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以為常的「錯誤」飲食習𠍿
【內容摘自《農民曆食物禁忌》,作者李杰、郝建新,康鑑文化出版】
一、「趁熱吃」有害身體健康
「趁熱吃!」主人指著剛端上桌、熱騰騰的菜,展現他的熱情。這種情況通常我們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對,就連我本人,寒夜裡獨坐在書桌前,也喜歡有一杯熱氣繚繞的龍井茶。最快樂的莫過於在寒冬圍著火鍋,滿桌熱氣和炭火,味覺和嗅覺在熱氣的激發下,享受到極點。
常說吃香的、喝辣的,溫度是基本要求,不冷不熱也許適合腸胃,卻不合乎口味,必須一股熱氣從食道直通胃腸,有句俗語:「燙到心裡去了」才夠味。
食道壁的黏膜極脆弱,過於熱燙、粗糙的食物,在通過食道、接觸黏膜上皮時,會燙傷或擦傷食道黏膜上皮,使黏膜上皮發生破損、潰爛、出血等。
若反覆受到不良刺激,黏膜上皮就會在反覆增生、修復的過程中,出現形態、功能不正常的「異形性」細胞。這些不正常的細胞累積一多,就會逐漸發生癌惡。
我剛當醫生時,見到一位食道癌末期的病患,骨瘦如柴,已經好久沒有進食,問他最想吃什麼,他竟回答說:「麻辣燙」,他形容紅油和辣椒時嚮往的神態,讓我久久不能釋懷。他在天國裡不知有沒有熱情的「麻辣燙」可吃,從此以後我只吃和我體溫相近的食物。
二、牛奶並非人人適合喝
牛奶的好處不用我多說,牛奶雖好,但真不是人人都可享用的。例如,乳糖不耐症患者很常見,有些人體內嚴重缺乏乳糖酵素(分解消化牛奶的催化劑),因而使攝取的牛奶所含的乳糖,無法轉化為半乳糖和葡萄糖供小腸吸收利用,而直接進入大腸。
乳糖在腸內經細菌發酵會產生乳酸,使腸道pH值降到6以下,進而刺激腸道,出現腹脹、腹痛、排臭屁和腹瀉等症狀。
還有對牛奶過敏者,也不適合喝牛奶。有的人喝牛奶後,會出現腹痛、腹瀉等症狀,嚴重者,甚至會出現鼻炎、哮喘或蕁麻疹等症狀。
消化道疾病患者,忌喝牛奶
1 、逆流性食道炎患者:因牛奶有降低下食道括約肌壓力的作用,進而增加胃液或腸液逆流,會加重食道炎。我常見越喝牛奶越燒心的現象,沒有病也喝出病來。
2 、胃炎、胃潰瘍、胃繞道切除患者:因此類病患體內的乳糖酵素會受到影響而減少,喝牛奶後乳糖不能分解,就會在體內發酵,產生水、乳酸及大量二氧化碳,使病患腹脹。
3 、膽囊炎和胰臟炎患者:因為身體要消化牛奶中的脂肪,需要膽汁和胰臟分泌的消化酵素,牛奶會加重膽囊與胰臟的負擔,導致症狀加劇。
總而言之,所有消化道疾病,只要是腹脹、排便異常、屁多、消化不良者,最好不要飲用牛奶。「牛奶養胃」一說,我們也認為是無稽之談!
三、每天喝8杯水,可能導致水中毒
謬誤1 :忽略食物本身含水量
「每天喝8杯水」的說法,一直被大眾普遍接受和認同。這種觀點最早出現在1945年,當時某研究機構發布一項報告指出:每位成年人,每天適當的飲水量約為25公升(2500c.c.)。
以食物攝取量計算(一般成年男性每天攝取的熱量約2500大卡),即每卡路里對應1毫升水,其中食物本身的含水量也應計算在內。不知為何,人們在傳播這個觀點時,卻把後半部分給省略掉,因此,「每天喝8杯水」就變成生活常識。
謬誤2 :著名營養學家鼓吹
另一個造成這個謬誤的原因,可能是美國著名營養學家弗雷德里克‧斯戴爾,他曾在毫無科學根據的情況下,鼓勵人們每天至少要喝6∼8杯水,其中可以是咖啡、牛奶、茶、汽水,甚至是啤酒等。
事實上,根據目前的科學研究顯示,每日水分的攝取量,基本能在正常飲食中達到平衡。過量飲水只會給身體造成負擔,還會引發「水中毒」,嚴重者甚至會導致死亡。
日常生活中,特別是年輕愛美的女性容易「水中毒」,原因是:一方面在高溫、高濕天氣下,她們會不自覺地飲水過量。另一方面,因為不良生活習慣和錯誤的減肥、養生、美容方法,盲目節食,一天至少喝8杯水,在喝湯、吃粥後,也謹守一天最少8杯水的原則,喝了水又沒有及時補充無機物、蛋白質和鹽,因此造成水中毒。這個錯誤觀念,不知道害了多少人。
知識補給站
人在運動和天熱導致的大量出汗後,會感到口渴,此時應先用水漱口,溫潤口腔和咽喉,然後喝少量的水,停頓一下再繼續喝,這才是正確的飲水方式。
四、飯前喝湯,別忘了吃「料」
我客居佛山南海和廣東朋友吃飯時,總見他們習慣飯前喝湯,他們養生的理念是「飯前喝湯,苗條健康」,這個觀念無所謂對錯,在營養學界還未有定論。
飯前喝湯,要看喝的是什麼湯、喝多少湯。確實,餐前一小碗湯,能提醒腸胃開始分泌消化酵素,為消化食物做準備;但若飯前喝一大碗湯,卻可能使胃中消化液被稀釋,反而導致消化不良,就算有助維持身材苗條,卻無益身體健康。
還有許多朋友因奉行「吃肉不如喝湯」的金科玉律,一碗湯端上桌,不吃「好料」反而只喝湯,只能說是暴殄天物,平白糟蹋了好端端的雞,難怪南方人的個子沒有北方人來得高大。
捨肉喝湯,就損失了蛋白質
蛋白質不易溶於水,湯的營養全部來自食材,食材有部分水溶性維生素、礦物質會溶入湯內,但非水溶性的蛋白質有90%仍留在肉裡,湯裡的蛋白質含量不到全部的1成。只喝湯而放棄9成的營養,實屬不智。
再者,廣東媽媽們的拿手好菜就是煲湯,老火往往一煲就是幾小時,甚至是十幾個小時,因為傳統認為湯煲得越久越夠火候,營養越豐富。
煲湯越久,營養越少
其實經過長時間的煲煮,食物中許多營養素都遭到破壞,煲得越久蛋白質變性越嚴重,營養素就被破壞得越多,湯裡僅含極少量的蛋白質溶出物、糖分和礦物質,營養不是很豐富。所以,媽媽們不能把煲湯當作補充孩子營養的最佳方法。
另外,我知道許多媽媽們為了給孩子補鈣,首選就是喝骨頭湯。其實,喝骨頭湯補鈣也是缺乏科學依據的。
某本營養學書籍提到:2斤豬排骨,含鈣量約80毫克,況且其中的鈣,只有極少量會溶解在湯裡,對補充鈣質效果有限。1碗骨頭湯裡的鈣含量約2毫克,以4歲兒童每天要800毫克鈣來計算,每天要喝400碗的骨頭湯才足夠。所以,即使天天煲骨頭湯給孩子喝,補鈣效果也不彰,只會占去胃部空間。
要補鈣,可食用奶類、豆類、海產魚類,及深綠色蔬菜等含鈣豐富的食物。
全文網址: 「習以為常」的錯誤飲食習慣 - 飲食停看聽 - 美容養生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46368#ixzz2OpXRRRaQ
Power By udn.c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