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et A to Z --- 膳食養生密碼

You Are What You Eat 大家都耳熟能詳, 令人驚訝的是人們總是吃錯食物,
日積月累, 不知不覺之間就吃出毛病來了.
怎麼吃才正確令您關切嗎? 沒關係, 來, 讓 Diet A to Z 和您一起分享膳食養生的秘密 !

2017年6月13日 星期二

做完「大腸鏡」檢查後一定要問的四個問題⋯

大腸癌已連續9年高居10大癌症發生率榜首,醫師邱瀚模指出,「大腸鏡」是腸癌篩檢中的黃金標準,但大腸鏡不是做完就算了,有4個關鍵問題一定要問,更能清楚了解檢查結果。
衛福部國健署4月公布最新國人10大癌症排行,大腸癌已連續9年奪冠,共有1萬5764人罹癌,且比前1年發生人數增加624人、增加4%,同時也是發生人數增加最多的癌症。
即便如此,仍有許多人不了解大腸癌篩檢重要性,台大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邱瀚模日前在「腸活必修課」一書中指出,他在門診中建議民眾做大腸癌篩檢,卻經常熱臉貼冷屁股,最常聽到的說法不外乎是「長輩沒有大腸癌,我也不會遺傳到」以及「我又沒感覺,為什麼要篩檢?」
邱瀚模指出,實際上,確診大腸癌的患者中,只有20%具大腸癌家族史,造成台灣大腸癌主因其實是生活、飲食習慣和高齡化,而腸胃裡的「腺瘤性息肉」就是最重要的癌前病變,50歲以上男性每20人就有1人有這種高風險腺瘤,女性30至40人中有1人。
他表示,大腸癌篩檢中,「大腸鏡」被視為所有篩檢中的「黃金標準」,能夠即時發現病灶並切除息肉,美國國家息肉研究發現,經大腸鏡檢查並切除息肉的患者,8年大腸癌發生率降低76%至90%。
做了大腸鏡,然後呢?邱瀚模說,他曾聽很多患者抱怨,做完大腸鏡後麻醉醒來只得到「正常」、「沒問題」等簡短回答,但大腸鏡屬於高侵入性檢查,建議檢查完之後,有4個關鍵問題一定要問。
首先,記得問「腸子有清乾淨嗎?」檢查前腸子是否乾淨,會影響病灶偵測率以及盲腸到達率,若腸子不乾淨應考慮安排重做檢查。
接著就該了解「有做到盲腸嗎?」邱瀚模指出,大腸鏡有無到達盲腸,等同在問「有沒有整條大腸都檢查」,目前國內建議篩檢大腸鏡的盲腸到達率應達90%以上,如果沒到達盲腸,也應了解是否有沾粘或腸子太長等原因。
如果都檢查了,接著應問問「今天檢查是否發現腺瘤性息肉?如果有,請問切除了嗎?」正常來說,檢查中發現的腺瘤性息肉都應該切除,除非息肉太大顆,需另安排住院切除,或是患者今天忘了停用抗凝血藥物,切除會有風險,必須擇日再做;若有腺瘤卻繼續放著,未來就有轉變為癌症的可能,大腸鏡等於白做。
最後,不妨問問「有沒有什麼該注意的?」邱瀚模解釋,如果有切除息肉,術後一週內不宜運動、飲酒、提重物,以免術後出血,而且切除不同大小的息肉,風險也不同,呼籲這4個問題一定要馬上問清楚,家屬最好也在旁幫忙記下。
他呼籲,如果父母曾罹患大腸癌,建議40歲就該以全大腸鏡進行篩檢,此後每5年做一次;若經基因診斷為家族性息肉症或遺傳性非息肉症大腸癌,則須更早,前者16歲就可能出現大量腺瘤性息肉,後者則多在40歲。
此外,罹患潰瘍性大腸癌的患者,在罹病後7、8年就應定期篩檢,每2年一次;其餘民眾則無須過度恐慌,50歲開始篩檢即可。

標籤:



2014年12月13日 星期六

「大腸鏡檢」無痛免麻醉---新式大腸鏡檢查

【中時健康 黃曼瑩/台北報導】2009.07.23

  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統計,2006年全台罹患大腸直腸癌總數達1萬餘人,躍升癌症發生第一位,死亡率高居十大癌症死因第三名且死亡率逐年攀升。過去一提到大腸鏡檢查,往往令人害怕疼痛而裹足不前,影響初期大腸直腸癌檢查確診率,甚至使癌病惡化。新式免麻醉無痛胃腸道內視鏡檢查法,可以不需麻醉,檢查過程無痛,使大腸癌無所循形。

  國人飲食習慣的改變與無定期檢查的習慣,讓大腸直腸癌的威脅加劇,也顯現出定期胃腸道檢查的重要性。開業醫師劉輝雄醫師表示,新式免麻醉無痛胃腸道內視鏡檢查法,受檢者不需要麻醉,檢查過程無痛,分別10分鐘即一次完成咽喉、食道、食道胃交接部、胃、十二指腸與大腸等檢查。以「直軸保持短縮法」為原理,吸氣非灌氣,退二進三,保持大腸鏡直軸為直線,再加上窄波攝影NBI併用放大80倍,利用光線變頻使波長窄化,將食道、胃、大腸表層粘膜微血管及形態構造,放大深入觀察,增加大腸癌被確診的機會。

  一位年僅20歲的女大學生,多年來有貧血症狀,在一次全身健康檢查及免麻醉無痛大腸內視鏡檢查中,於肓腸最底部發現傷口不平整的不整型潰瘍型大腸癌,原因應為長期愛吃油炸食物,家族中又有腸癌病史。劉輝雄說,還好這位同學早期發現,經開刀切除,平安無事至今己過8年,目前從事教育工作,身體情況皆相當良好。

  目前大腸直腸癌篩檢方式有糞便潛血反應、乙狀結腸鏡、鋇劑灌腸攝影,以及全大腸內視鏡等篩檢方是,其中以可看到完整大腸,又可精密確診大腸粘膜病變(診斷瘜肉是否已癌化、瘜肉是否俱潛在癌化危機等),並可當場作內視鏡手術治療的全大腸內視鏡為精準的檢查方式。以往一般人聽到大腸鏡檢查就聞之色變,是因為擔心內視鏡檢查的疼痛不適感,加上需要麻醉增加了檢查風險,所以讓民眾望之卻步,但新式的免麻醉無痛胃腸道內視鏡精密檢查,無需麻醉,比傳統全大腸內視鏡的安全度為高。

  新式的免麻醉無痛胃腸道內視鏡檢查方式是以「直軸保持短縮法」為原理,檢查過程中只有吸氣而非一般大腸鏡的灌氣,以退為進(退二進三)保持大腸鏡直軸為直線,將大腸拉回拉直,再將大腸鏡推進,大腸鏡直軸成直線進出,保持最短距離,而因人體大腸直徑為1~2公分,大腸鏡直徑為1公分,因此醫師技巧必需純熟。檢查過程再加上窄波攝影NBI併用放大80倍內視鏡,利用光線變頻使波長窄化,顯影出食道、胃、大腸表層粘膜微血管及形態構造,並對消化道粘膜病變放大深入觀察,使早期癌無所循形。若發現病變,醫師也能馬上進行內視鏡切除手術治療,所以從檢查、報告、到治療一氣呵成,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效果。

  接受大腸內視鏡檢查前,為縮短清腸時間應於檢查前2天針對某些食物進行禁食,凡舉魚、肉、蛋、牛奶、蔬菜、海藻類、菇類、水果、果汁等都不應攝取,但能攝取如稀飯、麵包、饅頭、肉鬆、細絞肉、無油烹調豆腐、嫩葉青菜等食物。並在檢查前一日晚餐勿食用過度油膩的食物,並於8點之後禁食、禁酒,禁食之後可正常喝水,勿暴飲暴食及熬夜,保持良好充份的睡眠,如有長期服用藥物者及女性於懷孕或月經期間請事前告知醫師,以達最佳檢查效果。而切除瘜肉後,也要注意一個月內勿做激烈運動、勿提重物、禁食刺激性易腹瀉之食物及喝酒,並接受定期追蹤,才能發揮最好治療效果。

  大腸直腸癌的形成90%是由大腸瘜肉所轉化而來,從瘜肉演變為腫瘤約需5至10年。大腸直腸癌早期其實無明顯徵兆,直到癌症晚期,才會伴隨如排便頻率改變、有便意卻排不出來、排便完卻乃持續有便意、有暗紅色之便血、大便形狀變細、腹瀉或便秘、腹部脹痛、食慾減低、體重減輕,以及貧血等症狀。劉輝雄最後提醒,民眾應該定期篩檢,查找出大腸內是否有可能形成癌腫瘤的瘜肉並予以切除,如此才能預防大腸直腸癌的發生。尤其是有腸胃道病變或腸道瘜肉家族病史、生活習慣不正常、飲食習慣不佳及30歲以上民眾都是高危險群,更應該注意自身健康,定期檢查才能避免成為大腸直腸癌下的犧牲者。

標籤:



2014年9月7日 星期日

分享--「大腸鏡檢查」全身麻醉、半身麻醉之選擇


大腸鏡檢查請勿選擇施以全身麻醉。

今天到台中大坑9號步道和山友爬山,偶然聽到大腸鏡檢查議題,我想有必要讓大家正視大腸鏡檢查並避免錯誤決定造成大腸/直腸傷害。

醫師建議你做大腸鏡檢查時,一定會讓你選擇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此時建議您選擇局部麻醉。(一般人都怕痛,心想索性就全權交付給醫生處理,因此選擇全身麻醉,過程中就感覺不到痛,醒來就會好了,這是非常可怕的想法,您千萬不要這麼做)

說明原因--請回想我們小學/中學上過健康教育課,其中有附圖顯示各種內臟的位置圖,您發現到了嗎?大腸/直腸有很多個彎曲轉折點,而大腸鏡檢查是侵入性檢查有一定程度風險,很容易在轉折點上硬戳而致傷害。所以才建議各位不要選擇全身麻醉。一旦施以全身麻醉,你完全處於無意識,面臨醫師將大腸鏡在轉折點處要繼續推進時,若稍有力道不對位,您無法及時感到痛或不舒服,所以不會叫出痛苦呻吟之聲,而此時醫生更不會感覺到他的大腸鏡轉折點推進有失誤,當然就會繼續推進鏡頭,也因此易於導致腸道誤傷。

倘若您實施局部麻醉或不麻醉,那麼在檢查時你是清醒的看著電視上醫師的鏡頭持續推進,到了轉折點時若有施力錯誤,你馬上會感到不舒服或疼痛,這時你會反射性的發出呻吟聲,醫師聽到後馬上會調整鏡頭推進之角度或是給它旋轉旋轉,之後通常會順利通過並繼續前進,依照此機制,一有不舒服你就會呻吟,醫師就會調整角度,等做完整體檢查之後,您的腸道便不會有大的傷害。回家後很快就可以恢復,隔天便可正常工作及辦公。

倘若您實施全身麻醉,那麼在檢查時你是睡著的,此時你無法隨同觀察電視上醫師的鏡頭持續推進,因此到了轉折點時若有施力錯誤,你絕不會馬上感到不舒服或疼痛(睡著了嘛),這時你欠缺反射性的發出呻吟聲,當然醫師更不會有切身錐心之痛來感應到你的疼痛。也就是因為這樣,醫師也不知道鏡頭的切入角度有問題,於是乎硬塞的情況下就有可能傷到直腸道。等做完整體檢查之後,恢復了意識,受傷的腸道便會隱隱感覺到疼痛或不舒服,若持續到隔日更痛時,便有可能需要再掛號回診,而您已經受到多大的傷害您卻仍無法全盤了解。

標籤:



2013年7月8日 星期一

糞便沒清乾淨,「大腸鏡」檢查白做工


大腸鏡檢查,怎麼沒發現癌變?醫師說,腸子九彎十八拐,糞便沒清乾淨,有癌也看不見,正確清腸配合醫師手技,檢查才確實。

輝雄診所院長劉輝雄今天指出,最近有個71歲老婦1年內在不同醫院做了2次大腸鏡鏡查,都沒有發現異常,由於持續腹脹、血便及體重下降,家屬帶著老婦北上前來檢查,才發現最上端結腸長滿葡萄串般的大腸癌,已是晚期無法開刀。

劉輝雄說,長期壓力讓腸子緊縮、曾經動過腹腔手術造成腸沾黏、腸子脹氣等因素,會讓大腸鏡難以順利穿行整條大腸到達小腸的交界處,再加上檢查前沒有徹底清腸,腸內殘留糞便等,都是大腸鏡檢查死角、檢查失準的可能原因。

劉輝雄分析4200名60歲以上大腸鏡檢查的患者,超過7成5有腸道過彎、緊縮等問題,導致大腸鏡檢查困難。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胃腸及一般外科主治醫師王照元說,技術純熟的醫師操作大腸鏡,每100個病人中,不到5個會有大腸鏡卡住問題。最常見老人家覺得不舒服而中途喊停,除了腸子沒清乾淨,其他因素都可由操作技巧、改變病人的姿勢、使用鎮靜劑等,克服檢查困難。

至於有些醫療機構訴求檢查前不必吃低渣飲食,檢查當天才清腸。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邱瀚模不予置評,他說,檢查前3天採用低渣飲食減少糞便量,檢查前5到9小時服藥清腸,不要太早服藥,確實照顧就能把腸子清乾淨。

王照元提醒受檢者,大腸鏡檢查前不要大吃大喝,以免腸子清不乾淨,檢查白做工;至於長期服藥通便的便祕患者,應提前告知,以免清腸效果打折。

全文網址: 糞便沒清乾淨 腸癌檢查白做工 | 生活 | 即時新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9/8014673.shtml#ixzz2YRtztB3C
Power By udn.com

標籤:



2013年1月22日 星期二

大腸鏡篩檢推專用代餐並延後服藥效果佳


大腸鏡檢查前一天需喝大量清腸藥水;奇美醫學中心推行專用代餐並延後服藥,發現檢查時腸道較乾淨,也減少常跑廁所的困擾。

奇美醫學中心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張晉民今天在院內衛教宣導會中表示,依據國民健康局資料,50至69歲的國人,在2年內曾接受過大腸癌篩檢者只有10%,遠低於美國的50%。

張晉民指出,目前的大腸鏡檢查採無痛式居多,但比較困擾的是,民眾在接受檢查前一天就要喝大量清腸藥水,而且只能吃無渣流質食物,不僅餓肚子還頻跑廁所,影響白天作息。

他說,奇美醫學中心去年8月起推行專用代餐及改變服藥時間,接受檢查前一天,早餐可吃白吐司、果汁等簡單飲食,中午起至傍晚5時食用3次專用代餐,晚上6時及檢查當日早上4時各喝一次清腸藥水,讓民眾接受度提高許多。

張晉民表示,奇美醫學中心就改變方式前後的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發現改變後篩檢出的息肉數量,由平均每人1.26顆增加為1.31顆;息肉長度小於0.4公分的比例,由48.2%增加至63.6%。

他說,改變喝清腸藥水時間,及搭配正確的飲食控制,可讓腸道清得更乾淨,更容易發現微小的息肉或病變部位。


全文網址: 清腸新變革 大腸鏡檢查效果佳 | 醫藥新聞 | 健康醫藥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7653620.shtml#ixzz2IiKnyvMR
Power By udn.com

標籤:



2012年9月12日 星期三

做完大腸鏡,她急性腎衰竭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
大腸鏡檢查會引發腎衰竭?65歲女子因糞便潛血接受大腸鏡檢查,一周後回診發現急性腎衰竭,還好治療後,腎功能逐漸恢復,醫師提醒受到清腸劑的影響,可能引發腎病變,在大腸鏡檢查後,應追蹤檢查腎功能。

郭綜合醫院透析中心主任、腎臟科醫師林孟德表示,大腸鏡檢查時,各家醫院可能都會加驗腎功能,但檢查後,受檢者或醫師可能會忽略腎功能追蹤,特別是台灣的大腸癌患者多,許多人都接受大腸鏡檢查,應特別注意。

這名婦人長期有三高問題,最近因為被檢查出糞便潛血,加上有大腸癌的家族病史,醫院安排進行大腸鏡檢查。

檢查前檢驗腎功能一切正常,但一周後回診再度檢查腎功能,卻發現腎功能急速惡化到第3期,為中度慢性腎衰竭,第4期就已算重度,醫師診斷認為是清腸劑引發的腎衰竭。

林孟德表示,清腸劑有多種,其中磷酸鈉口服液效果好、使用普遍,但人體短期吸收大量磷酸鹽,將形成磷酸鈣沈積在腎臟裡,造成損傷、壞死及纖維化等。

發生率大約為1%到6%,特別是65歲以上、女性,或原本腎臟就不太好,服用影響腎臟血液灌流的藥物,或是使用時飲水太少、流失水分太多,容易引發。

有的患者在使用後24小時內就會出現症狀,包括抽筋、意識模糊等,但也有人在數天或數月後,慢慢演變為慢性腎臟病,由於腎臟病初期幾乎沒有特別症狀,容易被忽略,建議在使用磷酸鈉清腸時應補充1500到2000cc的水,使用後應追蹤腎功能,即早治療,腎臟功能可以恢復。


全文網址: 做完大腸鏡… 她急性腎衰竭 - 消化系統疾病 - 健康話題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12119#ixzz26GorZthN
Power By udn.com

標籤:



2012年2月9日 星期四

免麻醉少疼痛-換水法大腸鏡檢查更輕鬆

大腸鏡檢查有新選擇

台中榮總引進美國最新換水法大腸鏡檢查,利用一台幫浦,協助引入純水和藥水進入大腸鏡,以純水取代過去打氣體進入大腸內,減少疼痛,無麻醉風險,以水開路檢查更清楚,榮總已有上百名患者接受新方法,成功率九成五以上,反應良好;目前這項技術健保可給付,不需負擔其他費用。(寇世菁報導)

國民健康局統計,大腸癌是台灣男、女癌症死亡原因前三名。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但大腸鏡檢查困難,病人有時會疼痛不適,多數民眾不輕易嘗試,使用麻醉劑雖然減輕疼痛感,但全身麻醉成本高,又有風險,也讓人卻步。減少疼痛又能免麻醉的大腸內視鏡檢查技術,一直是醫界的挑戰。台中榮總肝膽腸胃科醫師潘錫光,發表中榮引進美國最新換水法大腸鏡檢查,利用一台幫浦協助引入純水與藥水進入大腸鏡,以純水取代過去打氣體進入大腸內,目前榮總不到兩個月,已幫上百名患者進行新檢查,成功率九成五,減少疼痛、無麻罪風險、以水開路檢查更清楚,反應良好。

中榮表示,目前這項新技術台灣只在台中榮總和大林慈濟醫院進行,患者初期可以健保接受檢查,不需負擔其他費用。

台中榮總肝膽腸胃科醫師潘錫光 說,換水大腸鏡檢查是由美國教授梁永亨研發,並在美國醫學期刊內視鏡中發表,研究報告中共收案一百零八名民眾分傳統大腸鏡與換水法大腸鏡兩組檢查,結果發現六十一名傳統大腸鏡檢查民眾成功完成檢查率八成七,四十七名接受換水法大腸鏡檢查民眾,成功檢查率達九成八

http://tw.news.yahoo.com/免麻醉少疼痛-換水法大腸鏡檢查更輕鬆-074404211.html

標籤: ,



2011年7月20日 星期三

大腸鏡灌水檢查 減輕受檢者痛苦

許多人視做大腸鏡為畏途,但現在可不用那麼受罪了!繼以低壓充氣減輕患者疼痛後,更進一步研發出局部灌水的新檢查法,可以減少患者約1/3的不舒服程度,即使不麻醉,也不會痛苦難耐!相關研究論文並獲刊登於5月號「世界腸胃科學期刊(WJG)」。

大腸息肉是大腸癌的前身,絕大多數大腸癌都是由息肉經過數年時間後形成。現代人因飲食、生活習慣等問題,罹患大腸息肉的情況很常見,但由於大腸鏡檢查過程中,有時會造成極度疼痛,讓許多人因害怕接受檢查,錯失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先機。

預防大腸癌及大腸息肉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做大腸鏡檢查,過去的研究顯示,可以減少70%至90%的大腸癌,現在除了改良式低壓充氣撐開大腸的方式外,更進一步發展以局部灌水取代空氣的檢查方法

經臨床調查,受檢者在未使用麻醉藥的情況下,以問卷調查,10分最痛,0分不痛,以充氣方法進行大腸鏡,病人疼痛平均為3.4分;以局部灌水的方法進行大腸鏡,病人疼痛平均為2.5分,可以明顯減少病人的不適。

在進行大腸鏡檢查時,需將受檢者的大腸充氣,但若充氣太少,壓力不足,無法將大腸撐開,檢查速度較慢,且看不清楚「前方道路」;但若充氣過多,會造成患者腹脹不適,且乙狀結腸會變得更彎,使大腸鏡不易通過。

先前採用的大腸鏡新式低壓充氣法,已可減少患者的不適,在改採局部灌水法之後,乙狀結腸變彎的情況可以獲得改善,患者的疼痛也因而獲得更進一步的改善,之前世界各國仍未有相同研究。

大腸直腸癌佔國人癌症發生率第二名,所幸治療效果佳,尤其第一期患者的治癒率和存活率超過9成,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最有效。

提醒40歲以上民眾每年應進行一次糞便潛血檢查;50歲以上尤其有症狀者應考慮全大腸鏡檢查,有家族病史者最好提早至40歲。50歲以上是大腸癌好發年齡,目前政府針對50歲以上、未滿70歲的民眾,提供2年一次的免費大腸癌糞便潛血檢查,可多加利用。

(作者為大林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