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相關/「飛蚊症」有變化需及時就醫檢查
「飛蚊症」有變化需及時就醫檢查
當了28年眼科醫師的高雄長庚醫院眼科部近視防治中心主任吳佩昌,他本身有800、900度的高度近視。早在19歲時,就有飛蚊症,隔年飛蚊症變得比較明顯,散瞳檢查後,發現有視網膜裂孔,立即做了視網膜雷射封孔治療。他常說,幸好自己的專業就是眼科,不然早就變成獨眼龍醫師了。
吳佩昌分享,飛蚊症是正常的生理現象,跟眼球內的玻璃體退化有關。玻璃體是支持眼球形狀的重要結構。原本是像蛋清的透明膠狀物質,一旦開始水化,產生不均勻的水泡、團塊,有如混濁的雜質在眼球裡飄浮,這就是出現在我們眼前的「飛蚊症」。
但高度近視的病友,會因為近視度數把眼軸拉長,導致玻璃體的容量不太夠,而提早發生後玻璃體剝離,常常很年輕就有飛蚊症。在眼科門診看到最年輕的病友,僅有10歲左右。
2大高風險族群注意!後玻璃體剝離恐引發視網膜脫落、出血
而且要特別注意的是,原本跟視網膜貼在一起的玻璃體,在水化的過程中,眼球轉來轉去、晃來晃去,眼球後半部的玻璃體會逐漸跟視網膜分離,造成「後玻璃體剝離」。台灣主要分佈在兩個族群,一是20到40歲的高度近視,二是50歲以後的長者。發生的瞬間可能會出現大量的飛蚊、閃電、黑團。
這是因為玻璃體跟視網膜分開的過程中會拉扯視網膜,當有藕斷絲連的情況,就會呈現出閃電的症狀。這是拉扯視網膜時的過渡症狀,一旦玻璃體跟視網膜完全順利分開,就不會再一直出現明顯閃電的症狀。
同時,有些人的玻璃體跟視網膜黏得比較緊或是視網膜本身比較脆弱,例如:高度近視患者,在拉扯的過程中,把視網膜拉破一個洞,出現視網膜裂孔。眼球裡的水份不停灌進視網膜,就有可能像壁紙淹水,整片脫落而導致視網膜剝離,就得動視網膜復位的大手術,否則可能視野嚴重缺損,最嚴重可能失明。若能在剛發生視網膜裂孔時,及時打雷射把破洞補起來,可減少視網膜剝離的機會。
萬一,在拉扯的過程中,拉破血管導致玻璃體出血,則可能看到紅色、一點一點的黑團,甚至突然眼前一片黑、看不見,就得用超音波追蹤病情的變化。若出血無法順利吸收,又嚴重影響視力,後續有可能需要進行玻璃體切除手術清除眼球中的血塊。
飛蚊症能做雷射、切除治療嗎?醫示警:恐提早白內障
吳佩昌一再提醒,只要發現平常很穩定的飛蚊症,突然出現閃電、黑團、飛蚊很多、視力不佳,一定要盡速到眼科做詳細檢查——散瞳或超廣角眼底檢查,仔細檢查視網膜,是否有破洞或出血,及時處理。第一次檢查完後,可能兩週到一個月左右,再追蹤檢查一次,逐漸拉長回診追蹤的時間,直到病情穩定。
- 散瞳檢查:前半小時先點散瞳劑,讓瞳孔放大,眼科醫師才能用眼底鏡,詳細檢查視網膜。散瞳後的3~6小時內,會出現畏光和視力模糊的現象。
- 超廣角眼底檢查:不用散瞳,是在黑暗的檢查室中,利用最新式眼底攝影機,拍下視網膜的影像供眼科醫師判讀,需要病友睜大眼睛配合口令進行檢查,自費約600~1000元。適合沒時間散瞳或有隅角閉鎖性青光眼,這類不適合散瞳的族群受檢。
當有飛蚊症時,能不能打雷射或做玻璃體切除術,把這些干擾視覺的飛蚊去除呢?答案是:一動不如一靜,盡量試著和平共處。
因為打雷射、玻璃體切除手術,都有可能會提早白內障發生及惡化。尤其是玻璃體切除術,有5%左右的視網膜剝離風險,以及萬分之一的眼球感染風險,雖然風險低,但一旦感染,約有一半機會失明。除非病情太嚴重,經過很詳細的討論,不得已才會考慮動手術。
建議有飛蚊症的病友,至少每年做一次眼睛健康檢查。就算剛做過檢查,一旦有大量飛蚊出現,建議立即回診安排散瞳或超廣角眼底檢查,不可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