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病毒分享
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研究指出,99.5%的年長成人體內可能藏有水痘帶狀疱疹病毒,而在臺灣,據衛服部統計,臺灣人罹患帶狀疱疹的終身發生率更超過3成!帶狀疱疹不僅發作時灼痛難忍,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究竟帶狀疱疹是什麼?可能會有哪些症狀?又該如何預防才能夠免於侵襲呢?就讓我們一次解析!
「皮蛇」來襲!解密帶狀疱疹的侵襲路徑
帶狀疱疹俗稱「皮蛇」,是一種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 VZV)而引起的疾病。當人首次感染時會出現水痘;隨著水痘的痊癒,病毒並不會完全從體內清除,病毒可能沿著感覺神經纖維進入脊髓背根神經節或顱神經節而終身潛伏。當人體的免疫系統受到年齡老化或壓力而功能下降時,病毒可能會重新活化而沿著感覺神經纖維傳回皮膚,導致單側分布對應於受影響的神經節所支配的皮膚區域(稱為皮節)局部的水泡和令人難以忍受的劇痛及灼痛,就是帶狀疱疹(俗稱「皮蛇」)。
臺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烏惟新指出,由於帶狀疱疹的初期症狀並不明顯,因此不少人更常掉以輕心。一般在發病前數天,患部可能會出現刺痛或灼燒感、類似電擊感的抽痛、痠痛或觸覺敏感等現象,多數民眾常誤認為是自己扭傷或是姿勢不良,實則是帶狀疱疹的神經痛現象,另外也可能產生頭痛、身體不適等情況。帶狀疱疹的整體病程則約會持續3-4周。當病毒開始沿著感覺神經傳到皮膚皮節,會出現單側成帶狀排列的紅疹或紅斑,隨著時間進展,這些紅疹範圍便會隨之擴大,並開始出現小水泡,之後水泡會再演變成膿疱、結痂,再經過2-4周後,結痂才會自行脫落,但若是免疫力較低或是傷口養護不當,就容易在患部留下疤痕,影響美觀。
高齡族群、免疫力低 當心「皮蛇」找上門!
簡單來說,任何曾經感染水痘帶狀疱疹病毒(VZV)的民眾,包括無水痘臨床病史的人,都有發生帶狀疱疹的風險,烏惟新醫師也補充,臨床上帶狀疱疹的好發族群常見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老年人,且患病的風險及嚴重程度更會隨著年齡上升而急遽增加。另一類則是免疫力低落者,比方說罹患癌症等重大疾病的病友,或是罹患紅斑性狼瘡、風濕性關節炎,以及皮膚科常見的乾癬、異位性皮膚炎等在療程中會使用到免疫抑制劑的病友。其中,乾癬、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相較一般民眾,罹患帶狀疱疹的機率不僅高出1.3-2倍。此外,像是長期生活作息不正常、壓力大,或是患有糖尿病、慢性肺病等慢性病的民眾,也都是帶狀疱疹的高風險族群。
乾癬、異位性皮膚炎病友當心!
烏惟新醫師也分享,過去他曾遇過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在口服免疫標靶治療藥物JAK抑制劑療程中,突然患上極為嚴重的「瀰漫型」帶狀疱疹,患者除了主要患部之外,更同時有超過20-30顆以上的水泡散布於全身,如同水痘一般,不僅患者痛不欲生,更增加了臨床判斷的困難程度。烏醫師也特別強調,像這樣罹患「瀰漫型」帶狀疱疹的患者,多半免疫力異常,因此絕對不是偶然,經過進一步檢查後可能發現更嚴重的病症。舉例來說,自己就曾碰過從急診轉診來的「瀰漫型」帶狀疱疹患者,在經過一系列精密檢查後卻發現患者原已罹患血癌,這才恍然大悟,由此可見,帶狀疱疹亦可能是重大疾病的前驅症狀,更需特別留意。
遠離疱疹後的「痛苦馬拉松」!多管齊下才是最優解
幸運的是,目前政府已放寬疱疹抗病毒用藥的健保給付範圍,帶狀疱疹目前仍以口服抗病毒藥物為主,且需在發病前期的黃金治療期,也就是症狀開始的72小時之內服藥,以降低症狀持續時間及疼痛度,效果最佳;若是嚴重的瀰漫性帶狀疱疹或是免疫嚴重不全患者,則會需要採取靜脈注射抗病毒藥的方式,另外醫生也會開立藥膏以及止痛藥等症狀治療藥物,來幫助患者進行患部護理。
但烏惟新醫師也坦言,抗病毒藥物雖能幫助患者減輕疼痛以及減少症狀持續時間,但卻無法顯著預防令人聞之色變的「疱疹後神經痛」。疱疹後神經痛指在皮膚表面的急性症狀消失,疼痛持續數月甚至數年之久,讓患者坐立不安,甚至失眠、憂鬱,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因此,除了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及攝取均衡營養,幫助維持自身免疫力,接種帶狀疱疹疫苗不僅能夠大幅減少帶狀疱疹的發生率,也能夠降低發生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的可能性,建議高風險群不妨進一步洽詢專業醫師,是否符合接種帶狀疱疹疫苗的資格,多管齊下、積極預防才是根本之道。
NP-TW-HZU-PRSR-240024| Date of preparation: Sep 2024
This content is intended for Taiwanese.
更多疾病相關資訊,請諮詢專業醫護人員
轉載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