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的蛤仔 是這樣來的!
為了真實體驗友善水產的養殖門道,我們拜訪阿禾師。冷冷的風中,我們來到了選苗場,這是雲林縣口湖鄉當地提供文蛤苗的來源之一。
我老家以前有養蛤仔,所以大約知道養殖方式,我們也是在池子裡養蛤仔,另外還養吳郭魚、草魚、大頭鰱,除了幫忙吃藻類,養出來的魚還可以賣錢,這就是「混養」。
農友洗選蛤苗 風裡來水裡去
混養池中有各類生物,洗選過程中要不時的把非文蛤苗的草、葉子、燒酒螺、沙蝦、鬍鬚蝦挑出來。
圖/楊儒門提供
冷吱吱的天氣裡,婆婆媽媽們穿得密不透風,雙手還是「風裡來,水裡去」的,讓我一陣哆嗦。這個動作就是用「篩子」洗選,把不同大小的文蛤苗分出「等級」,方便買家購買和飼養。
在洗選過程中,需不時把非文蛤苗的東西挑出來,如草、葉子、燒酒螺、沙蝦、鬍鬚蝦…洗選出來每一顆都差不多大小,買回去養殖的農友收成的時間才會相同。淘汰的生物裡頭有小蝦米,是「鬍鬚蝦」,釣魚客常拿來當餌,吃起來口感也不錯,做成乾燥蝦米的話會更好。不過因為鬍鬚蝦太小隻了,挑選的人工太貴,否則在市場上價格不算差。在生物鏈裡,這裡的小蝦,就是魚的食物來源!
池裡還有沙公,秋天是「螃蟹」的季節,我們來的時候,季節有點過了,所以吃起來有點「瘦」,不過還是很美味,因為就是「青」啦!
混養 解決藻類、病害、寄生蟲問題
說到這裡,要解釋一下
為什麼「生態養殖」要採取「混養」?因為「混養」指在池塘裡,除了養殖「目標」,如文蛤、虱目魚、白蝦、龍膽石斑等,還會因應各種情形加入其他種類的生物,用生物鏈的方式,去解決藻類、病害、寄生蟲的問題。另一相對名詞是「專養」,就是只養1~2種目標魚或蝦,但為了防治藻類、病害、寄生蟲等,就須投藥控制。
阿禾師的廈崙魚蝦貝養殖場堅持不用藥,以低密度的養殖,透過「混養」讓池中生態達到平衡,魚蝦自然生長的很健康。若是有生病或比較瘦弱的魚蝦,池子裡的龍膽石斑、老虎斑就可以加菜了。這裡養出來的「白蝦」,顏色透明偏黑綠,是純海水養殖才有的樣子。此外,岸上的田埂也不噴除草劑,許多的生物包括鬍鬚蝦、沙蝦、草蝦…都會躲在草叢裡,一來覓食,一來躲天敵,池子周圍也有豐富的生態和植物。
產地之旅 支持友善環境農水產
讓消費者直接到產地認識和了解「吃的東西」是怎麼來的很重要。我相信藉由親身實地的感受,更容易達成「產與銷」的互動。而到現場幫忙也是一種體會,「產地之旅」就是如此,讓沒有經驗的人,體驗一下農事的勞作,下一次再看到農友「辛苦」養殖或種植的農產品時,不會再單以「價格」來判斷其「價值」。而且,也可以了解為何要鼓勵支持對環境友善的農產和水產,因為這是對身體好,對環境好,對農友也好的事情。(上下游新聞市集整理www.newsmarket.com.tw)
http://udn.com/NEWS/FASHION/FAS8/6858801.shtml
標籤: 蛤蜊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