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et A to Z --- 膳食養生密碼

You Are What You Eat 大家都耳熟能詳, 令人驚訝的是人們總是吃錯食物,
日積月累, 不知不覺之間就吃出毛病來了.
怎麼吃才正確令您關切嗎? 沒關係, 來, 讓 Diet A to Z 和您一起分享膳食養生的秘密 !

2010年3月17日 星期三

食物酸鹼性的迷思

榮新診所副院長 何一成

將食物簡單分成酸或鹼性兩種,以調節體質,的確是吸引人的理論,但是身體維持酸鹼平衡主要靠肺部排除二氧化碳與腎臟排泄多餘的酸鹼離子來達成,並不是靠食物。食物中所含的各種酸鹼離子只是提供身體緩衝的能力而已

酸性是指物質中氫離子的濃度,可以儀器或試紙測量,PH7定義為中性,PH 1為強酸性,PH 14為強鹼性。

****食物的酸鹼性有三種意義

第一種意義是直接測量其PH值
醋與果汁呈現明顯的酸性PH值一般在3-6之間。蔬菜及澱粉類PH值在5-6之間呈弱酸性,動物性食品在6-7之間接近中性,鈣片與麵包餅乾中的小蘇打(碳酸氫鈉)則為鹼性。

第二種意義是食物經過體內新陳代謝後留下物質的酸鹼度
以此觀點,果汁與醋則歸類為鹼性食物因為它們會被轉變成鹼性的碳酸氫鉀,酸性離子則由腎臟排除,鈣片與小蘇打新陳代謝後依然為鹼性,而肉類為酸性食物,這是因為其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質與脂肪會轉變成酸性物質。

第三種意義是,有些食物如果糖、蔗糖、澱粉、正常時代謝物並不呈現酸性,但若一次攝取大量超過身體的負荷,也會轉變成酸性物質

酸性與鹼性食物應平衡攝取,才能維持健康,太酸的果汁與醋會破壞牙齒的琺瑯質,也會刺激黏膜造成食道發炎,應稀釋飲用或與不酸的動物性食品或蔬菜、穀類、麵包等交替食用。人體各部份呈現的酸鹼是不同的,血液是偏鹼的PH值約7.4是調節各器官酸鹼性的大本營,胃酸為1,陰道為弱酸PH值約4,皮膚也是弱酸的約為5,小腸與胰臟的消化液卻是強鹼性的,這些平衡主要靠肺部、腎臟、與局部的分泌功能來維持,但是若飲食太偏酸或鹼,平衡的維持就變得困難。骨骼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可調節血液的酸鹼性,如一直吃太多酸性食物,血液就會把鈣從骨頭中溶解出來,以中和酸性,造成骨質疏鬆。水果含有檸檬酸、蘋果酸,碳酸氫鉀等物質,吸收入身體後,酸性氫離子會由腎臟排除,留下鹼性物質在血液中,因此骨骼中的鈣就不會被溶解出來,荷蘭一研究指出,多吃水果的女性,腳踝的骨密度較高

血液要維持弱鹼性要靠許多離子先做緩衝的作用,然後再經由肺部及腎臟將多餘的酸或鹼排除。小蘇打(碳酸氫鈉)離子是很重要的,可經由身體將二氧化碳排除而產生,也可經由食物而獲得。蛋白質與磷酸離子在身體中也扮演著緩衝酸的重要角色。鈣、鉀、鈉也是重要的鹼性離子,蔬菜水果含鉀多而鈉很少。肉類則是鈉多鉀少。

食物主要的功能是提供身體所需的蛋白質、脂肪、醣類、維生素,礦物質,除了酸鹼之外,這些成份都應該列入考量,才能促進健康。
http://www.shutien.org.tw/popup.asp?ID=1107

=============================================

張靜芬 營養師 / 台東基督教醫院 - 家庭醫學科

在多采多姿的世界裡,酸甜苦辣不僅是味覺感受,還經常被用來形容人生的經歷。有些事情一開始的時候很難,我們形容說是「吃到苦頭」,但努力有成之後,享受成果時就是「苦盡甘來」。就像事情不能只看表面,食物也不能用嚐的來分辨其酸鹼性。例如:酸梅很酸,它卻是鹼性食品;而鹽巴很鹹,它卻是中性食品

台東基督教醫院營養師-張靜芬表示,無論食物的酸鹼或是體質的酸鹼都是測量而來的。溶液中氫離子(H+)的濃度代表酸性,濃度愈高就愈酸,測量的刻度為pH值0~14,數字愈小表示酸度愈強,pH值0~7代表酸性的範圍,pH值7~14是鹼性的範圍,而pH值=7就是中性。

身體的酸鹼是以血液所呈現的pH值為代表。正常人的血液略呈弱鹼性,範圍介於pH7.35~7.45之間,身體維持血液在這個範圍的恆定很重要。若是血液的酸鹼度有輕微變化,pH值低於7.35雖然仍在弱鹼的刻度上,而只比正常的範圍偏酸一些,就是「酸血症」了,而pH高於7.45則為「鹼血症」,這兩種都是嚴重代謝失衡的症狀。

但不用擔心,一般人並不輕易發生酸血症或鹼血症的狀況。坊間相信飲食的酸鹼質可以輕易的改變血液的酸鹼度,吃多了酸性食品,就會讓身體的血液偏酸,甚至認為偏酸的體質正是慢性疾病和癌症的根源。其實,身體內有個很強而完整的機制,以保持血液的酸鹼值在恆定的安全範圍,所吃食物的酸鹼值能對身體造成的影響非常的小。

張靜芬營養師解釋,身體有三組自動自發調控酸鹼平衡的機制:「緩衝劑」、健康的肺、健康的腎臟

首先是血液中的緩衝劑「碳酸氫根(HCO3)」和「重碳酸氫鹽HCO3一)」,它們可以緩衝酸性、鹼性食物所帶來的衝擊。當我們吃了所謂「酸性食物」,例如:動物性食物的肉、魚、蛋,植物性食品的白米及麵粉製品,或是含磷、硫、氯等元素的食物,經消化代謝反應後會產生較多的負離子,血液中的氫離子會增加。這時緩衝劑「碳酸氫根」會與氫離子結合,適時的將pH值上升,此化學反應的結果會產生二氧化碳(CO2),最後再由呼吸作用排出,血液中的緩衝劑和肺成功的將血液調節回到恆定的酸鹼度。

相反的,當血液中鹼性過高,pH值上升的壓力也會使得緩衝劑「重碳酸氫鹽」釋出氫離子來調節,使pH值下降到正常的範圍,達成緩衝的效果,而氫離子最後再與體液中的氫氧根離子結合成水,不影響酸鹼。在這當中,肺臟藉由增加的呼吸次數,快速的排除二氧化碳,腎臟也協助緩衝機制,將血液中過量的氫離子、水和其他的緩衝成分經由排尿移除。

張靜芬營養師表示,若是因患有肺部疾病而使得二氧化碳無法即時排除,就可能發生酸中毒,此謂「呼吸性酸中毒」。而患有腎功能不全的人,也有可能發生酸中毒,即「代謝性酸中毒」。因此,對健康的人而言,飲食的酸鹼性是可以影響尿液的酸鹼值,但並不太影響血液的酸鹼值。肉吃得多的人,他的尿液可能偏酸性;而吃素的人,尿液就偏鹼性,這都代表著身體對酸鹼的調節機制是健全的

一般而言,植物性食品、豆類、蔬果類等雖被稱為鹼性食物,但其有益於身體健康的因素並不在於能「改變酸性的體質」,而是能提供動物性食品中所沒有的膳食纖維、植物固醇,以及多種的抗氧化劑等營養素的保健功效。所以,稱酸性食物為「壞」的食物,鹼性食物為「好」的食物,以為鹼性食物可以改變癌症或或慢性病的體質,這樣的說法並不恰當。飲食不是「越鹼越好」,而是「均衡」最好
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6022

====食物不能改變人體酸鹼性====

多吃鹼性食品,人就能保持弱鹼體質嗎?湖北省營養學會理事、協和醫院營養科營養醫師蔡紅琳明確回答:“人體的酸鹼性不會因攝入食物而改變。”

蔡紅琳解釋:“人體對酸、鹼性元素的吸收是有限的,吃多了就會隨體液排出體外,因此不會改變體質。”

對于盛傳的“若能讓身體轉變成弱鹼性,什麼癌症都能治好”等說法,蔡紅琳表示否定,“明確一種因果關係:人體因不健康而‘酸’,並非因‘酸’而不健康。”人體處于亞健康或不健康狀態時,體質確實呈酸性。但如果器官已經受損,即使有辦法調整為鹼性體質,也不可能恢復健康

 維護神經調整係統是關鍵

蔡紅琳說,人體有強大的激素、神經調整機制,其酸鹼度就是通過神經體液調整係統來進行的。與其變著法的找鹼性食品,不如維護好神經體液調整係統。要做到這一點,就要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平衡膳食,堅持適量?#092;動等
http://www.van001.com/bbs/index.php?showtopic=80821

===================================

腎病學家:食物影響不了體液酸鹼

..人的尿液本身就偏酸,而尿液的酸鹼度根本不能反映體內的酸鹼度。尿液酸鹼度是與飲食相關,吃肉蛋奶等高蛋白物質時,尿液會偏酸一些;多吃蔬菜水果,尿液會相對偏鹼一些。事實上,通過飲食調節尿液的酸鹼度,只能防治泌尿系統的某些鹽結晶沉積或結石疾病,如為防尿酸鹽結晶沉積腎臟或形成尿路結石,應該讓尿液偏鹼;為防尿路草酸鈣結石形成,就應使尿液偏酸

營養學家:酸鹼性食物是無稽之談

...事實上,蔬菜水果之所以能預防上述慢性疾病,是因為它們產生的能量低,且富含維生素、礦物元素、膳食纖維等,而不是鹼性的作用。
..........

...我們檢索了全球近50年來1000多篇有關機體酸鹼平衡的論文,沒有發現因為食品酸鹼性引起酸性體質的研究報告。負責任地說,食物分為酸鹼性是食物化學的研究範疇,跟食物進入體內以後的代謝變化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

腫瘤學家:腫瘤病因與酸鹼無關

...人為什麼會得腫瘤是通過生物學試驗研究的,就是對動物、體外細胞進行長期的致畸、致癌、致基因突變試驗,以觀察某種因素是否會導致正常細胞轉化為癌細胞...

...從這種角度來看,所謂“酸性體質致癌論”也是完全不成立的

..更多內容..

標籤: ,



「酸食」世代來襲 小心牙齒酸蝕

「酸食」世代來襲 小心牙齒酸蝕
文/何坤炎

現代人習慣多樣化飲食,爽口沾醬的生菜沙拉、健康醋、碳酸飲料、果汁,以及紅、白酒等,常存於日常生活,但是牙齒「酸蝕」問題,卻也朝向這個「酸食」世代襲來。

「牙齒酸蝕」的初期,牙齒對冷、熱食品偶爾會有劇痛、牙齒變亮或輕微變黃的徵兆,如果一味進行牙齒美白,以為可以解決牙外觀變黃的問題,可能面臨因日漸「酸蝕」而換來一口外型破碎、凹陷的恐怖牙齒。

當酸性食物改變口腔環境、開始「酸蝕」牙齒,牙齒表面就容易被「去礦化」(demineralization),使得琺瑯質和牙本質的結構更加脆弱,不但對食物的冷、熱變化敏感以及感受到疼痛外,嚴重的「酸蝕」,甚至可能讓外型破碎的牙齒咬合高度改變,造成嚴重的顳顎關節病變,民眾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酸性食物大揭密

糖果也是酸的。想要知道酸性飲食和「牙齒酸蝕」之間的關聯,可以先從了解各式食物的酸鹼值(pH值)開始

◎各類飲食的pH值參考如下:

●紅白酒:pH值2.3至3.8。

●碳酸飲料:pH值2.6。

●葡萄柚汁:pH值3.1。

●醋:pH值3.2。

●蘋果汁:pH值3.4。

●沙拉醬:pH值3.6。

●柳橙汁:pH值3.7。

值得注意的是,不是吃起來覺得酸的才是酸性食物,甜甜的「糖果」在吃進口中後,會因口腔中的細菌和醣類(即碳水化合物)結合而產生酸素,在口中即成了酸性

酸性食物對牙齒酸蝕的能力除取決於pH值大小,還包含酸在口中暴露的頻率與方式。因此pH值越低的飲料,含在口內時間越久,幾乎全部的牙齒都被浸潤,對牙齒酸蝕的情況也就越嚴重

享受美食拒絕牙齒酸蝕—「及早預防」為關鍵,既然多樣化的酸性飲食在現代已不可避免,要享受美食更應同時預防「牙齒酸蝕」的發生。

◎想要「及早預防牙齒酸蝕」,以下幾個方法供大家參考

酸性飲料一次喝完:飲用酸性飲料時,應儘量避免含於口腔中太久,並且最好一次喝完而不要分多次飲用,以減少牙齒暴露在酸性環境中的頻率

避免餐後立即刷牙:在吃過酸性食物後,應避免餐後立即刷牙,以免引起牙齒面受酸軟化後,過度被磨耗,並且要放輕刷牙的力道

使用可強化琺瑯質、低磨耗的牙膏:可選擇含有氟離子的牙膏,以防止刷牙時,把已被軟化的琺瑯質移除,才不會造成牙齒二度傷害。

(作者為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牙周病科醫師)

http://blog.udn.com/septem0938/1685279

標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