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4日 星期六

胃腸疾病/「萎縮性胃炎」vs「胃癌」

 

「萎縮性胃炎」vs「胃癌」


胃悶痛、消化不良…當心萎縮性胃炎!


萎縮性胃炎是長期胃發炎造成,會有胃黏膜變薄、胃分泌腺萎縮現象,胃壁細胞也會減少且不可恢復,需從病因源頭控制,避免胃反覆發炎!

萎縮性胃炎」此一名詞乍聽起來很陌生,其實它就是長期慢性胃炎的結果,因胃部長期發炎,胃黏膜充斥發炎細胞,胃黏膜慢慢被破壞,日積月累下,胃的分泌腺萎縮、胃黏膜變薄,會造成胃部的主要細胞壞死、數量減少,其中包括負責分泌胃酸的胃壁細胞(Parietal cells,壁細胞,又稱泌酸細胞)和分泌胃蛋白酶以消化蛋白質食物的胃主細胞(Chief cell)數量的減少。
 
所以,不要以為胃炎是小事,吃吃胃乳片就算了。其實每次的胃炎都會對胃壁造成破壞,胃壁細胞和胃主細胞數量減少以後,就不會恢復了,當數量減少到一定程度,連帶造成胃酸、胃蛋白酶分泌不足,影響胃的消化功能。



症狀無特異性 胃鏡可診斷萎縮性胃炎

萎縮性胃炎的症狀沒有特異性,有些人甚至無明顯症狀,有症狀者則常以悶痛和消化不良為主,餐後有較明顯的上腹部飽脹、疼痛、噯氣、反酸、噁心、食慾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狀。
 
要分辨萎縮性胃炎和一般胃炎,必須透過胃鏡檢查。萎縮性胃炎在胃鏡底下看起來有胃壁黏膜偏白現象;而一般的胃炎看起來則是一片紅紅的,有一點一點的血在胃黏膜上面,呈現急性發炎現象,但是一般的胃炎不會有胃壁變薄,也不會有胃壁細胞和胃主細胞數量減少的現象。
 

壁細胞和胃主細胞數量減少的現象。

胃鏡如何看出患者胃壁變薄呢?胃壁本來是充滿微血管的,當胃壁變薄時,則會發現胃壁色澤偏白,更嚴重一些就會發現胃壁下層靜脈血管變得明顯;而正常的胃黏膜層豐厚,是看不到靜脈血管的,如果可以看到靜脈血管,就表示胃壁萎縮變薄了。
 
除了胃鏡,也要進一步進行胃切片,切片可以看到細胞層次,明顯看出黏膜層下變薄和細胞的減少,即可確定診斷。所以,如果有腹部悶痛、消化不良、有異物感、噁心、胃痛、腹痛持續一段時間,就應該考慮進行胃鏡檢查,才能正確診斷。
 

若發生「腸化生」 胃癌機率升高

除了胃壁變薄、胃壁細胞和胃主細胞數量減少引起胃消化功能變差,有些患者的胃部某些區塊,會變成分泌黏液的腸黏膜杯狀細胞,也就是腸道的黏膜細胞卻出現在胃壁裡面,稱為「腸化生」。
 
腸化生是一種警訊。有些被診斷有萎縮性胃炎的患者回家查資料,發現有人說「萎縮性胃炎罹患胃癌機率升高」,便很憂慮。其實若萎縮性胃炎初期有遵照醫師指示治療和戒菸、戒酒,沒有繼續惡化,癌變的機率很低,但一旦胃壁出現腸化生現象,區域愈來愈多,未來形成胃癌的機率才會增加,發生胃癌的機率達1%到3%。因此,如果經胃鏡檢查診斷為萎縮性胃炎,每年應該要做一次胃鏡追蹤病況。
 
萎縮性胃炎好發於50歲以上,女性的比率略高於男性,有吸菸、喝酒習慣者,還有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也是萎縮性胃炎的高危險群。此外,少數人是自體免疫因素引起萎縮性胃炎,因為體內的免疫細胞把胃黏膜視為外來物而加以攻擊,這種病因比較少見。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是高危險群

更多内容