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et A to Z --- 膳食養生密碼

You Are What You Eat 大家都耳熟能詳, 令人驚訝的是人們總是吃錯食物,
日積月累, 不知不覺之間就吃出毛病來了.
怎麼吃才正確令您關切嗎? 沒關係, 來, 讓 Diet A to Z 和您一起分享膳食養生的秘密 !

2025年7月31日 星期四

眼睛相關/分享「驗光報告」如何解讀

 

教你看懂電腦驗光單



驗光單的內容


  • <R>:右眼
  • <L>:左眼
  • S:球面度數。負號代表近視度數、正號代表遠視度數
  • C:散光度數
  • A:散光軸度,也就是散光的方向
  • 粗體字:表示驗光平均值
  • S.E.:球面當量度數,等於「球面度數 + 散光度數除以二」
  • PD:瞳距,兩隻眼睛之間的距離

一般人在閱讀電腦驗光單的時候,直接看粗體字的平均值即可。球面度數與散光度數我們習慣稱作OOO度,但電腦驗光單上面會顯示O.OO,有一個小數點。簡單的方式是忽略小數點,注意正負號,然後直接念過去。舉例來說,-6.25代表近視625度、+1.50代表遠視150度,以此類推。

電腦驗光單的單位為25度一跳,因此你只會看到上面顯示25度、50度、75度、100度......等25的倍數。你不會看到31度、55度之類的數據。

人不是機器人,眼睛不可能一整天都維持在固定的屈光狀態。所以如果連續兩次驗光之間差了25度,不必太過緊張與害怕,通常是屬於正常的度數浮動喔!

電腦驗光單只是儀器對於眼睛屈光狀態的一個測量值,不代表眼睛真正的度數,也不代表應該要配的眼鏡度數。如果只是操作儀器、列印電腦驗光單、照著上面的數據就能配眼鏡,這未免也太小看視光科系與眼科醫師的專業訓練了。電腦驗光單上面的數據只是一個參考用的數值,實務上還是要透過驗光手法,來判斷適合每個人的配鏡度數。

轉載自



2025年7月27日 星期日

皮膚/「恙蟲病」相關/戶外活動𧫴防恙蟲病上身

恙蟲病」相關/戶外活動𧫴防恙蟲病上身

恙蟲病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國內以花東、離島、高屏、南投較為盛行。蔡宛庭指出,感染後臨床症狀為:高燒、背痛、頭痛、盜汗、惡寒、結膜充血、咳嗽、淋巴結腫大、衣物覆蓋處有焦痂,以及發燒數天後皮膚會出現斑丘狀紅疹。嚴重者可併發肺炎與呼吸衰竭、腦膜腦炎、心肌炎等,若未及時醫治,死亡率可達60%。

蔡宛庭說,台灣去年有257例恙蟲病,今年截至4月初為10例,預計夏季較多戶外活動時案例數會大幅增加。恙蟎幼蟲細小肉眼不可見,只要有一點點縫隙便會趁虛而入,若戶外活動進出草叢時,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手套、靴子等,並於皮膚裸露處塗抹防蚊藥劑,以降低遭恙蟲叮咬的機會。同時注意,一旦有高燒合併肝功能異常,且有戶外活動史,就要小心恙蟲病的可能性。

全文詳



2025年7月26日 星期六

膝蓋疼痛/「單腳跪」復健有助改善並免開刀置換人工關節

 膝蓋疼痛/「單腳跪」復健有助改善並免開刀置換人工關節

徐棟英指出,肌肉經常性痠痛可能是人體關節退化的徵兆,以髖關節為例,它接近腰部,其慢慢退化、腰痛更加明顯,髖關節退化後迫使腿部代償,代償過度換膝關節開始疼痛,「這個是一系列的」。而關節肌肉病變有三大階段,從上述「肌肉痠痛期」進入「纖維化」,若這兩階段都沒處理好,恐得「換人工關節」,因此越早察覺異常越好。

徐棟英舉出案例,慈濟大林醫院的權威醫師呂紹睿,來看診者大多病情較重,約要半年才排得到手術,呂紹睿不主張每個人都要開刀,病人等待手術期間,呂紹睿會建議對方回家做復健運動看看,有位病人膝關節出問題、換關節需等很久,呂紹睿便推薦先做「單腳跪」等一系列運動。

徐棟英說明「單腳跪」部分,跪久了肌肉會有力量,可讓結締組織、韌帶開始活化,半年後病人回診,指出自己膝蓋不痛了,呂紹睿點頭表示「不用換最好」,人工關節手術也就取消了。徐棟英點出,在還沒換人工關節前都可先自行訓練試試看,但要量力而為。

徐棟英也演示,可將一隻腿放在沙發等離地面稍高處進行單腳跪,當施力到一定程度,肌肉出現一些痠痛感時,代表訓練正開始,有一點痠反而是好的,試著維持在該力道看看,但不要再加壓,若出現劇痛、撕裂痛,便是運動傷害開始。

全文詳



2025年7月25日 星期五

眼睛相關/「飛蚊症」有變化需及時就醫檢查

飛蚊症」有變化需及時就醫檢查

當了28年眼科醫師的高雄長庚醫院眼科部近視防治中心主任吳佩昌,他本身有800、900度的高度近視。早在19歲時,就有飛蚊症,隔年飛蚊症變得比較明顯,散瞳檢查後,發現有視網膜裂孔,立即做了視網膜雷射封孔治療。他常說,幸好自己的專業就是眼科,不然早就變成獨眼龍醫師了。

吳佩昌分享,飛蚊症是正常的生理現象,跟眼球內的玻璃體退化有關。玻璃體是支持眼球形狀的重要結構。原本是像蛋清的透明膠狀物質,一旦開始水化,產生不均勻的水泡、團塊,有如混濁的雜質在眼球裡飄浮,這就是出現在我們眼前的「飛蚊症」。

但高度近視的病友,會因為近視度數把眼軸拉長,導致玻璃體的容量不太夠,而提早發生後玻璃體剝離,常常很年輕就有飛蚊症。在眼科門診看到最年輕的病友,僅有10歲左右。

2大高風險族群注意!後玻璃體剝離恐引發視網膜脫落、出血

而且要特別注意的是,原本跟視網膜貼在一起的玻璃體,在水化的過程中,眼球轉來轉去、晃來晃去,眼球後半部的玻璃體會逐漸跟視網膜分離,造成「後玻璃體剝離」。台灣主要分佈在兩個族群,一是20到40歲的高度近視,二是50歲以後的長者。發生的瞬間可能會出現大量的飛蚊、閃電、黑團。

這是因為玻璃體跟視網膜分開的過程中會拉扯視網膜,當有藕斷絲連的情況,就會呈現出閃電的症狀。這是拉扯視網膜時的過渡症狀,一旦玻璃體跟視網膜完全順利分開,就不會再一直出現明顯閃電的症狀。

同時,有些人的玻璃體跟視網膜黏得比較緊或是視網膜本身比較脆弱,例如:高度近視患者,在拉扯的過程中,把視網膜拉破一個洞,出現視網膜裂孔。眼球裡的水份不停灌進視網膜,就有可能像壁紙淹水,整片脫落而導致視網膜剝離,就得動視網膜復位的大手術,否則可能視野嚴重缺損,最嚴重可能失明。若能在剛發生視網膜裂孔時,及時打雷射把破洞補起來,可減少視網膜剝離的機會。

萬一,在拉扯的過程中,拉破血管導致玻璃體出血,則可能看到紅色、一點一點的黑團,甚至突然眼前一片黑、看不見,就得用超音波追蹤病情的變化。若出血無法順利吸收,又嚴重影響視力,後續有可能需要進行玻璃體切除手術清除眼球中的血塊。

飛蚊症能做雷射、切除治療嗎?醫示警:恐提早白內障


吳佩昌一再提醒,只要發現平常很穩定的飛蚊症,突然出現閃電、黑團、飛蚊很多、視力不佳,一定要盡速到眼科做詳細檢查——散瞳或超廣角眼底檢查,仔細檢查視網膜,是否有破洞或出血,及時處理。第一次檢查完後,可能兩週到一個月左右,再追蹤檢查一次,逐漸拉長回診追蹤的時間,直到病情穩定。

  • 散瞳檢查:前半小時先點散瞳劑,讓瞳孔放大,眼科醫師才能用眼底鏡,詳細檢查視網膜。散瞳後的3~6小時內,會出現畏光和視力模糊的現象。
  • 超廣角眼底檢查:不用散瞳,是在黑暗的檢查室中,利用最新式眼底攝影機,拍下視網膜的影像供眼科醫師判讀,需要病友睜大眼睛配合口令進行檢查,自費約600~1000元。適合沒時間散瞳或有隅角閉鎖性青光眼,這類不適合散瞳的族群受檢。


當有飛蚊症時,能不能打雷射或做玻璃體切除術,把這些干擾視覺的飛蚊去除呢?答案是:一動不如一靜,盡量試著和平共處。

因為打雷射、玻璃體切除手術,都有可能會提早白內障發生及惡化。尤其是玻璃體切除術,有5%左右的視網膜剝離風險,以及萬分之一的眼球感染風險,雖然風險低,但一旦感染,約有一半機會失明。除非病情太嚴重,經過很詳細的討論,不得已才會考慮動手術。

建議有飛蚊症的病友,至少每年做一次眼睛健康檢查。就算剛做過檢查,一旦有大量飛蚊出現,建議立即回診安排散瞳或超廣角眼底檢查,不可拖延。

別把4徵兆拖到變失明!每年必做的6項「保眼」檢查



2025年7月24日 星期四

蚊蟲/「禽蟎」叮咬同蚊子叮咬有何不同?如何預防及護理?

 「禽蟎」叮咬同蚊子叮咬有何不同?如何預防及護理?

被禽蟎咬該怎麼辦、多久會好?要如何消滅家中的禽蟎?夏天蚊蟲多,很多人會以為身上的紅腫包是單純的蚊蟲叮咬,但是如果過了一至兩週還是搔癢難耐,而且被叮咬的位置是在有衣物遮蔽的地方,就要懷疑是「禽蟎」惹的禍


夏天高溫潮濕,被蚊蟲咬似乎是家常便飯,但是台北榮民總醫院發現,從六月開始,診間陸續有患者在前胸、上肢、腹部的地方出現極為搔癢、成群的紅疹,與一般蚊蟲咬傷不同,即使過了一至兩週還是持續搔癢難耐,要求患者回家檢查陽台、窗邊,或是冷氣機附近是否有鳥類築巢,經確認後紅腫包為「禽蟎」叮咬所致。


禽蟎咬症狀與特徵

台北榮總皮膚科光化學治療科主任李定達表示,有別於蚊蟲與跳蚤的叮咬經常是沒有被衣物遮蔽的四肢,「禽蟎」不能跳也不能飛,只能爬行,因此內衣褲旁、胸前、脖子或是肩膀處反而容易被叮咬,而且叮咬範圍比蚊子大很多。

李定達說,目前門診患者全身上下約有 50 至 60 個包,叮咬部位在肚子、胸口、頸部。


禽蟎咬擦什麼藥?

一般民眾面對蚊蟲叮咬時最常使用小護士、白花油或是綠油精等產品,但是這類產品只是在短時間內產生清涼感,舒緩搔癢,對禽蟎叮咬完全失效。

而且持續搔癢也容易引起孩童抓癢破皮造成感染,因此醫師建議,一旦民眾發現有密集的紅疹在不尋常的位置,就要提高警覺,讓皮膚科醫生用抗組織胺或是類固醇以舒緩搔癢與紅腫。

禽蟎咬多久會好?

被禽蟎咬後,會有民眾以為是過敏,李定達解釋,像是蕁麻疹等一般過敏起的疹子,多會在 24 小時內消失,但是禽蟎叮咬可以持續一至兩週

禽蟎怎麼消滅?

李定達表示,雖然禽蟎是鳥類身上的寄生蟲,但是也喜歡侵入室內,停留在棉質或是布料的傢俱、床單上,「尤其禽蟎白天時會躲藏與繁殖,晚上的活動力較強,造成許多人在入睡之後被叮咬」。

李定達提醒,民眾要注意居家環境的清潔,見到鴿子、麻雀築巢或是駐足,也要小心迴避,避免鳥類身上的寄生蟲叮咬皮膚。若有類似症狀除了就醫,也要徹底清潔居家環境,像是用吸塵器清潔布沙發、清除建築物周遭的鳥巢、封閉禽蟎可能入侵屋內的縫隙

全文詳



蚊子叮咬/「小黑蚊」叮咬奇癢無比,怎辦?

 被「小黑蚊」叮咬奇癢無比,怎辦?

如何消滅小黑蚊?小黑蚊的常見問題

神出鬼沒的小黑蚊讓人苦不堪言,想要預防小黑蚊叮咬,手邊又沒有防蚊液,到底該怎麼辦?被小黑蚊咬多久會好?會留疤嗎?下面盤點小黑蚊的5個常見問題,快來熟悉小黑蚊的眉眉角角,才能有效防護與處理叮咬不適。!

Q1:小黑蚊怕什麼?


由於氣味是小黑蚊尋找獵物的判斷依據,所以除了塗抹含有敵避(DEET)的防蚊液來驅趕小黑蚊外,也可以選擇含有香茅、薄荷、天竺葵、迷迭香和薰衣草的精油,薄薄塗抹在身上,就能夠讓小黑蚊自動遠離你!

Q2:被小黑蚊咬多久會好?


通常被小黑蚊叮咬所產生的腫痛、搔癢和丘疹等症狀,大約7~10天左右就會康復,不過因為每個人對小黑蚊的免疫反應不同,所以也有部分被小黑蚊叮咬的人,症狀會持續長達3週。

Q3:小黑蚊會留疤嗎?


有些人認為比起被一般蚊蟲叮咬,被小黑蚊咬更容易留疤,但其實主要是因為小黑蚊叮咬後會引發強烈的搔癢感,導致患者不知不覺的用力搔抓,讓傷口破皮、惡化才留下疤痕,並不等於被小黑蚊叮咬後就一定會留疤。

Q4:小黑蚊過敏怎麼辦?


遭到小黑蚊叮咬後,有些人會出現過敏症狀,衛福部提醒,被小黑蚊叮咬後應先冰敷患處來減輕不適,若產生嚴重的過敏反應,例如水泡、血泡或過敏性休克等,最好立即就醫檢查。

Q5:小黑蚊有疫苗可以打嗎?


目前預防小黑蚊造成的過敏沒有疫苗可以預防,但2023年台中榮總醫療團隊曾嘗試從小黑蚊唾腺中找出過敏原的DNA製成「貼片疫苗」,經動物實驗發現,只要貼3次,減敏效果就可長達10年,但還需要經過更詳細的臨床實驗,才有機會開放大眾使用。

更多內容



2025年7月21日 星期一

胃腸相關/「功能性消化不良」如何調理

 

一吃喝就胃脹氣 多為功能性消化不良惹的禍

功能性消化不良」如何調理

75%的胃脹氣源自功能性消化不良

所謂胃脹氣是指患者在飲食或喝水之後,上腹部出現腫脹感及壓迫感,症狀包括噁心嘔吐或疼痛等。許多疾病都會引起胃脹氣,包括結構性的病變(如:胃潰瘍胃食道逆流、腫瘤、寄生蟲感染或藥物),乃至肝臟、膽或胰臟的病變等,都是可能因素之一,另有一類胃脹氣則是功能性病變引起的。

根據2015年《新英格蘭期刊》的報導,胃脹氣約有25%源自結構性病變,75%則是功能性的問題。本文介紹的就是發生率最高的功能性消化不良。
 

患者可能出現的症狀及診斷標準

根據最新的羅馬IV標準(Rome IV criteria),功能性消化不良必須具有下列1個或多個症狀:進食後腹脹、容易有飽足感、上腹痛、上腹灼熱感,並且沒有胃部結構上的異常(包括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能解釋其症狀。

功能性消化不良依其症狀特性又可分成兩大類,一是飯後腹脹症候群每週至少有3天在進食後腹脹並且(或是)容易有飽足感;二是上腹痛症候群在進食前或進食後會上腹痛並且(或是)有上腹灼熱感。根據統計,15.8-35%的病人會同時出現飯後腹脹與上腹痛兩大特徵。

診斷功能性消化不良,除了根據前述症狀之外,還需符合飯後腹脹症候群或上腹痛症候群的診斷標準,並且症狀至少曾經出現6個月,同時持續3個月以上才能確定。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影響層面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理生理機轉是複雜且多因素的。黏膜完整性的受損、免疫下降、腦部對腸胃道的控制失調等,皆會使胃十二指腸的運動及感覺失衡。主要的影響層面如下:

  • 胃排空時間的失調:25-35%的病人胃排空時間延遲,10%的病人胃排空時間減少。
  • 迷走神經控制胃蠕動的協調性受損
  • 胃及十二指腸對於脹及酸的刺激敏感度增加:一項以270人為對象的研究發現,37.4%的患者對胃膨脹的敏感度上升。
  •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及改變腸道的微生菌環境
  • 研究指出,十二指腸嗜伊紅性球的增加和容易有飽足感的症狀有關。感染、壓力、攝取過多酸性物質、抽菸及食物過敏都可能使十二指腸黏膜受損而產生症狀。
  • 心理因素:焦慮、憂鬱及神經過敏症和功能性消化不良有關。
     

很多病人只要自我改變就會好多了

全文詳



2025年7月19日 星期六

腸相關/「排便」機制及作息訓練

 早餐吃沒幾口就想大便?營養師:胃結腸反射2時段最活躍 可助改善便秘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報導】早餐總是吃沒幾口就感到有便意,是不是腸胃有問題?呂孟凡營養師分享,她的兩個兒子都有類似的習慣,一個喝完牛奶後不久就會大便,另一個習慣早餐吃到一半就想要上廁所。她指出,這個現象其實有一個專有名詞,也就是「胃結腸反射」(Gastrocolic Reflex),透過加強腸胃道蠕動,騰出空間以容納更多食物,屬於正常生理反應,善用這個機制還可以幫助改善便秘、建立良好的排便習慣!

「胃結腸反射」是什麼?營養師說明原理

呂孟凡營養師表示,「胃結腸反射」是一種生理性反射機制,主要功能是在進食後調控下腸胃道的蠕動功能,當食物進入胃部、引起擴張時,就會促進結腸蠕動增強。胃結腸反射過程複雜,目前已知的三個調控途徑包含肌源性調控、荷爾蒙調控與神經調控。其中,多種神經胜肽被認為是潛在的調節因子,包括膽囊收縮素(cholecystokinin)、血清素(serotonin)、神經降壓素(neurotensin)、胃泌素(gastrin)等,皆參與了訊號傳遞的過程。

在整個消化過程中,「乙狀結腸」受到的影響最大。呂孟凡營養師進一步指出,當胃結腸反射啟動時,乙狀結腸會呈現一連串週期性的收縮與放鬆動作,將食物向直腸推進。這些收縮動作由肌神經叢(myenteric plexus)產生,並由外肌層(muscularis externa)執行。當食物最終進入直腸、造成壓力上升時,胃結腸反射就會透過促進排便的方式,來排出直腸內的內容物,這就是有些人在進食後會產生便意的原因所在。

營養師點名2族群!善用胃結腸反射 建立規律排便習慣

胃結腸反射在「早晨」及「餐後」特別活躍,呂孟凡營養師提到,經常有便秘困擾的人若善用這項生理機制,還可以幫助改善便秘問題。特別是對於兒童與高齡患者而言,每天固定在早餐後立即如廁,有助於建立規律的排便習慣,進而讓腸胃道更健康。她也建議,想要採用這項策略的民眾,可以在早餐時多攝取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進一步加強胃結腸反射的效果。

更多內容



2025年7月18日 星期五

日常生活/「小擦傷」要用「優碘」或「碘酒」?用錯可能延緩傷口復原!

小擦傷想自己消毒殺菌 優碘、碘酒卻分不清? 用錯可能延緩傷口復原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報導】每當發生摔車擦傷、走路跌倒、或是被尖銳物劃破皮膚等外傷時,多數民眾都知道要為傷口消毒殺菌,卻有不少人搞不清楚優碘、碘酒等消毒用品的差異和正確使用方法。馬偕紀念醫院急診科翁梓華醫師也特別針對這個問題,為民眾分析優碘與碘酒分別適用於哪些情況,以及如何正確使用才能發揮作用。

碘酒含1成分要注意 醫揭消毒用品選擇法則

翁梓華醫師指出,優碘與碘酒最大的差別在「碘酒含有酒精成分,而優碘則沒有」,一般人會以為碘酒添加了酒精,殺菌效果較好,因此所有傷口都應該使用碘酒消毒,但這個觀念其實並不正確。

根據2022年發表於《細胞》期刊的研究顯示,碘酒在殺菌力確實略勝優碘一籌,但碘酒中的酒精成分會破壞傷口中的纖維母細胞,導致傷口癒合速度變慢。對此,翁醫師表示,優碘適合用於有表皮缺損的肌膚,而碘酒或其他含酒精的消毒液則適用於沒有傷口的狀況,簡單的法則為:「如果皮膚有傷口,就要選擇不含酒精、不含雙氧水的消毒液。」

用優碘、碘酒殺菌要看到沉積物 無法判斷就「等它乾」!

優碘、碘酒的正確使用方法同樣重要,翁梓華醫師說明,無論是優碘還是碘酒,其殺菌原理都是透過「碘的氧化還原反應」來達成。碘複合物釋放電子後會轉變成碘分子I2,而釋出的電子會破壞細菌的細胞壁或蛋白質結構,進而達到殺菌的作用,可透過是否有一層薄薄的褐色碘沉澱出現來判斷。

研究顯示,使用優碘或碘酒消毒後,需要靜置至少30秒才會開始產生好的殺菌效果。對於不確定如何掌握時間的民眾,翁梓華醫師表示,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等它乾」,不論是優碘或碘酒,只要等到完全乾燥,碘就會沉積下來。而在臨床實務上的「三消」,就是先用優碘消毒、等乾後用生理食鹽水清洗,這樣的流程重複三次,來達到殺菌的目的。

更多內容 



2025年7月17日 星期四

心血管/「血壓突然飆高別急著吞藥/急診室醫師分享

 

血壓突然飆高別急著吞藥/急診室醫師分享

臨時血壓上升需要吃藥嗎?大部分是不用的。很多情況會造成血壓上升,例如疼痛、生氣、情緒激動、興奮,這種暫時性血壓上升,會自己慢慢回復正常,反而在某些情況,我們希望血壓不要降回正常,例如血管阻塞的急性中風前幾天,血壓超過 220/120mmHg 以上才考慮需要降壓,以免中風症狀惡化。

那血壓突然上升到180、190、200mmHg 難道不會中風嗎?這個問題我們分兩方面探討,第一個是,你今天血壓正常,有醫師能跟你預告明天會不會中風嗎?答案是不能。第二個問題,你現在血壓170,有誰知道你何時會中風嗎?答案也是不行。既然如此,血壓突然飆升時立刻吃個血壓藥讓血壓降下來,那萬一你是血管阻塞的中風初期合併血壓上升怎麼辦?這時候吃了降壓藥物,可能中風症狀更惡化,你本來是擔心血壓高會不會造成中風,結果緊張的同時就吃了降血壓藥物,然後中風症狀惡化,這是你想要的嗎?

通常突發性血壓上升是無害的,這種血壓可能是其他因素造成,血壓本身往往不是造成問題的元兇,例如血管阻塞的中風初期,因為腦部血流量下降,身體的反射性動作是拉高全身血壓,來增加腦部血流,這是身體對自己的保護動作,並非血壓高造成你血管突然塞住,而是你血管塞住之後造成血壓上升。

但突發性血壓上升也可能會造成問題,例如腦部小血管爆裂,造成腦出血,可惜在腦出血的病患,通常醫師看到的時候往往是血管已經爆開了,所以大部分病患無法得知血管爆開之前的血壓是多高,但血管爆開之後,我們希望將血壓控制在180/110mmHg 以下,而不是控制在正常血壓 120/80mmHg,血壓降太正常的結果,可能造成腦出血症狀更惡化。

所以如果血壓突然上升到180mmHg 怎麼辦?如果是疼痛引起,應該找尋疼痛來源,治療疼痛。如果是情緒激動引起血壓上升,應該想辦法緩和情緒(藥物或其他方式)。如果是頭暈頭痛,應該先考慮是否可能腦中風,如果已經出現中風症狀,血壓不要急著降低,不管是腦出血或血管阻塞的中風,血壓180mmHg 都不需要降低。

那血壓180mmHg都不需要降低嗎?當然不是,這時候要考慮是否有可能罹患其他疾病,例如主動脈剝離,這是一種血管壁裂開的疾病,需要將血壓控制在比較低一點的範圍,例如懷孕後期的子癲症、子癲前症,也需要將血壓控制在比較低的範圍。不過這些疾病都會有症狀。

那萬一是在家裡量到血壓180mmHg,沒有任何症狀,需要就醫嗎?這裡的建議是去看高血壓門診(通常是心臟科),並在平時多量幾次血壓。因為這種情況掛急診是沒有幫忙的,血壓的控制並不是一兩天的事情,高血壓要控制到穩定,也不是一兩天的事情,掛急診觀察 24小時沒有幫忙,除非這時候有出現其他症狀,例如頭暈頭痛、各種痛、突然神智改變、呼吸困難、喘、冒冷汗等等,這時候應該去尋找可治療的病因,並非只要降血壓就好。

更多内容



2025年7月16日 星期三

肌肉相關/「肌少症」最新發現/「腸道荷爾蒙」抑制肌肉形成


肌少症不只跟年老體衰有關!新研究:腸道荷爾蒙也是「弱」肌的推手

肌少症恐怕不只是年老體衰的結果。一項由陽明交大與臺北榮總合作的最新研究發現,腸道荷爾蒙GLP-1竟會直接抑制肌肉的再生與修復,成為肌少症前所未見的新成因。這是全球首度證實腸道荷爾蒙對肌肉生成具有負面影響,為肌少症診斷與治療開啟嶄新視角

GLP-1(Glucagon-like peptide-1)是腸道在進食後自然分泌的荷爾蒙,具有促進胰島素分泌、調節血糖的作用,廣泛應用於糖尿病與減重治療。臺北榮總急診醫學部主任黃獻皞表示,其研究團隊針對145位平均年齡逾80歲的急診患者進行臨床分析發現,即使在空腹狀態下,肌少症患者的血中GLP-1濃度仍異常升高,平均達1021.5微克/毫升(pg/mL),為非肌少症者的近三倍。

進一步的動物與細胞實驗中,GLP-1會抑制肌肉生成過程中的關鍵蛋白,導致肌纖維融合不良、形態異常,進而阻礙成熟肌管的形成。此外,GLP-1還會干擾細胞內粒線體的正常運作,使細胞能量代謝大幅下降,等同直接打亂肌肉修復與增生的機制。

傳統對肌少症的認知,多集中在年齡、運動不足與營養攝取。這項研究為肌少症發展提供全新機轉。研究主持人,陽明交大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教授郭津岑表示,這項研究打破GLP-1僅為胰島素刺激因子的舊有認知,揭示其在骨骼肌分化與能量代謝中的負面影響,這對於肌少症與糖尿病患者的治療策略帶來重要啟示。

轉載自



食材/「洋蔥」/超級護賢食物

 「洋蔥」/超級護賢食物

【健康醫療網/記者趙正瑋報導】廚房常見的一顆洋蔥,除了讓人邊切邊流淚,其實藏著強大的「護腎密碼」。腎臟專科醫師洪永祥表示,洋蔥含大量抗氧化、抗發炎化合物,還有助於降低血壓與血糖,間接減少腎臟負擔。

護腎雙英雄 就是槲皮素與硫化合物

洪永祥醫師指出,槲皮素(Quercetin)是一種強效的天然類黃酮抗氧化劑,洋蔥中含量豐富,尤其集中在外層與靠近根部的部分。動物與體外實驗發現,槲皮素具有多重保護作用,包括抗氧化、抗發炎,並可抑制腎絲球硬化與纖維化,減少腎臟細胞的死亡。

此外,槲皮素還能抑制黃嘌呤氧化酶(XO)的活性,降低尿酸合成,促進尿酸排出。洪永祥醫師提到,這些作用不僅對痛風性腎病變患者有幫助,更對所有原因導致的慢性腎衰竭患者有益。

另一種對身體有益的成分是硫化合物(如Allyl sulfides)。這些硫化物正是讓小孩抗拒洋蔥、讓大人在切洋蔥時流淚的主要原因。洋蔥中含有硫的胺基酸,例如甲硫胺酸與半胱胺酸,它們同時具備抗發炎與抗氧化作用,對減緩腎臟的纖維化進程、降低長期損傷具有保護效果。

洋蔥怎麼保護腎臟 醫師詳解三大機轉

洪永祥醫師表示,洋蔥抗氧化可減少腎絲球的內壓,並保護腎小管功能正常,腎絲球就是一顆顆過濾的微血管球,隨著年紀增加,腎絲球微血管會被氧化而彈力循環變差,腎小管也會因為氧化壓力造成的腎小管功能的衰退,而洋蔥的超強抗氧化力除能保護腎絲球與腎小管,也可減少腎臟老化速度。

洪永祥醫師指出,洋蔥的抗發炎作用能有效減緩腎臟纖維化與硬化的速度。洋蔥可抑制促發炎因子如 TNF-α、IL-6 的活化,同時降低TGF-β1的表現,這些因子是導致腎臟發炎與纖維化的主因。透過這些機制,洋蔥可明顯減緩腎臟硬化與萎縮的進程。

且洪永祥醫師表示,洋蔥還能透過降低血壓與血糖,進一步減輕腎臟的負擔。研究顯示,每日補充150至162毫克的槲皮素,可使收縮壓降低3–4 mmHg,對於高血壓患者具有顯著效果。而槲皮素也有助於改善血糖控制,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每天食用約100克生洋蔥,能有效降低血糖與糖化血色素水平。

身體健康也能吃 洋蔥有多方面保健功效



  1. 有益心臟健康:洋蔥富含槲皮素,能有效抗發炎、降低壞膽固醇濃度,維持血管通暢與彈性預防動脈硬化,降低心臟病風險,同時有助於減少三酸甘油脂,全面提升心血管健康。降低慢性病風險:洋蔥是類黃酮抗氧化劑的重要來源,內含超過25種不同的抗氧化物質,有助延緩細胞老化、降低因氧化壓力引發的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心臟病與癌症等。

  2. 含抗化合物:洋蔥與大蒜等蔥屬蔬菜含有硫化物與類黃酮,具備抑制腫瘤生長、減緩癌細胞擴散的能力,尤其對腸胃道癌症如胃癌、結腸直腸癌等風險降低最為顯著。

  3. 幫助控制血糖:洋蔥中的槲皮素與硫化合物可改善胰島素阻抗,幫助穩定血糖。一項研究顯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每天食用約100克生洋蔥,能有效降低血糖數值。功效:洋蔥內的槲皮素具天然抗菌作用,可抑制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細菌生長。試管實驗證實,黃色洋蔥皮中的槲皮素能有效抑制幽門螺旋桿菌與破壞細菌細胞壁與細胞膜。

  4. 維持骨骼健康:雖然洋蔥鈣含量不高,但研究顯示,洋蔥攝取與骨密度提升有正向關聯。在一項針對50歲以上女性的研究中發現,每天至少食用一次洋蔥的人,骨密度比每月僅食用一次者高出5%,推測與其抗氧化能力降低骨質流失有關。洋蔥吃法有學問 洪醫師建議「這樣吃


  1. 有益心臟健康:洋蔥富含槲皮素,能有效抗發炎、降低壞膽固醇濃度,維持血管通暢與彈性,預防動脈硬化,降低心臟病風險,同時有助於減少三酸甘油脂,全面提升心血管健康。

  2. 降低慢性病風險:洋蔥是類黃酮抗氧化劑的重要來源,內含超過25種不同的抗氧化物質,有助延緩細胞老化、降低因氧化壓力引發的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心臟病與癌症等。

  3. 含抗癌化合物:洋蔥與大蒜等蔥屬蔬菜含有硫化物與類黃酮,具備抑制腫瘤生長、減緩癌細胞擴散的能力,尤其對腸胃道癌症如胃癌、結腸直腸癌等風險降低最為顯著。

  4. 幫助控制血糖:洋蔥中的槲皮素與硫化合物可改善胰島素阻抗,幫助穩定血糖。一項研究顯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每天食用約100克生洋蔥,能有效降低血糖數值。

  5. 具有抗菌功效:洋蔥內的槲皮素具天然抗菌作用,可抑制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推測與其抗



眼疾/「過敏性結膜炎」的成因及護理

 

過敏性結膜炎」的成因及護理

亞東醫院眼科部角膜科醫師蔡紫筠指出,過敏性結膜炎的致病機轉是眼結膜接觸到過敏原後,導致眼結膜血管發炎而產生的病症。而引起的過敏原有很多,如:花粉、灰塵、黴菌、塵蟎和動物毛髮是最易進入到眼睛引起症狀的,另外香水、化妝品或藥物等過敏原進入眼睛,也會導致眼部產生過敏發炎反應。

「簡單來說,過敏原就像一把鑰匙打開眼結膜發炎的開關,把身體發炎反應的小衛兵全送到眼睛,引起一連串的紅腫癢等不適的症狀,」蔡紫筠解釋。患者常伴隨有眼睛紅癢難耐、異物感、燒灼感和分泌物增多等症狀,而當發炎反應加劇,病患可能出現視力模糊及眼睛畏光的情形。

過敏性結膜炎分5

臨床上,依據不同的過敏原,在不同年紀和體質的患者身上的表現,主要分成5種結膜炎。包括了季節性過敏性結膜炎、全年性過敏性結膜炎、異位性角膜結膜炎、春季性角結膜炎以及巨乳突結膜炎。

最常見的2種過敏性結膜炎,是季節性過敏性結膜炎和全年性過敏性結膜炎,季節性過敏性結膜炎易發於季節交替之時,全年性過敏性結膜炎多是因為塵蟎、黴菌、空汙等引起。這兩種過敏發作雖然短暫卻也容易復發,儘管極少影響視力,但就像過敏性鼻炎一樣,會大大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

較少見的春季性角結膜炎和異位性角結膜炎,則好發於異位性體質或有家族史的人。春季性角結膜炎好發於孩童,症狀通常要到青春期後逐漸緩解,而異位性角結膜炎好發於有異位性皮膚炎的成年人,這兩種發炎除了症狀較為嚴重外,也易合併有角膜病灶,嚴重會可能影響視力。

第五種是巨乳突狀結膜炎,常見於隱形眼鏡清潔不佳,或是使用義眼、有眼內縫線的患者身上,因眼睛對外來異物過敏,而引起結膜乳突顆粒,加上眼皮反覆摩擦,使顆粒聚成巨大乳突腫塊,患者會有嚴重的異物感和黏稠分泌物增加,以及眼表面的損傷。

過敏性結膜炎的治療及預防

嚴重的過敏性結膜炎可能造成眼角膜病變或其他併發症,臨床上,可以使用局部眼藥水或口服藥物來治療過敏性結膜炎,但最根本之道,還是確定過敏原並有效的隔絕接觸。

蔡紫筠建議,儘量減少灰塵、黴菌、塵蟎和動物毛髮的接觸,像是床單窗簾定期清潔更換,移除家中地毯和絨毛玩具擺放,使用除濕機和空氣清淨機等方式。而花粉引起的季節性過敏性結膜炎,則因春季花粉飄散難以避免,蔡紫筠建議患者可出門使用防護眼鏡減少接觸,或使用無防腐劑型人工淚液來沖散眼內過敏原。而每年症狀嚴重者,可在好發期前2週,開始使用肥大細胞穩定劑眼藥水來預防疾病發生。

過敏發作怎麼辦?

當症狀發作,眼睛又紅又癢時,蔡紫筠建議可以先冰敷眼睛5-10分鐘,避免大力揉眼動作,導致血管擴張引起後續更激烈的過敏反應。

藥物治療部分,抗組織胺眼藥水可達到快速有效的治療效果,合併肥大細胞穩定劑,可同時抑制疾病的反覆發作,新一代的過敏眼藥水,可減少一天的使用次數,且達到更有效的治療;而針對較嚴重的患者,可依臨床症狀短暫使用適當的類固醇眼藥水,或增加口服抗組織胺藥物的治療。

不過,長期使用抗組織胺,可能引起乾眼症,而類固醇的不當使用,也會增加青光眼和白內障的機會,因此蔡紫筠建議患者先至眼科就診,由醫師來診斷及開立處方才安全。

更多內容



2025年7月15日 星期二

醫療資訊/「IgG4過敏原」檢測揪出真正病因


IgG4過敏原」檢測揪出真正病因

健檢胃鏡腸鏡都沒異常,卻還是每天脹氣、頭暈、好累?」查不出病因的疲倦、頭暈等,這些「查不出病因」的不適,專家提醒,可能是食物過敏作祟,而引發體內的長期發炎反應

慢性食物致敏,讓你沒病卻老不舒服

健檢診所醫師林美秀表示,慢性食物致敏是一種低度但持續性的免疫反應,與急性過敏(如吃蝦呼吸困難、吃堅果起蕁麻疹)不同,它不會立刻讓人休克,但會默默累積發炎物質,引發各種難以歸類的症狀,讓你沒病卻一直不舒服。

更重要的是,這些發炎反應也會慢慢傷害血管健康,成為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癌症的潛在因子。林美秀強調,許多人看起來不胖、不菸不酒,但血管卻提早硬化,往往就是慢性發炎在作祟,而致敏食物可能就是其中一個關鍵。

要精準找出發炎來源,過敏原檢測是關鍵

臨床最常碰到的慢性食物致敏前三名,包含「牛奶、雞蛋、小麥」這類極為常見,方便取得,且普遍大眾常吃的食物。想要精準找出發炎來源,過敏原檢測是關鍵起點。

林美秀指出,IgG4 慢性過敏原檢測是從「身體和食物的互動」角度切入,找出導致發炎的潛在食物來源。只需抽血,即可檢視 40 項常見食物與環境因子的免疫反應強度。

以風險程度高低,制定日常飲食策略

林醫師以「戰場情報」比喻過敏原報告,分為高風險、中度與輕度反應,對應到日常飲食策略:

  • 高度致敏食物:建議完全避免。
  • 中度反應:視症狀強度,盡可能減少攝取。
  • 輕度反應:無需完全禁食,但應避免在身體壓力大時食用。

不過慢性致敏不該是飲食禁錮,而應該是聰明選擇!林美秀說,過敏是內在壓力的一種,假日的外在壓力較少時,可以容納一些內在壓力。「我就曾建議牛奶過敏的個案週一到週五都不要碰牛奶,但週末時喝杯拿鐵就沒問題。」

此外,她也提出長期臨床觀察經驗,透過 IgG4 檢測找出慢性食物過敏原,並進行飲食調整後,改善最明顯的前三名分別為:

  1. 疲倦、頭暈、頭痛:過去常被誤認為是睡不好、壓力大或低血壓。
  2. 腸胃道問題:脹氣、便祕、腸絞痛、排氣異味,這些症狀多數人已習慣忍耐,但可能與長期吃入的致敏食物有關。
  3. 皮膚狀況:濕疹、青春痘、皮膚搔癢、異位性皮膚炎等。

每天吃的食物讓你發炎!過敏日記助記憶

除了檢測,她也推薦實用又容易執行的好方法「過敏日記」。當身體突發不適(如頭暈、疲倦、腸胃不順),可回顧過去 24 小時在「食衣住行」上的變化,並記錄下來。這種生活中的觀察與記錄過程,能幫助自己更理解身體的語言。

她告訴我們,自己就是食物過敏的案例,早年總是頭暈不適,一直以為是低血壓導致,直到鑽研預防醫學多年後,才發現原來是自己對「雞蛋」過敏。「每天吃的雞蛋,讓我體內一直處於戰爭狀態。」

林美秀笑說,自己因雞蛋過敏,平日是完全不碰,但假日偶爾還是會去吃鼎泰豐炒飯。「有一次我在上班時莫名疲倦,後來發現那天開會時有接觸到百合花,才知道百合花香也會對我造成過敏,這就是透過日記找出來的。」

最後,林美秀強調,如果長期都屬於「健檢無異常,但人就是怪怪的」,不一定是外在壓力或者年紀問題,也別盲目嘗試偏方或保健品,可以透過「IgG4 慢性過敏原檢測」,找出真正讓身體發炎的「隱形敵人」。

全文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