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症狀? 如何治療? 飲食禁忌有哪些?
=====痛風症狀====
主要症狀包括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慢性痛風性關節炎、痛風性腎臟病變和尿路結石。
臨床上可分幾個階段如無症狀症高尿酸血症、急性痛風、中間緩解期和慢性痛風。
1. 無症狀高尿酸血症:是指血中尿酸濃度過高,但無臨床症狀。
此種狀態以後易引起急性痛風或尿路結石,且尿酸值愈高者愈易引起,但少數人則可能終生無症狀。
在門診常可見病人把一切的關節或軟組織症狀,歸咎於尿酸過高,事實上有不少病人其尿酸過高是屬於無症狀高尿酸血症。
2. 急性痛風:是因沉積的尿酸鹽被白血球吞噬所引起的發炎反應。
易侵犯中年男性和停經後的婦女,早期時下肢關節較易受侵犯(少數病人則可能先侵犯上肢的關節),且愈周邊的關節愈易受侵犯。
發病初期以侵犯單一關節為主,多以在第一蹠趾間關節(腳的大拇指的第一個關節),以後則可能有數個關節受侵犯。
發作部位出現紅、腫、發熱及嚴重疼痛,此時任何輕微的碰觸都會使疼痛加劇。痛風大多侵犯大腳趾關節,其他如足背、踝、膝、腕關節都可能發生。
關節炎常在夜間發生且症狀產生極為快速,病人常在睡夢中被痛醒。急性痛風可能由於外傷、酒精、藥物、外科手術或急性內科疾病而誘發。
這種突然的發作在數天到數周後即消失,但一年會發生數次,不過也有時候幾年才發生一次。
3. 中間緩解期:指二次急性痛風中間之無症狀期間,病人在第一次和第二次急性痛風發作之間隔時間差異頗大,可長達十餘年亦可短至數個月,但往後之無症狀期可能愈來愈短。
4. 慢性痛風:痛風者未經適當治療可能會變成慢性痛風,此時病人除有慢性關節疼痛外,亦常有痛風石沉積於關節內或軟組織。
由於關節受破壞和慢性發炎反應常導致關節變形。 患者的關節、耳輪、皮下組織甚至內臟器官,因為尿酸鹽的沉積形成粒狀或球狀的凸起,稱作痛風石。
痛風石沉積在關節會造成痛風關節炎,導致關節變形。若沉積在腎臟亦會影響腎臟功能。
5. 痛風性腎病變:尿酸鹽可能因沉積於腎臟而引起腎臟病變。痛風病人亦可能是因年齡增加、高血壓、尿路結石、腎盂炎等其他因素引起腎臟病變。
6. 尿路結石:痛風病人常發生尿路結石,且其機會隨著尿中尿酸排泄量增加而增多。
7. 其他相關疾病:痛風病人常合併有高血壓、糖尿病、血管硬化和高脂血症
=====哪些人容易患痛風=====
痛風主要發生在男性,且多發作在三十歲以上的男性,女性則在停經以後發生的情況較多。痛風可說是男性的疾病,因為女性患者只占所有病例的百分之十,且有遺傳及家庭發病的傾向。
1. 遺傳 -- 家族中有痛風和尿酸過高者,其子女發生痛風的機會為一般人的十倍左右。
2. 性別 -- 一般男性較女性易患痛風,但女性停經後痛風之發生率也隨之增加。
3. 年齡 -- 痛風好發於 40-60歲的中年人,但有日趨年輕化的趨勢。
4. 肥胖 -- 體重過重者,通常體內尿酸值較高,因肥胖者容易出汗而使小便量減少,尿酸鹽結晶便積聚于體內而易患痛風。
5. 飲食 -- 高嘌呤飲食、暴飲暴食、喝酒過量,均易升高尿酸值而增加患痛風的機會。
=====如何治療=====
1. 飲食控制:
事實上一般飲食控制在痛風治療中所扮演的角色並不是非常重要。
不能單純以為只要少吃含「嘌呤」高的食物就可以預防血中尿酸值升高﹐因為還有其他更複雜的代謝過程致使預防效果打折。
不過儘管效果並不是很明顯但儘量減少攝取這些食物總有些幫助,飲食控制約能使血中尿酸值降低約1-2 mg/dl左右。
因此為避免生活品質受嚴重影響,若要降低血中尿酸值應以服用藥物來達成。但飲食控制對於痛風常合併的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肥胖則是很重要。
避免攝取下列食物:內臟、海產類、肉湯、魚肉類、幹豆類、香菇、養樂多、發酵乳、胚芽類,應儘量避免少吃,以減少尿酸的形成。
2. 藥物治療:
在痛風的不同階段,其治療方式不同,無症狀高尿酸血症是不需藥物治療的,若只有血中尿酸值上升而無痛風症狀時,並不需急著用藥物降低血中的尿酸,應先找出原因治療並從改變飲食習慣做起。
急性痛風則常使用秋水仙素和非類固醇消炎藥物,必要時才用口服或注射皮質類固醇。
慢性痛風時除使用非類固醇消炎藥物外,常合併使用降尿酸藥物(包括促進尿酸排泄和抑制尿酸產生二大類,依病情不同使用不同藥物)。
非類固醇消炎藥及秋水仙素有消炎、止痛的作用;其他的藥物則以抑制尿酸形成或促進尿酸排泄為主。當然,此類藥物可能引起副作用,使用時宜小心。
另外,必要時可合併使用藥物使尿液鹼化,以防止尿酸鹽晶體沉積於腎臟內。
3. 生活習慣:
劇烈運動會使出汗量增加,使尿酸由小便之排出量減少;運動後所產生的乳酸亦會阻礙尿酸的排泄,故痛風患者應避免劇烈的運動。
每天喝 3000-4000西西以上的水份,能幫助尿酸的排泄。避免喝酒,因為酒精在體內代謝後會影響尿酸排泄,引起痛風,故應儘量避免喝酒。
=====飲食禁忌=====
痛風患者的飲食禁忌(所謂"忌食"並非嚴格禁止,用量要謹慎,不可多吃)
避食高嘌呤(普林)食物及高蛋白食物,限制嘌呤攝入量,每日應在150毫克以內(正常人則可攝取600~1000毫克)
1.忌食黃豆、綠豆、黑豆、紅豆…等原豆類
2.忌食香菇、草菇、洋菇…等菇菌類
3.忌各種酸性強的食物、如肉類、家禽類、魚類、花生、加工飲料、醬油…等
4.忌攝入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如罐頭、蛋糕、精緻加工食品…等
5.忌一切辛辣,刺激性食物、如酒、咖啡、濃茶、辣椒、咖哩…等
6.少吃蘆筍、紫菜、銀耳等高嘌呤(普林)的食物。
7.忌食健素糖、啤酒酵母…等酵母類食品。
8.忌喝各種含酵母的乳酸飲料、如養樂多、健健美、酸乳酪、優酪乳…等
9.忌服人參
10.服藥(不論中、西藥)期間,應多吃蔬菜水果,使尿液中和為鹼性。
《另有不同看法詳》
=====痛風患者的食療=====
1.每日至少要喝3000c.c.的水,若以檸檬水代替開水,效果更好。(檸檬水:一粒檸檬原汁,稀釋於冷開水500C.C.,若胃不好,檸檬原汁可減量)
2.多吃鹼性食物:如海帶、酸梅、蘿蔔、蛋白、洋蔥、木耳、苦瓜、柑橘、楊桃、蘋果、葡萄、白菜、黃瓜、茄子、
柿子、甘藍菜、馬鈴薯、甘藷、四季豆、芹菜、捲心菜、胡蘿蔔、蕃茄…等。
3.特別要多吃櫻桃,在櫻桃盛產季節,每日吃櫻桃半斤至一斤,吃七天停一天,至少連吃一個月,尿酸就會明顯降低。
4.可喝淡茶(濃茶不宜)
5.要喝青木瓜綠茶汁,每日早晚各喝150c.c.。
***青木瓜綠茶汁的作法:
(1)青木瓜兩粒,越青越好,洗淨去子,留皮切小片,放入10人份的不銹鋼鍋,加8分滿的水,滾後,小火續煮45-60分鐘、
待水份減少至一半時,即關火,將木瓜漬濾掉,立刻再將綠茶1湯匙放入約燜20分鐘,即將茶葉撈取,宜溫熱飲用。
(2)將湯汁冷卻後,便可放入冰箱冷藏,再喝時,一定要解凍回溫。
(3)若要貯存較長時間,便應放入冷凍櫃,才不會壞掉。
(4)胃不好者,宜在飯後喝 (勿在飯前空腹喝,以免胃痛)
(5)喝之前先檢查尿酸指數,待半個月後,再去檢查,若尿酸指數降至正常值,就不用再喝。
6.糙米與全麥麵粉的嘌呤較高,可改吃胚芽米,若尿酸值過高,嚴重痛風者,則只吃白米,白麵,但要配食其他五穀雜糧,多吃蔬菜水果,營養才會完整。
http://tw.myblog.yahoo.com/jw!l43uHOiYFRm23TXRebFwoP0QgjVvUOw-/article?mid=1137
=====芹菜籽與痛風的親密關係=====
在英格蘭與澳洲,芹菜籽(Celery Seed)長久以來一直被當作各類型關節炎的傳統民間偏方。在澳洲的一些研究中,芹菜籽含有二十幾種抗發炎成分。加上芹菜籽萃取物是極佳的利尿劑,可促進體內尿酸排出體外,減輕痛風的症狀。
因為「痛風」發生過程是:(1)尿酸產生過多、(2)尿酸排泄不良、(3)尿酸最後堆積於關節處,引發周圍細胞發炎壞死,產生紅腫熱痛的症狀發作。因此芹菜籽的利尿與抗發炎功能,可協助舒緩痛風的症狀。
=====減輕痛風的營養補充品=====
(1)櫻桃汁:富含anthocyanidin(花色素、花青素)與proanthocyanidin(前花色素、前花青素),可促進血液循環,預防有害酵素去破壞膠原蛋白。因此血液循環良好時,尿酸排泄就會比較正常。膠原蛋白完整時,組織抗發炎的能力也會提昇。
(2)葡萄籽萃取物:富含bioflavonoids(生物類黃酮)、anthocyanidin(花色素、花青素)與proanthocyanidin(前花色素、前花青素)。與櫻桃汁作用類似,與維他命C並用時,可促進膠原蛋白生長,維持正常血液循環,預防有害酵素去破壞膠原蛋白。因此血液循環良好時,尿酸排泄就會比較正常。膠原蛋白完整時,組織抗發炎的能力也會提昇。
(3)維他命C:與bioflavonoids(生物類黃酮)共用時,可促進維他命C吸收,維他命C是協助膠原蛋白生長的重要關鍵,當膠原蛋白完整時,組織抗發炎的能力將可提昇。
(4)紫花苜蓿:英文名為Alfalfa,對於痛風的患者來說,亦是一項很好的營養補充品。具有豐富的礦物質(特別是「鉀」),可協助人體排除過多「鈉」的蓄積、與尿酸中和,以達到排水利尿的功能,進而排除過多體內的尿酸,以避免血液中尿酸的濃度過高造成痛風。
(5)木瓜:多吃木瓜吧,木瓜中含有蛋白質消化酵素,可促進蛋白質正常消化吸收。在我的臨床經驗中發現,消化不良也是引發痛風的危險因子之一。很多人忽略了這問題的嚴重性,在此特別分享給大家。消化不良除了造成消化道不適的情況之外,消化分解不完全的蛋白質進入血液循環系統後,因無法正常被人體吸收利用,因此視同廢物增加人體負擔。廢物因地心引力、血液循環不良易堆積於下半身,引發下半身組織病變。所以痛風常發病於末梢組織(如腳的大拇指),也就不足為奇了。
http://health.wedar.com/show.asp?id=1689
GNC資深營養師 劉宣宏 2000/02/11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