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et A to Z --- 膳食養生密碼

You Are What You Eat 大家都耳熟能詳, 令人驚訝的是人們總是吃錯食物,
日積月累, 不知不覺之間就吃出毛病來了.
怎麼吃才正確令您關切嗎? 沒關係, 來, 讓 Diet A to Z 和您一起分享膳食養生的秘密 !

2025年3月31日 星期一

食材/「適量咖啡」護心防癌

 /「適量咖啡」護心防癌

每天早上1杯咖啡是許多人的日常,喝太少不提神,喝太多又怕心悸。究竟1天建議量是多少?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彙整國外研究表示,咖啡富含天然抗氧化劑,能降低體內慢性發炎,使心臟病與大腸癌風險下降,不過,咖啡不是喝越多越好,而是適量即可,也就是450到500c.c.之間,有益於身體健康。

張家銘在臉書粉專「基因醫師張家銘」發文指出,近幾年有2篇重量級的研究,首次清楚地指出咖啡健康效益的「U型曲線」。其中1篇來自荷蘭的研究,追蹤1719名大腸癌患者超過6年,發現每天喝3到5杯咖啡(以荷蘭標準每杯125c.c.計算),可明顯降低癌症復發與死亡的風險。

另1項使用英國生物資料庫(UK Biobank)的大型研究,長達12年追蹤也發現,每天喝2到3杯咖啡(每杯150c.c.計算),能明顯降低心律不整、心血管疾病與全因死亡率。

張家銘總結,以上2篇研究不約而同地指向1個共同的結論,便是咖啡並非越多越好或越少越佳,而是要剛剛好,就像是「U型曲線」,450到500c.c.之間最健康。

更多內容



肌肉/「肌肉痿縮」不應掉以輕心

肌肉痿縮」不應掉以輕心/台大楊智超醫師分享

當你發覺身上有局部或多處的肌肉萎縮時,往往表示你的運動神經或是肌肉已經出現 不容忽視的問題,找神經科醫師診治是刻不容緩的。然而許多患者因為它不痛不癢,因而拖上一段時日才來就醫。

  我們的肌肉要正常的運作,必須仰賴許多「運動單元」正常的運作。所謂「運動單元」,它包括了我們脊髓中的運動神經細胞,這些神經細胞延伸出來的軸突,及其所管 轄的肌肉纖維。這「運動單元」中的任一部分出了問題,都可能導致肌肉功能的異常 ,臨床上所觀察到的就是肌肉的無力或萎縮。肌肉的萎縮只是一種症狀,我們必須找出是運動單元中的那一部分出了問題並追究是 什麼原因引起的,就好像我們處理肚子痛一樣,要找出肚子痛的原因才有辦法對症下 藥。 運動神經對肌肉的支配是十分重要的,肌肉要能正常的發育及維持正常的功能,就必須仰賴健全的神經。運動神經對肌肉可分泌一些滋養的化學物質,讓肌肉維持其體積 而不致萎縮,肌肉中許多蛋白質的合成也需要神經的支配。如果脊髓中的運動神經細 胞或是其延伸出來的運動神經產生病變,肌肉就可能萎縮。像「肌萎縮側索硬化症」 ﹝ALS﹞、「脊髓性肌萎縮症」﹝SMA﹞及小兒麻庳症就屬於脊髓運動神經細胞的病變。另外周邊的神經如果因外傷、壓迫、免疫失調或遺傳因素導致損傷時,當然也會造 成局部或廣泛性的肌肉萎縮。 此外,肌肉纖維本身的病變也會造成肌肉的萎縮。例如肌肉失養症就是肌細胞的一些 成分蛋白質產生缺失或是構造不完整所引起的。另外像肌肉新陳代謝時所需的酵素如果有缺損的話,也會導致肌肉的萎縮。除了這些構造的因素外,如果一個人營養攝取不足,患有癌症,或是內分泌失調的話 ,肌肉也可能出現萎縮。另外像正常的運動也是維持肌肉質量所必需的。一個長期臥床的病人,或是上了石膏的肢體,在經過一段時間後就可以觀察到肌肉的鬆弛與萎縮,這就是不去使用這些肌 肉的後果。

  會造成肌肉萎縮的原因這麼多,所以也必須由專家來診治。神經科醫師靠著病人,神經學檢查,以及肌肉電圖和肌肉切片這些法寶,可以找出絕大部分肌肉產生萎縮的原 因,也唯有儘早治療,才能必免讓肌肉產生一些不易恢復的變化。

全文詳



2025年3月28日 星期五

食材/「青蔥」保鮮分享/北農

 「青蔥」保鮮分享/北農

許多人在料理最後時,會加蔥提味,但其實蔥也能當主菜!台北農產運銷公司分享1道青蔥料理:「青蔥爆香梅花肉」,簡單4步驟,將爆香的蔥白釋放自然甜味,與軟嫩梅花豬肉完美結合,鮮甜加倍,1盤均衡攝取肉類、蔬菜,搭配熱騰騰白飯吃或單吃,都讓人忍不住一口接著一口,超涮嘴。

青蔥超營養 富維生素C、胡蘿蔔素

農業部曾表示,青蔥除了含有水分、蛋白質及碳水化合物,還具有豐富的維生素C及人體需要的微量元素鈣、鐵、鈉、鉀、磷,其中蔥綠處更富含葉紅素(胡蘿蔔素),搭配油脂食用後,可轉換為維生素A。另外,因植株含有揮發性的硫化物,讓青蔥吃起來格外辛香外,還具有抑菌作用。

該如何保存青蔥?北農在臉書專頁「臺北農產」發文建議,可先將青蔥去頭洗淨成蔥花,放入保鮮袋終將空氣擠出後,至於冰箱冷凍,可延長保存期限

青蔥炒梅花肉



2025年3月27日 星期四

皮膚/「傷口不留疤」照護五步驟分享

 

傷口不留疤」照護五步驟分享

不小心受傷,怎麼照顧傷口才能讓它快點好、減少感染、不留疤呢?萬一處理方式錯了,小傷也可能變成大麻煩!藥師李翊弘、鄭琳珍表示,照護5步驟:清潔、止血、濕潤療法、敷料選擇、觀察是否感染,一步都不可少。另外,老觀念結痂就好別動其實是錯誤的,若傷口周圍乾裂,可能影響癒合,建議適度使用敷料或修復藥膏。

李翊弘、鄭琳珍在臉書專頁「肥軟藥師與囧丸狗的實驗生活」發文表示,當傷口出現後當務之急是先清潔,如是輕微傷口(如擦傷、割傷),用生理食鹽水或乾淨的流動清水沖洗傷口;若是較深或污染傷口(如摔傷、鐵釘刺傷)建議使用優碘消毒,並觀察是否需要打破傷風疫苗。

李翊弘、鄭琳珍說,接著止血與保護傷口,小傷口可用乾淨紗布或無菌棉墊輕壓傷口止血;流血較多的傷口則是加壓止血5-10分鐘,若仍無法止血,應儘速就醫;第3步是保持傷口濕潤,促進修復,過去常說「讓傷口透氣比較好」,其實適度保持濕潤有助於傷口癒合。可使用人工皮、敷料或含有透明質酸(玻尿酸)的藥膏來維持濕潤環境,加速組織修復。

李翊弘、鄭琳珍指出,接下來要依照傷口類型選擇適當敷料。小擦傷、淺表性傷口,選擇透氣OK繃、小面積人工皮;較深的割傷、傷口滲液較多,選擇無菌敷料或泡棉敷料,傷口乾燥結痂時,塗抹傷口凝膠,避免傷口過乾。

李翊弘、鄭琳珍提醒,隨時要觀察傷口,避免感染,如出現傷口紅腫、疼痛加劇、分泌物變黃變濃、異味、發燒、傷口範圍擴大時,代表可能感染,應盡快就醫。

全文詳



2025年3月26日 星期三

骨科/「板機指」三招神救援/台大張允亮醫師

 「板機指」三招神救援/台大張允亮醫師

你的手指操過頭了嗎?台大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張允亮點出,引發「扳機指」的主因是過度使用手指,尤其是經常抓握、用力握拳的動作,如餐飲業、美容業、零件組裝業,甚至連外科醫師等都是好發族群。此外,糖尿病、類風濕性關節炎與痛風患者,罹患扳機指的比率也會比一般人高。 

每個人一輩子發生的機率約二%,好發年齡介於四十至六十歲,而女性發生率為男性的兩倍,這是否與「更年期」有關?張允亮認為,更年期約落在四十五至五十五歲,這區間恰巧也是扳機指的好發年齡,但究竟是因荷爾蒙下降所致,或傷害累積所致,很難說清楚。

 

好發這三指  依嚴重度分級

 

扳機指的正式學名為「手指屈肌腱狹窄性腱鞘炎」,而手指屈肌腱有多個「滑車系統」,猶如山洞,約束著屈肌腱。正常手指在彎曲、伸直時,屈肌腱可在滑車內平順滑動;但若屈肌腱、滑膜、腱鞘發炎腫脹時,就會卡在滑車內,導致無法伸直或彎曲。這類症狀常見於中指、無名指與大拇指,當前兩者彎曲卡住時,就像扣扳機的姿勢,扳機指的命名也因此而來。

更多內容



2025年3月25日 星期二

癌症治療最新研究/代謝重塑

 癌症治療最新研究/代謝重塑

科學界早已發現,為了對抗癌細胞,免疫細胞具備代謝適應能力,而研究團隊專注於胺基酸對免疫細胞活化的影響,在一系列細胞與動物實驗中進一步確認天門冬醯胺剝奪能夠誘導T細胞適應代謝壓力,反而提升粒線體活性與細胞毒性分子的表達,增強其抗腫瘤作用。


楊皇煜指出,這些初步的結果證明,透過調控營養代謝,改變免疫細胞的營養供應,即可提升免疫攻擊力,這種「代謝重塑」策略將成為未來癌症免疫治療的新方向,不僅對鼻咽癌有效,類似策略未來可能適用於其它實體腫瘤。

他強調,接下來,研究團隊計畫進行更大規模的臨床試驗,驗證這種新療法的效果與安全性,並探索個人化治療的可能性,讓未來癌症治療更精準、更有效。這項創新成果首登在2025年3月國際權威期刊《自然代謝》(Nature Metabolism)。

轉載自



食材/「肉桂」~「咖啡+肉桂」有助胰島素敏感度

 「咖啡+肉桂」有助胰島素敏感度

坊間有傳言指出,吃肉桂能降血糖,這是真的嗎?國健署表示,肉桂中主要的活性物質為肉桂醛,可抗發炎、抗氧化。研究也發現,肉桂能延緩胃排空,抑制醣類分解酵素,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促進胰島素釋放而降低血糖。

但國健署強調,肉桂並不能取代血糖藥物,尤其針對糖尿病患者而言,治療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血糖管理,而不是單靠吃肉桂。應依病情與醫師、營養師配合,選擇適當的健康飲食,做好定期自我血糖監控,養成規律運動習慣,遵照醫囑按時服藥,以降低合併症發生,維持身體健康。

更多內容



2025年3月23日 星期日

心血管/「主動脈剝離」徵兆分享

 「主動脈剝離」徵兆分享

高達一半的主動脈剝離患者在症狀出現後48小時內死亡,不過,若能及時就醫手術,可將存活率提升至90%,因此當出現「胸痛+轉移痛+血壓差」典型致命組合時,便是挽救自己或家人的關鍵,建議立即就醫。

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表示,高達一半主動脈剝離患者在症狀出現後4小時內死亡,病程惡化快,因此若出現胸痛、轉移痛及血壓差(收縮壓左右差異20mmHg)典型致命組合時;甚至出現不明原因噁心嘔吐、突發性疲倦等非典型症狀時,應速就醫、治療。

全文詳



2025年3月22日 星期六

滑囊炎治療與預防

推薦:亞洲大學附醫院衛教資訊,僅限網路閱覽,請逕行參考:

滑囊炎治療與預防

標籤: , , , , , ,



2025年3月20日 星期四

食材/「地瓜」/地瓜界的LV—𪊴全地瓜生產合作社

 地瓜界的LV—𪊴全地瓜生產合作社

地瓜,這個傳統中的傳統產業,大概很難讓人跟「精緻」兩個字做連結。
但是黃榮清說,慶全地瓜要做的就是精緻農業,要生產高質量的產品。
從種苗、種植、採收到銷售,堅持要給消費者安心可靠的地瓜食材,他說,「我們要做的,是臺灣地瓜界的LV!」

「𪊴全地瓜生產合作社」源起

它是臺灣最大的生鮮地瓜生產業者,透過和北中南各地上百名農民的契作,每年在500公頃的土地上,生產超過1.5萬噸的地瓜,也創造出全年度皆能供應市場的生產行銷供應鏈,能在最適當的時節生產出最優良的好吃地瓜,不僅國內大型量販店及超商都是他的客戶,更成功拓展國際市場深獲好評。

自種自銷 確保品質
「現在能全年生產地瓜而投入生產線的,全臺灣就只有我們了。」慶全地瓜生產合作社總經理黃榮清自信地說,投入地瓜產銷超過20年的他,從種苗、種植、採收、包裝、到銷售,堅持以最高品質經營,就是要給消費者安心的地瓜食材。

健康種苗 友善種植
黃榮清開始頻頻向老農民請益,這些前輩要到哪裡他就載他們去哪裡,抓緊可以學習的任何機會,意外地讓黃榮清對於全臺的產地栽種期、土壤適性及栽培管理等,學習到獨到的栽培技術。為要求品質能夠達到整年穩定性,成立「慶全地瓜生產合作社」開始於臺中、彰化、雲林、嘉義、臺南等主要產地長期契作,以達到全年產品皆符合最佳時令出產的目標。

種地瓜也要用APP
為了更有效率的管理,慶全地瓜與時俱進地採用資策會協助建立的「神農一指收」APP,來進行資訊化的管理。這個系統可以記錄哪位契作農戶、在什麼時候、哪塊田、進行哪些農耕活動及採收情況,還能視狀況需求去派工。農戶只需在田裡用手機拍照並填入相對資訊,即可進行田間生產記錄,這些資料可以即時、完整地回傳。某塊農地若產量沒有達到目標,也可以了解其從栽種到採收的環節缺失去進行改善,更得以憑數據預測產量、快速對接市場

建立品牌 拓展國際市場
在保鮮處理方面,為了創造符合作物儲藏的環境,包括溫度、相對濕度等控制,更數度到日本取經。黃榮清說,剛開始不知道什麼原因導致採收後的生鮮甘藷發病,造成整個儲藏室的產品完全報銷。「臺灣生鮮甘藷保鮮這一塊過去沒人在做,所以無從參考,我們只能一試再試。」後來才學到從栽種端就要注意,除了最源頭的種苗要健康之外,再來是栽種的農地要挑選評估是否適合,如此生產出的鮮薯,再經過採後保鮮技術處理,才能減少病源感染風險、增加儲存時間,讓產銷調節更靈活,加速拓展外銷的機會。

整合小農 打造共好平台
慶全目前合作的通路客戶越來越多,包括各大量販店及超商,但卻跟著出現一個問題:生產的量,不夠賣!「別人是種出來銷不掉,我們是通路已經打開,需求的量很大,不夠賣。」黃榮清說,他現在的任務是要將小農整合,「不只是希望整合增加慶全的衛星農場,更是因為農業非常需要新血的投入,年輕人只要有意願進入這個產業,慶全會全力提供學習與投入資源的輔導協助,互相合作共同支援,在這個平台是共榮共享的。」

過去在傳統農業上,生產者與行銷者往往是對立的狀態,但黃榮清說,「我們的方式不同,希望能做到讓合作的農戶與通路商在每個環節都有合理的保障,鼓勵大家把市場一起做大做好。」

獲得「2014科技農企業菁創獎」殊榮的慶全地瓜生產合作社,因為黃榮清的敢拚與執著,將古樸的地瓜創造出耀眼成績單,更用MIT的本土精神打出臺灣地瓜的響亮知名度。

更多內容



2025年3月16日 星期日

癌症/最新研究「壓力」+「高熱量美食」會引發「癌症風暴」

 最新研究「壓力」+「高熱量美食」會引發「癌症風暴」

~~研究發現,高熱量美食來紓壓的生物本能,現在變成誘發癌症陷阱

醫師張家銘表示,今年(2025)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當身體處於壓力狀態時,會釋放大量腎上腺素,進而活化CREB分子,此分子能促進癌細胞的生長。此時,若攝取高糖、高脂肪食物,體內的神經降壓素濃度也會升高,它不僅讓人肥胖,還會進一步加強 CREB 的活性,因此幫助癌細胞加速繁殖。「也就是,吃高熱量美食來紓壓,就是誘發癌症的陷阱!」

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在其臉書表示,當壓力來襲,很多人會不自覺地伸手去拿零食,甜鹹、酥炸,甚至消夜大餐,來緩解內心的壓力。他表示,這並非個人的意志力不夠,而是身體的本能反應。

他表示,壓力會讓大腦啟動「獎勵系統」,讓人更渴望高糖、高脂肪的食物,因為這類食物能瞬間帶來愉悅感。然而,2025年發表在期刊《Molecular Cancer Research》的一項研究發現,當身體處於壓力狀態時,會釋放大量腎上腺素,進而活化CREB(cAMP 反應元件結合蛋白)的分子,此分子會促進癌細胞的生長。此時,若人吃進高糖、高脂肪食物,體內的神經降壓素濃度也會升高,而這種物質不僅與肥胖有關,還會進一步加強 CREB 的活性,等於是幫助癌細胞加速繁殖。

「光只有壓力或高熱量飲食,還不足以讓癌細胞大舉擴張,但當兩者結合時,就讓癌細胞有了最佳的生長條件。」張家銘表示,若再加上遺傳基因的影響,癌變的風險將大幅提高。

他也表示,人們仍可阻止這場「癌症風暴」,雖然壓力無法避免,但可學會察覺壓力帶來的飲食衝動。例如,想吃炸雞、蛋糕時,可先思考,是因為肚子餓了,還是想用食物來舒壓?」若是後者,可試著轉移注意力,例如深呼吸、聽音樂,而不是直接靠食物來解決。

其次,民眾可以準備更健康的舒壓食物,例如堅果、無糖優格、黑巧克力、新鮮水果、全穀類餅乾。如此一來,即使想靠進食紓壓,也不會讓身體的代謝環境變得更糟。


研究發現,高熱量美食來紓壓的生物本能,現在變成誘發癌症陷阱



更多内容



眼疾/「眼睛奇癢」是何原因,如何快速緩解

 熱敷、冷敷時機

過敏性結膜炎

睫毛倒插



2025年3月13日 星期四

食材/「蛤蜊」吐沙丶保鮮分享

蛤蜊」吐沙丶保鮮分享

許多人蛤蜊買回家後,都直接冰冰箱,或泡水後放冰箱,其實都是錯誤作法,反而會加速蛤蜊死亡,正確做法應該是先將蛤蜊倒出來,聞味道是否發臭或不新鮮,也可相互敲擊蛤蜊,若發出「空心聲響」,表示牠已死掉。

阿慶師提到,檢查完後用清水沖洗蛤蜊,並以1斤蛤蜊搭配500c.c.水、加入8公克的鹽(3%鹽水比例),再滴入1到2滴的蜂蜜,因為蛤蜊吸收蜂蜜裡的葡萄醣後,肉質會更鮮美,完全攪散後,把蛤蜊浸泡至調配好的水中,使蛤蜊開始吐沙。

蛤蜊吐沙時,可以用拿盤子蓋住並留個縫,蛤蜊在較暗的空間,吐得比較乾淨,之後再用清水洗淨黏液與沙子,接著用塑膠袋裝蛤蜊並束緊,可拿一支筷子在封口纏繞幾圈綁緊,於塑膠袋底部表面戳幾個洞,減少袋子內的溼氣,再放入冰箱保存即可。另外,也可將蛤蜊倒進豆漿袋裡,同樣用筷子纏緊後放入冰箱冷藏,需要使用時打開取出,以上述的方法做,蛤蜊冷藏保存3週仍很新鮮。

更多内容



2025年3月7日 星期五

食材/「碳水化合物」在身體內的完整流程報你知/「澱粉吃一口,身體過七站」

 「碳水化合物」在身體內的完整流程報你知

澱粉吃一口,身體過七站

碳水化合物是人體最主要的能量來源,無論是飯、麵、麵包、地瓜,甚至水果中的果糖,吃進體內後會經歷一場「消化與代謝的冒險」,營養學者洪泰雄在臉書專頁分享碳水在人體的7站完整旅程,了解每一站的功能與作用,懂得選擇食物與控制份量,能讓我們腸道更健康。

第1站:嘴巴 咀嚼與唾液酶初步消化

洪泰雄指出,當我們吃下一口米飯或麵包,嘴巴裡的唾液澱粉酶(Amylase)便開始作用,把食物中的澱粉分解成較小的糖分子,類似於把一大塊積木拆成小塊。咀嚼得越細,消化越好!這就是為什麼細嚼慢嚥能幫助消化的原因。

第2站:胃 短暫存放攪拌食物

食物進入胃後,雖然胃酸可以殺菌並攪拌食物,但胃並不負責碳水化合物的分解,主要是蛋白質才會在這裡開始消化。因此,碳水化合物在這裡只是短暫停留,等待進入真正的消化舞台—小腸!


第3站:小腸 完全分解與吸收

來到小腸後,胰臟會釋放胰澱粉酶(Pancreatic Amylase),進一步把糖類分解成葡萄糖(Glucose),這時候小腸絨毛會吸收葡萄糖,並將其送入血液,成為身體的能量來源。這時候,血糖開始上升,而胰島素(Insulin)就會登場,幫助葡萄糖進入細胞,以供應能量或儲存。

洪泰雄表示,碳水化合物的種類影響血糖上升速度,精緻碳水(如白飯、白麵包)會導致迅速升糖,容易引起血糖震盪;全穀類(如糙米、燕麥)釋放能量較慢,穩定血糖;高纖維碳水(如蔬菜、豆類)幫助延緩消化,對腸道健康有益。

第4站:肝臟與肌肉 能量儲存站

洪泰雄說明,當葡萄糖進入血液後,身體會根據需要做出不同安排:

1.即時燃燒供應能量,特別是運動時,身體會立刻利用葡萄糖來提供能量。。

2.存進肝臟與肌肉,變成「肝糖及肌糖」,如果血糖過高,胰島素會促進葡萄糖轉化為糖原Glycogen,儲存在肝臟與肌肉內,以備未來使用。

3.轉換為脂肪儲存,當糖原儲存空間已滿,多餘的葡萄糖會被轉化為脂肪,累積在肚子、大腿等部位,這也是為什麼攝取過多精緻碳水容易變胖。運動時,糖原會被分解成葡萄糖來提供能量,這就是為什麼運動可以幫助減少脂肪堆積。


第5站:細胞發電廠 產生能量

葡萄糖進入細胞後,線粒體(細胞的「發電廠」)會開始進行能量轉換:

有氧呼吸(氧氣充足)→透過「檸檬酸循環+電子傳遞鏈」,完全燃燒葡萄糖,每1分子葡萄糖可產生30~32個ATP(能量貨幣)。無氧呼吸(氧氣不足,如劇烈運動時)→透過「乳酸發酵」,能量產生較少,每1分子葡萄糖僅產生2個ATP,但能提供緊急能量。

洪泰雄解釋,這就是為什麼適量攝取碳水化合物對大腦、肌肉、心臟等器官非常重要,因為它們都需要穩定的能量供應。

第6站:大腸 膳食纖維幫助腸道健康

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成分已經在小腸被吸收,但不可消化的膳食纖維會進入大腸,發揮兩種重要作用:

●可發酵性膳食纖維(如果膠、菊糖),腸道益生菌會分解它,產生短鏈脂肪酸(SCFAs),幫助調節腸道健康。

●不可發酵性膳食纖維(如纖維素、木質素),幫助增加糞便體積,加速腸道蠕動,預防便秘。

這也是為什麼要多吃富含纖維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穀類,以維持腸道健康!

洪泰雄說,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成分在小腸被吸收,但不可消化的膳食纖維會進入大腸,幫助調節腸道健康,增加糞便體積、加速腸道蠕動;圖為情境照。(圖取自shutterstock)

洪泰雄說,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成分在小腸被吸收,但不可消化的膳食纖維會進入大腸,幫助調節腸道健康,增加糞便體積、加速腸道蠕動;圖為情境照。(圖取自shutterstock)


第7站:直腸 廢物排出

當所有的營養素都被吸收後,剩下的未消化纖維、脫落的腸道細胞、腸道菌群的代謝產物,會被運送到直腸,形成糞便並準備排出體外。

影響排便順暢的關鍵

此外,洪泰雄也提到排便順暢有3關鍵,包括:纖維攝取是否足夠?纖維能幫助增加糞便體積;水分是否足夠?水分能讓糞便變軟,避免便秘;腸道菌群是否健康?因為益生菌與益生元可改善腸道環境。

洪泰雄強調,碳水化合物不是敵人!選擇好的來源(全穀類、蔬菜)、控制份量,讓你的身體獲得最佳能量,同時維持腸道健康!


更多内容



胃疾/「飯後脹氣」何故,如何改善

 「飯後脹氣」何故,如何改善

在正餐時間後,你是否感覺不管吃什麼,吃完飯後都覺得肚子膨脹得特別明顯,彷彿氣球般。這是怎麼回事?黃軒表示,這很可能是因為用餐方式錯誤,例如吃太快或是邊吃邊講話導致;也可能是腸道菌叢等原因。

真正的原因不一定只是食物量的問題,而可能與以下原因有關:氣體累積、腸胃功能、結構變化。

首先可能是「吃飯方式不對」。很多人吃飯時不自覺養成錯誤的進食習慣,例如:吃太快,沒有細嚼慢嚥;邊吃邊說話,導致吞入過多空氣;喜歡喝碳酸飲料、用吸管喝水,增加腸胃內氣體。這些行為都會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將大量空氣帶入消化系統,導致胃裡的氣體累積,讓肚子變得脹鼓鼓的。

如何改善?黃軒提出3個建議:

● 放慢進食速度,細嚼慢嚥,讓腸胃更輕鬆消化。

● 避免邊吃邊講話,減少不必要的空氣進入腸道。

● 少喝碳酸飲料與冰涼飲品,減少胃內氣體累積。

接著是「腸胃菌叢」不大對勁。黃軒表示,人體腸道內住著數以億計的微生物,它們的作用是幫助分解食物、吸收營養。但某些食物不容易消化,會在腸道內發酵,產生大量氣體。

特別是以下幾類食物,更容易讓腸胃裡的氣體增加:

● 高纖維食物:如豆類、紅薯、燕麥。

● 乳糖含量高的食物:如全脂牛奶、乳製品。

● 十字花科蔬菜:如花椰菜、甘藍、蘿蔔。

該如何改善?黃軒提出下列建議:

● 循序漸進增加高纖維攝取量,讓腸胃適應。

● 乳糖不耐症者可選擇低乳糖或植物性奶類。

● 飯後多走動,促進腸胃蠕動,加快氣體排出。

最後,也可能是「胃部位置變化」。有些人飯後肚子鼓起來,不是因為吃太多或腸胃積氣,而是胃部的支撐力減弱,導致位置下移,也就是所謂的「胃下垂」。哪些人容易發生這種情況?

更多内容



2025年3月1日 星期六

眼睛/「眼睛老化」徵兆分享

 眼睛老化」徵兆分享

隨著年紀增加,視力可能會衰退,醫師羅英源在臉書粉專「羅眼科睛采眼科-彰化白內障視力保健專家」發布貼文,分享6個眼睛老化的前兆,其中一項嚴重的話可能會永久性失明,因此要多加小心。

看近處變得模糊:如果你發現閱讀書籍或手機時,文字變得模糊,必須把物品拉遠才能看清楚,這很可能是老花眼的徵兆。老花眼是因為隨著年齡增長,眼睛的晶狀體彈性下降,導致調節焦距的能力減弱,通常40歲以後開始會有這種狀況。

夜晚視力變差:你會不會覺得晚上開車時,路上的光線或反射讓你感到刺眼,甚至看不清路標?這可能是視網膜退化或晶狀體老化的表現,因為晶狀體隨著年齡增長會逐漸變得混濁,或是視網膜退化感光細胞功能變差導致對光線的調節能力下降。我會建議,多防曬遮陽以延緩老化。

眼睛乾澀刺癢:當眼淚分泌不足或蒸發過快時,眼睛會出現乾澀、刺癢甚至灼熱感。這在中老年人中特別常見,尤其是女性,因為荷爾蒙變化會影響淚液分泌。像是長時間使用螢幕後,會覺得眼睛異常不適。可以使用人工淚液、加強眼瞼清潔熱敷,並減少螢幕使用時間。

視野出現黑影:如果眼前出現飄動的黑點或灰影,就可能是飛蚊症的早期症狀。隨著玻璃體退化,眼球內部會產生纖維狀的雜質,影響視覺。雖然多數飛蚊症是良性,但也可能有視網膜裂孔或剝離的風險。出現這種狀況的時候,我會建議立即就醫檢查視網膜健康。

看遠處不清楚:老人家最常見看不清楚的原因之一是白內障,主要是因為晶狀體逐漸混濁,光線無法順利穿透,導致視力模糊,特別是在強光或背光環境下更明顯。可能會覺得光線變得暈開刺眼,視線變模糊。

視野縮小或變暗:青光眼是一種視神經或萎縮的眼疾,早期沒有症狀,但隨著病情進展,會出現視野縮小甚至永久性視力喪失。如果發現眼睛異常脹痛或視野缺損,會建議盡早就醫檢查。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