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et A to Z --- 膳食養生密碼

You Are What You Eat 大家都耳熟能詳, 令人驚訝的是人們總是吃錯食物,
日積月累, 不知不覺之間就吃出毛病來了.
怎麼吃才正確令您關切嗎? 沒關係, 來, 讓 Diet A to Z 和您一起分享膳食養生的秘密 !

2009年7月18日 星期六

ALA(α-亞麻油酸)和LA(亞麻油酸)有什麼不一樣?

LA係屬ω-6脂肪酸(Omega-6 Fatty Acids),換言之,其兩個不飽和鍵結的第一個雙鍵(Double Bond),係位於從甲基(Methyl group)端,算起的第六位碳原子上。人體的各種去飽和酶(Desaturase)及增長碳鏈酶(Elongase enzymes)會予以積極作用,以創造下游代謝物γ-亞麻油酸(γ-Linolenic Acid), Dihomo Linolenic Acid, 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以及其他ω-6系列脂肪酸。

ALA係屬ω-3脂肪酸(Omega-3 Fatty Acids),其第一個雙鍵,位於從甲基端算起的第三個碳原子上。它係為兩組ω-3系列長碳鏈多元不飽和脂肪酸(ω-3 long chain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 EPA, 20:5, n-3)及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 DHA, 22:6, n-3)的先驅物質(Precursor)。

通常幾乎不可能缺乏LA(ω-6系列脂肪酸),它係存在於動植物來源以及其加工食品而這些食品通常以黃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以及芝麻油做為原料。

ALA及ω-3系列脂肪酸,係為另一系列的脂肪酸。在已發展國家人口,其ω-6脂肪酸的攝取量增加,然而其ω-3脂肪酸食品的消費卻一直在減少。

LA與 ALA,經由相同的酵素在代謝上,互為競爭牽制。若在膳食中,其LA含量較多,它則佔優勢而產生其下游代謝物,例如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 AA),然而若ALA含量較多,則其所產生另一類下游代謝物佔多。雖然陸續產生有關爭議,但由於從AA所產生的下游打信號物質(Signal Messenger),通常被認為係屬發炎性先驅物質(Pro-inflammatory性)。然而相反地,從ALA產生者,通常被認為屬抗炎性物質(Anti-inflammatry)當ω-6系列脂肪酸在人體膜佔優勢時,則促使釋放脂肪酸而產生更多的發炎性先驅物質。如是,依序地減少自體節制(Self-regulate)潛力,蓋因ω-3與ω-6系列物質,當兩者在平衡時,能夠趨於自體節制。

參考資料
http://www.soybean.org.tw/news-14.htm

標籤: , , , ,



2009年7月17日 星期五

疾病與必需脂肪酸的缺乏有關

目前一般醫師很少將疾病與必需脂肪酸的缺乏產生聯想,因此這個病因就常被忽視。

 缺乏必需脂肪酸輕者可能只覺得容易疲倦,皮膚乾燥,經常感冒,嚴重的則有高血壓,心臟病,關節炎罹病之虞。甚至如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NIDDM),也就是所謂成年型糖尿病,也可能因此產生。

當身體必需脂肪酸缺乏還沒有造成明顯疾病之前,我們可以從一些徵兆和改變去察覺,例如:容易疲倦,耐受力降低,皮膚指甲乾燥易裂,髮乾沒有彈性,眼睛口腔及陰道黏膜乾燥,消化不良易脹氣或便秘,免疫力降低,容易感冒生病,腰酸背痛,心跳速度加快,時有胸痛,情緒低迷,健忘,不想動,這般現象若是不即時調整就可能出現較嚴重的疾病,如血壓升高,關節炎,心臟無力....

要有效的預防必需脂肪酸的缺乏須雙管齊下,從減少動物油脂和人造奶油,以及增加良質的不飽和油脂著手。平時以橄欖油做為烹調用油以提高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攝取比例。另外還要補充omega-3脂肪酸,使omega-6和omega-3脂肪酸能以4:1的比例達到最佳的生理效果
由於一般人的飲食中已有大量的omega-6,而較少獲得omega-3,以致它們的比例幾乎高達20:1。
所以我們一定要刻意補充omega-3來達到是好的健康狀態。植物中以亞麻仁油(Flax Seed Oil)含omega-3量最高。

透過飲食中脂肪類比的改變,進而調整細胞膜上脂肪酸的比例,我們可以介入前列腺素的生理作用與代謝機轉,達到改善發炎,過敏問題,及降低血壓,預防心臟病及其他疾病的目標。但為了要使所攝取的Omega-3脂肪酸有最好利用率,例如食用亞麻仁油作為來源,應同時注意維他命B群,維他命C,及礦物質鋅的
配合使Omega-3脂肪酸在體內順利而有效的轉換。


營養師張靜芬
(以上摘錄自 http://www.justinhealth.com/chinese/health_info/31.htm )
======================================
吃素的人大多攝取像沙拉油這種omega6號的油脂,這對健康並不是很好,因此建議你多吃糙米、小麥、燕麥等五穀雜糧及根莖花果類蔬菜,它裡面都含有豐富的omega3,也可多多攝取亞麻仁油,因為它是由亞麻仁子所提煉出來的油,也都含有omega3,是非常營養的油脂。油脂對人體的重要性並不亞於蛋白質,但如果吃進去的是經過高溫炒炸而變質的油脂,或是不均衡的脂肪酸,當然會造成血管堵塞、心臟病變、內分泌失調等症狀。台灣目前在烹調時所使用的油脂,多偏向於omega6號油脂(如沙拉油),這種錯誤的飲食方式應該想辦法去改善它,才不會繼續殘害我們的健康。
(摘錄自 http://www.ptl.edu.tw/publish/sci_act/13/text_44.htm )

===注意食用油===

 平時要吃一些堅果類食物補充營養,一次一小湯匙(量不要大)...油在高溫或不明成份的調理油,都不是適合做菜的油,烹調尤忌用高溫煎炸食物(油會變質),最好用蒸、煮、汆燙或燉的烹調方式較佳,吃素的人,要補充亞麻仁油,用它來拌麵線、調沙拉吃都很好。
沙拉油Ω6較多,吃太多會誘發癌症,所以家族體質有癌症病史的人,要注意不可攝取過多的沙拉油,亞麻仁油中,Ω3很豐富,人體若缺少Ω3時,荷爾蒙會分泌不正常。

(以上摘錄自 http://www.sangha-care.org.tw/book18/project.html 僧伽醫護基金會)


===橄欖油===

橄欖油的主成分雖不是Omega-3脂肪酸,但只含非常少量Omega-6脂肪酸,在人體內被轉變成花生烯酸的機會很小,長期食用後血液裡的花生烯酸反而減少,因而血液裡的過敏介質(白血球三烯C4、白血球三烯D4)和發炎物質(第二類前列腺素)較少,使血小板黏成一團的物質(血栓烷A2)也較少,故血液較不黏稠,動脈不易硬化。但橄欖油也不能多吃, 否則容易長肥,因為油類是熱量最高的食物。

(以上摘錄自 http://www.wcn.com.tw/eating/nutrition/p61.shtml )


===養成「少用油、用對油、常換油」的飲食習慣===

 台北醫學院保健營養研究所所長謝明哲指出,民眾應該沙拉油、橄欖油或棕櫚油經常變換使用,才均能衡攝取各種必需脂肪酸,然而再好的油也要少用,因為國人吃得太油,易有文明病。

綜合美國國家膽固醇教育計畫、美國心臟學會、日本厚生省建議營養素需要量的最新報告,最健康且最均衡的必需脂肪酸比例是:飽和脂肪酸、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比例是一比一點五比一。最好的油應該遵循這種比例,可是自然界中還找不到這種完美的食用油,所以民眾應該常常變換使用食用油,不嫌麻煩的話可以自己調配綜合油,或是不同類的食用油各買一小罐,視料理方式選擇使用。

(以上摘錄自 http://news.yam.com/healthy/200006/30/18248500.html )

標籤: , , , , ,



2009年7月11日 星期六

===其實,你一直吃錯油====

油有分為飽和脂肪酸及不飽和脂肪酸,不飽和脂肪酸又分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如Omega9 家族)和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3 & Omega6家族)
,Omega3: Omega6: Omega9一般建議的比例是1:1:1(「其實,你一直吃錯油」一書寫Omega 3: Omega6是1:1~4),但我們現代人的飲食不均衡,造成Omega6攝取量過多(超過50倍或以上,易造成異位性皮膚炎、過敏及身體發炎的情形), 外食的油脂也都是Omega6家族的,所以我們急需要補充的是Omega3的油,因亞麻仁油高溫易氧化,平常都是用遮光的玻璃瓶放在陰涼處,每天喝 15CC,將Omega3: Omega6的比例拉近同時減少Omega6油系的攝取,亞麻仁油開瓶後要放冰箱冷藏並儘早吃完。一般炒菜用油一般則建議用Omega9之類較穩定的橄欖油(非混合/調合油)或苦茶油。

亞麻仁油裡的Omega3,好處多多,詳情可以看「其實,你一直吃錯油」這本書或參考下列網站..《 詳全文》...

亞麻仁油雖含有豐富的Omega3,但就像美國大部分的醫師一樣,林文斌醫師還是建議孕婦及授乳婦不要吃亞麻仁油,改吃新鮮的魚類或是適量的亞麻仁籽比較好。
動物實驗中,亞麻仁油含有很高的木酚素(Lignan),這種物質有競爭性的雌激素作用,因為怕會影響到胎兒,所以才不建議孕婦服用。至於3歲以下的小孩,因為體內還是不容易將亞麻仁油的成分轉變成DHA、EPA,所以也先不要食用亞麻仁油。不過亞麻仁油究竟對孕婦及胎兒有沒有害處,至今並沒有什麼報告...

橄欖油裡的Ω 3 和 Ω 6 的成分雖然不高,但它的Ω 9 與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卻很高。歐洲的研究發現,橄欖多酚是橄欖油中最廣效的營養成分,但它只存在於初榨的橄欖油中 (Extra Virgin Olive Oil 或 Virgin Olive Oil)。台灣的橄欖油大部分已經精製,橄欖多酚已少之又少。所以民眾購買時須特別注意。

=====三種家中需常備的好油 ======

一般家庭的食用油,只要備有兩、三種就綽綽有餘了。

第一,烹飪時用橄欖油或椰子油。橄欖油用來涼拌最好不過,若用來炒菜,則盡量用水炒,讓溫度降下來,勿高過橄欖油的冒煙點 160
度 C 。橄欖油最好選用 Unrefined Extra Virgin Olive Oil ,也就是最原始的、未精製的第一道壓榨的油。如果要更高溫的煎或炸,
就請用飽和性油脂,如未精製的椰子油或未氫化的棕櫚油, 在尚未找到理想的飽和油脂之前 ,可先用未精製的初榨苦茶油來代替 。

第二,為增加 Ω 3 的攝取量,建議您不妨補充魚油、海豹油、亞麻仁油。注意如果是魚油或海豹油 ,一 定要來自無污染的海域,或
是經過檢驗不含重金屬。素食者則可選用亞麻仁油,在一般的有機食品店都買得到,也 可以買新鮮的亞麻仁籽 , 回家打碎拌在飯菜中
食用 , 也可做成薄餅或混在高蛋白飲料中飲用。值得注意的是,這裡提到的幾種油 , 是用來補充的,不是用來烹煮食物的。

第三,為了特殊口味的需求,可再額外補充 一兩 種好油 , 例如用來調味的芝麻油,味道很香,也很健康。

====養成低溫烹調的習慣 ===

...食品業者標榜他們的大豆油、橄欖油、葵花油、玉米油可耐高溫炒炸,那是因為已經精製的緣故,原則上不建議使用...

油吃得健不健康,和國人的烹調習慣也有很大的關係。很多人出國以後都不習慣歐美國家的廚具,在美國 , 瓦斯爐的最高溫,都還只是我們的中火而已。其實,台灣人喜歡大火炒炸的習慣應該慢慢改過來比較好,因為低溫烹調才是最合乎健康標準的料理方式。
例如,青菜盡量用燙的,不要用炒的。燙一燙之後,橄欖油或麻油拌一拌,灑點芝麻,加一點醬料,就很營養健康,而且保證好吃。。薯條、鹽酥雞、臭豆腐、油條 , 常使用氫化 棕櫚油來炸,雖然耐高溫,但因為含有可怕的反式脂肪酸,所以千萬不要碰。
.............................................

以上內容摘自《吃錯了,當然會生病!─陳俊旭醫師的健康飲食寶典》一書第五章「你吃對了嗎?─現代人的飲食迷思」由新自然主義股
份有限公司 出版

Lisa 真心的向大家推薦這本好書及「其實,你一直吃錯油」這本書,這是二本顛覆傳統飲食新觀念的書,在書中能瞭解到造成現代慢性疾病的真正原因,進而教導我們改變現行有如慢性自殺般的生活飲食方式,只要能夠掌握書中教導的飲食密碼並身體力行,那麼你就找到了通往健康之路的金鑰匙。

http://www.dgnet.com.tw/articleview.php?article_id=2734&issue_id=573

標籤: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