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肪檢查---三酸甘油脂,膽固醇數值及在醫學上代表之意義
華語健康資訊入口網站(臺灣健康資訊網)- 老醫之家系列
吳昭新 醫師
脂質檢查是一組要測定預期哪些人有發生心臟疾病或中風(腦血管障礙)的危險的檢查的組合,它平常包括有「膽固醇總量」、「三酸甘油脂」、「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等四項檢查,所以脂質的檢查跟一般的實驗室檢查不一樣,並不是要判斷或診斷有什麼疾病的檢查而是預期將來會有極大可能因血管硬化而發生心臟病或中風的一組檢查。另外近年來有一項檢查也被認為可以預期是否會有因血管硬化而發生心臟疾病或中風的危險,叫做「高敏感 C 反應蛋白」。
一般大眾對健康的常識提高以後,很多人一到醫院就診就要求醫師說要檢查【血油】,就是要檢查血液【膽固醇】的意思,知道多一些的人就會進一步要求加上【三酸甘油脂】的檢查。其實真正知道為什麼要檢查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的目的、意義的人並不多,而這兩項檢查也不是真正直接能反映出是否容易罹患心臟病或中風的危險的檢查。
有一些人認為膽固醇總量或三酸甘油脂高的時候會引起血管硬化,這卻是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的結果。血液膽固醇總量高的時候將來比較容易【血管硬化】,沒有錯,是可能原因之一,但是膽固醇總量並不是血管硬化的罪魁禍首,因為「膽固醇總量」包含有「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而這兩種膽固醇對於血管硬化有剛巧具有相反的作用,好的和壞的。此外,這些人來醫院要求檢查的人常常是因為有脖子僵硬或全身酸痛或無力等症狀而來,而他們以為這些症狀是因為膽固醇或三酸甘油脂升高所引起的症狀,其實一點兒關係都沒有。
就如上面所說「脂蛋白」有「好的」和「壞的」,「高密度脂蛋白是好的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是壞的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對於血管的維護是必需的,低密度脂蛋白則會促進動脈硬化,所以當我們檢查和注意血中的膽固醇時,不要只關心膽固醇總量的高低,還要注意是哪一 種膽固醇增加或減少,低密度脂蛋白才是促進謝管硬化的罪魁禍首,但是其他三種脂質都有連帶關係。
血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長時間升高時,會引起血管的硬化,而血管硬化後更會引起高血壓、心臟病(心肌梗塞)、腦血管障礙(出血、梗塞)及腎臟衰竭等疾病。
大家都知道這些疾病會帶來嚴重的後果,因此大家會特別去關心會引起這些疾病的血液中脂質的高低是可以了解的,但是大家卻忽略了,除了血液中的高脂質濃度外,還有本態性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抽菸、家族性高血壓等都是引起血管硬化的更重要的原因,所以為了預防血管硬化,不只要關心血液中的脂質的高低,還須要時常注意有沒有與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等疾病有關的症狀,儘量早期發現這些疾病而做適當的治療不讓它加重才是更重要的。
還有,這些只關心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的高低的人,卻不知道一件很重要的事實,就是不知道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是一種很重要的維持生命所需的營養物的事實。有些人更以為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越低越好,甚至以為零最好,其實膽固醇還是構成和維持正常血管壁不可或缺的物質,簡單的說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不管過高或過低都是不好的,維持正常量才是最好的。
大家都知道人體的三大營養素是(一)碳水化合物(二)蛋白和(三)脂質。我們每 天都需要從飲食的食物中攝取這三大營養素來維持身體所需的營養、能量,也就是維持生命的持續和每天的正常功能。
脂質就是油脂或脂肪的意思,在前面我們一直在談的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是脂質的一種。我們每天所吃的動物脂肪和植物油脂從消化道被吸收後,在人體內遭分解後再合成變成人體所需的新的脂質。脂質不溶於水,因此三酸甘油脂,膽固醇和磷脂質等脂質由消化管吸收到淋巴管中再經血流搬運到肝臟後需要先和蛋白結合成為複合體狀態,使其變成水溶性,才能再由肝臟運輸到到各組織中去做為維持生命的材料。這種脂質和蛋白的結合體叫做脂蛋白 (lipoprotein),而與脂質結合的蛋白特別叫做去輔基蛋白 (apoprotein)。脂蛋白因其比重的不同而可分為五種:乳糜微滴 (chylomicron)、極低密度脂蛋白 (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VLDL)、低密度脂蛋白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中間密度脂蛋白 (intermediate density lipoprotein, IDL)和高密度脂蛋白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HDL)
脂蛋白因其比重的不同而可分為五種
乳糜微滴 (chylomicron)
極低密度脂蛋白 (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VLDL)
低密度脂蛋白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
中間密度脂蛋白 (intermediate density lipoprotein, IDL)
高密度脂蛋白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HDL)
各種脂蛋白的組成
Chyl VLDL IDL LDL HDL2 HDL3
電泳 原點 pre-β β β α α
脂質組成 ﹪
三酸甘油脂 84 50 23 11 5 4
膽固醇 7 19 38 45 22 15
磷脂質 7 18 19 22 30 23
蛋白質 2 8 19 21 41 55
在前面我已說過,脂質是維持生命不可缺的三大營養素之一。三酸甘油脂和游離脂肪酸是人體能量的重要來源;膽固醇則為構成細胞膜的一重要成分,也是要生成膽汁酸,類固醇荷爾蒙(steroid hormone) 和維他命 D 的重要原料。雖然,一般人都以為血中脂質濃度高就不好,但由上面所說我們也應該了解到,脂質還是身體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營養素而有其重要的用處。因此,血中的濃度,過高或過低都不是好現象。
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的來源,一部份是從食物中吸收過來,如食物中的肉類、蛋、和乳類製品都是他們的來源,另一部份則在肝臟中生成,其中膽固醇則由 acetyl-co A 生成。為了評估脂質對於身體的影響及疾病病型的診斷,平常我們測定血中下面四項脂質的血中濃度及加上血脂質的電泳分析做為正確評估診斷的依據。
(甲)血脂肪生化學測定:
(一)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otal-C)
(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esterol, HDL-C)
(三)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
(四)三酸甘油脂 (triglyceride, TG)
(乙)血脂質電泳分析: 血脂質的電泳可將血脂質分為四部分:
(一)α(HDL)
(二)pre-β(VLDL)
(三)β(LDL)
(四)原點(乳糜微滴)
臨床上血脂質蛋白的大致的濃度也可以從一、總膽固醇,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三、三酸甘油脂的濃度的測定就可以計算出來。計算方法如下:
總膽固醇 = HDL- 膽固醇 + VLDL- 膽固醇 + LDL- 膽固醇
VLDL-膽固醇 = 三酸甘油脂 / 5
LDL-膽固醇 = 總膽固醇 - HDL- 膽固醇 - 三酸甘油脂 / 5
不過當三酸甘油脂超過 (400 mg/dl) 時這一種換算方式就不適用。
高脂質血症(高脂蛋白血症)的分類:
人類血液中的脂質有四種,其中主要的兩種是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中性脂肪),另外還有兩種就是磷脂質和游離脂肪酸。對臨床病狀會有影響的是前面兩種,因此臨床上就以這兩種脂質的變動的不同來分類高脂質血症。因血液中的脂是以跟蛋白結合的狀態存在,所以高脂質就是等於高脂蛋白,兩者所表示的是相同的意思。
高脂質血症因各升高脂質的組成的不同而分為五類如下表:
高脂血症的分類
病型 I IIa IIb III IV V
增加脂蛋白 chylomicron LDL VLDL IDL(-VLDL) VLDL chylomicron
cholesterol ↑ ↑↑↑ ↑↑ ↑↑ →or↑ ↑
triglyceride ↑↑↑ → ↑↑ ↑↑ ↑↑ ↑↑
血清外觀
上層乳酪狀 厚層 無 無 薄層 無 厚層
下面血清 透明 透明 輕濁 輕濁 混濁 混濁
電泳動態 原點 β β + pre-β
(β-VLDL) broad-β pre-β 原點 ﹢ pre-β
高脂質血症的分類及診斷:
高脂質血症的種類可以依據上表的內容,由上升脂質或脂蛋白的種類的不同而分為五種,也可以因致病原因的不同而分為"原發性"和"續發性"兩種。平常在臨床上所看到的病例以屬於"續發性"的為多。
所謂"續發性"是有本病,之後因本病而引起高脂血症的情形。各器官的疾病都有可能引起高脂質血症,所以要治療"續發性高脂質血症"應該先從本病的治療下手,但平常有不少病人不知其中道理,只要求降低血中的脂質而對本病卻沒有好好兒去治療,所以高脂質血症一直都不會好下來。不但如此,有時候還會加上因降低高脂質血症的藥物的副作用以致病上加病而不知。譬如很多糖尿病病人都會有血脂質升高的症狀,但因沒有對糖尿病做嚴格的治療,高脂血症也一直都不會好。還有很多病人一直嗜酒因此血中的三酸甘油脂也一直都居高不下來。當這些病人把糖尿病控制得很好或戒酒時,高脂質血就好下來根本就不需要服用降低血脂質的藥物而傷害到肝臟。
又如在前面提過,臨床上所碰到的高脂質血症以續發性的人為多,所以應該先考慮是否有糖尿病、嗜酒、腎臟病、食物攝取過多等情形。如果有的話應該先控制好本病看血脂質會不會下降後才考慮有沒有需要使用降低高血脂的藥物。如果先確定沒有其他疾病或嗜酒、飲食過多時那就應該考慮是否屬於原發性的高脂血症,這時應該找高脂血症的專家做專門性詳細檢查,診斷是屬於哪一種型的原發性高脂血症再來決定使用適當的降低血脂質的藥物。
原發性高脂血症的基因型分類:
原發性高乳糜微滴血症
家族性脂蛋白脂質酵素缺乏症
去輔基脂蛋白 CII 缺乏症
原發性 V 型高脂血症
原因不明高乳糜微滴血症
原發性高膽固醇血症
家族姓高膽固醇血症
家族性複合性高脂血症
特發性高膽固醇血症
內因性高三酸甘油血症
家族性 V 型高脂血症
特發性高三酸甘油血症
家族性 III 型高脂血症
原發性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症
血中各種脂質的參考值
1)總膽固醇:
參考值:130~230 mg/dl
參考質:200 ~ 240 mg/dl時:中等度危險
參考值:> 240 mg/dl 時:高度危險
血中總膽固醇的濃度因性別,年齡,及食物的種類的不同而不同。嬰兒則約為 70 mg/dl,跟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男性在四十到五十多歲時達到最高值,以後漸漸降低。女性在停經後開始增加,在六十多歲時達到最高值,以後漸漸降低。飲食的影響不多,但繼續攝取高熱量或高脂肪性飲食時,會增加。
2)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參考值:男性:30~65 mg/dl, 女性:35~70 mg/dl
是好的脂蛋白:當 > 65 mg/dl時,可以預防動脈硬化 可以預防動脈硬化
3)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參考值:150 mg/dl 以下
是壞的脂蛋白:會促進動脈硬化
4)三酸甘油脂(中性脂肪):
參考值:150 mg/dl 以下
還沒有證據直接會促進血管硬化,但是跟會促進動脈硬化的其他脂質、肥胖、糖尿病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150 ~ 199 mg/dl: 輕度上升
200 ~ 499 mg/dl: 高度上升
> 500 mg/dl:及高度上升
5)超低密度脂蛋白(VLDL):
絕大部分是三酸甘油脂,平常以triglyceride/5 來計算,但是當triglyceride > 400 mg/dl 時就不準了。
動脈硬化指數
有所謂動脈硬化指數來表示是否較容易變成動脈硬化,但因測定上的錯誤和須做詳細的分項解釋考量,所以只能當做粗略的參考而不是絕對的。應該請專家就各項數值做分析。
動脈硬化指數=總膽固醇 - HDL- 膽固醇/HDL-膽固醇 (<3.0以下為正 常)
=總膽固醇/HDL- 膽固醇 (< 3.1 - 5.1 以下為正常)
臨床上常見到高脂質血症
1)高膽固醇血症:
血中總膽固醇增加
可分為如下幾類型:
原發性(本態性,原因不明):
家族性(遺傳性):
續發性: 糖尿病,甲狀腺機能降低症,腎臟症候群,多發性骨髓腫,藥物(利尿劑,口服避孕 藥,腎上腺皮質荷爾蒙,精神科的藥)
就如上面所說脂蛋白有好的和壞的,高密度脂蛋白是好的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是壞 的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對於血管的維護是必需的,低密度脂蛋白則會促進動脈硬化 ,所以當我們檢查和注意血中膽固醇時,不只要注意總膽固醇量的高低,還要注意是哪一 種膽固醇增加或減少。
高膽固醇的治療:
應注意下面幾項:
應先查明是哪一種原因所引起的。
應從食物療法開始,因為藥物都有副作用,並且須長期使用,所以為避免副作用,應該當食物療法無效時才做藥物治療。
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
脂肪性食物,尤其是動物性脂肪
蛋黃類,海產,魚卵,乳類製品,肝臟等動物內臟
脂肪類食物中,增加不飽和脂肪酸(植物油,豆類食物),減少飽和脂肪酸(肉 類,奶油,乾酪)
2)高三酸甘油脂血症
血中三酸甘油脂增加
與高膽固醇血症同樣,可分為如下幾類型:
原發性(本態性,原因不明):
家族性(遺傳性):
續發性: 糖尿病,甲狀腺機能降低症,胰臟炎,腎臟症候群,尿毒症,多發性骨髓腫,藥物(利尿劑,口服避孕藥,腎上腺皮質荷爾蒙,精神科的藥),食物,酒類飲用等與高膽固醇血症相類似的原因所引起
高三酸甘油脂血症的治療:
也應先查明原因,也是應該從食物療法做起。所謂高三酸甘油脂血症的食物療法是除了少吃動物脂肪外,應積極避免酒精類飲料和食品,也應該少吃澱粉類,並多做運動來消耗能量。如果有糖尿病的時候,應認真做正確完整的治療,如果糖尿病沒有控制得好,服用多少降血脂質的藥都是沒有用的,血中的三酸甘油脂是不會下降的。高血脂質的藥物療法應留在食物療法和糖尿病的治療後才使用。血中的三酸甘油脂過高的時候會引起胰臟炎。
現在有很多病人一看到膽固醇或三酸甘油脂高,不去考慮上面所說的各種原因,馬上 就要求藥物治療,這是很不對的做法,他們可能不知道藥物的副作用可能比高脂質血還要緊。尤其在年紀高的人更應該先注意其他促使動脈硬化的原因。
3)高敏感C-反應蛋白
高敏感度C-反應蛋白的檢查近來被認為可以做為預期罹患心臟疾病危險的指標性檢查。 (參看第五章第五節第六項高敏感度C-反應蛋白檢查)
以上摘自「台灣健康資訊網」老醫之家
標籤: 膽固醇,三酸甘油脂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