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et A to Z --- 膳食養生密碼

You Are What You Eat 大家都耳熟能詳, 令人驚訝的是人們總是吃錯食物,
日積月累, 不知不覺之間就吃出毛病來了.
怎麼吃才正確令您關切嗎? 沒關係, 來, 讓 Diet A to Z 和您一起分享膳食養生的秘密 !

2018年2月10日 星期六

腎臟病患者應少喝湯以免攝取遇過多的「磷」增加腎臟負擔

台灣洗腎人口眾多,堪稱洗腎大國,慢性腎臟病除了讓腎臟功能下降外,還會出現併發症,而次發性副甲狀腺機能亢進就是其中之一,由於副甲狀腺控制礦物質鈣、磷等代謝,腎病患者因為副甲狀腺代謝異常,會出現血管鈣化、骨質流失等症狀。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盧國城強調,腎病患者應注意食物中「磷」的攝取量,以免造成腎臟負擔,導致疾病惡化。
為何該注意「磷」的攝取量?
盧國城指出,腎病造成的次發性副甲狀腺亢進,係因身體經由腸道吸收的磷,導致血液中出現磷增加、鈣減少的狀況,副甲狀腺因為接收到「血磷濃度上升造成低血鈣」的情形,就會告訴身體分泌副甲狀腺激素,此激素會刺激鈣、磷自血液中釋出,造成骨質流失;流失的骨質散佈在血液中,附在血管上導致血管鈣化。
小心食物中看不見的「磷」
盧國城表示,現代人常外食,而食品業者為延長食物的保存期限,常以磷酸鹽作為防腐劑,如大賣場的肉品就可能先浸泡過磷酸鹽液體,才能從早到晚都放在半開放的冷凍櫃中,而不變質;所以,腎病患者除了作息正常外,飲食上應避免喝湯,「湯煮一煮,食物中的磷都會跑到湯裡,病人如果沒有避免的話,不僅會影響病情,還會造成腎臟負擔。」盧國城說。
醫師籲食品標示應增列「磷」含量
台灣腎臟醫學會秘書長陳金順指出,台灣食物的食品標示中可見卡路里、蛋白質、脂質、碳水化合物等營養標示,可供民眾在選購產品時作為參考,但卻未列出磷的含量,讓不少腎病、副甲狀腺機能亢進患者無所適從,甚至吃過量造成身體的負擔而不自知;他強調,台灣腎臟醫學會目前正在推動衛福部修改相關條文,要求廠商在食物成分標示上列出磷的含量,提供民眾在選購食品時的參考。

標籤:



2014年8月3日 星期日

「洗腎」患者營養補先以豆腐、白米為優先


洗腎患者體重下降要特別注意,營養師表示,體重可做為患者營養是否充足的簡易指標,應攝取優質蛋白質、低磷低鉀飲食,避免貧血、增加抵抗力。洗腎患者的蛋白質來源,應優先選擇清豆漿、豆腐等,其次才是魚、肉類;主食應以白米為主,避免吃過量雜糧導致體內廢物增加。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表示,洗腎患者經過透析儀器將體內廢物排出,但紅血球易遭破壞,營養也會在洗腎過程中流失,飲食主要應補充高蛋白質來增加肌肉。

台北馬偕醫院營養課臨床組組長趙強表示,蛋白質選擇以豆類最好,不過,整顆的黃豆含磷高,洗腎患者應喝清豆漿、吃豆腐,其次是新鮮魚類,有助抗發炎,最後才選擇肉類及蛋(蛋黃少吃)。

雜糧不適合洗腎患者

而主食分面,一般人認為較健康的雜糧、麥類,吃進體內後會產生較多的廢物,並不適合洗腎患者,建議一天的主食來源有三分之二應來自白米或粄條、米苔目等米食,其餘才是雜糧、麥類等。

顏宗海說,洗腎患者每公斤體重每天要吃1.2公克蛋白、補充30大卡熱量,且要把握低磷低鉀飲食,少喝碳酸飲料、啤酒,勿吃火鍋料、花生等含磷較高的食物;低鉀則是蔬菜、水果不能吃過量,尤其鉀離子可溶於水,應避免吃燙過青菜的水,也盡量不要喝菜湯。

體重驟減 代表營養失衡

趙強說,比起抽血檢驗數值,體重增減是更簡易的監控方式,提醒洗腎患者若體重突然下降,代表營養失衡,應主動與醫院營養師諮詢,調整適合自己的飲食搭配。

標籤:



2013年8月13日 星期二

「低蛋白飲食」可延緩「洗腎」



(健康醫療網/郭庚儒報導)

國內高達7萬名洗腎人口,高居全世界第一。醫師表示,需要洗腎的病患,多為末期腎臟疾病患者,因慢性腎臟疾病難察覺,建議可作尿液檢驗,是否有蛋白尿、血尿、尿糖等異常。另外,腎臟病患者則可進行低蛋白飲食,並搭配酮酸胺基酸營養劑,延緩洗腎。

慈濟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郭克林表示,腎臟跟肝臟一樣是沒有神經的器官,一開始受損時,並沒有特別的症狀,因此初期不易察覺,拖到病情較嚴重的第4期及第5期,開始出現水腫、疲倦、貧血等症狀,及合併有尿毒症的皮膚癢才被發現,多已頻臨洗腎階段。

郭克林說,腎臟不好的患者,因腎臟功能衰竭,無法將蛋白質分解成胺基酸代謝物,當體內的含氮廢物累積過多,無法順利經由腎臟產生的尿液排出,導致皮膚搔癢、噁心、嘔吐、水腫等併發症,就會變成尿毒症,也就是慢性腎臟病。

當民眾發現有可能面臨洗腎救命時,最關心有什麼方法可以延緩洗腎?郭克林指出,門診發現,快要洗腎的病人,採取低蛋白飲食,再配合酮酸胺基酸營養劑,可以延緩洗腎半年到一年。

郭克林強調,採取低蛋白飲食,建議由專業營養師指導,以免因蛋白質攝取量不足,造成身體虛弱,另外,提醒患者不可光服用酮酸胺基酸營養劑,必須配合低蛋白飲食。

目前健保針對低蛋白飲食且肌酸酐6mg/dL以上的第5期慢性腎臟病患者,可連續給付3個月的酮酸胺基酸營養劑,平均每月省下約5000元藥費;第3、4期慢性腎臟病患者則需自費。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標籤:



2013年7月3日 星期三

增加腎臟負擔的五個飲食惡息


腎臟是掌管人體代謝的重要器官,但因為飲食的壞習慣,加上慢性疾病等因素,據健保局統計全台洗腎人口超過6萬人,讓台灣淪為洗腎王國。醫師指出,慢性腎臟疾病在台灣發生率約12%,建議預防應從飲食、篩檢做起,營養師則提醒,民眾要注意5個飲食惡習,盡快改正才能維護腎臟健康

腎臟病防治基金會執行長、雙和醫院副院長林裕峯醫師指出,台灣慢性腎臟疾病的發生率高達12%,但知道自己患病的卻不到10%,推測是腎臟病早期幾乎沒有症狀,提醒有糖尿病、高血壓、蛋白尿、有腎臟病家族史、65歲以上老人及長期服用藥物等高危險群民眾,每3個月記得檢查尿液、血壓、血肌酸酐等3項數值。

另外,飲食上也需特別留意,台大醫院營養室組長陳珮蓉營養師提到,台灣人偏愛外食,無疑造成腎臟負擔,建議營養均衡、定時定量、少動物性蛋白、低納多蔬果等是保護腎臟的重要飲食原則,平常避免5個飲食壞習慣,就可減少腎臟負擔。

1. 愛吃高飽和脂肪食物:油脂類的來源必須減少油炸類食物、肥肉、豬油、奶油、蛋糕西點等,若吃太多當心堆積在血管中,讓血流量下降,連帶腎絲球跟著缺血引起腎臟運作出狀況。建議可以攝取植物性油脂或是堅果類較健康。

2. 過量蛋白質:蛋白質經新陳代謝後會產生含氮廢物,而腎臟是主要排泄含氮廢物的器官,若攝取過多的蛋白質就會增加腎臟的負擔。建議一般人每天蛋白質需求量最多70公克,換算後每天除了三餐1碗飯的量,可在加上2份肉類、1顆蛋、1塊豆腐與1杯牛奶。

3. 醃漬品:醃漬品像是培根、罐頭類等含有過多的鈉,在腎臟正常運作下是可以自然排出體外,但若吃得太多,腎臟必須拼命工作才能排出,且加工食品中添加了你不知道的化學防腐劑等,長時間恐影響腎臟機能。

4. 不愛吃蔬菜:天天5蔬果是身體抗氧化的利器,若吃得少又挑食,當心腎臟得不到充足的營養,久了運作功能顯得疲軟。建議每天至少要攝取3份蔬菜、2份水果,1分蔬菜約100公克,水果則是150公克。

5. 餐餐吃到撐:餐餐吃過飽,不僅腸胃不舒服,當熱量攝取過多,體重爆增容易引發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對腎臟無疑是雪上加霜。建議每餐吃到8分飽,將體重維持在BMI18.5~24之間是最理想的狀態。

更多健康資訊請上 http://yahoo.top1health.com

標籤:



2011年12月5日 星期一

常吃藥,會不會傷腎?

..雖然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慢性腎絲球炎等,皆是傷腎最重要的危險因子,但藥物所造成的腎傷害,絕不能忽視

張奶奶年紀愈來愈大,有時候膝蓋會不舒服,貼心的媳婦開始幫她補充葡萄糖胺,而這一天張奶奶興沖沖的拿著一個瓶罐給媳婦看,用極度誇張的語氣說:「這藥劑是隔壁王奶奶推薦的,很多人因為膝關節退化就去買貴貴的補品,她們很聰明,現在都是吃這罐電台推薦的藥劑來補骨質。」媳婦看了看包裝說:「這樣好嗎?來路不明的藥不太好吧?」張奶奶急忙把罐子搶過來說:「沒關係啦,就算有病吃藥、沒病也可以補身體啊!」

這樣的例子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真實發生在生活中的個案,藥物濫用始終是老人家罹患腎臟病的隱憂。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主治醫師黃尚志表示,台灣人愛吃藥、愛進補、迷信偏方等習性,所造成的尿毒症不在少數,一般民眾到醫院看病,總覺得要打點滴或拿到藥才算「有看到」,其實有些來路不明的藥物,摻雜重金屬或止痛劑等非常傷腎,亂上藥房買成藥解決病痛,有時候非得等到腎臟出了問題,才願意面對現實的就醫,這時候往往只能走上長期洗腎一途了。

根據台灣腎臟醫學會的資料顯示,台灣末期腎臟病的盛行率和發生率,高居全球第一。而且比末期腎臟病早的「慢性腎臟病盛行率」,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的調查亦高達9.8%。雖然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慢性腎絲球炎等,皆是最重要的危險因子,但藥物所造成的腎傷害,絕不能忽視。臨床上就有民眾亂服用藥物、偏方,增加腎臟負擔,當出現腎臟病變時,又嘗試偏方,不循正規醫療管道,更易使病情惡化導致尿毒症,顯示國內的腎臟病衛教宣導,還是有努力的空間。

3大類傷腎藥物

含馬兜鈴酸中藥材

10年前在比利時傳出許多婦女服用含馬兜鈴酸(Aristolochic acid)的減肥藥品,產生腎衰竭後,醫界才證實含有馬兜鈴酸的中藥材,會導致癌症和腎病變,之後相當迅速的讓法國、英國、加拿大、美國等11個國家,明文禁止進口販賣含有馬兜鈴酸成分的中藥材。所幸台灣在2003年11月4日,衛生署也已禁止使用含有馬兜鈴酸的5種中藥材及其相關製劑,這幾年來已不再出現典型的馬兜鈴酸腎病變病例。

但腎臟醫界相當注意是否有新的病患,因為這代表仍存有非法管道或另有他種未知的腎毒性藥物,不論對政府或醫藥界,都是一個值得重視與密切觀察的議題。

止痛藥及非類固醇消炎止痛劑

長期服用止痛藥及很多非類固醇的消炎止痛藥劑,也會影響腎功能,尤其是對一些腎臟疾病或腎功能已受損的患者。罹患關節炎、痛風、長年腰痠背痛、頭痛的民眾,使用這類藥物非常常見,特別是關節炎的發炎,像是痛風患者。黃尚志進一步說明,由於國人飲食習慣改變,痛風年齡層逐漸下降,像最近天氣冷大家愛吃火鍋,一頓下來又是海鮮、內臟,又加上喝湯、喝酒後,痛風特別容易發作,為治療疼痛開立的非類固醇止痛藥中,常見的副作用除了傷胃之外,還會影響腎功能。

在一些情況下,如已經存有腎功能障礙或脫水狀態,再服用非類固醇止痛藥,可能造成急性腎衰竭,或更加影響腎絲球功能,或長期造成腎間質炎等,所以,通常會經由醫師判斷後,有腎臟病的患者會盡量避免。

感冒糖漿

坊間常有廣告打出感冒糖漿一箱箱搬,或止痛劑無節制地使用,服用超量除會造成急性傷肝、傷腎、傷胃腸外,長期服用也會造成慢性腎臟間質性腎炎,甚至長出泌尿道惡性腫瘤,千萬不可不慎。

藥物、保健食品,皆需醫師評估

藥物就像刀的兩面刃,用得好可以治病,使用不慎時,就可能造成傷害。所以,在醫療處置中,常會面臨「兩害相權取其輕」的抉擇,藥物適度且慎重的使用,是必要也是必須的,不必因為過度擔心藥物造成腎臟負擔,而因噎廢食不敢用藥。醫師建議慢性病患者,用藥應經過專業醫師評估,醫師方面也必須在用藥的同時,追蹤患者腎功能,雙方配合同時關注的話,就不必擔心用藥傷腎的問題。

另外,問診時總是會有患者,拿著電台推薦或親友傳銷的藥品或是保健食品來諮詢,黃尚志說,保健食品也有可能含有傷腎成分,但更多的是誇大效果,利用民眾認為便宜沒好貨的心理,這類保健食品價格常都開到天價,造成民眾以為買到特效藥。因此,顧腎的第一步,還是小心用藥別亂吃,保健食品也最好經過專業諮詢,重點是要持續關注自己所吃下肚子的東西,是真的藥品,還是營養品。

定期健檢,掌握腎指數

黃尚志不斷強調,捍衛腎臟並非只有從腎臟科的檢查做起,應該是各醫療照護從事者與各科一起來,因為由於其他病變引起的腎衰竭不容忽視,且早期的腎臟病患者並不在腎臟科,而是普遍存在於各個科別中,但是只要透過簡單健康檢查數據,就可以得知腎功能的狀況,比方說蛋白尿數值就是慢性腎臟病的重要指標,也是許多腎病患者被發現進而追蹤的第一個指標。另外,血糖和血壓控制也絕不能疏忽,殊不知一些三高患者血糖、血壓沒控制好,造成心臟、眼睛、腎臟等受到影響,而以上這些警訊,都可藉由定期健康檢查,透過驗血、驗尿的數值來比對。

同時,若原本就是糖尿病、高血壓的患者,亦或是有腎臟病家族史、長期服用藥物的人,都是尿毒症高危險群,針對腎臟功能的檢查就應該更密集,至少每3~6個月檢查1次,以確保自身健康。

一旦確定發現自己的血壓、血糖或血脂過高的人,並非一定就會造成腎衰竭洗腎,只要好好遵從醫囑、調整生活作息飲食習慣,必要時按時吃藥,就算不一定會恢復到以往的腎臟功能,至少不會往慢性腎臟病的方向演變。在臨床上的確有原本是第三期的患者,10年後仍舊維持在第三期,甚至回復到第二期的患者也是有的,這就是黃尚志強調從患者自覺做起的意思。

面對洗腎威脅,不可不慎

知道問題在哪裡,進而解決問題,是大家都知道的步驟,但是面對國人腎臟病危機,卻有著一定的難度,因為推估全台約有180萬人罹患慢性腎病,但是卻不自知,這些人都是洗腎的高危險群。初期的慢性腎臟疾病可能不會有非常明顯的症狀產生,但是如果腎臟功能持續下降,患者就會因為無法排除體內代謝廢物及液體,而產生血壓上升、水腫、貧血、倦怠等症狀。

血壓突然上升和下肢出現水腫,都是腎臟病常見的症狀之一,再者有人會出現貧血,這時候常常伴隨的疲倦感,也會揮之不去,再嚴重的話可能出現噁心嘔吐、食慾不振;不過,醫師也指出,並非腰痛就是腎臟出了問題,當然還是必須透過醫師問診,確實做身體檢查之後才能得知。

洗腎的警訊

需不需洗腎,目前最精準的方式,臨床上還是以腎絲球的過濾功能指數當作重要指標,將腎病變由輕至重分為5級,由於腎臟機能通常低於30%,才會開始出現明顯症狀或其他檢驗數據異常。所以,若無檢查掌握血壓、血糖狀況,光靠身體出現症狀判斷,通常腎功能已惡化到相當程度。若是已經進入第5期(腎絲球濾過率低於每分鐘15毫升)統稱為「末期腎衰竭」,就隨時都要有進入長期透析,也就是洗腎的心理準備。

【完整內容請見常春月刊 345期】

http://tw.news.yahoo.com/常吃藥-會不會傷腎-135131914.html

標籤:



2011年11月17日 星期四

洗腎 十大警訊

「醫師,我腎臟不好,會洗腎嗎?」這是許多腎臟科醫師常會遇到病患詢問的問題,台南市郭綜合醫院從腎病患者中研究,發現除了驗血與尿可以掌握腎功能惡化情況,還有10項警訊可作為參考。

10項症狀包括噁心嘔吐、頭暈、喘、泡沫尿程度、血壓控制不良、呼吸吐氣有尿味、下肢水腫、失眠、心跳緩慢、多尿,每項各5分,分數愈高愈嚴重

醫院統計總分超過18分的患者,最後洗腎的風險度是低分者的12.6倍,也就是症狀愈嚴重,腎功能惡化程度愈高。

郭綜合腎臟內科主任蔡明松表示,這10項警訊患者甚至可以在家自我評估。

他指出,想了解腎臟功能,主要是利用抽血檢驗肌酸酐值,配合性別、年紀等因素,可計算出腎絲球過濾率,被認為是最準確的方法,但仍有誤差,學者一直想找出更準確的方式,但至今還沒有找到。

蔡明松表示,不少腎病患者畏懼抽血,利用這項症狀檢驗,能更準確掌握腎臟衰退的程度,在偏遠地區也可以運用在社區篩檢,找出腎病的高危險族群。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348581

腎臟病病程5階段
高磷食物撲克牌

標籤: ,



2011年8月24日 星期三

腎友止癢 有撇步


45歲的王女士因糖尿病引起洗腎已有半年的時間,每次洗腎都皺著眉頭、表情痛苦地說:「身體癢,好像螞蟻在咬。」因皮膚有多處抓痕、脫皮,從朋友那裡取得來路不明的白色藥膏,在洗腎時自行塗抹,導致局部皮膚紅腫,差點演變為蜂窩性組織炎。

所幸經由住院治療及醫護人員的衛教後,皮膚紅腫情況已有改善。

皮膚搔癢是透析患者常見的問題,癢起來會影響日常生活,甚至睡眠,平日保養很重要。

腎友預防皮膚癢的方法

充分的透析治療:透析量不夠的腎友常會併發嚴重的皮膚癢。

在乾燥的皮膚上塗抹潤膚油劑,部分患者皮膚癢會獲得改善;乾燥的皮膚最忌諱抓,越抓越癢,最好是一癢就抹溫和性油脂,一天可以塗抹數次。

如果只有在透析治療時才癢,則可能是對消毒劑、人工腎臟等發生過敏,可與醫師討論是否更換其他種類的人工腎臟

●透析治療時,維持平躺姿勢太久,太熱引起的皮膚癢,可用水墊、竹涼蓆來減輕皮膚的搔癢感。

●洗澡勿用太熱的水,使用中性肥皂,沖澡不要泡澡,且時間不要超過15分鐘,洗澡後皮膚尚未完全乾時,最好能馬上擦嬰兒油或其他油脂

皮膚搔癢可用冰敷來改善,勿抓癢,可用輕拍方式;需定期修剪指甲,防抓破皮膚引起細菌感染

不要長時間泡溫泉或水療,常會導致皮膚癢加重

王女士在醫護人員細心的照顧、聽從專業護理人員的指示之下,癢的情況已獲得明顯改善,並主動表示在身體及心理上獲得很大的幫助,以後再也不敢道聽塗說,使用來路不明的藥物了。(作者為衛生署桃園醫院洗腎室護理師)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824/78/2xf7u.html

標籤:



2011年2月22日 星期二

注意保養與飲食 洗腎也能健康長壽

在腎臟內科病房工作約2年,常見洗腎病患因身體不適而住院,也有遇到太太被醫師告知須洗腎,先生就說要離婚,洗腎病人因皮膚發癢無法入睡,心生自殺意念,或是病患因水份太多臉腫、腳腫自比擬為月亮臉、大象腿等。洗腎病人的人生是不是風中殘燭、黑白人生呢?

洗腎病人也能很快樂,現在的醫學發達,即使洗腎也能正常作息與工作,甚至出國旅遊,洗腎病人壽命也有20到30年,也有高齡80至90歲之患者,故腎臟病並非是絕症。有些醫院都會針對腎友舉辦春季旅遊,腎友與家人還有醫護人員一日相處陪伴至到各景點踏青,許多腎友如未表明身分,真以為他們只是隨行陪伴的家屬。

我與一位82歲的爺爺閒聊時,才得知他也是腎友,洗腎時間已超過15年,硬朗的身體、健康的外表、爽朗的言談,讓人感到很驚喜,原來洗腎病人也能很建康的生活,爺爺也與我們分享其保健之道,他說洗腎管路是腎友第二生命,因此要好好的保護及照顧,像是不要有外傷、不要感染,也要自我觀察其功能與查看有無異狀,飲食要注意,特別是水份的控制,每天要有愉快的心情,適當的運動、定時洗腎,這樣就能常保健康與長壽。

洗腎病患的注意事項其實就像是爺爺說的一樣,如為外管應注意保養與維護,如每天換藥觀察傷口有無異味或分泌物,並常保清潔與乾燥,管路有無沈澱物或破損,功能運作是否正常;如為內管則要注意勿有外傷,可戴手套或著長袖保護已防受傷,勿以患處提重物或以患側肢體當枕頭

飲食要注意,特別是水份的控制,簡易算法是以總尿量加1000 cc,將一天的喝水量盛裝在固定容器內,喝水時再倒出於杯中,以達有效控制水量的目的;每天要有愉快的心情,規劃時間表如適當的運動、定時洗腎及返診,健康與長壽其實很簡單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222/78/2mtv3.html

標籤:



2010年6月28日 星期一

洗腎併用毛地黃素臟藥劑量愈大死亡風險愈高

合併心臟病的洗腎患者用藥更要小心。美國研究發現,廣泛用於治療心臟病的強心劑「毛地黃素」(Digoxin)藥物可能縮短洗腎患者壽命。合併心臟病的洗腎患者使用「毛地黃素」劑量越大,死亡風險也越高。這項研究發表於最新一期的「美國腎臟醫學會期刊」(JASN)。

北美醫療集團陳凱文(KevinChan,音譯)博士研究團隊持續觀察、追蹤12萬名以上洗腎患者病情起伏,時間最多達4年。結果發現,毛地黃類藥物會增加洗腎患者死亡風險,特別是用藥量較大的患者,更容易面臨生命威脅。

研究數據顯示,洗腎患者一旦使用毛地黃類藥物,死亡風險會上升28%。如果患者血液中的「毛地黃素」濃度較高,而血鉀濃度又偏低,很可能引發毛地黃毒性反應,對患者造成不利影響

台灣洗腎人口比例世界排名占首位,洗腎患者達58000人以上,每年新增病例約有8000人。在美國,洗腎患者人數超過四十萬人。而洗腎患者併發心臟病風險又比一般來來得高。西醫部分心臟病用藥含「毛地黃素」,這類藥物可幫助心衰竭患者加強心臟收縮能力,讓心律恢復穩定。

在研究中,有4%的洗腎患者使用毛地黃藥物。陳博士指出,雖然醫界使用毛地黃藥物已超過兩百年歷史,不過很少有人檢驗毛地黃藥物對洗腎患者是否安全。這項研究顯示,毛地黃藥物可能危及腎疾患者生命。不過未來還需要更多研究才能有所定論。

陳博士提醒,使用毛地黃藥物的洗腎患者一定要定時測量血中濃度,以及血鉀濃度以減少藥物副作用傷害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628/128/288ep.html

標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