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et A to Z --- 膳食養生密碼

You Are What You Eat 大家都耳熟能詳, 令人驚訝的是人們總是吃錯食物,
日積月累, 不知不覺之間就吃出毛病來了.
怎麼吃才正確令您關切嗎? 沒關係, 來, 讓 Diet A to Z 和您一起分享膳食養生的秘密 !

2025年10月31日 星期五

食材/「味噌」煮法分享~味噌湯煮太久=喝鹽湯

「味噌」煮法分享

味噌湯煮太久=喝鹽湯? 營養師:「這招」保住活菌


很多民眾認為每天吃泡菜、喝味噌湯、配納豆飯,腸道應很健康。然而,營養師陳珮淳表示,別被「發酵」兩個字騙了,並非所有發酵食物都能帶來益菌效果,重點在於「菌要活著、量要夠、別被高鹽高糖破壞」,她提供選購的3注意事項。

陳珮淳在臉書專頁「熊抱營養師|珮淳」發文分享,發酵食物之所以被稱為「超級食物」,是因為微生物(像乳酸菌、酵母菌)能分解糖與蛋白質,產生維生素、胺基酸與益菌代謝物。根據研究顯示,發酵食品與改善消化、降低發炎、增強免疫力都有關聯。但前提是,菌要活著、量要夠、別被高鹽高糖蓋掉功效。


泡菜有高鈉陷阱

泡菜是發酵食品的代表,其中常見的植物乳酸桿菌能調整腸道菌相、強化免疫力。不過市售泡菜多半為延長保存而加熱滅菌或加入防腐劑,結果好菌早已死亡。

更要注意的是,100克泡菜平均含鈉約800至900毫克,相當於半碗白飯就吃下近半天的鹽量,容易造成水腫與腸道菌失衡。

陳珮淳建議,選擇冷藏未滅菌、低鹽版本,每天攝取30至50克即可(兩筷子就夠),搭配蔬菜或豆腐食用更理想。

味噌別煮滾

味噌是由大豆、米麴和鹽發酵而成,富含胺基酸、維生素B群與大豆胜肽,有助代謝與抗氧化。不過研究指出,味噌中的乳酸菌在85度以上幾乎無法存活,若將味噌湯煮滾過久,只會剩下「味噌風味鹽湯」。

陳珮淳建議,在湯起鍋前最後1分鐘再加入味噌,避免高溫「滅團」活菌,每天一小碗、溫熱飲用最適合。

納豆是循環黑馬

納豆黏絲不是噁心,是神奇!它來自 Bacillus subtilis natto(納豆菌),在發酵過程中產生的納豆激酶(Nattokinase)。研究發現,納豆激酶能分解血液中纖維蛋白,幫助維持血液流動、促進循環健康。除此之外,納豆還富含維生素K2,能幫助鈣質利用、強健骨骼。

陳珮淳建議,每天1小盒(約40–50g)即可;飯後吃、冷藏保存;可加蔥花、紫蘇更清爽。

她最後總結,發酵不是萬靈丹,活菌才是真英雄。泡菜幫腸道、味噌助代謝、納豆護循環。吃對時間、溫度與份量,才能讓「菌」變成你的健康小幫手。

原文出處



2025年10月28日 星期二

醫療新知~膝蓋退化新元兇曝光!醫揭:不是年紀老化,3種飲食助關節修復/榮總基因醫學前發現

 膝蓋退化新元兇曝光!醫揭:不是年紀老化,3種飲食助關節修復/

榮總基因醫學前發現


長久以來,對於膝蓋痛、退化性關節炎,我們總是習慣聽那句老話:「就是年紀大了、用久了嘛!」但這樣的說法,今天得被更新了。根據一篇2025年發表在頂尖期刊《Science》的研究,點出了一個讓人想不到的關鍵 : 膝蓋疼痛與退化的背後,不只是單純的「磨損」,而是我們體內一整條被忽略的「腸道—關節軸線(gut-joint axis)」出了問題。這條軸線,串起了腸道菌、膽汁酸代謝、內分泌調節與關節的修復能力。

 

甘牛熊去氧膽酸(GUDCA):腸道發出的修復信號

 

這項由國際研究團隊主導的大型研究,分析了超過1800位人類的代謝體資料,再結合小鼠實驗與腸道菌相分析,揭示了一個過去被忽略的重要線索:腸道裡的一種特殊膽汁酸——甘牛熊去氧膽酸(GUDCA),竟然和關節的健康有密切關聯。

基因醫師張家銘說明,GUDCA並不是什麼艱澀的生化名詞,它其實是一種由腸道好菌與我們身體協同產生的訊號分子,能調節免疫反應與代謝平衡。其中一個最關鍵的菌種,就是叫做Clostridium bolteae的益生菌。這種菌在健康人腸道裡會幫忙產生GUDCA,進而影響整體的抗發炎能力。

研究發現,退化性關節炎患者體內的GUDCA濃度顯著下降,而這正與Clostridium bolteae的減少有直接關係。也就是說,當這種有益菌變少、GUDCA不足,身體內本來用來保護關節的「修復訊號」就中斷了,關節退化也就悄悄開始。

更驚人的是,研究還發現,在一項追蹤近6000人的分析中,服用UDCA


GUDCA 的前驅物,也就是熊去氧膽酸)的患者,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的風險顯著下降。換句話說,我們可能已經有一種現成的「老藥」,有機會延緩甚至改寫關節退化的命運。


腸道與關節的連接?

 

這場故事的主角有好幾個,是一整條生理接龍。當腸道中的GUDCA濃度不足,腸道內的FXR受體就會被過度活化,進一步壓抑了我們腸道細胞分泌GLP-1(胰高血糖素樣肽-1)的能力。

GLP-1就是這條路徑的靈魂人物,可能很多人對GLP-1不陌生,它就是瘦瘦針裡面的相關成分,它不只調控血糖、抑制食慾,更會默默地循著血液進入我們的關節,發揮抗發炎、保護軟骨、修復細胞的作用。

動物實驗中顯示,當老鼠補充了GUDCA,關節退化明顯減緩;而一旦封鎖GLP-1的作用,GUDCA的效果就消失了。這條「腸道→FXRGLP-1→關節」的路徑,就像一條關節修復的高速公路,啟動與否,決定了您膝蓋的壽命。


舊藥新用:UDCA有機會成為關節保健的新明星

 

UDCA(熊去氧膽酸)在台灣早就是常見的肝膽處方藥,用於治療膽結石與肝膽代謝障礙。但這項新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它也可能是延緩關節退化的關鍵分子。

當然,這不是鼓勵大家自行購買使用,畢竟UDCA是處方藥,不可隨意濫用。但這項研究的確打開了未來「藥物再定位」的一扇門。對於有肝膽代謝問題、腸道菌失衡、同時合併關節退化的人來說,UDCA或許值得被納入治療討論中。


GLP-1 不只是瘦瘦針 也是關節修復高手

張家銘指出,大家對GLP-1最熟悉的身分,大概就是「瘦瘦針」了。這類針劑(如OzempicSaxendaWegovy等)原本是糖尿病與減重用藥,能透過延長飽足感與抑制食慾幫助體重控制。但根據近年的研究,GLP-1 的真正潛力遠不止於此。它在關節中也發揮以下多重作用:

 

.抗發炎、抑制關節內 TNF-α  IL-6 等發炎物質

.保護軟骨細胞、減少凋亡與氧化壓力

.抑制破壞軟骨的分解酶(如 MMPs

.調節骨細胞與免疫細胞,轉化發炎型巨噬細胞為修復型(M2

也就是說,GLP-1不只幫你變瘦,還可能悄悄在你體內幫忙修補膝蓋。

更多内容



2025年10月26日 星期日

醫療新知~「修理粒線體」遠離慢性發炎/榮總基因醫學張家銘醫師

 「修理粒線體」遠離慢性發炎/榮總基因醫學張家銘醫師






食材/「九層塔」有「紅梗」「綠梗」之分

九層塔有分紅、青骨?農糧署揭料理搭配關鍵



九層塔是台灣料理中不可或缺的香料配角,無論是三杯雞、塔香茄子,或是鮮魚湯、鹹酥雞,都少不了它獨特的香氣畫龍點睛。看似平凡的九層塔,其實依外觀與品種不同,可分為「紅骨九層塔」與「青骨九層塔」兩大類,應用風味也有所差異。

農糧署說明,紅骨九層塔的莖葉帶有紫色,開紅花,氣味濃郁,適合搭配三杯雞、塔香茄子等重口味料理;而青骨九層塔則呈淡綠色,開白花或紅花,風味較為清新,常見於湯品或鹹酥雞等料理中。至於挑選上則應該找未結花苞、葉片完整嫩綠,代表口感鮮嫩、水分充足。

更多內容 



2025年10月25日 星期六

日常生活/「普發現金一萬」兌領管道

 「普發現金一萬」兌領管道

行政院宣布,普發現金1萬元登記入帳11月5日開放預先登記、11月12日入帳,登記前5日採身分證或居留證尾數分流,11月5日「0、1」民眾登記,11月6日「2、3」,11月7日「4、5」,11月8日「6、7」,11月9日「8、9」。11月10日起不分尾數都可登記,11月13日開放查詢登記結果,系統會開放到明年4月30日,可以隨時上網登記。

未滿13歲的孩童須由父母或監護人代為領取,不能替親友的小孩代領,代領方式共有三種,包括線上登記、ATM領現、郵局臨櫃領現,須攜帶健保卡、代領人身分證或中華民國居留證正本。

若幫未滿13歲的孩童「線上登記」代領,需要準備3項資料,包括代領人「身份證統一編號」、「金融機構帳號」以及「健保卡」,在「發放對象健保卡號」輸入孩童的健保卡號。

若要幫家人到「郵局」代領,須準備2項正本資料,代領人須身分證或健保卡或居留證;而被代領人須健保卡或居留證或戶口名簿。

數發部數位政府司副司長楊耿瑜提醒,登記入帳「10000.gov.tw」網站僅此一家、別無分號,且政府不會主動發簡訊或電子郵件通知領錢或登記,遇可疑網站或訊息,立即撥打165反詐騙專線,全民共同防堵詐騙事件。

財政部指出,針對已領有例行性政府津貼或年金者推出的「直接入帳」,包含勞保年金、災保年金、國民年金(含原住民給付)、老農津貼、農民退休儲金、勞工退休金之月退休金、身心障礙者生活補助費、中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貼、安置兒少、公費就養榮民、各級政府機關因公派駐國外無戶籍人員及其具有我國國籍眷屬,可以免登記,預計在11月12日直接匯撥至個人帳戶。

財政部國庫署長陳柏誠提醒,這類族群都是較為年長者,呼籲千萬不要去網路登記,

全文詳

免登記直接入帳族群



2025年10月24日 星期五

牙齒/分享刷牙力道拯救牙齦萎縮

分享刷牙力道拯救牙齦萎縮


 



2025年10月22日 星期三

腸胃相關/「大腸鏡」切除息肉的風險

醫師提醒做大腸鏡是預防大腸癌最重要的檢查,只是切除息肉也有風險,建議息肉如果太大,以及是屬於扁平型態的息肉最好不要在做大腸鏡時切除。


「香菇型vs.扁平型」醫揭息肉的恐怖生死線

大腸鏡檢查發現息肉,當場切除不是一勞永逸嗎?為何會有併發症?甚至引發致命危機?義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科主任陳致一提醒,切除息肉確實存在風險,而最大的關鍵,就在於息肉的「型態」。

 

安全型

香菇型息肉:

這類息肉就像一朵香菇,底下有一個莖(蒂),醫師可以輕易地用一個金屬圈套(snare)從根部套住並切除,手術相對安全,風險較低。

 

危險型

扁平型息肉:

這類息肉像一片貼在牆壁上的壁癌,沒有明顯的根部。若醫師在切除時,深度拿捏不慎,就非常容易切得太深,直接將腸壁切穿,引發致命的「腸穿孔」與敗血症!

看更多:45歲男大便出現2症狀!醫一查竟是大腸癌 腫瘤塞滿腸道

 

9成都可當場切!醫曝「3大評估關鍵」

陳致一醫師解釋,醫師在執行大腸鏡的當下,會根據「大小、型態、侵犯深度」這三大關鍵,來判斷這顆息肉是否能安全地當場切除。事實上,約有90%的息肉都屬於可立即處理的類型。

 

然而,剩下那10%較棘手的息肉,通常是比較大型或扁平型,若貿然處理,風險極高。此時,有經驗的醫師就不會當場切除,而是會建議病患轉診至外科,透過更安全的手術方式,或是使用「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等新技術來處理,以確保安全。

 

腸穿孔非絕症!醫警告:最怕的是「不知道破了」恐奪命

萬一真的發生腸穿孔,是不是就沒救了?陳致一醫師澄清,只要能「及時診斷、及時處理」,死亡率其實並不高。一旦發現穿孔,立刻請外科醫師介入修補破洞或進行暫時性的糞便分流手術,大部分都能順利康復。

 

最可怕的狀況是,醫師與病人都「不知道腸子已經破了」!當病人帶著穿孔的腸子回家,又開始正常進食,糞便與細菌就會從破洞流入腹腔,引發嚴重的腹膜炎與敗血性休克,這時才會有立即的生命危險。

 

你在哪做大腸鏡?保命關鍵

這起不幸事件也凸顯了「選擇檢查地點」的重要性。陳致一醫師建議,民眾應選擇同時設有大腸直腸「內科」與「外科」團隊的醫院進行大腸鏡檢查。

 

因為在檢查過程中,不只是切息肉,有時腸道憩室或脆弱的腸壁,也可能在檢查過程中發生破裂。一旦出現併發症,就需要外科醫師立即支援。相形之下,如果是在僅配置內科醫師的診所檢查,若發生緊急狀況,恐將錯失黃金救援時間。

更多內容 



牙齒相關/「拔牙」罕見副作用~乾性齒槽炎

 拔牙」罕見副作用~乾性齒槽炎

不少人以為拔完牙後,只要傷口看似癒合就安全,但拔牙後若出現疼痛加劇、口腔異味明顯等情況,有可能是「乾性齒槽炎」上身,這是1種拔牙後常見併發症,發生率雖不高,但一旦出現,疼痛感通常比拔牙本身還明顯。

3-5天後劇痛延伸至耳朵 伴隨口臭、低燒 速回診

乾性齒槽炎多半發生在下顎智齒拔除後,主要原因是拔牙後,血塊未能正常形成,或過早脫落,導致骨頭暴露在口腔環境中,引起劇烈疼痛與發炎。患者可能出現口腔異味、局部腫脹,嚴重者甚至伴隨頭痛或輕微發燒。


一般情況下,拔牙後的疼痛會隨著傷口逐漸癒合,在2-3天內慢慢減輕,搭配消炎藥、止痛藥物即可控制,但乾性齒槽炎的特徵是:疼痛在拔牙後3-5天反而惡化,而且這種疼痛常常是放射性的,會延伸到耳朵、太陽穴、眼窩或整個下顎區域,疼痛感尤其在夜間特別明顯,可能影響睡眠。

除了強烈疼痛外,乾性齒槽炎患者的傷口常見到「空洞」或「血塊消失」,肉眼可見骨頭或灰白色組織,這與一般拔牙後傷口有完整血塊覆蓋的情況明顯不同。且口腔可能伴隨明顯異味或口臭,周邊牙齦也可能紅腫,嚴重時還會出現頭痛或低燒,這些都是需要提高警覺的警訊,不能單純以為只是「正常的術後不適」。

抽菸、糖尿病患風險高

所以,拔牙後的照護非常重要,術後24小時內應避免大力漱口、頻繁吐口水或使用吸管,也要避免抽菸與飲酒,以免造成血塊脫落。飲食建議以軟質、溫和的食物為主,避免過硬、過辣或過熱的刺激。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人拔牙後罹患乾性齒槽炎的風險特別高,像是抽菸者,因為尼古丁會影響血液循環,使血塊不易穩定;口腔衛生狀況不佳的人,也可能因細菌滋生加速血塊分解而導致傷口暴露。

另外,下顎阻生智齒往往需要較長的手術時間與較大的創口,也因此更容易引起後續併發症;女性在月經期間或使用避孕藥時,因荷爾蒙影響凝血功能,發生率也會較高;而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力較差的人,則因傷口癒合能力不足,更需要特別留意。

一旦發生乾性齒槽炎,患者往往難以靠自行忍耐度過,應盡快回診,讓醫師清創,並在傷口處放置藥物敷料,藉此保護暴露的骨面、減輕發炎與疼痛。透過藥物覆蓋與適當照護,大部分患者的症狀能在數天內明顯改善,逐漸恢復正常生活。

更多內容



2025年10月21日 星期二

胃腸/「胃鏡」檢查流程及如何緩解不適感

「胃鏡」檢查流程及如何緩解不適感

照胃鏡真的很痛嗎?

許多人照胃鏡感到最不舒服的,就是內視鏡要通過喉嚨,進入食道的那一刻。

我們的身體為了保護自己,會本能抗拒外來異物進入喉嚨,所以在觸及到舌根、懸雍垂或扁桃腺等口腔後方區域時,會引發咽喉反射,產生噁心或想吐的感覺。

而做胃鏡檢查,就是要讓內視鏡,一根直徑 9-10 mm 的軟管,通過這個只是觸碰就會引起嘔吐反射的區域,想當然爾是非常不舒服的體驗。縱使在喉嚨噴灑麻醉藥劑舒緩,還是仍舊會有難以忽略的異物感,持續在整個檢查過程中。


胃鏡檢查中

照胃鏡的檢查過程中,並不是所有步驟都會有感覺,程度從強烈到無感都有可能,以下分就3不同環節的動作描述當下的感受:

◆ 前端帶有鏡頭的軟管,經由喉嚨要進入到食道、最後抵達胃部的過程:

這個軟管進入體內的過程,往往被評價為感受最強烈的階段。受檢者在此時容易感覺到噁心,甚至有強烈的嘔吐反射。

另外,當內視鏡通過喉嚨時,受檢者需要配合吞嚥讓內視鏡能順利進入,其餘時間則都不能吞口水,否則會造成嗆咳。這需要受檢者配合醫師的指示,這個吞嚥的過程也會讓部分較敏感的受檢者感到難受。

然而,以上不舒服的感受,經過指示如果能夠配合,不適感大多數都能在胃鏡抵達胃部後停止或是可忍受。如果真的是非常敏感的受檢者,也可以考慮選擇無痛胃鏡檢查,換取舒服、輕鬆的檢查過程。 

照胃鏡的過程 和可能感受到的疼痛

全文詳



2025年10月20日 星期一

食材/「青花菜」(血管清道夫)「花椰菜」是不同的品種喔

青花菜」(血管清道夫)「花椰菜」是不同的品種喔

青花菜常被俗稱「綠花椰菜」,與白色花椰菜時常被誤會只有顏色差異,青花菜、花椰菜雖然外觀相像,但真相是兩者完全不同的蔬菜!農業部農糧署(簡稱農糧署)在FB粉絲專頁揭露「青花菜」不是綠色的「花椰菜」,兩者的營養價值也大不同。

農糧署指出,青花菜和花椰菜雖然長得很相似,且也都同屬十字花科蕓薹屬蔬菜,但花椰菜是由野生甘藍經過突變、演化而來,而青花菜則是甘藍演化成花椰菜過程的中間產物。


仔細觀察所吃的部位,會發現兩者有所不同。花椰菜食用部分是未分化的花原體,也就是肉質化的花球,常見除了白色,還有黃色、綠色、橘色、紫色等,顏色繽紛討喜。

而青花菜的食用部位是花蕾球,是由莖頂的花莖與已分化的花蕾組成。如果到青花菜田裡,還有機會看見我們吃的部位開出黃色的可愛小花。


至於營養成分,兩者蔬菜都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其中花椰菜有膳食纖維、葉酸的含量較為突出,但深綠色的青花菜營養則比花椰菜更高,尤其是維生素A、β胡蘿蔔素、鈣質、鉀等,因此青花菜也被譽為「超級食物」、「血管清道夫」。




更多内容 



2025年10月18日 星期六

日常生活/領到詐騙包裹,七天內可至原超商退貨退款


領到詐騙包裹,七天內可至原超商退貨退款


警方表示,超商包裹詐騙主要分為社群平台上的一頁式詐騙廣告,詐團刊登假冒商品頁面,以「超低價」、「限時特惠」等話術吸引民眾下單,並以「貨到付款」取信消費者。待民眾付款取貨後,才發現商品與下單內容不符、劣質甚至無法使用。

另一種是幽靈包裹詐騙,在民眾未曾購物下單情況下,主動寄送包裹至超商門市,並發送簡訊通知取貨付款。許多民眾因忘記是否訂購,或誤以為親友代購就付款領取,打開包裹後才發現被騙。

另一種是幽靈包裹詐騙,在民眾未曾購物下單情況下,主動寄送包裹至超商門市,並發送簡訊通知取貨付款。許多民眾因忘記是否訂購,或誤以為親友代購就付款領取,打開包裹後才發現被騙。


警方指出,目前四大超商都有客服專線或申訴平台提供申請退款、退貨管道,民眾即使在超商已付款領取詐騙包裹,只要在7天內完整保留包裹外箱及寄件資料,透過超商線上申訴平台或客服中心立案,便能申請退款。

全文詳



2025年10月17日 星期五

胃疾/「胃食道逆流」同「幽門桿菌」的關連

「胃食道逆流」同「幽門桿菌」的關連





2025年10月15日 星期三

眼疾/「白內障」同「老花眼」如何區分

 「白內障」同「老花眼」如何區分

老花與白內障的差別

老花眼是由於眼睛睫狀肌收縮能力減弱,導致看近物困難,需要把物品拉遠才能看清楚。而白內障則是水晶體逐漸混濁,光線散射在視網膜上,使影像變得模糊。李文富院長指出,白內障通常先影響「遠距離視力」,但隨病情惡化,度數會往近視方向偏移,反而讓患者覺得自己「老花改善了」,這其實是白內障進一步加重的警訊。


隨著白內障惡化,患者常會覺得夜間視力下降、眩光嚴重,甚至對色彩的敏銳度降低。李文富院長分享一個案例:有位長者抱怨常去的肉店豬肉「不夠鮮紅」,以為店家肉品品質下降,但其實是自己的白內障造成色彩辨識能力減弱。這類情況若未及早發現,恐影響日常生活與安全,例如夜間開車就可能變得危險。


白內障治療:手術是唯一方式

確診白內障後,僅靠點眼藥水或偏方無法治癒,手術才是唯一有效治療方式。傳統的「白內障超音波乳化術」已相當成熟,健保對滿 55 歲以上、符合條件的患者有給付。若追求更高的術後品質,則可選擇「飛秒雷射白內障手術」,透過雷射輔助切口與人工智慧導航,不僅節省超音波能量,也能縮短復原時間。不過,術前檢查同樣關鍵,醫師會透過角膜地圖儀、內皮細胞分析儀與眼底斷層掃描,精準評估眼睛狀況,確保手術安全。

人工水晶體的選擇

人工水晶體種類多樣,從健保給付的單焦點水晶體,到需自費的延焦或多焦水晶體。單焦點可解決大部分遠距離問題,但近距離仍需配戴老花眼鏡;延焦與多焦水晶體則能同時改善遠、中、近距離視力,大幅減少依賴眼鏡。不過,並非所有患者都適合多焦設計,因此選擇水晶體時,必須與醫師詳細討論,根據生活習慣、用眼需求與經濟能力做決定。

白內障與老花眼雖同屬視力老化現象,但病因與治療方式截然不同。若出現夜間視力下降、顏色變淡或視線模糊,應盡早就醫檢查,並在醫師建議下選擇合適的治療與人工水晶體。如此不僅能恢復清晰視力,更能提升生活品質。

全文詳



胃疾/「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差異何在,何種原因導改及「癌變機率」日常作息如何改善

 「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差異何在,何種原因導改及「癌變機率」日常作息如何改善

消化性潰瘍(英語:peptic ulcer disease,簡稱PUD),又稱胃及十二指腸潰瘍。這是指小腸前段(十二指腸)或幽門,有時也包含了食道下端的黏膜損傷(潰瘍[1][2]。在胃發生的潰瘍稱作胃潰瘍(英語:stomach ulcer),在小腸的開頭部分所發生的潰瘍則是十二指腸潰瘍。最常見的症狀是會因為吃東西而改善的上腹痛,或者晚上因肚子痛而醒來。胃潰瘍的疼痛大多被用「燒灼感」或「悶痛」描述,其他常見的症狀還包括打嗝、嘔吐、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或是胃口不佳,但年紀較大的患者中約有三分之一完全沒有症狀[1]。胃潰瘍若不處理,可能會演變成出血穿孔、或是胃出口阻塞,出血的發生率約為15%[3]


症狀

臨床特點為慢性、周期性的上腹疼痛,胃潰瘍的痛多發生在進食後半小時至一小時,胃酸少或正常;十二指腸潰瘍的痛則多出現於食後三至四小時,胃酸一般顯著增多。輕微者有反胃、嘔吐、疼痛等症狀,嚴重者可因消化道大量出血(嘔血便血)導致休克

臨床上十二指腸潰瘍明顯多於胃潰瘍,兩者之比約爲3∶1,均以男性居多。

胃及十二指腸潰瘍雖然通常放在一起討論,但兩者還是有所病理區別:

  • 胃潰瘍無季節性發病傾向,而十二指腸潰瘍有季節性發病傾向,好發於季節交替。
  • 疼痛性質不同:胃潰瘍的疼痛部位常位於劍突下或偏左,多發生於餐後半小時,十二指腸潰瘍的疼痛部位在劍突下偏右有時擴散背部。但消化內臟痛覺神經較不靈敏,也有可能兩者皆以上腹中央疼痛表現。
  • 胃潰瘍食後即可引起腹痛;空腹不痛,十二指腸潰瘍則是空腹痛;食後緩解。
  • 十二指腸潰瘍好發於中青年,而胃潰瘍發病年齡則較遲十年,多發於中壯年。[9]
  • 胃潰瘍成因於胃酸少或防禦機制下降,十二指腸潰瘍則是胃酸多,[10]所以後者極稀少癌變與強力胃酸殺滅很多能產生致癌化合物的細菌有關,但胃潰瘍則有癌變可能,然而並非是潰瘍導致癌變而是較多細菌寄生導致長期慢性胃炎之後啟動一種漫長癌前病變機制。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