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et A to Z --- 膳食養生密碼

You Are What You Eat 大家都耳熟能詳, 令人驚訝的是人們總是吃錯食物,
日積月累, 不知不覺之間就吃出毛病來了.
怎麼吃才正確令您關切嗎? 沒關係, 來, 讓 Diet A to Z 和您一起分享膳食養生的秘密 !

2014年12月28日 星期日

「大腸息肉」態樣及癌變機率


什麼是大腸息肉?
【張甄 醫師 /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 內科)
李先生、55歲、最近3個月有間歇性解鮮血便,其一開始以為是痔瘡出血而不以為意,後來血便量及次數增加,於是至腸胃內科門診就醫,經醫師初步診察後建議接受全大腸鏡檢查。檢查發現其大腸有數顆大腸息肉,其中最大顆直徑為2公分。李先生經醫師建議接受內視鏡大腸息肉切除,病理組織切片檢查發現全為腺性息肉,其中一顆直徑大小只有1公分竟然有局部惡性變化,切斷端則尚未受癌細胞侵犯。

什麼是息肉?其是指內視鏡下肉眼可見胃腸黏膜隆起長出的突起物,局部基本上呈圓球狀突出於黏膜表面的病灶。整個腸胃道,從食道至直腸都可能出現息肉,而較常見於乙狀結腸與直腸。出現在大腸的稱為大腸息肉,並可分為贅瘤性及非贅瘤性息肉兩大類;好發年齡由40歲開始。

以病理組織切片大腸息肉分類為:

增生性息肉:這是大腸中常見的息肉,同時也是一種非瘤性息肉,不會變成惡性腫瘤,最常發現於直腸或乙狀結腸。常小於0.5公分,外形上呈現無莖、外表平滑、色澤可能略白的息肉樣病灶。

腺瘤:又分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及二者混合存在的混合型;絨毛型所佔的比例愈大,則惡性變化之機率較大。約80%的腺瘤是管狀腺瘤,這是腺瘤中比較不會 有惡性變化的腺瘤,但如果夠大,它還是會有惡性的可能;絨毛狀腺瘤約佔腺瘤的5%,是最有惡性變化的腺瘤。

發炎性息肉:又稱為偽息肉,乃是因為之前的大腸黏膜發生潰瘍壞死,新的 黏膜上皮長出來或是過度生長所致。發炎性息肉本身並不會變成癌細胞,但由於形態上與腺瘤有時不易區分,所以仍須切片以進一步確定。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腺性息肉發生癌化情形與息肉大小及形狀有關,一般腺性息肉產生癌化的機會為5-10%。有家族大腸息肉症家族的病人,發生癌變的可能性高達100%,具有這種息肉症的人大腸直腸中產生數百甚至數千個以上的腺瘤性息肉,患者之子女約有一半機會有此遺傳。

大部分的大腸直腸息肉是沒有症狀的,偶爾會有腹痛、腹瀉、便血或便秘等非特異性的症狀,只有經大腸鋇劑灌腸攝影、大腸鏡檢查或大腸虛擬內視鏡立體電腦斷層掃瞄檢查才能發現。

大腸鋇劑灌腸攝影及大腸虛擬內視鏡立體電腦斷層掃瞄檢查可以診斷較大的息肉,但太小的息肉常會看不出來,且會受沒清理乾淨的糞便影響判讀。大腸鋇劑灌腸攝 影檢查操作者的技術與判讀、診斷者的經驗等,都是正確診斷的關鍵。對乙狀結腸很長的人,大腸易重疊,診斷上會有困難。

至於大腸內視鏡檢查,是利用最新型的大腸電子內視鏡檢查,具彩色畫面、高解析度、視野角度大,甚至可染色及放大觀察直徑0.5公分以下的微小病變。不但具有高診斷價值,又可立即對大腸息肉、早期大腸癌作「大腸內視鏡息肉切除術」,達到完全切除的治療。

近年來無痛消化道內視鏡正逐漸推廣中,其優點有避免因畏懼而錯失檢查機會、減少檢查中的疼痛及焦慮、增進追蹤檢查的意願、避免因檢查中的緊張、疼痛而產生嚴重的併發症,但須經醫師評估是否適合無痛鏡檢。

國人飲食日益精緻化,食物纖維的攝取日益減少,且包含高動物性脂肪與蛋白質的食物,因此罹患大腸癌人數逐年增加。由於早期大腸癌不易有自覺症狀,因此若透 過定期檢診可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建議只要年齡大於四十歲,有家族史,最好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一旦發現有血便、大便潛血檢查陽性、不明原因貧血、大便習 慣改變、體重減輕、大便變細、經常腹脹、腹痛等問題,最好早日接受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目前認為大部分的大腸直腸癌,乃是自原本存在的腺瘤轉變而來,少部分則來自原本平坦而無腺瘤的黏膜。這個「腺瘤到癌」的序列已經得到流行病學、臨床病理學及分子遺傳學等證據的支持。李先生隨後規則在腸胃內科門診追蹤並定期接受全大腸鏡檢查,情況良好。

(本文作者 /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張甄醫師)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