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et A to Z --- 膳食養生密碼

You Are What You Eat 大家都耳熟能詳, 令人驚訝的是人們總是吃錯食物,
日積月累, 不知不覺之間就吃出毛病來了.
怎麼吃才正確令您關切嗎? 沒關係, 來, 讓 Diet A to Z 和您一起分享膳食養生的秘密 !

2021年11月29日 星期一

心臟病/最新研究~「心衰 竭」可從驗血提早測得跡象

 最新研究~「心衰 竭」可從驗血提早測得跡象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心血管疾病每年奪走無數人的性命,是最危險的文明病之一,最新一項研究表明,透過預先進行一次簡單的血液檢查,有高達4分之3的心臟衰竭潛在患者可以被診斷出來,全人類均可望從中受益。

綜合外媒報導,最新發表在《歐洲心臟雜誌》的研究報告中,牛津大學的研究團隊分析超過1400起病例,試圖找出人們心臟無法正常供血的早期徵兆,後者隨著時間推移可能導致心臟衰竭或更為嚴重的後果。

心臟衰竭是一種嚴重且危及生命的疾病,以英國為例,該國全年約新增20萬起心臟衰竭的新病例,其中約有8成的患者是在身體嚴重不適而須住院時才被診斷出來,考量到這種疾病的進程,待身體出現不適才確診,往往意味著他們錯過了及早診斷的機會。

而在最新發表的報告中,研究人員發現,僅須利用一次簡單的檢查,篩驗民眾血液中特定激素的濃度,便可發現是否有心衰竭的早期跡象。

報告稱,這是因為當運作效率下降時,會導致心臟更努力跳動以維持輸出,在這個變化過程中,人體將會分泌更多激素,而體內激素濃度的改變便可被用於偵測心衰竭的風險程度。



2021年11月27日 星期六

肌力/分享「深蹲」正確姿勢防腰酸背痛

 分享「深蹲」正確姿勢防腰酸背痛





 



食材/「雞蛋」吃法禁忌

 「雞蛋」吃法禁忌

雞蛋縱有千般好,吃的時候還是有要注意的事項。四種雞蛋的吃法很不健康,被醫生列入了黑名單。

1.水洗、泡過的雞蛋

蛋殼作為雞蛋的保護殼,其最大的缺點,就是“怕水”。

雞蛋殼看着非常光滑,其實上面有成千上萬個細小的孔穴,而且自帶一層肉眼看不見的保護膜,將這些孔穴封閉住了。

如果人們用水洗雞蛋,會把蛋殼表面的保護膜一同洗掉,一旦保護膜被破壞,外面的細菌和病毒就極容易穿透蛋殼進入內部。所以,中醫師告誡大家在存放雞蛋之前,不要用水去沖雞蛋,如果覺得蛋殼臟,可以用毛巾把它擦一擦

2.溏心蛋

全文詳



心臟病相關/台大「心梗檢測」引進新設備,除了縮短流程也減少誤判

 台大「心梗檢測」引進新設備,除了縮短流程也減少誤判

心肌梗塞要人命!但相關檢驗流程仍須一定時間,更顯得過程的分秒必爭。目前普遍使用的心肌梗塞流程需要在「0小時」以及「3小時」檢驗兩次心肌旋轉蛋白濃度,稱為「0/3小時」流程,讓病患必須在急診等待較長時間、造成擁擠外,更有暴露新冠肺炎感染的風險。台大醫院今(26)日發表最新研究成果,使用新型試劑,在縮短成「0/1小時」流程之後,正確性更快。

該研究的緣起是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臨床教授李建璋,在2016年和日本順天堂大學心臟科井上健司教授合作的行台北-東京研究,證實亞洲人也可以安全使用心肌梗塞加速診斷流程。他說,胸痛病人是急診所有就診病患最主要的主訴之一,大約佔所有急診就診病患的10%,但最後只有10%的病患會確診為急性心肌梗塞。

對此,他發起全球國際合作研究,結合11個國家32個頂尖研究團隊的原始研究資料,利用數種統合分析方法證實當今全球普遍使用的0/3小時心肌梗塞診斷流程,有較高的心肌梗塞誤診率,正確性不如新的心肌旋轉蛋白檢驗試劑,具較高靈敏度、能加速診斷是否為心肌梗塞,只要0/1或是0/2小時加速診斷流程。過去學界普遍認為,不同時間的診斷流程只是效率的問題,但該研究證實不同時間長短的診斷流程,不僅是效率的問題也是病患安全的問題。

究結果顯示,每1000個急診胸痛病患,使用標準3小時流程有高達15個心肌梗塞病患被誤判為正常,使用新流程則只有3個心肌梗塞病患會遺漏診斷。此次研究最困難之處在於收集資料,花了一年才收集了3萬66個人的資料,是目前樣本數最大,證據等級最高的研究,也已刊登在美國發行量最大影響力最高的的三大期刊之一:內科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也期盼藉此有助推動國內心肌梗塞診

更多內容




2021年11月22日 星期一

食材/「橘子皮」是寶,別急著丟喔

 「橘子皮」是寶,別急著丟喔

橘子是水分充足、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但一般人只吃果肉,外皮剝下後就丟棄,但你知道橘子皮有諸多功用嗎?人民網整理了橘子皮的20種臨床功效,告訴你橘皮其實是個寶。

更多內容



2021年11月21日 星期日

食材/蔬果保鮮/冷凍、冷藏禁忌分享

 蔬果保鮮/冷凍、冷藏禁忌分享

疫情期間為避免外出購物、增加感染風險,很多人到賣場掃貨囤糧。鮮食放冷凍庫能延長保鮮期,但有9種食物冷凍後口感改變,建議換方式烹調,或放冷藏室盡早吃完。

更多內容



2021年11月20日 星期六

食材/「蔬果」局部壞了可以吃?/蔬果保存分享

 蔬果」局部壞了可以吃?/蔬果保存分享

更多內容



2021年11月17日 星期三

心血管疾病/膽固醇非越低越好,小小顆膽固醇才是心血管疾病元兇

膽固醇非越低越好,「小小顆膽固醇」才是心血管疾病元兇

打開健康檢查報告,人們總是擔心膽固醇過高,難道膽固醇就是越低越好嗎?那可不一定。聯安診所腸胃科醫師王峰指出,膽固醇是製造荷爾蒙的原料,包括性荷爾蒙和抗壓荷爾蒙等,因此過低也不好。

膽固醇過低可能使荷爾蒙分泌不足,導致性慾降低、記憶力變差、頭暈、心悸、免疫力下降等,王峰在臨床上也發現不少癌症病人有膽固醇偏低的現象。

總膽固醇正常或低密度膽固醇偏低,最後還是發生心血管疾病,原因就出在三酸甘油酯過高、高密度膽固醇偏低,「這種人最容易被忽略。」因此, 風險預防最重要還是降低三酸甘油酯,提高高密度膽固醇 。

膽固醇有好壞之分?

而且一般人常將膽固醇分成「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和「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但王峰認為,無論高、低密度膽固醇,都只是扮演運輸車的功用,沒有好壞之分。

「我的觀念膽固醇沒有好壞,」低密度膽固醇負責將肝臟製造的膽固醇運送到細胞、神經、組織等,高密度膽固醇再將它載回肝臟,兩者分工合作,各司其職;三酸甘油酯、膽固醇、磷脂質、蛋白質、抗氧化劑等營養素,都需靠低密度膽固醇運送到細胞組織並更換,「怎麼可能是壞的?!」王峰很不以為然。 更重要的是看低密度膽固醇的品質,可以透過計算三酸甘油酯和高密度膽固醇的比值來判斷。

●小顆低密度膽固醇才是元兇 
小顆的低密度膽固醇容易困在血管內壁被氧化,造成血管內壁發炎,越來越多研究發現,低密度膽固醇有大小顆之分,當它是細細小小顆的時候才是不好的。如果體內缺乏抗氧化維生素,更有機會形成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DL),都會導致粥狀動脈硬化,所以才有人把它冠上「壞膽固醇」。

●高密度膽固醇是血脂清道夫 

高密度膽固醇能將細胞膜更換、被氧化或血管內皮發炎等所造成的血脂清出來,類似清道夫的角色,才會有建議應該提高高密度膽固醇。

●三酸甘油酯/高密度膽固醇(TG/HDL)<2 
當今醫學檢驗主流只測膽固醇濃度總量,不看品質;所以王峰建議民眾計算 三酸甘油酯和高密度膽固醇的比值,應<2,就能預測低密度膽固醇不是細細小小顆 ,因為三酸甘油酯越高且高密度膽固醇越低,相對的低密度膽固醇會越小顆 。

怎麼吃才能良好控制膽固醇?

聯安診所營養師徐景宜指出,精緻澱粉、反式脂肪酸、加工食品和冷凍食品,都容易在體內形成不好的膽固醇,引起發炎、內膜增厚、血管斑塊且狹窄,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

更多內容



心血管疾病/「膽固醇比值」VS「心血管疾病」

 「膽固醇比值」VS「心血管疾病」

臨床意義

  1. 血中總膽固醇濃度可用來評估脂質的代謝狀態,特別是針對冠狀動脈疾病的高危險群。它也可配合其他脂蛋白濃度來計算粥狀動脈硬化的危險機率。總膽固醇由酯化膽固醇 (Cholesterol-ester,約佔 70%) 及游離膽固醇 (Free cholesterol,約佔 30%) 所組成。此二者又分別來自四種脂蛋白,包括高密度脂蛋白 (HDL)、低密度脂蛋白 (LDL)、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及乳糜粒 (Chylomicron)。所以總膽固醇也可說是這四種脂蛋白中所含膽固醇的總合。來自高密度脂蛋白 (HDL) 的膽固醇稱為高密度膽固醇 (HDL-C),這種膽固醇被認為是好的膽固醇,對防止血管阻塞有幫助。來自低密度脂蛋白 (LDL) 的膽固醇稱為低密度膽固醇 (LDL-C),這種膽固醇被認為是較差的膽固醇,容易造成血管阻塞。 
  2. 一般認為高密度膽固醇 (HDL-C) 的含量應佔有總膽固醇的 1/5 以上,才能達到清除血管的功效,也就是 Chol-T / HDL-C 的比值要小於 5.0,才能減少血管硬化的危險機率。另一種算法是 LDL-C / HDL-C 的比值應小於 3.5,才不致造成血管阻塞。因此,單獨檢驗一項總膽固醇其實意義不大 (不論結果正常與否),至少應配合 HDL-C、LDL-C、TG 共同判讀才具臨床價值。

將總膽固醇除以高密度脂蛋白所得到的數值即為二者的比值,可以反應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如果比值超過5則屬於高危險群。美國佛萊明罕心血管研究中心(FraminghamCardiovascularInstitute,FCI)建議,維持TC/HDL比值小於4最為理想。

在過去,血中總膽固醇若超過240mg/dl,即可視為高血脂症,現今醫界已更進一步地將高密度脂蛋白與低密度脂蛋白數值,做為診斷依據。一般而言,沒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人,若總膽固醇(TC)超過240mg/dl,低密度脂蛋白(LDL)高過160mg/dl,高密度脂蛋白(HDL)小於35mg/dl,即為高血脂症,曾任總統醫療小組召集人、心臟醫學會董事長姜必寧表示。

經過上述三步驟,應該就可以知道自己有沒有高血脂症,可是臨床的狀況往往不是這麼一致,常常會有的狀況是某一個數值過高,但其他都落在正常範圍。

膽固醇比值



2021年11月13日 星期六

癌症/淺談「癌症」的惡病質~提醒家人該有的心理準備

 淺談「癌症」的惡病質~提醒家人該有的心理準備

惡病質致厭食暴瘦 家屬需提高警覺

●6個月內體重非自主性減少超過5%:在美國是一年內,可能考慮人種因素。

●食欲不佳、有飽足感:BMI發現小於22以下,當這現象發生時,其實通常代表進入癌症終末的分水嶺,這是異常發炎的過程,這個時候是身體的發炎因子不斷被催化,腦袋開始沒有食慾、有飽足感。

●疲勞消耗感加重、心智能力減退、認知陷入混亂。

●抽血發現發炎指數增加、貧血與營養指數(白蛋白)大量降低:肝臟也開始著重於製造急性反應蛋白,營養白蛋白卻不製造了,肌肉開始大量分解,並且低效合成脂肪。

姜冠宇提醒,每一位家裡有在控制疾病的家人,出現上述現象時,要提高警覺求助專科或安寧團隊,並做好心理準備,你在正在控制某一項疾病,可能是慢性肺病、心或腎衰竭,也可能是癌症或HIV,會突然在某一段時間之內開始厭食,並且體重急遽下降,開始大大影響你的生活品質,與造成你家人的焦慮。

更多內容



胰臟癌相關/認識「壺腹癌」—「壺腹癌」如何同「胰臟癌」區分

 

認識「壺腹癌」—「壺腹癌」如何同「胰臟癌」區分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前駐泰代表李應元因「壺腹癌」病逝,讓不少民眾開始關注此症;對此,基隆長庚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指出,壺腹位在十二指腸,多數壺腹癌在做胃鏡時可見到,倘若民眾察覺到自身皮膚出現黃疸、灰白色大便或排解茶色尿時,不可不慎,請需儘速就醫進一步檢查。

錢政弘於「錢政弘 胃腸肝膽科醫師」發文提及,台灣107年的癌症登記,小腸癌有421位(新發生個數),壺腹癌歸類在小腸癌(或登記成胰臟癌、膽管癌),推估每年約有100位新發生個案。

壺腹位在十二指腸 與胰臟癌不好區分

錢政弘說明,壺腹位在十二指腸,約身體上腹部中間偏右的地方。總膽管和胰臟內的胰管是連通到十二指腸,這個交會處就是壺腹,大小跟一顆黃豆差不多;且壺腹癌和胰臟癌的確不好區分,壺腹癌初期是從十二指腸側開始長,接著慢慢侵犯到胰臟頭部和總膽管的方向,當腫瘤長到比較大的時候,的確不容易區分是胰臟癌往壺腹的方向侵犯,還是壺腹癌擴散到胰臟。這時候需要從病理組織型態才能區分二者。

胃鏡照的出壺腹癌 出現黃疸、茶色尿需警慎

至於壺腹癌很難診斷嗎?健康檢查檢查的出來嗎?錢政弘則指出,大多數壺腹癌在做胃鏡的時候是可以看得到,當胃鏡伸到十二指腸第二段的時候,可以在腸壁找到「壺腹」,若看到有病變的現象,可以直接切片診斷。不過有些人的十二指腸比較曲折,或是做胃鏡的時候無法配合(沒麻醉做胃鏡會不舒服),是有可能漏掉沒有照到壺腹。不過若是有其他的異常出現,例如超音波發現「總膽管擴張」,抽血「膽色素升高」或「癌指數升高」,醫師就會再照一次胃鏡去確定壺腹是否異常,通常仔細找就找得到了。

錢政弘表示,壺腹長腫瘤的時候,會堵住膽管的出口,造成膽汁無法流到小腸,這時候皮膚會有「黃疸」出現,就是皮膚和眼睛變黃,而糞便缺少了膽汁染色,會變成「灰白色」的大便。更簡單的方式是觀察小便的顏色,只要身體有黃疸的時候,尿顏色就會變深、變紅,即所謂「茶色尿」,這一定是身體出了問題。

初期似急性膽道發炎 推估與遺傳基因異常有關

錢政弘坦言,壺腹癌確實是棘手的疾病,不過當壺腹癌一長大的時候,就容易堵住膽管造成黃疸,或是以急性膽道發炎表現,初期就被診斷的比例還不少,手術方式跟胰臟癌相似,需要將十二指腸和胰臟部份切除,整體的預後還是比胰臟癌好。

錢政弘指出,壺腹癌好發在65歲左右年齡層。像大腸癌一樣,先在50多歲長腺瘤,然後慢慢轉變成腺癌。原因不明,不過有「多發性大腸息肉」的人,腸道比較會長息肉,壺腹同樣容易長出似息肉的腺瘤及腺癌,推測跟遺傳基因異常有關。

錢政弘總結,民眾需注意小便顏色(自己觀察)、膽管大小(腹部超音波會測量)、總膽色素值(抽血)、癌症指數值(抽血)是否異常,做胃鏡時可在十二指腸找到壺腹,進行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也可幫助診斷。



2021年11月11日 星期四

胰臟癌VS胰臟炎(良性)

 


記者蔡淑媛/台中報導〕57歲的孫姓男子前年4月出現上腹痛,3個月內體重從80幾公斤掉到75公斤,就醫做電腦斷層等影像檢查發現胰臟嚴重腫大,懷疑是胰臟癌,可能有至少3公分以上的腫瘤被建議手術切除,但胰臟癌有10%仍可能為良姓病灶,因此進一步接受內視鏡超音波細針抽吸術做病理切片,最後確診為「自體免疫性胰臟炎」,免於挨一刀。

台中榮總肝膽腸胃科醫師廖思嘉表示,孫姓患者出現疑似胰臟癌的腹痛及體重驟降症狀,先在他院做電腦斷層掃描及正子攝影檢查,發現胰臟腫大,疑似有至少3公分大的腫瘤,建議手術切除,但是患者病灶在胰頭及胰尾恐得全胰切除,未來血糖不易控制,將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後來孫姓患者到中榮尋求第二意見,院方安排內視鏡超音波檢查,影像形態均勻,不同於腫瘤會出現血管增生等雜亂影像,同時也使用細針抽吸胰臟組織做病理診斷,確診為自體免疫性胰臟炎,而非胰臟癌,成功讓病人避免接受不必要的手術,服用類固醇及免疫調節藥物治療半年就大幅改善,1年後腫瘤消失,但再須服藥2年並持續追蹤,預防曾罹患自體免疫性胰臟炎,增加癌變機率

廖思嘉指出,國內胰臟癌每年新增2500人,是國人癌症死因第7名,由於胰臟位於腹腔深處,病灶影像檢查不易區分,胰臟癌有10%仍可能為良姓病灶,尤其局部發炎常會被誤診為惡性腫瘤,而讓病人白白開刀,因此建議進行內視鏡超音波檢查,合併細針抽吸採檢來診斷。廖思嘉說,之前胰臟癌切片常是直接在腹部超音波導引下穿刺採樣,現在有內視鏡超音波細針抽吸術,不適感會大幅減少,更安全、精準針對胰臟病灶進行穿刺採樣、切片提高診斷率,但有1%、2%胰臟出血風險,且部分耗材需自費。

轉截自



2021年11月8日 星期一

食材/美食分享/桃園肥美快餐燒臘/俗擱大碗

 美食分享/桃園肥美快餐燒臘/俗擱大碗

食客分享

相關連結





2021年11月5日 星期五

食材/「花椰菜」清洗分享

 「花椰菜」清洗分享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花椰菜外型有許多縫隙,如果在料理之前沒洗乾淨,小心連小蟲也一起吃下肚,對此,農糧署在臉書專頁「鮮享農YA - 農糧署」發文分享,清洗時依循3步驟,就可以吃得安全又安心!

1、先洗澡:將整顆花椰菜浸泡於流動「清水」下沖洗,不用加入鹽水、小蘇打粉或蔬果清潔劑。

2、再玩水:持花梗處快速地上下進出水面,就可以洗掉浮出水面的小蟲。

3、切小塊:將花椰菜切成適當大小,藉此挑出藏在縫隙裡的小蟲,再進行簡單沖洗即可。

農糧署提醒,在處理各種蔬果時務必把握「先清洗」再「切塊/去皮/去蒂頭」的原則,避免蔬果表面殘留的農藥從切口處滲入。

更多內容及圖示



2021年11月1日 星期一

心臟病相關/膽固醇高真是心臟病元兇?膽固醇數據高另有原因,別誤會了⋯


膽固醇高真是心臟病元兇?膽固醇數據高另有原因,別誤會了

健康檢查出現膽固醇過高的紅字,會令人擔心容易得到心臟病,導致心肌梗塞、中風,甚至一死亡;如果你擔心膽固醇過高,便馬上急著吃降膽固醇藥物,不妨先停下來,跟著國際膽固醇權威專家一起了解造成膽固醇可能上升的隱藏原因,以下列舉出包括甲狀腺機能低下在內的5大原因,以及引發心臟病該緊張的檢驗報告是什麼。所以,與其拼命吞藥,還不如先深入探討隱藏在背後的原因,並加以注意。

醫學專家艾瑞克.魏斯特曼(Dr. Eric C. Westman)與知名健康節目主持人吉米.摩爾(Jimmy Moore),2人在合著在新書《膽固醇其實跟你想的不一樣》中表示,關於膽固醇的熱門話題,大致可分成兩大陣營:一邊認為總膽固醇是心臟病的原因,另一邊則是說總膽固醇沒有關係。而營養學家克里斯.馬斯特強博士說:「血液中的膽固醇不是心臟病的直接原因,所以每當我們看到總膽固醇或低密度膽固醇LDL-C高時,這時沒必要恐慌,害怕自己有心臟病,但也不應該完全當作沒事。你的膽固醇檢驗結果,可能是重要的代謝指標,提供線索讓你進一步了解是否哪裡出錯。

假設你的飲食和生活型態都沒有問題,不過你的膽固醇數值還是很高,就要探討相關的原因,以下將列舉出5個理由,了解為什麼你的膽固醇濃度或許比所謂的正常高許多

心臟病的真正凶手是發炎,不是膽固醇!

綜合以上,其實,心臟病的真正凶手是發炎,不是膽固醇!高膽固醇既不是疾病,也不是心臟病的明確致病因子。有一個血液指標名為「高敏感度C─反應蛋白(hs-CRP)」,它是用來判定體內慢性發炎量─心臟病和其他健康問題的原因的主要發炎指標,因此比低密度脂蛋白和總膽固醇這些最常檢驗的指數重要許多。

全文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