特別的神經學症狀如顏面或單側肢體麻木、無力,口齒不清,流涎,複視等,平躺休息後會回復。

→發生在週邊動脈的表現為「間歇性跛行」,症狀為行走固定的距離或時間腿部會疼痛,尤其是小腿會有明顯痠痛,停止行走休息後就會回復。

控制風險因子,就遠離危險更多內容

標籤:



定期作「頸動脈超音波檢查」防中風

亞東院訊相片     中風是國人第二大死因,高度內頸動脈狹窄者,每年中風機率大於廿五%。本院新添高階頸動脈超音波儀器,高危險因子病患定期診斷,可收預防中風功效。 
 中風治療講究時效性,在黃金三小時內就醫,施打血栓溶解劑,會有很好的效果,但能預防中風發生,更好。筆者曾針對一百九十一位住院腦中風患者,進行危險因子研究,發現高達十五%的中風病患,罹患高度內頸動脈狹窄,符合頸動脈支架治療。
 頸動脈粥狀硬化斑、狹窄,是公認的腦中風血管危險因子,早期的預防和診斷格外重要,如果能早期接受頸動脈超音波檢查,進而治療,可免於腦中風威脅。頸動脈超音波,係屬於不侵略性檢查,操作簡易,有健保給付,中高年齡的民眾,具有高危險因子者,最好定期檢查。運用超音波反射的原理來檢查血管壁表面及其內部是否有粥狀硬化的出現,由測量頸動脈內膜厚度。來測定頸動脈血管的管徑和血流變化,瞭解頸動脈有無狹窄或阻塞現象。它可以正確的評估流入腦內的主要血管(總頸、內頸及外頸動脈、脊椎動脈 )狀況,以了解血管有無動脈硬化斑塊、狹窄、甚至阻塞的情形。
 血管最內層有一層薄薄的內膜,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慢慢增厚。當局部內膜厚度變得很厚好像道路中間一塊隆起時,就是所謂的動脈硬化斑塊。所以要看血管是否已經發生明顯的動脈硬化時,單單靠抽血檢查無法知道的,此時頸動脈超音波就成為最好的選擇。當動脈硬化斑塊越來越大時,則會造成血管狹窄現象,有時候血管完全阻塞。另外超音波檢查還可檢查血流的流速及遠端阻抗的情形,根據超音波波形的變化來推斷血管上游或下游是否有狹窄的可能性。
 頸動脈血管壁增厚、狹窄與年齡、血壓、抽菸、高血脂和血管粥狀硬化息息相關,隨著年齡增加,國人的頸動脈血管壁也隨之增厚,不能不小心。
如何治療頸動脈狹窄?
 首先,要好好控制動脈硬化危險因子,如:戒菸、控制好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等。飲食要均衡(控制熱量、低鈉低脂低糖高纖飲食)、規律運動習慣、控制體重、杜絕不良的生活習慣。其次,亦應合併醫師的藥物治療。
   但對於有症狀發生的嚴重頸動脈狹窄病患,如單靠上述內科治療,不能有效預防梗塞性腦中風的發生。建議應視狀況考慮採取積極的血管手術來疏通頸動脈狹窄處,包括:「頸動脈內膜?除術」及「頸動脈成型術併支架置放」。
 「頸動脈支架置放術」通常由受過專業訓練的心臟血管科或放射科醫師執行,係將附有鋼絲、氣球以及支架的導管由鼠蹊部的股動脈穿入,沿主動脈到達頸動脈狹窄處,以擴張的氣球撐開狹窄處,再將支架留置固定於該狹窄處即成。整個過程約耗時一個小時左右,只需局部麻醉。
   一般而言,其風險及治療困難度比傳統血管手術「頸動脈內膜切除術」低,又同樣能達到預防腦中風的效果,目前已漸成醫界針對「嚴重頸動脈狹窄」治療的主流,特別是對那些心肺機能不佳、合併有嚴重內科疾病、具高手術危險的病患,更是治療首選方式。頸動脈內膜中膜厚度係心血管疾病重要指標

標籤:



2017年9月20日 星期三

檢測ALK基因可提早傎測「肺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50歲的董娘,平日注重養生,不抽菸、喝酒,生活習慣良好。但是卻一直有個症狀困擾著她,就是成日有咳嗽的症狀卻久未改善,嚴重影響生活。就醫檢查後,赫然發現肺部長了3公分的非小細胞肺癌,且診斷時就已經出現腦轉移。在找不到危險因子下,醫師建議做基因檢測,發現董娘的EGFR基因篩檢為陰性,進一步檢測後發現ALK基因為陽性,才了解原來是非小細胞肺癌的高危險族群。
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應主動檢測EGFR、ALK基因
彰化基督教醫院胸腔內科肺癌暨胸腔檢查治療中心主任何明霖指出,非小細胞肺癌占所有肺癌的85〜88%,且大部分患者早期都沒有症狀。何明霖醫師進一步說明,根據研究顯示,ALK基因重組者多數為女性、年輕(平均年齡為52歲)、沒抽菸史三大特點,且有三成的患者會同時出現腦轉移,因此年輕又從不吸菸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必需高度警覺,可主動詢問醫師檢驗ALK基因。目前治療肺癌的標靶藥物中,除了有常見的EGFR外,如今也有對應ALK基因的標靶藥物,對於腦轉移的患者有明顯的反應率。
上述案例中的董娘,在接受標靶藥物治療後,恢復情況良好,治療兩個月後,董娘的肺部、腦部、肝臟都已經看不到腫瘤了。何明霖醫師表示,新一代ALK標靶可穿過血腦障蔽進入大腦組織,有效對付轉移至大腦的癌細胞,更可預防或延緩腦轉移。試驗也發現,新一代ALK標靶藥物針對原標靶藥物已產生抗藥性的患者,仍然有效帶來後線治療的新希望,即使做為第二線標靶治療,反應率也高達5至6成。
尋求正規治療、定期追蹤 穩定控制肺癌
據統計,在EGFR陰性患者中,約有一成的人為ALK陽性,因此建議EGFR呈陰性的患者,可再進行ALK基因檢測,以利醫師評估最適合的治療方式。何明霖醫師提醒,造成肺癌的原因很多,最好的預防方式,是儘量避免會誘發肺癌發生的危險因子,如抽菸、油煙空汙等。何醫師呼籲,若不幸罹癌也別氣餒,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應尋求正規就醫管道,並接受肺癌腫瘤基因檢測,積極治療,不聽信偏方,醫師會衡量病人的病況條件,選擇最適合的藥物或方法,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