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et A to Z --- 膳食養生密碼

You Are What You Eat 大家都耳熟能詳, 令人驚訝的是人們總是吃錯食物,
日積月累, 不知不覺之間就吃出毛病來了.
怎麼吃才正確令您關切嗎? 沒關係, 來, 讓 Diet A to Z 和您一起分享膳食養生的秘密 !

2016年5月8日 星期日

「海鮮類」挑選訣竅

文:攝影:記者潘自強

【蚵仔】

挑選重點:看肚子
蚵仔本身味道較重,鮮度一吃便知,因此挑買時要格外注意,紅姊強調,採買蚵仔緊記一句話:「一斤蚵吃四兩水」,意思就是採買的一斤蚵其中四兩是水的重量,因此她建議主婦不妨與熟悉的海鮮攤販註明要沒泡過水的蚵仔,若是都泡過了,就得從蚵的肚白色澤來看,若是不自然的慘白或是灰綠色就代表變質、不新鮮。

挑選技

蚵仔首重飽滿度,蚵白要白而豐滿,但若是不自然的慘白就有可能是浸泡過久失去鮮度或浸泡漂白水。
防黑心Tips:另一有跡可循之處在於蚵仔的葉片,葉片成半透明狀,可以看到葉片有一條條的線管狀代表鮮度佳,若葉片的線線管不明顯,而且變得死白色代表泡水較久。

處理術

買回家後的蚵仔,建議用水快速過水一下就直接瀝乾水分放入保鮮盒,蓋上濕布或盒蓋放冰箱冷藏。

【海大蝦、明蝦】

挑選重點:蝦頭、蝦身
市場看到的海大蝦或明蝦,大部分都是遠洋漁船捕撈、經過極速冷凍後運送至各地販售。海大蝦及明蝦都是屬於肉質肥厚、頭大且蝦膏多的蝦種,若是採買時已經解凍了,可從蝦頭、蝦身兩部分來看出鮮度,蝦頭可清楚看見蝦黃、蝦眼明亮有光澤、蝦身觸摸有彈性、蝦身為深青色等,都是採買鮮蝦的觀察重點。

挑選技

挑選蝦眼沒有破損、變白或混濁,且眼睛突出明顯、色澤光亮的蝦子。
用手直接觸摸蝦身,有彈性者為優。

處理術

若是購買冷凍的海大蝦、明蝦解凍方式,只需從冷凍放到冷藏,盡量不要浸泡於水中解凍,如此一來蝦子本身的甜味才能保留。
Tips:若只是購買一般的鮮蝦、草蝦等,觀察蝦眼、蝦身的原則亦適用,不過在處理上則略有不同,建議先用清水洗掉蝦子身上附著的雜質,但清洗時勿用大量清水不斷沖洗,會減少蝦子本身風味。買回家後,也建議去掉腸泥、保留尾巴,後續烹調及口感較佳。

【透抽、軟絲、小卷】

挑選重點:肉身、薄膜
透抽、軟絲、小卷市面上多是經過極速冷凍處理再解凍的居多,挑選時應以外型完整、色澤呈自然紅潤色,且肉質緊密結實、薄膜沒有剝落斑駁為佳,或是可觀察其眼球,看起來清楚的較好,若眼球混濁代表品質不佳,最後也可試試觸角吸力,自頭與身體接縫處觸摸肉身厚度,越厚口感越好。

挑選技

挑選時,眼睛的明亮度也是重點之一。
觸摸表面,有彈性、無黏液且帶光澤,薄膜完整與肉身附著在一起,帶點半透明狀為佳。

處理術

新鮮透抽、軟絲、小卷,回家先用清水洗一下,可用濕布包裹後直接放入冰箱冷藏即可。
烹調前,可以少許鹽塗抹在透抽上,搓揉後會產生泡沫黏液再用清水沖洗,烹煮前可用冰水浸泡數分鐘,肉質會較有彈性,吃起來口感更好。
Tips:冷凍海鮮最佳的處理方式便是由冰箱冷凍室直接放置冷藏約1天自然解凍,才最不失風味。

標籤:



達人分享「魚類」挑選及分切、保存技巧

【魚的挑選】

全魚
挑選新鮮全魚時,首先即從魚的外觀看起,包括魚身、魚眼、魚鱗及魚腮,魚身外觀看來帶有光澤,魚的鱗片看來完整、緊貼魚身不易脫落,眼球需黑白分明、微凸且呈現透明狀,魚鰓外觀呈現鮮紅色。用眼睛看過,確認魚身、魚鱗、魚眼及魚腮合格後,接續再用手摸魚腹,新鮮魚摸來,肉質一定是結實帶有彈性,且帶有少許黏稠感。而長年販售海魚的吳建力也提醒,新鮮的魚,魚骨、魚肉一定不會分離,若挑選的魚已去除內臟,則可翻開檢查魚腹內部,若看得到魚刺,即表示魚已放置很多天、已不新鮮。

年節魚挑選小秘訣

以過年常見的白鯧來說,購買白鯧時,可再看過其肛門位置,肛門為白色,則表新鮮,若肛門為紅色、紫色或向外凸,則不新鮮;蘇育弘則提到,若是到市場採購鱸魚,因活鱸魚生命力旺盛,為了怕鱸魚亂跳,所以頭跟尾巴處都會綁上紅線,只要看到綁紅線的鱸魚,大多是活鱸魚。
切片魚
若購買的是魚片或魚塊,已看不到魚外觀,則可從魚皮下與魚肉間的「血合肉」處加以檢查,血合肉處需為鮮紅色,才是新鮮的魚。

【魚的處理】

因魚內臟及魚鰓是魚腥味的主要來源,一般到市場或超市購買魚貨時,魚鱗、內臟及魚鰓多都已先被去除,但容易有處理不乾淨的狀況,因此,魚貨要收進冰箱保存前,還需再次檢查,並進行清洗。

基本功夫

1.檢查魚鱗
需檢查魚鱗是否有完全被去除,吳建力表示,魚鰭及魚鰓旁的魚鱗較不容易完全清除,魚貨購回後,若有發現有未清乾淨的魚鱗,則可先在魚身上淋少許熱水,讓魚鱗緊實突出,再利用鐵湯匙,從魚鱗反方向刮下即可。
2.清洗魚腹與魚鰓
即使已請魚販將魚內臟去除,魚腹的內臟,如魚骨旁的小血管等,都有可能沒有去除,保存前,趁著清洗魚腹的動作,可用手將魚內臟,再次檢查去除。

分切技巧

過年購入的魚,若要進行祭拜,都是以全魚保存,以前述兩個步驟清理過魚鱗及內臟即可。若購入的魚為大型全魚,或是已完成拜拜儀式,魚隻還要再進行分解處理,變化出多樣化的魚肉料理,則可再進行以下的步驟:
1.切下魚頭
先切入魚鰓後方與魚身接合處,再將手掌的力道,朝刀背用力拍,讓刀子將魚頭剁下。
2.切開魚肉
以魚背鰭為中心,將菜刀從魚頭到魚尾處切入劃開一道開口,深淺不拘。
3.片下魚肉片左手朝魚腹處按下,讓切開的魚肉處呈現開口,再用菜刀輕輕從魚肉內側劃刀,直到取下魚肉片,切記菜刀在劃魚肉時,千萬不要來回以鋸的方式拉扯,易使魚肉變爛,同一方向以劃刀的方式多切幾刀即可。另一面的魚肉,以相同方法取下。
P.S. 被取下不用的魚骨與魚頭,則可拿去熬成魚骨高湯,再利用哦!
4.魚肉切小片
側面斜切片下魚肉,即可取下面積較大的魚肉片。完成。繼續閱讀

標籤:



2011年9月15日 星期四

食物高「磷」易衰老! 海鮮、乳製品上榜

國內醫界的新發現,還登上權威的美國腎臟醫學雜誌,內容指出,如果吃進過量的「磷」,會加速老化,原因就在磷不但會讓血管鈣化,同時會讓細胞加速氧化衰老,而日常生活許多食物,像是乳製品或豆類製品,本身都含有磷,而國人愛吃的海鮮,含磷量更是高,稍微不注意,就可能超過建議攝取量

生猛海鮮台灣人進補最愛,雖然脂肪含量相對較低,但吃進去卻反而可能導致老化,因為磷的建議攝取量每天不高於1000毫克,但像鮭魚一片就有517毫克,墨魚每百公克也含磷392毫克,更別提蝦米和干貝,都超過500毫克。

而磷進入人體後,如果過量會讓細胞加速氧化,並且停止分化,老的快。萬芳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鄭仲益:「在高磷的情況之下,這些血管細胞會變的像骨頭一樣,所以一直刺激、一直刺激,血管就鈣化了。」

還有像是牛肉類以及起司和蛋黃,幾乎每攝取100公克就到達每天建議量的一半,幾乎蛋白質高的食物,磷含量就一定高,吃進過量,除了可能老的快,從X光片研判,也會增加血管鈣化的機率,尤其加工食品可能添加磷,但成份標示主要只針對熱量,民眾不易得知,因此醫師建議均衡飲食,搭配足夠的天然蔬果,才能幫助延緩老化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915/8/2yrdx.html

標籤: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