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et A to Z --- 膳食養生密碼

You Are What You Eat 大家都耳熟能詳, 令人驚訝的是人們總是吃錯食物,
日積月累, 不知不覺之間就吃出毛病來了.
怎麼吃才正確令您關切嗎? 沒關係, 來, 讓 Diet A to Z 和您一起分享膳食養生的秘密 !

2017年10月16日 星期一

降低「低密度膽固醇指數」飲食建議

膽固醇血症飲食

總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HDL)、低密度膽固醇(LDL)濃度分級(毫克 /100毫升)

★ 膽固醇: 
      正常偏高
總膽固醇(成人)<200        200~239≧240      
總膽固醇(2~19歲)<170 170~199≧200

★ 高密度膽固醇(HDL):
理想濃度理想濃度
男性女性
高密度膽固醇>40 >50

★低密度膽固醇(LDL):
 理想濃度:低密度膽固醇 <130

降低低密度膽固醇血症飲食原則★ 秘訣一:減少飽和脂肪酸及膽固醇含量高之食物的攝取 ◎ 血膽固醇過高要少吃富含膽固醇的食物,這只答對了一半;飽和脂肪酸才是使血膽固醇升高的更重要危險因子。升膽固醇指數 (CSI ) 就是將食物中飽和脂肪酸及膽固醇的含量經過加權計算而得,數字越高,表示該食物導致動脈粥狀硬化的作用越大。 (請見附表一)

 ◎ 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食物如動物油脂、棕櫚油、椰子油、奶油。

 ◎ 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如:動物內臟、動物油、奶油、冰淇淋、蛋黃、椰子油或牛油製成的麵包或餅乾、五花肉、香腸、魚卵、蟹黃等。若血膽固醇過高,蛋黃以每週兩個為限。
★ 秘訣二:避免攝取反式脂肪酸 ◎ 攝取過多反式脂肪酸會使血中低密度膽固醇增加,提高心血管疾病、冠狀動脈心臟病的風險,因此應盡量避免攝取過多反式脂肪酸。

 ◎ 反式脂肪酸含量高的食物如:酥油、乳瑪琳、氫化油、糕餅類、麵包、速食食品等。
★ 秘訣三:適量攝取好油 ◎ 炒菜宜選用不飽和脂肪酸比例高者如芥花油、橄欖油、葵花油、玉米油、黃豆油、葡萄籽油、紅花籽油等植物油,少用飽和脂肪酸比例高者如動物油、奶油等。

 ◎ 可適量攝取腰果、杏仁、核桃等堅果類,因其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一天不宜超過一平匙。
 ★ 秘訣四:控制油脂之攝取 ◎ 烹調時多採用低油烹調法,如:蒸、煮、滷、烤、涼拌等,少吃油酥、油炸、油煎等食物。

 ◎ 炒菜不宜太油,一份蔬菜(100g)以1茶匙油(5g)為主。

 ◎ 常被遺忘的油脂如動物皮、肉本身所含的油(如三層肉所含的油比瘦肉多)及湯所含的油份也常被忽略。 
★ 秘訣五:多攝取富含高纖維質食物
          
 ◎ 主食類以全穀類為主,全穀類食物包括燕麥、糙米、麥片、蕎麥、薏仁、地瓜、蓮藕、蓮子、山藥等。

 ◎ 蔬菜、水果、豆類皆富含膳食纖維且蔬菜水果又含有多種維生素及礦物質,建議每天至少三分蔬菜及兩份水果。
★ 秘訣六:適當調整生活型態 ◎ 飲酒要適量,男性每日以2個酒精當量為限,女性每日以1個酒精當量為限。
     1個酒精當量=15公克酒精=啤酒375cc(酒精濃度4%)=水果酒150cc(酒精濃度 
 10%)=白蘭地40cc(酒精濃度40%)=高梁酒30cc (酒精濃度53%)

 ◎ 運動:應有固定的運動,一週至少五次才能達到效果。運動的目標在於使運動時  
   心跳速率達最大心跳速率之70% ~85%,但是需以心臟能負荷的程度為前提。
                                          
 (最大心跳速率:220 — 年齡)
 ◎ 戒菸:香煙中之尼古丁、一氧化碳和其他物質都會破壞血管壁,吸引膽固醇到受傷部位,引起脂肪堆積。

附表一:升膽固醇指數含量表(點選下表可放大)升膽固醇指數含量表

標籤: ,



2015年12月14日 星期一

食物對膽固醇之影響應以「升膽固醇指數」(CSI) 取代「膽固醇量」含量


蝦貝類的膽固醇太高?該放心吃海鮮嗎?
文‧摘錄自康健雜誌20期
有人說,蝦貝類的膽固醇太高了;又有人說,吃魚可預防心臟病,吃海鮮可以壯陽,到底該相信哪種說法?

我上樓之時,日已西下,天空粉紅色,這正是鮭魚一般的色彩。這教我一陣愉快,於是穿衣出外上館子。」《追憶似水年華》的作者普魯斯特在文字中難掩對鮭魚凍的喜愛。
台灣人因為身在海島,享受海鮮更是得天獨厚。正逢夏日,開車到海港,穿梭在活跳跳的魚蝦中,挑選好後,拜託店家馬上下鍋,配著啤酒,消暑又過癮。
但享受鮮美的海鮮總帶著隱隱的罪惡,想到海鮮膽固醇太高,只好安慰自己友情正醇、夜風正涼、美食正好,就放縱這一次吧。
吃海鮮真需如此心虛嗎?海鮮是不是蒙上不白之冤?
海鮮膽固醇高?
很多人常認為為蝦、蟹、貝殼類的海鮮含有較多的膽固醇;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也常被警告遠離這類食物。 事實上,要判斷食物對膽固醇的影響,並不能單看食物中的膽固醇量,而要同時考量食物中的膽固醇和飽和脂肪酸,現在營養界已經改用「升膽固醇指數」(CSI),代替「膽固醇量」。
「升膽固醇指數」是同時計算食物中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量的指數。
若以升膽固醇指數來看,大部份海鮮都比牛肉、豬肉、雞肉來得低,慢性病防治院營養師周秀娟表示
而且飽和脂肪酸對膽固醇的影響更大於膽固醇量本身。
喬治華盛頓大學心臟學家約翰.拉羅沙表示,飽和脂肪酸增加膽固醇的威力,比食物中含有的膽固醇本身,要高出4倍。
因為飽和脂肪酸是提供製造膽固醇的零件,有升高膽固醇的作用,是心臟病的幕後殺手。
成大醫院營養部主任彭巧珍更進一步解釋,就算蝦、紅蟳、烏賊膽固醇量高,卻是整隻一起算的,膽固醇只集中在頭部、卵黃,只要吃的時候把頭部、卵黃除去,就成為低膽固醇的好食物,是非常安全的。
更且多吃魚可以捍衛心臟健康。
科學家在1970年代就驚訝地發現,愛斯基摩人得到心臟血管疾病的機率非常低,關鍵可能在於他們的主要食物來源是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海魚。
omega-3的研究相當多,幾乎世界各地多吃魚的人都較少得心臟病。
荷蘭的研究發現,平均每天都吃一盎司的魚,就可減少50%罹患心臟病的機會;美國一項長達25年的研究發現,不吃魚的人比吃魚的人死於心臟病的機會高出三分之一;丹麥的研究也顯示多吃魚對心臟的好處。
魚脂肪中的omega-3脂肪酸會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壞的膽固醇),減少血小板凝集,降低血壓、降低三酸甘油脂等,都可以保護心臟。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魚油多的魚,omega-3脂肪酸都高,新光醫院營養師陳淑美說。
秋刀魚、鯖魚、土魠魚、鮭魚是omega-3脂肪酸較高的魚類;虱目魚、鱈魚、烏魚則是油脂雖高,但omega-3脂肪酸卻不高;而鮪魚、黃魚、鱸魚、白帶魚則幾乎不含omega-3脂肪酸。
既然許多研究都明白指出,魚油中omega-3脂肪酸的好處,乾脆吃魚油膠囊豈不更方便、直接?
魚油對動脈硬化整體影響目前仍無定論。例如近年來有些研究也發現,魚油可能改變LDL(壞的膽固醇)的結構,讓它容易氧化,反而對動脈硬化不利。
美國心臟學會在1996年的營養專家會議中,回顧了過去二十幾年有關吃魚、魚油補充、血脂肪、冠心病的相關研究,提出綜合性的建議就是:多吃魚,但不必多補充額外的魚油。他們認為,魚油的好處與危險仍需未來更多的研究證明。

其他文章膽固醇常見九大迷思
要命的膽固醇, 7成自找的!
膽固醇卡血管 老化提早上身
5大常見的降膽固醇錯誤觀念
瘦子也可能膽固醇過高嗎?

標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