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et A to Z --- 膳食養生密碼

You Are What You Eat 大家都耳熟能詳, 令人驚訝的是人們總是吃錯食物,
日積月累, 不知不覺之間就吃出毛病來了.
怎麼吃才正確令您關切嗎? 沒關係, 來, 讓 Diet A to Z 和您一起分享膳食養生的秘密 !

2011年7月6日 星期三

肺癌篩檢首選----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

國外最新研究顯示,中、老年的中、重度吸菸者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檢查比X光更能早期發現肺癌,並可將其死於肺癌的風險略降兩成。

最新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大規模公衛研究結果,是在全美33家醫學中心,募集5萬3000多名「曾經」或「目前仍有中、重度菸癮」的肺癌高危險群進行研究,受試者隨機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或X光篩檢,每年篩檢3次,共進行3年。

他們的年齡在55到74歲間,菸齡至少30「包年」(pack-years),目前仍持續吸菸,或戒菸15年以內。所謂的「包年」,是指30年每日一包菸,或15年每日兩包菸,依此類推。

結果發現,相較X光組,電腦斷層組不但死於肺癌風險低兩成,且任何原因整體死亡率也減少了6.7%。

事實上,我國衛生署、健康科學文教基金會、台大與台北榮總等專家權威幾個月前剛公布一份肺癌公衛教育共識版本手冊,也建議民眾以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與胸部X光片檢查,做為肺癌篩檢工具。

台北榮總胸腔腫瘤科主任蔡俊明建議,40歲以上有吸菸或家族中有人罹患肺癌者,應建議及早做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篩檢肺癌;台大醫學院院長楊泮池則曾公開呼籲,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是篩檢肺癌首選,可篩出小至0.3公分的肺部病變;至於正子造影(PET)或核磁共振攝影(MRI),則不該用來篩檢肺癌

專家認為,該項大規模研究資料庫,對於肺癌防治將陸續提供關鍵的答案。雖然電腦斷層掃描被發現,可降低吸菸者的肺癌死亡風險,但由於所需費用成本較X光高出許多,納入公衛政策是否符合經濟效益?學者正展開進一步研究。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706/78/2ujoi.html

標籤: ,



2011年5月18日 星期三

遠離煙害阻肺癌,定期健檢篩肺癌

健康成人每分鐘需13公升的空氣,沒有空氣5分鐘就無法活命,空氣污染形同慢性殺手,首當其衝的就是肺部,加上香菸燃燒後的4000多種有害物質荼毒,都是造成肺癌位居台灣常見癌症死亡率第一位的原因。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胸腔內科主任王金洲表示,肺癌的發生原因有85%和抽煙有關,其他還有空氣污染、廢氣等外在環境因素,與基因因子突變內在因素。「許多人不了解處於二手煙環境和直接抽煙的人,罹患癌症的機率是一樣的,因此戒煙及遠離二手煙才能遠離肺癌。」

肺癌區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約85%為非小細胞肺癌,其中又可分鱗狀上皮細胞癌、腺癌及大細胞癌,王金洲醫師:「罹患鱗狀上皮細胞癌者以抽煙男性居多,而近來發現未吸煙的女性罹患肺腺癌的比例逐漸增加,醫學界至今仍未能完全確定肺腺癌的成因,相信部份病因與基因中的上皮生長因子突變有關,而此病早期病徵並不明顯,發現時多已是第三及第四期,可謂防不勝防。」臨床上也發現,許多肺癌病患的家屬親友,因為親身見證罹患肺癌的痛苦,能夠更積極的戒煙。

王金洲醫師說:「肺癌難以早期篩檢,因此經診斷確定者多屬晚期,臨床上早期發現的患者,多在定期健診時發現,加上肺癌好發年齡為50~70歲,因此建議40歲以上有抽煙,或長期處於空氣污染環境者,最好每年定期以胸部X光或低劑量的電腦斷層顯影密切追蹤。」平常如果咳嗽、有濃痰超過2星期,咳血絲、呼吸困難、口味改變或體重減輕,絕不能掉以輕心,需迅速就醫診治

====肺癌的治療====

1. 早期手術切除
2. 晚期化學治療輔助放射治療。
也有副作用較小的口服標靶治療可做選擇

但健保僅給付第一線傳統化療後,病情惡化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王金洲醫師表示:「傳統化療副作用有噁心、嘔吐、白血球異常或掉頭髮等,常讓病人中斷治療。標靶藥物的除皮膚起疹與腹瀉之副作用外,較無傳統化療使用之副作用,相較皮膚起疹較嚴重也表示病人對標靶藥物的治療反應較佳。因此有病人會一開始即自費選擇標靶藥物治療。」

王金洲醫師解釋,「85%的肺癌患者皆屬晚期,以化學治療輔助放射治療和標靶治療為主,如果在這時期不做任何治療,平均存活約3~6個月。有80%以上積極治療者平均存活可超過一年,目前肺癌口服標靶藥物有兩種,『愛瑞沙』使用於肺腺癌,『得舒緩』使用較廣,適用於肺腺癌及鱗狀上皮細胞肺癌等非小細胞肺癌,且其效力強於前者。」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282642

標籤: ,



2011年4月24日 星期日

肺癌篩檢( CT vs.MRI )

多位醫界人士前天表示,低劑量電腦斷層(CT)是診斷肺癌的最佳利器,然而,台北榮總榮科影像中心昨天提出研究報告指出,零輻射的磁振造影(MRI,或稱核磁共振)對第一期肺癌診斷率為75.5%,與CT相同,可以是肺癌篩檢的另一選擇。

不過 ,胸腔科醫師認為,CT的影像解析度的確優於MRI,可以看清楚病灶,有助於醫師判讀、診斷

衛生署國健局局長邱淑媞表示,低劑量電腦斷層(CT)和磁振造影(MRI)兩種檢查都還在臨床發展的階段,將會密切注意兩種檢查後續醫學證據的發展。

榮科影像中心主任鄭慧正表示,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還是有輻射劑量的問題,因此榮科中心自2000年10月到2007年12月,針對11,766名接受MRI檢查的健康民眾,進行大規模的長期研究追蹤,共檢查14,040次,追蹤發現疑似肺部病灶有559人、佔4.8 %,其中有46人經切片證實為肺癌,平均盛行率為0.4%,其中吸菸族群達1.4%,而第一期肺癌患者佔75.5%,與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結果相當,最小發現肺癌為0.5公分。

鄭慧正指出,CT可以發現0.2到0.3公分的肺癌,MRI只能發現0.5公分,CT在這一部分的確較為敏銳,但腫瘤在還沒有到1公分時,因為太小要做切片鑑別是良性?還是惡性?並不是那麼容易,臨床多會等到1公分時,再做進一步的處置,就像是「搭火車,就算早早到了月台,但還是要等到火車開進站,才能上車」。

鄭慧正表示,就篩檢角度來看,MRI是看整個胸腔,除了肺部之外,還可以看縱膈腔是否有胸腺癌或是淋巴瘤,但肺部低劑量CT只能看肺部,兩者的收費差不多,胸部MRI收費6500元,低劑量CT則為6000元,MRI在胸部或是肺癌的篩檢上,仍有其特色與價值。

不過,北榮胸腔腫瘤科主任蔡俊明表示,肺癌的篩檢除了發現腫瘤大小之外,病灶的清晰度同時也提供相當重要的訊息,像肺腫瘤是否有玻璃樣病灶,也就是中間有無實質的變化,也會影響醫師做處置決定,CT的影像解析度的確優於MRI

蔡俊明並舉例說明,如果要看清楚一個房間內的擺設,CT像是隔著「清玻璃」,MRI像是隔著「毛玻璃」,兩者都可以看到東西多大、多小,但「清玻璃」可以把東西看得更清楚,這也是有人第一次做完MRI篩檢後,還會被要求做CT檢查,但如果第一次做CT檢查,多不會被要求再做MRI的道理。

蔡俊明進一步指出,當然腫瘤還很小時,要做切片並不容易,有時刀開進去也摸不到,但如果經由CT知道腫瘤是惡性的機會相當大時,會要求病患隔3個月回醫院追蹤;如果是良性的機會大,那麼病患隔6個月回來追蹤即可。當然影像檢查是醫師診斷的重要工具,但病患是否有抽菸及家族史,也都會納入整體評估。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424/78/2qd45.html

標籤: , ,



2011年4月23日 星期六

肺癌專家開砲 早期肺癌磁振造影「沒用」

國內從事肺癌治療的重量級醫師昨天直斥,國內有些醫院推動以磁振造影(MRI)或正子斷層掃描(PET)等高價健檢來篩檢肺癌,「一點用處也沒有」。

健康科學基金會昨天舉辦「肺癌:國人癌症的頭號殺手」記者會,台大醫學院院長、中研院院士楊泮池在會中嚴肅指出,磁振造影或正子斷層掃描篩檢肺癌,對早期肺癌篩檢「絕對沒有用」、「一點用也沒有」,這兩種檢查儀器,只適合確診後追蹤

台北榮總胸腔腫瘤科主任蔡俊明也點名,國內有醫院結合保險公司,推廣正子掃描高階健檢,還用正子掃描篩檢肺癌,這事有人提到國際醫學研討會報告,「與會學者都覺得不可思議。」因為這種儀器對肺癌篩檢根本不足為憑。

蔡俊明說,國內非小細胞癌患者,占八成五至九成,其中肺腺癌又占五成,從MRI或PET掃描,不易發現肺腺癌成長訊號。

健康科學基金會董事長吳成文說,吸菸者、有家族病史者,發生肺癌機率,高出一般人數倍,還好現今一公分以下肺癌切除,治癒率可達八成五至九成。

吳成文表示,美國大型研究指出,以低劑量電腦斷層和X光檢查比較,發現前者可降低肺癌死亡率兩成

楊泮池說,每人一年可接受一百五十張至兩百張胸部X光的輻射量;若是做低劑量、無顯影劑電腦斷層掃描,每次約是廿張輻射量;做一張有顯影劑電腦斷層,等於照一百張胸部X光;若只是做健檢者,最好選無顯影劑的電腦斷層。他建議,可在四十歲時,做第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但還是要視個人狀況而定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423/2/2qbyn.html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