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et A to Z --- 膳食養生密碼

You Are What You Eat 大家都耳熟能詳, 令人驚訝的是人們總是吃錯食物,
日積月累, 不知不覺之間就吃出毛病來了.
怎麼吃才正確令您關切嗎? 沒關係, 來, 讓 Diet A to Z 和您一起分享膳食養生的秘密 !

2018年10月31日 星期三

天冷好發心血管疾病,分享三招日常作息模式降低風險

【早安健康/鍾佩錦報導】入冬首波寒流南下,9日平地最低溫為淡水8.8度, 打破入冬以來最低溫紀錄。全台各縣市共有54人, 疑因氣溫驟降不幸猝死。 

彰濱秀傳醫院副院長王宗倫於報導中指出,有三高、糖尿病、 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患者,冷天連洗熱水澡、 泡溫泉都要特別小心,否則很容易因心律不整,導致猝死機率大增。 

由於洗熱水澡或泡溫泉時血管擴張、血流主要分布在皮膚,以致心臟血流更少,當重要器官血流不足時,就容易導致冠狀動脈阻塞,尤其有腦血管疾病的人更危險。 

醫師提醒,心血管疾病患者、年長者,平常就要控制好血壓,如果要洗熱水澡或泡溫泉,水溫應盡量控制在40℃以下,洗完澡或泡完溫泉起身時也要注意保暖,避免血管急遽收縮,同時不要立刻做劇烈動作,避免心肌梗塞、腦中風等發作。

 

3招預防冬天心血管疾病發作
1、注意溫度差
從溫暖的室內突然來到寒冷的室外,容易使血壓升高,這是因為血管保持著擴張會讓熱量流失,身體逐漸變冷,所以為了避免體溫流失,血管會緊縮,結果也導致了血壓上升。 

預防方法:出門前30分鐘先用圍巾圍住脖子。 

脖子的動脈等大血管流通的地方,同時也是自律神經的關鍵,溫暖脖子也與手腳的動靜脈循環有關,可在出門前先圍好圍巾,溫暖脖子30分鐘左右,就能讓手足變得溫暖,還有讓血壓、預防腦中風的效果。  

2、早上不立刻起身
早晨是血壓變動最大的時刻。人體在睡眠過程中溫度會下降,剛起床時是一天當中體溫最低的時候,又因為長時間躺著沒怎麼活動,特別容易肌肉僵硬,這時起床活動,就會讓血壓急速上升。 

尤其冬天因為寒冷,血管本來就是緊縮狀態,更容易讓血壓呈現容易升高的狀態。起床後一個小時,是特別容易心肌梗塞的時間。  

預防方法:醒來後不要立刻起身,在棉被裡搖晃手腳2~3分鐘。 

透過簡單的活動身體,提高血液循環,再從棉被裡起身。 

3、洗澡前多做1件事 

日本醫學博士、SAKAI診所院長堺浩之表示,從溫度較高的地方走到溫度較低的地方時,血壓容易飆升,反之血壓則快速下降。有些人會因溫差過大造成身體無法負荷,不僅腦中風或心血管疾病突發,嚴重者甚至引發突然休克,此種現象稱作「熱休克」(Heat shock)。 

在寒冷的浴室脫下衣服時常常不少人冷得直跳腳, 接著立刻泡到熱呼呼的洗澡水裡,這樣一冷一熱的溫度變化下, 血壓就像坐雲霄飛車一般急速升降。 

堺浩之建議,在脫衣洗澡前, 先在浴缸放熱水或是用蓮蓬頭熱水沖刷一下浴室地板, 讓熱水的蒸氣提高浴室溫度,如此一來就能降低熱休克發生的機率。 

【延伸閱讀】 

標籤:



遠離糖尿病正確飲食法--先蛋白質後澱粉,少量多餐是錯誤的

洪建德表示,葡萄糖是生物的能量來源,大腦只吃葡萄糖,所以不攝取糖分是不行的,「很多糖尿病患想要減糖,就不吃飯,但是反而是矯枉過正。」因為身體還是需要糖分,就用稀飯、沖泡燕麥、五穀粉等「看似健康」的食物代替,結果讓血糖永遠降不下來。
「醣是葡萄糖的聚合物,就是澱粉,所以沒有經過加工、變性製造、磨粉再製的純五穀雜糧,會在消化過程中緩慢釋放葡萄糖,血糖不會一下子飆高;但是用其他食物代替,因為消化吸收速度超快,看起來吃很少,血糖卻永遠都維持在高點。」
洪建德說,現在糖尿病患不是要擔心澱粉吃太多,而是「好消化的糖分攝取太多」,這個才會讓血糖上升,正確、有營養的澱粉,還有多樣化的飲食,可以讓血糖維持在平緩的狀態,「比吃藥、打胰島素還有效!」
胰島素吃太多會「阻抗」
大家都知道糖尿病最主要的症狀是血糖過高,但很少有人注意到胰島素「阻抗」的問題,洪建德說,第2型糖尿病剛發病的時候其實是胰島素阻抗的力量大,不是胰島素不足,而是身體沒辦法讓胰島素發揮作用,而第1型糖尿病的發病,則是因為容易發胖、導致胰島素阻抗,變成惡性循環。
當體脂肪過高的時候,脂肪細胞會阻礙胰島素進入細胞,導致就算有胰島素也無法降低血糖,而高血糖又會一直刺激胰臟分泌胰島素,導致最後胰臟無法正常運作;洪建德說,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是要讓糖尿病患維持穩定的血糖濃度,讓胰臟不要隨之波動,漸漸就會恢復原本功能。
至於現在使用施打胰島素來治療,雖然可以讓糖尿病患的胰臟得到休息,但血液中的胰島素濃度還是會過高,沒辦法解決阻抗的問題,所以最好的辦法是從血糖下手。
少量多餐是錯錯錯!
洪建德表示,少量多餐就是「持續進食」,會讓消化系統一直放出血糖上升的訊號,胰島素持續分泌,又導致胰島素阻抗變高,而且低密度蛋白質、膽固醇也會比較高,身體更不健康,「少量多餐是錯的!」
「最好的進食方式,是先吃蛋白質、再吃青菜,吃第一口飯前,要是吃了蛋白質過後的15分鐘,最後再吃水果」,洪建德說,蛋白質分解成氨基酸後,會刺激胰島素「準備」上升,青菜中的少量蛋白質也會同時有這樣的準備,過程大約15分鐘,這時再吃飯,血糖也不會一下子飆高。
什麼澱粉是雷?
洪建德說,我們都習慣給老人家吃稀飯,想說好消化,或是吃燕麥片、覺得比較營養,但是這些都是經過加工、變造過後的澱粉,已經跟天然的純五穀不同,升血糖的效果超乎想像。
「冬粉差不多等於羹湯、勾芡,也就是等於『葡萄糖水』,米粉、燕麥片、稀飯只稍微好一點,但還是跟含糖飲料類似」,洪建德說,一碗飯在胃裡要消化6小時,等於葡萄糖分6小時釋放,但同等熱量的一碗羹湯,卻只要2小時,「短時間血糖升高,然後又快速降低,糖尿病怎麼控制得住?」
像是「一碗」料理也是可怕的血糖殺手,洪建德說,「你以為自己只吃了『一碗滷肉飯』,但因為沒有均衡飲食,蛋白質也不夠,所以消化快、血糖上升快」;如果真的想要控制血糖,一定要吃最天然、無加工的澱粉,並按照「蛋白質、青菜、澱粉」的方式吃。
「每一餐維持差不多的分量,餐與餐中間絕對不吃點心、不喝飲料,就算是看起來健康的全麥麵包也不行,任何烘焙的西點都是精緻澱粉,血糖絕對讓你嚇一跳」,洪建德說,遵照標準程序吃,跟不按照標準程序吃,血糖可以差到100mg/dl,「你該改變了!真心不騙。」

標籤:



2018年10月30日 星期二

來不及説再見的「心因性猝死」

【記者林寶雲/新竹報導】一位40幾歲的中壯年男性,突然的心因性猝死,來不及和家人說聲再見。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心臟血管科林廷澤醫師表示,心因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的定義是因心臟疾病所引起的非預期性的死亡。男性的發生率高於女性,平均發生年齡約在55到58歲,發生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例如50歲的族群為千分之一,而75歲則增加到千分之八。
然而,心因性猝死卻占年輕族群死亡原因的多數,加上突然且非預期性的特性,帶給社會經濟和家屬心理的重大衝擊。心因性猝死的存活率不高,約10-30%不等。林廷澤師說,八成以上的心因性猝死,由心室頻脈或心室顫動所引起。在猝死的男性患者中80%是由冠狀動脈疾病引起,而女性則較多因遺傳性的心肌病變和心律不整所引起。
猝死可能是先天遺傳的影響或是後天環境和行為的改變,主要可分成冠狀動脈疾病、心肌病變和遺傳性離子通道病變等3類:1.冠狀動脈疾病 (約占70%):冠狀動脈疾病為心因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大多是曾經心肌梗塞後留下心臟疤痕,形成容易心室心律不整的環境,而慢性冠狀動脈狹窄,也是造成心臟衰竭的原因之一。
2.心肌病變 (約占20%):肥厚型心肌病變、擴張型心肌病變、急性心肌炎、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和先天性冠狀動脈開口異常這些都是造成心因性猝死的原因,然診斷上的困難和過慢發現,往往都讓患者在猝死後才被診斷出來。
3.遺傳性離子通道病變 (約占10%):這類病人超音波和心電圖檢查沒有異常的心臟結構,往往因為遺傳性的離子通道病變造成心室心律不整而發生猝死,尤其常見於45歲以下的患者,例如東南亞男性好發的布魯格達氏症候群(Brugada Syndrome)、Long-QT症候群、多形心室心動過速 (catecholaminergic poly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等都會造成年輕患者猝死,也帶來家庭和經濟上的巨大衝擊。
林廷澤醫師指出,雖說是猝死,但是大部分患者在發病前仍有危險徵兆,卻常常被忽略而失去提早診斷和預防的機會。研究顯示,在猝死前的一天到一週,約有五成的患者有胸痛、兩成的患者有呼吸困難或心悸等症狀,其中女性較男性更容易有呼吸困難的表現,然而發生上述症狀後,僅有20%不到的患者會到急診求醫。
因冠狀動脈疾病為心因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民眾應留意其危險因子,例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和抽菸等,皆需積極改善和預防。其他危險因子包括有猝死的家族史、慢性發炎(例如血液中的C反應蛋白 [C-reactive protein]上升)、飲酒和咖啡過量和攝取過多的容易氧化的脂肪酸等。
心肌梗塞的患者應該要積極的預防猝死發生,林廷澤提醒除了按時服藥外,當發生胸痛、心悸或呼吸困難等症狀時,應提高警覺,盡快就醫。患有冠狀動脈疾病的患者,需進一步加強控制上述的危險因子,改善代謝症候群,戒菸和適時適量運動,預防心肌梗塞的發生。而心肌病變和遺傳性離子通道病變的患者,建議積極確定診斷且依照發生猝死的危險分級接受抗心律不整藥物和體內去顫器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 ICD)的治療,更重要的是,提醒直系血親的家族成員做篩檢,以利早期診斷。
心臟疾病的死亡往往來的猝不及防,彈指之間即天人永隔,猝死發生在中壯之年帶來家庭、社會和經濟上的損失,做好猝死的預防,方能不要留下遺憾。

標籤:



2018年10月29日 星期一

分享--「胰島素阻抗」可以從飲食及運動加以改善

過去的35年間,工業化國家中糖尿病患者的數量已經增加了5倍。據估計,僅在美國每年用於治療糖尿病和相關問題的開支就達1500億 美元。大約1600萬美國人患有糖尿病,但是最讓人驚訝的是其中有將近一半的患者並不知道他們自己有糖尿病。所以就算是那些“非糖尿病患者”也必須閱讀這 一章的內容。
雖然糖尿病本 身就已經是個很大的問題,但是這種疾病帶來的副作用同樣的嚴重。例如,新出現的晚期腎病病例中有三分之一是由糖尿病導致的。每5名糖尿病患者中有4名最終 死亡——不是死於糖尿病,而是由於糖尿病所誘發的心血管疾病(心臟病發作、中風或週邊血管疾病)。你知道嗎,成年人眼球摘除和失明的最大原因就是糖尿病。
糖尿病已經成 為流行病。其中超過90%的病例都屬於Ⅱ型糖尿病(以前稱為成人發病型糖尿病),我們必須對此進行深刻的檢討!Ⅰ型糖尿病原名青少年型糖尿病。這種糖尿病 通常發生在兒童身上,原因是由於胰腺受到免疫攻擊。這種攻擊使得這些孩子們缺乏胰島素,因此必須服用胰島素才能生存。但是我在本章中將把注意力放在Ⅱ型糖 尿病上,因為正是這種類型的糖尿病正在發展為流行病。為什麼得這種疾病的患者人數會如此激增呢?我們有沒有什麼方法自行降低得糖尿病的風險呢?
當然有。
更多內容

標籤:



2018年10月28日 星期日

分享--最能「去除農藥」的洗菜法--醋、蘇打粉、鹽、自來水?

撰文=林正文
網路上流傳「用醋洗菜,可清除所有農藥」,內容引用了高雄高工化工科的科展論文指出,利用光譜證明,將蔬菜浸泡在加了醋的水中,可以將農藥清除,清洗方法如下:

1.普通的工研白醋3滴加入水中,泡一顆青花菜2分鐘,即可把農藥清除出來,太棒了,比蘇打粉更好用。可以用一般可食用的醋2 or 3 滴,2分鐘即可。
2. 一杯米醋加入盆內,攪動後,將不同的水果放入,約十分鐘,此時,水會變得很髒,水果會充滿亮光,沒有腊或髒點附在水果上。
草莓、紅莓、藍莓均可用此法清洗。

這樣的說法在網路上廣為流傳,甚至有許多民眾透過網路或臉書向學校求證,該校後續公開聲明「用醋洗菜並非可以去除所有農藥,只有具有胺基和鹼基結構的農藥,才能被醋溶出而去除,譬如該參展論文研究的蟲拜拜(因滅汀emamectin benzoate)農藥具有胺基結構。」
簡單來說,該份聲明指出,「醋確實能夠溶出部分農藥,但並非所有農藥」。因此醋絕非萬能的蔬果農藥清潔劑。

到底該用什麼方式才能有效去除蔬果上農藥殘留,降低食品安全的風險,一直是民眾關切的議題。除了「醋」之外,「小蘇打」和「鹽巴」都是民間廣為流傳可去除農藥的天然洗劑,究竟哪種比較厲害?

繼續閲讀

標籤:



「手麻、腳麻」如何檢視疾病及就診科別

【早安健康/張承宇報導】「阿伯你為什麼不願意走?」「腳麻欲安怎走!」這個大家都耳熟能詳的廣告,讓我們知道血液循環不良會造成腳麻。但其實,手腳麻的原因不是只有末梢血液循環不良,若只是透過促進血液循環想要來改善手腳麻痺,不僅不一定有效,還會延誤就醫,導致病情惡化! 

台大神經部主治醫師湯頌君曾在文章中指出,手腳麻痺的原因很多,從大腦、腦幹、脊隨、周邊神經、肌肉、末梢神經,任何一個部位出現問題都有可能造成手腳麻痺,而治療手麻、腳麻,首先就得釐清原因。 

日本富永疼痛管理診所院長富永喜代也表示,引起麻痺的疾病很多,且大部分都能透過早期發現及早治療,並為我們分析了造成麻痺的各種原因、看診的科別,幫助我們更快速找到掛號科別,也更容易向醫師表達我們出現哪些症狀。 

手腳麻痺可能是這些疾病造成的

富永喜代依照麻痺部位分類,幫助我們依照自身症況迅速找到可能罹患的疾病: 

  1. 麻痺症狀:頭部、臉部麻痺
    發生在頸部以上的麻痺,皆屬於頭部、臉部麻痺:
    可能罹患的疾病
    該疾病其他症狀
    掛號科別
    中風(腦梗塞、腦出血)
    半邊身體麻痺、半側偏盲(看不到某半邊的事物)、語言障礙、眼球偏移、癲癇

    更多內容

標籤:



2018年10月27日 星期六

缺血性中風的抗血小板藥物療法共識--臺灣腦中風學會

全文連結

標籤:



2018年10月26日 星期五

「阿斯匹靈」非吃不可?

阿斯匹靈(Aspirin)是現今廣泛被使用的臨床藥物,其作用機轉是透過cycloxygenase的抑制來達到抗血小板凝集功能。但是否需使用阿斯匹靈卻常常是民眾心中的一個疑問且具有爭議。因此,我們藉由實證醫學的證據來告訴民眾一些目前的使用通則。 
在說明之前,可能先要對「初級預防」和「次級預防」這兩個專有名詞有所了解。初級預防就是要預防疾病的產生,而次級預防則是早期發現疾病及處理降低疾病造成的傷害。目前阿斯匹靈在心血管疾病的次級預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因為有許多大型研究證實其效果及好處。因此對於已經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如冠狀動脈疾病,心肌梗塞,腦中風等),阿斯匹靈能夠顯著的降低心血管疾病與中風的事件之發生與致死率。正因阿斯匹靈價格便宜且機轉明確,因此有不少的專家學者提倡使用阿斯匹靈在初級預防上。 
所謂初級預防,就是使用阿斯匹靈在無心血管疾病及腦血管疾病之民眾來看其是否能降低心血管疾病或腦血管疾病的發生。根據2009年刊載在Lancet期刊的一個大型研究分析中顯示,使用阿斯匹靈在無心血管疾病史的相對健康族群中,雖然可以降低嚴重心血管疾病及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但相對的也增加了胃腸道以及腦內出血的比率。因此目前並不建議在這樣的健康族群中常規使用阿斯匹靈來做初級預防,但在國外的一些治療準則中也有建議對於這類無臨床症狀及心血管疾病,但是卻具有中度以上心血管疾病風險者(須經由計算心血管疾病風險分數得知),可考慮使用阿斯匹靈作為初級預防用。 
此外,針對有糖尿病的患者,是否需使用阿斯匹靈來做初級預防也是一個值得討論的議題。在過去的文獻中曾顯示,有糖尿病的患者其死亡率是與沒有糖尿病但是已得過心肌梗塞的患者相當。因此糖尿病一直以來就被視為冠狀動脈疾病的『等同者』,然而,在2009年刊載在BMJ期刊的的大型研究分析中顯示,對於有糖尿病但是無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使用阿斯匹靈來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及死亡率並無顯著之效果,只有男性患者可以減少心肌梗塞的發生率,因此在考量到可能造成相對出血的副作用情況下,並不建議在此類患者給予阿斯匹靈來做為初級預防用。但在美國糖尿病學會的準則中有提到針對具有較高心血管疾病風險之糖尿病患者(如男性>50歲,女性>60歲,同時又具有一項主要危險因子),可使用阿斯匹靈來做初級預防用。 
結論是,阿斯匹靈對於心血管疾病之次級預防上是具有充分的證據且應該要被使用的(除非有其他相對禁忌症),但是對於初級預防,建議一般民眾還是經由醫師的評估來決定是否須使用之。

標籤:



預防「中風藥物」簡介

藥物
-Aspirin(阿斯匹靈) :Aspirin的作用主要是抑制血小板凝集與血管收縮的作用,防止血栓與動脈硬化的形成。對於已經發生缺血性腦血管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每日服用75~150毫克的Aspirin,心血管疾病再發生率顯著降低25~30%,在台灣一般的使用劑量為100毫克。現在有些廠牌為了降低阿斯匹靈對腸胃的刺激性,將藥物設計成腸溶微粒劑型,因此服藥時需注意應整粒吞服,不可咀嚼或磨粉。
-Clopidogrel:為血小板凝集抑制劑,在預防血管事故上較阿斯匹靈稍佳,對阿斯匹靈有禁忌症或產生不良影響的病人,可以選用這藥物。對於有更高風險(即曾經中風、周邊動脈病變、病徵性冠心病和糖尿病)和冠狀動脈手術後的病人,服用Clopidogrel可能比阿斯匹靈有效。服用Clopidogrel可能發生腸胃道的不良反應(如腹痛、消化不良、胃炎和便秘)、皮膚紅疹等副作用。 但目前健保規定Clopidogrel僅能使用在對阿斯匹林過敏或一年內有胃鏡檢查證實有消化道潰瘍的患者方能使用。
-Ticlopidine:和Clopidogrel之作用機轉相同,但Ticlopidine會有顆粒球減少症(初期症狀:發熱、咽喉痛、倦怠感等)、再生不良性貧血、血小板減少症、腦出血、消化道出血、黃疸等嚴重副作用。因此使用Ticlopidine的患者須於前三個月內每兩週做一次血液監測。對於出血患者(血友病、微血管脆弱症、消化管潰瘍、尿路出血、喀血、晶狀體出血等)、嚴重肝病患者、白血球減少症患者、服用ticlopidine引起白血球減少症與過敏患者應禁止服用。因副作用較大,通常不建議做第一線的抗血小板藥物使用。
-Dipyridamole:可抑制血小板凝集,也具有血管擴張作用。副作用通常是暫時且輕微,主要是頭痛(10%),另外服藥期間須注意低血壓發生,由平躺或坐姿起立時應緩和改變姿勢,以免造成眩暈、頭痛或昏倒。通常建議作為無法使用Aspirin患者的用藥選擇。
-Aggrenox(腦康平):結合Aspirin 25毫克加上緩釋型的Dipyridamole 200毫克的複方藥物,在第二次歐洲預防中風研究的結果顯示合併使用阿斯匹靈(25毫克)和長效dipyridamole(200毫克)一天兩次,比單獨使用阿斯匹靈或單獨使用長效dipyridamole明顯有效。
綜觀上述抗血小板藥物,服藥期間需特別注意下列幾點:
(1) 若發生黑便、血便、不正常出血時,請馬上和醫師聯絡。
(2) 如果您欲接受手術或拔牙時,請告訴醫師您正在服用抗血小板藥物。
(3) 應避免喝酒,因為酒精會增加引起胃出血機率。
(4) 請依照醫師處方的用法與用量固定時間服藥,不可隨意增減藥量或停藥。
(5) 忘記服藥時應立即補吃,若已接近下一次服用時間就不需補吃,並於下一次正確的時間服用一次的藥量。請不要服用雙倍藥量,以免發生過量
的危險。

 
2.抗凝血藥物
有五分之一的腦梗塞是因為心臟內產生血栓,隨血液流到腦部動脈而導致梗塞性中風,其中最常見的心因性血栓原因是心房顫動,超過80歲的腦中風患者有三分之一與心房顫動有關。
-WarfariTAB 5mg COFaRin TAB 1mg 預防心因性血栓導致的中風,以抗凝血藥物的效果最好。對於有心房顫動且發生過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使用Warfarin可預防68% 的腦中風發生。使用Warfarin要很小心,劑量過高易發生出血的副作用。因此服藥期間請定期抽血監測您的凝血時間,現今多以檢測血液的INR值為參考,理想的INR值應控制在1.5~2.5之間,太低則藥效不夠,太高則易出血。若服藥期間發生牙齦出血、瘀血、傷口出血不止、血尿或血便等現象時,應馬上與醫師聯絡,做適當的處置。
許多食物與藥物都可能會影響Warfarin的作用,例如維他命E會提高Warfarin的作用,增加出血危險性;而大量的綠色蔬菜,如花椰菜、菠菜等,因含大量維他命K會降低Warfarin的效果。但並不是所有與Warfarin有交互作用的食物都不能吃,而是要避免長期大量食用高含量食物,且不要大幅度改變飲食習慣,一旦INR值有異常狀況,可諮詢藥師並告知醫師所攝取的食物或藥物,以便醫師做判斷並調整劑量及做適當的處置。
-Dabigatran用於「預防非瓣膜性心房顫動患者發生中風與全身性栓塞」,經研究證實可較Warfarin再進一步減少35%的中風或全身性栓塞風險,以及減少59%顱內出血的機率,沒有檢查INR的限制與不便,大大提升療效與安全性。
 
3.腦循環改善藥物
此類藥物的效用包括擴張血管、促進腦部小血管的循環或減低血液黏稠度等,包括Pentoxifylline、銀杏萃取物、Piracetam、Nicametate等,但此類藥物並未經大規模的研究證實對腦缺血中風有預防的效果,只能作為抗血栓藥物的輔助藥物。
 
除了上述的藥物,坊間常有所謂「固腦的藥」,誇大宣稱能幫助回復腦神經功能,到目前的研究尚未證實腦中風後有任何藥物能明顯改善腦神經的功能,所以還是尋求正規的醫療協助,以免傷財又傷身。

標籤:



分享--常見藥物與食品禁忌





有透過加入True Health專業團隊Line@truehealth的好友詢問:「家人因膽固醇過高,所以有按時回診並服用降膽固醇藥物,為了想要使膽固醇得到更好的控制,聽隔壁鄰居說吃紅麴很好,可以有效幫助控制膽固醇,所以自行到藥局購買了紅麴服用,希望跟降膽固醇藥物一起吃後可以有加成的效果,沒想到開始腰酸背痛,網路一查後發現,紅麴好像不能跟降膽固醇藥物一起吃!?」
沒錯,降膽固醇藥物不能和紅麴一起吃,而產生的「肌肉酸痛」就是所謂的藥物與食品交互作用,嚴重的話可能造成「橫紋肌溶解症」,甚至可能導致「急性腎衰竭」,這可就不得了了。
回憶起實習時,當時還是稚嫩學生的我,在臨床上也遇到了一則這樣的故事,有個阿姨吃了降膽固醇的藥物,結果肌肉這裡酸那裡痛,天天說:「哎呀!應該是工作太累!」誤以為發炎,於是到醫院就診,也沒跟看診的醫師表示現在正在服用那些藥物,所以醫生開了消炎止痛給阿姨服用。
阿姨回家吃了消炎止痛之後,肌肉痠痛的症狀並沒有得到緩解,於是自己加倍的續吃消炎止痛藥,結果造成了消化性潰瘍。
這個例子是因為「藥物的副作用」,而造成了一連串的連鎖效應。
藥物間的交互作用或是副作用,日常生活中真的隨隨便便都可以遇的到,例如:心血管藥物跟葡萄柚汁一起服用會增加藥品副作用;服用胰島素又喝大量的酒,會增加低血糖的風險;吃完燕麥早餐後,與降血脂藥物至少得間隔 2~4小時,不然會影響藥品吸收而降低療效…等等。
就說很容易遇到吧,連吃個麥片當早餐都可能會有事!
所以True Health團隊特地幫大家整理了較常見的藥物與食品交互作用表格,您可以儲存在手機中,方便隨時可以參考。
如果需要圖片,請您加入True Health Line,並向我們索取圖表。快來加入Line@truehealth吧!相關圖表

標籤:



「阿斯匹靈」的益處和風險--一般健康人是否服用宜仔細評估

淑慧藥師阿斯匹靈可說是世界上用途最廣泛的藥物之一,在媒體報導上也常常見到它的身影,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不含阿斯匹靈,不傷胃」廣告詞,也常有名醫們現身說法,告訴民眾如何天天服用這顆小藥丸來「護心」。近年來研究發現它除了能解熱、鎮痛、抗發炎及預防心臟血管疾病外,可能還有預防癌症等功效。對於這個讓人又愛又恨的藥物,究竟該不該吃,又該如何正確的服用?希望藉由本文讓大家有一個正確的認知。
阿斯匹靈的發現
阿斯匹靈的化學名為乙醯水楊酸(acetylsalicylic acid)。自西元前五世紀,希臘名醫Hippocrates即已採用白楊樹皮的萃取物(含有salicin)來退燒止痛,在1830年代,科學家將salicin轉換為salicylic acid,1897年德國化學家Felix Hoffmann進一步將之轉換為穩定的結構acetylsalicylic acid,1899年以aspirin之名稱正式上市,至今使用已超過一世紀。

阿斯匹靈的作用方式
阿斯匹靈可以經由阻斷造成疼痛及發炎物質前列腺素的生成,達到止痛及抗發炎的效果,並經由調控大腦下視丘的恆溫中心以降低體溫;另外亦具有抑制血小板凝集的作用,故可以預防血栓形成,防止血管堵塞。

阿斯匹靈的官方用途
目前衛生署所核准的用途為退燒、止痛、預防心肌梗塞、預防心栓性栓塞症、短暫性缺血性發作。阿斯匹靈用於解熱、鎮痛、抗發炎的劑量一般較高,約需每4-6小時服用325-650毫克;用於預防心臟血管疾病的功效則在近20多年來陸續被証實,使用劑量相對來說較低,目前研究中曾使用的劑量從每日30毫克至325毫克都有報告。若是已發生過阻塞性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缺血性中風、心絞痛、週邊血管疾病…等)的病人,每日服用低劑量阿斯匹靈可顯著降低心肌梗塞、中風的再發率或是與血管疾病相關的死亡率;對於健康的一般民眾,則需仔細評估服藥所帶來的益處與風險,目前建議對於十年後發生第一次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為6-10%以上(風險計算與年齡、糖尿病、抽煙、血脂異常、高血壓等因素有關,請與您的醫師作確認)的族群才需規律服用。

阿斯匹靈的其他用途及潛在發展
預防川崎症候群(Kawasaki syndrome)之冠狀動脈病變:美國心臟協會及小兒科學會建議,在川崎症候群的急性期,可併用高劑量阿斯匹靈及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以預防冠狀動脈病變。使用的時間長短視情形而定,但在停用高劑量後應持續使用低劑量直至確認無冠狀動脈病變產生為止。
預防癌症:目前的研究顯示每日服用阿斯匹靈300毫克以上,連續服用5年對於預防大腸直腸癌似乎有所益處,另外也有部分研究顯示它可以預防前列腺癌、乳癌、食道癌等癌症,然而在研究的結果尚未一致,且考量此藥的副作用及尚有其他可以篩檢癌症方法的情形下,對於是否建議使用它來預防癌症尚無定論。
預防妊娠毒血症:阿斯匹靈一般不建議於懷孕時服用,但部分研究顯示低劑量使用時對於高危險族群可預防子癇前症的發生,但確切的適用族群、使用時機及劑量仍需進一步研究證實。
預防失智症:多半為觀察性研究所得到的結果,推測可能與阿斯匹靈可以降低缺血性中風的風險或是抗發炎等作用有關。確切的角色仍待進一步研究證實。

使用阿斯匹靈的注意事項
阿斯匹靈最常見的副作用就是腸胃道毒性(噁心、嘔吐、胃灼熱、潰瘍…等)及增加出血的危險,要特別強調的是,以腸衣劑型保護或是併用制酸劑只能降低它對胃部的刺激,並不能阻止它對粘膜的破壞,因此仍不可忽視腸胃道出血的可能性。本院目前有兩種劑型,一為安心平腸溶微粒膠囊100毫克(Espin?),另一為阿斯匹林腸溶膜衣錠100毫克(Aspirin Protect),兩者皆屬腸溶劑型,對胃黏膜的刺激較小,一般建議以大量開水整粒吞服,但在使用於急性冠心症病人時,為達快速吸收,膜衣錠可嚼碎以快速達到血中所需濃度。另外由於阿斯匹靈可能會增加侵入性治療(開刀、拔牙…等)出血的風險,因此在術前數天需停藥,停藥時間視術式及個人情形而定,請於排定治療時先與醫師確認。在兒童及青少年發燒時不建議使用阿斯匹靈,尤其是在罹患流行性感冒或水痘時,因為可能會引發「雷氏症候群」(一種原因不明的腦病變,較好發於兒童,可能與病毒感染及服用阿斯匹靈有關)。

結語
每日服用低劑量的阿斯匹靈,雖然已經研究證實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可能對身體有一些其他的保護作用,但一般民眾不應就因此將它當作「萬靈丹」,仍須經過醫師評估過相關的風險性及可能的益處後,再決定是否要將它當作另一個「終身伴侶」。

標籤:



「阿斯匹靈」長期服用會造成什麼不良影響?

低劑量的阿斯匹林可預防心肌梗塞、預防血栓性栓塞症、預防中風等疾病
文/郭冠億 攝影/郭冠億

這是一位伯伯的問題:因為本身有心血管方面的疾病,所以醫師長期開立阿斯匹林腸溶膜衣錠(Aspirin Protect),每天服用1顆,這樣吃了好多年;有一天看到電視報導長期吃阿斯匹林會導致胃壞掉,因而開始有點擔心,不知道該不該繼續吃藥?

這個問題筆者在臨床上常常會被問到,可能是大家都被廣告「XXX不含阿斯匹林,所以不傷胃」嚇到了,所以只要一有阿斯匹林就直覺產生吃久了胃會壞掉的印象!

阿斯匹林Aspirin算是非常古老的藥物了,從上市至今使用已經有超過100年了,起初醫療作用於退燒止痛,後來陸續研究發現有其他更多醫療上的用途,也讓這藥過了那麼久還是歷久不衰。有研究發現,低劑量的阿斯匹林Aspirin(有效成分乙醯水揚酸acetylsalicylic acid)能抑制cyclooxygenase之活性,進而抑制血栓素(TXA2)的形成,最後可以抑制血小板凝集及血栓形成,所以內科醫師會處方低劑量的阿斯匹林Aspirin用來預防心肌梗塞、預防血栓性栓塞症、預防中風等疾病。

阿斯匹靈最常見的副作用就是腸胃道的毒性,如胃灼熱、潰瘍及增加出血的危險,也因為所謂「傷胃」的關係,後來廠商就將阿斯匹林Aspirin做成腸溶膜衣錠(Aspirin Protect)100毫克的劑型,在藥錠外層包覆一層不傷胃的膜衣,藥物不會在胃中釋放,而是到了小腸才溶解吸收,藉此增加對胃的耐受性。話雖如此,對於有消化性胃潰瘍的病人,腸衣的劑型保護能降低它對胃部的刺激,卻不能阻止它對胃粘膜的破壞,因此對於有消化性胃潰瘍的病人仍不建議使用。

阿斯匹靈在衛生署許可的臨床用途有預防心肌梗塞、預防血栓性栓塞症、短暫性缺血性發作,證明其在心血管疾病的預防上的確有效果,所以只要按照醫師的處方服用,即使長期也可以不用太擔心阿斯匹靈的副作用產生,民眾可以放心。惟阿斯匹靈在一般的開架式藥妝店也能購買得到,在使用時仍需小心藥物使用上的一些禁忌,在服用時最好還是詢問醫師與藥師才能確保用藥上的安全。

(筆者現為馬偕紀念醫院臨床藥學科藥師,aguiter@yahoo.com.tw

標籤:



「腦中風」相關用藥指導--亞東醫院藥劑部

不當中風候選人 『腦中風』相關用藥指導
藥劑部 陳長泰藥師 
亞東院訊相片        當天氣轉涼,冷鋒一波波來襲,急診的腦中風病人數就會突然增加。中風是指腦部血管的病變,可能因為動脈硬化,造成血管狹窄、阻塞或出血,導致腦部細胞受損,常引起言語、行動能力及其他身體機能的障礙。由於腦部血管破裂的位置及出血量不同,呈現的症狀也不一樣,當家中的經濟支柱突然倒下,好不容易逃出鬼門關,卻留下眼歪嘴斜、口齒不清、手腳無力、動作不協調等後遺症,對個人、家庭,甚至是社會都帶來不小衝擊。因此如何幫助中風過的人正確用藥,有效控制病情,顯得相當重要。
  年齡、性別、氣候與家族遺傳是中風者無法改變的危險因子,高血壓、糖尿病、肥胖、情緒緊張、壓力、熬夜、抽菸、喝酒卻是可以藉由許多方法改善的。高血壓是出血性中風的發生主因,有效控制血壓,可同時預防腦中風、冠狀動脈心臟病等其他相關疾病。各種降血壓藥物與用途不儘相同,利尿劑可排出體內過多的水分及鹽分,建議在白天服藥,以避免夜間使用排尿次數增加,影響睡眠品質。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適用於高血壓伴隨心肌梗塞、心絞痛病人,主要副作用為心跳變慢、眩暈、頭痛等,糖尿病及氣喘病人須小心使用。血管張力素轉換抑制劑及血管張力素接受器拮抗劑兼具保護血管及腎臟作用,孕婦不建議使用,因可能造成鉀離子升高,服藥期間盡量避免使用含鉀代鹽、低鈉鹽或含鉀食品。鈣離子通道阻斷劑可降低周邊血管阻力,適用於並有冠心症及糖尿病病人,常見副作用有便秘、頭痛、下肢水腫等。甲型交感神經阻斷劑適用於高血壓伴隨前列腺症狀的老年病人,初次服用後可能出現姿勢性低血壓,血壓突然下降而跌倒,因此吃完藥後請勿立即變換動作或姿勢。理想的血壓標準應控制在收縮壓140 mmHg與舒張壓90 mmHg以下,若有糖尿病,血壓則最好控制在收縮壓130 mmHg與舒張壓80 mmHg以下。
        許多民眾常因擔心會發生腦中風而詢問可以先吃哪些藥物以防範於未然,甚至自行到藥局購買一堆號稱通血路的不知名產品,或自行購買阿斯匹靈服用。Acetylsalicylic Acid (Aspirin,俗稱阿斯匹靈)是最廣泛使用的抗血小板藥物,除了阻斷前列腺素生成達到消炎止痛的效果外,還能減少血栓素製造,兼具抗血小板凝集效果,對於已發生過缺血性中風的病人,每日服用低劑量阿斯匹靈,可降低中風復發率,本院有兩種劑型(Bokey®,伯基腸溶微粒膠囊與Aspirin Protect®,阿斯匹林腸溶膜衣錠),腸胃不適及出血機率增加是藥物最常見的副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以腸衣劑型保護或併用制酸劑只能降低藥物對胃部的刺激,並不能阻止它對黏膜的破壞,因此有消化道潰瘍病史、出血傾向、肝腎功能不良或對阿斯匹靈過敏者不建議服用本藥。還有其他的抗血小板製劑,如Clopidogrel (Plavix®,保栓通) 可用於不適用阿斯匹靈的病人,或是與阿斯匹靈併用,可能副作用為消化不良、腹痛等。具血管擴張作用的Dipyridamole與Aspirin製成之複方藥物(Aggrenox ®,腦康平持續性藥效膠囊)可預防再次中風,但少數病人在使用藥物初期可能出現短期頭痛症狀,多半可自行好轉,若症狀持續變嚴重可提早回診。
  除了抗血小板藥物外,目前臨床上最常使用的口服抗凝血劑為Warfarin (Coumadin®,可邁丁),用藥期間醫師會要求病患定期回診,抽血檢查凝血功能,包括:凝血酵素原時間(PT,正常值是12-17秒)及國際標準凝血時間比(INR,正常需控制在1.5-2.5倍)兩項數值,以作為調整藥物劑量依據。當INR數值大於3.5,可能增加出血副作用;數值低於1.5則表示藥物未發揮療效,可能發生血管栓塞副作用。由於可邁丁是對抗維生素K的作用,容易受到食物中含有的維生素K影響而降低藥效,像是深色葉菜類、綠茶及豬肝等都含有大量維生素K。但這並不表示所有青菜都不能吃,用藥時可將平日飲食習慣紀錄下來,與醫療團隊討論,了解各種食物中維生素K的含量,每日均衡且規律的定量攝取。Dabigatran (Pradaxa®,普栓達膠囊)可直接抑制凝血,預防非瓣膜性心房纖維顫動病患發生中風與全身性栓塞,與可邁丁相較,食物和藥物對普栓達的影響較小,藥物應整顆配水吞服,不建議弄破、咀嚼或取出膠囊內藥粒,且不可隨意停藥,如有身體出現不正常瘀青或紅斑、出血不止、解黑便或紅棕色尿液等情形,應儘速回診。
  腦中風過的病人往往會因為害怕再次中風,除了吃藥,平時還會購買如納豆、銀杏等宣稱有助於腦部循環的保健食品搭著吃,納豆含有之納豆激具有活化體內抗凝血酵素的活性,藉由分解纖維蛋白來幫助血液循環;銀杏之衛生署核准適應症為末梢血行障礙,可改善對於腦血管循環不良引起的暈眩、耳鳴、頭痛、視力障礙等症狀,兩者作用與抗血小板或抗凝血劑藥物相似,並用時可能會使血液無法凝固,造成患者在進行手術或拔牙時傷口不易止血,不建議同時並用。
  其實,對從來沒有發生過中風症狀的人來說,平時養成如多運動、戒菸酒、不熬夜等健康生活習慣,能更有效預防腦中風發生。若本身已為三高疾病病人,請依循醫師處方按時服藥,定期量測血壓、血糖、心跳及體重變化,並記錄數值;飲食方面避開重鹹、高糖及高膽固醇飲食,以免增加心血管負擔。至於曾發生過中風的病人,天氣轉涼或驟降會使二度中風的機會相對提高,絕對不可輕忽!最後提醒您,均衡飲食、規律運動、保持心情愉快,才能避免成為「腦中風候選人」!

標籤:



分享--「胰島素阻抗」可由作息、飲食改善

內容詳

標籤:



2018年10月25日 星期四

正確解讀LDL數值,抽血報告TG/HDL小於2即可預測非屬有害的小小顆LDL

還是發生心血管疾病,原因就出在三酸甘油酯過高、高密度膽固醇偏低,「這種人最容易被忽略。」因此,風險預防最重要還是降低三酸甘油酯,提高高密度膽固醇

膽固醇有好壞之分?

而且一般人常將膽固醇分成「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和「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但王峰認為,無論高、低密度膽固醇,都只是扮演運輸車的功用,沒有好壞之分。
「我的觀念膽固醇沒有好壞,」低密度膽固醇負責將肝臟製造的膽固醇運送到細胞、神經、組織等,高密度膽固醇再將它載回肝臟,兩者分工合作,各司其職;三酸甘油酯、膽固醇、磷脂質、蛋白質、抗氧化劑等營養素,都需靠低密度膽固醇運送到細胞組織並更換,「怎麼可能是壞的?!」王峰很不以為然。更重要的是看低密度膽固醇的品質,可以透過計算三酸甘油酯和高密度膽固醇的比值來判斷。
(膽固醇並非越低越好,還要看三酸甘油酯和高密度膽固醇的比值。)●小顆低密度膽固醇才是元兇
小顆的低密度膽固醇容易困在血管內壁被氧化,造成血管內壁發炎,越來越多研究發現,低密度膽固醇有大小顆之分,當它是細細小小顆的時候才是不好的。如果體內缺乏抗氧化維生素,更有機會形成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DL),都會導致粥狀動脈硬化,所以才有
人把它冠上「壞膽固醇」。
●高密度膽固醇是血脂清道夫
高密度膽固醇能將細胞膜更換、被氧化或血管內皮發炎等所造成的血脂清出來,類似清道夫的角色,才會有建議應該提高高密度膽固醇。
●三酸甘油酯/高密度膽固醇(TG/HDL)<2
當今醫學檢驗主流只測膽固醇濃度總量,不看品質;所以王峰建議民眾計算三酸甘油酯和高

密度膽固醇的比值,應<2,就能預測低密度膽固醇不是細細小小顆,因為三酸甘油酯越高且高密度膽固醇越低,相對的低密度膽固醇會越小顆 。

怎麼吃才能良好控制膽固醇?

聯安診所營養師徐景宜指出,精緻澱粉、反式脂肪酸、加工食品和冷凍食品,都容易在體內形成不好的膽固醇,引起發炎、內膜增厚、血管斑塊且狹窄,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

標籤: ,



2018年10月23日 星期二

分享--如何正確處理與照護傷口

你對傷口照護的了解有多少呢?以前總是以為傷口不能悶著,否則容易爛掉、留疤,所以就算傷口痛到不行,也要咬牙讓它吹風、摩擦,但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傷口照顧的目標是避免感染發生、減少疤痕存在!
破解常見3大傷口迷思,快跟著影片用正確方法照顧傷口!

正確傷口照護
一般居家意外形成的傷口,多屬急性傷口,常因不慎意外而造成,像是被刀切傷或割傷、跌倒導致的擦傷、熱水燙傷等,在進行傷口護理之前,要先評估傷口型態,查看是否需要前往醫療院所做處置,及選擇適當且正確的換藥方式。

標籤:



2018年10月21日 星期日

分享--「止痛藥」成分及分類

阿司匹林的文章之後,私底下問我:為什麼現在很多止痛藥都強調不含阿司匹林?
要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需要先對止痛藥的類別及藥理,做個簡單的介紹。
由於鴉片類止痛藥是處方藥,所以我就不做介紹。
非處方的止痛藥,也就是民眾可自行購買及服用的,可分為「消炎性」及「非消炎性」兩大類。

非消炎性止痛藥

顧名思義,這類止痛藥是適用於控制非發炎性的疼痛,例如感冒和頭痛。它們是通過抑制中樞神經(阻斷痛覺傳導)來達到止痛的效果。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同Paracetamol),而由它所衍生出來的品牌多不勝數。在台灣最有名的莫過於普拿疼(Panadol的音譯),而在美國則為Tylenol(台灣也有,叫泰諾)。乙醯胺酚除了止痛之外,也有退燒的功效,但沒有消炎功效。它的副作用很少,但過量會損害肝臟,尤其是酗酒者或已經有

肝病的人。

消炎性止痛藥

這類止痛藥是適用於控制發炎性的疼痛,如肌肉酸痛和關節炎。它們的醫學名稱是「非類固醇抗炎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簡稱NSAIDs) 。那,為什麼會取這麼一個拗口冗長的名字呢?這就需要先從類固醇談起。
我在這個網站最常談到的類固醇就是維他命D(請看《維他命D是一種荷爾
蒙》),而連帶一起常提到的類固醇就是男性荷爾蒙(睾酮)和女性荷爾蒙(雌激素)。另外有一個我從沒提起但很有名的類固醇,那就是可體松(Cortisone)。可體松可以通過抑制免疫反應來達到消炎止痛的功效,所以它是「類固醇抗炎藥」。雖然可體松有非常好的消炎止痛功效,但它卻也有非常多不良的副作用,如精神病,骨質疏鬆,腎上腺萎縮,等等。所以,它必須要有醫師的處方才能用,而這當然就限制了它的普及,使其無法成為日常用藥。
相對於「類固醇抗炎藥」,當然就是「非類固醇抗炎藥」。
「非類固醇抗炎藥」是通過抑制「環氧合酶」(Cyclooxygenase ,COX)來

達到消炎止痛的功效。「環氧合酶」分為COX-1及COX-2兩種。第一代的「非類固醇抗炎藥」會抑制COX-1及COX-2。第二代的「非類固醇抗炎藥」則只會抑制COX-2。(註: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壁壘分明)
COX-1具有減少胃酸分泌,增加胃黏液分泌等保護胃壁的功能。所以當它被抑制時,就可能會引發胃潰瘍。而這也就是為什麼會有需要研發第二代(只會抑制COX-2)的「非類固醇抗炎藥」的原因。

最經典的第一代「非類固醇抗炎藥」,非阿司匹林莫屬。而它當然也是眾所皆知的胃潰瘍高手(常會引發胃潰瘍)。
另一個也堪稱經典的第一代「非類固醇抗炎藥」是布洛芬(Ibuprofen,商品名:芬必得)。由於它是如此地“受歡迎”(尤其在美國),以至於有人虐(戲)稱它為「維他命I」(沒它不能活)。雖然它也會引發胃潰瘍,但不像阿司匹林那麼嚴重。
最為人熟知的第二代「非類固醇抗炎藥」是希樂葆(Celebrex)。它雖然不會
引發胃潰瘍,但上市後卻被發現有引發心臟病及中風的風險。所以,原本很聰明的發明(要取代第一代),卻反而淪為需要處方,無法普及的藥。

更多內容

標籤:



2018年10月20日 星期六

「久坐不動」的危害更甚於心臟病、糖尿病⋯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美國俄亥俄州克里夫蘭醫學中心心臟病專家賈伯(Wael Jaber),在率領研究團隊進行調查時發現,不運動對健康所造成的風險,竟比抽菸、心臟病、糖尿病還要嚴重。
    據《CNN》報導,該研究刊登在JAMA Network Open期刊上,回顧了從1991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期間,在克里夫蘭醫學中心接受運動試驗的12萬2007名患者,進而衡量運動健身的益處和死亡率之間有什麼關係。
    賈伯指出,不運動的受試者在跑步機上或運動壓力測試中所進行的不適評估,竟然比高血壓、糖尿病或抽菸者更糟糕,這是他們從來沒有見過如此客觀又明顯的數據。
    賈伯表示,研究還顯示運動會延長壽命,而有氧運動更是好處多多,研究人員一直擔心那些做太多鍛鍊的受試者死亡風險可能會更高,但結果並非如此。賈伯說,運動或健身的頻率不會讓你面臨更多風險,「超級鍛鍊者」仍然有較低的死亡率。


    賈伯說,那些久坐不動者的死亡相關風險,竟比頂尖運動員高出500%、比平常有在運動的人多出390%倍。賈伯強調,研究人員現在必須向大眾傳達這樣的風險:「不運動應該被視為和高血壓、糖尿病、抽菸等危險因素一樣。」賈伯指出,久坐不動應該被視為一種疾病,而處方就是「運動」。

    標籤:



    分享--蔬菜農藥殘留前三名,尤其是「韭菜」(農藥灌根部,吃不得)

    許多人為了健康、減肥喜歡吃燙青菜,但部分店家貪圖方便,常常都沒有把菜好好洗乾淨,研究指出,殘留的農藥長期作用於人體,可能引起中毒或致癌。營養師表示,最容易出現農藥殘留的3種蔬菜就是韭菜、白菜、油菜。
    種植蔬果一般需要噴灑農藥除蟲害,因此多少會有農藥殘留,《每日健康》報導,聯合營養諮詢中心營養師陳彥甫指出,蔬菜因根部植於土壤,用藥後如果因天候提前採收,發生農藥殘留的可能性較水果高,其中,韭菜、白菜、油菜等葉菜類最容易出現農藥殘留超標的現象。
    由於韭菜的蟲害常位於菜體內,單純藉由表面噴灑農藥難以根除害蟲,因此菜農通常會採用大量毒性較強的農藥灌根,所以韭菜受汙染的程度,又比其他葉菜類還高。一般葉菜類中,外部葉片的農藥殘留會比內部菜葉高,因此除去表面菜葉後就可以減少農藥汙染的危險。
    蔬果上殘留的農藥吃多了,隨著時間累積,在人體中達到一定數量時會影響人體健康,造成慢性中毒,包括肌肉麻木、咳嗽,甚至會誘發癌症、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甚至可能影響到下一代發育,導致胎兒畸形。提醒食用前,一定要用流動的清水沖洗乾淨再吃。

    標籤:



    分享--降血壓13法--高血壓標準己下修至130/80

    【早安健康編輯部】美國心臟協會13日發布有關高血壓的最新治療指引,重新定義血壓達130/80毫米汞柱(收縮壓130毫米汞柱、舒張壓80毫米汞柱)以上即為高血壓。這是美國醫學界2003年以來首度更新有關血壓檢測與治療的指引,先前的高血壓定義為140/90毫米汞柱以上。 

    過去認定的高血壓是140/90,但許多患者在血壓低於這些數值時,也會出現高血壓併發症。 

    指引主要撰寫者Paul Whelton表示,一旦血壓達到130/80,「出現心臟併發症的風險就是血壓正常者的2倍」。但他也補充,血壓達到新的標準,對患者而言是一個警訊,表示健康亮黃燈,必須開始控制血壓,不代表一定得吃藥。 

    高血壓的原因:鹽分攝取過多、運動不足、遺傳


    高血壓大多是鹽分攝取過多、運動不足、遺傳等原因造成,全台高血壓
    患者人數多達430萬,且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全球有13%的死亡,都是高血壓所惹的禍,罹患心臟病、腦中風、腎臟病的機率也較一般人高出許多。 

    雖然可以靠降血壓藥控制血壓,但長期服用可能產生副作用,所費也不貲,有什麼其它更為簡單、健康且有效的方法呢?以下由日本心血管疾病權威醫師、《ぐうたらでも血圧がグングン下がる50の方法》(暫譯:50個超簡單降血壓祕訣)作者高澤謙二教你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做到的13個降血壓秘招。 

    更多內容

    標籤:



    動脈硬化的元兇非膽固醇而是身體的發炎指數(可能是高血糖引起)


    膽固醇過高人人聞之色變,但許多人都不清楚膽固醇指數代表的意義是什麼,膽固醇過高是動脈硬化的原因嗎?蛋的膽固醇含量高,所以一天最多吃一顆? 膽固醇過低又會有什麼危害,日本機能性醫學研究所所長齋藤糧三完整解析膽固醇數值的秘密。 

    【早安健康/齋藤糧三(日本機能性醫學研究所所長)】動脈硬化並非膽固醇過高,而是高血糖引起的發炎。

    人們對於膽固醇會導致動脈硬化的誤解,其實是源自於下述的歷史背景。一八四三年,人們在動脈硬化的血管中發現了膽固醇,動脈硬化,就是動脈變硬、變窄。在這種狀態下,血液的流動會變得不順暢,血管很容易在瞬間堵塞,進而引發心肌梗塞或腦中風。

     繼續閱讀

    標籤:



    高血壓的元兇不是吃太鹹而是喝水太少

    【早安健康編輯部】高血壓的病因是由多重因素造成,除了家族性遺傳外,不良飲食習慣多是誘發高血壓的主要因素。許多人多半認為平時飲食過鹹是造成高血壓的元凶,但是造成高血壓的根本原因其實是因為身體缺水! 

    缺水為什麼會引起高血壓?血壓分為舒張壓和收縮壓,正常狀態下,人體的血液總量及血壓會處於一相對恆定的數值。 

    由於血液裡有高達90%以上的含水量,貝曼格利醫學博士在《喝水好健康》書中提到,血管可以調節不斷變動的血量,當身體缺水時血量也會減少,為了彌補血液中流失的水分,原先正常的血管就會收縮,周邊的微血管也會關閉,血管緊縮導致動脈的壓力上升,就是所謂的高血壓。

     內容詳

    標籤:



    2018年10月18日 星期四

    「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可能引發「心臟缺血」風險,勿輕易嘗試

    朝向酮體生成的路徑,可以快速代謝脂肪,因此許多人減肥或者重量訓練者,會想採取斷絕澱粉的飲食法讓體脂率快速減低。近年來開始出現教導如何攝食斷「糖」飲食的書籍,亦有醫師認為酮體的生成是人類天生的機制,用以保護能量不足的我們,也提出一些臨床文獻佐證,指出不吃澱粉也不會酮酸中毒。
    雖然如此,酮體還是具有一些健康爭議與中毒的案例,所以在營養學教科書中,皆有提到斷絕澱粉的飲食法會有酮酸中毒的危險。台灣也曾發生過過數起酮酸中毒事件,2016年有位婦人送了急診,婦人沒肝腎心臟病史、也沒有糖尿病,但在尿中驗出大量酮酸,經過詢問才知道婦人力行極低醣極低鹽飲食,三餐只吃蔬菜偶爾才吃一點肉。然而,酮酸中毒時會產生滲透性利尿作用,再加上婦人大量飲水,因此造成血液中電解質不平衡而送醫。
    低碳水飲食對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研究結果並不一致
    流行病學的調查中,發現攝取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與高蛋白的飲食型態會提高健康的風險。
    2007年發表在歐洲臨床營養期刊的研究,追蹤近2萬3千位希臘健康成年人達10年,結果發現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質的飲食會與死亡率呈現正相關,同年發表在《內科醫學期刊》的研究,追蹤4.2萬中年女性達12年也做出相同的結論。
    哈佛大學營養系的方教授(Teresa Fung)分析美國兩項大型世代研究資料庫的數據,其中男女分別有4.5萬與8.5萬人,此資料庫收集數據的時間長達20年。結果顯示攝取低碳水化合物者會與死亡率有些微弱的正相關性,但若進一步將這些人的蛋白質來源分成植物性與動物性後,發現攝取低碳水化合物飲食且蛋白質主要以動物性來源者,除了與總死亡率有顯著相關外,也會與癌症罹患風險有關。
    在於心血管疾病風險方面,2013年歐洲一項探討4.3萬位女性的研究分析了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攝取量與心血管疾病發生率的相關性,結果指出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質飲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但是針對這一項歐洲的試驗,也有英國學者提出質疑,認為對阿金飲食的定義錯誤與實驗數據詮釋上有些問題。
    不過也有研究持反面的意見,哈佛大學營養系的胡教授於2006年發表於世界重量級期刊《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在此研究中同樣以護士健康資料庫作為數據來源,分析女性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等巨量營養素攝取量與冠心病風險的相關性,結果指出低碳水化合物飲食並未增加冠狀動脈心臟疾病的問題。
    曾有個案因為極低碳飲食而出現心臟問題

    標籤:



    認識「餐後症候群」----有類似糖尿病低血糖症狀但血糖值測量正常


    Whipple's Triad


    如果是非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必須符合 Whipple's triad (惠普氏三聯徵)。這是美國外科醫師 Allen Oldfather Whipple 在 1938 年提出胰島素分泌瘤的手術條件。目前臨床上使用的三項條件包含:

    標籤:



    低血糖急症不可輕忽

    糖尿病之低血糖急症
    低血糖顧名思義,就是血糖太低,正常人無論空腹或飯後的血糖,都不會低於7Omg/dl,低血糖雖非糖尿病人所特有,胰臟腫瘤、癌症等疾病也會造成,不過糖尿病人所發生的低血,是最常見的,幾乎所有的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人,都發生過低血糖,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人,在為期半年的追蹤,也有五分之一的病人發生過低血糖。 
    低血糖的症狀有:
    • 冒冷汗
    • 雙手顫抖 
    • 肚子餓
    • 疲倦及噁心
    • 心跳加速 
    • 心情不好或神智不清 
    除了上述症狀外,低血糖發生時,也有可能 以饑餓、頭痛、流淚、嘴角麻木等方式表現過多的胰島素會導致您的血糖過低。低血糖症發生得很突然而且很快的就會變得很嚴重,大多數的人都可以感覺到低血糖的症狀,他們往往會冒冷汗、緊張、感到暈眩或迷惑而且覺的心情不好, 血糖人低時便會感到不舒服思緒也會不清楚。
    低血糖發主的原因有:
    • 活動量增加,但沒有降低胰島素的用量或增加食物的攝取量。
    • 吃的太少但沒有減少胰島素的劑量。
    • 打太多胰島素。
    • 沒吃飯或太晚吃飯。
    • 空腹喝太多酒。 
    葡萄糖是腦部最重要的養分,由於腦部不會製造也無法儲存葡萄糖,必須依賴血液中的葡萄糖,不斷地供應,人體每天產生的葡萄糖,至少有一半是提供腦部使用,當血糖太低時,腦部缺乏葡萄,將使大腦活動受到嚴重影響,輕則反應遲鈍,重則昏迷甚至腦細胞壞死。 
    為了預防體內葡萄糖過低,人體保護機轉,可提供警告訊息及升血糖作用,來應忖低血糖。體內儲存的肝醣是人體對抗低血糖的重要物質之一,經由(肝醣分解作用)可產生葡萄糖,在夜間空腹時有75%的葡萄,是由肝臟中的肝醣提供 ;不過肝醣的儲存量約只夠使用l2至16小時,因此還需要(糖質新生作用),將乳酸、氨基酸及脂肪酸等養分,轉變成葡萄糖,供人體使用,在長時間饑餓下,這種作用是最主要的葡萄糖提供方式,饑餓雨天半時,負責了 97%以上的葡萄糖供應。
    雖然有肝醣分解與糖質新生兩大作用,像個大倉庫,儲存了對抗低血糖的物質,血糖的控制與倉庫的進出,還是由荷爾蒙負責管制。當血糖過低時,胰臟的胰島素分泌應該減少,以免血糖繼續下降,同時胰臟必須分泌另一種荷爾蒙(昇糖素),刺激肝糖分解成葡萄糖,這兩種荷爾蒙一高一低的變化,是決定血糖是否曾太低的最重要因素。
    糖尿病人接受了降血糖藥物,血液中胰島素濃度升高,因此血糖下降時,雖然昇糖素已開始分泌,但胰島素仍末減少,,就會造成低血糖,此外當肝醣消耗殆盡時,也會因無足夠的物質可以產生葡萄糖而發生低血糖。
    除昇糖素以外,低血糖發生時,腎上腺素也幾乎緊接著分泌,生長激素及腎上腺皮質素濃度也會增加,這些參與對抗低血糖作用的荷爾蒙,意思就是在血糖調節作用上,和胰島素相反,可藉由刺激肝糖分解與糖質新生作用,產生更多的葡萄糖,供人體使用。 
    低血糖可依不同的血漿血糖濃度及反應分為四階段 : 
    • 第一階段血糖值稍低,界於65至70之間沒有明顯症狀及荷爾蒙反應。
    • 第二階段血糖值界於60至65之間,反向調節荷爾蒙開始動員反應,對抗低 血糖。
    • 第三階段血糖值界50-60之間,病人會有心跳加速、顫抖、冒冷汗、焦慮等自律神經症狀。 
    • 第四階段血糖值小於50,病人產生腦部缺糖症狀,引起疲倦、嗜睡、混亂、言語不清、抽筋甚至昏迷不醒。 
    基本上低血糖一定有症狀,而且大部分會有第三皆段的自律神經症狀,只要在此時立刻處理 ,補充葡萄糖,使血糖上升,就不會造成更嚴重的第四階段症狀,一旦症狀進展至意識不清,病人就沒有能力自行處理,如果又延誤送醫,就有可能發生腦死或死亡的悲劇 ; 有些病人的自律神經症狀不明顯,如年紀大、合併有神經病變、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人,曾經嚴重低血糖昏迷、經常發生低血糖的病人,都會因缺乏明顯的自律神經症狀,而低血糖變得非常危險,這些病人平時的血糖控制不能過低,最好能自備血糖機,平常多驗血糖,保持定時定量的飲食習慣,才能減少嚴重低血糖的危險。
    在治療低血糖方面,意識清楚的病人,應迅速補充含葡萄糖且易吸收的食物。如一杯果汁、一罐台糖飲料、四茶匙糖、一湯匙蜂蜜、幾塊力糖或是一條巧克力糖等,如症狀未消失,可接著再吃點食物 。
    若已經意識不清,就不能給病人吃東西,必須馬上送醫注射葡萄糖水,大部分病人 的意識可迅速恢復,不遇病人仍必須住院,重新調整藥量,特別是口服降血糖藥物治療病人,藥 物要數日才能排泄完畢。 
    低血糖雖然危險,卻是可以預防及治療,每年死於低血糖的人數仍遠低於高血糖,因此絕不能因噎廢食,過度懼怕低血糖,而不控制糖尿病。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