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et A to Z --- 膳食養生密碼
You Are What You Eat 大家都耳熟能詳, 令人驚訝的是人們總是吃錯食物,
日積月累, 不知不覺之間就吃出毛病來了.
怎麼吃才正確令您關切嗎? 沒關係, 來, 讓 Diet A to Z 和您一起分享膳食養生的秘密 !
2020年8月31日 星期一
2020年8月30日 星期日
2020年8月29日 星期六
食材/台豬、美豬比一比,差異在哪?
台豬、美豬比一比,差異在哪?
豬肉是國人飲食最大耗品,但民眾長年吃肉,可能分不清哪些是國產豬與進口豬的差異,高雄市餐飲公會常務理事洪三讚表示,二者之間最大的差異在於口感,美豬不似台灣豬,幼豬時期就閹割,在睪丸素作祟下,吃起來豬腥味較重,口感也不紮實。
洪三讚說,國產豬從小豬起就會閹割,但美豬不會,豬隻成長後,睪丸素分泌,豬腥味會較重,且美豬不似國產豬吃廚餘,油脂不足,口感會差了些。
除此,台灣豬圈養環境空間較大,豬隻能夠運動,國外的豬集則沒有,加上必須以冷凍運輸進口,鮮度比國產溫豬肉來得差,吃起來沒那麼紮實。
洪表示,屆時美牛美豬大批開放,價格相對會比台灣現宰的溫體豬還來得低,勢必壓制到本土肉品。從好處來看,美豬進口後,能滿足國人肉品需求的量,平穩豬價,否則國產肉品,每到中秋等節慶需用量尖峰,價格就會飆漲。但美豬美牛開放進口,相對也衝擊到本土肉品。
他認為,政府基於國際貿易的考量,沒有辦法不讓美豬或美牛進口,而事實上,過去國人食用的牛肉,也一直仰賴國外進口。在此情勢下,只有靠衛福部嚴格把把關,排除施打抗生素、過期肉品、含瘦肉精等情形,才能減低對國人健康的危害。
2020年8月27日 星期四
2020年8月26日 星期三
糖尿病/3C型糖尿病與胰腺癌的發展高度相關
3 C型糖尿病(目前仍歸類在第二型糖尿病中)
可能與胰腺癌的發展高度相關
【NOW健康 編譯組/外電報導】隨著生物醫學越來越精密的方法和技術,人們對疾病的解讀也正不斷的進步,糖尿病就是個明顯的例子,因為新型的糖尿病,已經被納入傳統的第1型和第2型糖尿病的分類當中。
由西班牙國家癌症研究中心(CNIO)的NúriaMalats所領導的遺傳和分子流行病學小組表示,有必要繼續改進這些疾病的分類方式。該團隊在《腸胃雜誌》(Gut)上發表了1項歐洲病例對照研究的結果提到,最近發現1種新型糖尿病,稱作「3C型糖尿病」(Type 3C diabetes),所謂的3C型糖尿病或胰腺源性糖尿病,可能是胰腺癌的早期表現。
因為胰腺癌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被診斷時多半為時已晚,也由於死亡率高,應該要進行早期診斷,並且將3C型糖尿病患者歸類為早期胰腺癌的高危險群。根據統計,大約50%的胰腺癌患者罹患糖尿病,這篇論文的資深作者NúriaMalats表示,目前的研究最常探討糖尿病是否會引起胰腺癌,這是團隊首次提出胰腺癌是否會引起糖尿病,並使用創新的流行病學和統計分析策略,發現有26%的病例顯示胰腺癌是由3C型糖尿病發展而來。
數據顯示,美國有3,500萬名糖尿病患者,其中約有5%至10%的人可能屬於3C型糖尿病且與胰腺癌有關,會影響消化道功能。但目前3C型糖尿病經常會被誤診為第2型糖尿病。因此,需要更精確的標示來識別3C型糖尿病,才能為患者提供適當的治療,對胰腺癌的早期診斷也很重要。
2020年8月25日 星期二
糖尿病/六大控糖食物報你知
六大控糖食物報你知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罹患糖尿病後,為了不讓血糖飆升,致使病況惡化;糖尿病患者除了要遵循醫囑固定服藥、定期自我監控血糖外,更要謹記「三少」(少糖、少鹽、少油)飲食原則,才能有效控制血糖值。
但除了注意上述事項原則外,其實也可以參考美國糖尿病協會(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推薦十大類富含各種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素的營養食物,讓糖友們能安心攝食,不必過於擔心血糖莫名飆升,同時還可維持身體健康。
◎十大類預防與控制糖尿病的營養食物:
●豆類
含豐富纖維,更沒有飽和脂肪,不僅有助於減輕飢餓感,還能使葡萄糖的吸收速率減慢,有效降空腹及餐後的血糖濃度。
除此之外,豆類對糖尿病早期患者有著許多正面作用的成分;例如,大豆異黃酮有助於降低高血脂,大豆卵磷脂則有助於促進全身血液循環。
●深綠色葉菜類
因為富含鈣、鎂等礦物質,以及葉黃素、胡蘿蔔素、類黃酮、葉酸等;不僅能夠改善血管內壁功能,同時還可促進體內胰島素的分泌和調節免疫系統,有助於降低血壓。
●堅果類
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E,不僅能保護心血管及預防動脈硬化,同時能降低糖尿病的罹病風險。過去刊登在《JACC》的一項大型研究就曾指出,每週都有吃堅果,能降低13%-19%的心血管疾病總風險,還能降低15%至23%的心血管風險。
另外,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的飲食指南建議,每日固定攝取適量堅果,能幫助提升自身抵抗力。
●全穀類
國外研究發現,全穀類的碳水化合物攝取愈多,糖尿病風險愈低;每日增加兩份全穀類攝取,糖尿病減少21%。若每日以50公克糙米取代白米,可減少第二型糖尿病風險達16%。
●柑橘類
一般認為水果甜度高,因此GI值(升糖指數)同樣偏高;但其實柑橘類水果實屬低GI食物,特別是內含抗氧化活性物質「黃烷酮醇」化合物,對患有糖尿病的肥胖族群來說,是能控制體重的最佳食物。
●莓果類
據悉,莓果中含有大量的抗氧化物、維生素及纖維素。另外,根據美國《哈佛健康雜誌》(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指出,莓果中富含的花青素能幫助改善血管功能並降低收縮壓;而花色苷則可改善體內內皮細胞的功能,助控高血壓,還可以預防高血壓。
●番茄
富含茄紅素和維生素C。抗氧化效果好,還可改善心血管疾病、清除體內自由基,有助於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預防老化。
●深海魚類
富含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可以對抗發炎,建議每週至少吃3次深海魚,能夠避免「三高」找上門。
●低脂乳品
富含蛋白質、鈣質與維生素B2。每天若飲用1.5~2份的低脂或脫脂乳品,第二型糖尿病的罹患風險可望降低60%。
●紅薯
根據日本動物試驗和奧地利的臨床研究,紅薯萃取物能有效抑製血糖值飆升的風險,還可使胰島素敏感狀況獲得改善,因此研究認為食用紅薯對糖尿病患者大有助益。
此外,我國衛福部國健署也提醒糖尿病患者,除了均衡飲食之外,也要規律運動、控制體重、按時服藥以及養成血糖定時監測,才是病症照護的必要作為。
食材/彎香蕉和直香蕉差異在哪
彎香蕉和直香蕉差異在哪
香蕉有直的形狀和彎的形狀兩種,是因為香蕉的生長環境導致的,香蕉在它不斷的成熟過程中,接受的光照也會越來越多,而香蕉接受的光照越多,就會使它的形狀慢慢的變彎,最終香蕉完全成熟的時候,看上去就會特別的彎。而比較直的香蕉,就是因為光照的時間比較短,換句話說就是在它還不夠成熟的時候就被摘在下來了,這種直的香蕉看上去會有一點綠色,口感也是比較生澀的。
香蕉在生長的過程中接觸的光照時間越長,那麼它體內產生和積累的糖分就會越多,相比於直的香蕉,彎的香蕉光照時間更長,那麼彎的香蕉口感就會更加的香甜。而且彎的香蕉中,養分的積累也會更多,所以說彎香蕉比直香蕉更好吃,而且更有食用價值。
看到這裡你也應該知道直香蕉和彎香蕉的區別了吧,總結一下就是彎香蕉比直香蕉接受的陽光多,更加的成熟,積累的營養物質和糖類更多,口感更加的好。所以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買彎香蕉哦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news/6rkzx4m.html
食材/香蕉如何保鮮
分享— 香蕉如何保鮮
我們平時剛買回來的香蕉都是新鮮的,可是過了一晚上香蕉皮就發黑了,那是因為在香蕉皮的表層有很多催熟的成分,一般水果攤上都是當天進的貨當天賣完,即使沒有賣完他們也會在第二天降價賣出。今天小白就來教大家一個存放香蕉的小妙招,這個厲害了,以後買了香蕉後就這麼做,想什麼時候吃就什麼時候吃。
第一步:香蕉買回家之後不要直接放到冰箱裡,先在水龍頭下用流動的清水沖一下,這樣可以把香蕉皮表層的催熟成分衝掉,記住一點要用流動的水,只在盆里洗一下是不行的,只有流動的水才可以沖洗乾淨。
第二步:把沖洗好的香蕉用乾燥的紙巾擦乾,然後再在通風的地方晾一下,目的還是讓香蕉的表層沒有水珠,然後用錫箔紙把香蕉的根部包裹起來,大家注意一定包裹的是根部。
第三步:為了存放香蕉不占用太多的空間,我們可以用一根繩子從香蕉的根部穿過,同時這樣也避免了香蕉之間的擠壓,容易使香蕉被擠壞,然後把它掛起來就可以了。
小白總結:
香蕉是不容易存放的水果,首先用清水沖洗表面可以把表層的催熟成分洗掉,這樣就可以存放久一點了;再有用錫箔紙包裹香蕉的根部是因為香蕉根部會釋放出的乙烯是一種催熟劑,會加快香蕉的成熟時間,錫箔紙的作用就是阻止乙烯的釋放,從而使香蕉成熟的速度變慢;最後用繩子掛起來除了節省空間之外,這樣更有利於通風使香蕉保持表層時刻保持乾燥,表層沒有了水分就不會過快的成熟了。小白說的這種辦法有沒有幫助到你呢?下次買了香蕉可以自己試一試,確實很有效果。
2020年8月24日 星期一
膝蓋/最傷膝蓋的三種走路方式
最傷膝蓋的三種走路方式
你有注意到你平常是怎麼走路的嗎?日本醫學博士磐田振一郎指出,遺傳對於退化性膝關節炎有影響外,受傷、肥胖、運動、生活習慣等,也會帶來影響。他也說,檢視平時的走路方式,可預防膝蓋疼痛。
3種走路方式 小心對膝蓋造成負擔
以下介紹3種特別會對膝蓋造成負擔的「走路方式」。
第1種:走在一直線上的走路方式
這樣的走路方式就是像模特兒一樣,容易使膝蓋外側的肌腱受傷,是引起「髂脛束症候群」的原因之一。這種疾病也被稱為「跑者膝」,在鍛鍊跑步的人身上特別容易發生。為了盡量減少膝蓋周圍肌腱的多餘負擔,走路時應將雙腿打開至比肩膀略窄的幅度,以走在兩條直線上的方式走路,便能有效預防膝蓋疼痛。
第2種:走路外八字
由於這樣的走路方式,會使前腳膝蓋在彎曲的狀態下,讓前腳腳板接觸到地面時,力量只施予在膝蓋的一小部分,而會對膝蓋骨造成損傷。在雙腳往前踏出時,一定要確實伸直膝蓋才是正確的走路方式。
第3種:走路內八字
雖然很多女性都有走路內八字的問題,不過實際上這種走路方式會讓全身的肌肉都變鬆弛。一旦肌肉鬆弛,就會出現駝背、小腹突出等不良的身體姿勢,不僅腳尖無法施力,對於膝蓋的負擔也會增加,因此在走路時應隨時留意維持腳尖朝向正前方,以正確的姿勢走路。
2020年8月23日 星期日
心臟/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報你知
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報你知
在台灣,每4位成年人就有1人高血壓,定時量測血壓很重要,但,1天量1次就夠了嗎?「醫生,你看我這個月的血壓數值都很正常……」50歲的陳先生興高采烈地拿著每天量1次、幾乎都在標準值內的血壓記錄給醫生看。醫生問:「你都什麼時候量?」陳先生回說:「運動或是洗澡後。」、「這不大準喔,運動或洗澡後血管擴張、血壓會偏低…」醫生說。
「不是單次的血壓數字漂亮就好,還要看持續的血壓狀況,」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洪惠風說,洗澡或運動後的血壓會較低,尤其在夏天脫水得厲害,因此血壓量起來會比平時低,「這不表示你的身體狀況都很好,」洪惠風說,洗澡或運動後的血壓並不能當做平常的血壓數值參考,更不能因此而擅自停藥或減少用藥。
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抓出血壓高的特別時段
1天量1次血壓,達到標準值就鬆口氣以為過關了,實際情況卻非如此。血壓是指心臟將血液打出時,撞擊到血管壁所形成的壓力,1天當中血壓會有高低起伏波動,通常晚上入睡後,血壓會下降至少10%。研究也發現,夜間血壓高跟心肌梗塞、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有很大關聯,因此,醫生會建議高血壓患者,可做1次24小時動態血壓檢測,測定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平均血壓值及變動的情形,協助用藥更精準。
方法是患者配戴可攜式血壓紀錄器,約每半小時會紀錄當下血壓,連續監測24小時,可以得知早、晚、尤其是睡著後的夜間血壓變化,提供醫師用藥建議和病情診斷。「就像請員警站崗24小時,幫忙抓出讓血壓升高的兇手,」洪惠風比喻,連續性的血壓紀錄,可以清楚了解哪些狀況造成血壓飆高,像有些人在晚飯時間跟孩子吵架,所以血壓升高;也有人半夜血壓飆高,是因熬夜追韓劇;血壓詳細記錄了生活中影響身心狀態的因素,「醫生會知道什麼樣的狀況,用藥控制效果最好,」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王宗道強調,高血壓只要超過3個月沒有控制好,就會增加心腦血管疾病風險。在英國,每位高血壓患者都會配合做24小時動態血壓測量,目前台灣雖無強制規定,他仍建議高血壓患者可以自費做這項檢驗,目前每次約需自付2,000元。
在家量血壓,若出現以下狀況要注意
除了做24小時動態血壓檢測,高血壓患者平常也要養成經常量血壓的習慣,因為每日測量的數值,比去醫院單次測量的血壓要有意義。
洪惠風建議,如果發現有些時間量到的血壓特別高,可以在同個時間點多量幾次,並想想是否之前吃了或做了哪些事,使得血壓升高。譬如有位家庭主婦發現連續幾天下午血壓特別高,後來發現是吃多了朋友送的羊肉爐;也有人周一到周五血壓都很高,周末血壓很正常,原來是看到公司老闆會緊張,因此洪惠風教患者平日要懂得紓壓,周末也可減少血壓藥量;有人傍晚時分血壓高,洪惠風會請他午睡30分鐘,再觀察血壓變化,通常都能有所能改善。
如果在家量血壓出現以下2種狀況,要特別注意。
1.清晨血壓偏高,吃藥未改善
清晨受荷爾蒙影響,血壓會偏高,發生中風及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也高,因此通常醫生會讓高血壓患者在睡前服藥,避免隔天清晨的血壓飆高。但如果吃藥換藥還是沒有改善,洪惠風建議可以做睡眠檢查,看看是不是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半夜交感神經作用,血壓會升高,也比較危險,」他說。
2.舒張壓與收縮壓脈差大
一般人看到舒張壓或收縮壓偏高,就會很緊張,其實舒張壓與收縮壓差距太大(差距超過60mmHg時),也很危險。洪惠風解釋,血管有彈性時,舒張壓與收縮壓的差距不會太大,當動脈硬化嚴重,血管缺乏彈性變成鋼管,兩者脈差就會變大,「血壓的脈差可以當作動脈硬化的指標,」洪惠風說,脈差大可能是甲狀腺機能亢進、主動脈瓣閉鎖不全等,排除上述原因,都可能是動脈硬化的問題,尤其60歲以上的人出現這種狀況更要特別注意。
血壓多少才正常?
何時量血壓最好?洪惠風建議清早起床5~10分鐘量血壓,剛開始可多量幾次,吃完中飯、傍晚或是睡前,1天至少2次,提供醫師做參考。
王宗道舉「722」的量血壓原則為例:每週測量7天,早上起床與晚間睡前共量2回,每回量2次取平均值。除了可以提供給醫師作為增減降血壓藥物的參考,也可以評估藥的療效可以持續多久。
王宗道指出,無論什麼年紀,正常血壓的標準都是120/80mmHg以下,血壓超過140/90mmHg就是高血壓;然而,只要血壓介於120/80~140/90mmHg之間就屬高血壓前期,若不控制好,未來發展成高血壓的風險很高。
食材/「芝麻油」「橄欖油」此冷壓非彼冷壓
芝麻油」「橄欖油」此冷壓非彼冷壓
撰文=陳韻竹
說到芝麻油,許多人都會想到常用補身、坐月子烹煮的各式料理,也難怪芝麻油近幾年名列消費者常食用油脂第5名,而雖然是消費者較熟悉的油品,但多數對芝麻油的說法與瞭解,皆來自口耳相傳居多,雖然說可能都是來自老祖宗的智慧,但也常常聽到兩面的不同說法,而這次來聽聽中醫師、營養師與食科專家們怎麼說。
芝麻油很燥熱,所以感冒、懷孕、生理期不能吃?
壢新醫院中醫主治醫師王凱平表示,根據中藥學黑芝麻性平並無燥熱之說,過去認為手腳冰冷或坐月子適合食用麻油雞、麻油蛋,推論應是由於芝麻油營養價值豐富,加上同樣具有營養價值的雞肉或雞蛋,因而有滋補養生之效,但並非是因為芝麻油性質偏熱所致。但確實是有流傳比較廣的說法,指芝麻油「炒過性質會變比較燥熱」,但其中的發生率、原因仍有待驗證。
營養師林世航則說明,芝麻含有芝麻木酚素(Sesame lignans),而其中主要的芝麻素有類似雌激素的效果,可能會影響生理週期等與雌激素相關的生理反應,但在懷孕或生理期時食用會不會有影響,基本上若非大量食用應該是不會有問題的。
黑麻油與白麻油的營養價值有差異嗎?
過去常見用於食補的屬於黑芝麻製成的黑麻油,而白芝麻製成的普遍稱作香油,但香油也有以黑麻油加其他植物油調和而成的,近幾年部分製油廠商會生產特別強調僅以白芝麻製作的白麻油。
營養師林世航表示,若以原料黑芝麻與白芝麻相比,黑芝麻含有的鈣質、鐵質等成分較高,但並無法確認這些成分是否會保留在芝麻油中。而從脂肪酸分佈來看,兩者相差並不大,因此在營養價值上相差應不會太大,但確實黑麻油含有的植化素應該會比較豐富,不過在麻油烹調使用量不多的情況下,食用能獲得的量可能不是太多。
冷壓麻油比傳統高溫製法好?
「冷壓」的概念可能來自橄欖油,但實際上芝麻油的冷壓與橄欖油可是完全不同,輔仁大學食品科學系教授陳炳輝認為,芝麻油強調冷壓有時很容易誤導消費者。因為芝麻必須經過焙炒才能進行萃取製油,也才有營養與香氣,因此首先這些所謂冷壓芝麻油是經過相對低溫的焙炒。此外,在萃取的步驟多數也是以100度C水蒸氣讓芝麻濕潤後壓榨,僅是比機械壓榨是高溫200度C的做法相對低溫,因而稱為冷壓芝麻油。
此外,台灣大學農業化學系教授蘇南維表示,其實芝麻油高溫焙炒後,芝麻木酚素在高溫的狀態下有裂解的作用,然後它裂解的產物具有很強的抗氧化,雖然會造成有些為的苦味,但反而使得芝麻油的氧化安定性提高,可以保存的時間也能比較長,因此就食品加工的觀點來說適當的高溫製作未必不好。
標籤: 大豆大豆 異黃酮
2020年8月21日 星期五
心臟/「高血壓導管手術」一小時,降壓成效一輩子
「高血壓導管手術」一小時,降壓成效一輩子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現年61歲的羅大哥,自45歲起飽受高血壓、糖尿病、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困擾,看了十幾年的病,一餐須服用的藥居然高達19顆!後來至新竹馬偕醫院就診,在醫師建議與討論後進行高血壓導管治療,血壓順利的從180mmHg,降到120mmHg,藥物也減到4顆而已,慢性病控制也都相當良好。「當初搞不清楚,但還好有跟醫師討論,做了發現效果很好!」羅大哥開懷分享,生活品質變很好。
每4人有1人患高血壓 僅半數患者血壓控制良好
最新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調查指出,成人高血壓盛行率達25.8%,平均4位就有一位罹患高血壓。台灣高血壓學會王宗道理事長指出,至今仍有50%左右的患者控制不良,甚至沒有控制,面臨著心血管疾病、腎病變,甚至死亡的風險。目前高血壓多半依賴口服藥物治療,還是有許多患者即使服用三種藥物仍難以控制血壓,王宗道說,除了難治型高血壓患者外,已併發器官受損患者、用藥服從性差者、服藥有副作用者、次發性高血壓治療血壓仍不可控制的患者也適用導管治療。
降壓效果明顯 有機會可擺脫降壓藥
今年3月美國心臟學院年會發布的最新大型臨床研究顯示,沒有服用降血壓藥物條件下,高血壓導管治療可使患者血壓平均下降9.2 mmHg。療程後也未出現不良反應,安全性高。新竹馬偕醫院心臟內科林柏霖醫師表示,而台灣自2013年開始實施高血壓導管手術以來,已執行約250例,因亞洲人反應較佳,有患者的降壓效果甚至達到了20-30毫米汞柱,羅大哥便是一例,也確實將藥物減少至2顆血糖藥、2顆血壓藥。
微創手術傷口小 手術一次就有效
王宗道解釋,其實已有許多研究證實腎臟對於血壓的影響很大,腎動脈的交感神經只要受到刺激,就會引起血壓上升,人體的交感神經只要過度反應,就會使血糖、血壓升高,甚至影響睡眠。導管手術就是以電燒的方式,降低腎臟交感神經活性,以控制血壓。療程僅1至1.5小時,且微創治療傷口小,隔天即可出院,若無特殊狀況,一次便有效。
24小時動態血壓測試 精準掌握用藥時機
控制血壓的關鍵是服藥,但藥物會被代謝,藥效較難持久,王宗道建議可以做24小時的動態血壓測試,一個簡易穿戴裝置配戴24小時,每20-30分鐘測量一次血壓,便可以有效監測夜間高風險時段,及避免進診間血壓升高的白袍症候群。測量結果可精準抓出用藥時機,且準確掌握治療成效。導管治療後的追蹤也顯示,患者血壓全天穩定,也不會有藥物代謝、忘記吃等問題。
至於是否進行導管治療就可以不用服藥?王宗道說,關鍵還是在於治療後的血壓,若降低到140/80的常人水準,還是需要服藥,保留一些升高的空間,在醫師診斷後,當然有機會可以不用服藥。建議患者若服藥有副作用,或長期難以控制,都應回診與醫師討論,避免危害健康
睡眠呼吸中止/「創新吸舌頭」治療改善「睡眠呼吸中止症」
「創新吸舌頭」治療改善「睡眠呼吸中止症」
38歲徐姓工程師長期受到睡眠呼吸中止症影響造成白天嚴重嗜睡,曾經有在騎車過程中睡著險發生交通意外,經睡眠檢查後發現是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在接受負壓吸舌機(iNAP)治療後,原本白天嗜睡的問題完全改善了,注意力更中工作更有效率,即使熬夜只睡四小時隔天起床也仍然很有精神。此外,使用iNAP前後睡眠呼吸障礙缺氧指數(AHI)從每小時43.2次降到1.5次,血氧濃度從82%上升到90%
負壓吸舌機治療 鼻塞嚴重、病態肥胖都不建議使用
新光醫院睡眠中心林嘉謨主任表示,負壓吸舌機在新光醫院剛發表於睡眠醫學(sleep medicine)國際期刊的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後睡眠呼吸障礙缺氧指數(AHI)從每小時32.04±11.3次降到每小時8.79±9.49次。不過,鼻塞太嚴重或病態肥胖,因嘴巴無法閉合,口腔沒辦法形成負壓空間,不建議先使用負壓吸舌機。
男性及更年期後女性打鼾佔2成 且是多項疾病高危險群
俗話說「十男九鼾」,打鼾在中年男性及更年期後女性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根據美國威斯康辛流行病學研究睡眠呼吸中止症在上述族群至少佔兩成以上,但據柳葉刀(Lancet)雜誌研究,這類病人是高血壓控制不良、心律不整、腦中風、心肌梗塞及心衰竭等疾病的高危險群。
改善睡眠呼吸中止症 須依個別狀態對症下藥
林嘉謨主任說明,改善睡眠呼吸中止症,依照每個人的狀況去建議不同的治療方式,例如改變睡姿透過側臥來改善,體重過重或肥胖者,可以先減重、體重控制,過敏性鼻炎嚴重者則應設法改善過敏症狀。
2020年8月20日 星期四
肺癌/早期肺癌微創治療成功案例
早期肺癌微創治療成功案例
〔記者陳建志/台中報導〕台中一名50歲許姓婦人,平時沒有抽菸等不良嗜好,但因丈夫抽菸長期吸2手菸,婦人看到國內肺癌死亡率居高不下,女性肺癌發生率增幅又高於男性,擔心「看不到孩子成家」,前往醫院接受健檢,赫然發現肺部有0.5公分毛玻璃狀肺結節,懷疑是早期肺癌,經醫病溝通後同意採「電腦斷層定位術」和「胸腔鏡微創手術」切除肺結節,讓她卸下心頭大患。
亞大醫院胸腔外科醫師劉柏毅表示,這名患者生活作息正常,身體也無異狀,參加公司健檢時,擔心長期吸先生2手菸出問題,自費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赫然發現右下肺葉出現約0.5公分的毛玻璃狀肺結節,研判是早期肺癌,建議追蹤觀察3個月,但患者返家後寢食難安,擔心時間拖久變嚴重,詢問更積極的治療方式。
劉柏毅表示,民眾接受電腦斷層檢查可發現早期肺癌,但有時因病灶太小,無法取得組織進行診斷,因此仍以追蹤觀察為主,不過因觀察時間往往長達數月甚至1年,讓患者身心備受煎熬,所幸目前可透過電腦斷層定位術,再搭配胸腔鏡微創手術,傷口小、恢復快又能有效切除病灶,減少不必要的擔憂。
劉柏毅指出,「電腦斷層定位術」是藉由電腦斷層掃描先標示出肺結節的位置,再以「勾狀線圈定位法」、「三點針扎定位法」和「軟線圈定位法」等方式鎖定肺結節位置;其中「軟線圈定位法」可快速確定結節位置及深度,降低檢查過程中的不適及氣血胸風險,且最多可定位兩顆結節,成功率超過95%,可在最精確的範圍內,完成肺結節切除,減少肺部的傷害。
劉柏毅進一步說,定位完成後搭配胸腔鏡微創手術,經由一個約3公分的傷口,運用清晰的影像系統及精細的內視鏡器械切除病灶,具有傷口小、切除乾淨、恢復快速等優點,手術前後再搭配個別化的肺部復健,將疼痛及併發症降到最低,讓患者盡速回歸日常生活及工作崗位。
劉柏毅提醒,抽菸是肺癌最常見的危險因子,就算沒有抽菸,若有家族史、暴露於二手菸、室外空汙、室內空汙、化學藥劑暴露等,也要特別注意。因早期肺癌不易發覺,也難以診斷,建議民眾定期接受健康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2020年8月16日 星期日
心臟/心跳快慢攸關您的壽命長短
心跳快慢攸關您的壽命長短
多數人擔心三高引發心血管疾病,造成中風或心臟病,然而,卻極少有人知道心跳快慢對於健康也有所影響。曾有醫學期刊報導,哺乳類壽命長短和心跳快慢成反比,因動物一生心跳總數約10億下,如果心跳越快,壽命就越短。
心跳對人類的影響雖不像對哺乳類動物明顯,但根據推估,一個平均心跳一分鐘70下的人,比起心跳一分鐘只有60下的,平均壽命會少10年左右;甚至有研究發現心跳和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有密切相關。
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魏承駿發表最新的心跳軌跡研究,分析金山地區3400名居民20年間的心跳軌跡,就發現心跳變化的軌跡和死亡率有密切關係。
他說明,心跳越快,死亡率呈線性增加,平均心跳數10年內不斷上升的群眾,死亡率是心跳穩定者的2倍以上;而原本心跳很快的人,如果能夠把心跳控制下來,發生死亡的風險其實可以下降到和穩定群眾一樣的。
根據台灣本土心衰竭調查發現,大多數的病患心跳都偏高,即使規則於門診追蹤的病人也是如此,由此可知,心跳可以說是一個人的綜合健康指標。魏承駿提醒,理想心跳是控制在55~60下,如果超過70下,死亡風險就會增加。
此外,無預警的心跳加速,可能要合理懷疑身體出了問題!魏丞駿說,貧血、甲狀腺異常、心臟病、糖尿病,甚至癌症都有可能,心跳變快絕對是身體亮紅燈的的警訊,不可輕忽。
如果已患有慢性疾病,心跳的變化與軌跡就更重要了,就目前的醫學研究,心跳的快慢對以下三種病人影響最大,分別是高血壓、心臟衰竭,以及缺血性心臟病(冠心症)。
該怎麼控制心跳?魏丞駿建議,適度運動是調節心肺功能不錯的選擇,建議進行維持中度耐力性運動,效果較佳。但提醒,因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運動要量力而為、適可而止,若患有三高、心血管等疾病,別做太激烈的運動。
諮詢專家/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 魏承駿
2020年8月9日 星期日
食材/「香菜」暗藏農藥危機,如何清洗及保存
香菜」暗藏農藥危機,如何清洗及保存
香菜暗藏的食安危機
一年四季都有產的香菜價格不貴,撒上一大把讓人胃口大開!不過一般香菜都不會先煮過,沖洗後便直接入醬料、灑在湯品中或夾餡食用,雖然爽脆好吃,卻也暗藏了食安危機。
桃園及高雄市衛生局都曾在生鮮超市中稽查到香菜農藥超標,甚至含有 6 種不合格農藥的新聞,創下近 3 年來單一蔬果殘留最多種農藥紀錄!若非政府稽查,一般民眾無從得知農藥殘留的問題,不小心就把農藥吃下肚。該怎麼解決或預防?好好清洗是重點,用對方法就能去除農藥
PLUS 保存撇步
沖洗好的香菜若沒有要馬上使用,建議可以泡水後放入冰箱冷藏保存:
買回家的香菜先挑掉枯黃的葉片,裝進保鮮盒中,倒入可以蓋過香菜根部的足量冷水,上蓋後放進冰箱冷藏,每2~3天更換一次盒內的清水,約能夠保存約2~3周。每次料理時取用需要的用量,並順手把發黃的葉子取出,就能延長保鮮,且保留住完整香氣!
2020年8月8日 星期六
癌/「痣」「皮膚癌」如何分辨
癌/「痣」「皮膚癌」如何分辨
容易被誤診成痣的基底細胞癌
並非所有的黑痣或黑斑都是良性的,其中最常被忽略,長得像黑痣的惡性腫瘤,是「基底細胞瘤」和「黑色素瘤」。 (編輯推薦:皮膚癌常見徵兆!最危險的10種皮膚異狀)
基底細胞瘤雖然不如黑色素瘤或是鱗狀上皮細胞癌那麼有名,卻是最常見的皮膚癌,約佔所有皮膚癌的一半以上。基底細胞癌的形成,和陽光曝曬紫外線破壞最有關。相對於惡性的黑色素瘤,基底細胞癌的生長速度緩慢,也很少轉移。臨床上,因為生長得緩慢,很多人都會把基底細胞瘤誤以為是痣不予理會。等病人因其他問題前來就醫時,被我偶然發現。而且很多時候病人還會以質疑的態度,認為不過是痣或老人斑。
仔細觀察,基底細胞癌往往會出現增生血管,也很常容易破皮流血。曾經遇過病人因不相信而拒絕就醫,一直放任到腫瘤肆意侵犯,形成惡臭潰瘍傷口才前來就醫。雖然基底細胞瘤鮮少轉移,但是可以往下侵犯底下的皮膚組織,造成肌肉骨頭的破壞。
食材/蕃茄是蔬菜或水果?
蕃茄是蔬菜或水果?
番茄是台灣料理中常使用的食材,像是番茄牛肉麵、番茄炒蛋,番茄豆腐湯,也能涼拌製成沙拉,無論生吃或熟食,酸酸甜甜的滋味營養又豐富,深受網友們喜愛。但許多人都好奇「番茄到底是水果還是蔬菜?」該議題從1893年即存在爭議,在美國關稅法中,進口蔬菜需要繳納關稅,而水果卻不用,還因此鬧上法院。讓營養師呂孟凡揭開這百年身世之謎。
本刊曾報導《竟然不是筍類!營養師揭「玉米筍驚人身世」 嚇壞一票網友:長知識了》繼揭開玉米筍其實是年幼的玉米的故事後,營養師呂孟凡粉專又推出一新力作,告訴大家大番茄與小番茄的食物歸類不同,她舉多年前一名糖尿病阿伯依照醫師建議「肚子餓就吃番茄」,豈料血糖居高不下,一問才發現阿伯食用的是「糖分較高」的小番茄,吃完難怪血糖高。
「大番茄屬於蔬菜類;小番茄屬於水果類!」呂孟凡營養師說。她也分析每100公克大、小番茄的營養差異,大番茄(約1顆)碳水化合物4.1公克、熱量19大卡;而小番茄(約10顆)碳水化合物7.6公克、熱量33大卡,「以100公克比較的話看起來沒有差很多,但其實碳水化合物含量也差了將近2倍。」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食物代換表」的分類,蔬菜類1份含有5公克碳水化合物、1公克蛋白質,熱量為25大卡;而水果類1份含有15公克碳水化合物,熱量為60大卡。其中大番茄被歸類於蔬菜類,100公克為1份;小番茄則被歸類為水果類,220公克(約23顆)為1份
2020年8月4日 星期二
食材/龍鬚菜是佛手瓜的莖、葉
龍鬚菜是佛手瓜的莖、葉
彎曲鬚狀的龍鬚菜吃起來質地爽脆,不管是汆燙後加入胡麻醬、美乃滋涼拌,或是搭配薑片、大蒜爆香熱炒,簡單料理就相當美味!而它的「驚人身世」意外引起網友的熱烈討論,營養師呂孟凡近日在粉專《營養麵包(呂孟凡營養師)》指出,「龍鬚菜與佛手瓜是同一種植物」,讓網友驚呼:「今天才知道!」
呂孟凡解釋,佛手瓜又稱隼人瓜,100公克佛手瓜熱量為20大卡,含有膳食纖維1.6公克。通常在未成熟的狀態下被採收及食用,越成熟會越硬且纖維化;而龍鬚菜又稱隼人瓜苗(佛手瓜苗),是佛手瓜的幼嫩莖葉,100公克龍鬚菜熱量為19大卡,含有膳食纖維2.3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