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抓狂哭鬧」,你束手無策?
哭鬧不停的幼兒,常常會讓父母陷於尷尬處境,甚至「抓狂」。怎樣讓小魔鬼切換成小天使,可能是許多家長想知道的,這次就來談談情緒調遖。
情緒反應原本是一種跟生存有關的自我保護機制。例如,因為害怕,會遠離潛在的危險環境刺激,所以相當程度是一種快速、無意識的自動化反應。情緒調節好的人,會藉由一些策略壓制或緩和這些情緒想法與反應,讓自己的行為合乎社會規範或長期目標的要求。所以你不會當街痛哭,也不會對上司口出惡言。
這種能力與大腦前額葉成熟有關。前額葉(大致位於兩眼之間前額後方的腦部)是人類大腦最晚成熟的區域,約莫從三歲慢慢發展,在二十歲上下到達高峰。因此小孩容易失控,哭鬧個不停,是大腦還不夠成熟,而不是故意要跟父母唱反調!
小孩對情緒刺激的反應強度也各有不同,有的容易有激烈反應,有的則比較不敏感或相對沉穩。這與大腦一個叫做「杏仁核」的區域是否容易被激發有關,它也受前額葉功能的調節。因此要有良好的情緒調控能力,需要好的前額葉功能與不過度激發的杏仁核(愈強愈不好控制),這需要長期的鍛鍊,下回再談。這次先來講講當下一些有用與無用的做法。
情緒會占用腦力,讓你無法思考或注意其他事,對腦力少的幼兒影響更大。就像一部剎車失靈的車子,只能一路衝,這時任何的說理,都無法聽進去。父母如果因此做出情緒性的反應或威嚇,就像在剎車失靈的車上再踩油門一樣,會更增加大腦「杏仁核」的激發反應,導致小孩的情緒更加失控,因為對威脅性刺激做出情緒反應是它的天生任務!這麼說似乎說理也不行、打罵威嚇也不行,到底要如何是好?
有一種做法是讓另一個活動或東西吸引小孩的注意力。由於小孩的腦力很少,如果有另一個他感興趣的東西,可能就足以讓他暫時「忘掉」那個不愉快的刺激。這種做法不少父母會用,但問題是不一定都有可以轉移目標的東西在手邊,也無法改變小孩對原有刺激或挫折的反應模式。
因此我建議從身體下手,讓安全舒適的感覺取代原來的生理激發。一個簡單的做法,大家可以試試:大人先深呼吸三次,平靜自己,然後一手輕扶住小孩,另一手指尖往下,中指放在脊椎骨上,掌心整個放鬆平貼在小孩背脊上,從脖子下溫柔但稍微帶點力道的順到尾椎。手離開小孩身體回到出發點重複做,
更多內容請參本期《親子baby 玩中學創意遊戲50》
分享不要上下來回搓。大人就專注的做,通常短時間內嚎啕大哭就會轉成啜泣,即便有時還會「力圖振作」一下,但不知不覺就平靜了。
這時再跟小孩說理,效果比較好,同時也讓產生挫折的刺激有機會跟平靜狀態連結,不會老是讓「杏仁核」拉警報!
標籤: 幼兒抓狂,幼兒哭鬧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