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et A to Z --- 膳食養生密碼

You Are What You Eat 大家都耳熟能詳, 令人驚訝的是人們總是吃錯食物,
日積月累, 不知不覺之間就吃出毛病來了.
怎麼吃才正確令您關切嗎? 沒關係, 來, 讓 Diet A to Z 和您一起分享膳食養生的秘密 !

2018年11月30日 星期五

醫師分享--外食族點餐四原則

癌症多年來一直是我國十大死因第一名,但隨著醫療進步,許多癌症的發生率都在下降,唯獨乳癌發生率卻仍節節上升。

江坤俊醫師表示,癌症能夠蟬連十大死因的第一名如此多年,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大家愈活愈久」。癌症有一個共通點是「你活愈久得到的機會愈高」。

他指出,癌症的發生主要受「基因」跟「環境」的影響,基因並不會有太大的改變,但當我們活得愈久,暴露在環境裡面威脅因子的時間就會愈長。

但現今許多癌症,例如胃癌、肝癌的發生率都在下降,為甚麼乳癌發生率不降反升?江坤俊醫師回應,我們都知道胃癌、肝癌的危險因子,因此都已做特別預防,像是預防肝癌,要先治療B、C肝炎、要戒酒。

而為何罹患乳癌的人口反而增加?

 江坤俊醫師也歸納兩個原因:

  1. 飲食西化
    「我們都知道肥胖是乳癌的一個危險因子。」江坤俊醫師說明,飲食西化的就代表吃的東西是屬於高油脂的,就比較容易肥胖,成為罹癌的高危險群。
  2. 食安問題
    相較歐美國家乳癌好發的年紀大約落在50-55歲,台灣統計數據更年輕,大概是45-50歲左右。江坤俊醫師指出,很多人會問說,如果飲食西化是其中一個原因,西方人不是應該更容易罹患乳癌嗎?怎麼會反而我們好發年齡更年輕?答案是我們的「食安」沒有人家好,把關不像歐美那麼嚴格,導致我們常常暴露在環境荷爾蒙之中,罹癌機率也因此上升。

預防乳癌,江醫師推薦的飲食法?

 

針對預防乳癌該怎麼飲食,江坤俊醫師表示,飲食當然還是要多樣化、營養素多元攝取,此外就是要「控制體重」。

「停經後的婦女,BMI每增加1,得到乳癌的機率約增加18%。」江坤俊醫師說,控制體重很重要,但減肥的方法也要慎選,很多人會用像是節食的方法減肥,當開始效果很好,但到後期都很容易復胖,因為這些方法太嚴格。

「減肥是一輩子的事。」江坤俊醫師提及,減肥不是一時半刻,所以一定要選擇自己能夠接受、又可長久執行的方法,落實在日常生活中。他說,工作忙碌的關係,自己也常常吃外食,但一定會謹記下列原則:

  • 原則1:雞腿去皮、三層肉去肥肉
    江坤俊醫師指出,雞皮與肥肉脂肪量較高,少吃對身體總是比較好。
  • 原則2:夾自助餐時甩一甩
    「現在自助餐不是大部分是秤重算錢嗎?但我不是為了要省錢,是要甩油啦!」江坤俊醫師笑說,自己會以此方式盡量減少食材上附著的油量。
  • 原則3:白飯只吃半碗
    江坤俊醫師分享,像是聚餐或是吃便當時,來的是白飯而非糙米飯時,一定會先撥掉一半,只吃半碗就好,藉此控制澱粉的攝取量。
  • 原則4:盡量不吃燒烤
    「只要看到食材有燒焦的地方,我一定會把它剪掉,因為當中有太多致癌物質。」他透露,一般是不吃燒烤類的食物,除非遇上節慶,好比中秋節有烤肉之約,就會盡量注意。

江醫師最擔心的國人慢性病?

「其實對我們外科醫師而言,血管健康最重要。」江坤俊醫師強調,運輸營養及代謝廢物都要靠血管,所以若是血管不好,「就等同一個國家的運輸管道沒有建好,」就算有再好的資源也無用,因為送不到目的地,也就是無法供給器官運用。

江坤俊醫師進一步解釋,現在很多人有「三高」問題,也就是高血糖、高血脂與高血壓。「這對日常而言其實很恐怖。」他提及,高血糖久了就容易高血壓,血脂也會跟著開始產生異常,對身體的侵害非常大。

確實,高血壓可能引發中風;高血脂也會引發許多心血管疾病,而高血糖更是會引起全身性的周邊血管硬化及鈣化,血管不好就容易誘發許多病變,嚴重甚至導致死亡。

江坤俊醫師分享,在臨床上就常看到一些糖尿病患者,因為血管循環不好,每次只要開刀,像是縫合腸道後,患者就特別容易產生滲漏的現象,因為癒合力差。

另外,像是電視廣告的橋段,阿嬤雙腳被壓過但都沒感覺,江坤俊醫師也透露,經常看到糖尿病患者,腳上傷口已經4公分大,患部紅腫糜爛,差點蜂窩性組織炎才到醫院求診,詢問之下才發現患者根本沒發現自己受傷,「因為他根本感覺不到痛啊。」

「所以我才說我最害怕的是血管出問題。」江坤俊醫師強調,無論今天是三高中哪一高引起的都不可輕忽,因為這對傷口癒合、手術而言,常常都會造成影響。



2018年11月29日 星期四

分享--十種植物除甲醛又可助眠

【早安健康/翁浩雯編譯】你是否會覺得即使開窗也難以改善房間內的空氣?事實上,一直呼吸著房間裡的空氣對身體並沒有任何好處。我們的生活周遭與使用的物品,上至窗簾、畫作、牆壁,下到使用的塑膠或上漆過桌椅等,都會帶有例如苯、甲醛等揮發在空氣中的化學物質。
 
有一些植物清淨空氣的效果極佳,甚至經過美國太空總署(NASA)認證,更附有不同的功用。美國的健康環保網站《Live in the Now》列出幾種植物,你可以依照房間的需求,放幾盆植物在房子裡,不只空氣能變好,還能幫助入眠或者去除濕氣等,讓屋內更有生氣也更舒適!


1. 客廳:(1) 蘆薈:除了廣為人知的舒緩發炎、治療燒傷與傷疤、排出身體毒素登作用以外,蘆薈能更幫助消除清潔劑中的化學物質,讓屋內的空氣更加乾淨。當有害的化學物質增加時,蘆薈葉子上的褐色斑點會增加,讓你可以掌握屋內的空氣狀況。

(2) 常春藤:由於它可以吸收甲醛,是相當有效的空氣淨化裝置。常春藤也容易成長和生存在中等溫度和適當的陽光照射下。

(3) 吊蘭:它能去除一氧化碳和其他毒素,且吊蘭是NASA認為去除空氣中甲醛效果最佳的植物之一。

2. 臥室:
(1) 茉莉花:茉莉花不僅可以幫助睡眠,也能改善起床時的情緒,降低早晨的焦慮感。雖然並不常開花,但與其他室內花盆相比,茉莉花相當容易照料。

(2) 薰衣草:研究人員指出,薰衣草的香味能夠舒緩情緒、安神鎮定,幫助治療失眠與焦慮。

(3) 梔子花:梔子花的氣味有引誘睡眠的效果,根據德國的一項研究表示,實驗的白老鼠在吸入梔子花香後,會在角落昏昏欲睡,這可能對人類也有同樣的效果。

3. 書房:

(1) 非洲菊:這些鮮黃的花朵不只能去除空氣中的苯,它們也因為能透過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更多新鮮的氧氣而著名。放在書房中,新鮮的空氣讓你不再昏昏欲睡!

(2) 虎尾蘭:與非洲菊的功用類似,可以提高房間氧氣的濃度,也不需要特別的照顧,被NASA認證是能有效淨化空氣的植物。

4. 浴室:

(1) 白鶴芋:白鶴芋能將空氣中的髒污一掃而空!你可以考慮放置在浴室或洗衣機附近,因為它們不只能去除漂浮在空氣中黴菌孢子,又能消除甲醛和三氯乙烯。

5. 其他:
(1) 棕竹:根據NASA的調查,棕竹可以消除空氣中的甲醛、苯與三氯乙烯,它適於在室內陰影處生長,如果屋內太過乾燥,也能充當天然的加濕器。 

標籤:



分享--「洗衣機」簡易清洗法--醋+蘇打粉(2:1)

【早安健康/徐惠琬】洗衣機是我們清洗衣物的好幫手,但是,你有想過洗衣機就像拖把、刷子、抹布等打掃工具一樣,需要定時清理嗎?可別以為洗衣機「清洗」完衣物後,本身也應該變乾淨了。 

洗衣機就和其他家電一樣也會藏污納垢。衣物上的髒汙以及皂垢等多少會殘留在洗衣機中,再加上洗衣機經常處於潮濕狀態,無疑是給細菌製造了良好的生活環境,尤其在我們看不見的洗衣機的內槽,也就是內筒和外筒的夾層,隱藏著看不見的金黃葡萄球菌或黴菌等。當心,洗衣機若成了細菌的溫床,衣服不但洗不乾淨,還可能引起皮膚過敏、女性黴菌性陰道炎等。 

因此,專家建議為了避免洗衣機成為疾病感染源,每隔1至2個月最好清潔保養一次。 

自製清潔劑,無毒方便又省錢


市面上的清潔洗衣機產品五花八門,但總有是否能有效去汙或者夠安全的疑慮,師大化學系教授吳家誠曾表示,絕不用市售清潔劑,因為含有太多不明化學成分,也因此無法斷定清潔除黴效果。 

若不用市售清潔劑,那麼該怎麼清洗洗衣機呢?《無毒保健康》一書指出,其實隨手可得的小蘇打粉、白醋及檸檬酸就能清洗囉! 

洗衣機清洗,小蘇打+白醋輕鬆清潔 

小蘇打清洗洗衣機 
材料:食用小蘇打、白醋(以檸檬酸代替也可以) 
小蘇打是弱鹼性的白色粉末,它會抓住油脂,而且粉狀顆粒有摩擦力,所以有不錯的去汙效果。若將小蘇打加上白醋或檸檬酸,就會產生泡泡,可以加強清潔作用。 

藥局、烘焙原料行或化工原料行,甚至便利商店,就可以買到這些材料了。 

洗衣機清洗步驟:

 
  1. 將洗衣機注滿水。
  2. 加入白醋+小蘇打的液體(比例為2:1)。
  3. 轉動清洗5分鐘後靜置4小時。
  4. 以正常清洗程序再清洗一次。

標籤:



2018年11月28日 星期三

改善「胰島素阻抗」的運動選有氧運動較好

哪一種對降血糖的功效較好?

有氧運動適合糖尿病患者

運動在降血糖過程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容置疑的,但要怎麼運動最有效率,一直是研究的焦點。
運動可以改善肌肉對胰島素的作用,促進肌肉對葡萄糖吸收的效率,達到降低血糖的功用。因為當對胰島素反應不佳時,就會產生所謂的「胰島素抗性」,縱使胰島素分泌量夠,肌肉仍無法有效吸收和利用葡萄糖,也會導致血糖上升。運動對血糖最重要的作用,是改善「胰島素抗性」。
糖尿病患者的運動應該以有氧運動為主。因為無氧運動不能有效利用脂肪,無法改善胰島素抗性,會造成脂肪酸代謝物的累積,因此無法發揮降血糖的功用。反之,有氧運動可以改善胰島素抗性,達到降血糖的效能。諸如快走、慢跑、體操、室內腳踏車⋯⋯都是不錯的選擇。

有氧、無氧運動列表

標籤:



2018年11月27日 星期二

「橄欖油」適合炒菜?

說起植物油相信許多人最先想到的都是橄欖油,在飲食習慣西化、消費者健康意識提升等影響下,橄欖油已成為消費者食用率最高的油脂。根據食品工業技術發展研究所《2015年台灣食品消費調查統計年鑑》統計,2014年與2015年橄欖油食用率分別占43.8%與45.1%,皆為所有油脂中最高。
《2016年食品產業年鑑》統計,2015年橄欖油進口量約為0.8萬公噸,主要來自義大利地區,而由於橄欖油並非台灣傳統習慣使用的食用油類型,因此對於飄洋過海而來的橄欖油的許多不同的說法,往往讓消費者對於選購或是使用上有許多疑問。
標榜冷壓或未過濾的橄欖油品質比較好?
以冷壓來說,首先必須先瞭解冷壓代表的意義,2016年義大利國立橄欖油品油協會(O.N.A.O.O)來台舉辦專業培訓課程,該協會的科學顧問Mauro Amelio解說,要能稱作「冷壓」的橄欖油,整個橄欖油製造加工過程的溫度都要低於27度C。此外,根據歐盟的規定,初榨橄欖油(extra virgin olive oil)本來就只能使用第一次壓榨並且冷壓製作,因此特別加以標示冷壓,普遍被認為行銷意義較大。
而強調不加以過濾的部分,Mauro Amelio表示過濾步驟是橄欖油保存的關鍵步驟,若未經過濾橄欖油可能會產生泥狀沉積物,其中包含了果肉和其他雜物以及部分厭氧菌,厭氧菌的存在會導致橄欖油有腐臭味,因此經由過濾更能確保橄欖油的品質及風味,雖然在過濾的同時可能會去除部分有益的多酚等抗氧化物,但相對來說保存良好可能是更重要的。
佳格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行銷處處長鄭燕璘也表示,未經過濾處理的橄欖油,在烹調過程中也會容易產生較多的油煙,影響健康。
帶有綠色的橄欖油品質比較好?
台灣大學農業化學系教授蘇南維表示,看顏色分辨橄欖油的品質是不對的,全世界只有幾個特定產區,種植的油橄欖顏色是比較偏墨綠色的,壓榨出來的橄欖油的顏色會稍微偏綠,但大多數產區的油橄欖品系壓榨出來的橄欖油都是金黃色的,因此橄欖油的顏色與產地比較相關。
橄欖油自然呈現綠色是由於其中含有葉綠素,鄭燕璘也說明通常精製後的橄欖油,會經過脫色處理,葉綠素含量降低、顏色也會變淡,但與橄欖油的品質仍沒有直接關係。
蘇南維則提醒,因為葉綠素是光敏感劑所以會從光接收能量,這些能量到橄欖油中會造成氧化,對油脂的氧化安定性是不利的,因此若特別想要購買綠色的橄欖油,應留意其包裝必須是避光的深色瓶。
將橄欖粕以溶劑萃取的橄欖油不適合食用?
蘇南維表示,根據國際橄欖協會(International Olive Council, IOC)針對橄欖油的分類定義中,有兩大類別為從橄欖果實壓榨取得的橄欖油以及橄欖粕透過溶劑萃取出的橄欖油,而這兩大類再更細分之後,即使是壓榨的也有不適合供人食用的類別,而橄欖粕油透過精煉再混合部分初榨橄欖油,其實仍被分類為可供人食用。
因此蘇南維加以說明,其實最重要的影響與判定因素,是在用於製作橄欖油的橄欖果實品質,進而影響到橄欖油的性質是否適合人食用,不見得是精煉處理的橄欖粕油就不可以食用。而在台灣容易引起爭議的部分,在於是否有清楚標示的問題,這部分才是應該被討論與關注的。
初榨橄欖油不適合高溫烹調使用?
無論任何油品要衡量其適合的烹調溫度,主要參考的就是發煙點,而初榨橄欖油發煙點約在185~204度C,IOC亦表示其發煙點溫度高於普遍普遍油炸溫度(180度C),在高溫加熱時初榨橄欖油是很穩定的。
營養師林世航受訪表示,在《Journal of Food Science》中的研究「Effects of Stir-Fry Cooking with DifferentEdible Oils on the PhytochemicalComposition of Broccoli」發現,如果使用初榨橄欖油炒菜可幫助保存蔬菜中的維生素C,在實驗中甚至最終維生素C的含量和生的青花椰菜沒有顯著差異。
因此初榨橄欖油並非不可用於炒菜或是油炸,唯高溫烹調可能會破壞其中的部分營養成分,且初榨橄欖油通常價錢較高,煎炒與油炸用量都較涼拌來得多,可能在部分消費者認知裡,會有比較奢侈的感覺而已。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4種常見橄欖油迷思解答:標榜冷壓與未過濾其實未必比較好、綠色橄欖油只來自特定產區、橄欖粕油能不能吃與精煉無關、初榨橄欖油可以高溫烹調使用。

標籤:



2018年11月26日 星期一

精挑細選國內十大養生村

內容詳

標籤:



顛覆刻板印象--睡前應好好吃一餐(晚餐晚一點吃或補充正確宵夜)早餐晚點吃較好

門診中我常告訴我的顧客們:睡前吃什麼,你就會長成什麼或長出什麼。此話怎講呢? 

依照人體的生理運行機制,睡覺前腸胃才準備開始起來工作,過去人們總以為睡覺時,腸胃系統也在睡覺,完全是錯誤的迷思,因為很重要,所以再次重申: 人體在睡覺休息時,才是腸胃系統進行消化工作的時候。 

睡眠狀態中,生長激素、瘦體素也都開始運作,包括免疫機制也在睡眠中進行,因此如果睡得不好,人就容易顯老、皮膚鬆弛(生長激素作用不足);如果睡得不好人就容易感覺吃不飽或者容易發胖(瘦體素作用不足);睡得不好人就容易感冒、生病、缺乏精神(免疫機制無法妥善發揮)。 

而睡眠時期也是消化作用發揮得最完善的時候,因此除了睡覺之外,身體不用額外負擔其他工作,不需要分神工作、開會、念書、上課;不用花費額外力氣從事其他的活動,像是跑步、走路、做家事。 更多內容

標籤:



分享---糖尿病易引發那些心臟病?


糖尿病性心臟病 

糖尿病和心臟病是一種危險的組合,而糖尿病所引發的心臟疾病被稱為「糖尿病性心臟病」。和沒有糖尿病問題的人相比,糖尿病患者有以下風險: 
1更高的心臟疾病發生率 
2更多心臟疾病原因 
3可能在更年輕時就出現心臟疾病 
4可能有更嚴重的心臟疾病 

而糖尿病性心臟病,包括了冠狀動脈心臟疾病(CHD),心臟衰竭(CHF),和糖尿病性心肌病(Diabetci Cardiomyopathy)。 

冠心病 

輸送血液及氧氣到心臟的血管,稱為「冠狀動脈」。當冠狀動脈積聚過多蠟狀斑塊(由脂肪、膽固醇、鈣和其他物質等堆積而成),就會引發為冠心病。斑塊會阻礙冠狀動脈,降低血液流向心臟的肌肉。斑塊積聚凝塊可能會部分或完全阻斷血流。而冠心病會導致胸部疼痛或不適(心絞痛)、心律不整、心肌梗塞、心衰竭,甚至猝死。 

心臟衰竭 

心臟衰竭是指心臟不能送出足夠的血液來滿足身體的需要。雖然,心臟衰竭並不意謂心臟已經停止或是即將停止跳動,但這確實是個需要醫療照顧的嚴重病情。 

糖尿病性心肌病 
糖尿病性心肌病會損害心臟的結構和功能,導致心臟衰竭和心律不整,甚至發生在沒有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身上。不論是第1型或第2型糖尿病,只要血糖控制得不好,血糖越高,得到糖尿病性心臟病的風險就越高。 

糖尿病影響心臟疾病的風險 

主要有三種: 
1糖尿病和吸菸、高血壓、高血脂等因素一樣,本身就易衍生糖尿病性心臟病。 
2若伴有肥胖或代謝症候群,發生糖尿病性心臟病的風險越高。 
3假如患者本身已有心臟疾病或冠狀動脈問題,將加重此風險。 

但是,只要改變生活習慣、飲食控制、積極運動、正向樂觀的心情、藥物控制,都可以預防、延緩和降低糖尿病性心臟病的風險。 

款帶醫師這樣說 
Q糖尿病會提升心臟疾病發生機率! 

這和糖尿病會引發的焦糖化反應與氧化壓力增加有很大的關聯,因此破壞大小血管,進而引發心臟病。 

焦糖化反應:胰島素代謝葡萄糖,會產生糖化血色素及糖化蛋白質,這是一種焦糖化的反應,產生的雜質會黏附在血管壁上,導致大小血管的病變。小血管的病變可能會發生在眼睛、腎臟等處,若發生在大血管(下肢動脈、靜脈),就會有血流不順、傷口不易癒合、動脈硬化的問題。 

氧化壓力:糖尿病還會在代謝過程中,產生過氧化物,破壞小血管、小神經的細胞膜,進而影響全身血管,例如心臟的冠狀動脈。 

綜合以上的機轉,所以糖尿病患者常合併有高血壓,若再有高血脂,就容易產生狹心症、心肌梗塞、中風,導致猝死。 

【延伸閱讀】 


本文摘自《糖尿病不可怕!穩醣靠自己45招》/林款帶(良自在診所糖尿病照護中心院長)/三采

標籤:



2018年11月24日 星期六

預防「骨質疏鬆」吃鈣片有用?別被廣告騙了⋯

不少中老年人錯誤的認為,人老了,骨頭脆了,要吃鈣片來防治骨質疏鬆。骨質疏鬆是一種全身性的代謝性骨骼疾病,是人體衰老的表現。女性在停經以後5至10年,男性在65至70歲一般都會出現骨質疏鬆。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一般在30至35歲左右達到一生中所獲得的最高骨量,稱為峰值骨量。此後,就開始流失。由此可見,要想老來骨頭硬朗,就得在35歲之前打好基礎。所以,中老年人大量補鈣並不能治癒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主要分為兩大類,即原發性的骨質疏鬆和繼發性的骨質疏鬆。女性停經期後出現的骨質疏鬆、男性老年出現的骨質疏鬆都屬於原發性的骨質疏鬆;由某些疾病或某些誘因(如藥物)而引起的骨質疏鬆則屬於繼發性的骨質疏鬆。不同類型的骨質疏鬆,治療手段不一樣,不能不加區分。繼發性的骨質疏鬆,如鈣營養不良等引起的骨質疏鬆,補充鈣劑就非常有效;而對於原發性的骨質疏鬆就不能依靠補鈣來治療。
絕大多數老年人發生的原發性骨質疏鬆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如停經女性可補充雌激素。目前還未能有效手段能治癒骨質疏鬆,能做到的只是預防和減緩。

攝入越多風險越大

成人對鈣的可耐受最高攝入量是每天2000毫克,一般而言,成人的推薦攝入量為每天800毫克,一般從膳食中攝入鈣至少500毫克。攝入的鈣越接近可耐受最高攝入量,危害健康的風險就越大。攝入過多的鈣,可能會干擾其他微量元素對於人體的吸收和利用,使血液中鈣含量過高,可能導致高鈣血症,引起併發症,如腎結石、血管鈣化等,危害健康。

廣告數據誇大其詞

某些廠商為了增加產品銷量,在廣告中加入誇大其詞的言語和數據。專家表示,正常情況下,鈣劑對於人體的吸收率大致在30%左右。這顯然與某些廣告中所宣傳的吸收率高達90%有很大出入。專家建議,中老年人補鈣推薦以飲食補鈣為基礎,適當加服鈣製劑。如每天堅持喝兩杯牛奶,多吃奶製品、蝦皮、黃豆、青豆、豆腐、芝麻醬等含鈣豐富的食物。喝濃茶、咖啡和可樂以及吸菸,這些都會造成骨量流失。經常接受陽光照射和適量運動,可增強鈣的吸收能力和增加體內骨鈣含量,必要時可補充維他命D。(取材自中新社)

標籤:



「泡泡尿」如何正確解讀?

醫師表示,同樣是泡泡尿,結果可能大不同,關鍵則在於分辨尿液中的溶質,尤其是蛋白質,也就是所謂的「蛋白尿」,並據以追查背後的實際病理原因。

正常情況出現泡泡尿的原因
在正常生理情況下,出現泡泡尿的情況,可能是尿液速度較快、溶質濃度較高而改變尿液的表面張力,就可能出現泡泡。若是持續不消失或者反覆出現的泡泡尿,甚至已出現其他系統性的表徵,例如水腫,就應進一步檢查來分辨小便形成泡泡的原因。

郭依婷指出,尿液中常見蛋白質溶質,也就是「蛋白尿」。可能是發燒、感染、運動導致腎臟過濾通透性改變而造成的暫時性蛋白尿,不過在引發因素消失後隨之消失。

至於活動和站立有關的姿勢性蛋白尿,多認為是良性的病程,通常隨著年紀增長後逐漸改善。因此,若為持續出現的蛋白尿,就要提高警覺,是否有潛藏疾病。

尿液試紙檢測方便快速
郭依婷醫師指出,判斷是否有蛋白尿,可先以尿液試紙做初步篩檢,相當簡便且快速,報告的「+」數或含量愈高,表示尿中的白蛋白愈多;但因尿液試紙的測定會受到當次尿液濃度影響,若複檢結果一直都有蛋白尿,則應進一步檢測1天的尿蛋白排泄量,正常狀況1天不應超過150-200毫克。

一旦確定有蛋白尿,除了量化尿中蛋白總量外,還需區別是否病理性蛋白尿。常見的原因可能來自原發性腎臟病如腎絲球腎炎,或糖尿病所引起。不過,造成病理性蛋白尿的病因相當多,需配合不同的檢查協助診斷。

郭依婷表示,腎臟是維持身體代謝平衡的重要器官之一,藉由尿液的變化可作為觀察腎臟疾病的1項指標,不論是泡泡尿或蛋白尿,皆有正常和異常的可能性,雖不需過度緊張,但也不能掉以輕心,她提醒指出,若持續未改善,應進一步諮詢。

標籤:



2018年11月22日 星期四

如何挑選小黃瓜及生吃小黃瓜宜注意那些?

今天吃過生菜沙拉或是蔬果棒了嗎?最受歡迎的生菜品項莫過於清脆的小黃瓜,一口咬下脆甜又多汁,再搭上番茄、芹菜棒、玉米筍等食材一起下肚,感覺既清爽又營養無負擔。不過,你可能沒有想過,因為少了一個步驟,這些天然食材的維生素C,反而流失了。

生吃小黃瓜 蔬果維生素C全跑光光

小黃瓜被當成是減重最優質的食材之一,不但滿滿水分,更富含植化素--這是一種被稱為「植物免疫系統」的營養素,除了維持植物的生命力外,也肩負著植物生殖及自我保護的作用。不同的植化素對人體有不同的功效,小黃瓜富含其中一種葫蘆素,據稱可以促進肝臟代謝。但同時小黃瓜也含有一種維生素C分解酶-壞血酸氧化酶,它會破壞維生素C,在與其他蔬果共食時,容易破壞其他蔬果所含的維生素C,因此小黃瓜其實並不宜生吃
營養師陳素琳表示,雖然生吃小黃瓜的確會減低食材內維生素C被人體吸收,但有兩個方法就可以輕鬆破解。
▲將小黃瓜用水燙過冰鎮再吃。燙過的小黃瓜其分解酶就失去活力,無法分解維生素C。
▲吃小黃瓜搭配其他食材時,加點醋。醋可以抑制酵素活性。
除此之外,如果還是習慣生吃小黃瓜,除了要徹底洗淨表皮之外,也可以單獨吃完小黃瓜後,間隔1小時左右再吃其他蔬果,也可以有效降低小黃瓜破壞其他蔬果維生素C的壞處。

小黃瓜配花生一起吃 容易拉肚子?

營養師陳素琳表示,小黃瓜本身含水量高,更飽藏充足的水溶性纖維,但屬性寒涼,如果又配上潤便滑腸的花生,對於容易腹瀉體質的民眾而言,會拉肚子的機率「的確是比
較高」。
(小黃瓜挑選秘訣-選硬不選軟,有蒂頭、尖刺明顯者較新鮮。圖/pixabay)



挑選小黃瓜 刺多還是平滑比較好? 破解選瓜密碼

 在台北市武昌市場賣蔬果多年的攤商楊維宗表示,最簡單的判準,就是小黃瓜摸起來越硬就越新鮮,偏軟就不要挑。除此之外,
▲表皮突起的尖刺,若刺感明顯且留有果粉者較新鮮,也較少農藥。
▲表皮偏光滑,可能噴灑農藥次數較多,盡量避免購買。
▲如選購包裝小黃瓜無法直接觸摸,食用前務必以流動水沖洗表皮,並以軟毛牙刷刷洗表面,可有效去除農藥殘留。
▲選蒂頭還在、深綠色、頭尾全身粗細一致,長度適中的小黃瓜
(小黃瓜挑選秘訣-選硬不選軟,有蒂頭、尖刺明顯者較新鮮。圖/pixabay)

挑選小黃瓜 刺多還是平滑比較好? 破解選瓜密碼

 在台北市武昌市場賣蔬果多年的攤商楊維宗表示,最簡單的判準,就是小黃瓜摸起來越硬就越新鮮,偏軟就不要挑。除此之外,
▲表皮突起的尖刺,若刺感明顯且留有果粉者較新鮮,也較少農藥。
▲表皮偏光滑,可能噴灑農藥次數較多,盡量避免購買。
▲如選購包裝小黃瓜無法直接觸摸,食用前務必以流動水沖洗表皮,並以軟毛牙刷刷洗表面,可有效去除農藥殘留。
▲選蒂頭還在、深綠色、頭尾全身粗細一致,長度適中的小黃瓜。

標籤:



美國睡眠學會--別輕忽「睡眠呼吸中止症」可能引發糖尿病、高血壓上身

【早安健康編輯部】曾被枕邊人提醒,怎麼打呼像打雷一樣嗎?打呼超大聲、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人,除了有失眠、白天愛睏的困擾,竟要小心糖尿病及高血壓上身! 

睡覺會打鼾的人並不表示他睡得很熟!所謂的睡眠呼吸中止,是指睡覺時上呼吸道阻塞導致呼吸氣流量降低,甚至停止,讓身體細胞的氧氣不足,這時候大腦會察覺到危險,於是加強呼吸力道,試圖回復正常呼吸狀態,因此常見症狀就是鼾聲如雷又明顯忽大忽小。 

睡眠呼吸中止症容易引發糖尿病


通常下巴短小、下顎後縮的人,呼吸道較狹隘,因而好發睡眠呼吸中止症。而睡眠呼吸問題不只是降低睡眠品質,這樣的人早上起床時經常有嗜睡、口乾舌燥、血壓偏高的問題,美國睡眠協會更提醒,睡眠呼吸中止症可能引發糖尿病及高血壓。 

康聯預防醫學顧問心理師解釋,這是因為睡眠期間的間歇性缺氧、睡眠干擾、交感神經過度激化,容易引起身體的發炎反應,加上壓力荷爾蒙分泌節律改變,進而產生胰島素阻抗性、胰腺功能異常,血糖控制反應不佳,罹患糖尿病的比例也就大增。 

因此,有睡眠呼吸中止症也必須定期檢查血糖症狀,盡早發現糖尿病以便盡快治療。反之,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人除了就診服藥,也要積極藉由檢查來確認自己是否有睡眠呼吸問題,或許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也是保健康的方法之一。 

標籤:



2018年11月21日 星期三

醫師分享--「黴菌陰道炎」可用優酪乳塞下體止癢兼滅菌

2018-11-21 14:06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一名37歲的人妻陰道發炎,因為太癢常常睡不著,後來醫生告知優酪乳塞下體的方法,終於順利止癢。
據《東森新聞》報導,受苦於陰道反覆感染發炎,這名婦人半夜經常癢到無法入睡,到後來甚至連吃藥都沒有效,婦人前往婦產科就醫,檢查出發炎原因是黴菌(念珠菌)感染。
  • 一名37歲的人妻陰道發炎,因為太癢常常睡不著,後來醫生告知優酪乳塞下體的方法,終於順利止癢。(資料照)
    一名37歲的人妻陰道發炎,因為太癢常常睡不著,後來醫生告知優酪乳塞下體的方法,終於順利止癢。(資料照)
彰化市博元婦產科院長蔡鋒博說,婦人偕同先生上門求診當天,已內診儘量將黴菌清除,並開了塞劑、藥膏,但婦人還是不放心地詢問止癢方法,蔡鋒博就提到,美國婦產科醫生常會建議患者在陰道塞入優酪乳或優格,用優酪乳、優格中的乳酸桿菌代謝掉葡萄糖變成乳酸,製造酸性環境讓黴菌難以存活,婦人聽了特地買了無糖優酪乳,用手指沾優酪乳塗在陰道中,一試見效、讚不絕口,終於解決苦惱已久的問題。
蔡鋒博說,治療黴菌陰道炎通常需要7至10天的時間,優酪乳塞陰道的方法在台灣很少人用,這名婦人也是他遇到的第一個這麼做的患者;婦人回診後,蔡鋒博再開了4天的藥,便告知婦人已不需再回診。

標籤:



每天三杯咖啡可降低糖尿病風險25%

2018-11-16 22:14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喝咖啡的好處除了提神之外,也能降低罹患糖尿病風險!最近1項最新研究指出,每天喝3-4杯咖啡,罹患糖尿病的機率可以降低大約25%。
  • 最近1項最新研究指出,每天喝3-4杯咖啡,罹患糖尿病的機率可以降低大約25%。(情境照)
    最近1項最新研究指出,每天喝3-4杯咖啡,罹患糖尿病的機率可以降低大約25%。(情境照)
綜合外電報導,1項在歐洲糖尿病研究協會(EASD)年會上公布的調查數據指出,在分析了30項研究成果、與超過118萬名受試者之後,研究人員發現每天喝3杯到4杯咖啡,可以將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降低大約25%。
研究指出,降低糖尿病風險的效果在女性與男性身上都有用,且不只是美式、拿鐵、卡布奇諾等品項,甚至低咖啡因(decaffeinated coffee)的咖啡也有功效。因為有效降低糖尿病風險的成分,是咖啡當中的咖啡酸、咖啡單寧酸等等,只要咖啡沒有加糖,都有助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標籤:



2018年11月19日 星期一

醫療新知--「糖尿病藥物SGLT2抑制劑」能降低心血管疾病之發生率

舉辦年會,有許多亮眼研究發表!據路透社、彭博社指出,一項臨床實驗DECLARE研究結果證實,糖尿病SGLT2抑制劑藥物能降低心血管事件發生率。DECLARE研究歷時平均達4年之久,又因收納多達17,000位患者,包含了沒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讓相關治療評估及未來治療建議都更完整。
糖尿病併發心衰竭後果嚴重 研究結果將改變臨床用藥選擇
幾十年來,糖尿病醫師一直專注於降低血糖到某一特定目標值。但是糖尿病極有可能產生併發症,例如心肌梗塞、視神經病變、腎病變……等。其中,併發心衰竭後果嚴重,五年後存活率僅有50%。因此,如何同時控制糖尿病與心血管風險是醫師和病患關切的重點。
DECLARE研究結果在美國發表,並同步刊登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研究證實,糖尿病SGLT2抑制劑藥物能降低心血管事件發生率,相較安慰劑減少17%的心衰竭住院率或死亡率風險,同時亦能減少腎臟病的風險,無疑是為糖尿病治療提供了全新的視角。
研發SGLT2的藥廠心血管和新陳代謝高階主管Danilo Verge在受訪時說:「半數以上心臟病住院患者在五年內死亡,這個數字相當於癌症。」
布萊根婦女醫院資深研究員Stephen Wiviott博士提出,這次的新發現,對於SGLT2的使用有重大進展,可幫助醫師了解如何去處方,過往,該藥品一直是針對患有心臟疾病患者使用。根據結果,Wiviott表示,相較以往多只針對心臟疾病已確立之患者進行試驗,此新研究數據將能幫助擴大SGLT2抑制劑藥物的使用範圍,治療更多的病患。

標籤:



「睡眠呼吸中止症」檢測新方法

半夜突然停止打鼾,嚇得太太趕緊踢先生一腳;還有人老是睡不飽,連在門診等看診的空檔都會睡到打鼾。在台灣至少40萬人有打鼾合併睡眠呼吸中止症,即使想到各大醫院的睡眠中心睡一晚檢查,卻是一床難求。
由台大醫院與美吾華懷特生技集團旗下的安克生醫公司產學合作,開發「呼吸中止症電腦輔助診斷設備」,利用超音波掃描,於民眾醒著時就能評估呼吸道於睡眠時發生阻塞的風險。
睡眠呼吸中止症大多是因為呼吸道阻塞造成,台大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胸腔內科醫師王鶴健表示,因呼吸道阻塞,空氣無法進入肺部而反覆出現缺氧的現象,同時患者睡覺時鼾聲如雷,睡眠中時常驚醒,不僅影響自己、枕邊人的睡眠品質,醒來後常口乾舌燥、疲倦或是頭痛,白天工作、開車,甚至是坐著就開始呼呼大睡。
因為睡醒後沒有「充飽電」的感覺,注意力下降,可能造成車禍或是工作意外傷害
等。睡眠呼吸中止症不單是睡眠問題,還會出現難治療高血壓,提高中風、心肌梗塞、糖尿病等疾病風險。
現行懷疑有睡眠呼吸中止症,須到醫院睡眠中心進行「睡眠生理偵測」,王鶴健說,睡眠中心容量有限,經常得等待數個月甚至半年的時間。好不容易排到檢查,因檢測過程中,受檢者需穿戴儀器及貼片,可能因翻身脫落;以及受檢者換了陌生環境睡不著,都容易影響檢測結果和判讀。
根據估計,有4%的成年男性、2%的中年女性患有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但多數
的患者因沒有被診斷出來而未接受治療。針對診斷不便的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台大醫院與安克生醫進行產學合作,開發新檢測器材。
安克生醫總經理陳正剛表示,「呼吸中止症電腦輔助診斷系統」,受檢者躺下時,頭部以器材固定在適當的角度,醒著的時候就能讓醫師找到呼吸道的適當位置以利超音波掃描,了解呼吸道是否於睡眠時會產生阻塞及其嚴重程度
相較於監測睡眠時的生理現象,超音波掃描可直接看到呼吸道阻塞的影像,而且前
後不到十分鐘的檢查時間,不必以機器監測一整晚的睡眠。加上超音波普及、沒有輻射劑量暴露的優點,可協助快速找出嚴重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進而優先安排睡眠檢查,確診後盡快治療,這項新開發的檢測器材,預計明年上半年就能於臨床應用。

標籤:



你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如何自救?

症,患者可能有230萬人。隨著肥胖人口增加,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該如何與它和平共存、減少風險?
睡覺時,「呼、咻、呼」的打呼聲,別以為這是好夢正甜。小心,這可能是睡不好,甚至是缺氧的徵兆。
「我會打呼,睡得再久,都覺得好累,上班時思考還變慢了,」桃園市的程式設計師林大祥苦笑著說,他錄下自己的打呼聲,聽到呼吸時快時慢,吸氣、吐氣都不順暢,到醫院檢查,才知道自己得了睡眠呼吸中止症。
醫界推估,台灣12%的成人,約莫230萬人患有此病,男性罹病率又是女性五倍。由於多數人並不了解自己睡著後的狀況,往往是枕邊人被鼾聲吵得睡不著,或發現病人呼吸停止,要求就醫才發現的。
呼吸中止其實是一種睡眠障礙疾病。因為平躺睡覺時,軟顎組織向下塌陷,堵住呼吸道,使呼吸變淺,而且費力,嚴重時,甚至完全堵塞呼吸道,病人吸不到空氣,還可能窒息猝死。
製表:黃漢華。資料來源:台北榮總睡眠醫學中心。
睡眠碎片化 影響工作表現
睡覺本該是休息、放鬆的時刻。若罹患呼吸中止症,會讓交感神經系統維持興奮,停不下來,「病人睡睡醒醒,就像在打一場呼吸仗!」台北榮總睡眠醫學中心執行長周昆達如此形容。
他曾治療過一名26歲的男性,睡眠中每小時呼吸停止65次,等於一分鐘超過一次。因為吸不了氣,不斷掙扎,睡眠變得破碎、片斷。到了白天,他哈欠連連,注意力不集中,記憶減退,影響工作效率。
也有名人深受此病所苦。例如89歲的攝影大師柯錫杰。六年前,太太發現他的打呼聲好大,常常半夜被嚇醒,他自己也發現,即便晚上睡了十小時,白天還是很累,到了下午就精神不濟,連拍照時,都不知要怎麼拍。直到四年前經過睡眠檢查,才知道是睡眠呼吸中止症作祟。
「現在睡八小時,就有好精神,」柯錫杰今年在一場記者會中說,睡覺時使用呼吸器,大有改善,連出國也要帶著。去年駐美代表處找他赴美為雙橡園拍照,還拍了許多美麗照片。
不同於打針吃藥,國際醫界認為,這種睡不好的病,最佳療法是配戴陽壓睡眠呼吸器。藉由機器,將空氣送進、撐開呼吸道,有如放置看不到的空氣支架。
呼吸器效果雖好,動輒卻要7~8萬元,並非人人能負擔。從2013年開始,衛福部曾設立制度,為每小時呼吸停止超過40次的重度病人,每五年補助2萬元購買呼吸器,幫助他們安眠。
然而,實施不到五年,2017年4月5日即喊停,只補助低收和中低收入戶,一度引起國人趕搭補助末班車,擠到醫院,搶做睡眠檢查,檢查量暴增四成,還有患者找民代、官員四處陳情,也有人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議,要求衛福部恢復補助。
其實,表面上政府是停止補助患者2萬元的採購機器費用,但背後更大的議題,是台灣的身障補助是否被濫用。
重症享身障福利 挨批浪費
原來,過去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重度病人,除了呼吸器補助外,還被視為身障人士,可申請身心障礙證明,享有許多福利。
一位熟悉相關補助的人士表示,只要領取身障證明,就可享有減稅、勞健保費補助25%、看病掛號費優待、公共設施票價優惠等多項福利,一位身障者,一年約可減免20、30萬元!
據衛福部照護司統計,全台因睡眠呼吸中止症而領取身障證明有1萬7000多人。其中,申請呼吸器補助者僅4874人次,只占三成,也就是有七成領取身障者,並沒有申請呼吸器補助。
外界不禁好奇,如果他們不需要呼吸器,為什麼要申請身障證明?是否為了享有福利呢?
由於睡眠呼吸中止症,大致不會影響患者的工作及生活能力,卻能享有身心障礙者的福利,也讓許多人士認為不妥。
「這項作法實在可笑,無異是浪費國家公帑!」一位社會福利界人士搖著頭說。
縣市政府也發現,在實施補助的五年期間,2013~2017年,醫療輔具補助費用當中,呼吸器就占了四成五,排名第一。申請者當中,一般戶高達九成八,低收和中低收入戶僅2%,財源有限之下,呼吸器對其他疾病的醫材補助,造成排擠效應。
呼吸器給付 應訂立新標準
只是停止補助後,真正需要幫助的重度患者,仍希望健保有配套辦法。有病人表示,國內呼吸器價格是國外兩倍,想要上網從國外購買,但需要向食藥署申請核准函,才能從海關提領。
「就有病人和我吵架,硬要我違背事實,開立呼吸器不須醫療專業人員操作的證明,規避海關查驗,」一位醫師無奈表示,也有病人要他開立英文診斷書,託親友或自行從國外購買。
但不同於血糖機、血壓器,可以讓患者自行操作,呼吸器不論面罩配戴,或壓力調整,都需要醫師和呼吸治療師協助操作。不少病人無法適應,用不了幾天,就自行停用,呼吸器業者也應盡力協助患者操作使用。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計算,呼吸器每個月約需健保給付3000元,」台北榮總睡眠中心執行長周昆達建議,呼吸器能記錄使用情形,健保署不妨只給付使用者,一年一人給付3.6萬元。與衛福部討論數次,仍沒有結論。
林口長庚醫院國際醫療中心副主任、也是亞洲睡眠醫學會主席陳濘宏說,睡眠呼吸中止症會引發慢性病,美國保險公司為了節省日後醫療開銷,病人每小時呼吸停止超過15次,就會給付,每半年還免費更換面罩,日本則是1998年開始,由保險給付,使用數年後,呼吸器就送給病人。
陳濘宏還呼籲,不要輕忽呼吸中止症後遺症,除了影響健康,也可能是交通安全隱形殺手。
他指出,根據國際資料發現,睡不好,會影響肝腎功能,糖尿病、高血壓會找上門,發生中風、心肌梗塞的機率是正常人的6~23倍。
十大死因中的事故傷害,推測也和睡眠不足有極大關連。2017年,國內一項針對1000名20~64歲司機的問卷調查,曾經在開車時打瞌睡的高風險司機,發生車禍的機率是低風險者的12倍。
「曾經有病人發生兩次車禍,才來就醫,發現是呼吸中止症,睡不好導致,」陳濘宏表示。
「我開車如果想睡,就停在路邊,睡個幾分鐘,」擔任宅急便司機的小陳告訴《遠見》記者,長久以來,他不知道自己有睡眠問題,接受檢查,才發現病情。
現實生活中,也不乏看見睡眠不足影響交通安全的案例。
2010年,一名高鐵司機因為開車時睡著13分鐘,過站不停,後來被解聘。類似事件也在日本發生。順天堂大學醫學教授谷川武回憶,2003年,一名新幹線司機開車時睡著八分鐘,接受檢查後發現,他有睡眠呼吸中止症。
谷川武說,2005年7月,日本政府每年安排兩萬名卡車工會會員接受篩檢,了解睡眠呼吸是否紊亂,今年更增加給付遠距睡眠治療費用。
立委吳焜裕認為,台灣不妨參考日本經驗,讓交通運輸業的司機優先接受檢查,防止職災。

近幾年來,台灣肥胖人口在亞洲居冠,加上進入老化社會,肥胖、老化使得肌肉鬆馳,軟顎組織容易往下塌陷而打呼,罹患呼吸中止症的人數,已逐漸增高。這十年來,使用呼吸器的病人就增加了十倍。現在是全民正視這項疾病的時候。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