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et A to Z --- 膳食養生密碼

You Are What You Eat 大家都耳熟能詳, 令人驚訝的是人們總是吃錯食物,
日積月累, 不知不覺之間就吃出毛病來了.
怎麼吃才正確令您關切嗎? 沒關係, 來, 讓 Diet A to Z 和您一起分享膳食養生的秘密 !

2017年11月28日 星期二

護血管金三角,一餐一片海苔,五天救回老化血管-


【早安健康/陳建甫編譯】西藥房在台灣相當普及,就連越開越多藥妝店都一定會配有數名藥師,讓大家可以購買各類強身健體的營養補品。其中幾乎所有營養品、食物及飲品上都會大大宣傳的一項健康營養素,就是具有美容養顏、增強體力、預防掉髮的維生素B群最為熱門!而日本最新研究更發現,B群中有著三位黃金陣容,可以協力對抗血管老化、讓心肌梗塞風險降低一半! 

B6、B12、葉酸同心協力 均衡攝取就能去除血管老化物質

 
其實早在2008年,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就曾經公布過一份長達11年的追蹤研究,針對超過4萬名日本人的飲食習慣及血管狀況調查,發現積極攝取維生素B群者,其心肌梗塞的發作風險,是飲食缺乏維生素B群者的一半。 

而日本德島大學及順天堂大學便針對種類繁多的維生素B群們進行個別調查,發現當中的三項黃金陣容──B6、B12以及葉酸(B9)會分工合作,協力去除血管內的老化物質,有效延緩血管老化的速度,因此就能預防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 

德島大學醫院的心血管醫學博士佐田政隆指出,他的團隊曾進行隨機抽血調查,對50~60歲的民眾進行血液中維生素B濃度檢測,發現女性血中維生素B濃度普遍較男性高,而且維生素B濃度低於平均值者,其血管年齡也明顯比實際年齡老。 

在與順天堂大學的聯合研究中,他們則發現當血管內產生老化及糖化物質後,維生素B6會率先將其半數擊退,而剩餘的老化物質,就要靠B12與葉酸一起合作,才能有效將其清除,因此三餐中如果沒有平衡攝取這三者,就無法有效讓血管保持年輕。 

動物肝臟可以大大補充維生素B12 平衡維生素B群攝取


而佐田博士也針對該次抽血檢查中,血中維生素B濃度最高的女性進行飲食調查,發現她的三餐分別攝取了下列食材: 

  • 早餐:優格、香蕉、綠甘藍、蜂蜜、可可、豆漿
  • 午餐:白、綠花椰菜、高麗菜、洋蔥、甜椒、大蒜、馬鈴薯
  • 晚餐:豆腐、鴻禧菇、胡蘿蔔、洋蔥、菠菜、竹筴魚、雞肝、胚芽米、小黃瓜

針對這樣的飲食習慣,佐田博士特別指出,其實她的早午餐雖然攝取了大量的B6及葉酸,卻因為缺乏動物性食材,所以幾乎沒有攝取到B12。但是到了晚餐時段,攝取的雞肝卻大大滿足了一天內不平衡的B12攝取。 

順天堂大學的管理營養師高橋德江則表示,維生素B12幾乎只能從動物性食材中大量攝取,包含雞豬牛羊、海鮮類以及蛋奶製品都有一定的含量,尤其是動物肝臟中更是含有均衡的B6、B12及葉酸,因此只是吃了一塊雞肝,就能平衡一日的維生素B群金三角平衡。 

日本營養師推薦一餐一大片海苔 B群均衡不輸動物肝臟


但是一定也有茹素或是討厭害怕食用動物內臟者,因此高橋營養師也推薦,民眾可以食用維生素B6、B12、葉酸含量均衡,而且含量不輸動物性食材的海藻類產品,也就是有「海中神仙菜」別名的海苔,不論是烤海苔或是一般的綠海苔,只要在三餐中積極攝取,就能有效讓血管回春。 

實際案例:連續5天三餐吃海苔 血管馬上回春6歲


而日本健康節目「名医とつながる!たけしの家庭の医学(暫譯:與名醫連線!北野武的家庭醫學)」也找來一名血管年齡高達72歲,但是實際年齡為66歲的女性,磯村美代子進行飲食測試,在連續5天、每餐都加了一大片市售綠海苔食用後,磯村女士的血管年齡就降回了66歲,證明食用海苔的確可以有效改善血管年齡! 

標籤:



2013年4月26日 星期五

吃過多「雞蛋」易増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原理和吃「紅肉」相同


〔本報訊〕

一般人認為雞蛋的營養價值高,多吃有益健康。美國研究人員發現,食用雞蛋後,人體的腸道會產生氧化三甲胺物質,吃過多的雞蛋,使得體內氧化三甲胺含量高,反易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

 近期美國一項研究顯示,追蹤4千多名有心臟病史患者發現,在食用雞蛋後,腸道中的細菌會將它轉化成代謝物氧化三甲胺,易造成血管栓塞,長期食用,反倒使得他們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增加約2.5倍。

 研究人員也說,不建議民眾食用過多的紅肉,也與肉內有一種「左旋肉鹼」(L-carnitine)物質,經過人體腸道、細菌分解之後,會產生氧化三甲胺有關,會進而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心臟病風險。

 

標籤:



2012年6月16日 星期六

為何茹素也會罹患心血管疾病?



【內容摘自《給雜食者的安全素食指南》,作者貓頭鷹編輯室,貓頭鷹出版】

長年茹素的星雲大師,於二○一一年底突感不適,緊急送醫住院治療,引起多方關注,病症主因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於是不少民眾不禁納悶,不是說吃素很健康,那為何長年素食,不肉不菸不酒的人,也會罹患心臟病、高血壓等疾病呢?原因其實跟消化速度有關

素食與肉食的消化方式不同,當肉食進入體內之後,至少要經過四至六個小時(如果是油炒或油炸,甚至要十個小時以上),才會通過胃,而到達小腸。觀察肉食動物的腸子,以老虎為例,牠的腸子又短又直,沒有許多皺摺。因為肉容易腐敗,所以上帝給老虎短的腸子,使肉的消化殘餘物不會在腸子停留太久。至於草食動物如牛、羊,上帝給了牠們好幾個胃,因為牠們只吃草,而草的纖維很多,需要長時間進行消化,同時牠們也需要多種酵素來轉化多纖維食物成為各種蛋白質,所以牠們有好幾個胃來反芻、腸子也比人類還要長。

普遍而言,消化肉食需要消耗較高的能量,這會讓身體處於長時間的勞累。而大量攝取肉類,消化系統就需花費數小時來持續運作,也因此讓食肉者產生較長時間的飽足感。而以單純攝取蔬菜者為例,大約兩、三個小時後,食物就通過胃,經過小腸。這段時間裡,身體對這些食物的吸收、排泄、消化都非常順暢,因此很快就產生飽足感,而且很快又產生飢餓感,這是因為所攝取的食物並未對身體造成負擔的關係。

一般人剛開始嘗試吃素,之所以總覺得特別容易餓,沒有飽足感甚或體力減弱,正是這個原因。「素食吃不飽」,究其原因並非素菜品質不好,或是所攝取食物的營養成分不足,而是素菜消化速度快,較不會增加腸胃負擔。將素菜跟肉類比較,肉類需要被消化的時間較長,停留在腸胃中相對較久,因而較有飽足感。 就因為素食與肉食者對於用餐之後,飽足感延續的時間不同。有些素食店家怕顧客吃素菜之後容易覺得餓,於是就在煮菜時多加了幾滴油。店家烹飪素食時,除了多用點油煎煮炒炸,也時常採用油脂含量高的食材,讓顧客不容易感到飢餓。

但是,攝取過多飽和脂肪酸,容易罹患慢性病,而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經高溫油炸又易產生致癌物,所以在用油選擇上必須多加留意

學術機構調查指出,吃素人口特別容易罹患心臟血管疾病,也就呼應了上述的結果。
這樣的結果與追求素食以降低膽固醇、減少冠心病的發生,進而裨益整體健康的出發點大相逕庭

所以,若要改善「吃素容易餓」的感受,建議進食時儘量選擇纖維質較高的五穀雜糧,比如糙米飯、五穀飯、乾豆類,來延長消化時間以增加飽足感,並適當搭配花生、核桃、杏仁等堅果類食物,因為堅果類富含纖維素以及好的油脂,可使血糖較穩定

其實,不管植物油或動物油,它們都會讓消化系統增加負擔、導致人體內壞的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增加,這時不但膽固醇會增加,血脂肪跟三酸甘油脂也會隨之提高。所以素食者常見的飲食陷阱就是「用油太多」。建議素菜應該多用水煮、清蒸,或汆燙、慢燉,才能保存食物的營養。

不只素食者的油脂攝取過多,根據一份全國性的營養調查指出,台灣地區民眾飲食中的油脂成分太高,動物性脂肪(飽和脂肪)的比率也太高,分別占總熱量的36%和20%,此一比例皆高於美國國家膽固醇教育計畫中的建議標準﹙30%和10%﹚。我們必須建立正確的素食觀念,才能愈吃愈健康。

健康靠自己

適量的植物油和魚油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然而,富含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和氫化油則應該少食用(例如瑪琪琳、酥油等含反式脂肪酸)。原本被認為健康的氫化植物油(植物牛油,Margarine),雖然為不飽和脂肪酸,但其化學構造是反式脂肪酸,會引起血液中壞的膽固醇上升,好的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下降,危害心血管的健康

適合素食者的油品有橄欖油、亞麻籽油、苦茶油、南瓜子油、芥花油、玉米油、葵花油、芝麻油等,為了營養的均衡,廚房裡不妨準備幾種不同的食用油,有的適合涼拌、有的適合炒菜,輪流使用。此外,食物中的堅果類、豆類、蔬菜類和魚類,其所含的油脂皆以不飽和脂肪為主,每日適量食用,可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

總言之,攝取過量的油,乃是不當烹調方式及飲食習慣所致,建立膽固醇與健康的知識,以正確的飲食觀念與烹調的原則,都是改變過量攝取油品的契機

同理可證

一般素食者大都偏重攝取醣類,食用過多的米食、麵食或糕餅、甜食等。醣類會造成血糖快速上升以及胰島素居高不下,長期胰島素過度分泌,便會增加脂肪的合成,導致肥胖、慢性病、衰老等結果。

這箇中的原因是,當醣類攝取量偏高時,血糖和胰島素隨之上升,促使血液中的三酸甘油脂增多,血液中好的膽固醇反而下降,就危害到心血管的正常運作。所以降低食物的總熱量才是健康飲食的關鍵


全文網址: 為何茹素也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 - 飲食停看聽 - 美容養生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394023#ixzz1xx70BiXI
Power By udn.com

標籤:



2012年3月7日 星期三

台大醫院心血管中心簡介


鑒於心臟血管疾病和腦血管疾病高居國人10大死因的第二、三名,臺大醫院歷經2年規劃及1年施工,成立「臺大醫院心血管中心」,創台灣之先,將空間整合及心臟內外科共同照護,並首創床邊服務平台,讓病人、家屬、醫師和護理師,可透過視訊即時溝通,提供病患創新的全方位醫療照護。

臺大醫院創台灣之先,以前瞻與創新的概念,成立「臺大醫院心血管中心」,臺大醫院院長陳明豐表示,心血管中心的創新可大致分為兩方面,除了關鍵核心在醫療服務的專業整合,並在病患服務與資訊溝通,提出貼心即時的服務。

臺大醫院將心臟內科及心臟外科整合再一起,將心導管室、開心手術室、心血管檢查室、加護病房及心臟內外科病房整合在同一樓層,設置複合式開刀房,總面積達4800坪,引進機器人手術系統,並設置全國首創的「開刀房藥局」,提供「全方位解決」及「一站式」整合醫療,爭取心臟急重症的搶救時間。在服務病患部分,在病房區規劃「活力走廊」,讓心血管疾病病人住院期間,可採「一對一」方式進行復健,在病房區利用網路電話結合護理師呼叫系統,病床旁設置的懸臂式觸控電腦,還可提供住院病人與醫師、護理師及遠距離的病患家屬,可透過視訊即時溝通病情,讓醫療照護更即時也更人性貼心。

標籤:



2012年2月8日 星期三

組織蛋白去乙醯酶 心血管疾病新契機

「動脈粥狀硬化」常是誘發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子,

過去抗動脈硬化的研究多注重在化學領域,但現在研究出以物理方式增強分子表現,預防或治療與內皮細胞功能異常的相關心血管疾病。其中,組織蛋白去乙醯酶(HDACS)能有效調控血管細胞功能,為相關疾病的治療找到新契機

心血管疾病一直是國人十大死因前2名,其中,「動脈粥狀硬化」更是誘發疾病的重要因子。

臨床證據顯示,動脈粥狀硬化好發於血流較大的血管彎曲或分歧處,如頸動脈、腹部主動脈等,因為流速改變、形成漩渦狀「擾流」,產生平行血管壁的力量,使血管發炎、增厚,造成動脈硬化。

過去研究抗動脈硬化多從化學刺激出發,但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員裘正健的研究團隊則從力學角度出發,認為不同的「力」會影響動脈調節,有些分子受力影響後,具有調控血管內皮細胞氧化、發炎、增生等重要功能,其中,組織蛋白去乙醯酶(HDACs)中的第三型具有相當大的效果

裘正健說:『(原音)組織蛋白去乙醯酶,大部分是著重在癌症研究上,發現對癌症發展調節很重要,心血管也是。尤其是這類蛋白有不同型,我們發現第三型可同時調節血管內皮細胞的增生、發炎、氧化3種功能,對我們的研究是蠻重要的分子,因為可同時調節不同血管內皮細胞的功能,尤其跟動脈硬化有關,這個蛋白在這方面發展很重要。』

這項突破性研究成果即將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刊」發表,但離臨床應用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裘正健表示,一般人還是可以藉由運動減少擾流發生,降低動脈硬化的危險

http://tw.news.yahoo.com/組織蛋白去乙醯酶-心血管疾病新契機-072200362.html

標籤: , ,



2012年2月2日 星期四

多吃少動 年輕人血管提前老化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2日電)

血管年齡比實際年齡老,這種情況可能發生在20、30歲的青年學子身上;有項調查顯示,這一年齡層的受測年輕人約有半數血管提前老化,問題出在飲食、壓力、缺乏運動

台灣肥胖醫學會常務理事蕭敦仁今天指出,保健食品業者針對421名、21歲到80歲民眾以動脈硬度檢測儀進行血管年齡檢測,結果46%受測者的血管年齡超過實際年齡,20到39歲年齡層有5成3血管提前老化。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符合健康腰圍標準、或是身體質量指數(BMI)正常的受測者,不論男女,約有4成到6成呈現血管提前老化的「假瘦」;其中有一名受測者是不到30歲的瘦子,聽到自己血管年齡40歲,難以置信。

血管老化的測量方式是以超音波測量頸動脈的厚度,標準值因年齡而異,或以血脂、血糖、血壓等因子來推算動脈硬化的風險;蕭敦仁說,至於動脈硬度檢測儀是類似量四肢血壓的方式,比對正常標準,計算血管硬化參考數值。

「一般人都不認為自己會腦中風、心血管疾病,生病才想到去治療。」蕭敦仁說,日前星雲法師中風住院,他上電台節目講述如何預防中風,完全沒有聽眾叩應,這也顯示,許多人經常外食、缺乏運動、壓力沉重,不會想到也不會去做。

即使是食品營養科系的學生也不例外,實踐大學食品營養與保健生技學系副教授凌美月說,她請班上同學做2週的飲食紀錄,結果同學幾乎餐餐外食,常吃便利商店、雞排店、飲料店、火鍋店的食物,高油高熱量,非常不健康。

凌美月說,即使是她也沒有辦法餐餐吃得營養均衡,沒有辦法中的辦法就是補充魚油、大蒜精、膳食纖維等保健食品,以及外食時儘量找低卡食物,儘量多吃蔬果、吃深海魚類,利用天然抗氧化劑保養血管,有空儘量運動。

http://tw.news.yahoo.com/多吃少動-年輕人血管提前老化-103411516.html

標籤:



2011年3月12日 星期六

冬季隱形殺手~心血管保健

隨著人們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的改變,高血脂、高膽固醇、冠心病、腦血栓等腦心血管疾病已成為國人身體健康的“頭號殺手”。

全世界每年有1600萬人死於腦心血管疾病,佔總死亡率的50%以上,且該病的發病率有逐年上升的 趨勢,年齡呈年輕化。隨著冬季的到來,氣溫持續下降,又進入心血管疾病發病的高峰期,其中包括高血壓、心臟病、腦中風,六十歲以上的老人,肥胖且缺乏運動者,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患者及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民眾,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族群,此類疾病患者更應注意加強自我保健和防範。冬季氣溫逐漸降低,人體新陳代謝緩慢,腦心血管疾病患者身體受冷空氣刺激,血管突然收縮,易導致血管阻塞、血流供應中斷及血液流通受阻,進而誘發腦心血管疾病的發作和復發。尤其是每年的11月到隔年的3月,是一年中腦心血管病猝死最高峰的月份。因為天氣驟冷,血壓會突然升高,使原來硬化脆弱的小動脈,因承受不了強大的壓力而被“引爆”,發生腦出血﹔血液黏稠還來不及自我調節,血液便在粗糙、細小的動脈內流速減緩,容易形成小的血栓,造成腦血管堵塞或心肌梗塞。

====冬季預防心腦血管疾病之注意事項====

1、生活規律,注意保暖:冬季早晚溫差較大,中老年人不宜晨練,因為睡眠時,人體各神經系統處於抑制狀態,活力不足,清晨起床時突然大幅度運動,神經興奮性突然增高,極易誘發腦心血管疾病。外出活動時要注意添加衣服,尤其要重視手部、頭部、面部的保暖,宜戴口罩、手套和帽子。因為這些部位受寒易引起末梢血管收縮,使心跳加快或冠狀動脈痙攣,發生供血不足,可能導致栓塞。

2、緩慢起床:在早晨清醒後,建議先養神5分鐘後再起床活動。因為清晨人體血管的應變能力較差,突然活動易引發腦血管疾病。冠心病患者在睡眠醒來時,須先在床上躺一會兒再起床,避免發生心絞痛及中風。

3、進補要適度:我國民間素有「冬令進補」的習慣,冬季人們運動本來就少,加上大量進補熱性食物和滋補藥酒,很容易造成血脂增高,誘發腦心血管疾病,因此冬季進補一定要根據個人的體質進行。

4、心態平衡:情緒激動是腦心血管疾病的大忌,冠心病、高血脂患者更要放寬胸懷,不要讓情緒起伏太
大。

5、適量運動:腦心血管疾病患者要適量運動,運動量減少也會造成血流緩慢,血脂升高。因此要適當的安排運動時間及控制好運動量。

6、適當營養:飲食宜清淡,要戒煙酒、低脂低鹽飲食。宜多食魚類、豆類、雞蛋、牛奶、瘦肉等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及新鮮蔬菜水果。少吃動物油、糖、奶油及咖啡,切忌辛辣、油膩。預防心血管疾病之優質保健素材

====納豆~日本人的長壽秘方

納豆是日本人的傳統食物,將煮熟的黃豆加入一種特殊的發酵納豆的菌種(Bacillus subtilis natto)發酵而成,發酵後的黃豆有一股特殊的氣味。日本須見洋行醫學博士自1980年發現納豆中含有強力血栓溶解物質,效果媲美藥品級的尿激?,並將其命名為「納豆激?Nattokinase」。納豆激?之活性單位為「FU」,即「Fibrin Unit」的簡稱。納豆激?主要是經由腸道吸收,除了可直接溶解血液中之血栓外,並具有活化體內血栓溶解相關酵素活性之能力。納豆激?具有強力溶解血栓的作用,日本納豆協會每日攝取2000FU納豆激?,即可防止心臟及腦部形成血栓,有助於預防心肌梗塞及腦中風的發生

====紅麴~中國老祖先的恩賜

紅麴是一種天然發酵產品,我國使用已有千年之久,早在元朝《日用本草》中即有「紅麴釀酒,破血行藥勢」的說法,明朝《本草綱目》中也說:紅麴『味甘、性溫』,「主治消食活血,健脾燥胃,治赤白痢」。近年歐美、日本、台灣等國,更是運用現代生物科技研究證實,紅麴可降低膽固醇,進而減少腦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紅麴具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主要是於發酵過程中,會生產一種Monakolin K成分,能專一性的抑制HMG-CoA redutase(合成膽固醇的關鍵酵素)活性,因此被視為腦心血管健康的守護者。目前已有多篇研究證實,紅麴對降低膽固醇、三酸甘油脂及降血壓方面的功效。

====海豹油~愛斯基摩人長壽的原因

研究發現生活在北極的愛斯基摩人普遍長壽,由於生活環境幾乎沒有植物來源的食物(水果、蔬菜),僅以海豹和魚類為食,卻很少罹患腦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癌症等。
1972年科學家Bang HO和Dyerberg J研究證實:愛斯基摩人主要以海豹油、肉、魚類為食,海豹油中含有人體不能合成但又必需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3。其中的EPA被譽為“血管清道夫”,能有效抑制血小板凝固,減少及預防血栓形成,同時可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故具有預防和治療血管硬化、心臟血管栓塞和高血壓等腦心血管疾病的功效。而北極圈潔淨無污染的自然環境孕育出的海豹,可說是品質最好的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來源

====輔?Q10(Co-Enzyme Q10)~心臟的守護者

輔?Q10是在1957年由科學家Crane等人,首次由牛的心臟粒線體中分離出來,在細胞的能量製造與輸送過程中,擔任重要的輔助因子。輔?Q10人體可自行合成,亦可從食物中獲得,如:菠菜、花椰菜、堅果、肉和魚類中,是脂溶性營養素。1985年發表於《醫學世界新聞》(Medical Word News)的研究指出,給予34位充血性心衰竭的病患,每天服用100毫克輔?Q10連續六週之後,顯示有82%的患者心臟功能獲得改善。輔?Q10經過醫學界十多年來臨床研究顯示,輔?Q10因大量存在心肌,補充輔?Q10對心臟有保護功能已是不爭的事實,拿來用在心臟衰竭患者身上,可以增進其心臟細胞的功能、保護血管、降低
血壓、預防動脈硬化發生,因此可降低心臟病的發生率。

http://www.standard.com.tw/life/book/book_detail.asp?perClass=1&perPK=63&artPK=420

標籤: , , ,



2011年3月5日 星期六

研究顯示富鉀食物有助預防心血管疾病

發表在最新一期(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上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常吃富含鉀的食物可降低人們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

這項研究是義大利那不勒斯大學醫學院完成的。研究人員分析了24.7萬名男性和女性研究對象的鉀攝取量、日常飲食習慣和健康狀況等數據,結果發現,如果每天能多攝取1.64克的鉀,中風機率可降低21%,罹患心臟病的風險也有所下降。

研究人員解釋說,富含鉀的食物有降低血壓的作用,特別是對高血壓患者和鹽攝取量大的人,這一作用尤其明顯。此外,鉀還可緩解動脈硬化及防止動脈壁增厚的作用,而這些正是引發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

鉀是人體維持生命所不可或缺的。魚類、全榖類食品、香蕉、蕃茄等都是富含鉀的食物。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306/1/2njfn.html

標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