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et A to Z --- 膳食養生密碼
You Are What You Eat 大家都耳熟能詳, 令人驚訝的是人們總是吃錯食物,
日積月累, 不知不覺之間就吃出毛病來了.
怎麼吃才正確令您關切嗎? 沒關係, 來, 讓 Diet A to Z 和您一起分享膳食養生的秘密 !
2014年11月28日 星期五
2014年11月27日 星期四
醫療新知--66-75歲老人均應考慮服用降膽固醇藥斯達汀
美國醫學會公布新研究,建議66至75歲的老年人,無論是否有膽固醇過高的問題,都應考慮服用降膽固醇藥物斯達汀,以降低心臟病發作與中風風險。
研究逾6000名66歲至90歲美國人後,建議這個年齡層中,97%民眾與100%男性,即使膽固醇濃度正常,都應服用。
研究不但建議所有心臟疾病、糖尿病與高膽固醇病患服用,其他在未來10年心臟疾病與中風風險高於7.5%的健康成年人,也應服用降低風險。
另外,美國專家表示,沒有證據顯示,定期檢驗體內維生素D濃度有助降低不利健康的風險。
過去研究發現,維他命D缺乏會增加骨折、心臟疾病、大腸癌、糖尿病、憂鬱症、阿茲海默症與死亡風險。不過美國預防工作小組表示,「目前證據仍不足以評估」。
標籤: 醫療新知,降血脂藥,膽固醇
2014年11月24日 星期一
少吃「白米飯」---垃圾食物之王
俗語有云: 人吃五穀雜糧, 難免會生病!
這麼通俗的一句話, 卻很少引起人們的思考!
不知古人是否也意識到米飯的危害!
所以,造字時,將飯字造得如此明白,
拆開看這字,食+反=「飯」,
意識就是吃反了!怎麼吃反了呢?
另外一個中文字更清晰地表示了祖先對白米飯的看法「粕」,
這個拆開了「白米=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意識就是應把米的穀殼、米胚芽留下來,把白米倒掉。
現代營養學家從米殼中提取了至少兩種營養素,
在癌癥腫瘤疾病及類風濕關節炎方面有很高的療效,
一個叫做:「IP6」一個叫做 「1,3,β葡聚醣」 ,
而米殼中所包含的蛋白質、維生素B、維生素E,
也都被證明對人體有很大的好處。遺憾的是,
精彩內容
標籤: 白米飯
2014年11月23日 星期日
餐後手抖、心悸---糖尿病前兆
問:過去常聽人說過,沒吃早餐血糖過低,會覺得頭暈不舒服,可是我吃早飯後也會出現手抖、心悸、冒冷汗等症狀。我的父母長輩都有糖尿病,但我目前沒有,請問醫師,這些症狀,可能是得了糖尿病嗎?
(45歲,台中,上班族)
北市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醫師鄭筆聳答:
糖尿病的前期包括空腹血糖異常、葡萄糖不耐症兩種,兩種都是血糖偏高,但還沒有達到糖尿病的程度。
一般都認為糖尿病是高血糖,但糖尿病前期的患者,會出現餐後低血糖的狀況,因為血糖低,會出現冒冷汗、手抖、心悸等症狀,嚴重的患者還會胡言亂語、嗜睡、癲癇或昏迷,早年這疾病好發在中年人,但近年因為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改變,因此有年輕化趨勢。
餐後低血糖症狀常發生在糖尿病前期,這類型低血糖症狀,常出現在餐後4到5小時左右;因為是糖尿病前期,仍可分泌足量胰島素,但對血糖的反應有些「延遲」,也就是吃東西後第一時間血糖快速上昇,之後身體趕工製造分泌過多胰島素,反而使血糖下降過度。
建議患者可進行口服葡萄糖耐糖試驗,有助醫師進行鑑別診斷;糖尿病前期的患者需控制體重、飲食及生活作息,降低惡化為第2型糖尿病的機會,同時也要減少胰島素過度分泌造成低血糖。
提醒平時應減少攝取高糖分或醣類食物,如西式糕點、糖果、含糖飲料等過度加工過的精緻食物要少吃,並少量多餐。若改變生活習慣後仍無法改善症狀,最好還是要就醫治療,由專科醫師開給藥物,有助於控制避免惡化為糖尿病。
「聯合門診」專欄幫您諮詢醫師解答各種疾病疑難,欲問診者請寫下姓名、居住地、病症、年齡和職業,用電子郵件寄到:uen.money@udngroup.com電子信箱。
標籤: 心悸,糖尿病
分享「後青春的安老學」--2年後老人尿布銷量大於嬰兒
「後青春的安老學─2014高齡照護論壇」,出席貴賓默沙東總經理劉思雅(左起)、衛福部台中醫院院長李孟智、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長鄧素文、亞洲大學講座教授楊志良、台北榮總院長林芳郁、演員孫越、陳淑麗、清大榮譽教授王國明、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與聯合報社長項國寧合影。
記者楊光昇/攝影
在昨天「後青春的安老學─二○一四高齡照護論壇」中,八十四歲的資深公益演員孫越說,他從四十一歲開始學習變老;老人家有義務教導年輕人怎麼面對安老,而對照護自己的後輩的辛勞也要多體諒。公益名人陳淑麗和知名作家吳若權也分享照護父母的心路歷程,既溫情又艱難,不少聽眾都同感落淚。
這場由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與聯合報、默沙東及昇恆昌合辦的論壇,與談者還有前衛生署長楊志良、葉金川,北榮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司長鄧素文、台中醫院院長李孟智、格林文化發行人郝廣才、清大教授王國明、政大教授張士傑、元智大學教授徐業良、北市都發局長邊泰明、衛生局長林奇及健保署主任秘書蔡淑鈴等人。
台北榮總院長林芳郁說,他去日本熱海溫泉度假時,看不到一個孩子;驚覺台灣即將步上日本老人國的後塵,要趕快尋求對策。聯合報社長項國寧也表示,二○一六年開始,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將首度大於十四歲以下孩童,老人尿布銷售量將大於嬰兒尿布。
楊志良則說,現在他已經很少收到白色的訃聞,因大半是粉紅色甚至紅色(代表享壽逾八十歲);社會上已看到愈來愈多老人照護老人的現象。
孫越在論壇中分享安老學,人老也要尋找生活情趣,他曾在出國的飛機上自問,如果這時死了會否後悔,答案是不會,因為親愛的家人就在身旁。像他既是肺癌又是慢性肺阻塞肺炎病人,旁人可能覺得很悲哀,但他仍樂在其中,還以吹口琴來作呼吸訓練。
他也提醒老人們,對照顧自己的人要心存體諒和感激,例如子女後輩,例如醫師。當年為他的開刀的台大外科教授李元麒因病過世,他花很大力氣找到李元麒的夫人,就為了說聲謝謝。他自己從四十一歲就開始學習變老,觀察家中或社區長輩怎麼生活,當自己步入老年時,就知道怎麼快樂生活。
陳淑麗表示,她和母親相處戲劇化,母親是沈靜青衣派,她是大嗓門花旦派,兩人用各自的方式吵架吼叫;經過多年的磨合溝通,調整到每天晚上二人要愛的抱抱後,母親才能安然入睡,主因是她發現面對老人,「耐心」和「尊重」最重要。
「當時真的好累。」陳淑麗邊流淚邊說,母親因膝蓋痼疾選擇到花蓮就醫,她必須坐火車來往台北、花蓮,某日在火車上累到哭出來。直到母親跌倒多次不願再站起,她轉而了解母親需要,用「好起來就帶妳回日本」鼓勵母親,終於讓母親努力復健、坐上輪椅出國。
照顧中風母親十八年,期間父親猝逝,吳若權強調,「照顧長輩,就是照顧未來的自己。」他說如何檢視自己與長輩是否已成知己,就是能否坦然討論生死。
吳若權說,母親看著訃聞感嘆逝世親友「怎麼才走沒多久就要被燒掉(火化)了?」他問母親想冰幾天?母親先說「誦完八小時的經就可以燒了」,但「冰四十九天又太久」,結果又改口「要再想想」。他說,若和長輩連身後事都能講清楚,未來的遺憾就會少很多。
標籤: 安老學
2014年11月21日 星期五
裝載「心律調整器」旅客不宜作「金屬探測器」安檢,否則會有生命危險
據英國《鏡報》報導,30歲的黛安娜(Tragic Diana Tolstova)與33歲的丈夫麥克森(Maxim)日前在俄羅斯南部的烏蘭烏德機場(Ulan-Ude Airport)準備出國,登機前,麥克森向機場人員提出證明文件表示黛安娜裝有心律調整器,但在經過金屬探測器後,黛安娜開始感到頭暈,之後隨即倒下。
在機場醫務人員趕到前,黛安娜就已不幸過世。麥克森懷疑是金屬探測器的電磁波干擾,導致妻子的心律調整器失調而死亡。麥克森說,「醫務人員在幾分鐘後才到現場,但他們到場時也不知道該如何處理,他們沒有做任何的急救,甚至沒有通知救護車到場。」,最後黛安娜在丈夫懷中過世。
機場發言人則說,工作人員都受過最嚴密的訓練,也都知道該如何處理配有心律調整器的旅客,且會告知類似狀況的旅客不需通過金屬探測器,對於這次的事件,機場仍在進行調查。
標籤: 心律調整器,機場安檢,金屬探測器
2014年11月18日 星期二
「食安法」過關了
【記者蕭文彥/陳金寶 台北綜合報導】立法院食安修法終於在歷經衛環委員會5天審查,王金平院長主持協商9次後於18日下午完成,此次版本多達19個,不僅協商次數創新高,而且協商過程中氣氛最和諧,為求食安法制完備,朝野費盡心力。
民進黨團柯總召18日表示,此次食安法修法,行政院提案幾乎沒有一條獲得採納,等於是全軍覆沒,對於行政院執意想以法人除罪化來解決一事不二罰的問題,朝野黨團立委均認為修法已將不法利益列入沒收、沒入或追繳範圍, 已無法人除罪化之必要,亦無一事不二罰之疑慮。
首先,有關法人除罪化未獲共識,對於黑心廠商仍得科以刑事罰金;其次,黑心業者的不法利得政院版第44條完全未處理,最終仰賴民進黨版本處理不法利得之追繳;再者,政院版獨立刑事沒收制度(法人沒主刑仍予以沒收)在法人維持刑事罰金刑的前提下,此次修法未獲採納,最終通過民進黨版本所支持之第三人刑事沒收制度;最後,飽受司法院批評、造成廠商受罰機會不平等的大統條款(政院版§59-1,有罪判決定讞後經除罪化仍繼續執行刑罰之規定),法務部於協商會議中亦主動放棄。
綜上所述,行政院版條文均無法獲得國會多數共識,也做不到「罰得快、罰得到、罰得重」。
最重要的是,政院版此次並未處理食品業者與消費者間的有關民事訴訟的不對等問題,諸如:部分嚴重不法行為之舉證責任重新分配等,均有賴民進黨堅持入法才予以補足。
通過條文重點
標籤: 食安法
2014年11月14日 星期五
「漂白豆芽菜」吃不得,易誘發蕁蔴疹、氣喘
〔本報訊〕
台中市警方日前查獲一家豆芽菜大盤商,涉嫌使用低亞硫酸鈉漂白豆芽菜,使其賣相更佳。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今表示,低亞硫酸鈉雖為合法食品添加物,但最怕殘留二氧化硫,若下肚恐刺激腸胃,引發噁心、嘔吐、腹痛等症狀,如有過敏體質,易誘發蕁麻疹、氣喘,嚴重者更可能導致急性發作,危及生命。
標籤: 豆芽菜,漂白劑
2014年11月13日 星期四
「大腸癌」肝轉移,切肝多次仍存活15年創下全台首例
(中央社記者龍珮寧台北13日電)
77歲王先生15年前因排便困難就醫,確診大腸癌晚期,之後又肝轉移並復發已切肝4次,醫師王輝明說,腸癌肝轉移治療成功,是全台首例。
王先生從來沒有看過醫師,第一次上醫院是15年前時,因一直無法排便而就醫,檢查時已確認是大腸癌晚期,13年治療期間發生肝轉移並復發,已切肝4次,罹癌時,摒棄菸酒檳,規律作息,多蔬果。
王先生的主治醫師、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表示,過去若發生大腸癌轉移到肝臟則病人平均存活18個月,5年存活率約5%,像王先生在術後存活15年的個案是全台首例。
王輝明說,近年來台灣在轉移性大腸癌治療成效很好,臨床經驗觀察,透過「多點基因檢測」與「個人化標靶治療」,讓原本不能切肝的患者,有30%被轉化可進行肝腫瘤切除,切肝後5年存活率達41%。
王輝明說,大腸癌已連續6年都是癌症發生率榜首,建議民眾多利用政府提供的50-74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若有家族史者,家人是在40歲罹癌則篩檢年齡應提早到30歲、若家人是在50歲罹癌,則篩檢提早到40歲,飲食忌燒烤、油炸,多攝取蔬果。1031113
標籤: 大腸癌,肝轉移
「二尖瓣修補鋪」使用「達文西手臂微創心臟手術」更具優勢
在各項手術的領域中,當手術成果穩定度提高後,一個重要且無可避免的趨勢就是要使傷口變得更小。達文西機器手臂於1999年問世以來,就期待能讓心臟手術在微創的道路上邁開大步。
但由於心臟手術的複雜性,加深操作機器手臂的困難度,使得這方面的發展相當緩慢。然而隨著達文西機器手臂設計的成熟,也使得微創心臟手術能夠有更穩定的成果。本院從2012年完成達文西機器手臂系統的建置後,在心臟外科的微創手術開啓了新的一頁。經過了一系列的基礎訓練、模擬訓練和臨床訓練,從2012年底至今,半年內本院完成了10多例的達文西機器手臂微創心臟手術,其中以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及二尖瓣的修補與置換手術的應用為主。
傷口小住院少恢復快
達文西機器手臂微創心臟手術是經由肋骨之間的空隙,以機器手臂進入胸腔進行手術,免除鋸開胸骨的步驟,維持病人胸腔骨骼的完整性。因此雖然手術時間較長,但是在手術後病人復原的過程往往較快、疼痛較少,減少手術後需要使用的止痛劑;同時降低發生手術傷口感染的風險,呼吸功能和行動能力的恢復也都比一般心臟手術病人好。因此平均來說,接受達文西心臟手術的病人比一般心臟手術的病人住院天數較短,出院後也比較快恢復正常生活。
此外有一部分接受一般心臟手術的病人,在長期追蹤之下,因為胸骨鋸開的緣故仍然會有傷口疼痛的問題,尤其每當溼冷的天氣時,這些病人就開始胸骨疼痛,不但需要使用更多的止痛劑,而且造成生活上的困擾。雖然我們進行達文西心臟手術的時間尚短,還看不出這些病人長期的疼痛問題,但是相信沒有鋸開胸骨,這樣的狀況應該可以避免。
術後兩週即可活動自如
在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方面,傳統微創冠狀動脈繞道手術通常只是用左內乳動脈進行單條的冠狀動脈繞道,而達文西機器手臂的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因為視野更清楚、操作更靈活,可以在相同的小傷口下,使用左內乳動脈和手臂上的橈動脈,來進行多條冠狀動脈繞道手術,達到和一般開胸進行繞道手術相同的結果。同時減少了大腿取隱靜脈的傷口,病人比較不會腳踵及因為大腿的傷口而影響行動能力。長期而言也能避免病人腳麻、疼痛等不舒服的感覺。
本院有一位接受達文西冠狀動脈手術的74歲病人,手術後一週就可以獨立爬兩層樓,出院之後也很快就恢復正常的運動。
二尖瓣膜修補亦有優勢
至於二尖瓣膜手術使用達文西機器手臂更是有明顯的優勢,因為二尖瓣膜手術若從正中胸骨切開進去,需要將心臟做較大程度的切開和翻轉,才能看到二尖瓣膜。在現代瓣膜手術的觀念中,二尖瓣膜修補對病人的好處遠大於瓣膜置換,但是進行二尖瓣膜修補的時候,往往需要進到比較深的左心室進行縫合,由於視野較不清楚,修補的成果有時候比較不穩定。
然而使用達文西機器手臂進行二尖瓣膜手術時,不但傷口較小,由於是從右側胸腔進入,心臟不必作大的切口或大幅度的翻轉就可以清楚看到二尖瓣膜,同時利用3D的內視鏡可以深入到左心房內,清楚地評估二尖瓣膜的缺損,並利用機器手臂進行精密的修補,即使是不適合修補的嚴重瓣膜病變,也可以在機器手臂下進行二尖瓣膜置換。
在接受達文西二尖瓣修補手術的病人中有一位45歲的先生,手術後兩週就可以正常走路一個半小時而不會感覺不舒服,恢復相當良好。
雖然達文西心臟手術有很多的優點,但不能減少心臟手術本身的風險,而且並不是所有的心臟病人都適合接受達文西手術。即使評估合適,在國外進行許多達文西心臟手術的醫院,也還有1%至10%的病人在手術中必須轉為一般心臟手術來進行。因此,需要手術前詳細的檢查和專門的達文西心臟手術醫師團隊進行完整的評估,並且在手術中小心地進行。
達文西機器手臂微創心臟手術對許多病人而言,可以是一個能讓傷口更小,恢復更快的選擇,自7月起,本科設立「達文西微創心臟手術特別門診」,提供病人更完整的醫療服務。◎
2014年11月10日 星期一
2014年11月8日 星期六
「不明原因的發燒」小心感染「心內膜炎」
一位80歲老先生因全身不適及輕微發燒來院求診。這位老先生過去健康情形良好,除血壓略高,並無特殊重大疾病。住院前10多天,病患注意到自己的體溫略高,約在37℃到38℃之間,同時出現倦怠、食慾較差,甚至有上腹部不適及排便習慣改變等症狀。一開始老先生在診所就診,但未見改善。經安排住院檢查後,發現病人有不明原因的貧血及腸胃道症狀,所以安排胃鏡、大腸鏡及腸胃道攝影,雖然發現腸道有憩室,但病患的症狀未見緩解。後來病患抱怨頸部酸痛,心臟聽診發現有心雜音聲音加大,所以安排心臟超音波檢查,證實動脈瓣有細菌贅生物,同時血液培養長出草綠色鏈球菌,因而確定了感染性心內膜炎之診斷,經過青黴素抗生素治療,老先生的症狀也完全改善。
這是一典型感染性心內膜炎的病歷。感染性心內膜炎一般是因細菌在心臟瓣膜造成感染所引起。常見的細菌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及草綠色鏈球菌等,病患最常出現的症狀就是發燒。抽血檢查多數會有貧血現象。身體檢查可以聽到心雜音,有時也出現關節痛、手掌紅疹或指甲線狀出血等臨床表徵。通常會有感染性心內膜炎的病患其心臟瓣膜原先就有問題,再加上先前接受一些容易造成短暫性菌血症的治療或檢查,如拔牙、膀胱鏡或腸胃道檢查等,就可能進一步導致細菌性心內膜炎。病患偶而也會出現嚴重的併發症,如腦中風、心臟衰竭、腎臟栓塞、菌性動脈瘤。
治療則依致病細菌不同,選擇藥物也不一樣。草綠色鏈球菌主要是用青黴素;金黃色葡萄球菌則使用半合成青黴素或萬古黴素來治療。如果不幸藥物治療失敗,則要考慮外科手術。台灣的毒癮者用不潔針頭施打毒品的情形還是偶而可見,所以這類毒癮者也佔感染性心內膜炎所有病患的一定比例,而造成他們感染性心內膜炎的致病菌主要是金黃色葡萄球菌。
在預防感染性心內膜炎方面,平常應注意口腔衛生以及牙齒保健。看任何醫生,尤其是牙醫師,應先告知本身有無心臟辦膜疾病。對於高危險患者(心室中隔有缺損、先天性瓣膜心臟病或有人工心臟瓣膜者),接受牙齒、口腔或上呼吸道的手術、泌尿生殖道或胃腸道手術,建議應該先給予抗生素預防。罹患感染性心內膜炎的病患因為剛開始臨床表徵常只有發燒,所以初期容易被誤認為是感冒。病人也常因為發燒不退而不斷在醫院及診所更換醫師求診,延誤治療時機。
提醒大家,對於不明原因的發燒應該考慮感染性心內膜炎。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老人家的感染症臨床表徵通常不明顯也不典型。所以,如身體出現任何異狀,應早一步就醫,以免延誤治療。
標籤: 心內膜炎
「心內膜炎」不可輕忽
每一個確定診斷為感染性心內膜炎(細菌培養,心臟超音波檢查)的病患,至少要住院施打抗生素4-6週以上。一般而言,一年死亡率高達20~35%。2009法國馬賽一家醫院,報導了一個破紀錄的低死亡率 - 8.2%,它是怎麼做到的?簡單的說,就是『簡單』- 單純的抗生素,積極的手術治療。
文章指出,治療一開始,就決定這個病人是否直接先開刀再繼續治療(曾裝置瓣膜,格蘭式陰性細菌,心衰竭症狀,菌落太大,有發生中風等等),若可先用抗生素治療,他們只用四種抗生素(amoxicillin, vancomycin, augmentin, gentamycin),治療過程中,只要病情有變化(再發燒,心衰竭症狀加重,中風等等),就考慮開刀。總和而言,共計有69%的病人接受開刀治療,包括54%的病人換心瓣膜,和15%病人移除原有的心臟節律器和導線。千萬別等到多重器官衰竭才考慮開刀,因為那時都為時已晚,手術風險高,而且完全康復機會也低。
所以,感染性心內膜炎的治療,最好是在有心臟外科醫師密切配合的醫院。
精彩內容
左心室心內膜炎需外科手術治療
左心室感染心內膜炎VS.腦中風
2014年11月7日 星期五
認識「低渣飲食」
低渣飲食
●定義
低渣飲食是減少食物經消化後在腸道所留下殘渣的一種飲食,每日粗纖維攝取量應控制在4公克以下。
●目的
所謂「殘渣」,是指食物經過消化之後,在腸道所留下的殘渣,包括不能消化的植物性纖維質、動物的筋膠、牛奶、腸道細菌及體內脫落之粘膜細胞。因此,使用低渣飲食的目的,是(1)儘量減少食物在消化後,於腸胃消化道留下殘渣,以減少糞便量;(2)排除機械性的刺激及任何刺激物質,以減少蠕動,使腸胃道獲得充分休息;(3)若腸胃道有傷口,可使其早日復原。
●適用對象
大腸檢查
腸胃道(如結腸、直腸部位)施行手術前後,須數日不排便
肛門腫瘤、人工肛門手術前後之過渡期
腸胃道有部分阻塞病人
急性腹瀉、潰瘍性腸炎者
●一般飲食原則
本飲食是治療過程的一個階段,要視病人的情況補充足夠的熱量及蛋白質,並漸次增加膳食纖維的量,達到正常標準。
以均衡飲食為基礎,選擇纖維含量低之食物,減少攝取在腸胃道留下多量殘渣的食物。
本飲食如使用數天以上,應視情況補充礦物質及維生素。
烹調方式以軟質型態為主,避免油炸、油煎或煎太久、煎焦,建議採用蒸、燉方式烹煮。減少食用刺激性調味料(如辣椒、大蒜、胡椒)。
食物選擇:去筋去皮的肉類、精緻的五榖類、蔬菜儘量以瓜類、嫩葉及過濾蔬菜汁取代,水果則以過濾的果汁或纖維含量少且去皮的水果取代。
在低渣飲食中,較易造成混淆的是牛奶,必須禁食。因牛奶在型態上雖為液體,但經消化後會在消化道形成殘渣。
可適量的增加水分攝取,以防止便秘發生。
食物種類及食譜推薦
標籤: 低渣飲食
「剖腹產手術」防沾黏有方法---兼論「玻尿酸貼片」的原理及安全性
來 源 馬偕醫院婦產部產科病房主任 ( 黃建霈醫師 )
內 容
馬偕醫院婦產部產科病房主任黃建霈醫師
在生產的過程中,除了自然生產之外,也可能因為懷孕期間至待產過程中胎兒或孕婦的因素而面臨到需要剖腹生產。剖腹生產顧名思義就是以手術的方式將胎兒從母體腹部傷口娩出。既然是用手術的方式就不免有一定的比例產生手術後的併發症,而骨盆腔沾黏就是其中一項可能影響您的長期後遺症。以下內容將透過Q&A的方式來解決大家對於術後沾黏的疑惑。
Q1:手術後沾黏是什麼?
我們體內器官如大腸、小腸、子宮、輸卵管、卵巢、膀胱表面皆覆蓋一層薄膜,將各個器官隔開。當薄膜於手術中受傷時,身體會產生發炎反應製造大量的纖維蛋白,把不同的組織或器官包覆在一起,形成沾黏。有些沾黏成分可被身體吸收,但有些則形成永久性沾黏。
Q2:什麼情況會發生沾黏?
內在因素常見的為感染。如腸道感染、骨盆腔發炎、盲腸破裂。其次是子宮內膜異位症造成週期性骨盆腔炎症反應。外在因素為手術中器官暴露在乾燥的空氣中、手術引起的出血、針線縫合以及電燒等處置,都會造成組織破壞或異物反應產生沾黏。
Q3:沾黏是不是造成小腸阻塞原因?
沾黏會改變小腸正常的位置,嚴重時會導致小腸阻塞,造成“扭結”而阻礙腸內物的流動。輕微腸阻塞會造成經常性的腹痛、腹脹及便秘。腸沾黏還會造成再次手術時的高複雜度與高風險。腸阻塞病人因手術後沾黏而造成的比例約有54%到74%1。
Q4:沾黏會不會造成不孕呢?
不孕症是沾黏的主要併發症之一。沾黏會改變卵巢、輸卵管或子宮的正常結構及方向,導致卵子不容易進入子宮,造成不孕症,不孕症病人因手術後沾黏而造成的比例約有20%到40%2。
Q5:沾黏會造成骨盆腔疼痛?
慢性骨盆腔疼痛也是沾黏的後遺症,沾黏造成器官異常的牽扯而引起疼痛不適。輕微時可口服止痛藥解決,嚴重時必須以手術去除沾黏組織。慢性骨盆腔疼痛病患中有約有25%到50%發現有術後沾黏3。
Q6:剖腹生產造成的沾黏會有危險嗎?
剖腹產導致子宮、膀胱及腹部沾黏,比例達50%4-7。當孕婦下一胎再次剖腹生產時,會因手術變困難而延長胎兒分娩時間並可能增加母體手術風險,如大出血,腸子或膀胱破裂等危險。
Q7:有甚麼更新的方法可以防止剖腹產手術後沾黏?
在手術中使用一種專門可以防止沾黏的玻尿酸防沾黏貼片,隔開受傷的組織或器官,等待受傷部位修復後,貼片也被吸收,因而達到減少手術後沾黏的效果。根據研究顯示,使用玻尿酸防沾黏貼片會有超過九成並未發生沾黏,對照未使用玻尿酸防沾黏貼片的產品下降低了85%的相對風險6。
Q8:玻尿酸防沾黏貼片是甚麼?
玻尿酸防沾黏貼片是由玻尿酸和羧酸甲基纖維素所組成,是人體自然成分,具有很好的組織相容性。當覆蓋在受損的組織或器官表面,會變成一種含水膠,效果可以維持一個禮拜直到身體的組織或器官修復好,然後完全被身體分解吸收,不殘留體內。
更多內容
標籤: 剖腹產、腸沾黏
2014年11月6日 星期四
「原始人飲食法」--「大腸癌」機率減半
黑心油風暴讓人「食」在不安,而近年風行自美國的「原始人飲食法」(Paleo Diet),也開始受到矚目!原始人飲食法是梅根福克斯(Megan Fox)保持火辣身材的秘訣,也是NBA球星「雷射槍」艾倫 (Ray Allen)減重訓練出精壯體格的飲食妙方。除了甩肉效果絕佳外,美國最新研究更顯示,原始人飲食法更能降低大腸癌機率一半。
台灣大腸直腸癌發生率,連續6年蟬連國內10大癌症首位,平均每37分鐘就有1人罹患。大腸癌以往好發於50、60歲長者,但因為飲食西化,加上現代人作息較不固定等原因,臨床也越來越常見到30、40歲發病者。更危險的是,年輕人因為細胞較活躍的關係,癌化的進程比長者快,是一大隱憂。平日若能學原始人從飲食保養腸胃道,有助於跟大腸癌說「不」!
原始人飲食法很天然,避開精緻加工食品
源自舊石器時代的原始人飲食法,標榜著吃大量新鮮蔬果、肉類和其他無加工的天然食物,避開現代精緻的日常主食,如麵包,麵食和外賣食物等。這套飲食法採用無加工的食物,除了食物新鮮有好處外,更能避免不必要的鈉、糖份、油脂、防腐劑等會誘發慢性病的添加物,不慎吃下肚。
除此之外,在攝取蛋白質方面,也儘量選擇優質蛋白質,可以從新鮮的肉類和魚類和雞蛋中獲得,並較能完整的被人體所使用,不像熱狗、火腿、罐頭食品等經過處理,可能破壞原本的營養。
研究:原始人飲食法,罹患大腸癌機率減半
美國埃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研究團隊於《美國流行病學期刊》中發表,在比對2,301位30歲至74歲民眾飲食的習慣與他們的病史後發現,飲食方式越類似原始人飲食法,或地中海飲食法的人,腸道中較少有良性腫瘤增生的現象。
良性腫瘤或瘜肉的生成是大腸癌很關鍵的前兆。研究發現,女性飲食中含有越多天然食材的人,腸道內長出腫瘤的機率少了29%,男性更是下降了51%。而飲食偏向地中海飲食法的人,包含攝取較多的優格、五穀雜糧等,也出現類似的健康優勢,其中,女性腫瘤發生率少了26%,男性少了42%。
【健康小叮嚀】:
不過,英國營養協會的Sarah Schenker博士也提醒,生活在21世紀的人,不一定完全適應原始人的飲食習慣。她呼籲,正確的健康飲食,不是嚴格遵守任何一種飲食方法,這個研究僅提供了民眾食材選擇的指南,如果80%的機會可以買到新鮮、未經加工的食品由自己烹調,那是現代人對自己健康最負責的飲食法則。
英國癌症協會也提醒,抗腸癌飲食不外乎是均衡攝取營養,包括大量的膳食纖維、水果和蔬菜助排毒,還應少吃紅肉或加工肉類,有助於降低腸內發炎病變的風險。
標籤: 地中海飲食,原始人飲食,大腸癌
2014年11月3日 星期一
傳統腹腔鏡內手術最令人頭痛的併發症---「腸沾黏、腸阻塞」
腸沾黏是青壯年與老年族群中腸阻塞最常見的原因,一名6旬王姓婦女,約2年前罹患大腸直腸癌,經手術後目前接受持續追蹤無復發之情形,約1年前開始抱怨偶爾會有腹痛發生便後會自行緩解,1-2月前病患在食用過玉蜀黍後因持續腹痛與噁心到醫院急診,診斷為腸沾黏,經保守療法後已恢復出院。
成大附設醫院一般外科大腸直腸外科林劭潔醫師表示,腸沾黏是青壯年與老年族群中腸阻塞最常見的原因。(圖片提供/成大醫院)
成大附設醫院一般外科/大腸直腸外科林劭潔醫師表示,患者為腸沾黏導致的腸道阻塞(機械性腸阻塞),腸阻塞可分為麻痺性與機械性腸阻塞,麻痺性腸阻塞主由神經性、代謝性疾病、感染與藥物引起,而機械性腸阻塞可能由腸道內外與腸壁本身病變發炎感染等引起,又可分為單純性與絞勒性兩類,後者會造成腸道壞死須盡早開刀。
腸沾黏多發生於小腸(約70%)、大腸(約30%),主因為腹(骨盆)腔內手術(多為大腸直腸相關手術、婦產科骨盆腔手術)後所引起之沾黏(約90%),目前因為外科手術之普及發生腸沾黏的比例不低,其症狀包括了腹痛、嘔吐、腹脹(程度與阻塞時間長短相關)與無任何排便與排氣等。
至於診斷則是要藉由病人病史與臨床徵狀與相關影像學檢驗:如腹部X 光和電腦斷層等,若證實診斷除了消化道引流與體液之補充之外,若已進展至腸缺血或壞死之現象,則應盡早手術至於大多術後形成的粘連性腸阻塞,可優先考慮施行保守療法。當然,預防勝於治療,手術技巧改進,術中使用防沾黏片以及術後飲食控制,都可降低因為術後腸沾黏產生的症狀機率。
林劭潔醫師表示,一般術後3個月內,由少量細切的低渣飲食逐步轉為一般的飲食,避免過度刺激腸道蠕動,此外均衡飲食避免油炸或易脹氣食物,少量多餐切勿暴飲暴食,避免吞進大塊食物並充分咀嚼食物都是相當重要的,術後病患飲食可增加細纖維(破布子、木瓜、火龍果、柿子、龍眼、荔枝、鳳梨等粗纖維食物需注意避免食用),攝食市售不含乳糖的均衡醫療營養品來補足不足營養部分,並定期秤量體重監控若有食慾不佳、食量減少、腹脹、腹痛、體重下降等問題,應盡早詢問醫師。
內容詳
手術時如何事先預防併發症
術後腸沾黏三不五時發作
台大雞尾酒療法治腸阻塞
標籤: 腸沾黏、腸阻塞
外科常見的各項急診手術
持續性消化道出血
一般之消化道出血以十二指腸為界線,可分為上消化道出血及下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多見於胃或十二指腸潰瘍及食道因肝硬化造成靜脈曲張的病患。下消化道出血則多由於痔瘡、大腸或小腸憩室、腸壁動靜脈畸形及大腸直腸腫瘤出血,輕微之消化道出血常以解黑便或慢性貧血表現,嚴重及持續性出血則可能吐血或解血便,此時便要考慮以手術方式來止血。
外傷性肝臟,脾臟裂傷
⋯⋯
更多內容
標籤: 腸阻塞、腹痛、腹脹、盲腸炎
「癌症指數檢查」的迷思
在我的門診或演講中常被問到其中一個問題就是「我的癌指數升高怎麼辦 ? 」不論是有無罹患癌病,大多數民眾或病患總是害怕癌指數升高,到底大家常聽到的「癌指數」代表什麼意義呢?由於篇輻關係本文將分成兩篇為讀者釋疑,首先,我將從癌指數的定義說起,接著分別針對尚未罹癌的大眾及已罹癌的癌患其癌指數高低所代表的意義做重點說明。
什麼是「癌指數」?
一般口語中的「癌指數」指的是「血清腫瘤標記」。但腫瘤標記只出現在血液嗎?腫瘤標記只有癌細胞才會分泌嗎?實則不然,腫瘤「標記」(也有稱標誌、標幟、標志物或指數,英文:tumor marker) 主要是體內細胞因發炎、異常分裂增生或癌變後,而分泌一些特定的物質如蛋白質、多醣體等,並進入人體的血液、尿液及身體組織中,因此在血液、尿液或特定組織皆可找到腫瘤標記,廣義的腫瘤標記有七大類(表1) ,但畢竟經由抽血檢驗乃最方便的途徑,因此一般人說的腫瘤標記大都指的是血清腫瘤標記或癌指數,而本文也只針對血清癌指數做討論,(表2)為常見的血清癌指數與相關可能的癌病。
目前並沒有理想的癌指數檢查
「目前並沒有理想的癌指數」,這句話多少令人沮喪但卻是事實,因為要達到理想的癌指數的標準就應該同時具有高敏感性及高特定性這兩個標準。「高敏感性」是指當癌細胞數量很少或腫瘤很小時,就連內視鏡、超音波檢查、電腦斷層掃描、磁振照影或正子斷層等影像檢查都看不到時,癌指數早已上升引起注意,換句話說,當癌腫被上述影像檢查發現時,癌指數早在此數個月、甚至數年前就已升高,則代表此癌指數相當敏感。至於「特定性」則可從器官特定性與惡性特定性兩方面探討,例如:理想的肝癌指數上升時,只表示特定由「肝臟」病變而引起指數升高,其他器官的腫瘤並不會造成指數上升(此為器官的特定性),而且只限於肝癌病人均會上升,肝臟的其他非惡性疾病(如肝炎、肝硬化等)並不會上升(此為惡性特定性)。
內容(上)
內容(下)
醫療新知---「缺氧」是催生「大腸癌」生長因子
(中央社記者張榮祥台南3日電)
大腸癌是台灣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成功大學研究發現,缺氧是誘發大腸癌細胞快速生長的關鍵因素。
這項發現是成功大學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所教授孫孝芳研究團隊多年的研究成果,研究論文「缺氧誘發大腸癌細胞中的第九號纖維母細胞生長因子的過度表現」也刊載於國際知名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
孫孝芳指出,第九號纖維母細胞生長因子是促進細胞增生的重要生長因子,對器官正常發育很重要,缺乏或過度表現都會造成疾病。
她表示,在正常狀態下,第九號纖維母細胞生長因子處於低度表現的情形。但若缺氧,細胞內蛋白質合成機制會開啟做蛋白質的轉譯,製造更多的蛋白質,造成第九號纖維母細胞生長因子在癌細胞中過度表現的現象。
孫孝芳研究團隊發現大腸癌細胞的第九號纖維母細胞生長因子表現高於正常組織,分布情形也和缺氧程度,呈現高度的正相關。
她說,細胞面臨缺氧時,會抑制很多作用以節省能量,但對於一些和細胞生存有關的重要物質,仍需被製造出來,以維持細胞的存活或增生。細胞因而演化出這種經濟又快速的製造蛋白質方式,癌細胞就充分利用這個機制,大量製造特定的蛋白質。1031103
標籤: 大腸癌,醫療新知
運動鞋太緊小心「拇指外翻」
2014/11/03
【聯合晚報╱記者陳麗婷╱台北報導】
國內單車、跑步夯,醫師陸續收治不少男性因運動鞋不合腳、引起拇趾外翻。
圖/報系資料照
女性穿高跟鞋易導致拇趾外翻,國內單車、跑步夯,醫師陸續收治不少男性因運動鞋不合腳、引起拇趾外翻。一名20歲男大生熱衷騎單車,還買了專用單車鞋,近來發覺雙腳大拇趾關節側疼痛無法踩踏板,就醫檢查發現拇趾外翻達20度,研判是鞋子楦頭緊造成。
振興醫院復健醫學部醫師黃永錚表示,大拇趾外翻以女性居多,男女比約1:10,但很多人以為女性長時間穿高跟鞋才會導致拇趾外翻,其實台灣近來慢跑、單車運動熱,臨床陸續收治不少男性因運動鞋不合腳等因素,引發拇趾外翻。
黃永錚解釋,市售的單車鞋較窄,更專業的還會將腳掌前端固定在腳踏板上,因腳趾長時間受壓迫,更容易變形;另外,長期穿過狹的慢跑鞋跑步,加上跑步時腳部承受較大壓力,也會導致拇趾外翻。
新光醫院骨科主任釋高上也表示,臨床發現男性拇趾外翻病例逐漸增多,除穿錯運動鞋外,時下流行的男性窄頭鞋、內墊加高的鞋子,也是造成拇趾外翻的原因之一。
釋高上曾收治一名40多歲男性,因身高不到170公分,為了增高買加了增高內墊的鞋子,外觀完全看不出來鞋子裡有「動手腳」,但穿起來明顯增高五、六公分,加上鞋頭較尖、窄,長期、長時間穿,就會導致拇趾外翻。這名患者因拇趾嚴重變形、一穿鞋就痛,最後以微創手術治療才解決。
拇趾外翻 與遺傳有關
釋高上說,後腳跟一旦墊高,走路時壓力會往前傾,第一及第二趾頭承受壓力大,受傷機率高。另外,拇趾外翻與遺傳有關,若發現自己的媽媽也有此問題,在挑選鞋子及運動時就要特別注意保護。
此外,大拇趾疼痛除了拇趾外翻,也可能與痛風有關,釋高上說明,大拇趾外翻的疼痛主要是拇趾外側紅腫、痛,痛風則是整個關節疼痛,不管病因是哪一種,都應就醫檢查確診。
如何預防拇指外翻
標籤: 拇指外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