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差異何在,何種原因導改及「癌變機率」日常作息如何改善
消化性潰瘍(英語:peptic ulcer disease,簡稱PUD),又稱胃及十二指腸潰瘍。這是指胃、小腸前段(十二指腸)或幽門,有時也包含了食道下端的黏膜損傷(潰瘍)[1][2]。在胃發生的潰瘍稱作胃潰瘍(英語:stomach ulcer),在小腸的開頭部分所發生的潰瘍則是十二指腸潰瘍。最常見的症狀是會因為吃東西而改善的上腹痛,或者晚上因肚子痛而醒來。胃潰瘍的疼痛大多被用「燒灼感」或「悶痛」描述,其他常見的症狀還包括打嗝、嘔吐、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或是胃口不佳,但年紀較大的患者中約有三分之一完全沒有症狀[1]。胃潰瘍若不處理,可能會演變成出血、穿孔、或是胃出口阻塞,出血的發生率約為15%[3]。
症狀
臨床特點為慢性、周期性的上腹疼痛,胃潰瘍的痛多發生在進食後半小時至一小時,胃酸少或正常;十二指腸潰瘍的痛則多出現於食後三至四小時,胃酸一般顯著增多。輕微者有反胃、嘔吐、疼痛等症狀,嚴重者可因消化道大量出血(嘔血或便血)導致休克。
臨床上十二指腸潰瘍明顯多於胃潰瘍,兩者之比約爲3∶1,均以男性居多。
胃及十二指腸潰瘍雖然通常放在一起討論,但兩者還是有所病理區別:
- 胃潰瘍無季節性發病傾向,而十二指腸潰瘍有季節性發病傾向,好發於季節交替。
- 疼痛性質不同:胃潰瘍的疼痛部位常位於劍突下或偏左,多發生於餐後半小時,十二指腸潰瘍的疼痛部位在劍突下偏右有時擴散背部。但消化內臟痛覺神經較不靈敏,也有可能兩者皆以上腹中央疼痛表現。
- 胃潰瘍食後即可引起腹痛;空腹不痛,十二指腸潰瘍則是空腹痛;食後緩解。
- 十二指腸潰瘍好發於中青年,而胃潰瘍發病年齡則較遲十年,多發於中壯年。[9]
- 胃潰瘍成因於胃酸少或防禦機制下降,十二指腸潰瘍則是胃酸多,[10]所以後者極稀少癌變與強力胃酸殺滅很多能產生致癌化合物的細菌有關,但胃潰瘍則有癌變可能,然而並非是潰瘍導致癌變而是較多細菌寄生導致長期慢性胃炎之後啟動一種漫長癌前病變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