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尿有泡泡」不一定是「腎臟病」
有些人發現尿液中出現泡泡,便擔心是否罹患腎臟病,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腎臟內科醫師林彥仲表示,排出有泡泡的尿液不一定是腎臟病,也可能是發燒、感染、激烈運動所致,但腎臟發炎導致尿蛋白增多,的確會出現泡泡尿,建議就醫檢查,才能夠進一步判斷;而平時也可多留意身體症狀,例如下肢是否水腫、走路或睡覺時易喘氣、貧血等,才能早期發現慢性腎臟病,降低洗腎機率。報導╱周佩儀 攝影╱陳志淵
林彥仲醫師說明,腎臟會製造蛋白質,如果腎臟發炎,血液中的蛋白質就會滲透到尿液中,也就是「蛋白尿」,若長期置之不理,最後可能需要洗腎,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許多腎臟疾病的治療,多以降低蛋白尿為首要目標,不過並不是所有泡泡尿都是蛋白尿,需根據泡泡的狀態,才能做進一步判斷,而蛋白尿的特徵為,尿液中的泡泡如啤酒泡泡般綿密,且一般泡泡會在5~10鐘內慢慢消失,蛋白尿的泡泡卻久久不散,或尿液顏色偏黃色、橘紅色,但因為尿液顏色與藥物、食物有關,例如吃維生素B群、甜菜根等都會影響,因此尿液顏色僅供參考。
【先了解】激烈運動也會出現
發燒、感染、激烈運動也可能有蛋白尿,林彥仲表示發燒、感染時,會改變腎臟過濾通透性,使蛋白質滲透尿液中,而激烈運動導致心跳加快、血壓改變,讓腎臟蛋白質流失至尿液,會產生暫時性蛋白尿,但發燒、感染復原,運動後適當休息,症狀會消失,不過腎臟發炎引起的蛋白尿則為持續性,沒有治療易造成如洗腎等不可逆的傷害。
下肢水腫易喘當心
維持身體水分平衡是腎臟重要功能之一,腎臟功能降低,排水的能力就會減弱,林彥仲舉例,假設喝1000c.c.的水,只排出500c.c.,剩下500c.c.便滯留在體內,而水往地處流,下肢就容易水腫,因此如果身體出現長期、非周期性的中重度下肢水腫,或是走路、睡覺時會喘,也可能是水分滯留在心肺,建議盡快至腎臟內科檢查。
貧血臉蒼白是警訊
由於血液需要腎臟分泌荷爾蒙到骨髓協助造血,如果腎臟功能異常,易使造血荷爾蒙降低,導致人體紅血球缺乏,造成貧血症狀,如果長期有貧血、臉色蒼白、易疲累等現象,也可能是腎臟病的警訊,林彥仲醫師建議,平時應多留意身體異狀,才能提早發現慢性腎臟病,降低洗腎、罹患重大疾病,甚至是危及性命的風險。
【這樣做】至腎臟內科檢查
若出現泡泡尿、中重度下肢水腫、走路或睡覺時候會喘、貧血以及疲勞等症狀,建議可以至腎臟內科做尿液、抽血、腎臟超音波等檢查,約半天可完成,健保有給付;日常生活中,建議蛋白質攝取應適量、飲食少油少鹽、勿吃不明藥物等,每天喝1500c.c的水,如有大量流汗,可多補充500~1000c.c.,才能維持腎臟功能基本恆定。
【醫生說】
運動雖會造成暫時性蛋白尿,但這是自然變化,並不代表運動會造成腎臟傷害,且長期規律運動反而能降低血壓。
標籤: 蛋白尿,腎臟病,尿尿有泡泡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