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眩暈 ( 台大: 楊怡和大夫 ( 眩暈權威) )
台大: 楊怡和大夫 ( 眩暈權威)
談眩暈
一、何謂眩暈?
事實上一般人只要談到眩暈,那可真會讓人頭痛,其定義也是令人無從去解釋的詳盡,即使是真有這種病的病人到醫院求診,常常也會碰到內科或耳鼻喉科醫師之間的看法不同而處於更無助的情境。由於眩暈(Vertigo)與頭暈(Dizziness)的確在有些病人未能充分了解其差別的情形下,認為反正皆一樣,故而未針對病因治療而延誤病情。大致說來「眩暈」是病人有一種天旋地轉的感覺,眼睛打開看四周之景象呈現一種繞轉之現象,伴隨嘔吐、噁心四肢無法站穩;而「頭暈」之病人並不會有這種強烈之天旋地轉感覺,可能只是覺得頭重重的,走路不是
很穩的樣子。
二、人體平衡之機轉為何?
說到眩暈我們就要把平衡之機轉弄清楚。我們人對運動及姿勢之維持和對空間之定位感最主要靠以下三種系統來協調:
1.視覺:若病人有視力問題或看光眼、白內障等眼科問題,自然無法靠視覺來輔助平衡系統。
2.本體感覺:這種本體感覺接受器是位於四肢肌肉,這種感覺系統可輔助維持身體之姿勢及運動之協調。
3.內耳前庭:我們內耳包含了耳蝸、三個半規管及前庭系統。其中耳蝸是我們的聽覺系統,而半規管及前庭則是我們的平衡系統。
這其中以內耳前庭病變所造成之眩暈最明顯,也最會影響到人之生活品質。如果一邊之前庭功能 病變造成了功能亢進或低下,則此訊號會傳至前庭神經核造成不正常之狀態,然後會造成:
1.眼球振動(因為眼運動神經核受影響)
2.肌肉協調能力喪失(因小腦受影響)
3.頸部及四肢肌張力平衡喪失(因脊髓徑路受影響)
4.噁心及嘔吐(因迷走神經核受影響)
5.感覺定向感喪失(因大腦皮質受影響)
三、眩暈病人就診之檢查如何?
1.仔細之問診:包括暈眩之各種本質及時間性。這往往可給我們很重要之診斷參考。
2.詳細之耳、鼻、咽喉方面之理學檢查。
3.腦神經功能檢查。
4.純音聽力檢查。
5.各種眼振圖檢查。
6.血液檢查:包括血液常規、生化及梅毒血清檢查。
7.X光檢查:包括顳骨及頸椎之X光檢查。
8.其它平衡功能檢查:包括重心動搖儀或電腦迴旋椅等。
9.電腦斷層檢查或核磁共振掃描:如果懷疑腦腫瘤或中風就需做此檢查。
其實有些檢查並非絕對需要,端視病情決定之。
四、常見之眩暈症有那些?
以下將常見以至罕見的眩暈症列出:
1.動暈症:有人稱其為動搖症;這種與一般所說的眩暈有些不同,它是一種經由身體之顛簸(像坐車、坐船、坐雲霄飛車等)造成了一種刺激內耳迷路引起了一種反射性眩暈。其症狀乃因副交感機能亢進失調造成了嘔吐、頭暈、頭痛,所以有人就叫「自律神經失調症」。其實有這種暈車、暈船之病史,在做長途旅行前一小時應儘量不要吃東西,並於出發半小時前服用止暈藥,在乘坐交通工具時儘量看遠方之物體,並且選擇汔油味較少的座位,如此應可減輕大半症狀。
2.頸因性眩暈:我們內耳之血流支配是從後頸部之椎基底動脈來的,所以一旦頸椎之關節炎或長骨刺皆有可能壓迫到這血管,造成支配內耳之血流不足,產生了耳鳴、過性眩暈、頸部酸痛及後枕部頭痛等症狀,而且並無心臟病、高血壓或糖尿病等之因素。不過現在由於年齡老化愈來愈高,再加上全身系統疾病愈來愈多,所以這類病患很多都還有血管硬化等問題,不單單是關節病變造成血管阻塞之機械因素。治療以止暈劑、血管活性劑及肌肉鬆弛劑為主,甚至可配合復健治療。
3.全身系疾患造成之眩暈:例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心臟病等病患之增多,造成了血管硬化、管徑變小、血流不足,如此當然會造成眩暈,此乃屬於一種中樞性眩暈,治療以控制原發疾病為主,如此才能預防。
4.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這種眩暈患者也不少,較無噁心、嘔吐、耳鳴等症狀,它有幾個特性:
1.眩暈發作大致不超過一分鐘
2.它會在頭偏左或偏右時發生
3.反覆誘發會有眩暈症狀減輕之現象
4.在一特定姿勢誘發後會經 5至10秒之潛伏期才有眩暈現象發生。許多病人曾有頭部外傷之病史,可能因此使得後半規管中耳石脫落飄浮。大多數病人會於2至4週痊癒,治癒以藥物及特殊復健運動為主。
5.美尼爾氏病:許多人認為眩暈就是美尼爾氏病,這是大錯特錯的。此症乃因西元1861年法國醫師美尼爾以其病例提出報告,後經証實,故特以其名紀念。典型之症狀會有眩暈、耳鳴、耳脹及感音性聽障。以女性居多,好發於30至40歲,有遺傳傾向。病理病變在內耳之內淋巴產生水腫現象,故有人稱「內耳積水」或「內耳青光眼」。一般是單側耳,雙耳發作也有可能,眩暈會持續一小時以上,一般24小時內會緩解,其眩暈有復發之傾向,且聽力會隨著復發漸漸變差,但眩暈難過之程度有可能會愈隨復發而愈輕,蓋因內耳前庭接受器因水腫而破壞。治療以限鹽、限水、維持生活正常作息為主,並配合藥物治療。若治療二至三個月仍發作頻繁並且聽力還不錯,則可考慮接受內淋巴囊減壓術。但也有學者反對此一手術,認為要手術則以前庭神經切除術較為有效。
6.前庭神經炎:此病人可能於發作前1、2週有上呼吸道感染之病史,也因此可能病毒感染到前庭神經。病人有極強烈之暈眩發作,且持續1週至3週,聽力正常,患側耳溫差反應低下且並無中樞神經病變。預後不錯,年輕人較易發生。治療以休息及服用藥物為主。
7.毒性迷路炎:有些藥物如阿司匹靈、奎寧、治療結核菌感染之鏈黴素、某些抗生素如康黴素或Gentamycin、某些抗癌藥及抗痙攣藥物等會造成內耳迷路毒性,產生了輕微眩暈現象,而且幾乎是不可逆性的傷害,故千萬不要私自亂使用成藥,當然醫生的警覺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但發現可能是藥物毒性迷路炎時,速速停藥是為上策。
8.外耳及中耳炎之併發症:如外耳垢嵌塞造成了耳脹及輕微眩暈感。漿液性中耳炎因中耳產生積液,造成聽力不良及耳鳴、耳塞感。慢性中耳炎若併發膽脂瘤則有可能迷路產生廔管,如此也會產生眩暈感,更甚者侵入迷路,造成嚴重之迷路炎。另外各種原因造成之歐氏管功能不良,亦會使中耳產生負壓、積液,也有可能發生眩暈。這些也就是為何眩暈是內耳之問題,而我們卻要將外、中耳順道仔細檢查之原因。
9.基底動脈性偏頭痛:這是一種好發於年青女性,與遺傳及月經週期有關的疾病,肇因為基底動脈之不正常痙攣所致。病人會有眩暈、耳鳴、後枕頭痛,嚴重者有說話不清、步態不穩、視力模糊之情形。治療以俱鈣離子阻斷功能之止暈藥配合飲食避免含月太胺酸之食物,如柳橙、蕃茄、乳酪、巧克力、披薩等,以免過多之月太胺酸轉變成多巴胺,造成基底動脈進一步攣縮。
10. 外淋巴廔管:這就是病人因用力運動或中耳壓力急劇變化造成了內耳外淋巴液漏至中耳腔,病人會有潛沈頭暈感、聽力喪失、耳鳴等情形,必須提早發現予以手術治療方不致永遠失聰。
11. 創傷後眩暈:此乃因車禍或意外造成頭部外傷,引起迷路或其向中樞傳導路徑震盪引起,一般恢復較慢,治療以藥物及休息為主。
12. 老年性平衡失調:又可分為原發性及續發性。原發性肇因始從內耳至小腦之間之退化。續發性則因一些全身性疾病影響內耳所致。原發性失調治療以藥物及復健體操為主。
13. 腦中風或腦腫瘤:中風從「小中風」之「椎體基底動脈循環不良」至嚴重之大腦、腦幹出血或梗塞皆有可能有眩暈症狀。而有些腦腫瘤(尤其是小腦、橋腦之腫瘤)的病人更有可能只因眩暈、耳鳴、聽力障礙來找耳鼻喉科醫師診治,更不可不慎。
14. 其它:如心因性眩暈、小兒良性陣發性眩暈、陣發性頭位眩暈、耳性梅毒、過度換氣症候群、貧血等。
五、結論:單單「眩暈」二字所隱藏之疾病有如此之多,但不管如何,大部份之眩暈是良性的,除了上述第十三項是有可能致命以外,其它只要有規律之生活配合醫師之處方耐心服藥至少三個月,則一般預後不錯。
http://www.wretch.cc/blog/dodohome1024/3445129
標籤: 眩暈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