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et A to Z --- 膳食養生密碼

You Are What You Eat 大家都耳熟能詳, 令人驚訝的是人們總是吃錯食物,
日積月累, 不知不覺之間就吃出毛病來了.
怎麼吃才正確令您關切嗎? 沒關係, 來, 讓 Diet A to Z 和您一起分享膳食養生的秘密 !

2012年3月13日 星期二

運動傷害之復健

2000.05 文/鄭雅齡

台大醫院內科復健部 賴金鑫醫師

適度的運動對人體身心可帶來無數益處,這是無庸置疑的,許多
醫學專家也不斷地鼓勵我們平日應有持續運動的習慣。但是,不
當的運動卻可能引發運動傷害或心臟血管系統的併發症,對健康
與日後生活影響深遠,這是我們在享受運動對健康的效益與樂趣
時無法輕忽的,運動前更應多多充實有關於健康與運動的正確觀
念。

運動怎會傷害你?

一般民眾並非專業運動員,不需經常從事激烈、具危險性或難度
較高的運動項目,何以會受到運動傷害?台大醫院復健科主治醫
師賴金鑫由多年的臨床經驗與研究中發現,導致一般民眾發生運
動傷害的原因有下列幾點:

1.運動技巧不熟練或錯誤:未以正確姿勢從事運動導致受傷。
2.熱身運動不足:運動前未充分熱身,尚在僵硬狀態的肌肉因柔
軟度不夠,且肌力減退時,容易發生肌肉痙攣或拉傷現象。
3.運動過度:過量的運動已超出身體的負荷,導致肌肉肌腱受傷
,如慢跑者過度跑步,或跳躍動作過多等。
4.身體受到接觸碰撞而受傷:從事的運動項目中有身體接觸者,
容易因對方或自己一時大意或犯規的衝撞動作而造成受傷,如
籃球運動。
5.運動器材或場地選擇不佳:凹凸不平的運動場地易引起腳踝扭
傷,而使用不適合或品質不佳的運動器材,可能導致運動傷害
,如網球拍握柄過小或球網彈性不佳,會引起網球肘的問題。

掌握「R‧I‧C‧E」處理原則

運動傷害的種類,依受傷或出現症狀的時間,可區分為急性傷害
與慢性傷害;急性傷害是指因一次內發性或外發性的暴力所造成
的傷害,如某次慢跑造成足踝關節扭傷;慢性傷害則指運動中累
積多次微小傷害的結果,一段時日後會因影響肌肉正常功能而被
發現,如慢跑者的肌腱炎、網球運動者的網球肘等。根據國外醫
學研究顯示,急性肌肉傷害佔運動傷害的一至二成,大多數發生
在接觸性的運動項目,其又可分為「肌肉挫傷」、「肌肉拉傷」
兩大類;前者為肌肉受到外來暴力的直接撞擊,造成肌纖維斷裂
與出血,後者則為肌肉本身在收縮時發生突然受阻、運動技巧或
肌肉協調不良所產生的拉傷,使得肌纖維受傷。急性肌肉傷害最
嚴重可能產生整條肌肉或肌健的「完全斷裂」,或有大量出血的
情況,不可不慎。

當運動中的你或運動同伴不幸發生急性的關節扭傷或肌肉傷害時
,應該如何處理?賴金鑫提醒民眾,千萬不可置之不理也不必驚
慌,掌握休息(Rest)、冰敷(Icing)、壓迫(Compression)、
抬高(Elevation)患部的處理方式,亦即是所謂「R‧I‧C‧E」
的原則。受傷者首先應立刻停止走動,將受傷部位抬高,同時趕
快用塑膠袋盛裝冰塊或冰水,或直接以冰毛巾覆蓋於扭傷部位,
並用彈性繃帶、毛巾或布條給予壓迫包紮,半小時後取開已融化
或不冰的冰塊或毛巾,將患部再度包紮起來,此時仍感覺劇烈疼
痛者,建議盡快求醫,確認是否為單純扭傷或有合併骨折、脫臼
或是其他肌腱組織受傷的情況。賴金鑫補充說明,休息可以減少
因繼續活動引起疼痛、出血或腫脹,預防傷勢惡化;壓迫與抬高
患部也可止血止腫;冰敷除了上述功效外更有止痛與鬆筋的效果


讓運動傷害遠離你

賴金鑫醫師就多年臨床經驗中觀察,門診中最常引起一般民眾運
動傷害的運動種類,可分為接觸性運動與有氧運動兩大類。前者
如籃球、足球,運動方式較為激烈容易導致意外碰撞因而受傷;
後者則如慢跑、網球、有氧舞蹈等,多因動作不當或運動過量而
受傷。以下就目前民眾最常發生運動傷害的情形,以及一些可能
發生運動傷害的運動種類逐一提醒:

關節扭傷是發生機率最高的運動傷害,一般人多至國術館推拿敷
草藥了事,但這種行為常是雪上加霜地使傷勢更加惡化。賴金鑫
說明,已受傷的部位若再經用力揉拉,只會讓出血、腫脹的肌肉
組織更嚴重。發生踝關節扭傷時,「R‧I‧C‧E」仍是不變的處
理原則,患者亦應儘速至骨科或復健科就診,確認傷勢與後續治
療。

慢跑者最容易受傷的部位為膝關節,通常是引起膝外側疼痛的病
變,最常見的是「腸脛束摩擦症候群」、「膝膕肌肌腱炎」。發
生的原因多為過量的跑步,只要調整或減少每次跑步的距離,冰
敷患部,跑步前多作伸展運動,並選擇適當的運動鞋,多可改善
此種症狀。

跳躍運動與各種球類運動會使運動者經常需要使用跳躍動作,而
引起膝痛的問題,主要發生在膝蓋肌腱與膝蓋骨下緣的疼痛。部
分病患是因熱身運動不足或跳躍用力過猛而造成膝蓋肌腱受傷,
引起急性局部疼痛或腫脹,但多數病患是因跑、跳過多,累積多
次微小傷害而產生慢性發炎現象;與上述同樣的處理方式,需減
少引發疼痛的動作,或以運動前的熱敷及運動後的冰敷來減低疼
痛。

肌肉抽筋也是民眾在運動時常有的困擾,醫學名稱為「肌肉的疼
痛性痙攣」,其發生原因包括:肌肉或肌腱裂傷、鹽分流失過多
、肌肉暴露於溫差過大的環境、局部循環不良或過度疲勞、心情
過分緊張或肌肉協調不良……等。運動前的充分熱身、伸展與拉
筋,都可減少肌肉抽筋發生的機會。

許多運動者在運動中有時會莫名其妙出現劇烈腹痛的情況,困擾
運動者繼續運動。建議運動者此時不必驚慌,檢視疼痛部位若在
右上腹,其發生原因多為運動時呼吸肌肉(橫隔膜與肋間肌)血
流不足所造成的缺氧性疼痛,尤其以停止運動一段時日後重新開
始或初學運動者,因呼吸急促造成缺氧的惡性循環最常見。賴金
鑫建議運動者發生「側腹痛」時,應立即停止運動,以下述方法
消除疼痛:

1.向前彎腰,用手指深壓肋骨下方的上腹肌肉。
2.做最大的呼氣動作,將肺內空氣盡量排乾淨。
3.把手臂往上舉過頭部,並盡量向後伸展。
4.平日多以調節呼吸方式來避免,增加運動時的呼吸深度與規律
次數,一段時日即可見改善。

至於近年來大都會區四處林立的室內健身中心,或電視頻道熱賣
的健身器材,是否也有民眾因使用健身器材引發運動傷害的案例
?賴金鑫表示,在過度運動或器材操作不當的情況,如跑步機、
重量訓練等,也時有病例;此外,熱身不足也常是此類運動傷害
常見的原因之一。賴金鑫建議民眾應選擇具專業指導員的健身中
心,正確使用健身器材,維持適量運動,可減低運動傷害發生的
機率。

在發生運動傷害後,患者最關心的莫過於何時可以再活動或從事
運動?賴金鑫指出在受傷後48至72小時後,當患部血腫不再擴大
時,才能在不痛的範圍內進行活動。但無論是急性或慢性運動傷
害,患者都應求醫確認患部情況,接受醫師處方建議,確認是否
需要配合物理治療(如熱敷、短波、水療、按摩、電療等),以
加速血腫的吸收;至於是否該口服消炎止痛藥或注射局部麻醉劑
、類固醇止痛,也應就診請教醫師,不可自行濫用藥品而影響肌
肉正常功能。接受復健治療的患者需有耐心,有時時間花費可能
持續達3個月以上;患者應以逐漸增加肌肉的活動度、延展度與
增加肌力為復健目標,方可恢復肌肉的正常功能,不可操之過急
,在未達恢復目標前更不宜有激烈運動。

令人聞之心驚的「運動猝死」

運動對健康有許多益處,更有著挑戰自我體能極限的樂趣,但何
以會發生可怕的運動猝死?引起運動猝死的原因有兩大類,即為
心臟血管併發症與嚴重外傷,就一般民眾從事的運動項目而言,
前者的發生機率較高。醫學資料顯示,運動可能引起的心臟血管
併發症主要有3種,包括:

1.突然死亡
2.心律不整
3.心肌梗塞。

和運動有關的突然死亡常發生在短短的30秒內,屬於暴斃的性質
,醫界推論因運動時交感神經系統興奮,引發惡性的心律不整─
心室性顫動,才導致立即休克死亡。根據國外醫界對因運動而發
生突然死亡的多起病例的解剖結果指出,許多是死於冠狀動脈心
臟病,如冠狀動脈硬化、發育異常或心肌肥大等。要避免此類不
幸的發生,唯有從了解自我健康狀況,與運動前的防護措施著手


運動前的自我防護

民眾從事運動前,可以採取哪些自我保護措施以避免運動傷害?
醫師呼籲民眾在選擇運動項目前,應先了解自我的健康與體能狀
況如何,與運動的目的是為了休閒?健身?抑或是為了減重?而
為了確保自身運動安全,凡曾在運動中暈倒、胸痛者,或有先天
性心臟病,以及超過35歲的中老年人,特別是具有高血壓、糖尿
病、血脂肪過高、肥胖症、運動量不足者、老菸槍、A型性格者
及冠狀動脈心臟病患者,都應先接受健康檢查,接受醫師的建議
避免過度激烈的運動,選擇適合自身的運動項目。

熱身運動對於運動是不可或缺的前奏曲,充足的熱身可提高體溫
,使身體參與運動的肌肉群充分發揮功能;其次可改善神經肌肉
功能,增加協調與準確度,並可增加肌肉彈性,避免肌肉突然用
力引起的傷害,更可提升運動成績。根據歐美學界研究顯示,熱
身運動對於需要在短時間內發揮爆發力的運動項目,如短跑、跳
高、跳遠、舉重等,最為重要。醫師建議一般民眾在從事運動前
,應先做5~8分鐘的柔軟操、快走或原地慢跑等全身肌肉群的活
動,然後再針對主要運動項目將使用的特殊肌肉群,進行低於正
常強度的熱身,如輕揮球拍或原地運球,逐漸增加強度,再從事
主要運動。

鞋是運動時的首要裝備,更是運動時直接接觸地面的身體保護,
醫師提供下列選擇運動鞋的原則給予民眾參考:

1.依照運動項目選擇運動鞋,如排球鞋的特殊角度設計,慢跑鞋
的柔軟與寬大。可多請教有豐富經驗、或從事相同運動的朋友
或教練。
2.利用下午時段購鞋,因腳部活動後較為腫脹,可準確選擇適合
自己尺寸的運動鞋。
3.運動鞋應能確實保護整個腳部與腳踝,而非以喜愛的樣式為選
擇標準。

總括而論,運動傷害除與個人健康、體能狀況相關,也與性別、
年齡,運動次數、與前次運動的時間差距、時間長度等眾多因素
有關,尤其要提醒運動頻率為一週一次或一月一次的「週末運動
員」,與銀髮族們,運動前應衡量自我健康狀態,選擇較溫和的
運動項目,充實與運動相關的資訊,運動前充分熱身,循序漸進
、量力而為,由現在起定時定量動動手腳做運動,那麼健康的美
好果實指日可待!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