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et A to Z --- 膳食養生密碼

You Are What You Eat 大家都耳熟能詳, 令人驚訝的是人們總是吃錯食物,
日積月累, 不知不覺之間就吃出毛病來了.
怎麼吃才正確令您關切嗎? 沒關係, 來, 讓 Diet A to Z 和您一起分享膳食養生的秘密 !

2017年9月26日 星期二

醫檢小百科--頸動脈超音波

頸動脈超音波和穿顱超音波是目前各醫院神經內科檢查室普遍設置的檢查項目。超音波本身俱有操作方便、可重複檢查、即時性及不具侵襲性等優點,此外,在觀察血液動力學的表現上,也是其它影像設備難以取代的。
以頸動脈超音波檢查為例,檢查對象有總頸動脈、內頸動脈、外頸動脈和提供後循環的脊椎動脈。此外,某些狀況下還要溯及鎖骨下動脈,眼動脈,外頸動脈分支如枕動脈等。檢查方式一般包含兩個部分:首先以灰階B模 (B-mode)來分辨頸部血管內膜中層 ( Intima-Media Thickness, IMT ) 厚度,血管內粥狀動脈硬化斑塊之位置、大小、表面與回音性質等。其次根據都卜勒效應原理,利用複合式彩色都卜勒 (color duplex) 來測量血管中血流速度,並以顏色亮度或波形 ( Pulse Wave)來表現。
IMT通常可代表早期動脈粥狀硬化的程度,與心血管或腦血管疾病危險因子有很高的相關性。而根據計算出來的血流速度,可評估血管狹窄程度。有時檢查中可直接觀察到血管變化,例如內頸動脈近心端完全阻塞,或是脊椎動脈產生逆流(此時醫檢師會往鎖骨下動脈檢查,以評估是否有鎖骨下動脈竊血)。又或頸動脈有置入支架的病人,醫師往往安排超音波追蹤其支架置入後情形,而不需要反覆去照血管攝影或其它影像檢查。此外,檢查過程也會產生許多參數,包括收縮期最高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 PSV)、舒張期最低流速(End diastolic velocity, EDV)、阻力係數(Resistance index, RI, (PSV–EDV)/PSV)及血流量Flow volume (ml/min) 等,這些參數可提供給醫師許多訊息。
儘管頸動脈檢查往往會被侷限在頸部,但根據前述之參數往往還是可以間接推測看不到的地方,如內頸動脈遠端是否有狹窄(血管阻力增高,血流速度下降),顱內外是否有動靜脈瘻管產生(A-V Fistula: 外頸動脈血管及其分支阻力下降)。
有經驗的超音波醫檢師(sonographer),除了眼睛觀看,操作手勢之外,耳朵也可扮演檢查者的角色。利用分辨機器發出高頻的聲音變化,可判斷血管檢查處有無硬化狹窄之處。筆者曾經眼睛未觀察到高速血流及波形,只因瞬間聽到高頻聲音,而反覆尋找,才未漏掉血管狹窄之處。
頸動脈超音波是一種需要依賴人工操作、人力判讀的檢查,可能會因為操作者的經驗不一而有深度不一的檢查結果。又因為不同科別醫師對於此檢查的著眼點也不盡相同,故如何在追求績效的醫療環境下,能同時達到檢查的效度和信度,有賴醫檢師和單位醫師互相討論配合。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