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新知--「塑化劑」恐致「乳癌」
連續9年高居國內女性癌症首位,就是乳癌,不過,台灣女性罹患乳癌高峰在45歲,比歐美提早10年,這幾年不只從「基因」做研究,也從飲食文化觀察,可能和台灣人習慣吃熱食,卻用塑膠袋盛裝有關!中研院研究發現,乳癌患者尿液中塑化劑DEHP代謝物含量高,如果常暴露在塑化劑環境,代謝又差,乳癌風險比一般人高出2.4倍,專家就說,塑膠產品,碰完要洗手,還要多喝水,能由尿液排出體外,最怕的是加熱吃後下肚,就很難分解了。
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秘書長林葳婕:「像是在微波東西的話,我們不用塑膠膜的方式把它加熱,東西會碰到食物的地方,(瓷器)會讓它(材質)是比較單純的。」
本身就是乳癌患者,乳癌病友協會秘書長,林葳婕都會叮嚀大家,即使連筷子都不要用塑膠的,甚至是外出買東西。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秘書長林葳婕:「這一屆的理事長,就一直強調說鍋子、帶鍋子出去買,我生病的時候(民國84年),那時候(乳癌)人數才2千多,現在是10056人,在100年的癌症裡面,在增加4-5倍的速度在增加。」
台灣女性乳癌發生率高峰在45-64歲,相較歐美是55歲,整整提早10年,發現可能和「塑化劑」有關係。中研院副院長陳建仁(2014.7.20):「所以我們就懷疑,環境荷爾蒙可能代表一些環境當中,最重要的乳癌的致癌物,那我們最擔心的還是,加在飲料裡面或者是容器當中,溶入了食物裡面,這樣食入的塑化劑,是比較不容易預防的。」
中研院追蹤全台1.1萬多名女性,分析其中128名乳癌患者,尿液中塑化劑鄰苯二甲酸二酯DEHP,代謝物含量高,塑化劑暴露較多的女性,得乳癌機率比一般人高9成,如果暴露多代謝又差,乳癌風險比一般人高2.4倍。國泰醫院乳房外科主任杜世興:「塑化劑大家都知道,常見在你的生活裡面太多了,保鮮膜啊 ,對不對?塑膠用品、塑膠袋啊、拖鞋、壁紙,或者是那些塑膠碗、塑膠湯匙等等的,這些都會和塑化劑都會有成分上的關連性,所以當然如果說,要注意塑化劑的話,就是鼓勵說,盡量不要去食用用塑化劑盛裝的東西。」
塑化劑DEHP,從保鮮膜、塑膠餐具、雨衣、水管、玩具等,處處可見,中研院報告指出,摸到DEHP,洗手就可以避免,最怕的是熱食遇到DEHP後吃下肚,所以保鮮膜最好不要碰到食物,也不要用塑膠容器微波,醫師提醒,靠攝影檢查出乳癌,得要特別注意輻射量。
國泰醫院乳房外科主任杜世興:「不要說很年輕,20幾歲就說,我要每年都做乳房攝影檢查,因為這種畢竟是一個有效發現乳癌的檢查方式,但不是適用在每個年齡層,過度的年輕,像這種不必要,反覆輻射線暴露,其實是不宜鼓勵的,一般我們要做攝影篩檢,建議在40歲以上。」
已故毒物科醫師林杰樑就曾建議,多喝水有利把體內塑化劑排出,其實不只塑化劑,乳癌危險群還包括初經早於12歲、停經晚於55歲,或停經後補充女性荷爾蒙,有家族病史、重度喝酒、攝取高脂肪高熱量等,早期發現,5年內存活率高達84%,一樣還能維持,良好生活品質。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