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et A to Z --- 膳食養生密碼

You Are What You Eat 大家都耳熟能詳, 令人驚訝的是人們總是吃錯食物,
日積月累, 不知不覺之間就吃出毛病來了.
怎麼吃才正確令您關切嗎? 沒關係, 來, 讓 Diet A to Z 和您一起分享膳食養生的秘密 !

2013年4月10日 星期三

可怕!中國農產原料在台灣加工也叫「MIT」


【文╱呂苡榕】
自由經濟示範區上路,農業加速崩盤

千呼萬喚的自由經濟示範區總算在三月二十七日公布規劃說明,自經區的產業規劃除了早先已放出風聲的醫院公司化,農業加值運銷中心也是示範區內四大發展計畫之一。根據行政院提出的規劃說明,不但區內農產品進口免稅,加工後還可掛上MIT(台灣製造)品牌出口。


(圖片提供╱新新聞)

毒藥當解藥

進口免稅,加工改用中國原料

乍看之下,自由經濟示範區內的農產品加值中心似乎能夠透過技術與人才的結合,讓農產品轉型成更具外銷潛力的MIT農產加工品,但台灣農村陣線憂心,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來,農產品進口比例攀升,從二○○三年至二○一一年,農業貿易逆差上升至負一百零一億元,而台灣農產品實質價格降低,農戶實質收入也驟減,農業總人口數也減少十五萬。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蔡培慧指出,這次再度加深農產品的自由貿易,行政單位以為能夠提升農業產值,根本是錯把毒藥當解藥。

雖然政府強調會督促自經區內廠商與台灣農民契作,為台灣農產品創造新的通路,但是契作比例並沒有嚴格規定,加上目前農產品進口關稅平均約一三%,未來自經區內進口免稅,加工業者預計可將低一○%進口成本,在成本考量下,廠商恐使用更多的便宜進口農產品,對台灣農產品市場反而是一大打擊。

另外,只要透過自經區加工後的農產品,即可掛上MIT品牌,等於是讓進口自他處的農產品加持,都可搖身一變成為「台灣製造」。以茶葉為例,台灣一年生產一萬五千公噸茶葉,從中國進口五千公噸,在台灣喝到的茶葉有四分之一來自中國,但因為缺乏良好的產地標示規定,消費者根本不知道這些茶葉並非純正的台灣製造。未來自由經濟示範區容許加工品掛上MIT招牌,等於光明正大將MIT的光環讓渡給他國農產品,消費者權益和MIT品質皆堪慮。

民進黨立委劉建國也憂心,以地緣位置來看,中國將是自經區實施後農產品進口大國,中國農產品強大的價格優勢也將讓台灣農產品的市場跟著消失,所謂的加值運銷,「根本是中國農產品加值運銷、台灣農產品貶值報銷」。

清大動力機械系名譽教授彭明輝也警告,台灣行政機關過去不曾協助農產品打出外銷通路,如今把農產加工出口讓給自經區內的廠商,「誰最想來投資?誰最需要台灣品牌,當然是中國大陸啊,因此一旦開放,台灣等於是讓中國的投資客掐住外銷通路。」

變美國的豬

一旦加入TPP,就等著被宰

農產品開放進口,首當其衝就是台灣農民,溪湖稻農陳守欽感嘆,五分農地一期稻作收入大約五萬元,平均一個月一萬元,「一個月一萬元要怎麼生活?現在高麗菜一顆不到十元,請人採收拿去賣都賺不回來,想到心就痛。」

不只農業崩盤,彭明輝也指出,台灣加入WTO之後,雖然GDP數字上升,但實際上勞工薪資並沒有增加,換句話說,因為自由貿易取得的獲利僅流入資方口袋。而自經區內外商投資擁有租稅減免、農產品原料進口也有關稅優惠,加上開放引進外籍勞工,結果整個區內的獲利不但不會透過稅收回到全民身上,更是傷害了台灣勞工與農業,甚至自經區外的加工業者恐怕也會因此受害。

「自經區只是第一步,台灣汲汲營營想要加入的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才是更嚴重的問題。」彭明輝指出,過去美國願意開放國內市場,因此與美國簽訂貿易協定至少還有薄利,但現在美國為了解決自身赤字問題,透過 TPP為國內農產業尋找市場,只有台灣還自以為加入之後就有十多個貿易盟友,實際上一旦加入,根本就變成「美國的豬」,等著被宰。

彭明輝建議,台灣應該思考另類的貿易模式,與東南亞等國簽定FTA(自由貿易協定),雙方不願意讓利的部分就不要讓利,「去談一個真正對雙方都有益處的自由貿易。」而不是繼續維持依賴大國、開放國內市場的不對等自由貿易。


【完整內容請見《新新聞》1361期;訂閱新新聞電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