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et A to Z --- 膳食養生密碼
You Are What You Eat 大家都耳熟能詳, 令人驚訝的是人們總是吃錯食物,
日積月累, 不知不覺之間就吃出毛病來了.
怎麼吃才正確令您關切嗎? 沒關係, 來, 讓 Diet A to Z 和您一起分享膳食養生的秘密 !
2025年6月29日 星期日
心血管/「中暑」「熱衰竭」有傷心血管,勿輕忽
「中暑」「熱衰竭」有傷心血管,勿輕忽
夏季有哪些常見心血管問題?
台灣的天氣常常趨於極端化的型態,不時有破紀錄的高溫或是日夜溫差變化劇烈,冬天常發生心肌梗塞、猝死等事件,主要是因氣溫變低血管容易收縮,但夏天氣溫高仍可能出現心血管疾病,張釗監說:「因為天熱汗水流失多、蒸發快,同時水與電解質如鉀、鈉補充不足,使得血液變得黏稠,可能出現冠狀動脈或腦血管堵塞,嚴重時導致心肌梗塞或腦中風。」
此外,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內科主治張嘉修提到:「因為夏天的時候水分補充比較少,所以血流的流速會變得比較慢,所以夏季時『靜脈血栓』患者相對來講會比較多一些。」
「高溫」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上升有哪些關聯性呢?學理上來說,溫度上升會導致血液的黏滯性增加、膽固醇上升、血管內皮受損,進而增加「血栓」形成的機會。高溫造成的體液減少更會加重上述的現象,過度的脫水在某些病人身上甚至會發生低血容休克、或是因電解質不平衡而發生致命性的心律不整。
值得一提的是,不只是高溫,相當多的研究也發現處在忽冷忽熱過高的溫差(大於 8.5℃ ),或是缺乏空調而持續燜熱的室內環境下,都一樣會增加急性冠心症發生的風險。
從尿液顏色觀察補充水分是否足夠
近期臨床上一名 55 歲的男性,有時會感到呼吸喘,有時胸悶,單純想說這陣子天氣比較炎熱,稍稍拍拍胸脯、休息約一分鐘就有改善,因此自覺體健的他不以為意。不料,有天突然喘不過氣,全身冒汗幾近暈厥,119 抵達現場時已心肺功能停止。
心血管疾病早已並非老年人的專利,不少青壯年男性自恃年輕,不夠關心自己的身體,有小問題不愛就醫或不依循醫囑用藥,成為心血管疾病的另一大宗。張釗監呼籲:「有三高的民眾應作好健康管理,夏日在外須注意補充水分或電解質飲品,尿液顏色若為深黃色,就代表體內水分不足。」
怎麼區分是「中暑」還是心臟有問題?
醫療相關/「半夜小腿抽筋」何故?如何因應?
「半夜小腿抽筋」何故?如何因應?
如何預防抽筋?
一般而言,長者抽筋絕大部分是因老化及慢性疾病所引起,不用擔心是某種疾病的警訊。但反覆發作的病人,常會詢問是否有藥物可以治療?其實要預防夜間腿抽筋,應以非藥物療法介入為主,楊智超及陳建成提出以下建議:
1.被子不要蓋太重:被子太厚容易加重腳掌向下的姿勢,建議民眾可用一些支架使被子的重量不要直接壓在腳上。喜歡趴睡的人可把腳伸出床墊外或是用墊子或枕頭放在腳底的位置,使腳揚向腳背的方向。
2.睡前做伸展操:睡覺前可以做簡單伸展操,可預防抽筋。面向牆壁,距離耶約一米,腳不離地而身體貼向牆壁,維持10秒鐘,回復站立的姿勢休息5秒鐘,再重覆上面的動作數次。
3.按摩小腿:發生抽筋時,可先按摩小腿,疼痛緩解之後,再用熱毛巾熱敷,可緩解抽筋引起的不適。
4.吃含有鎂鈣食物:經常抽筋者可以透過飲食改善,平常可多吃香蕉、奇異果、菠菜、花生等補充鉀,黃豆、馬鈴薯、玉米等補充鎂,而牛奶及其製品、蛋類、黃豆、海帶等則可以補充身體缺乏的鈣。
除了上述建議之外,睡前喝杯溫熱牛奶、泡熱水澡、泡腳或睡覺穿上襪套,也是預防夜間腳抽筋的方法。
2025年6月28日 星期六
食材/地瓜/吃「烤地瓜」小心血糖飆高,不同烹煮方式攸關GI值
吃「烤地瓜」小心血糖飆高,不同烹煮方式攸關GI值
地瓜煮法不同 GI值差距顯著
三樹金鶯診所體重管理主治醫師蕭捷健指出,GI值(Glycemic Index,升糖指數)是衡量食物升高血糖速度的指標,數值越高代表食物使血糖上升越快。而研究數據顯示,「蒸煮地瓜」的GI值約為41至50(屬低GI食物),但「烤地瓜」則高達82至94(屬高GI食物),差距相當顯著。
烤地瓜更加甜美誘人 GI值也更高
蒸煮地瓜能保留更多健康元素
蕭捷健提到,與烤地瓜相比,蒸地瓜採用的是飽和蒸氣快速加熱至接近100°C的烹調方式。在這種高溫環境下,β-澱粉酶只能活動1至2分鐘就被熱失活,雖然蒸地瓜仍會產生甜味,但研究顯示其麥芽糖含量僅為4至6%,明顯低於烤地瓜,因此血糖上升的速度也較為緩慢。
地瓜烤過後抗性澱粉更難形成
蕭捷健說明,地瓜含有部分抗性澱粉,不易被人體消化吸收,能有效延緩血糖上升。然而,高溫長時間烘烤會大量破壞這些有益的抗性澱粉,讓其需要充足的水分與適當的時間才能重建其結構,且地瓜在烘烤中會大失水分,再加上過程產生的高糖、高黏度環境,使得澱粉鏈難以重新排列,抗性澱粉難以形成。
2025年6月27日 星期五
心臟/高溫增加心臟病風險
高溫增加心臟病風險
近日各地高溫炎熱,除了要小心熱傷害,醫師提醒,雖然心肌梗塞較常見於寒冷季節,但高溫易使身體脫水、電解質失衡,增加心臟病風險,心血管疾病患者應留意血壓變化、避免突然溫差大,尤其要注意午後及傍晚。
衛生福利部今天公布,6月1日至26日期間,總計已有573人次熱傷害就醫。這項統計所定義的熱傷害,包括熱及光之影響,如中暑、熱暈厥、熱痙攣、缺水性中熱衰竭等,以及氣候過熱、人為因素過熱等過熱導致意外事故。
除了要小心熱傷害,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郁安,近日透過新聞稿提醒,高溫環境容易導致身體出現脫水、電解質失衡,增加心律不整及心肌梗塞等嚴重問題。
陳郁安解釋,心肌梗塞雖然較常見於寒冷季節,但在高溫下,人體為了散熱,周邊血管會擴張,血壓因此下降。若下降幅度過大,可能造成腦部和心臟的血液灌流不足,進一步引起昏厥或短暫性腦缺血。
加上夏季因大量出汗,導致脫水與電解質失衡,陳郁安說,更容易增加血液黏稠度、血栓形成風險,以及心肌梗塞發生機率,尤其是午後及傍晚高溫累積的時間。
陳郁安提醒,高血壓、冠心症等慢性病患者、年長者及吸菸族群,更應特別注意夏季高溫的影響。家中有心血管疾病患者應隨時注意自身血壓變化,尤其夏季室內外溫差大,應避免突然從冷氣房走入高溫的環境,以免血壓劇烈波動。
陳郁安建議民眾,應盡可能避免在烈日下長時間活動,外出時務必做好防曬及補充水分,並適時補充電解質以維持體液平衡。日常生活中,落實健康飲食、適量補充蔬果、避免高鹽、高糖、高脂食物,並定期運動,能有效降低夏季心臟病風險,享受健康且安全的夏日生活。
2025年6月23日 星期一
癌症/「肺癌」用藥
肺癌「無基因突變」治療納健保 6月起給付!患者估年省200萬
依最新111年癌症登記報告,肺癌已蟬聯數十年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首。為提升肺癌治療水平,健保署自民國114年6月1日起,正式啟動「免疫檢查點抑制劑:PD-L1抑制劑」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之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第一線給付。
給付條件大幅放寬「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轉移性」以及「不具有EGFR/ALK/ROS-1腫瘤基因異常」等,符合之病友不限PD-L1表現量(含無表現)即可於第一線由醫師協助申請使用,推估每年約有1600人受惠,預計每年有望省下超過200萬元之藥費。
肺癌已進入個人化治療時代,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陳育民理事長說明,肺癌依組織型態可分為小細胞肺癌與非小細胞肺癌兩大類,在台灣非小細胞肺癌佔約9成,國人最常罹患的肺腺癌 就屬於非小細胞肺癌;在已知的基因突變中,非小細胞肺癌中具EGFR突變者最多,約占5~6成,其他如ALK、MET、ROS1與RET等,突變機率偏低,都落在5%以下。
「若檢驗出基因突變,患者就可以選擇相對應的標靶治療,目前在台灣已取得適應症的標靶藥物約有10種,配合多元健保給付政策,有基因突變肺癌的治療成績已有很大突破;但對剩下約3~4成無基因突變患者來說,治療選擇與資源就相對少很多,成為相對弱勢族群」。
這群無基因突變患者所面臨的困境,直到被認為是革命性治療的『免疫治療』出現後,才終於迎來一線曙光!高雄市立大同醫院內科部部長王金洲教授表示,肺癌領域所運用的免疫藥物被稱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其作用機轉源自於癌細胞為了躲避人體免疫殺手T細胞的攻擊,會使出如同『詐騙』般的手法,模仿正常細胞表現出PD-L1,與T細胞上的PD-1結合,欺騙T細胞讓它以為是正常細胞而不予攻擊。此時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PD-L1抑制劑,就能將PD-1與PD-L1之間的結合阻斷,揭穿癌細胞的詐騙,喚醒T細胞再度認出癌細胞,重新發動攻擊,消滅腫瘤。
王金洲醫師分析,PD-L1免疫抑制劑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之所以能發揮最佳療效的關鍵,在於抗血管新生標靶能抑制腫瘤不正常的血管生成,讓血管正常化,改善腫瘤周邊的微環境,協助化療和免疫藥物更好發揮療效,達成1+1的相輔相成療效,雙管齊下更有機會讓癌細胞受到控制。
台大醫院內科部胸腔科主治醫師廖唯昱教授表示,針對轉移性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無基因變異的情況,目前國際上主流第一線治療組合,即為化療合併上述之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與抗血管新生標靶。
根據大型臨床試驗數據來看,第一線治療組合採用化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上與PD-L1免疫抑制劑時,有效控制腫瘤的機率高達約6成,同時疾病惡化風險減少約4成,有機會為患者爭取整體存活期達19.8個月,也因此PD-L1抑制劑,被國際權威癌症治療指引NCCN列為最高證據等級之推薦用藥。
廖唯昱醫師進一步說明,如同標靶藥物在使用前,可先透過基因檢測預測治療有效性,PD-L1抑制劑雖也有對應的標記:PD-L1表現值(由0到100,數字越大表現越高),不過從試驗分析證實,一旦化療合併免疫治療與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時,不管PD-L1表現高或低,甚至是幾乎不表現者,都能看到明顯的效果,所以不需要特別針對PD-L1表現量限制病患用藥。惟過往健保在給付規則上較為嚴苛,僅開放高表現(≥50)之給付,且不得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讓治療靈活度大幅受限,也影響整體治療成績。
從今年6月1日起終於迎來大幅放寬的好消息,不再需要檢附PD-L1報告即有望申請,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表示,這項政策的實施,更進一步優化了治療的可近性,將有助於讓國內醫療照護更能與國際先進治療趨勢保持一致,並為我國肺癌治療提供更多解決方案。
2025年6月21日 星期六
腦疾/「失智症」相關新藥
「失智症」相關新藥
記者林志怡/台北報導〕心臟外科權威林芳郁曾任台大醫院、台北榮總、亞東醫院等3大醫學中心院長,更在醫療領域留下許多重要貢獻,5年前卻罹患失智症,引起外界關注,早期失智症新藥也將在明天開打,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目前國內已經核可的失智症新藥有2款,其中1款已經對健保提出給付申請,年底有機會進入討論。
亞東醫院將率全國之先,施打美國禮來研發的早期阿茲海默症新藥「欣智樂」,首例用藥個案為83歲女性患者,目前另有一款美日合作開發的新藥「樂意保」,都是20年來首度針對「類澱粉蛋白堆積」所研發的創新療法,有望延緩神經退化,突破過去只能緩解症狀的瓶頸。
健保署長石崇良今日出席「林芳郁教授醫學教育衛生基金會」成立儀式,會前接受媒體聯訪指出,目前食藥署已核准前述2款新藥,而其中1款已經對健保署提出健保給付申請,現已啟動醫療科技評估,待報告出爐後,會再進行下一步的程序安排,包括專家討論、共擬會等,程序上來說通常需要半年左右,預計年底有機會進入討論。
此外,石崇良補充,醫療科技評估所需時間視廠商提供的資料完備程度而定,資料齊備的情況下,大約需要45天,且由於這類新藥的真實世界資料不多,會檢視這些藥物的臨床試驗結果與其療效,以及藥品價格對於健保財務衝擊的程度、成本效益等。
2025年6月19日 星期四
腦疾/「失智類型」及預防、治療
「失智類型」及預防、治療
曾任職於台大醫院、台北榮總和亞東醫院等3大醫學中心院長的名醫林芳郁,傳出罹患失智症,他的妻子也是名醫林靜芸照護陪伴5年,消息讓各界訝異與不捨。其實失智症並不等於阿茲海默症,阿茲海默症只是失智的一種,必須區分清楚,才能及早發現與治療。
南門綜合醫院就在臉書分享說明「什麼是失智症?」,失智症是種大腦功能退化的症候群,影響範圍相當廣泛,像是記憶力、語言、判斷力、理解力與日常生活能力等。它不是單一疾病,而是一群症狀的「總稱」,可能由多種疾病引起。
常見失智症類型共分4大類:
阿茲海默症:最常見的失智症類型(約占60~80%),初期以記憶力退化為主,進而逐漸影響語言、空間感知與認知功能,其病程緩慢,但會持續惡化。
血管性失智症:主因中風或腦部血管損傷造成,症狀可能突然出現,與腦部受損區域有關,如注意力下降、計算力變差等,可能與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有關。
路易體失智症:除了記憶問題,還常見「幻覺、動作僵硬、顫抖」,與帕金森病有類似症狀,認知功能可能忽好忽壞、變化劇烈。
額顳葉型失智症:發病年齡較早,常見於「50至60歲」的壯年,以性格改變、社交能力退化為主,早期不一定有明顯記憶問題。
失智症警訊有哪些?該如何發現失智症?
南門綜合醫院進一步舉例,像是常忘記剛發生的事,說話語句常中斷或詞不達意,情緒波動大會易怒或冷漠,迷路或找不到回家的路,甚至是做事順序錯亂。南門綜合醫院提醒,這些情況其實不是理所當然的「老了就會這樣」,而是「大腦在求救」。
失智症診斷與治療
透過神經心理測驗、腦部影像(如MRI/CT)與血液檢查來進一步評估,雖然目前無法根治,但藥物與非藥物療法(如認知訓練、環境調整)可幫助延緩病程,提升生活品質。
南門綜合醫院提醒,失智不是老年人專利,也不是正常老化的結果,只要提早發現,就能提早因應,讓患者與家屬都能過得更有尊嚴與品質,如果相關問題也可以尋求「神經內科」,讓專業醫師進一步評估與診療。
2025年6月16日 星期一
癌症/「肺癌」治療新突破
肺癌治療新突破!美研發奈米「快遞」 精準投藥殺癌細胞
肺癌與囊腫性纖維化等嚴重肺疾治療可望迎來革命性突破!科學家宣布開發出可將遺傳療法精準送達肺部的奈米粒子傳輸系統,能有效將mRNA與基因編輯工具送入病變細胞,不僅安全,亦能避免副作用。動物實驗已證實其療效,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於頂尖科學期刊。
根據科技新聞網站《SciTechDaily》報導,此項突破性研究由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OSU)藥學院教授·薩海(Gaurav Sahay)領軍,並與奧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OHSU)、芬蘭赫爾辛基大學(University of Helsinki)共同合作。
團隊在測試逾150種材料後,成功設計出獨特的離子化奈米脂質載體,能攜帶遺傳分子直達肺部受損細胞,在動物實驗中已成功延緩肺腫瘤生長,並改善由囊腫性纖維化(cystic fibrosis)引起的肺功能衰退。
囊腫性纖維化為單一基因缺陷遺傳病,常致肺部濃稠黏液積聚,引發慢性發炎與呼吸困難;肺癌則是全球癌症頭號殺手。研究團隊指出,此新傳輸技術未來有望直接修復病變細胞的基因錯誤,或將特定基因訊息送入腫瘤細胞以啟動免疫反應,大幅提升治療成效。該系統採用「可客製化」的肺靶向脂質(lung-targeting lipids)為核心,其化學合成策略可望加速遺傳療法開發。
薩海教授強調:「我們的合成流程簡潔高效。這證明了遺傳藥物若能精準送達正確位置,就能發揮強大療效,且能在不引發免疫副作用下啟動癌細胞攻擊機制、修復肺部功能。」
此系列研究獲得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國家心肺血液研究所(NHLBI)與囊腫性纖維化基金會(Cystic Fibrosis Foundation)等機構資助。其重要成果已分別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及《美國化學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未來團隊計劃將此技術平台擴展至其他器官與疾病。
薩海教授的長期目標是:將正確的基因工具運送到正確的細胞位置,為各類疾病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解決方案。這無疑是朝此方向邁進的關鍵一步。
腎臟/「十大傷腎喝水行為」~腎臟科醫師分享
「十大傷腎喝水行為」~腎臟科醫師分享
水喝不足或過多都危害健康。醫師洪永祥列出十大傷腎的錯誤喝水行為,包括運動後大量灌水、以湯或飲料代水等,第一名為「從小水喝太少完全無自覺」。他表示,這是他臨床上最常看見的人,容易三高、痛風、結石、腎臟加速老化。一般人白天至少8次的喝水次數最佳。
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在其臉書表示,水參與了人體的血液循環、新陳代謝、酸鹼平衡、廢物排泄等,是人體最重要的元素。腎臟就是人體的過濾器,過濾器最重要的就是水分的進出與平衡。但是,很多人卻因錯誤喝水而傷腎。他列舉十大錯誤喝水習慣傷腎的排行榜。
1. 從小水喝太少卻不自覺
水喝太少的人會精神不佳、容易感冒、容易三高、容易痛風、經常泌尿道染與結石,腎臟長期缺水導致過速老化的腎臟。這類人口渴才會找水喝,但口渴時,人的腎臟就已嚴重缺水了。
2. 喝水過量
有些人每天過量喝水,希望搶救腎功能,但長期過量的第一種風險是電解質稀釋低鈉血與低血鉀。第二是腎臟過勞。水喝太多,腎臟過濾工作增加,會進入「高過濾狀態」,長期易致腎絲球硬化。
3. 身體必須限水卻大量喝水
心臟衰竭、肺水腫、肝硬化、慢性腎衰竭或洗腎每日尿量已經明顯減少,都必須限水,例如,尿液減少卻大量喝水會造成急性肺水腫有生命危險。
4. 迷信海洋水、鹼性水
瓶裝水會增加人暴露於塑膠微粒的風險。此外,許多瓶裝水富含過多的電解質,反而造成腎臟的負擔。事實上,民眾、腎友可把自來水經過簡單過濾與煮沸後,作為每白開水的主要來源。
5. 起床第一杯水太晚喝
身體最缺水時間為起床還沒喝第一杯水的清晨,因為晚餐後人開始少喝水,但睡眠過程,水分仍持續流失,水分流失導致血液濃縮,清晨時刻起床口渴,也是清晨中風與心梗的原因,更危害腎功能。
6. 因為頻尿就不喝水
這是非常危險的行為,刻意減少喝水會加速腎功能的惡化。
7. 天冷或冷氣房就忘記喝水
低溫會掩蓋掉口渴感覺,讓人少喝水,但低溫讓血管收縮,不喝水讓血液濃縮、黏稠度升高,增加腎臟的負擔,也是造成冬天心梗的原因。
8. 晚餐後或睡前大量喝水
此時大量喝水會影響睡眠品質,導致夜間頻尿與自律神經失調,會讓代謝、免疫失常,也會讓腎臟負擔大增。
9. 以湯或飲料代水
長期用含糖飲料、碳酸飲料、加工茶飲等取代水,會增加腎臟負擔,且增加蛋白尿與代謝症候群風險。大部分的湯常含有過多的油脂、熱量、鹽分、糖分對腎臟負荷與傷害更勝飲料。
10. 運動後大量灌白開水
運動後猛灌白開水,可能會出現噁心頭痛,很多人誤以為是喝太冰太涼的水導致,其實是灌進大量水份導致的高風險「低鈉血症」。人體大量水分流失時,補水時也要補鈉、鉀等電解質,可選擇低糖運動飲料或加入少許鹽的白開水。
2025年6月15日 星期日
癌症/最新研究~新型血液篩檢可提早三年揪出癌症
新型血液篩檢可提早三年揪出癌症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團隊開發突破性血液檢測技術,可在癌症症狀出現前3年,偵測腫瘤釋放的基因突變,開啟早期治療契機。據《SciTechDaily》報導,這項研究於今(2025)年5月22日刊於《癌症發現》(Cancer Discovery),獲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資助,展現多癌症早期檢測(MCED)改寫診斷未來的潛力。
研究由約翰霍普金斯盧迪希癌症中心(Ludwig Center)與金梅爾癌症中心(Kimmel Cancer Center)專家領銜,首席研究者王宇軒博士表示:「能在症狀前3年偵測癌症基因突變令人震驚,此時腫瘤遠未進展,治癒率大幅提升。」研究分析NIH資助的「動脈粥樣硬化風險研究」(Atherosclerosis Risk in Communities, ARIC)血漿樣本,探討癌症早期生物標記。
團隊採用高精度測序技術,分析52名ARIC參與者血樣,其中26人於採樣後6個月內確診癌症,另26人未確診。結果顯示,8人採樣時MCED檢驗呈陽性,均於4個月內確診。更驚人者,6人可追溯至診斷前3.1-3.5年的血樣,其中4人已含腫瘤基因突變,證實癌症可提前3年偵測。
資深作者、盧迪希中心聯合主任沃格爾斯坦(Bert Vogelstein)強調:「這項研究為MCED設定靈敏度基準,展現極早期診斷潛力。」研究獲NIH(R21NS113016等)、盧迪希癌症研究基金及索爾·戈德曼測序中心資助,顯示跨領域合作的重要性。數據表明,早期發現可提高治療成功率。
資深作者、腫瘤學教授帕帕多普洛斯博士(Nickolas Papadopoulos, Ph.D.)指出,提前3年診斷固然有利於治療,但陽性檢測結果後的適當臨床追蹤指引仍需明確。MCED技術未來仍需進一步驗證其對不同癌症種類的偵測靈敏度,並建立標準化的篩檢流程。若能廣泛應用,將有望顯著降低晚期癌症的比例,拯救更多生命
2025年6月13日 星期五
心肌梗塞/熱+臭氧=心臟隱形壓力鍋 醫:開冷氣不為涼快 是保命
~心肌梗塞好發族群留意了~
熱+臭氧=心臟隱形壓力鍋 醫:開冷氣不為涼快 是保命
張家銘指出,研究發現只要當天的臭氧濃度達 60 ppb,也就是台灣夏季都市常見的狀況、氣溫來到當地前5% 高點,年輕人心肌梗塞風險就會上升33%。另外,即使臭氧只有 50ppb、氣溫只是「剛好熱」,風險也會增加 15%。
張家銘指出,只要打開﹂環境部空氣品質監測網(https://airtw.moenv.gov.tw/)」,查一下台北、台中或高雄的午後數據,就會發現這些所謂的「危險日子」,在我們生活裡是常態。尤其夏天悶熱少風、陽光毒辣的下午,臭氧濃度快速上升。當濃度達50至60 ppb時,對心血管系統來說已是拉高警報時刻。
過去我們認為紅害天出門危險,熱浪來要小心,但張家銘指出,這篇研究訊息告訴我們,真正潛藏風險的不是極端,而是「每天都可能遇到」的中度高溫與中等臭氧日。
這研究還提到,男人比女人更容易「中招」。張家銘指出,男生即使只有其中一個數值偏高(臭氧或溫度),心肌梗塞的風險就會明顯升高;女生則是「熱」和「臭」一起來時,比較容易出問題。而在不同類型心肌梗塞中,非ST段上升型的人,對這樣的環境最敏感。而不論是30幾歲還是50幾歲,只要溫度一升,整體風險就提高。
中等濃度臭氧搭配高溫,會在體內引發發炎反應與氧化壓力,傷害血管內皮細胞,使血管收縮、血壓升高,進一步提高血栓形成的機會。張家銘指出,越來越多研究發現,臭氧暴露與心律不整與心房顫動有關,對本身就有心血管疾病或家族史的人來說,這是一個不能忽視的「無聲殺手」。
怎麼過生活,才能不讓心臟「偷爆炸」?張家銘建議:
一,看天氣預報,也看臭氧濃度。現在很多App,除了PM2.5,也會報導臭氧指數。看到偏高時,就把自己當成過敏體質的人,懂得避開就好。
二,運動時間要挑對。午後1點到4點臭氧最高,又悶又熱,是心臟最吃力的時候。建議早上或傍晚運動,不要逞強跑在正午。
三,悶熱的時候,不開冷氣是省錢,但不是省命。特別是對有高血壓、糖尿病、膽固醇偏高的族群,這時開冷氣是「保護心臟」的行為,不是浪費電費。
第四,公司、學校也該跟上腳步。不是只有PM2.5才會調課、室內上班,當臭氧濃度和氣溫都上來的時候,也該讓戶外活動暫緩、工作排班彈性化。
五,如果您家裡有長輩有心血管病史,或您自己有家族性風險,那就更要「挑天氣生活」。這不叫怕病,這叫懂保命。
很多人為了省電,家裡再悶也捨不得開冷氣。但這篇研究表示「悶熱+臭氧=心臟壓力大」,當天氣真的讓人喘不過氣的時候,冷氣不只是「涼快」,而是「讓心臟喘口氣」的工具。尤其是家中有長輩、有慢性病患者時,記得幫他們注意環境是否通風,是否太熱,是否該降溫一下。
我們常說:「會喘的不是肺,是心臟。」這篇耶魯研究讓我更確定,環境真的會「偷襲心臟」,而我們的生活方式,就是那道防線。很多人看到這些研究後會問我:「那怎麼辦?我不能改變天氣啊。」沒錯,我們不能改變氣溫、臭氧,但我們可以選擇用更有覺知的方式生活。
2025年6月12日 星期四
癌症/「膽管癌」~肚子痛如何分辨是腸胃不適、還是癌症?
膽管癌
~~~認識「膽管癌」
死亡率與胰臟癌並列第一!胃痛、茶色尿竟是「隱藏版癌王」4警訊
肚子痛如何分辨是腸胃不適、還是癌症?
膽管癌的預防與保健,3件事情簡單能做到
2025年6月10日 星期二
癌症/「肺癌療法」新突破,可存活更久。
國內晚期肺癌治療新發現! 「接續治療」活更久可達近5年
國內肺癌以肺腺癌為大宗,EGFR基因突變達55%至60%,最新GIANT本土真實治療預後報告發現,先用第2代標靶藥再接第3代標靶藥,整體存活期可達55.2個月,較一開始就用第3代標靶藥更長。
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黃俊耀表示,目前EGFR基因突變病人單純使用第3代標靶藥,整體存活期上看3年,但抗藥後產生的基因突變較雜亂,若未及時檢測恐錯失對症用藥契機。
4道策略 第2代標靶藥打頭陣
黃俊耀指出,由長庚、台大、北榮等醫院針對1千多名晚期肺癌病人的最新研究發現,EGFR基因突變患者一線治療先用第2代標靶藥,整體存活期近40個月,當疾病惡化出現常見T790M突變,再接續第3代標靶藥,整體存活期近5年,研究收案有病人更長達12年;即便無T790M突變,接續化療仍可達近3年。日本研究亦發現,EGFR基因突變患者接續治療的整體存活期達66個月。
黃俊耀解釋,台灣病人約5到6成會產生T790M突變。臨床上曾遇過患者抗藥後,組織切片檢測未發現相關基因突變,但液態切片再次檢測找到突變,建議雙重確認以免錯過可用標靶藥機會。
黃俊耀表示,當二線治療也抗藥時,可檢測有無MET、RET、KRAS或BRAF等基因突變,都有對應標靶藥能接續使用,有機會活得比較久,未發現突變再走化療一途。
「就像大隊接力一樣,4個人比2個人跑更久!」黃俊耀指出,一線治療使用第3代標靶藥出現基因突變,接續治療十分受限,但一線採用第2代標靶藥,發生T790M突變可接第3代標靶藥,再發生抗藥可檢測有無其他基因突變,無適用標靶藥則接受化療、免疫治療等,共4道策略,可助延長存活期。
黃俊耀收治1名75歲晚期肺癌女性,2018年確診後,先用第2代標靶藥,產生T790M突變再用第3代標靶藥,現已存活達75個月。
不過,黃俊耀提醒,第2代標靶藥副作用較外顯,常見皮膚疹、甲溝炎、腹瀉、頭皮毛囊發炎、口腔黏膜炎,第3代標靶藥則通常僅感到皮膚乾燥、脫屑等,但有隱性副作用須注意,例如血小板不足易出血、心律變慢、肝功能異常、間質性肺炎,甚至是皮膚起水泡等史蒂芬強森症候群症狀。
2025年6月9日 星期一
眼睛/「乾眼症」新詮釋/發炎過勞恐是乾眼元凶 醫教「這練習」助緩解
「乾眼症」新詮釋
發炎過勞恐是乾眼元凶 醫教「這練習」助緩解
眼睛又乾又澀,明明點了眼藥水,卻還是沒好轉?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引述國外研究表示,從分子細胞與身體整體健康的角度來看乾眼症,問題未必是眼睛,而是身體正在發炎、過勞、失衡的結果,也是被忽略的慢性求救訊號。除飲食、睡眠有助改善外,日常可做「20-20-20練習」,看螢幕20分鐘後,遠望20呎、停留20秒,給眼睛一點喘息時間。
發炎過勞致淚膜不穩定
張家銘於臉書專頁「基因醫師張家銘」發文指出,據最新研究顯示,乾眼的根本問題,其實是眼表的慢性發炎與神經過度敏感。當我們長時間盯著螢幕、工作壓力大、睡不好,眼睛的淚膜會變得不穩定,角膜表面細胞會像泡在鹽水裡一樣,處於高張環境。這種狀況也會啟動身體的發炎機制,開始破壞原本穩定的淚液與神經系統。
張家銘進一步說明,為什麼越用眼越不舒服?因為我們的神經「學會痛」。當眼睛長期處在慢性發炎的狀態,角膜的神經就像被操到極限,變得超級敏感。就算只是微風吹過、光線閃一下,神經都會過度反應,傳出強烈的痛或澀。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人乾眼不是乾,而是酸、澀、刺、痛,這是一種累積很久的神經疲憊與發炎記憶。
此外,張家銘說,乾眼症患者通常也會睡不好、腸胃不順、容易緊張、疲累;甚至還可能有免疫力下降、經常感冒、嘴破、過敏體質等問題。因為乾眼呈現的其實只是冰山一角,背後隱藏的是全身性慢性低度發炎,甚至可能合併自律神經失調,以及腸道菌相不平衡。
飲食、睡眠多管齊下助改善
很多人一聽乾眼症,馬上聯想到只能依靠眼藥水緩解。張家銘表示,真正能改善乾眼的,不是人工淚液,而是改變生活節奏。當我們從生活習慣著手,改善睡眠、吃對食物、讓身體降發炎,眼睛的狀況便能明顯好轉,並建議從以下方式著手:
●一天幫眼睛做3次做「20-20-20練習」:看螢幕20分鐘後,遠望20呎、停留20秒,給眼睛一點喘息時間。
●每天溫敷雙眼10分鐘,幫睫狀腺通管路,讓眼睛油脂穩定。
●補充Omega-3脂肪酸,如:深海魚、亞麻籽;維生素D、抗氧化物,如:莓果、蔬菜,從飲食中降發炎。
●減少糖份、炸物與加工食品的攝取,讓身體修復更輕鬆。
●睡滿7小時,不讓副交感神經持續缺班。
張家銘提醒,當眼睛不舒服時,請不要再忽略身體的警訊。乾眼,不是單一器官的毛病,而是生活失衡的提醒。
2025年6月7日 星期六
尿失禁/女性別站著尿尿易尿失禁甚至傷腎
女性別站著尿尿易尿失禁甚至傷腎
泌尿科醫師指出,淋浴時排尿會讓大腦產生錯誤連結,久了恐造成尿失禁甚至泌尿道感染。(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許多人習慣在淋浴時順便解放,但泌尿科醫師警告,這項「洗澡順便尿尿」的行為,其實可能對身體造成長遠傷害。美國泌尿科醫師厄文(Dr. Teresa Irwin)就提醒,若長期在淋浴時排尿,會使大腦把「水流聲」與「排尿行為」產生錯誤聯結,未來聽到水聲就可能不自主想上廁所,嚴重恐演變為尿失禁。
厄文近日在TikTok拍片指出,有超過60%的受訪者承認自己曾在洗澡時順便排尿,但她也示警若長期在淋浴時排尿,大腦會把「水流聲」與「排尿行為」產生錯誤連結,這也像是著名的「巴夫洛夫的狗實驗」。她也進一步解釋,這個實驗是狗在看到餵食員或聽到節拍器聲響時就會分泌唾液,並非因為看到食物。厄文就指出,這種錯誤連結最終可能導致尿失禁風險上升,尤其女性風險更高。
至於為何會對女性的風險更高?厄文指出是因為男性的攝護腺結構可支撐膀胱,較能維持排尿姿勢,但女性缺乏這樣的構造,站著尿尿會讓骨盆底肌無法完全放鬆,導致膀胱無法排空尿液,形成「尿液滯留」現象,進而增加泌尿道感染風險,甚至危及腎臟健康。她強調,不論男女,建議將排尿行為限定在廁所內進行,避免與非如廁情境產生連結,才能長久維持健康的排尿控制機制。
2025年6月4日 星期三
胃疾/「胃食道逆流」不用太緊張啦/台大醫師分享
胃食道逆流怎麼治療?其實是正常現象?台大醫院曾屏輝醫師詳解
2025年6月3日 星期二
日常生活/「衣服汚漬」去除分享/超實用
「衣服汚漬」去除分享/超實用
比洗衣店還厲害!22個實用洗衣小技巧
白色衣服沾到火鍋油漬
吃麻辣鍋最怕湯汁噴到衣服了,不過其實只要在牙膏中加一點水,均勻塗抹在汙漬上並輕輕搓揉,等待白色泡沫覆蓋整個汙漬後,再用清水沖洗乾淨,衣服就恢復原本的潔白囉!
衣服有異味
衣服被壓在衣櫃內的底層久了又沒有通風,難免會有潮濕的味道。此時,只要將有怪味的衣服泡在20:1的白醋與水中,浸泡10分鐘再以常規清洗,就不會有異味了。
除去殘留洗衣粉
在清水投洗的倒數第二遍用100:1的的白醋水先浸泡5分鐘,再以清水洗乾淨,洗衣粉就不會殘留在衣服上。
衣服上有筆跡
要將衣服上不小心劃到的筆跡洗乾淨有兩招,分別是:
- 二鍋頭(一種高粱酒)+水,將有筆跡的地方泡在裡面,然後正常搓洗就可以了。
- 將牛奶倒在筆跡處,反覆搓洗,就能去除筆跡。
沾到醬油
2025年6月2日 星期一
手指復健~復健真的有效嗎?醫詳解「6種物理治療法」
手指復健~復健真的有效嗎?醫詳解「6種物理治療法」
人若身體出現痠麻疼痛,多數會尋求專業醫師治療,但有些民眾做過電療、熱療甚至是體外震波等方式,卻感覺僅有短暫效果,過了一陣子又開始痛,因此認為復健作用不大。究竟復健或物理治療到底有沒有效?仁生復健科診所醫師陳渝仁解析6種常見物理治療法,以及適用和不適用的情況。
物理治療儀器,就是治標的好方法。儀器治療是以非侵入性的方法促進身體自我修復,不可諱言的是很多時候治療速度比不上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但對於輕度的痠麻痛、不想吃藥、以及害怕侵入性治療的人來說,是很好的第一線選擇,以下介紹復健科常用的物理治療儀器。
熱療
熱療的原理是促進局部循環、放鬆骨骼肌及減少神經痛覺訊號的傳遞。熱療對於表層的肌肉骨骼痠痛及關節肌腱韌帶都有修復效果,要注意的是治療區域不可有傷口、有糖尿病或是感覺功能異常的治療時要特別注意,避免燙傷。
常用的淺層熱療包括:
熱敷袋
石蠟浴:針對小關節,可以完整包覆治療區域
紅外線
深層熱療包括:
超音波:可將能量傳導到較深層的構造,例如肌腱韌帶關節囊,並保持在深層,避免能量在表淺組織被消耗掉,超音波可增加軟組織延展性、減輕疼痛、促進傷口收縮、組織蛋白合成,但是不可使用於眼睛、未閉合生長板、心律調節器周圍
微波:微波可透到深部組織,故針對深層關節或肌筋膜組織的治療,但不可用於有金屬植入物的組織,否則金屬植入物被加熱,人體就變成烤肉
電療
電療是許多人對復健科的第一印象,電療有幾個重要作用:止痛:抑制疼痛訊號傳導到大腦、促進自身止痛賀爾蒙分泌
增加局部血液循環
促進傷口癒合
增加骨質形成、幫助骨折癒合
增加肌力、避免無力的肌肉萎縮(例如:中風造成的肢體無力)、增加關節活動度、減少肌肉痙攣
要注意的是,如果本身有心臟節律器,不可接受電療,以免影響心臟節律器,甚至造成心律不整。
機械力
俗稱「拉脖子」的頸椎牽引,以及俗稱「拉腰」的腰椎牽引,是復健科常用的儀器治療。頸椎及腰椎牽引是對身體施加拉力,目標伸展脊椎周邊的肌肉、韌帶及小面關節,加強上述組織的循環新陳代謝,並且降低椎間盤的壓力,促進椎間盤回到正確的位置。頸椎及腰椎牽引常用來治療椎間盤突出、脊椎神經根壓迫、肌肉筋膜緊繃等狀況,然而若病人有骨質疏鬆、壓迫性骨折、椎弓解離等狀況,則不適合接受牽引治療。
機械波
「體外震波」是目前最廣為使用的機械波治療。體外震波是以重複的低頻率高能量刺激軟組織,可以想像是隔山打牛,不碰觸深層組織,但是將能量直接送入,製造一個控制之下的微小創傷來啟動修復機制,局部只會造成非常細微的升溫。許多研究發現,體外震波對許多疾病有不錯的治療效果,包括:
足底筋膜炎
鈣化性肌腱炎
網球肘
骨癒合不全
體外震波的能量比傳統復健治療儀器強上許多,因此是不想接受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的病人的好選擇。
雷射
雷射是最常使用的光療復健儀器。雷射可以減少疼痛發炎、促進膠原組織增生、幫助傷口及骨折癒合。雷射的作用機制主要是影響細胞活性,不會造成局部組織溫度上升,因此不要覺得雷射治療的時候不會溫溫的、無感,就以為雷射沒有效用。只要使用得當,物理治療儀器是很好的輔助治療,要提醒的是,物理治療儀器終究是輔助性質,搭配矯正姿勢、強化肌力及協調穩定度,或者以增生療法修補受損的組織,才能根本的跟痠麻痛說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