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et A to Z --- 膳食養生密碼
You Are What You Eat 大家都耳熟能詳, 令人驚訝的是人們總是吃錯食物,
日積月累, 不知不覺之間就吃出毛病來了.
怎麼吃才正確令您關切嗎? 沒關係, 來, 讓 Diet A to Z 和您一起分享膳食養生的秘密 !
2018年4月29日 星期日
2018年4月28日 星期六
「植物油」真的比較好?
他們家中料理用的是植物油還是動物油,相信一定有懸殊比例的人會回答植物油吧!
莫約在1960-70年代,Dr. Ancel Keys發現動物性脂肪會升高血液中的膽固醇濃度,尤其是壞的膽固醇(LDL-C)。而膽固醇濃度又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存有正向關聯性,從此之後我們的飲食習慣就走上了一條不歸路:植物油大獲全勝,一點也不黑心的動物性脂肪全面退出市場。
但植物油真的比動物油好嗎?史考特今天要分享一篇有點年紀的研究,來向大家說明為什麼植物油並沒有真正打敗動物油。
埋藏在歷史中的珍貴資料
在1960年,動物脂肪、膽固醇與心臟病的關係開始逐漸被重視的同時,有三個研究嘗試證明這個假說。科學家心想:既然我們認為動物性的飽和脂肪不好,那麼我們用植物性的多元不飽和脂肪來取代它們,應該就能降低心臟病的發生率!
當時三個在澳洲、倫敦、挪威的食用油研究共納入了1,300名男性心臟病患者。遺憾的是,研究結果發現吃植物油並不能預防心臟病的再度發生。更遺憾的是,儘管研究不支持動物性脂肪與心臟病之間的因果關係,學界還是決定要挺植物油到底。在學界、政府、教育界鋪天蓋地的宣傳之下,今天「植物油 = 健康」的概念已經變成不可質疑的真理了。
還好,有些熱血的科學家千方百計找到了當初在澳洲雪梨研究的實驗數據,重新進行分析統計,將結果發表在2013年的英國醫學期刊(BMJ)上。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從歷史洪流中挖出來的寶藏,能給50年後的我們什麼樣的啟示。
雪梨飲食心臟健康研究
雪梨飲食心臟健康研究(The Sydney Diet Heart Study)是一個在1966-73年間進行的隨機臨床試驗。研究者將458位有心臟病史的中年男性隨機分配至兩組,一組人不做任何飲食上的改變,另一組人則開始攝取大量的紅花(籽)油,這是一種富含omega-6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植物性油脂。更多內容
標籤: 植物油,脂肪酸
腰果所含脂肪酸成分
含高量的營養素
腰果含鈣、鎂、鉀、鐵、維生素A、B1、B2、B6量很高,其中維生素B1的含量僅次於芝麻和花生,有補充體力、消除疲勞的效果,最適合容易疲倦人士食用。此外,腰果含維生素A和錳、鉻、鎂、硒等微量元素,具抗氧化、防衰老、抗腫瘤和抗心血管病等作用,又能使皮膚有光澤、潤膚美容,延緩衰老。
腰果中含特別高量的微量元素銅、錳、鎂、鏻及維生素K,有助於減低偏頭痛,保護皮膚免於紫外線損害,特別是鎂和維生素K能提高骨骼健康,健骼強身。
蛋白質及氨基酸
腰果所含的蛋白質,是一般穀類作物的兩倍,並且所含氨基酸的種類與穀物中氨基酸的種類互補。人體中有八種不能合成的氨基酸,必須由食物蛋白供給,這些稱為「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s),成人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約為蛋白質需要量的20%至37%,而一般穀物只含其中幾種,但腰果可以與穀物互補,因此,腰果跟全穀食物(whole grains)同時食用,可令人體獲得全面性的必需氨基酸。
含不飽和脂肪酸
雖然腰果含脂肪高達46.5%,但是所含的脂肪多屬不飽和脂肪酸,其中油酸(Oleic acid)佔總脂肪酸的67.4%、亞油酸(Linoleic acid)佔19.8%,是高血脂、冠心病患者的食療佳果。因為腰果的不飽和脂肪,主要由單不飽和脂肪酸組成,單不飽和脂肪酸可降低血液中的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增加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因此對心腦血管大有益處。另一方面,腰果所含的油脂,可以潤腸通便。
選購及存放腰果
選購腰果時,要挑選色澤鮮明、外表飽滿、氣味香、油脂豐富、無蛀虫斑點;如果發覺黏手或受潮狀況,即表示鮮度不夠。腰果應存放密封罐內,放入冰箱冷藏保存,或放在陰涼處、通風處、避免陽光直射處。
儘管腰果營養高,但因含高量油脂,膽功能嚴重不良、患腸炎、腹瀉和痰多人士少吃為妙;此外,有過敏體質的人士要留意過敏反應。雖然腰果含的脂肪酸屬於良性脂肪酸的一種,不易使人發胖,但熱量較高,仍不宜多吃。
標籤: 腰果
迷思--每餐蛋白質有上限?
2018年4月27日 星期五
分享-- 史考特醫師的一分鐘健康瘦身教室
【健身】訓練時如何更有效徵召肌肉?
史考特以前常聽一些健美達人說,要用「心」去感受你的肌肉。滑輪下拉的時候應該要感受到闊背肌在收縮、臥推時要感受到胸肌在撕裂,盡可能專注、把動作放慢,這樣才能最有效地徵召肌肉。
確實我們能透過訓練來增強本體感覺,例如我以前從來不知道怎麼收縮「下斜方肌」,現在卻變成一件很理所當然的事情(雖然這好像也沒什麼好炫耀的)
「用心感受肌肉」這個做法真的能幫助我們練更大,練更壯嗎?有沒有更好的方法有助於訓練成效?
真的可以用心感受肌肉嗎?
簡短的答案是:可以。
2016年丹麥學者Calatayud等人招募了18位有訓練經驗的男性來做臥推,訓練過程中給予不同的口頭指令,並同時以表面肌電圖(測量神經肌肉電訊號的檢查)測量肌肉收縮的強度。
口頭指令包括:「感受你的胸肌,這組只用胸肌就好」或是「我要你這組只用三頭出力」。
結果他們發現,在重量相對輕的時候(20-60% 1RM),口頭指令確實能夠提升該肌肉的收縮程度,而且不會去影響到另一塊肌肉的表現。
可是一但重量上升到1RM的60%以上,不管有無給口頭指令,肌肉收縮的強度都差不多。
史考特的推測是:輕重量時,肌纖維不需要通通出來工作也可以完成動作,所以用口頭指示還能徵召更多肌纖維。但當重量大到一定程度後(或是接近力竭時),肌肉纖維早就通通出來參與了,這時候給再多口頭指令也不會跑出更多人的。
「快速舉起重量」跟「用心感受肌肉」一樣有效
除了用心之外,還有沒有其他方法能加強肌肉參與度呢?有的,爆發性地舉起重量有幫助。
2018年同一組人馬又做了一個臥推研究,這次除了給予口頭指令要求訓練者加強收縮胸肌與三頭外,還多了一個條件:以「普通速度」或「快速」舉起重量。
在50% 1RM的重量下,研究者發現「快速舉起」比「口頭指令」更能有效徵召胸大肌收縮。
這點跟史考特以前在健身網站上看到的文章說法剛好相反,以前的觀念提倡要緩慢、用心、控制地收縮肌肉。但根據上述的研究,快速的舉起重量才能最有效地刺激肌肉。
不過這裡還是要補充兩點:
- 雖然快速舉起,仍應使用正確姿勢,避免代償。例如二頭肌啞鈴彎舉時,快速舉起不是叫你用全身的力量將啞鈴甩上去,而是只用二頭肌的收縮力量快速將啞鈴舉高。
- 上述研究僅針對向心收縮(舉起),我們舉起啞鈴時確實應該快,但離心收縮時(放下)仍應維持良好控制。快速放下啞鈴可不會徵召更多肌肉!
快速舉起重量讓你練得更壯!
徵召更多肌肉固然很好,但沒有辦法練更壯,那有什麼用呢?
還好這個問題已經被回答過了,2014年歐洲運動醫學期刊的這篇文章,找來20位有2-4年重訓經驗的男性接受每週三次,共六週的史密斯機臥推訓練。
(我知道我知道,有些讀者聽到史密斯機在皺眉,但這並不影響研究的參考價值)
其中「快速組」成員在訓練期間以最大速率舉起每一下的臥推,而「慢速組」以剛好一半的速率做。組數、次數、重量等一切的變因都相同,只有舉起的速度不同,哪種方式比較好呢?
經過六週時間,快速組的力量成長約是慢速組的一倍左右。
(快速組1RM從76公斤進步到88公斤,慢速組從74到81公斤)
以前在健身圈流傳一個概念叫做「壓力下時間」(Time under tension, TUT),做重量訓練時如果慢慢舉起慢慢放下,可以讓肌肉花更多的時間抵抗阻力,製造出更多的代謝壓力,所以肌肥大的效果也會更好。
但這個壓力下時間的概念,可說是完全被這篇研究打臉。在組數、重量都完全相同的條件下,慢速組臥推時肌肉收縮的總時間是快速組的1.5倍以上。
壓力下時間是人家的1.5倍,肌力成長卻僅有一半。
別再相信慢慢舉起練更壯的謠言了。
結語
這一系列的研究清楚地告訴我們,訓練時盡可能地以爆發性速度舉起重量,可以徵召更多肌纖維收縮,長期下來也能產生更大的肌力成長。
提醒各位,快速舉起不代表可以用代償動作,還有快速舉起的重量仍應受控制地放下。
祝大家越練越壯!網站分享
標籤: 史考特醫師
美味的毒藥還會讓你上癮喔--「痛風、高血壓、脂肪肝」都和它有關
【早安健康/史考特醫師】日常生活中又有哪些地方隱藏著我們看不到的糖。
今天史考特要把戰線再度延長,來跟各位讀者聊聊糖份在體內的獨特代謝路徑,以及過量攝取所產生的相關病生理變化。準備好了嗎?希望今天的文章會讓您對這甜蜜的白色粉末徹底改觀。
果糖促進脂肪合成
澱粉、碳水化合物在吃下肚之後,都會立即地被分解成葡萄糖供全身細胞利用,或是合成肝醣儲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這也是為什麼常有專家說葡萄糖是生命的基本能量來源,因為各式各樣的身體組織都能有效的利用葡萄糖。
但同樣身為碳水化合物的果糖就沒有這麼受歡迎了。
身體大部分的細胞都缺乏供果糖進出的通道,也沒辦法直接利用血液中的果糖。全身只有肝臟能處理吃下肚的果糖,其他器官通通拒收(從某些方面看來,果糖其實跟酒精蠻像的)
假如您今天灌了一大杯含糖飲料,其中的果糖成分一下子湧入肝細胞,這時候會發生什麼事呢? 更多內容
標籤: 脂肪肝,痛風
網路流傳「老人不宜少食、清淡⋯」營養師補充説明「太簡化易生誤會」
2018-04-26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
最近LINE群組流傳一篇文章,聲稱是退休校長對高齡者的飲食建議,包含「不宜吃得清淡、太少油、補充低膽固醇食物,否則營養不足,容易罹患糖尿病與膽囊結石,反而導致身體脆弱」,但專家澄清,相關說法太簡化恐引起誤會,易造成民眾採取錯誤飲食方式。
該則網傳內容指稱,「年紀大的人牙齒不利咀嚼、腸胃消化分解機能減退,與年輕人吃相同分量,營養攝取仍少於年輕人,因此不應少食、清淡,且選擇穀物、豆類、地瓜或長期茹素,雖然飲食清淡,卻屬於高升糖,容易造成糖尿病,而太少油則是會引發膽汁分泌不順暢,在膽囊形成結石,甚至膽汁少會影響腸道蠕動,造成便秘、痔瘡」。
補充蛋白質 非大吃大喝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副主任陳醒荷表示,過去調查確實發現,現代長輩養生觀念重,結果反而飲食「過於清淡」,應補充的油脂攝取量不足,建議在清淡的同時,也可多吃雞肉、魚肉等白肉,以及豆漿等優質蛋白質,但絕非是要大吃大喝、大魚大肉。
陳醒荷也強調,若是未經加工、天然的五穀雜糧或地瓜等,除了含有澱粉外,還有豐富膳食纖維,不會讓血糖快速上升,反而有助於控制血糖,而非提高罹患糖尿病風險,且以往研究發現,50歲以上族群補充足夠蔬果,得到慢性病比例較低、身體活動良好,心情也較穩定。至於罹患膽囊結石的因素很多,不單單只是攝取油脂多寡的問題。
該則網傳內容也提及「刻意吃低膽固醇食物,使身體脆弱,許多研究顯示,年紀大的人低膽固醇死亡率較高、健康不佳,而高膽固醇食物代表高營養值,對老人特別有益」。
陳醒荷解釋,膽固醇分為「好的膽固醇」像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可保護心血管健康,以及「壞的膽固醇」像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恐引發心血管疾病,因此要分辨好、壞膽固醇作為飲食參考。
營養師鄭欣宜說明,應減少攝取例如肝、腦、腰子等內臟類與肥肉等壞的膽固醇食物,而要選擇紅藜、燕麥、葉菜類、蘋果、芭樂等膳食纖維含量較高的食物,以及含有omega-3脂肪酸的魚油、鮭魚、鯖魚、沙丁魚等,有利於降低血中壞膽固醇。
醫療病例--「肺動脈栓塞」手術
[記者黃淑莉/雲林報導]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北港媽祖醫院)心臟血管科「救心團隊」成功以「豬尾巴」導管將血栓攪碎,救回兩側肺動脈栓塞的72歲婦人。
72歲婦人今年2月突然呼吸不順,家人緊急將她送到北港媽祖醫院急診,到院時低血壓、意識不清、皮膚濕冷、呼吸短促,呈現休克狀態,電腦電層掃描發現兩側肺動脈栓塞,緊急插管治療並施打升壓劑、血栓溶解劑。
心臟內科醫師張志斌指出,緊急處置後婦人情況並未改善,由於婦人已呈休克狀態,傳統葉克膜輔助支持療法已來不及,救心團隊決定施行緊急心導管介入治療。
張志斌表示,以「豬尾巴」導管將血塊攪碎成小血塊後,再投以小劑量血栓溶解劑,可大幅增加藥效,讓患者脫離休克狀態,而且邊做心導管邊施換第2種強心劑維持血壓,經過一小時搶救,成功將婦人救回,住院2週後出院,經過2個月門診追蹤恢復狀況很好。
張志斌說,肺動脈栓塞大部分是深部靜脈栓塞的併發症,急性、大面積肺栓塞、休克的病人三個月死亡率高達58%,久坐、久站、久臥及服用口服避孕藥、癌症病人或外科手術後的病患都是高危險群,若有發生呼吸窘迫及以上危險因子,就要高度懷疑並到大醫院診療。
北港媽祖醫院院長吳錫金強調,儘管醫療方式、器械越趨多元,但醫師的專業判斷是關鍵,婦人發生原因不明,張醫師正確判讀病患情況、當機立斷選擇最適當的治療方式,把握搶救黃金時間,順利救回患者。
標籤: 肺動脈栓塞
2018年4月26日 星期四
分享--「燕麥」怎麼吃才能降膽固醇而不會升高血脂?
「吃燕麥片可降低膽固醇,但對某些族群來說,吃多了卻可能提高三酸甘油酯(TG)」。電視上的營養師這麼說,反而讓不少民眾更困惑。燕麥是一種富含膳食纖維的全穀類,營養價值高,也含有豐富的維他命B群,照理說,應該是「百利而無一害」才對,但為什麼坊間卻流傳著「燕麥片吃多了反而讓血液中的三酸甘油酯升高」的說法?有些民眾更擔心,該怎麼拿捏燕麥的食用分量,每天要吃多少才不會有超量的疑慮,既能降低膽固醇,但又不會引起三酸甘油酯的升高?
★事實的真相是
「吃燕麥片可以降低膽固醇」不是迷思,是經過大量的臨床研究證實,但「燕麥片吃多了可能會讓三酸甘油酯升高」這樣的說法並不全然完整、正確。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為何燕麥片可以降低膽固醇。正確來說,不只燕麥,只要是全穀類及五穀雜糧,常見的如糙米、紫米、薏仁、蕎麥、小麥、大麥、米糠等都含有膳食纖維。
膳食纖維是指一群「廣泛的」不被人體消化酵素所分解的植物多醣類,主要存在植物的細胞壁。食物學上,依照結構與功能性不同,它有很多分類,包括:纖維素、半纖維素、果膠、β-聚葡萄糖(β-glucan)、難消化玉米澱粉等,種類非常多。
膳食纖維對人體的健康效益多數都是正面影響,然而,在這麼多不同的膳食纖維當中,以科學發現來說,研究文獻記載,具有最多「降低血中膽固醇作用」的膳食纖維,就非「β-聚葡萄糖」莫屬。而燕麥的胚乳及麩皮含有豐富的「β-聚葡萄糖」,是其他穀類所望塵莫及的,因此,使得燕麥成為降低膽固醇飲食的首選之星。 繼續閱讀
標籤: 燕麥
2018年4月22日 星期日
分享--生鮮食材及魚、肉放冷凍庫可保存多久
生肉類買回後不應直接放入保鮮盒裡保存。保鮮盒裡由於充滿空氣及本身的材質和厚度會阻礙溫度的下降,因此不利於新鮮生肉的保存,最好的方式是去除肉類的所有外包裝後以鐵盤盛裝直接放入冷凍庫,等肉結凍後才放入保鮮盒中保存;或者把肉放入薄的夾鏈袋並盡量去除空氣後置入冷凍也可以。總之能讓生肉愈快降溫愈好,因此不要用任何器皿或包裝把肉厚厚的包覆起來,太多的包裝只會妨礙冷凍的速度及功能。
8. 冷凍會使營養成分流失?
冷凍時,肉中的水分在結晶的過程中會略為增大而撐大肉品的空隙,在食用前的 解凍過程,結晶溶化為水時不僅留下這些空隙還會帶走肉中的養分和美味,使肉的口感變得乾澀,味道也會改變。同時,冷凍也會使肉的表面凍傷,生肉表面的水分在結晶過程中容易蒸散逸入冷凍室的空氣中,使肉的表面水分大量散失、變乾並留下許多小洞,破壞肉的質地,使肉的口感不佳。
9. 快速冷凍才能保留最多養分及最好的口感?
冷凍會使肉類中的水分結為冰晶,冰晶體積會撐大並刺穿肉本身的結構,使肉內部形成許多小小的孔洞,等肉退冰後這些小洞不會消失而影響到肉的口感,冰晶化為水後則會帶走肉中的養分。冷凍的速度愈快,形成的冰晶體積愈小,因此若想保留最多的養分及比較好的口感,就應該設法 增快肉的結凍速度並減少反覆解凍及冷凍的過程。
10. 如何快速解凍以保持肉品新鮮?
大部分的建議都是提前把放在冷凍庫裡的肉類拿下來放在冷藏中,待數小時或一天後退冰即可,但更好的方式其實是拿出來泡在水裡退冰,若能使用活水退冰更好。和冷凍肉類一樣,解凍的時間也是愈短愈好,尤其是水產品類最好能快速解凍,但一定要把肉類包覆好才能泡在水裡或以活水解凍,因為水會帶走更多養分所以要避免使水滲入,且水中細菌多,若直接將肉泡在水裡反而不好。內容詳,
大部分的建議都是提前把放在冷凍庫裡的肉類拿下來放在冷藏中,待數小時或一天後退冰即可,但更好的方式其實是拿出來泡在水裡退冰,若能使用活水退冰更好。和冷凍肉類一樣,解凍的時間也是愈短愈好,尤其是水產品類最好能快速解凍,但一定要把肉類包覆好才能泡在水裡或以活水解凍,因為水會帶走更多養分所以要避免使水滲入,且水中細菌多,若直接將肉泡在水裡反而不好。內容詳,
2018年4月21日 星期六
「便秘」有多種態様,因應各有不同
的來源。
雖然沒有錯,但是「蔬菜不等於膳食纖維」。
有便秘都能靠蔬菜來解決,但有時候多吃蔬菜反而會加劇便秘!
雖然沒有錯,但是「蔬菜不等於膳食纖維」。
有便秘都能靠蔬菜來解決,但有時候多吃蔬菜反而會加劇便秘!
我們應該要先區分蔬菜裡所含的膳食纖維的差異性,進而瞭解便秘形態的不同,對症下藥,才能有效解決便秘問題。
膳食纖維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能溶於水的稱為「水溶性膳食纖維」,而另一種無法溶於水的則稱為「非水溶性膳食纖維」。
水溶性膳食纖維具有保水作用,能把其他食物包裹起來,變成膠狀,就像乾香菇泡水後會變軟。食物混合了水溶性膳食纖維,便便就會變得軟軟的。吃起來有黏滑感的食物,例如:秋葵、海帶芽、昆布、柚子皮、酪梨、皇宮菜、海藻類、蘋果等富含果膠的果實….…等。
而非水溶性膳食纖維由於不溶於水,它會大量吸收腸道中的水分吸收水分而變大膨脹的功效,能夠刺激腸道,讓腸子蠕動更加活躍,有效使糞便增量。例如:藜麥、萵苣、高麗菜、牛蒡、青花椰菜、地瓜…等。
造成便秘的原因有許多,不同類型的便秘需要攝取不同類型的膳食纖維幫助排便。以下將便秘分為三種:
一、遲緩性便秘:常發生在運動量不足的女性、腹肌力很弱的高齡長輩及糖尿病患者。當出現這種類型的便秘時,需要大量的水溶性與非水溶性膳食纖維。
如果只是便當或套餐附的蔬菜絕對是不夠的!最起碼要有半包的豆芽菜加半把的菠菜,並且一次集中吃下去。蔬菜在還沒烹者前看起來的份量都很多,但是經由加熱後都會變少,所以絕對是吃得完。富含「水溶性+非水溶性」兩種膳食纖維的食品:黑木耳、寒天、青海苔、秋葵、蘿蔔乾絲…等。
如果只是便當或套餐附的蔬菜絕對是不夠的!最起碼要有半包的豆芽菜加半把的菠菜,並且一次集中吃下去。蔬菜在還沒烹者前看起來的份量都很多,但是經由加熱後都會變少,所以絕對是吃得完。富含「水溶性+非水溶性」兩種膳食纖維的食品:黑木耳、寒天、青海苔、秋葵、蘿蔔乾絲…等。
二、痙攣性便秘:因為腸子蠕動太過激烈所造成的,所以應該避免會刺激腸道蠕動的非水溶性膳食纖維。並不是每種便秘發生都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將膳食纖維吃下肚,有時候反而會加重便秘的情況。此時如果適當的攝取水溶性膳食纖維,讓原本小硬球般的便便變軟,能夠有效的幫助便便的排出。
三、習慣性便秘:兩種膳食纖維都可以攝取。而維生素B1或維生素E能有效的刺激腸神經作用,因此如果適時攝取也能有所幫助。不過比起飲食,習慣性便秘需要從生活作息檢討,早點起床吃早餐,讓腸子多活動,就會產生便意。可以從事能夠促進腸胃蠕動的運動,像是快走或慢跑。建議,兩種膳食纖維都要均衡攝取。
纖維、水份、運動是擺脫便秘的武器,但維持良好的作息更是重要。纖維的選擇方面,要補充色彩多樣的蔬果,其維生素和礦物質含量豐富。以糙米、紫米或地瓜取代白米當主食,可補充到白米所欠缺的纖維與維生素。而水果要直接吃而不是喝果汁,才能攝取到充分的纖維質。
標籤: 便秘
和「咳嗽」無關卻可能是「肺癌」的六個症狀
肺癌是吸菸者常見的疾病,但不代表不吸菸的你就不會罹患。事實上,這個致命疾病在非吸菸者身上發生的機率正在增加:一項來自歐洲針對2170名肺癌患者的研究,從2008年到2016年,非吸菸者發展為肺癌的頻率增加了一倍多。美國癌症協會估計,年度肺癌死亡患者,多達20%是從未吸菸者。
吸菸仍是最大的風險因素,但並不是唯一。西奈山醫療系統的胸外科主任醫師、醫學博士拉賈·弗洛雷斯說:「你可能接觸到導致肺癌的因子而不自知,例如曾處在氡氣(Radon,要來自於裝潢的大理石、花崗石,甚至房子所處地基的岩盤)、石棉或二手菸的環境。」如果你曾處在這些風險因素中,那麼了解肺癌的症狀尤其重要,但明顯的症狀往往在癌症晚期才出現。
咳嗽,是最容易聯想到的肺癌症狀,研究指出65%的肺癌病患都有持續咳嗽的問題。但以下是六個與咳嗽無關,卻可能是肺癌的徵兆:
1.喘鳴聲
哮喘也可能是氣道中的腫瘤阻塞引起。當氣道阻塞或狹窄,空氣通過時便會發出喘鳴聲。
2.胸部疼痛
弗洛雷斯說,胸壁有許多神經纖維末梢,當肺癌侵入胸壁會引起相當嚴重的疼痛。根據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的報告,這種情況可能會因深呼吸、咳嗽或笑而變得更糟。然而,胸痛也可能只是過度咳嗽的副作用,他說,慢性咳嗽會拉傷肌肉。
3.聲音嘶啞
嘶啞、粗而微弱的聲音,也可能是肺癌另一個指標。弗洛雷斯說,喉返神經位在氣管和食道之間,在主動脈之下。它連接到喉部(裡面有聲帶),如果腫瘤壓在這個神經上,可能會引起麻痺。這意味你的聲帶不會閉合,聲帶閉合才能咳嗽、唱歌和說話。聲音嘶啞也可能是聲帶癌的症狀,這也與吸菸有關。
4.呼吸短促
呼吸不順暢代表可能存在阻塞,例如,肺部腫瘤阻止足夠的空氣進入。但也可能代表肺部和胸壁間液體積聚。弗洛雷斯說,這種情況發生在癌症侵襲淋巴和靜脈結構時,導致液體無法順利排出胸腔而積聚。這被稱為「胸腔積液」,你會感覺肺部沒有足夠的空氣,因為液體擠壓,肺部無法擴張。
5.多發性肺炎
弗洛雷斯說,肺炎多次發作是個警訊,當腫瘤阻斷肺部較小的氣道時,它為細菌繁殖創造了溫床,這可能導致感染。它提醒你,「嘿!那兒有個什麼東西塞住了,你最好檢查一下。」
6.眼睛下垂、腫脹
肺癌也可能導致幾種與肺無關的綜合症狀。長在肺部頂端的腫瘤可能會壓迫眼睛和臉部神經,造成一側眼睛的眼瞼下垂、瞳孔縮小,及臉上半部一側的額頭血流及汗流異常。這被稱為「霍納綜合症」。
根據美國癌症協會的報告,壓在上腔靜脈上的腫瘤可能會造成臉、頸部、手臂和上胸部腫脹,以及頭痛和頭暈。
標籤: 肺癌,咳嗽
「麻疹」是傳染力最高的疾病,請大家小心防範
⋯⋯⋯
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統計,今年截至目前國內共計廿例麻疹確定病例,十四例國內感染;六例為境外移入病例,為近六年同期新高。過去二○一一年同期有廿一例,包含十九例本土個案。
麻疹以空氣、飛沫傳播病毒,傳染力極高,病毒可在空氣中停留兩小時,只要走過,就可能被感染。根據資料統計,麻疹是傳染力最強的傳染病,在完全無免疫力的族群,一個麻疹個案可以傳染給十二至十八人,傳染力比天花、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還強。
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台灣在一九七八年開始推動接種二劑麻疹疫苗前,麻疹主要是學齡前孩子的疾病;近年因第二劑MMR疫苗接種率已超過九十七%,加上成年人疫苗保護力有減弱的現象,最近已成為成年人的疾病。
林口長庚團隊曾在二○○七年接受疾管署委託,進行血清流行病學調查,想知道台灣民眾體內留有多少能用疫苗預防的疾病抗體,其中就包含麻疹。
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主任陳志榮今天表示,研究在全台北、中、南、東隨機抽樣三五五二名○歲至六十五歲以上民眾檢驗麻疹抗體,結果發現,在當時卅六歲(對照為今年四十七歲)以上者,體內麻疹抗體都很高,達到九十五%以上。內容詳
標籤: 麻疹
2018年4月20日 星期五
醫師分享--「膽固醇」並非越低越好,應檢視三酸甘油脂和高密度膽固醇的比重而定
(膽固醇並非越低越好,還要看三酸甘油酯和高密度膽固醇的比值。)
●小顆低密度膽固醇才是元兇
小顆的低密度膽固醇容易困在血管內壁被氧化,造成血管內壁發炎,越來越多研究發現,低密度膽固醇有大小顆之分,當它是細細小小顆的時候才是不好的。如果體內缺乏抗氧化維生素,更有機會形成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DL),都會導致粥狀動脈硬化,所以才有人把它冠上「壞膽固醇」。
小顆的低密度膽固醇容易困在血管內壁被氧化,造成血管內壁發炎,越來越多研究發現,低密度膽固醇有大小顆之分,當它是細細小小顆的時候才是不好的。如果體內缺乏抗氧化維生素,更有機會形成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DL),都會導致粥狀動脈硬化,所以才有人把它冠上「壞膽固醇」。
●高密度膽固醇是血脂清道夫
高密度膽固醇能將細胞膜更換、被氧化或血管內皮發炎等所造成的血脂清出來,類似清道夫的角色,才會有建議應該提高高密度膽固醇。
高密度膽固醇能將細胞膜更換、被氧化或血管內皮發炎等所造成的血脂清出來,類似清道夫的角色,才會有建議應該提高高密度膽固醇。
●三酸甘油酯/高密度膽固醇(TG/HDL)<2
當今醫學檢驗主流只測膽固醇濃度總量,不看品質;所以王峰建議民眾計算三酸甘油酯和高密度膽固醇的比值,應<2,就能預測低密度膽固醇不是細細小小顆,因為三酸甘油酯越高且
高密度膽固醇越低,相對的低密度膽固醇會越小顆 。
當今醫學檢驗主流只測膽固醇濃度總量,不看品質;所以王峰建議民眾計算三酸甘油酯和高密度膽固醇的比值,應<2,就能預測低密度膽固醇不是細細小小顆,因為三酸甘油酯越高且
高密度膽固醇越低,相對的低密度膽固醇會越小顆 。
怎麼吃才能良好控制膽固醇?
標籤: 膽固醇,超細密度膽固醇
2018年4月19日 星期四
醫療病例分享--心臟手術留下之疤痕多年後可能引發「心房撲動」
2018-04-19 23:56
〔記者蔡淑媛/台中報導〕70歲的邱姓婦人,半年前嚴重心悸、氣喘,出現心衰竭症狀,竟是30年前心室中膈缺損手術留下的疤痕造成!右心房疤痕擾亂心臟電訊號,引起心臟撲動,心跳規律,卻飆速到120至150下,幾乎是正常的2倍,不治療恐會心衰竭猝死。
台中榮總心臟內科醫師李政鴻指出,心房撲動可能是心臟老化擴大造成,或是心臟手術在腔室留下的疤痕,使正常傳導的心臟電訊號,產生碎裂與迴旋,時間一久就造成心房撲動,心跳規律卻心跳加速,屬於複雜性心律不整。
一般心臟術後疤痕在20年後引起心房撲動的機率約20%至30%,嚴重者服藥未改善,就必須進行電燒手術,邱婦原本連休息、睡覺,心跳都快到不行,站著也氣喘吁吁,服藥無效後,今年3月接受手術後,恢復正常心跳。
李政鴻說,邱婦年紀大出現心房撲動,看似老化造成,也可能是心室中膈缺損術後疤痕引起,但術前難以找到疤痕擾亂電訊處,因此先依傳統治療心臟老化的方式做燒灼,果然仍無法回復正常,接著以自費的超高密度3維立體標測定位系統,定位疤痕擾流處後燒灼阻斷,使心房撲動轉回正常節律。
標籤: 心臟手術,心悸,心房撲動
正視「頭暈」可能潛藏大危機
〔記者蘇金鳳/台中報導〕很多人常常為不明頭暈所苦,醫生表示,若有頭暈需即早就醫,要小心是屬於中樞性暈眩,會造成腦中風、血管病變、腦瘤等病症。
台中烏日一名75歲林黃阿嬤常常頭暈到出現天旋地轉的感覺,常被送到急診,三天兩頭就被家人送至烏日林新醫院急診室,急診醫學科醫師楊景旭指出,幾乎每天都會遇到因頭暈緊急送醫的患者,一般會先以症狀來判斷。
林黃阿嬤本身有高血壓病史及先天性心律不整,高血壓會因為氣溫變化,造成不正常的血管收縮,而心臟忽快忽慢、不正常跳動,心律不整會出現頭暈、心悸等現象,而楊景旭在診斷後,排除了阿嬤的頭暈是因為重大疾病引起,因此診斷為周邊性頭暈。
楊景旭便使用含抗組織胺的點滴、止暈及鎮靜安神的藥物,來紓解林黃阿嬤的不舒服,而阿嬤的頭暈主要是心律不整引起,許多為原發性或不明原因,醫生請阿嬤平常要控制飲食、多運動,維持心血管健康,避免頭暈。
楊景旭表示,頭暈可大可小,造成的原因有很多,小至貧血、偏頭痛性眩暈,大至可能是中風、腫瘤引起,必須先從認識頭暈的類型開始,才能對症下藥!
而人只要過了25歲,血管就會開始出現粥狀性的變化,就會導致血液循環不暢,容易造成供血不良!
楊景旭表示,頭暈細分為兩種症狀,眩暈會出現天旋地轉、感到噁心想吐;頭暈則是會覺得頭重腳輕,有時會出現眼前一片黑,不平衡的感覺。
一般大多數的頭暈疾病會是屬於周邊性的頭暈,主要是受到末梢血液循環及內耳不平衡的影響,有時也會合併出現耳鳴、噁心、嘔吐等問題,如果民眾最近有感冒等呼吸道感染,也會引起內耳前庭系統發炎,出現暈眩的情形。
若是中樞性頭暈,臨床上會伴隨其他症狀,像是一手一腳無力、說話不清楚、頭痛、步態不穩,這時必須緊急就醫檢查,判斷是否為心臟疾病的問題,這類型的頭暈不會自行緩解,還可能會造成緊急危險,成為在急診常見的急症,如:腦中風、血管病變、腦瘤等等。
楊景旭醫師建議若是民眾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抽菸、喝酒、肥胖、心血管疾病、年紀大於55歲,都是中風的高風險因子,如果出現頭暈的症狀,恐怕要小心是屬於中樞性暈眩,要即時送醫或者是送至急診救治,否則看似輕微的頭暈、暈眩可能會潛藏大危機。
標籤: 頭暈,眩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