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脈注射致發炎勿輕忽宜及早就醫處理
(吉隆坡訊)靜脈輸注是一種普遍將藥物輸入人體的醫療方法,如果操作不當,很可能引起靜脈發炎。大馬靜療護士特別關注團體主席潔雅(Jeya)副教授指出,醫院裡90%的病患都會用上靜脈注射,可是,很多人卻不知道如何處理靜脈注射不當所導致的靜脈炎,她認為患者應正視靜脈炎,並及時尋求治療,避免更嚴重的併發症。
潔雅說,絕大多數的醫院病患都會通過靜脈輸液的方式,把血液、藥液、營養液等液體物質直接輸入體內,但很多人不知道如何處理靜脈注射處而導致的疾病,即常見的“血栓性靜脈炎”
她說,血栓性靜脈炎簡稱為靜脈炎,意指靜脈血管發炎,而靜脈炎可以引起各種併發症,包括浸潤、滲出、感染以及阻塞。
她聲稱,靜脈炎感染是指靜脈血管處受到細菌感染所致,非常普遍,其症狀包括患處紅腫、發熱、疼痛、流膿,出現紅斑、異味、硬結等,若不妥善處理,可嚴重導致身亡。
“患者若靜脈處僅僅是發熱,醫護人員會去檢查是否其他部位有感染,或者懷疑是否感染引起發熱,並謹慎判斷是否要取出或更換導管。 ”
外滲誘組織潰爛壞死
她說,如果患者更換導管時有感到任何血管不通暢或血栓等症狀時,應立刻通知醫護人員,並立即撤出導管,而非繼續更換導管。
她指出,當導管不能正確地插入靜脈,意味着藥液無法完全地輸入體內,可能引發“浸潤”以及“外滲”這兩種併發症,通常這兩種併發症的症狀是在導管插入靜脈失敗後幾個小時才會顯現。
浸潤(infiltration)是由於注射藥液時因疏忽而使非腐蝕性液體或藥物進入身體組織周圍。
潔雅博士說,有浸潤現象的患者會出現患處局部紅腫、疼痛、靜脈血流緩慢等症狀,當病患發現這些症狀,病患須立即移除導管,並咨詢有關的醫護人員,以檢查傷口、脈搏、皮膚及血管,再判斷靜脈炎嚴重程度,必要時須要注射藥物。
她再說,外滲(extravasation)是指腐蝕性藥物滲入靜脈組織周圍的另一種併發症。感染外滲的患者會出現患處起水泡、組織潰爛及細胞壞死等症狀,一旦發現這些症狀,除非導管是用於維繫病患的生命,否則導管需立即被移除。
勿私下拔插導管
她聲稱,無論如何,病患應諮詢醫護人員的指示,並按照醫生的指示用藥,還要定時檢查靜脈炎嚴重程度以及觀察靜脈注射部位是否出現問題。
另外,頻密更換導管也是引發靜脈炎併發症的原因之一,“大多數醫院的病人在某些原因下會私自拔出或插回導管,例如去廁所、沖涼、聽電話等。但他們都不知道這些舉止都會讓自己染上靜脈炎的風險。 ”
她勸告,病患若要拔出靜脈輸液的導管,需通知醫護人員處理,因為靜脈血管只能插入一次,若拔出後就得更換新的導管。
留置針每72小時須更換
潔雅博士聲稱,有些病人不願意呆在醫院,因此申請出院回家靜養,醫生會謹慎評估病患是否適合回家養病,同時會安排醫護人員教導病人如何使用靜脈輸液,包括插入和拔出導管,並處理靜脈傷口等。
“若病人要回家養病,醫護人員都會教導病患如何處理靜脈傷口,例如在插入導管靜脈前要清洗靜脈四處、固定導管位置、記錄位置及日期與時間,留置針須要每72小時更換。若看到有靜脈併發症的症狀顯現在身上,就立即前往臨近的醫院檢查,以免小病變大病。 ”
“當注射藥劑時不要有太大的動作,病患和家人也需無時無刻注意靜脈處有否發紅、觸痛、腫脹或流膿。 ”
她諭勸,病人需要與醫護人員密切溝通,特別是插入導管時須告知有哪些要求,病患也要註明自己是左撇子還是右撇子,以方便醫護人員找到正確位置插入導管。
她認為,病人不應該在醫護人員插入導管時保持沉默,事後再投訴醫護人員操作不當。
胖者老人小孩靜脈難尋
尋找病患的靜脈是醫護人員的一大難關,潔雅博士指出,肥胖及過重人士因皮下脂肪層較厚,導致血管位置不明顯,所以要為胖者找尋靜脈進行靜脈輸液有一定的難度。
她提到,小朋友血管細微,尤其是嬰兒,需要花一些時間尋找靜脈;老人的靜脈本身就較細微及脆弱,在天氣寒冷的情況下,老人血管收縮,靜脈就更加難找。
被詢及如何讓小孩克服打針恐懼,潔雅博士坦承,有些孩子只要看到針管就開始尖叫和懼怕,這種狀況較難處理。所以,醫護人員都會想盡辦法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以更容易找到靜脈插入導管。
輸液靜脈炎視診量表
(Visual Infusion Phlebitis,VIP)
6分量表(0-5)
0:無症狀,狀況良好。
1:可能出現首個靜脈炎徵兆,靜脈注射處附近輕微疼痛或輕微發紅。
2:早期靜脈炎,靜脈注射處附近疼痛,會出現紅斑以及腫脹。
3:中期靜脈炎,沿着靜脈插管疼痛、長紅斑及硬化。
4:晚期靜脈炎或早期血栓性靜脈炎,沿着靜脈插管疼痛、長紅斑、硬化、可觸及靜脈索狀硬化。
5:晚期血栓性靜脈炎,沿着靜脈插管疼痛、長紅斑、硬化、可觸及靜脈索狀硬化、發熱。
*分數越高,代表靜脈炎越嚴重。
光明日報/陳孝全.2017.05.22
光明日報
標籤: 靜脈注射,靜脈炎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