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et A to Z --- 膳食養生密碼
You Are What You Eat 大家都耳熟能詳, 令人驚訝的是人們總是吃錯食物,
日積月累, 不知不覺之間就吃出毛病來了.
怎麼吃才正確令您關切嗎? 沒關係, 來, 讓 Diet A to Z 和您一起分享膳食養生的秘密 !
2023年3月27日 星期一
2013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腦中風高峰期,四步驟辨別中風前兆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氣溫下探11度,冷颼颼恐增心肌梗塞和中風的急性發作的機率,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注意保暖,以免發生憾事。此外,若是民眾出現中風徵兆,可利用中風4步驟「FAST」口訣幫助辨別,以免錯失治療時機。
中央氣象局報告顯示,自18日起受到大陸冷氣團影響,預計到12/21連續三天會出現11度左右的低溫。國民健康署表示,當氣溫降低,血液的濃稠度就會增加、血壓容易不穩定,因此恐增加心肌梗塞和中風急性發作的情形,特別呼籲有心血管疾病的民眾與老年長輩,務必做好保暖措施,除了注意手腳保暖外,頭部保暖也很重要,因此手套、襪子、保暖衣物、帽子和圍巾缺一不可。
據國民健康署2007年的調查發現,20歲以上的民眾,約有4成(約700萬人)患有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其中一項疾病,比例不低。因此,在寒流來襲時刻,提醒三高患者,天氣變冷容易引起血管收縮、血壓上升,除了規律服藥、定期回診和飲食控制外,最重要的是要定期量血壓,並做好血壓監測,時刻留意身體的變化。
國民健康署最後提醒民眾,若不幸出現中風急性發作徵兆,可牢記「FAST」口訣,來辨別是否為中風前兆4步驟,並把握「急性中風搶救的黃金3小時」,緊急將病患送醫。
1)FACE/請患者微笑或是觀察患者面部表情,兩邊的臉是否對稱
2)ARM/請患者將雙手抬高平舉,觀察其中一隻手是否會無力下垂
3)SPEECH/請患者讀一句話、觀察是否清晰、完整;當出現其中一種症狀時,就要趕快送醫
4)TIME/要明確記下發作時間,立刻送醫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標籤: 中風
2013年2月27日 星期三
醫療新知---如何「減少中風引起的腦損傷」有了突破
【台灣新生報/記者陳敬哲/綜合外電報導】
部分腦細胞,當中風引起大腦缺氧時,被發現缺氧會呈現假死。英國牛津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能夠呈現假死狀態的腦細胞,是如何在假死與一般狀態作切換,希望透過這樣發現,將來能夠用同樣的方法,來保護當中風時可能受損的腦細胞,能夠快速進入假死狀態自我保護,當中風緩解時在恢復功能。
治療中風必須與時間賽跑,除了要控制血液的流速,阻止血塊持續增大外,也要能夠保持氧氣與養分的供應,避免腦細胞迅速的死亡,在1926年科學家發現,負責儲存記憶的大腦海馬區的部分細胞,在缺氧時不會死亡或損傷,而是產生假死來自我保護,牛津大學巴肯教授,則對這項機制有了更進一步的研究。
研究團隊透過動物實驗得知,能夠呈現假死狀態的腦細胞,會產一種稱為hamartin的蛋白質,來節省細胞內的氧氣和營養的使用量,當危機狀態解除時,這個蛋白質會停止分泌,讓細胞回覆正常,假若阻止hamartin蛋白質分泌,腦細胞則會立刻死亡,巴肯教授表示,這是第一次確切發現大腦保護自己的機制,確保腦細胞能夠在缺氧狀態存活。
研究人員希望透過這項發現,能夠開發新藥物,能夠有相同的效果,當救護者抵達救護腦中風病患時,能馬上給予病患藥物,確保到醫院時大腦細胞不會繼續死亡,未來醫療人員可以利用這項技術,減少中風所引起的腦損傷,但研究團隊也表示,雖然研究結果令人興奮,但是要實質使用還需要很長的路要走。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全文網址: 腦細胞缺氧 會假死 - 大腦的奧秘 - 健康話題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42845#ixzz2M5qI3X5C
Power By udn.com
標籤: 中風
2013年1月2日 星期三
"中風"的正確認知,網路資訊不宜全盤接收
(健康醫療網/林宜慧報導)用腦過度腦壓高容易引中風?常便秘導致中風?肩頸痠痛是中風前兆?放血可治療中風?這些坊間與網路謠傳的中風說法及療法,一般人難以判斷對錯,常造成民眾誤解,若因為聽信謠傳而延誤治療,因為錯過治療黃金期而造成更大的傷害,反而得不償失。
網路及民間常常謠傳肩頸痠痛是中風前兆;對此,國健局解釋,肩頸痠痛多半是姿勢不良導致,跟中風沒有直接關係,但如果因為消除肩頸痠痛而加強運動,可同時降低血壓、血糖、促進新陳代謝,也能預防中風。
引起中風的危險因子多樣,包括許多不良生活習慣及慢性病的交互影響,必須注意的是,雖然肥胖者容易中風,但不代表瘦子就不會罹患。如果愛吃油炸、高膽固醇食物,不愛攝取蔬果,加上菸酒不忌又缺乏運動,就算吃不胖,仍有極高的機率引中風。此外,排便時過度用力,導致心臟收縮、血壓變動太激烈,也可能引發中風,尤其是運動量少、常便秘或高血壓、有冠狀動脈病史的人較容易發生。
至於「用腦過度引中風」之說,國健局解釋,用腦過度和腦壓沒有直接關係,不必擔心壓力過大導致腦壓升高,反而需擔心血壓升高!因為壓力大血壓升高會引致中風,中風的好發族群也逐步從老年人轉為中壯年。
在治療方面,坊間療法認為放血可以治療中風。國健局強調,中風的治療有黃金時間,如果趕著先放血,往往會延誤急救的黃金期。一些短暫性腦缺血病患,症狀可在短時間內自動消失,並非因為放血,而這類短暫性腦缺血有可能發展成嚴重中風,若在沒有正確診斷前貿然放血,如出血性中風可能因疼痛導致血壓飆升,而加重病情。
入冬冷天是中風的好發季節,依據國健局資料統計,大台北地區(台北市及新北市)14家醫院登錄的1萬6百餘位個案中,平均溫度最冷的月份,發生中風的個案明顯多1成6。國健局成人及中老年保健組組長陳姿伶呼籲,冬天寒流來襲時,尤其是北部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及老年人,一定要做好保暖,避免中風發生。
標籤: 中風
2012年10月20日 星期六
每個人都可能中風--中風的6個重大發現
這篇報導,將顛覆你對中風的想像。
過去,總認為中風是老年人、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抽菸、肥胖或不運動者的專利,如果自己不在這當中,就以為中風不會找上門。
這樣想只對了六成。
2008年,國際權威醫學期刊《Lancet(刺胳針)》有篇研究分析第一次中風住院的病人當中,約60%明確知道有抽菸、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等危險因子,但仍有40%的病人身上完全沒有這些危險因子存在。
2011年由美國心臟學會與美國中風學會連袂研究發表在《Stroke(中風)》期刊,針對第一次中風預防的治療指引中提到,這些傳統危險因子可以透過飲食、運動等生活型態來改變;有些危險因子無法改變,例如遺傳、基因、性別或年紀;此外,更有其他潛在的危險因子,需要被關注。
找出受忽略的中風危險因子
最近,台灣找到那些未知、受忽略40%的中風危險因子,提醒我們,還有更多人曝露在中風危險之中。
台灣腦中風學會多年前開始做中風登錄,再從1996~2008年的健保資料庫進行多項研究,平均追蹤8年半,有許多重要的發現,有些已刊載在國際知名期刊,部份仍持續分析中。
《康健》獨家取得第一手資料,最新的本土研究包括了:
重大發現1:缺血性腦中風 已從七成爬升至七成五
更多內容詳
標籤: 中風
2012年8月5日 星期日
腦中風黃金治療時間三小時
署立雙和醫院影像醫學部主任陳啟仁指出,腦中風可分出血性及阻塞性兩大類。阻塞性腦中風的黃金治療時間,大約是3小時左右,如果能趕在這個時間內就醫,並接受血栓溶解劑的治療,通常可將血栓溶解,打通血路,患者大都可恢復得很好。
不過,並非所有阻塞性中風患者都如此幸運。陳啟仁舉例,若阻塞部位的血管太細、太彎曲,血栓溶解劑到不了,治療效果就大打折扣,這時就需採用其他更積極的治療方式來搶救生命。
蘇老太太就是典型例子,雙和醫院急診科醫師檢查確定是阻塞性中風後,立即從靜脈施打血栓溶解劑TPA,一小時後再進行核磁共振掃描檢查,發現她的大腦右側血管還是嚴重阻塞,如果不緊急處理病情可能急遽惡化,進而危及生命。
由於情況緊急,陳啟仁立即整合神經內科、神經外科、影像醫學中心,在腦血管攝影檢查輔助下,確認她是內頸動脈靠近中大腦動脈及前大腦動脈的部位被血栓堵住。他隨即用氣球擴張術將血塊壓碎、吸出,但效果有限,只好改以動脈血栓溶解治療,並在阻塞處置放血管支架,病情才明顯改善。術後第八天,蘇老太太順利出院,出院時腦中風評估指數為1分,幾與常人無異。
雙和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紀乃方指出,急性腦中風病患若能在黃金三小時內接受靜脈血栓溶解劑治療,預後良好比率可多三成,若超過黃金三小時往往只能保守治療,預後也較差,可能須面臨病患側癱、無法自理生活,甚至死亡的結局。
紀乃方表示,血管阻塞約占腦中風的八成,血管出血則占兩成。近20年來,腦中風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二位,僅次於癌症。降低腦中風的方法包括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及戒菸等。
陳啟仁說,適合進行腦血管導管治療的病患,必須是急性腦中風未超過六小時,經核磁共振掃描檢查為大血管阻塞、且腦細胞尚未死亡的病患。接受腦血管導管治療後,仍有10%有腦出血的風險。
全文網址: 黃金三小時 跟腦中風拔河 | 健康天地 | 健康醫藥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7273497.shtml#ixzz22gBYwyPH
Power By udn.com
標籤: 中風
頭痛、頭暈小症狀看出大問題
阻塞性腦中風的黃金治療時間大約是3小時,若能在黃金治療時間內就醫並將血栓溶解掉,患者大都可恢復得很好。
報系資料照片年近八旬的蘇老太太,身體還算硬朗,不但可以自己煮飯、洗衣,還可以上菜市場買魚買菜,生活相當愜意。沒想到有一天上洗手間時突然倒下,發出好大聲響,家屬發現她昏倒在地,叫也叫不醒,趕緊打119求救,緊急將她送到醫院急救。
家屬向醫護人員表示,蘇老太太發病前幾天,身體就有點不太對勁,常看電視看到一半就睡著了,就算平常坐在客廳沙發上休息,也常抱怨頭痛頭暈,雖然讓她吃止痛藥,但效果不大。
家屬當時心想,老人家也許只是年紀大了,身體機能自然老化,才會出現「這裡不舒服,那裡也不舒服」的現象,並未警覺健康已亮起紅燈。
當她被緊急送到署立雙和醫院急診室時,值班醫師透過影像及抽血檢查,評估她不僅出現阻塞性腦中風,且腦中風評估指數已達21分,一般正常人為0分,情況相當危急。由於事態嚴重,家屬完全配合醫師的處置,簽下手術同意書,協助推蘇老太太進手術房接受治療,最後才搶回一條命。
還好經過治療後,蘇老太太的症狀明顯改善,住院期間還可以和醫護人員有說有笑。她事後回想,這幾年來就常有頭暈、頭痛的不適症狀,但她一直認為那是年紀大的人常有的毛病,忍一下就過去了,因此不放在心上,沒想到竟忍出大問題來。
這次幸運搶救重拾健康,蘇老太太笑著說,「以後一定會好好寶貝自己,絕不敢再掉以輕心。」
不可忽視的中風症狀
1、突發性的嘴歪眼斜,或不由自主地流口水。可由家人觀察而得,或自己照鏡子察覺。
2、突發性的語言障礙,比如口齒不清,表達力突然下降。
3、突發性半側肢體無力,比如右手右腳或左手左腳突然不聽使喚。
註:一出現上述3項中風症狀,應立即撥打119呼叫救護車就醫。
全文網址: 頭暈? 頭痛? 小症狀看見大煩腦 | 健康天地 | 健康醫藥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7273496.shtml#ixzz22gA20Gew
Power By udn.com
2012年2月24日 星期五
女性多吃柑橘-腦中風風險降低十九
英國最新醫學報告指出,多吃柑橘類水果有助女性降低缺血性腦中風發作的風險。吃這類水果最多的女性,比起幾乎不吃者,風險降低達十九%。這項研究成果將發表在四月出版的《中風:美國心臟學會期刊》。
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進行這項研究長達十四年,參與的女性近七萬人。受測者每四年向研究人員回報一次自己飲食內容,同時詳列吃的蔬菜水果,研究人員再分析受測女性的膳食,特別注意其中的營養素「類黃酮」。
研究發現,整體類黃酮的攝取多寡,與中風發作與否並無關連,但類黃酮中的一種「黃烷酮」與降低女性中風機率有關。柑橘類水果的果汁也含黃烷酮,但專家建議直接吃水果,市售果汁往往含糖太多,不利健康。
參與研究的東安格利亞營養學教授卡西迪表示,黃烷酮可能降低中風病發的危險,主要是透過改善血管健康、消除發炎反應等作用。
醫學界曾研究水果與降低中風的關係,但結論不一。有研究發現,多吃白肉、水果(如蘋果、梨)有助降低中風,黃肉及柳橙水果則無此功效。
http://tw.news.yahoo.com/女性多吃柑橘-腦中風風險降低十九-213000646.html
標籤: 中風
2012年2月8日 星期三
練瑜珈不小心 恐中風致命
一般認為,瑜珈可舒緩背痛、增強體力甚至有助改善性生活,好處多到族繁不及備載,但卻有專家指出,若沒有經驗豐富的教練指導,貿然從事高難度動作可能導致中風而喪命。
英國「每日電訊報」(The Telegraph)報導,曾獲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的「紐約時報」(NYT)科學專欄作家布羅德(William J. Broad)表示,瑜珈中的動作像犁鋤式和肩立都需要從事者「大量扭轉頭部」,可能導致穿越頸內脊椎的動脈內膜破裂。
布羅德在新書「瑜珈的科學:風險與益處」(TheScience of Yoga: The Risks and Rewards,暫譯)中提到,動脈破裂後產生血塊,可能阻塞大腦,造成缺血性中風。
布羅德在英國廣播公司第4電台(BBC Radio 4)節目「今日」(Today)上說:「…我在研究中驚訝地發現,有些姿勢雖然造成危險的風險很低,但一旦發生,後果嚴重。」
他接著說:「我在書中提到最危險的姿勢就與脖子有關。」他的書裡也舉出許多例證,說明許多中風案例肇因「過度扭曲脖子」。
布羅德表示,諸如犁鋤式和肩立等都需從事者把身體倒立呈現A字型,且都是進階姿勢,業者在許多初學課程就讓經驗不足的老師授課,甚至對學員有錯誤期待,這些都非常危險。
全文網址: 練瑜珈不小心 恐中風致命 | 國際 | 即時新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5/6887825.shtml#ixzz1ln2K2GVj
Power By udn.com
2012年1月26日 星期四
吃多紅肉易中風 專家:改吃雞肉
多吃蛋白質可能有益健康,但攝取的蛋白質種類則會產生不同的影響。一項大型研究發現,吃大量的紅肉會增加中風的風險,吃雞肉則會降低中風發生率。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胡丙長(Frank Hu)教授與同事,從兩項大規模健康調查,取得這項研究數據。他們追蹤中老年男性和女性總共接近十三萬人,在廿多年間的健康狀況,這段期間約有一千四百名男性和兩千六百名女性發生中風。
為了研究食物所含蛋白質的種類,對中風發生率的影響,研究人員根據平均每天攝取的紅肉、雞肉、魚、乳製品,以及其他含蛋白質食物的數量,對研究對象進行分組。
結果發現,平均每天至少吃兩份紅肉的男性,發生中風的機率,比平均每天只吃三分之一份紅肉的男性高二八%;每天吃接近兩份紅肉的女性發生中風的機率,比平均每天吃不到半份紅肉的女性高一九% 。
研究也發現,把每天吃的一份紅肉換成一份雞肉,中風風險會降低二七%;換成一份乾果或魚肉,機率降低一七%;換成一份乳製品,風險則降低一○至一一%。一份紅肉約重一百一十三至一百七十公克,一份雞肉約有一百一十三公克。
http://tw.news.yahoo.com/吃多紅肉易中風-專家-改吃雞肉-213000531.html
標籤: 中風
2012年1月13日 星期五
研究:牛肉增中風風險 雞肉降
(路透紐約12日電)
根據1項美國研究,高蛋白質飲食或許對健康有益,但並非所有蛋白質都有相同好處,攝取很多牛肉會增加中風風險,但吃雞肉卻能降低風險。
哈佛大學公衛學院(Harvard School of Public Health)的胡丙長(Frank Hu)說:「這篇報告要傳達的訊息是,蛋白質種類或攝取量確實會影響中風風險。」研究發表在「中風」(Stroke)期刊。
胡丙長與研究團隊蒐集兩項大型健康調查的資料,該資料追蹤近13萬名大約中年時期男女,直到中老年與老年期。
雖然研究人員並未證明牛肉會增加中風風險,但研究主要執筆人柏恩斯坦(Adam Bernstein)表示,關鍵可能在於紅肉所含的脂肪與鐵質。
http://tw.news.yahoo.com/%E7%A0%94%E7%A9%B6-%E7%89%9B%E8%82%89%E5%A2%9E%E4%B8%AD%E9%A2%A8%E9%A2%A8%E9%9A%AA-%E9%9B%9E%E8%82%89%E9%99%8D-112624669.html
2011年11月17日 星期四
耳鳴暈眩
一位60多歲婦人因莫名暈眩嘔吐送急診,打了止吐與止暈針後回家休息,第二天症狀仍未解決,轉到耳鼻喉科診所求診,經詳細檢查才發現她的耳鳴暈眩是因為循環不良所引起,經過治療已無大礙。
佳興耳鼻喉科診所蔡佳勳醫師表示,臨床上常見的眩暈可分為末梢性與中樞性,臨床症狀不盡相同,末梢性主要與內耳病變有關,當出現眩暈時,較會合併耳朵悶脹、耳鳴、聽力變差等症狀;中樞性多與循環不良有關,除了會有耳朵症狀,有時還會出現手麻腳麻、步態不穩、視力模糊、言語困難、頸部痠痛等,藉由神經學檢查可確診。
醫師指出,惱人的耳鳴多為耳蝸內聽神經功能出了問題,原因可以是噪音傷害、藥物、或是內耳微循環不良,造成暫時或永久性的神經功能障礙。這種情形在老年人非常多,因眩暈耳鳴前往耳鼻喉科門診求診者,尤其是合併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三高」毛病者,十人有八人是因血液循環不良所引起。
醫師呼籲,耳鳴與暈眩有時是一種「中風」的警訊,有些老人家強忍不理它,經年累月,中風的風險是正常人數倍以上,絕對不可輕忽。
針對末梢血液循環不良者,治療以改善血流動態為主要目的,例如阿斯匹靈和循利寧等。藉由藥物減少血栓、改善血管攣縮及改變紅血球變形能力,讓血液循環得以改善。醫師說,血管活性製劑分為天然與合成,前者從銀杏葉萃取出來,做成錠劑、滴劑或針劑,在臨床上是一種安全的治療方法。
另外,使用銀杏葉製劑要特別留意萃取技術,因為銀杏葉中的銀杏酸若萃取不乾淨,長期使用可能產生過敏及腸胃方面副作用,選擇知名藥廠產品才安全。
http://tw.news.yahoo.com/血管神經-耳鳴暈眩原來循環不良引發-213000914.html
2011年9月20日 星期二
心臟血管-預防心房顫動中風抗凝血有新藥
全球每12秒就有1人因心房顫動而中風,機率是一般人5倍,這類中風預後較差、死亡率較高。預防中風對心房顫動患者非常重要。台北榮總新藥臨床試驗中心主任江晨恩表示,臨床上常使用Warfarin預防中風,但因安全範圍狹窄,需定期做檢查才能確保抗凝血作用及避免出血危險,使用上的限制與不便,造成將近7成患者「該用藥卻未用藥」。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陳志鴻指出,新的抗凝血藥Dabigatran沒有傳統藥物的限制與不便,研究證實可較Warfarin再減少35%的中風或全身性栓塞風險,及減少59%顱內出血機率。衛生署9月核可在台上市,用於預防非瓣膜性心房顫動患者發生中風與全身性栓塞,預計20多萬名患者可受惠。
醫師提醒,陣發性或持續性的心房顫動皆有中風危險,台灣邁入老齡化社會,心房顫動患者日漸增加,要多注意三高問題、積極用藥預防,減少心房顫動中風機率。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920/4/2z0nr.html
2011年6月27日 星期一
維生素D 降男性心臟病發機率
(路透紐約27日電)
美國1份研究指出,充分攝取維生素D建議攝取量的男性,心臟病發或中風機率,比攝取少量維生素D的男性來得低。
這份研究追蹤調查約11萬9000名成人長達20年,發表於「美國臨床營養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Clinical Nutrition)。研究發現,每天攝取維生素D至少600國際單位(IU)的男性,心臟病發或中風機率,比每天攝取不足100 IU的男性降低16%。600 IU為每日建議攝取量。
然而在女性當中卻沒有相同模式。此篇研究由哈佛大學公共衛生系學者孫啟(Qi Sun,譯音)率領。
他寫道:「觀察顯示,攝取較多維生素D,和降低男性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有關,女性則否。」
但孫啟和其他報告作者也表示,此發現不足以證明維生素D確實是男性患病機率降低的功臣。富含維生素D的食品包括魚類、蛋類、強化牛乳,和魚肝油等。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627/16/2u18q.html
2011年4月8日 星期五
加國證實橘子川陳皮素 降血脂防中風
國外最新實驗證明,橘子皮裡面含有的「川陳皮素」,可以控制老鼠的血糖血脂,未來可以應用在人體醫學上,用來預防糖尿病及中風,對此國內的醫師認為,「川陳皮素」的確可以減緩細胞被破壞,但是否真有預防疾病的療效,還有待證實,飲食均衡才是維持健康的不二法門。
吃橘子要剝皮,但橘子皮通常都被丟棄,或者是拿來當清潔除臭的小幫手,但現在國外的最新研究報告指出,橘子皮裡面的川陳皮素,而且就連橘子瓣上頭的白膜也含有川陳皮素。
加拿大西渥太華的報告指出,川陳皮素可以控制老鼠的血糖血脂,而且把研究時間拉長,還發現川陳皮素還能降低老鼠動脈硬化、降低中風、急性心肌梗塞的風險,未來將可以運用在人體醫學上。
不過吃橘子皮,真的可以預防中風嗎?北醫營養室主任蘇秀悅:「它主要是說,是一種抗氧化劑,它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發生的效果,但是我們人類,是不是要吃橘子皮來預防中風,其實現在都還沒有人的臨床試驗。」
國內的營養師說,川陳皮素的確具有抗氧化的作用,攝取可減緩細胞的破壞,但以現在的情況來說。北醫營養室主任蘇秀悅:「其實也不用對橘子皮趨之若鶩,低鹽、膽固醇低的飽和脂肪酸,也就是說,減少動物性的脂肪,採取高纖健康均衡飲食,預防中風。」
橘子裡頭的確含有許多的維生素C,不過吃太多會傷身,一天不能超過3個,醫師也提醒,腸胃系統較差的人,並不適合吃橘子。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408/8/2pgoh.html
2011年3月11日 星期五
女性喝咖啡 可降低中風機率
根據瑞典一項針對3萬位女性喝咖啡的研究指出,每天有喝咖啡習慣的女性,罹患中風機率可降低25%,不過,習慣喝咖啡的女性若同時有抽菸習慣,中風機率減少程度就不明顯。
瑞典摩卡洛林斯卡學院研究人員針對3萬4千名以上49歲到83歲的瑞典女性進行長達10年的研究,觀察期間共有1680次中風,研究人員將體重、抽菸與高血壓等健康因素加入分析,發現每天平均喝咖啡1~2杯的民眾,出現中風機率,較少喝咖啡的女性低22%~25%。
研究人員菈森表示,「咖啡降低中風的真正原因未知,不過,有可能喝咖啡能降低發炎或提高胰島素反應,」這次研究也指出,瑞典女性大多喝的是含咖啡因的普通咖啡而非低咖啡因咖啡;稍早一份針對男性喝咖啡習慣的研究也指出,喝咖啡也有助男性降低中風機率.
對此,哥倫比亞大學斯瑞司教授對咖啡的益處仍持保留意見,他表示,「這次的研究結果的確相當令人注目,但是其真正的原因仍未解。」
因此,未來科學家還必須進一步研究其真正原因,菈森補充表示說,「根據這次研究,適量喝咖啡確實不會增加中風機率;不過堅持不抽菸、定期量血壓與保持正常體重,才是遠離中風的不二法門。」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昨天的《Strok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期刊。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311/115/2nv27.html
2011年2月22日 星期二
中風女 三酸甘油酯偏高水果勿過量!
在大家一般的觀念裡,都認為膽固醇過高,會增加中風的風險,但丹麥一項研究發現,這理論在男生身上是對的,但是跟女生卻沒關係,研究發現中風男性,膽固醇是一般人的2倍,但是中風女性,和膽固醇沒有直接關聯,女生要注意的指標是三酸甘油酯,因為中風女性三酸甘油酯偏高,建議米飯麵包等澱粉類少吃,水果也不要過量。
大魚大肉吃進肚子裡,小心膽固醇過高,會引發中風,道理人人都懂,但是丹麥一項針對14000人作了33年的研究指出,中風男性膽固醇含量的確比一般人高出2倍,但是研究卻發現膽固醇和女性中風沒有直接關聯,有關的是三酸甘油酯,因為中風女性普遍三酸甘油脂偏高。
營養師也特別提醒容易合成合成三酸甘油酯的食物,富含澱粉類的飯、麵包和蛋糕建議少吃,一般人以為多吃一定有好處的水果,因為富含糖分,如果吃過量,也會形成三酸甘油酯,所以建議女性一天吃的水果量,不要超過3個拳頭大的體積。
比方一天最多吃3個橘子,或是3個碗份量的水果,未來預防中風,不能只看總膽固醇,男女生的指標大不同。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222/8/2mui2.html
2011年1月31日 星期一
輕度中風檢查 在家自己來
寒流來襲,中風患者倍增,署立新竹醫院神經科主任葉伯壽發現,不少輕微中風患者未及時送醫,延誤救治,春節期間更需小心。
葉伯壽說,天氣驟冷,當病人出現意識改變或同側手腳偏癱情況,家屬比較容易發覺、送醫,但輕度中風發生,若認識不足,恐會錯失治療黃金時間。
他說,以新竹醫院過去3年中風病患就醫情形,18%屬急性,但症狀輕的患者,經常延誤3、5天後才就醫,顯示一般民眾對輕度中風認識不足,恐延誤就醫,錯過治療黃金時間。
他提供輕微中風自我檢查的3種方法:
首先,對鏡子做出裂嘴大笑、嘟嘴及伸舌頭的動作,如果出現臉歪嘴斜,舌頭偏一邊,就是異常;其次,雙手水平伸直,閉眼數20秒,再張眼看,如果發現一側下垂,可能有問題。
最後,用牙籤輕刺身體,比較包括臉、手、腳及身體左右兩邊各部位的感覺,是否一樣,如果有一側感覺遲鈍,就是異常。這3項簡查檢查如果有一項出現異常,就可能是輕微中風,應就醫,尤其是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三高患者,更是中風高危險群,這段期間,更需注意。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6130350.shtml
標籤: 中風
2010年11月10日 星期三
《冬天洗澡水太熱溫差恐致中風》低溫、瞬間從熱到冷 當心中風
最近氣溫驟降,雙和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鄔定宇提醒,高血壓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或年長者從溫暖地方走出,突然接觸冷空氣,很容易中風。建議洗完熱水澡或剛吃完火鍋後,最好在不太冷的地方稍微待一下,以火鍋店為例,可以在店門口附近停留一陣子,等身體適應周遭溫度,再循序漸進前進。
低溫、忽然從熱到冷,都可能造成中風。鄔定宇醫師解釋,身體在低溫環境時,血管容易收縮,導致血壓上升,且冷空氣會刺激身體自律神經,身體自律神經一興奮,也會讓血壓升高,突然由熱到冷,溫度變化太大,年長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中風風險更高。
年長者、高血壓、高血脂、心血管疾病患者都是中風高危險群,醫師提醒,只要感覺手腳、臉部輕微發麻,最好趕緊到醫院接受檢查。鄔定宇醫師說,治療缺血性腦中風有三小時黃金治療期,只要在腦中風發生三小時內及早使用血栓溶解劑打通血管,就能將傷害減到最低,但許多患者輕忽手腳、臉部發麻症狀,以為只要忍一下就會恢復正常,因而錯失治療時間,非常可惜。
另外,醫院需要安排各項檢查,還會花費一些時間,所以最好在症狀出現兩小時內趕到醫院,爭取治療時效。
鄔定宇醫師指出,部分患者得的是「暫時性腦缺血」,所以出現手腳、臉部發麻症狀不到幾分鐘,症狀便自行消失。事實上,「暫時性腦缺血」可說是腦中風警訊,患者很可能在短時間內出現真正腦中風,因此強烈建議「暫時性腦缺血」患者到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以避免中風悲劇發生。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1110/128/2glhb.html
標籤: 中風
2010年6月29日 星期二
一週一條巧克力 澳洲研究抗中風
很多人愛吃巧克力,卻又怕熱量太高對身體不好,不過根據國外醫學研究發現,有高血壓毛病的患者,如果每天吃足夠的巧克力,就能降低血壓,報告中更指出,吃巧克力的民眾,相較不吃的,中風或心臟病機率足足降低了2成2,但醫生表示,吃黑巧克力比較有效,但充其量也只是輔助功用,過量,還是會對肝腎造成負擔。
你一口、我一口,讓女生又愛又恨的巧克力,澳洲的大學學者研究報告發現,高血壓患者如果每天吃6到100公克的巧克力,收縮壓,就能降低5%,成效相當每天運動30分鐘。
每星期吃一條巧克力的民眾,中風或心臟病機率也會降低2成2。TVBS記者洪玲明:「一顆顆巧克力吃下肚,真的就能降低高血壓,還有減緩中風機率嗎?」
台安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醫師袁明琦:「會產生一些一氧化氮,也就是『NO』這個東西,它這些東西在血液中產生的時候,都會有效的讓血管放鬆。」
心血管最怕膽固醇囤積,醫生更說,吃黑巧克力才有效,因為巧克力中的黃烷醇,有助於舒張血管,還有像是製作巧克力原料的可可豆,也能減少血管硬化。
但醫生也說,巧克力只是輔助,多吃反而會有反效果。袁明琦:「會造成肝臟腎臟的負擔,所以…。」記者:「過量會造成負擔?」袁明琦:「對,所以所有東西不要過量就對了。」
還是得小心,醫生更提醒民眾別盲從,平常飲食,均衡是上策,已有高血壓的病患,還是得乖乖就醫治療。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629/8/28bp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