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中暑」「熱衰竭」有傷心血管,勿輕忽
「中暑」「熱衰竭」有傷心血管,勿輕忽
夏季有哪些常見心血管問題?
台灣的天氣常常趨於極端化的型態,不時有破紀錄的高溫或是日夜溫差變化劇烈,冬天常發生心肌梗塞、猝死等事件,主要是因氣溫變低血管容易收縮,但夏天氣溫高仍可能出現心血管疾病,張釗監說:「因為天熱汗水流失多、蒸發快,同時水與電解質如鉀、鈉補充不足,使得血液變得黏稠,可能出現冠狀動脈或腦血管堵塞,嚴重時導致心肌梗塞或腦中風。」
此外,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內科主治張嘉修提到:「因為夏天的時候水分補充比較少,所以血流的流速會變得比較慢,所以夏季時『靜脈血栓』患者相對來講會比較多一些。」
「高溫」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上升有哪些關聯性呢?學理上來說,溫度上升會導致血液的黏滯性增加、膽固醇上升、血管內皮受損,進而增加「血栓」形成的機會。高溫造成的體液減少更會加重上述的現象,過度的脫水在某些病人身上甚至會發生低血容休克、或是因電解質不平衡而發生致命性的心律不整。
值得一提的是,不只是高溫,相當多的研究也發現處在忽冷忽熱過高的溫差(大於 8.5℃ ),或是缺乏空調而持續燜熱的室內環境下,都一樣會增加急性冠心症發生的風險。
從尿液顏色觀察補充水分是否足夠
近期臨床上一名 55 歲的男性,有時會感到呼吸喘,有時胸悶,單純想說這陣子天氣比較炎熱,稍稍拍拍胸脯、休息約一分鐘就有改善,因此自覺體健的他不以為意。不料,有天突然喘不過氣,全身冒汗幾近暈厥,119 抵達現場時已心肺功能停止。
心血管疾病早已並非老年人的專利,不少青壯年男性自恃年輕,不夠關心自己的身體,有小問題不愛就醫或不依循醫囑用藥,成為心血管疾病的另一大宗。張釗監呼籲:「有三高的民眾應作好健康管理,夏日在外須注意補充水分或電解質飲品,尿液顏色若為深黃色,就代表體內水分不足。」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