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et A to Z --- 膳食養生密碼

You Are What You Eat 大家都耳熟能詳, 令人驚訝的是人們總是吃錯食物,
日積月累, 不知不覺之間就吃出毛病來了.
怎麼吃才正確令您關切嗎? 沒關係, 來, 讓 Diet A to Z 和您一起分享膳食養生的秘密 !

2016年3月25日 星期五

「玉米澱粉」VS.「化學修飭澱粉」

「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到底是站在民眾這邊,還是幫業者護航?」長期關切食品安全議題的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組主任許惠玉,對食品藥物管理局始終不願落實執行米粉的CNS國家標準,導致無米、少米的偽米粉大行其道,表達無奈與疑問。
消基會與上下游新聞市集從過年前揭露市售米粉含米量不足事件後,再度選在4月1日愚人節當天,拆穿知名品牌生產的米穀粉,包括在來米粉、糯米粉與蓬萊米粉,掺入高比例的不明澱粉,讓米粉絲、粄條、蘿蔔糕與碗粿等眾多國民美食走味。
對一般人來說,從原料端到成品,台灣究竟有多少「名不副實」的加工食品,主原料並非來自大家印象中的農產品,而是一連串化學加工的食品添加物,始終是難以理解的謎團,更不清楚長期攝入,會對健康造成何種影響。

天然玉米澱粉少 化學修飾澱粉大行其道

就以民眾所熟知的「米粉」為例,雖然大多數產品包裝上所標示的成份是玉米澱粉,食品藥物管理局官員也拍胸脯保證對健康無礙,讓大多數民眾以為吃進的玉米澱粉是天然食物。事實上,熟悉食品加工的專家都清楚,這些玉米澱粉不但不天然,還依照不同用途,各自透過硫酸、磷酸、醋酸、過氧化氫等不同化學物質進行修飾。
這類化學修飾的澱粉有個專業名詞叫「食用化製澱粉」,除了玉米澱粉較為常見,樹薯澱粉、馬鈴薯澱粉也常是這類化學修飾澱粉的大宗。更多內容

標籤: ,



2016年3月4日 星期五

生活資訊--「食品添加物」新規定

2016-03-04  16:14
〔記者吳亮儀/台北報導〕市面上食品包裝標示常讓消費者眼花撩亂,食品藥物管理署今天公布「食品添加物通用名稱」,要求26項添加物的名稱需符合公告規定,否則最高可處三百萬元罰款。
食品添加物有許多名稱,例如味精是通用名稱,但常標示「L-麩酸鈉」或味素等多種名稱,如今食藥署明確規範,僅能標示「L-麩酸鈉」或「味精」。
蒐集食品業界常用的食品添加物俗名,並經專家會議討論,公告味精、小蘇打、熟石灰等26個食品添加物的通用名稱,並自今天起實施。
新公告的添加物標示名稱名單,可至衛生福利部網站參考http://www.mohw.gov.tw。

標籤:



2015年2月21日 星期六

「過年」糖果、零食淺嚐即可---小心吃下「食品添加物」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肉乾、蜜餞、餅乾、糖果等,都是過年不可或缺的零食,尤其過年的零食色彩更五顏六色,增添不少喜氣;不過,醫師提醒,選購零食要注意顏色是否過度鮮豔,以免食用色素過多,恐引發小朋友過動、過敏,甚至有致癌疑慮
過年期間,不論是一邊看電視、一邊吃,或是與來訪的親朋好友,一邊閒聊、一同享用,家家戶戶總會在客廳桌上,擺滿各式各樣的零食。台北榮總臨床毒物科主任楊振昌表示,許多零食都含有色素、調味劑、防腐劑等,雖然對身體沒有立即的危害,但吃多了仍有健康疑慮。
楊振昌舉例,各種顏色鮮豔的糖果,還具有各種口味,不乏添加了色素、香料、糖精、代糖、阿斯巴甜、防腐劑等食品添加物。根據國外研究顯示,孩童食用過多的色素、香料及防腐劑,恐引發過動、過敏,而糖精、阿斯巴甜則有致癌疑慮
糖果盡量少吃。楊振昌強調,糖果含有許多食品添加物,尤其年節糖果為了添加喜氣,可能加入過量的色素,建議選購時,避免挑選顏色過度鮮豔、色彩豐富的,食用時也要適可而止

標籤:



2015年1月1日 星期四

食品標示藏玄機,「添加物」現形


【中央社╱台北1日電】

食安意識抬頭,食品標示透明化,卻讓人眼花瞭亂,民眾沖泡即食穀粉當早餐或點心,一不注意, 吃下的奶精、麥芽等添加物會比想像還要多。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營養師孫雅祺應台灣癌症基金會撰文指出,食品標示的「成份欄位」可以破解組成原物料,例如依序為:麥芽糊精、砂糖、奶精、杏仁、腰果、香料,則表示產品成份較多為麥芽糊精、奶精粉,杏仁和腰果的含量較少。

食品標示的成份內容是依照所佔含量多寡依序排,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說明,含量最多的成份排第一個,如果品名有特別標示,例如標示「全麥」、「純果汁」等,全麥的含量就要5成以上,果汁(或濃縮還原果汁)就含100%,以免使人誤解。

此外,「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數度修法後,食藥署規食品添加物不可以僅僅標示用途,還要標示成份,例如苯甲酸(防腐劑)。部分業者還會詳細到全成份標示,例如:奶精(葡萄糖漿、氫化棕櫚油、乾酪素粉鈉、磷酸鉀、脂肪酸甘油脂、矽鋁酸鈉),而非「奶精」兩個字含糊帶過。

食品添加物幾乎無所不在,以早餐即食沖泡穀粉為例,消費者看到商品名稱,以為吃到燕麥、薏仁、糙米、杏仁等穀物及堅果,事實卻不盡然如此:於是配方愈複雜的加工食物,成份標示欄位愈大,才愈能完整呈現食物的全成份。

當食品包裝上密密麻麻小字,讓消費者老花眼看不清成份時,孫雅琪表示, 大原則就是「新鮮食物永遠優於包裝食品」,選購時注意成分與營養標示相符,經常比一比產品間是否不同,避免吃到不必要的成份。

標籤:



2014年4月17日 星期四

「外食」如何避開「添加物」陷阱?


近日知名火鍋店食安問題連環爆!
標榜中藥熬煮的湯底竟是用平價雞湯塊調味?
民眾納悶為何已花大錢尋求高品質,
卻還是吃到名實不符的食物,到底該如何自保?

食安問題層出不窮,當食品業者違法添加毒澱粉順丁烯二酸後,影響所及幾乎是全台灣的小吃店,大家愛吃的粉圓、肉圓、芋圓、豆花、粄條、炸雞、炸排骨、關東煮、天婦羅皆可能含有毒澱粉,而這些食物可是夜市族、外食族的最愛。

而米粉中不含米,是修飾澱粉、所使用的油不是順式油脂,是氫化過的反式脂肪;火鍋湯底使用的不是新鮮食物熬製,是食品加工製粉或化學濃縮劑搭配而成、火鍋丸料不是用新鮮調味料,是加了人工澱粉、人工香料、黏稠劑、漂白劑、防腐劑的人工添加物。

食安問題還不只如此,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營養部主任金惠民表示,食品中添加磷的嚴重性比反式脂肪還嚴重,因為含磷食物既多又廣,舉凡火鍋料、加工肉品、乳製品、米製品、西點麵包、飲料都有磷的蹤跡,多到讓外食族都不知道該如何吃東西了。

食品添加物氾濫 外食族5大健康吃法

面對食品添加物如此氾濫,外食族該如何自保,降低過多的食品添加物吃進肚子裡?《大家健康雜誌》提供以下5大健康吃法。

1.用餐時優先選擇 原狀原味低加工食物

食物與食品的差別是加工,食物是低加工,最常呈現的是原狀、原色、原味,食品是高加工,與原來的食物不盡相同。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組主任許惠玉以主食類食品為例,教導大家如何選擇,「最好的選擇順序是糙米→白米→純米粉→麵包。糙米是米的原狀,是沒有加工過的食物,吃糙米會比去掉米糠的白米來得優,白米又比初級加工的純米粉來得好,而純米粉又比加了許多添加物的麵包為優,麵包口感較好,但會吃到太多的添加物。」
到外面餐館用餐,最常見的主食類是米飯,標榜健康飲食的自助餐經常會提供兩、三種米飯,有五穀米飯、糙米飯、白飯,要吃得健康,首選當然是全穀雜糧飯、糙米飯,次要選擇才是白米飯。
不想吃米飯,可選擇純米粉,至於麵包,不要放在首選的主食類,為食品安全把關25年之久的前食品藥物管理局技正、目前在輔仁大學餐旅管理學系擔任講師的文長安解釋,國人為了講究麵包的柔軟口感,麵包業者常會使用膨脹劑、品質改良劑、乳化劑及氫化酥油,雖然讓麵包變得好吃、香味四溢,長期下來,加重了腸胃負擔,不見得是好事,他建議食用天然酵母發酵,不添加任何改良劑的麵包,吃完不易產生胃酸。

2.調味的添加物少一點 健康就多一點

調味料究竟是飲食的主角,還是配角?明明該是配角,但為了講究口感、好吃,調味料常常搶盡了風采,篡位成主角。文長安老師表示,自然食物的味道來自蛋白質提供的鮮味、脂肪的香味及醣類的甜味,但原味食物的味道是要和舌頭接觸後才會慢慢散發出來,面積愈廣,味道散發就愈廣,既豐富,又具層次。如果食物剛吃下去,味道就非常強烈,且占據整個舌頭,甚至很長的時間,味道一直存在,就要懷疑是不是含有食品添加物。
長期不吃味精的人,一旦吃了添加味精的食物,舌頭觸感會非常敏感,不會再想吃這類食物,但一直食用添加味精食物的人,吃了原味食物後,味蕾已經無法分辨原味的豐富感,還嫌食物沒味道。
事實上,除了味精以外,調味料還包含化學添加物、劣質油料調配出來的各式鮮味劑、醬料,常用在各式炒菜、麵類、火鍋料中,所以外食族少碰擺在桌上由劣質醬料調和而成的調味料。文長安老師建議,若希望口味有變化,不妨多吃使用天然辛香料調味出來的菜餚,如九層塔、香菜、檸檬、韭菜、迷迭香、鬱金香粉、巴西里、薄荷葉,除了增添香味外,還能攝取到維生素、礦物質、植物化色素,一舉數得。

3.少吃勾芡食物

很多人愛吃勾芡食物,比如各種羹類,色澤漂亮,滑溜黏稠,調味豐富,但勾芡粉可能攙入了水醋酸,調味料中多半是脫脂大豆加入高濃度鹽酸加熱分解而成的速成醬油,吃多了代謝不掉,對身體健康並不好……

感謝臺北聯合醫院營養部金惠民主任、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組許惠玉主任、輔仁大學餐旅管理學系講師文長安審稿

標籤:



2013年12月28日 星期六

食品添加物--酸味劑,常吃恐腎衰竭



專家的話:酸味劑主要讓食物提升酸味,適當添加酸味劑也具有防腐功能。常用的酸味劑有醋酸,固體的酸味鈉、酸味鈣等溶於水後,就會形成醋酸,主要用於調製合成醋、番茄醬,但若濃度太高,例如食用過量醋酸鈉,會引起高血壓等。
磷酸也是常用的酸味劑,可用於調味可樂,但如果磷酸過量,「磷」會造成慢性腎臟疾病、骨質疏鬆。另外,檸檬酸、蘋果酸等,則可用來為飲料調味,幾乎沒有毒性。

此外,乳酸也可加在飲料中,或是作為醋、醬菜等的酸味來源。不過,大量的乳酸堆積在體內,可能會造成腎衰竭。

適度的酸有益人體健康,但若吃過量,多少會刺激口腔、腸胃道黏膜,引發腸胃道不舒服,應適量、合法使用。尤其是本身有腎臟疾病等患者,選購具有酸味的產品時,應看清標示否含磷酸,以免造成疾病加劇。有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則應避開醋酸鈉等添加物。

此外,提醒民眾,若發覺食物的酸味與一般味道不太相同或異常,最好立即停止食用,避免造成健康危害。

諮詢專家:長庚醫院腎臟科醫師顏宗海



全文網址: 食品添加物/酸味劑 常吃恐腎衰竭 | 健康天地 | 健康醫藥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8389644.shtml#ixzz2olfUckv2
Power By udn.com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