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et A to Z --- 膳食養生密碼

You Are What You Eat 大家都耳熟能詳, 令人驚訝的是人們總是吃錯食物,
日積月累, 不知不覺之間就吃出毛病來了.
怎麼吃才正確令您關切嗎? 沒關係, 來, 讓 Diet A to Z 和您一起分享膳食養生的秘密 !

2022年8月21日 星期日

腸躁症 VS.大腸癌/如何區分

 腸躁症 VS.大腸癌/如何區分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現代人生活壓力大,不少人都有便秘的問題,不過醫師提醒,大腸激躁症與大腸癌頗有相似之處,大腸癌早期雖然無明顯症狀,但中期可能有腹脹、腹痛、排便習慣改變、血便、體重減輕等症狀,與腸躁症病因相同,唯一的差別是在排便之後,腹脹腹痛會大幅改善,但還是做大腸鏡檢查最能區別。

醫師阿毛在臉書粉專「醫生漫畫家阿毛」發文指出,腸道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個腦袋,對應壓力有相當敏感的反應,若生活壓力累積或情緒激動,都可能會引起腸道不適甚至腹痛,慢性化便可能造成大腸激躁症。而大腸激躁症又稱為腸躁症,好發於女性(2:1),屬於胃腸道功能障礙,並非結構異常或病灶。腸躁症病因由多種因素引起,像是發炎反應、腸道菌叢改變、食物敏感性、基因遺傳以及情緒壓力因素等。

他說,腸躁症是消化功能病變,不是構造異常或特定器官發炎,當腹痛的症狀及頻率符合羅馬準則,便可診斷為腸躁症。

羅馬準則:近3個月反覆腹痛,每週發作一次以上,且合併排便時腹痛(排便後改善)、排便頻率改變(多於每天3次或少於每3天1次)、排便型態改變(軟便、水便、顆粒便)。

若症狀都符合羅馬準則還需要檢查嗎?醫師強調,為排除其它疾病,像是脹氣、便秘及腹瀉交替發生,還是必須做一連串的檢查,包括抽血、糞便潛血、腹部X光,甚至是大腸鏡及胃鏡檢查,排除掉許多實質疾病(特別是大腸癌、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氏症),最後才能做出診斷是否有腸躁症。

至於飲食該如何調整,醫師提醒,定時定量進食,讓消化與排便規律化,且要避免太甜、太辣、太油、易脹氣食物、避免吃到飽、減少精緻澱粉、酒精及咖啡等,應多攝取高纖食物或優酪乳。

全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